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洗澡》的相关评论
上善若水
2005-10-26 09:37:08来自: 韩兮(北京)
洗澡的评论
《洗澡》影片的主旨便在于“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在此,就影片中关于水的电影表现手法作一初步分析。
不可否认,本片由于情节简单,投资也比较小,尤其所涉及的场景主要在于澡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所以,水是作为主要道具而出现的。而作者也特意通过一些反复性及对比性的镜头来强调水的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水的认识,这是一种画面的传达,在无形中也表意了作者所要阐述的问题。
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二民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即手持水笼头举过头顶,让喷出的水从天而降。在影片中,二民的这个举动反复出现达到五六次之多。这样,就使观众的视觉记忆得到了强化,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个镜头时也许会以为作为二民这样的弱智,这样的形为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只会引起观众对二民这个人物可爱之处的发现。但随着影片的深入,这个镜头反复强调地出现,这就不能不引起观众的思考。二民的弱智角色恰好可以使导演利用仿佛是现实的手法来拍摄这个具有表意特征的画面。我们大概都能理解,本片主要是在表现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文化中水是无形无声而又无为的,这是中国民间的处世哲学,源自于中国古老的道家学派。这种无为中的有为,无意识的亲情与温情恰是导演对传统文化中精华的提炼。因此,这个镜头就是要说明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实际即代表中国文化的高于一切的地位。
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还有一个是胖子在唱《我的太阳》。从影片的直观感觉来看,胖子若不沐浴在水中则他的喉咙是无法张开的。这个镜头也反复出现了三四次,而它所表达的含义正是把中国以水为形的神韵文化推到了极致。我们知道,《我的太阳》是意大利歌曲,代表着一种西方文化,意大利也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中具有突出成绩的国度。但就是这样的对于中国人来说的外来文化若没有水的滋润却无法成形。可见,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具有多么大的力量。但若只是从征服的角度来说,这未免有失公允,导演所要传达的实际上是一种融合。我们无法阻止也不应阻止异族文化或说现代文明的入侵,那么,我们就要做到让那些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才有可能发展。由于这个镜头要承载巨大的文化冲突,所以导演也令它出现了若干次。
另外,本片中有两个颇受争议的段子,即陕西的缺水与西藏的圣水,这与现实的水文化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我认为,这种对比的作用并不是意在找出差异,而是要丰富中国以水为表意的传统文化,更加明确地说明水是中国文化的神圣载体。
1999年于通县一池洗涤灵魂的碧水----<洗澡>
2006-06-08 09:09:46来自: 史努比(Ōsaka)
洗澡的评论
“爸爸说,他们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洗澡,圣湖的水不仅能够洗涤身体,而且能够洗涤心灵…”澡堂子里放得满满的一池子水,蓝蓝的。老牌
子上写着四个大字“上善若水”
隔了很久,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遍《洗澡》,仍然流泪了,也仍然有笑,每看一遍体会的东西都不一样。
我们年老的父母要的是什么?儿女绕膝,老友常聚,颐养天年,也许这是所有中国人老了的期待,虽然他们从来都不说。朱旭演的老爷子
有许多细节,远在深圳的儿子意外地回来了,家里照样吃炸酱面,他接过崴了半截的黄瓜问儿子,还吃得惯吧。南方不怎么吃。儿子说还好,就是没有这么好的酱。儿子给买回来了按摩器,他乐呵呵地坐上去,跟旁边的小儿子说,还挺舒服哈。儿子说那我去把回去的机票买了,他愣
了一下,马上又接着,啊,去吧,然后在两个儿子都出去之后怔怔地坐着。天儿热,睡不着的儿子起来冲凉,他看着儿子用的凉水,虽然儿子
说在南方凉水习惯,他还是戴上手套拧开了热水管,面对几根大粗管子的老爷子面部表情很严肃,我觉得那时候的他很有父亲的尊严。
儿子说要走,他和小儿子在水里憋气,头也没抬。他和小儿子每天晚上出去跑步,在胡同口比赛,还施展小小的诡计,和小儿子玩水龙头,这样的父亲应该是完美的了。小儿子走丢了,他生气的冲着大儿子嚷嚷,我们俩好好的,你回来干嘛?我知道你看不起这个澡堂子,看不起我,可是我看着那些老街坊,我知足!可是在公园热闹的长椅上,儿子表态似地说我以后常常回来看您,他又安慰儿子,那天我气头上说的话你别
在意,啥时候把她带回来看看就行了。突然暴雨的那个夜晚,上房帮忙的父子之间好像一下就消除了很多隔阂,就像清晨看到的雨后干净的天
空。但是他也跟儿子说,房子老了就和人一样,好多地方再修也修不好了。
儿子要给他搓背,接了个电话的当儿,父亲就过去了。连给父亲搓背都没有做到,也许是儿子以后一生的遗憾了。“子欲养而亲不再”,有体
会的时候多半都是晚了。
人哪,还是越简单越幸福。特别喜欢姜武演的傻儿子,整个电影里,他是最出彩的,一直都是快乐的,捏着衣角,咧着大嘴,拿着小棍沿
着墙根划,跑步的时候非要从电线杆子里挤过来,最喜欢听小胖子淋着水唱《我的太阳》,对拧水龙头的张金浩抗议时拿大胸脯顶他,拍脸盆
里的水嚷嚷“干嘛呢!”失踪了一天啃着苹果回来,进了门还满脸得意地从兜里掏出另一个大苹果,他枕头边放着红苹果睡觉的那个场面特别可心。他简单,表达感情有自己的直接的方式,他和哥哥生气,低着头跟着哥哥走,照样拿小树棍划墙,哥哥站住,他就停下冲着墙。父亲走了,哥哥拦住闷头干活的他,说爸走了,再也不回来了,他抱着哥哥说,爸牺牲了?最后和哥哥一起跑步,他多了心眼,没等哥哥数完三,他就先跑
了。他在空荡的大澡堂子里唱歌,我爱你,我的,爸爸。
现在日益被提出来的都市人心理疾病其实没那么恐怖,老爷子解释得好,那是心理碍事,小胖子在水龙头下终于唱出了高八度的太阳,张
金浩和他勇裸抓贼的媳妇在一池热汤中治愈了一切。用药了吗?没有!上善若水,如果人都像水那么平静澄清,心里哪有地方长虫子?
《洗澡》虽然是男人戏,但是充满北京市井的温情。长泡澡堂子的老几位各有特色,热热闹闹,掐架斗嘴,这些老人很让人希望他们能活
得再长点再长点。可惜演吴大爷的封顺老爷子在戏拍完就撒手了。
何冰终于修好了澡堂子的霓虹灯,老爷子早就说了,别老想那些花花点子,踏踏实实干点正经事,希望他一直记得。
06/05/28 澡雪的精神阿瓦(遵义)
很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最近才在罗庄堆积如山的盗版碟堆里翻到它。
老刘是个开澡堂子的。澡堂里面按摩、修脚、搓背、拔罐一应俱全,同时还是个类似于沙龙的交际场所,人们在这里聊天,飙歌,斗蛐蛐,泡在水里自得其乐。
老刘对他的工作无比热爱,这种热爱也自然传承到二儿子二明身上,这个傻子有些像阿甘,简单地生活,快乐地嬉戏,孩子般单纯可爱。一老一少,经营着这间澡堂子,貌似低俗的职业、场所,以致于老刘的大儿子大明会羞于启齿,羞于回家。
然而,文化就在这一池清水之中,澡堂里高挂着“上善若水”、“大道无言”这些道家的精髓之言,俨然在昭示着某种人生、某种信仰。
随着剧情的展开,让人感到那一池清水仿佛也洗涤着我们的灵魂,污垢一点点被冲刷掉。
智者若愚
2005-11-21 10:50:42来自: 韩兮(北京)
洗澡的评论
灵魂脱离于肉体游离在情感的空间中,仿佛在波澜的大海上有一叶扁舟沉迷着暴风和巨浪的呼啸声,找不到归宿,也不清楚确定的归期,除了在随波逐流的形式中进行无谓的思考以外,一切危险与灾难早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包括肉体的萎靡与 恍惚间,世界电影开始关注傻子的生活空间,创作者们找到了一条表达艺术的捷径,可以摆脱现实的逻辑,用反人物的思维进行创作。我们最熟识的傻子莫过于阿甘,那个运气极好,可以永无休止地创造神话的阿甘只是个傻子。在《雨人》中有一位集弱智与天才于一身的傻子哥哥,他反讽着数字化时代的机械思维,同时,却让汤姆.克鲁斯找到一份久违了的亲情。这些傻子是弱智吗?还是在冥灵之中尚存有一丝宽容,使这种人苟活又游荡在纷繁的尘嚣。
终于,我们迎来了自己的傻子,他叫二民,是张扬新片《洗澡》中的角色。二民的确是傻子,而且是个普通的傻子,他没有天才般的本领,也没有可以传记的运气,他无法创造什麽奇迹,却极力的想挽留住自己所习惯的生活方式,但他所重复而且永远不会感到腻烦的生活方式仅仅代表着落后,这种落后让人感到亲切与温馨。
每一个人,尤其是新时代的宠儿们,对落后会嗤之以鼻,而在心中不断地勾勒着未来的蓝图,那是西方的生活方式,其实只是物质的具像而已。我们穷,穷在汽车的轮胎与大厦的钢筋中,于是,我们把西方的照片当作快餐来品尝与消化或吸收,但照片永远只能摄下物质的世界,而且需要照明。为了环保,我们可以抛弃筷子,但绝不能忘记使用筷子时那巧妙的手劲。但我们确实是统统的扔掉了,抛弃了,与国际名正言顺地接轨了。我并不知晓张扬设计这个傻子的初衷,便妄自揣测起来。也许,那是一份无奈吧,一种迷惘心情的宣泄。这个进化的年代中,还有谁不去追求进化的生活空间呢。违反这个规律的人就是傻子。社会无比的悲哀与残忍,当你试图在已被摔得粉碎的瓷器中寻找点古朴的嵌丝花纹时,你已被排斥在众人之外,你当然就是傻子,你还能当什麽呢。
姜武扮演的二民可爱之极,胖乎乎的,爱听《我的太阳》。但他最喜欢的是将皮管子指向天空,让水倾洒下来,这是龙的本领,也只有龙的传人才会如此。然而,二民每次展示这个意境的时候,观众都在笑,虽然是善意的嘲笑,但我的心却因此而痉挛,仿佛有一柄超薄的手术刀掠过心际,那微微的寒意与莫名的恐惧奇袭着我,没有血,也没有刀痕,隐隐的来自于地狱的疼痛刺激着我的大脑,血液断流了,眼前一片茫白,我进入到傻子的状态中去。我们总是自以为绝顶聪明,自认为走到了潮流的前列,不再会去做有意识的当回傻子的游戏。孰料,张扬竟用洗澡水将我们浇醒,可以睁开眼睛,看见面前傻笑着的二民。
二民的生活很有规律,这是得益于父亲的教诲,早晨拖地,白天工作,晚上跑步,即使父亲死后,他依然如故。父亲走得很安祥,他没有因为看见澡堂拆迁而感到悲伤,也没有因为换过新居与街坊分离而感到孤独,他是幸运的,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他隐遁了,躲开无法抗争的进步。但作为父亲翻版的二民则不是那麽走运,他是新时代的人,需要面对新时代的空间,而他对自己的未来却茫然不知。尤其父亲逝世的那场戏,我是如此设计的:父亲已经死去,身子软软的,慢慢地滑进水中,没有气泡,什麽都没有,水下的面庞安静从容。二民开始计数,他大舌头的声音在澡堂中回响,二民一本正经的数着,数字已经超过了父亲往日憋气的极限,他却浑然未觉,声音中竟然还带有一份惊喜。这时,大民打完电话......二民如何能够料到他的生活方式是多麽危险,他对那个必然的归宿竟然熟视无睹。不知这样改动,张扬是否赞同。
父亲既已仙去,大民和二民的矛盾立即浮现出来。其实,兄弟俩的关系早在影片前半部中就有所体现,只是被父亲与大民的冲突和父亲与二民的生活遮掩住了。兄弟俩上街,二民走失,他是多麽的不容于这个新兴的时代,而大民这个都市人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亲人,这难道不是一个质疑的情节吗。迷失在都市中是张扬有意无意带出的情绪,《爱》片中那个端早点,矗立在高楼森林中的徐静蕾和本片中的姜武是何等的相似。二民终于找到了回家的方法,划着墙走,仅仅出于习惯,但他成功了。父亲死后,澡堂也终要去的,二民是无法挽回这个局面的,哥哥则如拆迁般突袭了这个可怜的人。二民将要失去一切,他的未来在哪里,哥哥是如何帮助他的,这些问题使观众关心二民的命运,创作者无法给出答案,那个未知数极具诱惑力,但结果往往会异常苍白,于是主创人员不必再说。
阿甘傻得令人羡慕,雨人傻得叫人称奇,二民却傻得让人可爱。其实,电影中从未出现过真正的傻子,每一个傻子都是抽象出来的具像,都在替主创人员完成某种意象,但他们的口,他们的行动却是表象的傻子状态。我所怀疑的是,除了借用傻子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但事出必有因,这也是无奈之举,现实中有如此特点的人岂不都是傻子,导演是自嘲还是反讽,这留待观众讨论。不过,有一点我还是比较明白的,傻子除了有傻子的特性以外,还有人的性格,仅此而已。
2000年于小西天
第二篇: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评论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评论内容: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影评现状
目前,电影创作在发展,电影观念在变化,与电影评论密切有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不同学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电影研究和评论领域中来,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电影的研究和评论日益增多,而从事电影评论的工作者也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来,如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由此造成了电影评论方法的多样化。
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电影创作受时代、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电影评论认真地研究评论的对象,了解影片创作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创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为了引导观众对影片的鉴赏,电影评论家须了解观众对影片的反映、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喜恶和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以求对影片的创作者和观众有所启发和帮助。对影片或其他创作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存在不同的意见是经常发生的,对重大原则分歧更应展开讨论和争论。充分说理的讨论,对电影评论本身的检验和发展有利,对电影创作和观众鉴
赏也有启发和裨益。
早期的电影评论开始出现于20世纪初。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对电影进行评论,并于1912年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活动,也是国际上进行电影评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每年一次评选影片和创作者的奥斯卡金像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纽约影评人奖等。
在中国,20年代初报刊上开始有影评文章。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电影界成立了以夏衍为首的电影小组,创办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理论与批评的刊物《电影艺术》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影评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及时地分析、评论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评缺点,讨论问题,总结经验及评介国际上各种电影和电影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专业和业余的电影评论队伍成长和壮大了起来。1981年 1月24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对新时期的影片、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和创作中的问题展开评论和探讨,并通过年会交流情况和思想。同时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电影评论学会,各地基层的群众影评组织和活动更是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开展起来,许多工厂、学校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影评活动。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评奖方面,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大众电影》编辑部分别举办一年一度的“优秀影片奖”、“金鸡奖”和“百花奖”,从政府、专家、观众的不同角度,评价、表彰和奖励每年涌现出来的优秀影片和为电影艺术做出可贵贡献的电影工作者。
第三篇:如何写电影评论(推荐)
如何写电影评论
中学生比较喜欢看电影电视,看了之后也比较喜欢谈论片中的内容,或是写一些对电影看法的文章.但往往容易将影评写成观后感,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 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细,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和其他文艺评论一样,影视评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评什么”和“怎么评”.评什么: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怎么评:
① 历史的角度来评价影片主题,人物形象.电影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锤炼和创造.只有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生活,才能在观众的心灵中产生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社会生活是影片产生的基础,我们在评论影片时,就要将影片放到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现实感;去考察人物形象是否符合其生活的环境,是否有过分拔高或贬低人物形象的情况.历史的标准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尺子.② 美学的标准来评论影片的美感效果.影片是社会审美心理的反映,所以当对具有审美特征的影片进行评价时,不能不考虑美学的角度.艺术形象的真实与否,典型化程度如何,形式是否完美,人物形象的塑造,画面的组合,音乐的配置等是否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等都要以美学的标准来衡量.如在评论张艺谋前期的一部分作品时,如果不坚持美学的标准,就无法客观地评论影片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偏僻地方的陋习.③ 住细节,诠释其深刻含义.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 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溢于言表地体现出来.④ 影视艺术角度入手来评论影视语言运用的成功与否.所谓影视语言,即导演根据运动,组接规则来调动,联结各类镜头.包括特写,快慢镜头, 蒙太奇的组接方式等.影视语言应具有比较完善的信息传递,它不仅要具有画面组合的叙事
能力,更应具有揭示客观对象内在涵义的功能.当然,对影片进行评论的角度还有很多,只要能抓住影片的某一方面,准确地进行评论,都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怎么写影评?
一、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 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情色彩。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在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假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 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 来。
二、要有以论文的框架,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维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2、“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符合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3、“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 “条条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斥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
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 大部分,短了不行。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三、要提炼出小论点。
解决了题材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痛,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可闻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流派,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还建议学一点电视常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下面提出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
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
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 分明,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5.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
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 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知将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四、要全面考虑,掌握分寸
写文章最要讲辩证法,要全面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1、要充分肯定优点,而不要专门挑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分析作品当然可以讲它的缺 点,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有些年轻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讲缺点,这就很不应该了。要知道,拿出来的电视片,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好的伙比较好的,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态度应该是肯定优点,附带言其不足,在措词上、提法上也要谨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类。
2、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人太急功近利,刚接触几个专业术语,就忙不迭地对号入座,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看图说话”。初学阶段似懂非懂,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乱贴标签。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时必须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进行比较,才能比出特色来。此外,许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特别是新闻片,要特别留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4、要学会看电视,才会评电视。一般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欣赏娱乐、消遣放松,这都是无可厚非。但立志当电视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这种水平了。他们看电视时,应该加上学习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带着职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以及好的电视单本剧,而要少看电视连续。看电视的时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带着问题看,边看边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个镜头的表达效果,分析这样的良苦用心,当创作者的知音。还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议一议,与周围人交换一下看法。最好能强迫自己把看法写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评论,然后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一下,练几次笔。今年考看片分析时,为了防止偏题的现象,普遍降低了难度。有的对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观看短剧《较劲》,写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作品的主题思想什么。
二、人物对白的语言特点,防止走极端。
第四篇:电影评论怎么写
电影评论怎么写
本人一直收藏的一篇文章,也算是我第一篇转帖的关于的电影文章。
1.什么是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就是观众在观看完电影以后的所感所想。相对于专业人员来说,电影评论也可以写成复杂详细的电影分析。影片分析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使人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后,能更加欣赏它。相对于此,电影评论就可以宽松很多,评论者只要找出可欣赏点,在自己可理解范围内进行评论即可。
在网络发达D版电影猖獗(我坚决支持这种猖獗)的今天,使我们有机会可以看到各国各时期的电影。我们的视野因为电影加倍开阔,我想这是一个幸福的时期。然而这种便利实在是太容易得到了,一些东西随之混乱起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对电影的理解也就变得差异很大。
首先我们要决定将要写成的评论是写给谁看的。根据假想读者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评论分成是专业评论和非专业评论。在我的理解中,所谓专业评论是指能对电影制作者产生直接影响的评论,它可能包括场面调度的批评、摄影手法的批评、影片剪辑的批评、叙事结构的批评、表演的批评、主题象征意义的批评等等的评论。这种专业评论在网络上很少见,因为专业的评论需要借助一些辅助的评论工具,这些评论工具并不被非专业人员所熟悉,这样就使专业评论只能在某些小范围内产生影响。这些工具包括美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理论等等。根据切入的角度不同所选用的工具也不相同。
以下本文所讲的“评论”若没有特加说明主要是指“非专业评论”。
2.电影评论如何写 一般来说,当你看完一部电影,想写点东西表达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想或者领悟,这都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你可以写一篇跟自己心情有关的日记,也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某个情节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还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所描述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写出任何东西都是值得鼓励的。
2.1,写影评前的准备工作
在写一篇影评之前,我的建议是:
1,选一部自己喜欢的影片。在评论前,评论者首先是观众,自己喜欢最重要。同时建议要多看电影,但自己不喜欢的电影不要勉强看。
2,所选择电影要多看几遍。要尊重电影。
3,尽量多的掌握一些电影评论分析的工具,尽量多的了解此部电影相关资料。
4,搜集一下这部影片曾有哪些评论,以免重蹈前人说法。
5,要勇于怀疑。
2.2,观感与通过观感进行对电影的初步分析
在观看完影片以后,你的直接观感就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初评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事实上,对电影的最初分析已经在观看影片时完成。当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向影片提出问题,“情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演员所说的台词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电影进行中的每时每刻观众都会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观众会试图从电影本身的解释中找到“合理”的逻辑性,也会时刻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来审视着画面的可能性。观看好看的电影时我们会说,“是这样啊”或者“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啊”。我们不喜欢的电影往往是那种看着很虚假的“不真实”的电影,这种电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讲的蹩脚谎言。当然,如何愉悦观众是电影制作人所要关心的,作为评论者来说,不但要找出电影好看(合理)的地方,还要试图分析为什么。
2.3 电影评论的基本构成
影评通常包含的几个部分:电影简介,评论正文,引文出处。
电影简介
电影简介可以分为电影的基本简介与服务于评论正文的扩展简介。
基本简介通常包括电影的原名,电影的中文译名(别名),导演,主要演员,类型,片长,上映时间,国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这部电影的海报。这里除了电影名称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写项目。根据评论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加入剧情简介。剧情简介是对电影的再叙述,由于评论者对于电影理解的局限,再叙述时应尽量避免加入有严重主观倾向性的解读。建议剧情简介不要超过200字。
扩展简介通常包括对电影制作人员的更详细的介绍,影片产生背景的介绍,影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介绍,影片所获得的奖项等等。扩展简介作为评论的资料性工具要有选择的引述。扩展简介如果没有对评论产生直接影响,建议果断的舍弃,或者可放置于评论正文之后。
评论正文
① 从观感轻松切入评论
我们注意到,观感往往产生于电影中最能让观众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对观感的分析也就成为对这部电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点。我们只要问一下自己,这部电影哪里最吸引人,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为什么吸引人,评论就产生了。
观感作为最初对电影的评定,势必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会因为评论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必刻意减少这种差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使得评论更加开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为影评的目的是发挥综合能力欣赏作品,同时将作品的丰美面呈现出来提供给别人,所以开放式的评论也就不必排斥专业分析工具。我们也不能夸大专业分析工具的功能,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影片分析方法并不存在。
观感是电影对观众的影响结果,它意味着观众从电影中最直接的得到了什么。对观众来说,观感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评论者,要相信自己的观感,不要被导演的名气或电影所获得过的奖项等非电影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电影本身的东西只能印证观感,而不能产生观感。
② 列举部分常见的评论切入点
1通过主题解读评论:例如,你可以通过《不准掉头》来解读“倒霉”,可以通过《躲闪》来解读“少年的爱情”,可以通过《着魔》来解读“疯狂”。观感可以让你对某些电影归结出一个主题词语,然后品味分析一下,电影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让你对这个主题词有了更好的理解。一个电影是如何变成一个词语的诠释例证的?
2相似主题联想评论:《两支大烟枪》《尼古丁》。
3通过形式对比评论:例如,作为警匪片的《猎豹行动》对以往战争片形式上的借鉴,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拍摄警匪片的新方法。与之对比的对象可选择《黑鹰计划》。
4典型例证:例如,可以通过木偶片《美国战队》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国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讨论:从茂瑙的《吸血僵尸》到《惊情400年》《刀锋战士》《吸血情圣》等这一系列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有哪些变化。又比如说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橱柜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异形》系列或《黄飞鸿》系列等等。
6伦理讨论:例如可以通过《老男孩》与《发情日记》来比较东西方伦理差别,《关于我们的爱情》来讨论母女关系。
7了解型电影:例如,从《梦想阿根廷》与《官方说法》中可以对“军权政府”有个初步认识。也可以在《戏梦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气息。
8结合他人的评论对电影的再评论。
9对某些导演或演员的偏爱也可以让我们集中讨论一下他们的特色。例如我比较喜欢的安德烈•佐罗斯基、盖•瑞奇、伊莎贝尔•阿佳妮、夏洛特•甘宝等,他(她)们导演或主演的电影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
我们要小心的是通过“作者论”[注释]来分析电影,这种分析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变成是评论者的一厢情愿。在某些不严谨的评论者那里,影片被诠释的面目全非,之后就可能是评论者对导演的非理性评论。本来单纯地影片分析,变成了一个批斗导演的檄文或是对某个“伟大人物”表示忠心的保证书。批评电影与批评导演当然是两回事,批评导演更像是一种私人恩怨。
然而我们又不能完全否定“作者论”是一个很容易入手且简单易行的电影分析的切入点。所以在评论的时候要多关注的是电影而不是关注导演,更不要试图证明自己比那个导演还要了不起。
10对电影影象的评论,如从电影叙事、景框构图、电影剪辑等做切入点。如对电影《罗拉快跑》进行分析评论。
电影评论当然不只局限于采取以上这些方式作为切入点。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观感,并且不片面滥用自己的感觉,其实一切可以使你产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切入点。
③选择一种自己所熟悉的评论工具。评论工具的范围其实非常广泛,复杂的如前文所述的一些专业工具,简单的如个人的观感。特定工具的好处是可以把某些问题分析得更具体,更深入。在特定工具的应用上,戴锦华对《玫瑰的名字》的精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然她很可能是先分析了原著的小说的。那些特定的工具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难以掌握,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用符号学来分析一下《梦幻格林》,这将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④在分析与欣赏电影中间把握平衡。我们要警惕过度的分析对电影的欣赏性是有害的。有时候观众并不想变得那么“明察秋毫”,做一回快乐的“傻子”也许就是观看影片的初衷。盖•瑞奇导演的《偷拐抢骗》我已经看过了7次却一直舍不得分析它,因为害怕分析过后观看的乐趣就没有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抱着乐观的态度,分析以后会发现新的乐趣,但这毕竟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我认为好的评论同时也应该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它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还要保留原来电影的观赏性。
⑤笔法。评论者的笔法与评论选择的切入点密切相关,不同的切入点决定不同的笔法。如通过观感来叙述影片带来的感官审美影响,则很有必要借助大量修辞的运用;如果探讨影片的流派等历史性内容,则对经典理论的引用和同时期其他作品的类比必不可少。写评论时要把观点写清楚,行文要简洁流畅,不要堆砌资料。脏话痞话或许是通往个人文风的一条捷径,然而他们从来都不是严谨的,在评论的道路上我们甚至不需要反讽。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搜集影片的外围资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当地使用外围资料很可能会把你的评论淹没在看似相关实则不知所云的文字之中。外围资料可以帮助评论者理解这部电影,但不应把这些资料变成评论者的依据。原则上我支持“要排除一切非取自影片内部的任何文献或相关资料”的这一立场。电影评论并不会因为提到了一些大师的名字而变得更加精彩。
⑥个人风格。影评的个人风格需要逐渐形成,如同对于电影的口味一样,评论的侧重点与切入方式在不断书写影评中会逐渐形成风格,从而成为个人影评的某种标志。
⑦丰富你的影评。例如在以文字描述分析之外采用直观的图象,作为对评论的支持与补充,适当截取影片的画格会使你的评论更直观。除非是在评论影片剪辑的时候,制作表格或者图解对评论者来说太费力气。
⑧给自己的评论起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
引文出处
在评论正文之后要列出评论中所引的文字出处,这是对原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方便读者查阅相关资料。在电影评论中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
1,要避免评论者的生活(经验)过多的干预评论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后,你说你学会了怎么做叉烧饭。写评论的目的不是让读者关注评论人,而应该强调所要评论的电影。吃了油条喝了豆浆去看电影,同饿着肚子去看电影的心情可能不一样,但电影是一样的。
2,要避免在没有叙述原因的情况下给出评论结果。例如:永远也不要说哪部电影是最好的电影,哪部电影是最伟大的电影。在我看来,即使看了很多电影也不要给电影排名次,但是可以给电影定位。
3,要避免东拉西扯,主题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体描述10个还未解决的问题。不要隔靴搔痒,甚至是满世界找靴子。例如:评论《神话》的战争场面差,不能说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斗士》,而应该明确指出它具体差在哪里。是场面调度问题还是画面构图问题?是剪辑问题还是电脑特技问题?
4,要避免对演员导演等影片生产者私生活的关注。只有影片的宣传人员或者八卦杂志才有需要关注那些问题。
5,要避免死撑面子硬评论,满眼都是某个电影的不足。应该放松心情,如果有部电影实在是差,那我们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费心评论。评论是要把影片的丰美面呈现出来,舍本逐末的评论方式与悲观的分析角度实在让人惋惜。
6,要避免一些对电影本身没有意义的评论。电影评论不同于电影商业宣传,评论要排除干扰。在选择切入点上要回避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人文学科对电影的探究,尽量从影片本身切入影片论述。
7,要避免评论者主观地对影片做过度诠释。不要对自己假想中的错觉挥动双拳,使读者莫名其妙。
----
[注释:作者论的观念,最早是由法国导演楚浮的文章〈法国电影的某个趋势〉在《电影笔记》上发表而开启。文章攻击停滞的法国电影工业,并称赞美国导演的作品,为作者论奠定基础。作者论认为,电影的整体风格和内容的处理主要可归功于一个人的理论。通常用来指具有可辨识风格和主题意识的导演,此理论也包括其它被视为一部影片的主要推动力的制作人员(编剧、演员、摄影、剪接)。作者论在逻辑上是一种以作品为重心的分析方法,然而实质上却是一种影片的诠释方式,影片的每项特殊因素都被分析者顺着导演世界观的方向加以诠释。出自书目《当代电影分析》《电影批评面面观》]
第五篇:如何写电影评论
如何写电影评论
中学生比较喜欢看电影电视,看了之后也比较喜欢谈论片中的内容,或是写一些对电影看法的文章.但往往容易将影评写成观后感,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细,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和其他文艺评论一样,影视评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评什么”和“怎么评”.评什么: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怎么评:
① 历史的角度来评价影片主题,人物形象.电影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锤炼和创造.只有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生活,才能在观众的心灵中产生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社会生活是影片产生的基础,我们在评论影片时,就要将影片放到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现实感;去考察人物形象是否符合其生活的环境,是否有过分拔高或贬低人物形象的情况.历史的标准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尺子.② 美学的标准来评论影片的美感效果.影片是社会审美心理的反映,所以当对具有审美特征的影片进行评价时,不能不考虑美学的角度.艺术形象的真实与否,典型化程度如何,形式是否完美,人物形象的塑造,画面的组合,音乐的配置等是否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等都要以美学的标准来衡量.如在评论张艺谋前期的一部分作品时,如果不坚持美学的标准,就无法客观地评论影片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偏僻地方的陋习.③ 住细节,诠释其深刻含义.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 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溢于言表地体现出来.④ 影视艺术角度入手来评论影视语言运用的成功与否.所谓影视语言,即导演根据运动,组接规则来调动,联结各类镜头.包括特写,快慢镜头,蒙太奇的组接方式等.影视语言应具有比较完善的信息传递,它不仅要具有画面组合的叙事能力,更应具有揭示客观对象内在涵义的功能.当然,对影片进行评论的角度还有很多,只要能抓住影片的某一方面,准确地进行评论,都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怎么写影评?
一、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情色彩。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在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假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 来。
二、要有以论文的框架,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维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2、“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符合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3、“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斥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三、要提炼出小论点。解决了题材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痛,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可闻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流派,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还建议学一点电视常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下面提出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
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 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
分明,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5.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
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
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知将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四、要全面考虑,掌握分寸
写文章最要讲辩证法,要全面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1、要充分肯定优点,而不要专门挑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分析作品当然可以讲它的缺
点,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有些年轻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讲缺点,这就很不应该了。要知道,拿出来的电视片,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好的伙比较好的,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态度应该是肯定优点,附带言其不足,在措词上、提法上也要谨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类。
2、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人太急功近利,刚接触几个专业术语,就忙不迭地对号入座,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看图说话”。初学阶段似懂非懂,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乱贴标签。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时必须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进行比较,才能比出特色来。此外,许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特别是新闻片,要特别留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4、要学会看电视,才会评电视。一般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欣赏娱乐、消遣放松,这都是无可厚非。但立志当电视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这种水平了。他们看电视时,应该加上学习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带着职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以及好的电视单本剧,而要少看电视连续。看电视的时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带着问题看,边看边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个镜头的表达效果,分析这样的良苦用心,当创作者的知音。还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议一议,与周围人交换一下看法。最好能强迫自己把看法写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评论,然后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一下,练几次笔。今年考看片分析时,为了防止偏题的现象,普遍降低了难度。有的对作文要求做了提示。
如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观看短剧《较劲》,写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作品的主题思想什么。
二、人物对白的语言特点,防止走极端。
本次试验作文:
无为二中高三2016年12月28日的笔试题是:观看电影《湄公河行动》,写不少于8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结合观影细节,自由选取立意角度。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作品的主题思想什么。
二、人物动作或者内心世界特点,防止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