第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现状问题调研报告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问题调研报告
日期:2005-07-30来源:中国义务教育科研网点击: 1593次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理 涂艳国
编者按: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中西部教育的发展已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期特开设“走进中西部”栏目,集中篇幅报道中西部教育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集思广益,为中西部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本期在来稿中选取三篇文章,与您一同分享。
2004年5-6月,我们就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对湖南省平江县、汨罗市,湖北省监利县、宜城市作了调研。平江位于湖南东北部,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国家级贫困山区县,人口110万;汨罗交通方便,是全国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人口64万;监利被誉为全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小岗村”,是位于湖北南部的农业大县,是拥有150万人口的一个贫困县;宜城是湖北省推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市,也是全国的典型,位于湖北西北部,人口53万,经济条件比较好。平江和监利是推行税费改革的贫困县,汨罗和宜城是教育基础和经济条件在中部地区相对较好的县级市。这四个县(市)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教育状况在我国中部地区颇有代表性。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协作下,我们深入各地乡(镇),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就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近百位教育管理干部、乡镇干部、教师代表进行了二十场次较深入的访谈。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近几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工资待遇正在不断改善之中,教师社会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局部问题甚至还比较严重。本报告主要把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提出来并进行一些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数量仍存在缺口
1.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整体数量依然缺编。从四县(市)的情况来看,贫困地区依然存在教师数量缺编问题。具体而言,监利和平江整体缺编,汨罗和宜城虽整体超编,但又存在局部缺编现象。
监利全县现有高中生23760人、初中生70397人、小学生140297人(其中村小88985人)。按省定标准,应该配备教师12407人,而目前实际上岗教职工8155人(另外有离退休1572人,未聘落聘1050人),实际缺编4252人,缺编率达34.3%。即使按县定编制标准(在省标基础上缩减10%),仍缺编3012人,其中高中缺131人、初中缺162人、小学缺2719人(其中村小缺2085人)。平江全县8789名公办教师,按省定标准缺编近2000人。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两地只得聘请代课教师,其中监利2000名,平江近900名。
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较好的汨罗市和宜城市,中小学教师整体数量虽然超编(其中宜城市超编900人、汨罗市超编130人),但超编情况大都存在于城关、城郊以及经济情况较好的乡(镇),贫困乡(镇)依然缺编。
2.部分科目教师缺编现象严重。从四县(市)情况来看,音乐、美术、体育、英语、化学等科目教师缺编严重。以情况还相对比较好的宜城市为例,除了高中和城区学校外,全市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这三科基本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该市小河镇四所初中、十七所小学,有640名教师,虽然教师总体数量超编,但却没有一位专职的音乐、美术、体育、化学教师,四所初中科班出身的英语教师只有4人。而平江县虹桥镇270名中小学教师,有中师及以上学历的只有3人,教师基本谈不上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
3.高中教师普遍缺编。由于近几年来高中规模持续扩张,而高中教师的补充渠道不畅,初中教师中相对优秀的基本被选拔尽了,受编制和其它条件制约,引进高师毕业生有困难,四县(市)高中教师普遍缺编。缺编情况分别是:汨罗市缺140人、宜城市缺103人、监利县缺144人、平江县缺187人。这还只是按目前的高中在校学生人数计算的结果。如果考虑今后几年随着高中不断扩招,高中教师缺额将更大。以汨罗市为例,该市到2008年进入高中普及阶段,高中教师若以目前为基础计算,缺额近300人。
(二)教师质量问题依然突出
1.贫困地区小学代课教师比率较高。由于财政困难,为减少人头费开支,贫困地区往往采取低薪聘请代课教师方法来维持教学基本运转。监利全县村小有2000名代课教师,人员工资由县里统筹,每人每月300元,人员聘请由各学校自行负责,代课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5.2%,大部分乡村小学基本靠代课教师维持。平江县的近900名代课教师大都分布在相对贫困的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占乡村小学教师总数的30%。分布在乡村小学的这些代课教师,大都只有初中学历,只有一小部分有高中学历。这些代课教师缺少必要的专业训练,加上待遇低,工作属于临时性质,所以个人缺乏必要的中长远规划,大部分代课教师不备课、不批改作业,更谈不上个别辅导,教学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监利县毛市镇群利小学有3个教学班48名学生,全靠两名只有初中毕业程度的代课教师维持,当地群众对此很不满意。
2.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从四县(市)的情况来看,除了小学教师学历合格情况较好外,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特别是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以实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宜城市为例,目前全市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状况是:初中86%、高中55%。其中初中教师中的73%是二次学历,四所高中700名在职教师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不足150人。而平江县中学教师学历合格情况是:初中82%、高中50%,但这是面上的平均数,部分乡(镇)及学校学历合格率很低,该县虹桥镇三所初中的128名教师中,有专科学历的只有1人;普通高中县七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113名教师中,第一学历是本科的只有3人。监利县朱河高中(县二中)183名在岗教师,只有25人第一学历是本科及以上。
3.教师流失严重,骨干力量不稳定。由于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多年来一直存在“骨干名师向东南飞,乡村教师往城镇挤”的现象,教师队伍中主干力量不稳定,教学骨干连年大量流失,中部农村中小学成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输送优质师资的基地。据监利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该县自2000年至2003年,优秀教师外流124人,这些外流教师大都有本科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其中特级教师有9人。2003年一年便外流55人。该县朱河高中2000年至今,每年平均流失骨干教师15名。而在宜城市,教师外流现象更突出,2000年至今,全市外流骨干教师近300人,流失率为5.4%。外流的主
要原因是待遇不高和个人缺乏成就感。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引进教师又十分困难,造成教师队伍近年来一直处于失血状态。
4.新生力量缺乏,队伍年龄老化。由于编制紧张,各地近年来基本停止引进小学、初中教师。宜城市自1997年始,便没有补充过乡村中小学教师,1998年开始,市区中小学(高中外)也没有引进过大中专毕业生。自2000年开始,汨罗市、监利县便没有引进过中小学(高中外)教师。
同时,由于县(市)范围内相对好点的中小学教师都想办法往城区和高中挤,小学、初中教师只出不进,缺乏必要的新生力量,中青年骨干又在不断流失,导致乡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越来越大,除局部稍好一点外,大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队伍都存在比较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以平江县为例,该县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上的占70%。城关镇510名中小学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只有95人,在45岁以上的有183人,平均年龄43岁;而童市镇完全小学14名教师中,30岁以下的无一人,平均年龄48.5岁。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教学负担重,这些老龄教师大都长期超负荷工作,体力往往不济,并且缺少进修提高的机会,加上资料欠缺、信息不灵,其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素质长期得不到提升,很难适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的要求。
5.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教师队伍成分已变得十分复杂。现有的这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除了代课教师外,还包括不少民师转编人员、招工照顾人员、层层拔高使用人员,以及非全日制学历和非师范院校毕业者。在宜城市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小河镇,527名中小学教师中,由民师转编的有148人。监利县近年来连续大批办理“民转公”,仅去年一年就有163名民师转编,同时还照顾性安排106人进入教师队伍。而平江县童市镇完全小学14名教师中,13人是“民转公”人员。
汨罗市教育局分管人事的刘局长坦言,该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前几年进了一批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实践证明这批人教书育人的素质有很难弥补的缺陷;二是前几年教育系统内部家属、子女有一部分进入了教师队伍,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当教师先天不足;三是受编制的限制,不能大胆引进优秀师范毕业生,只好层层拔高使用,如全市今年需要补充85名高中教师,由于市里只给了20个编制,就只能引进20名师范大学生,还有65人只好从初中教师中拔高使用,这样做的结果是初中、高中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变差了。
另外,教师整体教学胜任力不强。由于以上各方面原因,加上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提高机会少,大部分教师是凭借个人的直观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教法陈旧,不少人甚至连教学常规都难以掌握,教学胜任力低。近两年,平江教育局曾多次对乡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根据一份县教育局内部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全县至少有一千名以上的教师是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中能完全达到常规教学要求的不到总数的30%。
(三)教师面对多重困难
1.工资待遇不高影响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据我们对四县(市)六个乡镇中小学1948名教师的调查,这些教师的月平均工资705元,其中平江有两所学校教师月平均工资在600元以下。平江县童市镇中小学联校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比较差。该镇30所中小学,3500名学生,180名教师,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并有合格学历的有59人,占1/3。这支青年教师队伍是全镇教师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不好,他们月平均收入在600元左右,有存款的只有14人,欠债的则有26人。而现在面向青年教师的各种没有
实效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办得又多,收费又高。举个例子,去年刚参加工作的小张在不到两个月的暑期中参加了包括转正定级培训在内的3种培训共37天,花费了近2000元,单位只报了600元。全镇青年教师中,无力还欠债、无钱吃伙食、无钱治疾病的占青年教师总数的42%。
2.工作负担重限制了教师能力的发挥。由于编制紧张,中小学校只能加大班额。以监利为例,目前全县初中班额平均77人,十五所学校达100人以上,最大的达130人。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维持状态。该县赤卫中学有2258名学生,25个教学班,只有90名教师,生师比为25.1∶1,大大高于新编制标准(16.8∶1)。为维持教学运转,只有向教师加压,并加大班额,学校最大班额134人,平均班额90.3人,一般都是两张桌子安排三个学生。教师人均周教学时数19课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分管教学的任副校长告诉我们,税费改革后,办学经费变得十分紧张,学校于是尽一切可能降低教育成本,用最少的教师,最少的资源,教最多的学生。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教师只能是疲于应付,创造性教学积极性难以调动,搞教学改革的热情不高。
3.提高机会少制约了教师的水平提升。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各地用于教师培训提高方面的钱就更少了,大部分地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费用基本要靠教师个人承担。以2003年实行税费改革的平江县为例,在税费改革以前,全县每年还安排90万元的教师培训费,而2004年的培训费只有30万,除了支持重点骨干教师的培训外,县里根本无力顾及教师的一般提高培训。乡镇和学校更是很少安排师训费用。由于工资待遇本来就比较低,靠教师个人承担培训费用困难大。因此除了不得已参加的学历培训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培训提高机会。以该县长田中学为例,学校现有46名公办教师,近四年来,没有一人到高校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专业培训,全校教师中仅有11人次参加有组织地到外校听课。
4.职称评定困难限制了教师工作热情的迸发。职称评定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是其个人发展的头等大事。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困难,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湖南为例,现在只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仍受严格的指标限制。因为教师队伍的工资要由财政负担,而其它行业增加工资则可自行解决,所以政府就严格控制教师职评指标。平江县十一中教师代表说,“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太困难。由于受指标在的控制,老老实实教书的人晋级很难,这使教师没有奔头。要真正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必须让他觉得当教师有发展前途”。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工作环境清苦,基本条件不好
中部农村地区经济目前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支撑农村教育的各种基础条件还很不理想,艰苦清贫长期困扰着农村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据我们了解,四县(市)乡村学校普遍负债,其中监利县汴河镇目前还有教育债务341万,全镇260名公办教师,人均负债1.31万。该镇赤卫中学负债100万,教学正常运转很难维持,学校负责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应付债务上。实行税费改革的平江县,去年上级转移支付经费只兑现了62%,为了节省经费,该县每年开中小学校长会议都严格限制在两次以内。
由于办学经费短缺,教学基本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教师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应付教学,因而劳动强度大,教学效果大受影响,个人成就感缺乏。另外,加上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差,医疗、养老等缺乏基本保障,各方面原因综合发生作用,教师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
(二)遗留问题较多,准入门槛不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国家在2000年以前一次性解决民办教师的政策,大批民办教师免试转正。民办教师大量转正,带来了两方面问题:一是这些教师大都年龄偏大、第一学历偏低,发展潜力有限,部分转正教师觉得已经“船到码头人上岸”,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淡薄;二是占用了宝贵的编制指标,致使中小学教师数量猛增,不少地方出现超编。
同时,各地近年来在补充新教师问题上,优先考虑的往往不是教育事业的长远需要,而是社会的近期需要。在这种前提下,新进教师的门槛把关不严。平江县去年补充新教师240名,其中有23名复员军人,35人由县编委签字直接进入,65名是非师范毕业的。教育局的有关负责同志讲,补充进的240人,真正配当教师的人不到半数。平江县十一中陈校长说起新进教师的问题显得很激动:十一中是一所在全县条件不差的乡镇中学,近年来每年要进好几个人,但没有看到一个正规全日制高师毕业生,大都是“五大生”。有的人在社会上混了几年,花钱搞一个“五大生”的文凭,也能当上教师。而这些人一旦进来了,学校拿他们是没有办法的。
而在监利县,一方面因编制紧张无法引进师范毕业生,另一方面新进教师的门槛低、成分复杂。去年全县补充了274名教职人员,其中“民转公”163人,与县政府签定了协议的原县师范捐资生(每人4万元)106人,另外充实干部5人。
(三)人事制度障碍,队伍循环不畅
在教师人事管理上,目前各地实行的是身份管理方式,教师一旦入职,意味着获得了一份虽收入不高但保险系数高的工作,教师惟一的出口是退休。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效,小学、初中学生逐渐减少,小学、初中教师将出现过剩,于是不少地方纷纷将教师“入口”堵紧。以汨罗市为例,由于学生人数将逐渐减少,按生师比严格计算,到2009年,按新的编制标准,全市教师总数在目前的基础上要减去2500人,而今后5年里,全市教师每年自然减员不过100人,也就是说,即使连续5年不补充一名教师,到2009年全市至少还多出2000名教师。所以,近几年来各地在补充小学、初中教师问题上很谨慎。考虑到编制问题,各地所需初中教师一般都是从小学拔高使用,所需高中教师也大都是从初中拔高使用。仍以汨罗为例,按该市2008年进入普及高中教育的规划,未来四年里全市需要补充约300名高中教师,但市里计划只会拿出15%左右的编制引进师范毕业生,另外的85%则会从本市初中教师中选拔。因而,由于人事体制的障碍,各县(市)教师队伍基本上是在内部循环,缺少必要的新鲜血液。
(四)培养体制不顺,职前职后脱节
建国以来,我国采用了独立设置师范院校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制度。这种定向型教师培养体制,为短期内解决特定历史时期的教师数量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完全独立的定向型教师培养体制,在为中小学输送了大批合格师资、支撑了基础教育大厦的同时,也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几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弊端是将职前培养和职后提高完全分割开,具有干部学校性质的师范院校只负责教师的职前培养,向中小学输送师资;中小学则习惯于使用已经培养好了的教师,将教师的培养责任完全归到职前;而教师个人则习惯于职前一次教育定终身,将专业发展提高的职责推给政府与社会。这种职前职后脱节的教师培养体制,导致了教师个人、中小学校、师范院校三者对教师专业成长发展都不愿承担义务,除了不得已而参加的学历补偿教育外,教师个人很少有专业提高培训机会。而提高机会的缺乏,使得不少教师面对新课改的新要求,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并造成其成就感的缺失。
三、几点建议
(一)确保教师基本待遇
1.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保障机制。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严重,这是许多师范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各县财政统一发放,集中建立银行账户,通过各专业银行或信用社发放,确保工资足额、及时到位。
2.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险制度由各县(市)统一实施。各地依实际情况确定各项保险总额,一般在教师本人基本工资的20%左右,其中教师个人缴纳7%左右,剩余部分为县(市)财政兜底。教职工无论是否在岗,都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险待遇。
(二)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1.教师入口把关要更加从严。由于教师队伍整体超编,应该十分珍惜难得的进人机会,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以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进人不能以牺牲教育内部效率为代价,不能一味去讨好社会。为此,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加大垂直管理力度,将教师人事权适当上收,并加强对下级教育人事的指导、控制,特别是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
2.教师出口要更加顺畅。教师队伍内部应建立淘汰制,推行聘任制,打破大锅饭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教师队伍中好的要留得住,差的要得出。同时,建议国家采取提前退休和买断工龄等方式,将部分老龄教师和学历不合格教师所占的岗位腾出来,以引进高校毕业生。
3.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由于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乡村优秀教师都往城镇学校挤,县(市)域范围内城乡之间教师资源差异越来越大,城镇学校即使严重超编,宁愿安排部分教师搞点行管、干点杂事,也下不到乡村学校去。建议国家建立城乡中小学教师轮换交流制度,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教师学校所有为行业所有。要建立县(市)域范围内的中小学校教师对口交流关系,根据需要双方每年互换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对方任教,时限为1~2年,人事档案关系不动。
(三)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1.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基础教育的“以县为主”政策的落实,有赖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力的政策保障。如果国家不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不从大环境上为农村教育造就一支优质师资,不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而听任地方的短期行为,不出几年,农村教师队伍将出现断层的危险。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强化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提高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师范毕业生的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以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2.给各地中小学引进教师提供政策依据。各地普遍反映,优秀毕业生大都会提出除了标准工资外的待遇和优惠政策问题,而学校本身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学校有钱,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相关的政策,找不到政策依据,也不敢答应他们的条件,因为产生攀比。为此,建议国家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引进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指导性政策,以为各地提供参考。
3.进一步关心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吸引优秀青年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要保证教师必要的物质待遇外,各级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关心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以教师为本的良好氛围,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岗
位不仅仅是有志青年施展才智的事业平台,而且是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共2篇)6月20日至26日,在市政协副主席李世秀的带领下,市政协文教卫体委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及委员就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研组在听取市教育局汇报后,选择了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了中线乐园乡、北线南阳乡、南线范镇三个乡镇中小学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了学校、部分教师代表、及当地乡村干部意见。这次调研主要是摸清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市对农村义务教育决策时提供参考意见。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教师数量:目前我市农村共有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初中11所,完小30所(其中中心小学20所),村小及教学点42个,初小77所。在校学生34515人,教师数2592人,其中小学1693人,初中899人,因病请假22人,借调到其他行业工作的3人。另有年高体弱教师(男55岁、女50岁以上)100多人不能胜任教学工作。
(二)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紧缺学科:
1、年龄结构: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52%,36—49岁占29.5%,35岁以下占18.5;初中50岁以上教师占16.1%,36—49岁占40.5%,35岁以下占43.4%。总体来说,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年龄结构则相对合理。
2、学历结构:总体学历基本达标,但仍有85名老教师学历不达标,特别是第一学历达标的教师达标率不高。
3、学科紧缺:小学英语教师48人,初中仅22人,缺口很大;信息技术学科,小学36人,初中仅15人;音体美小学48人,初中仅26人。初中缺口更加明显,亟待选招新教师充实。具体情况如下表: 类别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人数)紧缺学科(人数)35岁以下36—49岁50岁以上本科以上专科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英语信技音体美其他小学18.529.5523565893***10初中43.440.516.***52616总计***0517426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师德师风教育。教育系统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师风师德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动员、对照自查、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摆问题,剖根源,抓典型,定措施,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过关,并结合师风师德宣讲活动弘扬正气、激励先进。
2、教师业务培训。确保每年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业务培训。每年安排约300人次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地级、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师德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水平提升培训。同时建立校本培训监管机制,强化各校校本教研工作有效开展。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有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3、打造品牌队伍。通过每年一度的“德、能、勤、绩”考核、教师职称聘任、优秀教师与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的开展,结合九江市三年一次的“一、二、三”优秀园丁评选工作,打造一批名师。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扩大了人才品牌效应。
4、优化班子结构。把思想境界高、群众反响好、专业发展强的年轻骨干教师吸纳到班子中来,从而使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5、改善办学条件。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农村校舍基体得到了改造,办学条件大大提高,使边远山区青年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能够安心教学。整体来看,我市农村教师队伍较为稳定,大部分教师服从组织、扎根农村、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也取得了喜人的育人成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加快,初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92.2%,三年内提高了9.1%,小学教师专科学历41%,超过了省定标准六个百分点。xx教育教学质量跃居九江市前列。正是因为有一支师德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讲奉献、爱学生、有钻劲、能创新的教师队伍,才使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有了根本保证。
二、客观现状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依然不稳,总量超编,但教学岗位人员相对不足,教非所学、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以及教师精神面貌令人担忧,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近几年来生源锐减,大量优生转入城区学校,造成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差距在日渐扩大,生源越差,教师教学积极性就越低,教学质量越差,越留不住生源,形成了一种生源流失与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主要问题如下:
(一)超编缺岗现象严重。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整体数量依然缺编。乐园学校定编80人,现有在职在编教师81人,返聘民师2人,工友1人,看起来是超编,但其中服兵役1人、借调外出4人,由于“民转公”教师多,正值自然退休高峰期,其退休教师达26人,这种现象在全市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地方虽然超编,但教学网点多,整体缺编现象更加严重。南阳学区有宝山、韭山、红日、严畈4个教学点加起来也只有30个学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30个学生却配备教师7名,其中韭山教学点只有一名学生也配备了一名教师;而中心小学37个教学班却只有34名在编教师。教学网点的分散,班额小,也是导致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之一。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一些地方只得聘请代课教师。
(二)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是青春的事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至在6-16岁之间,在他们的眼里,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神奇与美丽,所以他们希望看到和接触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希望自己的教师年轻漂亮帅气有活力。而在我市农村学校里,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中老年老师所占比例过大,致使农村学校教学氛围不活、不新、没有生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成长。如范镇中学教师平均年龄40岁。乐园学校81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27名,占三分之一,特别是55岁以上的竟然有17名。南阳学区67名教师中,51岁以上的21名,而30岁以下的只有3名。范镇学区123名教师中,46岁以上80人,其中55岁以上41人,占三分之一,而35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4人,师资严重老化。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共1025名,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62名,平均年龄43.6岁。中年教师偏多,年轻教师太少,三五年后,教师老龄化现象将更为严重。
(三)师资配备不齐,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我市大多乡村学校无法和城区学校一样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主要是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教师严重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没有科班出身,基本上是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因此处于应付状态,有的科目甚至停开。以情况相对比较好的范镇中学为例,除了有2名英语、1名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外,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均由非专业老师教学。教师基本谈不上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是民办教师转编的,他们的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共2篇)]篇一: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 当前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共2篇)]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中小学68所,其中,小学42所,初级中学30所,普通高级中学3所,聋哑学校7所。全市中小学教职工总数6433人,其中小学3499人,初中2236人,普通高中698人。
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专科以上学历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4%,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8.5%;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8%。
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2417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37.5%,36岁至40岁的817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2.7%,41岁至45岁的721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1.2%,46岁至50岁的1099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7.1 %,51岁至54岁的678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0.5 %,55岁以上的701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0.9%。
从职务结构看,全市高级教师298人,所占比例为专任教师的5.1%,中级职称2492人,所占比例为43%,初级职称2842人,所占比例为49%,未评职称教师数为158人,所占比例为2.7%。从学科结构看,各学科教师都比较紧缺约。其中最为紧缺的学科为小学英语和高、初、小的音乐体育美术教师。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从实际出发,本着建立一支数量足、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且能够适应教育教学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制定了相关措施,使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中小学教师缺编情况较为严重
编制标准不合理。现行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是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编制办于2001年联合制定的。制定于2001年的教师编制标准,因当时没有考虑到寄宿制学校对生活教师
和工勤人员编制的客观需求。另外,本世纪初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增部分学科,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还有小学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等,较早制定的教师编制标准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过于强调规模效益、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小学更为突出。学校分散,班额偏小,按编制比例配备教师根本无法开展正常教学工作。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学校班额较小,其中学生在25人以下的教学班722个,学生在26—35人的教学班607个,这些教学班按兵团定标准核定每班不足一名教师或稍高一点,根据小学现开课程情况,按标准配备教师无法保质完成。
按上述标准,兵团定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6747人,我市现有中小学教职工6433人,缺编314人。目前尚有206人2008年底已到龄正在办理退休手续,我市实际已缺编520人。2009年上半年到龄98人,届时将缺编618人。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求。2001年后,我市农村中小学一直没有补充师资,而且每年的自然减员又在200人左右,只减不补,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缺口较大。加上教师素质低、学科不配套、长期重病、进修、产假等因素,实际需求比缺编数数要多。为缓解教师不足,目前全市共使用临时代课教师453余名(不含学校自聘)。
2、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年龄结构不合理,51岁以上教师占21.4%,个别乡镇现有在职教师50%以上为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许多农村小学找不到一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乡镇师资队伍严重老化,越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教师老龄化就越严重。因为年轻人引不进,进去之后又留不住,只有一些当地的民转公教师能长期扎根在农村。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降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上缺编并不多,个别学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超编的情况,致使年轻的新教师很难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老龄化现象将有继续加重的趋向。
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语文、数学、理化等学科教师偏多,而音、体、美、英语、等方面的教师明显不足。由于缺乏教师,许多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基本上流于形式。小学英语大都是由代课教师执教,学非所用的现象大面积存在。即使在一些乡(镇)中学,教师不配套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并不少见。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质量难以保证,形同虚设。
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向城区及条件好的乡镇集中,条件好的学校教师超编,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造成了教师在区域分布上严重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
3、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教师队伍老龄化日趋明显,严重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年龄偏大并没有体现出经验丰富的优势,却更多地表现出对教育改革的淡漠、知识的老化和教学质量的下滑。许多老龄教师已经不思进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多数老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深感知识匮乏和能力不强“力不从心”,也有一些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处于“等退休”的状态。
“民转公”教师成为“主力军”,队伍缺乏生机活力。我市教师队伍中民师转正、招工、接班及退伍兵安置等人员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的“主力军”。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学历层次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更难适应课程改革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技术缺乏,甚至出现了上不了课的现象,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可。直接影响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学历达标率高,而实际水平较低。尽管许多教师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但在实际工资中表现为“两少”。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中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语文教师上数学,政治教师教史地,隔行教学、非专业任教依然影响学校发展,师资不配套,专业不对口现象较为突出。80%的农村小学没有专业英语教师;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一人是专业教师。二是正规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少。乡镇的小学教师中,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不足10%;乡镇中学教师中,选拔一大批相对优秀者进高中任教,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一大批相对优秀者进初中任教。这不仅使得小学教师知识老化问题更显突出,初高中的教师队伍素质也相对下降。
三、建议与对策
1、尽快统一招录中小学教师并形成机制。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合理性,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农村小学阶段招录教师的重点;要实行定向招录,多招录一些愿意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教师;要减少单向的行政措施,多采取双向承诺的招录措施,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科上的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初中教师重点分配到规模较大、教学质量高、缺骨干教师的学校;小学教师一律分配到缺编乡镇任教。
2、建立健全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结对子,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制定政策,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城镇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任教或支教,给予奖励、津贴,或者在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如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应具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城镇老师如果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可以优先评定高级职称。
3、以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学历达标工程为重点,搞好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把教师培训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实际,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和“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提高”的要求,制定好教师培训规划和计划,明确任务和要求,坚持长训与短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坚持在职为主、自学为主、短期为主的原则,切实解决好教师的工学矛盾,以新课程师资校本级学科培训为重点,鼓实劲,用真功,做到校校有骨干,人人受培训,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程现象的发生。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督,把参加培训与教师实际利益挂钩,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表彰奖励中,对参加培训表现突出的优先考虑,同时要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提出限期达标的要求。
4、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全市中小学老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骨干教师业务学习档案,实行登记制度,跟踪考核、动态管理,并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教改实践、资料信息以及科研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经费补助。同时,加强对骨干教师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要为骨干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具体困难。
5、建立农村教师的退出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肯定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小学艰苦岗位上的中老年教师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从政府投入农村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农村教师分流安置专项经费”,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及必要的医疗服务,让那些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而且难以提高自身水平的教师退出教师岗位,形成农村教师队伍的退出机制,为农村教师的补充和交流提供人员编制空间。建议对男年满
55、女年满50周岁的教职工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行内部退养,不再占用编制。对因长期有病不能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按国家规定办理病退手续。
6、要加强对临时代课教师的管理。要高度重视当前农村中小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这一突出问题,建议在当前教师短缺情况下探索出的一些临时性措施加以规范,原则上,不缺编的任何学校不得聘用临时代课教师,缺编学校聘用临时代课教师必须保障临时代课教师的最低待遇,待时机成熟要逐步、彻底解决临时代课教师问题。
篇二: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doc.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卢占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11-3-21 16:27:20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卓有成效地开展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本课题开始对堤村校区及邻近校区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和对策展开调查研究,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具体问题。
本次调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走访了初中、中心小学及两所村小,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学科基础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情况,教师数量、结构、学历情况,教师工资发放情况和教师培训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对教师进行120人次(其中小学80人次、中学40人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大量详实的、具体的
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相对较低,人才交流渠道又不断的拓宽,加速了人才的流动,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生因待遇、环境及家庭等原因,离开家乡,到环境较好、工资待遇较高的地区单位工作,回乡任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只有40%左右,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和名校优秀毕业生不返乡任教情况较为严重。
4.对近年来返乡任教毕业生的总体印象
经过调查,近几年来返乡任教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文化素质较高,知识较为广博,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基本掌握本专业的现代理论、教育规律及教学方法,能较好的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业务能力较强,多数毕业生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但有些毕业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学基本功一般,专业技能较差。
5.骨干教师培训情况
骨干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的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县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任职校,都非常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培训工作。他们尽量为骨干教师成长创造条件,使一批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发挥了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整体
接受省、市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多集中在镇中及中心校,村小的教师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很少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而他们更需要进修和接受培训。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共2篇)] 1.从教师生师比例上看,村小教师多,学生少,但从学科上看由于课程门类较多,一个教师要上几门课,教师数量又不足。特别是音乐、美术合格教师严重不足。
2.从教师的年龄上看,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多,新毕业生进不来,年轻教师补充不上。还有个别的乡,不是教师却占教师编。
3.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师德状况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修养方面,如师生关系问题,教师的行为规范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等。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急需提高。如在掌握现代化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和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等方面需要提高。
4.教师的工资还不能足额发放,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也影响师范院校毕业生返乡任教的积极性。
5.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大。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比以前,尤其是比新课程改革未实施以前更大了,具体说来其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过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大
②.农村中小学管理太过僵化
③.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过重
④.独生子女、留守子女过多,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⑤.家长的不配合
⑥.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机会太少
⑦.新课程改革的压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教师年龄结构,优化教育资源
采取合村、合乡并镇的办法,适当扩大生师比,让优秀的教师工作在教学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育状态确实令人担忧。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体育被视为副科,不被学校、家长重视
衡量一所学校强弱不仅仅在于升学率,评判一位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在于考试成绩,但事实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一直是全社会和学校管理者的指挥棒,这种观点在农村尤其突出,考得好的学校既得名又得利。在这种强势压力下,学校管理者不得不狠抓升学率,抓广大教师的考试业绩。只重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体育教学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体育教师也就成了副科教师,家长更不会重视,甚至有家长怕累着孩子,不让他们上体育课。这就严重抑制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兴趣,他们也就敷衍了事,更谈不上花心思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有益的锻炼。久而久之,在学生的眼里,体育课就是玩的代名词。再加上一些老师为了考试出成绩,不惜大量占用体育课的时间。所以,在不少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早已名存实亡。
2、学校体育观念的滞后
观念较为陈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原因是教育部门包括从事一线体育教学的老师们没有真正改变关于体育教学的陈旧观念。表现为,只注重体育成绩的单方面的提高,不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少部分体育特长生 的培养,为学校在一些运动赛事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增光添彩,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发展,目光仅放在了短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长期的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3、学生整体缺乏体育锻炼意识,上课兴趣不足,热情不够由于各种原因,也导致了学生整体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对体育课热情不够,能参与锻炼的仅仅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甚至在体育课堂上也懒得运动,应付了事,有的还以各种理由请病假,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这是由于农村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没有被培养起来,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就是放羊了,随便玩了,完全脱离了老师的教学,组织性差,随意性强
4、体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积极性不高
体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体育课根本没有专业教师上,都是带其他科的教师兼。有的中学即使有专业体育老师,但也是一个人带十几个班,有时几个班一同上体育,好几百号人老师怎么能顾得上来?有人曾笑话体育课是“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都老师自由”。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内容重复,无创新,体育课时严重不足受陈旧观念、师资力量、教学器材等的影响,导致农村中学体育课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内容基本没有什么改变,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没上课就已经知道今天上课的内容,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或者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跳远,那就节节课都练习跳远,有一跳跳几年的现象存在。再则,农村学校体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够,在一个400多号人10来个教学班的学校就配置1名体育教师,这种状态算是好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靠兼职教师代上。
5、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经费不足,资金投入少,除了最简单的体育教学器材,其他拓展运动需要的和教学不断更新需要的器材根本不具备经费选购,这就导致体育教学的配套器材非常滞后,教学方式和项目受到教学器材的限制很大,教师也只能依靠现有的体育设施进行单一的重复的体育教学。农村中学每年每个学校用于添置新器材的费用不到1000元左右,在一个1000多号人20多个教学班的学校就配置几个篮球,几副乒乓球,这还算好的,有的学校连一快普通的垫子也没有,许多农村学校根本无力投资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面对这些,农村中学体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艰难。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严格的体育工作督导小组和评估体系
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
2、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
通过板书、广播和比赛等形式来宣传体育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更多的群体关注体育、支持体育,更重要的是有关领导和学生家长要更新观念支持体育工作,激励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
3、重视体育教育人才
要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还要提高教师福利工资,吸纳人才,利用人才,稳定高级人才的队伍,学校还应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要求。
4、拓宽体育经费渠道
要根据农村的实践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来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加快体育设施器材建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合理地使用体育经费,用以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器材设备简陋的状况。
5、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大家都重视体育教育,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要使田径、篮球、足球等这些竞技类体育项目尤其是体操项目类的器材达到标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大力发展一些易于开展的项目,还可以利用当地学校的地形地貌开展一些如:越野跑、定向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鼓励教师学生勤工俭学、自己制作简易器材,形成有农村特色的地方教材。
农村学校可开发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当地学校教育资源的短缺。充分发掘现有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必有之路。
第四篇: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赤山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机制091彭贞杰5901109023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为了与农民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农村社会的现状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臵,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
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
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走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
化水平的低下。
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
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赤山镇镇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三、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
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赤山镇镇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马圈、清和堂两个村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
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目前镇党委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赤山镇镇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第五篇: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XXX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为了与农民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农村社会的现状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
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
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
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走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
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XXX镇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三、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
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XXX镇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马圈、清和堂两个村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目前镇党委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XXX镇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