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冰山下的来客》

时间:2019-05-15 08:4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评论《冰山下的来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评论《冰山下的来客》》。

第一篇:电影评论《冰山下的来客》

电影《冰山下的来客》故事梗概

我宣誓!我们坚决响应国家号召,志愿加入对口支援新疆的建设大军。牢记党的重任,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的风骨和精神。奉公奉献,干事干净,争光争气,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融入到促进民族团结、实现边疆稳固、人民幸福、国家昌盛的进程中。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贡献。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和努力工作,留下援疆固边的奋斗足迹。书写援疆建设的华彩篇章,铸就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

电影《冰山下的来客》讲述了来自内地的援疆干部杨冰,在美丽的帕米尔高原上,努力帮助当地的柯尔克孜族居民,紧跟时代的潮流,吸收内地的先进经验,转变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的故事。其中,他和跟自己大有渊源的退伍老兵阿米尔一家的点点滴滴,更是感人肺腑。

阿米尔老人是一位老边防战士,在他的眼里,美丽的家园不仅仅意味着老百姓们的生活,更意味着祖国疆域的神圣概念。他每天带着家人坚持升国旗;他隔三岔五的到埋葬自己战友的地方,陪伴他们,给他们弹奏库姆孜,和他们拉拉家常。

国家要给高原上修水库了,杨冰负责整个布伦乡的搬迁工作。可是阿米尔老人为了自己沉睡在库区的战友们,不惜和他视若亲人的杨冰绝交。起初杨冰也十分苦恼,不得要领。后来,还是在刚刚从内地高中班回到高原上的阿米尔的孙女百灵柯孜的帮助下,才知道了老人的心声‘活着的人房子都安顿好了。可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呢?’杨冰知道,那些和他自己的爷爷一起埋葬在这里的烈士们在阿米尔老人心里,比什么都重要。

杨冰的妻子丁一竹是内地一位非常优秀的眼科医生。为了挽救她和杨冰濒临破碎的婚姻,为了得到一个生孩子的机会,她瞒着杨冰毅然报名参加了援疆医疗队。美丽的喀拉库勒湖和巍峨的慕士塔克峰前,久别的夫妻俩相遇了。杨冰在一片‘阿米尔,冲;杨冰,冲!’的助威声中,将自己的妻子紧紧地拥抱在怀里„„

阿米尔老人为了帮助杨冰和丁一竹解决生育问题,带着百灵柯孜上雪山给他们采草药。不料遭遇危险,老人的腿部受到了重伤。杨冰闻讯带着丁一竹等人第一时间赶到了雪山上。老人的腿不能再骑马颠簸了。杨冰毅然决定,背着老人走下山来。几千米的海拔,杨冰忍受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巨大痛苦,背着老人一步步向山下走来„„

老人得救了,同时他因为白内障几近失明的眼睛,也得到了丁一竹的医治。‘看到了!看到了!’老人欢呼着和杨冰紧紧拥抱在一起„„

杨冰没有让任何人失望,他默默的给烈士们修建了一座墓碑,上面写着‘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阿米尔老人看着墓碑上自己战友们已经十分模糊的相片,饱含热泪的举起了自己右手,给战友们敬礼。

牧民们兴高采烈的搬进了新居。杨冰和丁一竹一起给县里的方副书记递交了一份申请,要求继续援疆三年。

故事没有结束,杨冰和阿米尔一家守候在产房门前。杨冰的双手不停的揉搓着,忐忑不安。终于,几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响起。杨冰惊喜地站了起来,冲

向产房的大门„„

【影评一】

援疆施大爱 牵手铸真情

——评电影《冰山下的来客》

黄义明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著名电影艺术家梁音领衔主演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以其独到的视觉,把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维护民族团结,誓死捍卫祖国统一的众多感人故事中的杨排长、阿米尔、古兰丹姆等人,作为英雄人物的代表搬上了银幕。较好的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脉搏,用电影载体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特征,体现出了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方向,发挥出了先进文化为引领所产生出的正能量。

为了使主观诉求和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影片把朴素的英雄形象和充满新疆本土气息的音乐元素,做到了有机的结合与互融。凝重的主题赋予了音乐的创新与生命,音乐的创新与生命又作用于主题的张力与升华,使其音乐与主题更加鲜活精彩,更加富有生命力。

几十年过去了,但只要一提起《冰山上的来客》,人们依然对这部电影充满怀旧之情,对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记忆犹新。对影片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仅抒发于情,更沉醉于美。充满西域风情和新疆元素的音律曲调,委婉动听,令人陶醉,更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影片放映到哪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唱到哪里,甚至会唱红到哪里。也正是这部影片的影响力,让亿万观众尤其是内地观众,了解认识了新疆,感悟爱上了新疆。

如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冰山上的来客》描写的那个年代已经成为久远的过去。经过几十年的团结奋斗,新疆历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广阔而富蕴的大地,焕发青春,蒸蒸日上,充满生机。为了进一步加快新疆的发展步伐,党中央三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新疆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担负对口援疆任务的省区,迅速到位并及时展开工作。天山南北尽显援疆者的身影,从东到西随处可见援疆带来的变化。中共阿克陶县委、县政府出于对口援疆,自身受益的感动;出于对援疆者信奉职守,忠诚工作,辛劳付出,同甘共苦的见证;出于对中央政策的感恩;出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敏感,与乌鲁木齐千禾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摄制完成了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且不说内容,仅就片名而言,它就是亮点,就有看点。“冰山上的来客” 和 “冰山下的来客”,说的都是来客,而不同的是分别

来自“山上” 和 “山下”,这“上” 和“下” 的一字之别,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就会唤起人们观看这部电影的欲望,片名《冰山下的来客》可谓是点睛出彩的一笔。

《冰山上的来客》与《冰山下的来客》,拍摄时间相隔几十年,但两者以推动新疆历史文明进程为己任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都是从宏观大局立项,从微观典型着墨。

《冰山下的来客》是《冰山上的来客》故事的延续与接力,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冰山上的来客》中扬排长未完成的事业,由孙子杨冰在援疆大背景中去完成。不仅是杨冰,故事主人公和《冰山上的来客》故事原型人物都有联系,在承上启下的同时,极大的增加了对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主题定位的认同感。这种人物关系的安排,是遗愿与意志的对接与延伸,是历史推动力的传承与弘扬,是对美好事物的企盼与祝福。

当我们看到,雪山冰峰下,绿草大漠间,神圣的五星红旗,每天从阿米尔老人和千万人手中冉冉升起;看到阿米尔老人常到埋葬自己战友的地方,给他们弹奏库姆孜,和他们拉家常;看到为配合国家在高原上修水库,以覆盖国旗的最高尊重,把沉睡在库区的战友们安置在更加神圣的地方;看到阿米尔老人在新修建的墓碑前,看着难以忘怀,记忆更加清晰的战友们已经十分模糊的相片,饱含热泪庄重敬礼等感人场面等等,展示出边疆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大爱情怀,大局意识,令观众肃然起敬。

我们还看到,杨冰在爷爷坟前百感交集,长跪不起。仿佛让观众听到了他那继承祖辈遗志,把未竟的事业完成好,让边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心声。

杨冰的妻子丁一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眼科医生。为了挽救她和杨冰濒临破碎的婚姻,为了得到一个生孩子的机会,她瞒着杨冰毅然参加了援疆医疗队,来到新疆,来到杨冰工作的地方。久别的夫妻相遇了。当二人相见时,突如其来的喜悦让他们不知所措。杨冰在一片“阿米尔,冲;杨冰,冲!”的助威声中,将自己的妻子紧紧地拥抱在怀里。妻子不停的拍打着丈夫,以这种最简单而又是最复杂的方式,倾诉着对爱人杨冰的思念与爱恋之情。

阿米尔老人为了帮助杨冰和丁一竹解决生育问题,带着百灵柯孜上雪山给他们采草药。不料遭遇危险,老人的腿部受了重伤。杨冰闻讯带人赶到了雪山上。老人的腿不能再骑马,杨冰急忙背起阿米尔爷爷走下山来。当村民赶到接应现场,刚从杨冰背上接过阿米尔爷爷,因高山反映,劳累过度的杨冰却昏倒在地上。

老人得救了。

杨冰在医院三天后才苏醒过来。见妻子紧握着自己的手守在床前,杨冰十分感动。

杨冰作为镇党委书记、援疆干部,他的宿舍里摆着一张再简单不过的木床,一本吊着的挂历,一个布质衣柜,一张老式普通木桌。作为镇党委书记的卧室,似乎太过于简单、寒碜、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援疆干部工作与生活的一个缩影。

妻子到丈夫宿舍没见到人,却看到丈夫写给她的一张字条,她没有责怪,却捡起杨冰还没来得及洗的衣服。杨冰回来看到一件件干净的衣服,抚摸亲吻,思存良久。

阿米尔爷爷在家的旧址前抚今追昔等。

以上几场戏,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或落入俗套。而该片则不然,导演把画面交给了观众,把思考空间留给了观众,与观众互动,与观众共鸣,想必观众朋友想的会更多、更远。

援疆人员集体宣誓;村民们挥镐扬锹刨土筛砂;兰天白云下,清水绿草旁,片片新村,栋栋新房;村民们兴高采烈的搬进新家;欢腾热烈的一幕幕场景;处处春光的山川湖海,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一幅幅画面,使《冰山下的来客》流光溢彩,处处生辉。

说到角色,演员们贴近人物,融入生活,出神入化的个性化表演,令人折服。杨冰的扮演者于洋,阿米尔爷爷的扮演者艾克巴尔·牙合甫,丁一竹的扮演者朱戈,县委书记的扮演者李书迪,村长的扮演者桑宗中,古兰丹姆女儿的扮演者古丽加瑪丽等演员,均为国家级表演艺术家。他们把握角色准确到位,情感演绎真实感人,与原型人物贴切吻合。就象放下马鞭从毡房走来,收起锄头从田间走来的生活中的原型,在镜头前自己演自己,不加修饰,真实感人。

《冰山下的来客》这部电影,从立项立意,创新创意,场景变换,人物塑造,镜头运用等方面,可见周文扬导演的匠心独具。

《冰山下的来客》是中共阿克陶县委、县政府和乌鲁木齐千禾文化有限公司为广大观众提供的第一部以弘扬援疆精神为主题的电影,是一部故事新颖,场景美观,演技精湛,凝聚力量,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值得观赏的好电影。

【影评二】

通过“上”与“下”的对接

挑战电影艺术极限

——评电影《冰山下的来客》 作者:张娴婷

可以说,通过《冰山上的来客》和《冰山下的来客》这“上”与“下”交错对接的电影蒙太奇艺术实现影片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忠诚戍边、富民强疆”等诸多崇高精神传承的表达意愿,在《冰山下的来客》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作为我国第一部弘扬现代援疆精神的主题电影,影片片名最初即以“上”与“下”之间形成的落差让观众最初就在一种错觉的引导下展开联想——该片不会是对那部始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冰山上的来客》的高仿吧?

由片名造成的悬疑,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观众对影片内容的好奇心,通过挑战人们惯性思维的方式吸引观众眼球,是制片方为实现“上”与“下”的对接特意设置的第一个心理陷阱。

紧接着,影片创作者们又通过与《冰山上的来客》影片人物关系的紧密关联实现了“上”与“下”的再一次巧妙对接。而且,这次对接,不仅是时间上的,也是空间的。既延续了《冰山上的来客》中戍边、强疆的精神线索,又通过杨排长后人援疆干部杨冰(中国国家话剧院 于洋饰)和退伍边防老战士阿米尔老人(新疆影视剧团 艾克巴尔·牙合甫饰)自然真挚的情感交流,抒发了帕米尔高原各族人民对援疆大业的感激之情,展示出新世纪帕米尔冰山脚下各民族团结奋进、富民强疆的理想生活。

这次二代代表人物的对接,由于巧妙的人物关系设置,对整部影片无疑起到开门见山和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

其次,从表面看,影片男主角杨冰,只是一名普通的援疆干部。但这种看似普通的关系中依然隐藏着一条“上”与“下”紧密关联的暗线,即杨冰的职务是从富裕江南到边缘穷县的自上而下,以及杨排长和阿米尔老人与杨冰在肉体与精神上一脉相承,自上而下的延续。

面对普遍使用维吾尔族语与外界交流的南疆广大农牧民,该片为消除援疆干部与当地农牧民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不失时机地设计了阿米尔老人的孙女百灵克孜(克州歌舞团 夏提古丽·卡德尔饰)在内地高中班上学并学成归来。这一完全符合新疆实情的情节设计,既是电影艺术与平实生活的“上”“下”对接,也是剧中人物关系“上”与“下”的对接。否则,从上面来的援疆干部与下面的地方百姓间无形中就形成一条领导干部与群众脱离的巨大鸿沟,使“上”与 “下”的对接出现瑕疵,造成小小的遗憾。

恰是这种从始至终、精心设计的“上”与“下”的“明修栈道”和“暗渡陈仓”,实现了国产电影创作者在主旋律电影的表现手法上一次大胆的尝试。

作为一部旨在励志的主旋律影片,该片既保留了传统影片在镜头语言、音乐、音响运用等有助于表达人的复杂思想和内心世界方面的合理展现(比如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百灵克孜的旁白,这种突破镜头限制,以声画错位的“画外音”表现方式,是传统电影的特征之一);又糅合了现代影片对于人性本原的探索以及在意识流领域对于结构、意识、表现手段多元化方面的积极因素,是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电影艺术形式的创新(比如为烘托人物心理,给影片增加亮色,该影片时常会不失时机地融入一些新疆唯美的自然风景画面和动人的柯尔克孜族本土音乐,这种通过视听艺术强化完成向观影者内心感受的升华,是现代电影的特征之一)。

当前国产大片,普遍喜好用超大场景、奢华服饰以及夸张另类的扮相去吸引观众眼球以赢取票房收入。这种看起来高高在上,其实毫无灵魂的奢华攀比,根本经不起观众的理性审视,是电影从业者艺术生命末路穷途时的垂死挣扎,终究难逃其过客般的命运。

《冰山下的来客》却不同,虽然它描写的是21世纪中国新疆最边远地区各族人民的美好新生活,却通篇传承了《冰山上的来客》那种朴素淳朴的自然格调,第一次用电影的语言,将朴实无华的援疆之情和古朴醇厚的高原民俗风情以高端艺术的形式错落有致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质朴自然的表演和婉转动人的新疆本土音乐“花儿为什么那样红”【博文作词,叶林华作曲,井怡丹演唱】,重温那些久违的电影艺术的原生态,极大程度地规避了当前国产大片普遍存在的食如鸡肋的弊端。其产生的最终效果,必将如一坛酿造精良其味醇香的美酒,历久弥鲜。

从另一层面说,该片完全可以称其为高屋建瓴,因为无论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杨冰带领群众协助修水库),还是从官民平等【援疆干部杨冰在县委方副书记(原新疆军区话剧团 李书迪饰)大力支持下,与群众同甘共苦,为当地农牧民分忧解难,体现了“上”与“下”对接后的和谐平等】的角度,更或者从国家长治久安和谐统一的政治角度去考虑,该片都做到了合理的安排和展示,与同类题材的影片相比,的确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新疆本土电影的作品,《冰山下的来客》依然融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视听语言,同时让一对爱侣的婚姻在新疆这块大地上得到了奇迹般的洗礼。

只不过,60年之后的人们不再可能有《冰山上的来客》中真假古兰丹姆与阿米尔之间的那种反特式爱情悬疑。于是,影片创作者们通过集思广益,运用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巧妙结合的手法,让杨冰与丁一竹(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 朱戈饰)因为生育引发危机的婚姻,通过阿米尔老人一家智慧善良的帮助得到化解,既实现了剧情的跌宕起伏和感人至深,又跳出了世俗爱情的千篇一律。

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实情感,其感人程度,相信绝不亚于60年前的《冰山上的来客》中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的传奇爱情。即便如此,影片创作者们依然不甘心用一个简单俗套的方式草草了结这场银屏上的旷世情缘。为了不在观众心里留

下丝毫的缺憾,他们妙笔生花,在影片的最后,又别出心裁地制作出两朵更加精彩的片花,即杨冰喜得贵子与杨冰和夫人丁一竹向县委方副书记提出继续援疆三年的郑重请求。

这个结局,既合乎现实中国的国情,又大大出乎观众的预料,在充分表现影片一号人物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又展示出了作为一个普通援疆干部的家国情怀两不误。

这种在同一部影片中实现 N次“上”与“下”无缝对接的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毕竟,这是在无形中,实现影片政治与艺术双重魅力的高品质提升,而这种堪称挑战电影艺术极限的方式,在同类题材的影片拍摄乃至整个国内电影制作业,都不能不说是一次令人称绝的尝试。

《冰山下的来客》近期就将搬上大银幕,届时一定会吸引很多观众前往影院观看。能够给观众们带来一次愉悦的观影感受,相信这就是参与这部影片的所有创作者们最最期盼的奖章。

第二篇: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评论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评论内容: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影评现状

目前,电影创作在发展,电影观念在变化,与电影评论密切有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不同学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电影研究和评论领域中来,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电影的研究和评论日益增多,而从事电影评论的工作者也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来,如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由此造成了电影评论方法的多样化。

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电影创作受时代、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电影评论认真地研究评论的对象,了解影片创作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创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为了引导观众对影片的鉴赏,电影评论家须了解观众对影片的反映、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喜恶和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以求对影片的创作者和观众有所启发和帮助。对影片或其他创作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存在不同的意见是经常发生的,对重大原则分歧更应展开讨论和争论。充分说理的讨论,对电影评论本身的检验和发展有利,对电影创作和观众鉴

赏也有启发和裨益。

早期的电影评论开始出现于20世纪初。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对电影进行评论,并于1912年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活动,也是国际上进行电影评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每年一次评选影片和创作者的奥斯卡金像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纽约影评人奖等。

在中国,20年代初报刊上开始有影评文章。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电影界成立了以夏衍为首的电影小组,创办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理论与批评的刊物《电影艺术》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影评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及时地分析、评论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评缺点,讨论问题,总结经验及评介国际上各种电影和电影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专业和业余的电影评论队伍成长和壮大了起来。1981年 1月24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对新时期的影片、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和创作中的问题展开评论和探讨,并通过年会交流情况和思想。同时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电影评论学会,各地基层的群众影评组织和活动更是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开展起来,许多工厂、学校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影评活动。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评奖方面,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大众电影》编辑部分别举办一年一度的“优秀影片奖”、“金鸡奖”和“百花奖”,从政府、专家、观众的不同角度,评价、表彰和奖励每年涌现出来的优秀影片和为电影艺术做出可贵贡献的电影工作者。

第三篇:寒战 电影评论

《寒战》:好港片如何步步惊心?

对于香港电影而言,今年有惊喜有意外。惊喜在《车手》这种类型片也是小成本制作的风格化影像中,不仅拓展美学空间,而且富有新意。而意外则是这顶着“十年最佳警匪片”头衔问世的一部《寒战》。

十年最佳等硬性指标当然需要见仁见智,但梁陆两位编导为挖掘警匪片新魅力做出的积极努力,通过影片不难一目了然,他们迫切想要“开宗立派”,甚至有勇气淡化以往卖座警匪片的两个最大优势。

一是简化了警察破案的抽丝剥茧,弱化了传统意义上最出悬疑效果的一环。影片看似头绪繁琐,一波三折,其实具体到破案几乎是手到擒来,一查出黑火药的成分,就顺藤摸瓜找到罪犯大本营,一发现“环境特征”的线索,内鬼的身份顿时毫无疑问,而且这些证据还并非主角拼死争夺或神机妙算得来,完全出自办案的既定流程(接了案子,该化验的总得化验,该发现的肯定会发现),几乎不包含智力挑战,没有本格破案的恍然大悟,也没有希区柯克故事的柳暗花明——“抓坏人、找内奸”带来的惊奇效果不多,显然并非剧本不佳,而是梁陆另有醉翁之意。

其二是更改了港片惯有的武力设定。论动作场面,对预告片里飞车爆破满心期待的观众多半要扫兴,尤其是那颇具冲击的车身断作两截,到了正片不过是个醉汉酒驾意外而已。坏人们不但斗智不行,被警方轻易抓了把柄,武斗更加不堪,除去警局内奸那一拨人,余下都是没几句台词的莽汉,完全不够精锐的香港警察打上几分钟的,只需放几个烟花就能一锅端。而最关键的是,梁陆让主角集体远离一线战场,副处长也好,廉政公署主任也罢,岗位职能本就和上阵搏命十分不协调,除了郭富城在交赎金时打了两匣子弹,其余戏份较多的角色几乎都连扣扳机的机会都没有,持枪破门、摸爬滚打的活儿全是配角甚至龙套们干的。两位老将打不动也说得过去,演过李小龙的少壮派李治廷竟也只是文职,梁陆颠覆传统的用意就很明显了。想想以往的警匪港片,只要带个“动作”标签,罕有主角不冲锋陷阵的,即使《无间道》这样不爱舞刀弄枪,最后还得亲自上天台拔枪做个了断。

好港片的原则三:好演员,好故事,好风格。先说风格,刚刚前文已经提到过,对于香港电影,风格的内容是一种大胆尝试,当大部分人还认为熟悉的如“中环”地标出镜,维港夜色惊鸿一瞥就认定其属于港片标志时。两位新导演陆剑青和梁乐民将西片最擅长的航拍转场用到了极致。摄影机的运动十分富有想象力。从开篇人声鼎沸的旺角,到从尖沙咀遥望港岛的夜色,甚至有掠过摩天大楼顶端的大气磅薄。这种手法实际上好莱坞大制作屡见不鲜,如早先的迈克尔曼与近年来的诺兰,甚至港片中生代商业片导演如陈木胜等人也拍出过城市上空的翻飞流云,但是港片如此频繁使用尚属首次。而最为关键的是,虽然有评价影片前半个小时的劫持案戏份颇似《暗夜骑士》,但是港片传统的风格仍在。这以中间一段郭富城扮演的刘SIR与劫匪周旋,钱嘉乐上演飞车的戏份最为明显。影片调动了目前香港电影能够运用的最大资源,在螺蛳壳里再一次做起了道场。节奏十足,而且赞一句金培达的配乐,对这段上天入海的追击起到了极大烘托作用。最终,以西片风格做大局外景,以港片警匪对战上演吸引人的矛盾对立的综合,成就了一次很有想法的杂糅,兼容并包之下至少使得影片的前50分钟全无尿点步步惊心。对于港片而言,需要这种模式为城市与电影正名。

再者,说说这个好故事。对于一部《寒战》,刚刚说到的为城市“正名”二字的确并非虚言。勿论它的物价压力与楼价泡沫。如片中客串扮演局长的刘德华所言,这是一座行使普通法的城市,也是这座城市的非常时期。但是好在故事并没有如台词中所讲用到非常方法。这体现在由郭富城扮演的年轻警队高官刘SIR这一角色的行事过程上。它做了一件很难得事情,在特殊时期用警队中的层层机构如G4和SDU动武,拿ICAC廉署行文,守住底线打了一场看不见的“寒战”。但是与其说如人们所言这很像是香港警察部门的主旋律,倒不如说这是一直强调灰色地带的港片罕有的一次正能量释放。

最终,好故事配以好风格,尚需要好演员来完成。影片的卖点实际上从影片海报上排排站的演员阵容就可得知。实际上主角的优秀自不必赘述,那些配角的表现更有值得细品一番。逢大制作必到,风韵犹存的杨采妮。此番回归刘德华而不是角色本身的刘德华。一文一武让我误以为又见《神探》的林家栋和安志杰,都属于不错的演绎。彭于晏是影片中一头一尾最让人震撼的暗器,他的表演脱离开台湾的环境,在近年来的小生阵营里,是极为缺少比照的特殊存在。当然,少不了在海报上和预告片中与他平分秋色的李治廷。不知为何,这次的李治廷是我看到的最平淡甚至无力的一次表演,至少以往与《岁月神偷》和《李小龙》中的他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当然,如果看到了演技精进,近年来佳作不断的郭富城,以及一直以来都不会让人失望的梁家辉,你就会知道李治廷这种“稚嫩”的设计是有必要的。这以中段为梁家辉准备的那一场在廉署接受调查时的戏最为明显。梁家辉那绵里藏针的讲述,无比强大的气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李治廷起到的侧面烘托效果作用也十分明显。不过要发自内心的说一句:老男人们的西服穿得真帅啊!

所以说,《寒战》的工整与精致,以及相对而言风格上的改良都属于值得赞扬的进步。而郭富城与梁家辉的双雄戏骨飚戏更是警匪片中难得的华章。也许美中不足在于故事后半段推进节奏加快后,亟待揭开谜底时格局的突然转小带来的遗憾。但是对于这部影片而言,已经做到了物有所值。对于“看电影”这三个字来说,震撼的大场面,矛盾十足的文戏,值得回味的台词,精彩的表演它都具备。对于“好港片”这三个字,它有观众缘颇高的演员,风格的创新转变,以及角度新颖的故事,就足以成就这步步惊心的佳作。

第四篇:微电影评论

微电影评论:小电影大改变 很红火也有些混乱

“它就像一个星光大道”

一台DV、一个梦想、一点创意,每个人都可以用微电影来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微电影,是一个没有准入门槛的世界,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宽带及视频技术的改进,为微电影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2010年,筷子兄弟用一部《老男孩》追忆逝去的青春,上线6天就获得了超过2500万次的点播数量,拍摄是用价值不到3万元的数码单反相机的高清录像功能完成的。

微电影的特点是小投入。相较于传统大电影,微电影的投入成本10%花在剧本,30%到40%用于演员片酬,50%到60%用于导演和制作团队。而传统影视剧,单演员片酬就占到60%的投入成本。中国电影市场过去几年高速发展,去年总票房收入已经突破130亿元。一般来说,一部大电影通过院线、DVD、网络版权、游戏版权等渠道,回收基本是两年的时间。一旦错误决策,容易赔本。使用新人风险太高。

在华影盛视CEO赵雨润看来,大电影和微电影的最大的区别是,每年能拍上大电影的导演就那么二三十个,演员就几十个;而微电影则是百花齐放,“它就像一个星光大道”。

电影圈有一个简单而奇怪的逻辑:如果希望有人投资你的电影,那你必须已经拍了一部电影。按照这样的逻辑,一个新手似乎永远都无法进入这个领域。

2011年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马史特意研究了网络上走红的短片,总结出电影走红的4条“军规”:必须有高超的视频技术、俗气的草根文化、完美的创意想法和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够做到其中3条,成功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电影多大程度将被改变

三分钟可以干什么?三分钟的视频短片可以让旭日阳刚从地下通道走上星光大道;三分钟的微电影也可以让一个人从现实走向梦想。

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电影产业与现实需求间的差距也日益突显,而电影业的创业最需要的是人才和创新。

“现在知名的一代导演大多从场记开始做起,导演是需要从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影评人张小北认为,“微电影给中国一向稀缺的导演和编剧提供了一个孵化场。”

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很多局限,一般而言,一部微电影成本只有几十万元,平均每分钟1万元以下,这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以微电影作为自己导演生涯的起点。

微电影比大片更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创意。大部分微电影的长度相当于两首歌,而导演也只有几天甚至一天时间完成。

《老男孩》的导演之一肖央认为,微电影是电影行业一个特别好的发现人才的渠道。没有网络视频之前,要发现一个好的导演很难,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了奖,才有可能有市场。有了微电影大家就可能发现更多适合的导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微电影是电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变量,这个看起来是小成本和小制作的不起眼儿的产品,也许就开始了电影产业的生态变革。电影人如何利用新平台,电影的未来会在多大程度上被微电影所改变?产业门槛的降低是否意味着制作水准和创意水平的降低?小成本小规模的制作模式和多屏分发真的会是未来的产业主流?

随着微电影投资热的到来,相关产业链正丰富起来。华影盛视CEO赵雨润认为,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不应该闭门造车,他更希望将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汇聚在一起,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

很红火,也有些混乱

短就是“微”?网络播出就是“微”?基于互联网播出平台的电影还应该具有哪些特质?投身于微电影的导演和制作的知名导演贾樟柯一直在思考的这些问题,也是微电影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微电影因为经常有广告客户投资,加上成本低,不会面临亏本的问题;微电影植根于网络,也基本不用关注发行,省心又省力。但内容即营销的理念会不会催生大量的垃圾片?

什么是微电影?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讲还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电影制作人、投资人还是视频网站运营商,不同人对微电影有着不同的诉求和定义。

“微电影确实很热,有风起云涌之势。很红火,但也有些混乱。”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启动仪式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说。

许柏林认为,说起微电影,大家都是既热心又陌生,对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创作、传播、审美、社会张力在哪里?无论是概念还是表现形式上微电影均没有学术规范,这也是微电影发展论坛研讨的目的。微电影的艺术品质和商业品质要很好地结合,离开艺术品质就是广告和低级的DV影像,无法长远发展。

日前,由商务部、中宣部、广电总局联合指导的首届中国微电影大典暨中国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以及历时6个月的微电影优秀作品征集评选表彰活动启动。作为活动组委会的主任之

一、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指出,微电影活动能够聚拢中国影视行业的龙头机构在2012年风风火火地办这个活动,不仅是因为微电影是一个价值百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更是因为微电影通过新媒体赢得了大众的眼球。央视希望微电影作品征集、评选以及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的一系列活动能够发掘、扶助微电影创作优秀人才,促进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微电影创作交流,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市场繁荣储备新生的后备力量。

背景链接

微电影(Micro film),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电影,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微电影的特点是:“微(超短)时”(几分钟)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几天)”;“微(超小)规模投资(每部几千至几万元)”。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第五篇:电影《搜索》感悟评论

看看身边的事儿吧。一个人开车撞了人,被媒体一报,网友一挖,第二天那人就成了官二代冷血杀人魔头。舆论立刻一边倒,绝没有当事人自己的声音发出来。再爆出他抛弃过那么几个女朋友,上学时候打过小抄儿做过弊,和人干过架,开车违过章,能引起全民大讨伐就再好不过了。这人被判刑之后,恐怕只能留下一双永远抬不起头的父母四处与人下跪磕头认错,从前的朋友也要一律和他划清界限;很多年前爆发的艳照门,在媒体和网民的集体努力下,让陈冠希现在还背负着各种骂名,被人追杀,不敢接戏,网友仍然以辱骂他为乐(我也是其中一员……而且还不能保证以后不做这样的事儿了)。

这就是比电影可怕一千一万倍的事实。

所以电影的结局也算是温柔的吗?

叶蓝秋临死之际,拉着杨守诚来到一片芦苇地看日出。

我觉得大概是这样——站在人一样高的芦苇地里头,吹着风,终于没有质问和谩骂。

于是在那么一瞬间里,谁也就不能再伤害谁。

句句都适合《搜索》,它的悲剧正在于此。仔细回想一下,这里边有哪个人做错了吗?没有,一个都没有。陈若兮没错,她爆出叶蓝秋不让座的时间并不断推动升温,这是每一个媒体人的本能,她需要这条新闻提高她的地位,知名度,然后才有可能买房,让自己,男友,妹妹不会成为流浪猫。至于叶蓝秋,她是她的道具,不是她也会是别人,她陈若兮有什么错?杨佳琪没错,她在公交车上拍到这一幕,是出于一种媒体人的敏感度,也是出于公民的公德意识;她走了一步好棋,把陈若兮拉下马,自己顶替了上去,但那是被人利用了,何况她拍的好新闻也被陈若兮抢走了。她一直无辜,即使不无辜也是无心之失。她杨佳琪有什么错?莫小渝没错,看见丈夫和年轻美貌的女秘书搂搂抱抱,早已失去青春美貌的她怎么可能不紧张?没有危机感?丈夫什么都不跟她解释,她怎么可能不怀疑?她给电视台打个电话骂骂小三怎么了?再说,她也对丈夫认错了,虽然那和叶蓝秋无关。沈流舒没错,他是一个男人,男人把成功放在第一位有什么不对吗?他对叶蓝秋的确感情不纯,但那是人之常情,这么美的年轻女人天天在面前晃悠,不动心的是太监,更何况他们实质上什么都没有。还有那三个激烈辩论的专家,那个大骂叶蓝秋,轰她走的大妈,那些黑她博客,用最恶毒的话骂她的网民,打击无公德的人,打击小三,人人有责好不好?大家都这么干,我有什么错?

是的,他们没有一个人做错了,但他们联手,杀了叶蓝秋,而且用的是最惨烈的手段:杀人诛心。

置身电影之外,我们心疼叶蓝秋,她是整部电影最无辜的人,她的美丽高华让这种无辜更加深刻。(插一句闲话,不得不说,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将高圆圆的美丽和气质做了近乎极致的渲染,当清瘦憔悴的她靠在沙发上,手支着头回转,用黑白分明的清澈眼睛凝视着赵又廷时……额,我终于明白赵又廷为什么会爱上她了……八卦完毕,继续正题。)她只是在得知身患绝症,心神俱乱的时候做了一件错事,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甚至连所剩无几的生命都无法完整。我们对她的同情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在电影里,除了不多的几个人,所有人对她的厌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是人们的靶子,在人们的臆造中被妖魔化,成为人们炫耀道德,宣泄情感的工具。

然而,我们无法像同情叶蓝秋一样去毫无杂念地批判电影中的这些人,因为没有人能对自己彻底否定。我们都多么不想承认自己曾经做过杀人诛心的事,曾做过间接的刽子手。可是,我们同样明白,这些,都是自欺欺人。

那些你在网上骂过的,被妖魔化的人,你在骂的那一刻可曾想过自己看到的也许只是局部真相,甚至根本就不是真相。很少,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享受这种道德优越感,享受惩恶扬善,居高临下的快感,自得于自己唇枪舌战的智慧,宣泄长久压制的情感。屌丝们要逆袭,真相什么的统统不重要。

可是,可是,我们真的错了吗?我们的批判也是一种对道德标准的坚持,难道一句“你不要做卫道士,要尊重个人行为”,我们就连最起码的道德坚持都没有了吗?网络暴力的另一面是网络正义。只看到了局部事实……但那和媒体有关,它们要收视率,知名度,就把能触及公众敏感神经的新闻大肆渲染,直到把真实变成虚假为止。我们的错,只是太愿意相信社会的丑恶,太愿意炫耀自己的道德。

毫无底气的辩驳,无心为之的罪恶,无能为力的忏悔。

2012年,感谢陈凯歌导演,让我们搜索了自己的心,虽然搜索的结果也就是茫然。

我一直说《搜索》是2012年最残酷的电影,但和原著相比,它还是温和得多。原著里,叶蓝秋死后,在沈流舒的推动下,人们转而将矛头对准报道此事的陈若兮,陈若兮被人逼到顶楼,向前一步,死,后退一步,生。

杀人诛心,她曾是刽子手,这一刻,她是受害者。

网络上,那些被迫承认了一次错误的牛逼的傻瓜,不想再承认第二次。

而电影里,陈若兮只是丢了工作,丢了爱情,至少,还可以重新来过,前途险恶,能走下去,就是勇气,就是幸运。

电影的最后,叶蓝秋开心地在田野里玩闹,像是一个孩子,她微笑着对着杨守诚的摄像镜头说:我要过好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

与书相比,电影终究,残酷未满。

我属于那种偏于悲观,更倾向于看到残酷现实的人,但这一次,我倾向于相信电影的结局,书撕开了我们所有人的伤口,但却没有给我们撒药,就让它赤裸裸地在PM2.5 超标的空气中流血,而电影为我们包扎起伤口,让我们在叶蓝秋的笑容中看到了美好。

我向来支持,要悲剧就悲剧到底,但这一次,我喜欢电影不极致的残酷。因为它太真实了,我们终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残酷,即使有,也希望,残酷未满。

之前未有任何预期,看完出乎意料。

之前曾看过人肉搜索题材背景的电影《无形杀》,以为《搜索》又是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没想到人肉搜索只是电影的一个切入点,影片表达的内容让我感慨,在我看来,陈凯歌这次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只是这种热爱和追求,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被扭曲和变形了。

更有趣的是,这种表达在《搜索》里是以人物群像形式来呈现的,而不是传统的单线叙事推动。

每组人物关系,从片头就看出,在影片里是平均发力的,没有哪一组人物关系可以说是绝对主角。

人物群像是重点,情节在我看来却不是。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各种缺陷和弱点,但也有可爱的一面。

怎么说呢,这是一部有“爱”的电影,无论是爱从无到有(高圆圆,赵又廷),还是爱从有到无(王学圻和陈红)。

看完这电影,我才想起来前一阵看过一个八卦说高圆圆和赵又廷好上了,因为如果你看了这电影,你会明白,这两人在银幕上已经爱上了,很明显。

互联网时代下,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上帝视角来看,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唏嘘,但每个人都努力挣扎去获得自己认为的“美好的生活”。

王学圻、姚晨、陈红为代表的几个角色,他们只按自己获取的信息角度来下判断,来行动。很多行为,看上去那么偏执,甚至可笑,但回头一想,互联网时代下的网民,或者你我,平时其实或许大抵正是如此,此时,你会看到《搜索》里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

显然,《搜索》追求的是人物心理的真实,而不是故事情节的真实。

而人物心理的真实是符合当下社会背景和互联网形态下人与人沟通模式的:人已经称为互联网异化过的品种,或者说人已经是一种被外在技术异化中的“新人”了。

正是这种对“新”的思考,让我觉得《搜索》具有了相当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是跨地域的,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放到世界上大多数国际化大都市背景里,基本都成立。

从这个角度,陈凯歌借《搜索》完成了对张艺谋的一次反超。

以前陈凯歌的电影作品,故作呻吟感很强,总觉得一副苦大仇深,我不思考人类何以进步的姿态,让观众很难亲近,也让我这种习惯了作者角度来看电影的人,觉得他没啥大的进步和变化。

但《搜索》还是呈现了一个跟着时代思考的陈凯歌,依然在严肃思考,但片中这次高圆圆故作小清新状的片段和王学圻略有神经质的表演,都很巧妙地化作了导演对这个故事本身呈现的一种反讽状态,反而让影片显得不那么讨厌,或者说反而让影片多了一份现代城市电影少有的黑色冷幽默气质。

如果上面说的不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的效果,那我唯有佩服有的驾驶员的确是能挂倒档也能正向超车,运气也是实力。

关于剧本,台词另类,简短,有状态,有装逼,有个别搞笑,比如别冲我咆哮等等,但大多数,都是在说人话,对于一部现代都市电影,这比什么都重要。

谭飞出演电视访谈节目一段,刻意的夸张,这种故意夸大的戏剧效果应该是有意而为之。反倒张文伯扮演的水军公司一场戏,本色演出,说人话,够水准。

本以为《搜索》会是一部负能量聚集的电影,至少看预告片的时候我还是这么认为,但最后却是能从负面切入点中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正面力量。

片中每个人无论经历了什么,无论自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去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哪怕看上去是那么的悲剧。

《搜索》整体上来看,是近几年在创作思路,最接近互联网时代本质的一部电影,这是它对我最大的价值,也是让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一直在思考的主要动力。

故事揭露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1、媒体的逐名求利,缺乏人性本质的思考;

2、生活的压力,房价逼迫年轻人丧失自我;

3、社会的不公平,小人物很难赢。

4、每个人都有困难,但是大家都不能换位思考,不能相互理解。喜欢(361)| 回复(4)| 分享 一部关注现实的作品,两条线索,一条是网络的暴力,一条是女人们的情感和职场拼搏,相对而言,女人这条线拍得更好,每个女人或找到自己,或迷失自己,都很有特点。不足是在表达现实时只罗列了现象而没有答案。不过陈凯歌有句话,说夫妻关系的,我想也可以用在这:“欺骗总比无视好

现在的媒体人也是只看见别人不好的一面,只晓得深挖别人不好的东西,为什么连别人得了癌症就挖不出来呢,人家不让座的反应背后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深挖呢,所以道德败坏的有些时候真的是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比如片中陈若兮,她还不是为了找什么所谓好的线索,现在的好线索就是越哗众取宠就越有人关注 喜欢(6)| 回复(0)| 分享

陈若兮的确错了,错就错在为了名利为了利益,为了工作地位没有报道叶蓝秋的道歉信息.如果当时有个人愿意出来澄清这一切,播出她的道歉视频,也就不会这样了.网络力量很强大,大家也都有颗包容的心.......

下载电影评论《冰山下的来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评论《冰山下的来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评论与欣赏

    《岁月神偷》中的坚持 一、 电影简介 香港知名导演、编剧罗启锐是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岁月神偷》基于罗启锐自身经历创作,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影片获得了一片好评,也赚了不......

    如何写电影评论(推荐)

    如何写电影评论中学生比较喜欢看电影电视,看了之后也比较喜欢谈论片中的内容,或是写一些对电影看法的文章.但往往容易将影评写成观后感,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观后感——重......

    电影《活着》剪辑评论

    电影《活着》剪辑评论 电影《活着》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该影片大量运用了长镜头,给人一种切身经历的感觉,影片剪辑自然流畅,让人不知不觉就融入影片中,随片中人物悲喜,也使人为......

    《大地雄心》电影评论

    《大地雄心》(far and away)影评 10031074陈凯 They needed a country that was big enough for both of their dreams. ——网上评论 最初看到这部片子的开头时,我还心存怀疑,......

    《钱学森》电影微评论

    《钱学森》电影微评论 看完电影钱学森有一句话让人难以忘怀: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但是,他的的确确中出了令中国人骄傲的“苹果” 让中......

    电影评论怎么写

    电影评论怎么写 本人一直收藏的一篇文章,也算是我第一篇转帖的关于的电影文章。 1.什么是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就是观众在观看完电影以后的所感所想。相对于专业人员来说,电影评......

    草房子电影评论

    童真世界与"第三只眼"---《草房子》影片《草房子》的故事,在桑桑的深情追述中缓缓展开。我们通过桑桑的视域,重温了那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真世界,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带有那一年龄......

    电影《冰山下的来客》观后感(共5篇)

    电影《冰山下的来客》观后感9月12日下午,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应急大队组织全体干部员工到克拉玛依文化馆观看了教育影片《冰山下的来客》。 影片主要讲述了援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