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问题与反思
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问题与反思
匡国丽
修水县版权土面积4504平方公里,约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占88%,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农村。但长期以来,由于修水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造成了修水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没有扭转,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家长重视等方面仍然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影响我县农村中小学发展因素
1、办学条件滞后。
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实施“校安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薄改工程”、“改薄工程”,大大地改善了我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大部分学校校舍依然紧张,教育教学设备大部分学校还没有配备。虽然有政府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但也只是基本能够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真正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课改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多数学校没有电脑室,很多偏僻、小型的学校甚至连电脑也没有,即使有电脑的学校,大部分也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课改的推进与发展。
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近些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和扶贫移民政策实施,农村很多学生向县城拥入,于是乎县里便向农村学校招录教师,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让农村学校“干瞪眼”。这种不合理的教师流转,致使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农村学校也成了县城教师的培养基地。现在农村学校大部分是80年以前的民师转编的教师和刚从学校毕业的特岗教师。80年以前的民师转编的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教师教法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有的甚至还不会使用电脑,更不用说做课件,知识面狭窄。面对素质教育,面对新事物课改,教师应付起来还真是力不从心。就特岗教师而言,因为准入制度的原因使得好多特岗教师的专业并不对口,很多学校连一个专业的音、体、美教师都没有。同时由于我县面积广,人口居住分散,学校网点多,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并且大部分学校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的原因,他们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部分教师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
3、学生条件低下。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村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的家庭及亲情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长期困扰着他们,促使其人格发展走向极端,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顽固不逊、纪律涣散。二是学生从小生长在农村,见少识小,视野狭窄,其本身就比城市的学生劣势了不少。现如今推广的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中的有些环节,靠学生的能力是根本完成不了的,更何况农村学生家中有用于查找资料的电脑几乎没有。三是家里用于教育投资完全是一片空白。我做过问卷调查,有课外书籍的比率只占百分之十几,其余都只有几本教科书,或者是学校统一征定的一、二本课外读物。四是农村部分孩子在同一年龄阶段,走进同一学校的同一班级,接受同一教师的授课,几年以后,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也会出现很大差异。五是大量优质生源流入县城或者其它教育资源较为富集的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外流。
4、家长观念陈旧。
如今农村的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加上部分家长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因法律知识的缺乏为一点小事而到学校大吵大闹,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太高,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尤其是一些本是社会的问题,比如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等等,导致孩子行为不端而凸显,社会和家长因此责难学校,认为就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二、突破发展困境的对策
1、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1)、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变过去人、才、物等资源向城镇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治理,使农村薄弱学校能够获得比城镇学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充,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步伐。
(2)、大力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
2、健全农村小学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
一是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可以采取先培养部分业务骨干,带动其他教师,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以教师流动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均衡城乡教师队伍素质,落实对口帮扶。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让农村
老师享有和城里老师同样的待遇和尊严;让农村的老师进得来、留得住、待得长。同时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三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制度管理,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强化农村教育宣传,广泛宣扬农村教育的新成绩,宣传农村教育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个性得以张扬,品德受到传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之目的。
3、加强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加强农村学生的监督管理力度。学校和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空间的差异,代表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路和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既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从教会孩子的生活常识开始,逐渐过渡到教会孩子在做人中学会做事;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无论从教育时间和精力上讲,还是从教育对象的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都占有特殊的优势。孩子的道德意识、法纪观念、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形成,始终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农村在大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精
神文明建设,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教育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在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学校却是在中途接过这块毛坯进行继续塑造和加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始终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的密切配合,倘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缺乏社会环境教育的感染,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努力拓宽家庭教育的路径,落实家庭教育措施,全方位奠定孩子的智力、品质和能力基础,为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保驾护航。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互补作用,才能收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4、关注“留守儿童”,创建家长学校。
农村大约50—8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扶。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创建好家长学校,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
总之,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长远性,而且事关农村的持久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健康、有效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也是复杂多样,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探索、实践和创新,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得到改善才以成为可能。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功利思想支配,只盯住金字塔尖,办成了培养精英的教育
笔者手头有一农村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学校规定的时间精确到分,一天24小时,1400分钟,学生睡眠7个半小时,还剩余16个半小时。这中间上课时间440分钟,接近7个半小时。锻炼时间90分钟(含课间操),就餐时间120分钟,整理内务和个人卫生130分钟,由学生个人支配的时间仅有100分钟。很多时候,教师不按时下课,拖堂(由此常引发师生间小矛盾);班主任占用课间讲事、训导学生;收作业、交各种费用、学生问问题;各科教师抢占课间辅导学生、发卷子、留作业、提要求等等。学生的休息时间所剩无几,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被挤占了。
学生现在为什么会这么累?根本原因就是为考学,跳出农门,离开农村,实现学生更高的人生价值。单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并没有什么错,而现在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方向都走向了这一个极端: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也模仿高中教育,办成了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实际上,农村孩子中,从小学一年级能够一直上到大学毕业的占到多少呢?据统计,还不到30%,那么,70%左右的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中学毕业后或者打工,或者务农了,他们在中小学校除了拼命的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并没有掌握打工或务农的一技之长,没有学到成为熟练工人或农民的知识。我国现代化工农业建设正急需有技术的人才,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不过现实是:龙和凤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平平众生,是普通劳动者。近些年,国人的功利思想越发严重了,连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也跟着功利起来,甚至是急功近利,只盯住金字塔的尖,办学目标发生了偏离。
农村中小学教育首先应该是基础教育,又是义务教育,更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必须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精英教育转为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由脱离实际转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必须变精英教育为平民教育;必须变单一文化知识教育为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农村中小学教育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服务,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装
订
线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作者:陈谭升
【摘要】正确审视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改善师德的有效对策,是发展人民满意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本文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从社会、教师培养、教师自身修养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成因,最后探讨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认为要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机制,同时通过强化自律来加强自身修养。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人格以及言行举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其行为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各种思想浪潮考验着教师的道德品质,动
[1]摇着教师的意志,把握不住的便随波逐流,甚至做出有损教师形象的事情。本文就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职业结构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并呈多元化发展的走势,这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也受到[2]了冲击。广大农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也有部分农村教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更不能做到言传身教,导致教学效果下降。总体来说,目前农村中小学的部分教师在如下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
目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倾向。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精神,上课迟到、早退,不备课、不批改作业、随意缺课或私自找人代课;有的政治觉悟不高,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的自我要求不严格,追求私欲,崇拜金钱;有的甚至敲诈勒索,侵犯学生的身心,触犯刑律。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高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育人”是塑造人的灵魂,这是教育的深层次的本质性东西,它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化胜任特征研究用自己的人格去“育人”。
(二)对教师职业的低认同
农村教师想调到城里学校已经成为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定势。由于教师对个体价值的追求表现出多元倾向,而这种多元倾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管理状况等现实之间难以调和,从而成为农村中小学骨[3]干教师外流的心理因素。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农村教师工作环境恶化,他们在工资、福利、婚姻等方面需要的满足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心理失衡,造成教师流失;又因为许多农村学校领导脱离群众,不了解教职工需要,对农村教师缺少人文关怀,农村教师缺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晋级、评优上教师名额比例过小,从而使许多农村骨干教师感到无用武之地;加之社会功利价值观的蔓延使农村教师得不到重视,甚至遭受冷落等原因导致农村骨干教师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骨干教师只要有机会就会向城市里流动。
(三)压抑学生个性,歧视后进生 在心理学上,个性称作“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能力、气
[4]质、兴趣、爱好、才能等)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个体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个体适应或改变环境的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个人的个性从一出生就开始形成,到成年后就比较稳定了。学生健康而具有不同特征个性的形成,对于造就各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教育观念落后,一些农村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千篇一律,不注意发现、引导、挖掘和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性等;歧视后进生,一些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学生排名次,在安排学生座位、安排班干部、课堂提问、安排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时等,对教师自认为是“后进生”的学生,如学习上有困难或其他方面有不尽如人意地方的学生,以歧视的态度、语言等对待他们,不耐烦,缺乏爱心,甚至将这些孩子的发展与前途视作儿戏。
(四)体罚学生现象严重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一条规定就是:“中小学教师要依法执教。”但是很多农村教师法制观念淡漠,在施教过程中,惩罚学生已习以为常[5]。一类为直接方式,农村教师对学生直接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如打骂、拧耳朵、罚站、示众、罚劳动、罚跪、挂牌游校、罚跑步、罚作业、不让听课、侮辱、关禁闭等,其中被罚站或不准听课,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惩罚学生频度最高、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一类为间接方式,农村教师借助他人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如让学生打学生、不让同学与其交往、向家长告状或侮辱家长,造成家长体罚学生等。体罚学生的危害极大,对学生会造成身体的伤害和心灵的[6]伤害,心灵的伤害往往更隐蔽、更普遍、危害更大,均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面临的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方面的[7]原因,也有来自培养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教师素养和自我修养方面的原因。
(一)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传统的、现代的文明交织在一起。一方面,靠简单的手工劳动获取产品或报酬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改变,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信息化和高科技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所面临的社会大背景是复杂的。因此,在职业道德方面产生问题的社会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声望不高
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就是该职业社会地位的晴雨表。社会学家们认为,一种职业声望将极大地影响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声望仍然不高,不仅远未达到各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跟我国其他行业相比也并不占优势。教师职业声望的不高,必然影响其从业人员对这一职业的热爱和全身心投人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处在既崇尚教育,又并不怎么瞧得
[8]起教师的矛盾状态之中。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小学教师提升自己职业道德水准的内心信念。
2.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待遇仍然偏低 相对城市教师来说,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仍然普遍偏低,个别地方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给农村教师的生活造成极度的困难,更给农村教师的感情带来伤害,在社会上也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工作情绪。
(二)来自教师培养方面的原因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职业素养不高,既与职前培养体系有关,也与在职培训不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关。实践证明,目前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还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方
[9]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职前培养不系统 教师是专业人员。作为专业人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就业之前必须具备所从事职业需要的知识 2 结构、能力素质和道德修养。可以说,专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从事本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过程,即专业教育的过程,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师的质量。因此,在从业之前就了解和掌握即将从事的职业的道德修养并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却很大。主要表现为:高等师范院校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师范性”体现不明显;高等师范院校职前培养度不够,师范生的实习期过短等。
2.在职培训不受重视
调查表明,只有31.7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略有了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的不受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部门或继续教育院校很少组织这方面的培训,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本上只限于学科课程和教材教法研究,或者搞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专题讲座,很多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并未掌握其深刻内涵;另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不够重视,他们只把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看成是“软任务”,而把知识补充当成硬指标。而实际上对“充电”的理解应该是既包含知识能力内容也包含道德修养。
(三)来自教师素养和自我修养方面的原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否为教师所掌握,主要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教师自觉的道德修养。这个过程是一个教师个体对由一定社会组织,根据一定社会方式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要求(职业道德)的内化过程。这是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规范转化为教师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教师劳动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工具集于一身,教师自身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调查显示,45.90%的农村中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实际遵循的职业道德主要来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作为职业道德规范是“他律”的,而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教师道
[10]德不仅应是“他律”的,更应该是“自律”的。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素养和自身修养不能适应教育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水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可以通过如下方面的措施来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规范。
(一)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
国家应当提高省市和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的分担比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大批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一度十分严重,其症结就在于当时的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即村管小学、乡镇管初中、县管高中。由于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村镇财政根本无法负担教师工资,这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每况愈下。当前我国“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进入县级统筹的范围,个别村镇的财政危机对教师工资的影响不会像从前那样直接。但是,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市区、全省和中央财政而言,县级财政的支付能力还很有限。故而,切实改善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状况,加大市、省、中央财政的经济资助力度十分必要。
(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机制
制度是约束人的。在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让农村教师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农村教师做了哪些是正确的,干了什么是错误的,规范、约束农村教师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有效地形成体系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道德修养。
1.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
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点和职业道德建设的规律,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等制度,将职业道德作为考核农村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农村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建立定期表彰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宣传职业道德高尚的农村教师和职业道德建设成绩卓著的单位;要依法管理农村教师队伍,切实把好农村教师入口关,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农村教师要依据 3 有关法规给予严肃处理;要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检查评估工作。在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要尽快出台教师行业文明用语和教师忌语,规范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语言行为。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政务、校务公开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此作为农村教师岗位考核、评优、职务晋升的主要内容,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要坚决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以达到规范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的目的。
2.进一步完善师德规范,加强师德规范的执行力度
由崇高的师德所引发的巨大感染力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心理基础,是达成预期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强大动力。师德规范是帮助教师协调教育工作中所涉及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规约教师从教行为的道德和法律工具。师德规范结构层次、内容选择和表述方式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决定它能否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能否成为社会公众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直接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工作一直比较受重视,国家曾于1985年、1991年和1997年先后三次发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9月1日,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颁布实施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但要使师德规范真正成为规约教师教育行为、推动教师实现师德自律的强力工具,必须将宣传引导与约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依据师德规范制定针对教师个人师德行为的考评制度,建立相应的表彰奖励和惩戒处罚指标体系,加强对于违背职业道德底线教师行为的惩治力度;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建设师德监督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督导和评估的重要内容,定期听取学生、家长、社区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反馈意见,通过学生测评、教师的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加强舆论监督对师德的规范作用。
3.选择科学有效的师德培育模式
师德培育模式的构建与选择必须遵循个体道德成长和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立足于教师职业劳动的基本特点,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背景,直面当前农村中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选择科学有效的师德培育模式,着力解决好师德教育职前、职后的衔接问题。教师稳定地具有指导教育行为的师德品质,实际上是在多次的教育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故此,师德的培育需要贯穿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充分运用职前和在职两大教育场域。如果说,师范教育过程中的职前师德教育主要解决的是“知”的问题的话,那么,对在职教师的师德培训则是在初步知行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知”与“行”的融会统一。实现职前和在职师德教育的相互衔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应当牢牢把握各自师德培育的基本任务,彼此合作以便加强培育内容和培育方式的关联性和互补性,避免出现职前和在职培养的低水平重复或相互脱节等问题。
(三)通过强化自律来加强自身修养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在发挥农村教师自身的主体作用上做文章。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不是在领导或他人的直接监督之下进行的,而是个人在一定范围、一定场合下的独立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自律精神,特别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要引导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等方面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使自己真正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根基,真正成为博学、爱生、敬业的典范,成为教育最需要、学生最喜欢的教师。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事业者,更应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提高学习水平是达到学习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基本手段。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农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首先,农村教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农村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总体是好的,但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与教师劳动的严肃性之间也还存在距离和冲突,必须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做进一步的努力。参考文献
[1] 刘荣秀.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之质性研究[J].教育导刊,2009,(1):34-36.[2] 段志伟.农村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与对策[J].科学时代 ,2013,(8).[3] 翟堞丰.浅析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时空,2011,(5):81.[4] 尹艳红.个性心理对学习的影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8):219-220.[5] 崔素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思考及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09,(12):9-10,13.[6] 肖玉兰.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11):75-75.[7] 黄白.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的特殊要求[J].河池学院学报,2009,29(1):93-97.[8] 程霞.浅析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建设[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1):203-203.[9] 王戎.对当前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50):50-50.[10] 王晓.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5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本人郑重承诺:作假、抄袭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作者承诺保证书
本篇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真实、可靠。如果存在弄虚
学员签名(手写):
年
月 日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完善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完善
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还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等富于情感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的美学教育,它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情操的养成等都有独特作用。然而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有关人员对音乐教育的忽视,农村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文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石。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师资,教育理念,教育设施,教育氛围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与大中城市相比存在严重的滞后。给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
1、家庭以及周围环境氛围
.就从家庭环境而言,农村的孩子在接触音乐的环境机会都非常有限,当城市里的胎儿在妈妈的肚子在家里安静的听着胎教音乐的时候,农村的胎儿跟着妈妈在田间劳作。当城里的孩子跟随父母在听音乐会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在弹玻璃球,城里的孩子可以从网络上听到各种类型的音乐,而农村的孩子却不能,农村孩子们一般在地摊上买一些网络流行歌碟,拿回家学唱。十多年前,我们80后在拿一本笔记本,在录音机里边听边抄歌词,这种情况居然在今天的农村孩子身上还有存在,相差无几。看到此情此,不知道是该觉得亲切,还是感叹,为什么十多年了,还是一样。
2、教师的精力投入被分化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落实的不够到位,大多还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家长和社会主要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成绩,学生全面素质在农村得不到足够重视,在发达城市在纠结于孩子要不要上课外兴趣班的时候,我们的农村孩子甚至不知道有兴趣班是什么。这样的情形导致了大多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被同化。大多的艺术类老师在学校担任专职教师的机会少之又少,都要担任数学语文等科目,在自己不熟悉的教学领域里,只能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适应和完善,以不辜负学校和家长的期望,久而久之,自己的本专业被放下被荒废,这种情形也导致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停滞不前。
3、学校硬件设施缺乏
在农村中小学的学校里,我们从来见不到专门的音乐
教室,舞蹈练功房,美术教室,教学器材的配备也远远不足,在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里,没有钢琴,没有手风琴,如果有一台电子琴的已经算是很厉害了,大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只能提着录音机,给学生播放音乐,还不能放得太大声,以免给其它班级造成影响。如果要教授一首音乐课本上的新歌,没有音响没有话筒,老师只能扯着嗓子大声的教唱,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见,可想而知一节课下来能有多累。
4、传统观念遏制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农村的观念里,只有好好学习语文数学,将来才会有出息,唱歌跳舞是瞎胡闹,不是正经事,甚至艺术类的老师都被视为轻浮,带着学生唱唱跳跳不务正业,把学生的心给弄野了。家长到学校开家长会只会问学生的数学语文成绩如何,绝对不会出现,询问艺术类的成绩如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育制度的问题,在农村中小学的成绩单上我们很难看见对艺术类的评价。社会学校家长的不重视,给艺术类的教学带来了无形的阻力。
5、学生自我表现力不足
农村的中小学生能出去接触社会的时间很少,大多都很怕羞,表现力和表现欲望都严重不足,在我们的音乐课上,请学生单独唱一首歌的时候,面对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面对熟悉的环境,他们害羞得不敢直视同学和老师,压低嗓子小声的唱。更不要说跳舞了,与大城市里的孩子区别太大,也许在他们幼稚的思维里觉得很不自信吧。正是这种害羞.6、音乐教材专业性太强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7、教材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感兴趣
音乐的实质是表达情感,陶冶情操,教材远离学生,学生与文本难以产生情感共鸣,造成了学起来难,学了用不上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便怕学,厌学。
二、思考后的对策
1、提高认知
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沟通社会各界对艺术教育形成共识,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实质及作用。
2、改善学校软件及硬件设施,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3、抓实课程改革,因地制宜设施艺术教育
总之,要改善这些情况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其中主力力量还是学校教师。改善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希望全体教师共同努力,让艺术在中小学校园内绽放异彩。
第五篇: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年办事处中小学教育现状的个案研究
调查时间:2012年9月1日——9月28日 调查地点:临清市青年办事处
调查对象:学校教育干部、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一、调查原因及背景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话题。在农村;我国已逐步实现了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国家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新举措将有效地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
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本次暑期调查研究活动,我首先设计了几个调查问题及谈话话题,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上所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方法的不同反映。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访问,以期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与培养问题能有一个比较深入地了解。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为调查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我到临清市青年办事处辖区8所中小学发放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同时向学校的有关领导了解了学校的现状及一些硬件设备和对一些农村家庭父母对子女的重视程度进行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当被调查者被问到“家里人对你自己的学业是否重视?”这个问题时,有43.7%认为是比较重视,31.2%认为是一般,仅有6.25%认为是非常重视;当他们被问到“你父母对自己的受教育权的态度”,有43.8%认为是一般,31.7%认为是理解;当问到他们“你校每学期召开家长会的次数”,说到两次及两次以上只有37.5%;当问到“你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的感觉是”这个问题,居然有37.5%的同学说没感觉。还有很多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获得的资料统计综合分析,我对青年办事处的中小学教育现状有了个基本的认识。
青年办事处中小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村级中小学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
xxx镇村级小学布局不合理,点多面广,以及农村人口出生率的持续降低,一定程度上使各村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但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所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正日益影响着农村家长。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然而这些都是落后的村小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时,一些乡村的小路上就会涌来背着行囊进城陪孩子念书的农民。他们放弃了土地,在靠近城区的地方以很低的价钱租上一两间平房住下,开始跟孩子一起在求学的路上苦拼。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因为很多流入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不额外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生一样可以平等的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家长还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了。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生源逐年减少,生源不足。近40%村级小学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而且教学质量更差。学生学习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更多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更加失望:招生报名人数更少,转学人数增多。无疑造成村级小学生源的减少、办学规模的萎缩,客观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xxx镇村级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xxx镇师资队伍的构成一般是“年老的+代课的”,他们多是“拿起书本是教师,放下课本是农民”的乡村老教师和代课教师。在一些村小,教师几乎都上了五十岁,多是合并学校时由于年龄、资历等原因被中心中小学校“抛弃”了,只有到村小发挥余热。优秀的、年青的村小教师纷纷调往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较好的中心学校,或外出打工,另寻出路。
1.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一方面,在xxx镇村小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中师、高中毕业生,甚至是小学毕业,实际文化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xxx镇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还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电脑、上网等新知识无法向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浅出的解释。在教学技能方面,城里使用电脑、实物投影教学,农村中有的教师甚至没有见过这些东西。” 因此大多数村小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然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教师工作负担重,责任心不强。xxx镇村级小学办学规模一般较小,办学条件差,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少。但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甚至复式班教学。同时以民工潮为背景,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村级小学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责任心。但村小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借口农村孩子基础差、无可塑性;缺乏父母管教;村小办学条件差等原因,认为农村孩子成绩不好,落后于城镇同龄孩子是理所当然。许多教师都寻找门路到更好的地方,留下的多是些自怨自艾、牢骚满腹,不安心 工作的教师。部分老教师也不思进取、觉得大势已去,得不到名利,抱有混几年退休的思想。
(三)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
尽管近20年来xxx镇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需求相比,还差得比较远,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了;信息社会把原本就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再一次向后抛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距离都远。但由于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依然不容乐观。许多村小不要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甚至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不足,买必需的办公费用的钱都没有,买基本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的钱更没有。不少的村级小学学校用地狭窄,没有学生活动场地;桌凳破烂;没有基本的体育、音乐、美术及其他活动课教学设施。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已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
由于农村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xxx镇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让农村学校无计可施。四,综合调查结果
教育公平是指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从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发展现状看, 因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导致城市与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分享教育资源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与以往相比,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既体现在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上, 也反映在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上。但是,不可否认, 与城市相比,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一,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发展现状 1,办学的硬件条件比较差
长期以来, 因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我国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硬件条件跟不上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从校舍情况看,虽然许多农村学校已经新建了一些教学楼。但是, 仍然有不少农村学校还在使用破旧不堪的教室, 学生整天坐在危房里上课,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从教学条件和办公场地看, 由于缺少必要的办公楼和老师活动室与休息室, 同时缺少必需的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使得老师的教学质量很难在根本上得到提高;从校园环境看, 许多农村学校还很难谈得上整洁、美观、宽敞、舒适、优美、漂亮,与城里的同级学校相比, 简直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2,办学的软件条件比较差因农村较穷, 生存与生活环境都不太好,农村学校教师收入较低, 待遇较差。所以, 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去教书, 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专职、专任教师比较少, 代课教师普遍存在, 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相对比较低。反映到以教学与管理为核心的软件条件上就是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教师主要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 缺乏新手段、新教法;教师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的速度比较慢;老师的教学水平相对较低。
3,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反差比较大
因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不合理的办学方式, 我国农村地区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比较明显。东部地区的农村学校, 其在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上要远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在同一地区的农村学校中, 所谓的星级学校或样板学校又远优于其他农村学校。这种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发展的巨大反差, 严重挫伤了某些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同时也导致该类学校教师因不满现状而纷纷寻求改行或调离,以致学校的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教学质量日益变差。4,读书无用论有所回潮,学生辍学率逐年增高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影响, 教育成本成倍增长,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加之传统愚昧思想作怪, 在有些学生家长身上,读书无用论又有所回潮。他们主观认为, 孩子不读书可以早挣钱,多读书多花钱、晚挣钱。这种思想反映到农村中小学教育上, 就是农村学校出现了低入学率、高辍学率现象。国家教育部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逐年下降,中小学生的辍学率逐年上升, 许多本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少年儿童却过早地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
二,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1,城乡二元教育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执行的是以牺牲农业与农民的利益支持城市与工业发展的政策。这种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品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剪刀差”,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影响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人为地拉开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受该政策影响,我国教育也出现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学校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很难得到根本满足。为此,有些地方政府被迫打起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旗号,强迫农民自己出钱办教育, 这种做法直接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导致农民支付教育经费的能力下降, 反过来又影响了农村教育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循环若不能得到根本改变,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就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现状。2,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推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我国对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进行了大胆改革, 逐步建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投入机制。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由中央政府单独包办教育的旧格局,调动了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 实现了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 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但是, 随着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逐级下移, 乡镇财力已不堪重负, 为了实现“两基”教育达标,乡镇一级政府就把教育经费负担转嫁给农民。据调查, 在农村地区,农民反响最强烈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现象,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教育集资”与“中小学生入学”乱收费引起的。如果这种带有甩包袱性质的教育体制改革再不加以有 效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将举步维艰。3,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
因经济发展落后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城乡教师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非常严重。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一样,老师也要生存和消费。但是,与城镇学校的教师相比,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相差甚大。这种差距又不是仅凭一县、一镇之力, 在一定的时间内就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 党和政府只是一味地强调老师要发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 扎根农村, 扎根边远、落后的山区, 献身教育, 而不是想方设法从提高教师的收入着手。因此, 在许多农村地区, 农村中小学教师出现了大面积的流失现象, 这种流失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打击。4,教学内容与教育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比较落后, 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实际,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层面上, 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部分农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三,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改革城乡二元教育结构, 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治标, 更需要治本, 就其实现途径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持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
这是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治本之策。马克思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离开经济的发展而奢谈教育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而反观东部地区的农村教育,它好于中西部地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非常好, 地方财力雄厚, 政府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来办教育、发展教育。邓小平、江泽民对发展问题的许多精辟论述也说明了经济发展对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 在现有的国情和体制条件下,各级党委与政府要想把农村中小学教育真正抓上去, 其治本之策只有一条, 即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着力发展地方经济, 为农村教育发展积累物质基础。2,逐步调整、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
为适应财税体制改革的新情况,2000年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规定,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该决定明确了新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 对于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和经费分担责任、保证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所需经费提供了制度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 形成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就全国范围而言, 最终应该制定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在内, 的教育投资法规。目前可采取以下过渡性措施:①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②按照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生均教育成本的额度, 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的分担比例, 并以法律形式保证实施。只有这样,农村教育经常性经费才能得到按时足额拨付,才能使农村中小学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3,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好坏, 取决于其办学条件的优劣程度。一方面, 应尽可能改善各个中小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这包括新建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和教师居住房等;新增教学必需的教学用具、实验用具与图书资料等;添置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仪器设备;改造学校危房等;配齐配全各科教师与各级各类行政管理人员。另一方面, 应尽可能改善各个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软件条件。包括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与业务素质;加强岗位培训和教学、教法研究;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校领导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等。4,加大舆论宣传, 强化执法地位
新闻媒介应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个学期开学前, 地方政府应协助教育部门与各个学校, 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 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 把好入学关, 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 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 一旦发现有在校生辍学的情况, 应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 责令其复学。对未满16周岁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 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 《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5,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而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与优点就是能够有效缓解因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带来的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达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按照教育部“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 在今后5 年时间内, 农村初中将基本配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配备数字电视教学收视系统;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光盘资源,并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机制。在这个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