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宫崎骏的电影作品的评论和赏析
宫崎骏的电影作品的评论和赏析
最近看了宫崎骏的几部电影,觉得很有感触。这位“动画界的黑泽明”,以其独特又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现实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并让观众从中受到启发,意犹未尽。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宫迷”。
先来稍稍介绍一下宫崎骏本人吧。2002年,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这两个耀眼的奖项全部颁给了一部动画长片,出自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之手的《千与千寻》,2005年,宫崎骏本人也被授予了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动画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伴随着其低龄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于电影学术视角之外。10年前,宫崎骏以其作品动画长片《幽灵公主》打破动画界为儿童观众制作电视动画短片的时代,红遍亚洲电影院线;10年后,《千与千寻》以动画这一类型片形式史无前例地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这足以留给我们许多思考:显然动画片作为电影的特殊类型之一,看似单薄的画面、出自画笔或电脑软件的人物也能超出我们想象地成功承载导演试图传达的思想、成功传递人类特有的感情,动画电影在票房与艺术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并逐渐走出浅薄单纯的刻板印象,在审美与艺术价值上得到了承认。日本动漫产业市场除了数量繁杂众多的印刷出版物,还包括动画电影、动画电视片和动画音像(录像带、DVD)与周边产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内产品内容无所不包,目前全日本有40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科幻、灵异、侦探、恋爱、格斗、人际关系、伦理批判、个人奋斗等各种题材与内容的动画产品每天在这些公司中生产出来,其中也不乏暴力、血腥、尚武、颓废、色情、肉体刺激等充满负面内容的动画作品。在这样一个庞大芜杂的环境内,靠观众以自身脆弱的感知与判断在消费中来辨别动画产品的良莠实在过于勉强,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宫崎骏、押井守和大友克洋这“三大权威”所代表的这部分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并激励感悟的动画电影作品才得以以标杆的位置竖起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旗帜。
仔细分析宫崎骏的作品便发现,与其他作品相比,他的作品有很鲜明的特征。第一,作品中透着对写意的美学追求写意本是与“工笔”相对的中国画技法,强调以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意境。简言之,写意是以看似简单的笔触体现出描绘对象的精髓。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画面线条都十分简单,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近景等,都是以手绘原图为基础制作出来的2D画面,画面立体感全部依赖色彩表现,主色调突出,色彩柔和丰富。但所有的宫崎骏电影都以流畅的视觉观感与明亮的色彩成功传达出影片的情绪,令观看者脑海中久久留下那简单却纯净的意境。以任何美术研习者都能具备的技巧绘画制作的电影如何给人们产生观看的愉悦,这就是写意的境界。宫崎骏的写意手法就在于动画形象的整体意境描绘上,宫崎骏电影中的画面,即是以色调、角色造型、表情细节、背景设计等合力营造出整体的独特“画风”空间。比如《龙猫》中的大龙猫,以简单的灰色调与毛边椭圆造型,配上尖耳朵大嘴巴与富有变化的眼睛和胡子,并添上与巨大身材不相称的小爪子与尾巴这些细节,寥寥几笔背后是深厚的画风积累,成功塑造出具有毛茸茸质感又富有童趣的造型;龙猫出现的场景设计在临近森林的农田中或者是树上,以浅绿这种生动活泼的色调为主要背景,既有细腻得连经络都画出来的树叶,又有以简单化高光与明亮色彩背景化交代的农田,再加入几束阳光投射的光线细节描绘,便将画面衬托的生机勃勃。宫崎骏式“幻象”的营造在于对画面倾注的充沛情感,以写意的手法描绘角色,但是又利用画面的每个细节同时向观众传递关于角色的情绪,因而成功营造出独特的浪漫主义意境。宫崎骏本人比较排斥电脑技术,他坚持在其制作的动画电影中不使用任何电脑技术,看似简单实则深厚的写意意蕴才是他真正打动观众的美学理念。第二宫崎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轮廓。同样是“毛茸茸的巨大生物”,可以将龙猫这一角色与迪斯尼2001年制作的影片《怪兽公司》中的主角毛怪做个对比;皮
克斯在设计表现“毛怪”这一主角时所采取的是全球最先进的3D技术,毛怪身上的绒毛多达300万根以上,为了详细表现出每根绒毛,并且在动作上同时表现出重力感与灵巧度,皮克斯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专门开发了一种用于建模设计的电脑软件。制作方花了巨大的代价试图表现一只“可以乱真”的怪兽,影片中以毛怪的动作为表现重点,解救小女孩阿布的情节安排紧凑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角色性格与心理的刻画反而略显牵强。而轮廓化二维化的龙猫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却以乡间森林中憨胖可爱的精灵形象留在了每个孩子的心中,“龙猫”一词与“巨大柔软憨胖精灵”建立起了意指链,影片播出后龙猫形象的毛绒玩具在整个亚洲大受欢迎,至今仍在生产。也许这两位主角甚至这两部动画电影的审美差异折射出的也是东西方之间的审美差异,以汉文化圈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历来贯穿“天人合一”的理念,从观看画面时的视觉习惯到把握概念时的认知习惯,东方文化都倾向于从“整体”上着手,具有追求整体和谐的习惯;尤其是宫崎骏的美学理念向来在于以柔美舒缓的笔触营造整体意境,以欲言又止的含蓄与意境美触摸观众的心灵。而发轫自欧洲的西方文化则以“人物对立”的理念来统摄其世界观,视觉习惯上关注主要部分,概念把握上关心结论,西方观众尤其是美国观众也更习惯接受主角在画面中心不断地行动、打斗。艺术无时无处不与主体、社会及其文化等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它总是某种社会文化类型的模型。文化在赋予一个民族以表达方式时,也赋予了该民族观察这些艺术的眼光。在宫崎骏的所有作品中都深深浸润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审美特性与个性轮廓。第三,角色的普通性。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中看不到天赋异禀的美国式超级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学生少女少年,连魔女都是穿着灰袍自食其力(《魔女宅急便》),即便有位见义勇为的飞行员也是一头猪(《红猪》);严格来说他们根本不算英雄,他们只是通过战胜生活与心灵的挫折重新找到自信,帮助了身边的人也帮助了自己。也正是因为如此导演在每部影片中并不仅是讲一个故事,而是将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性格、心理细细铺陈开来,让观众目睹着身边的平凡人与普通孩子如何在成长的荆棘路中发生变化,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民主角”源于社会文化性格对个人英雄的摒弃,给观众带来的是心灵的贴近与更多的自我感触。毫无疑问在观感撼动性冲击与心理抚慰式感触间,宫崎骏所选择的是后者。第四,宫崎骏的每部作品基本上都会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他从不把一个故事叙述的结果如日出东方、春来冰融一样显而易见。就像一个高明的小说家一样,故意将故事的结局留下来,让读者无尽地猜想着故事的最终结局。若是仅局限于此,也算不上他的高明。看完宫崎骏的作品后,我们除去对主人公结局的思考外,很多时候我们会反观到自身乃至整个人类自身身上,而这种体会和思索恰恰是通过人们对结尾的猜测来完成的。比如说《千与千寻》最后,千寻的父母和她穿越隧道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么白龙呢?什么时候他们可以见面,还有“油屋”里的故事是不是还会继续下去?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着可以和作品中一一对应的人和事呢?
最后再对我看过的电影里人物进行一下分析。首先是龙猫。龙猫是可以说是宫崎骏编织的一个精巧的梦,龙猫虽然依旧带有一种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但是视角却开始了从“人类”到“人”的转变,而片子女主角桎月与小米也正是这种人性童真的最好体现,一开始,两个天真的女孩不断认识着自己周围崭新的环境,他们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两个孩子体会到了以前从未感受过的欣喜,宫崎骏在本片中最巧妙的布置可以说就是小米与小龙猫的相遇了,正因为小米那种天真无邪的童真让她接触到了龙猫这种特殊的生物,而桎月与龙猫的相遇不仅带有一丝的偶然,还带有震撼人心的感动,那段候车的场面大家肯定记忆犹新,憨憨的龙猫把桎月的雨伞当成了有趣的玩具,一个个场景,把两个孩子的童真刻画的淋漓尽致,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足以让你勾起童年的回忆和那一份藏在心中的童真。龙猫的可爱与神奇也是为宫崎骏人物刻画的一个强心剂,为了表达那种真实的童真,宫崎骏借用一个丝毫
不存在的生物来深刻体现,不禁使人物刻画充满着闲适而恬妥的温情色彩,而且构建让人心仪的童话场景,影片还包含了两个孩子对母亲的爱,也许只有那一份纯真才是人类真正的初衷把,从桎月和小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童年的影子……然后是千与千寻,入世的生活是物质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与千寻这部影片正是借由小女孩千寻的经历,在积极探索一条入世的道路。千寻由一个物质世界跌入一个对于她来说全然陌生和充满着困境的神灵的世界,“回归”将是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取胜的魔法只有一句话——“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寻最终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她于是努力以成长的主题去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怀疑与期待。千寻没有宫崎骏影片中那种一贯的美丽的面容,开始看起来还真的有些幼稚与不成熟,但是宫崎骏为了就是打造一个这样普普通通的女孩是怎么样悟出生活的真谛的过程,在千寻踏上拯救白龙的道路,静寂的海岸传来的是火车的轰鸣,千寻仿佛明白了什么,她明白了爱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一个由幼稚转变成熟的过程,就像千寻的那段旅行,深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在千寻身上我们找到了许多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心底真正地为千寻的努力而感动,却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宫崎骏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最后是风之谷,生存于风之谷的纯真少女娜乌西卡并非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拯救世界的命运,她只是个心灵善良,善待生灵的小女孩,而正是这种从小养成的大爱思想使她成为了拯救腐朽人类世界的希望,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那些力图救世的强者最终都沦为破坏与绝望的奴隶,名义上总是吹嘘自己是“英明神圣的君主”或是“人民的领袖”,却最终为自己所期待的强大力量扭曲,成为疯狂杀戮的机器。每一次对王虫的战争都以人类的惨败而告终...娜乌西卡却与那些野心勃勃的人类完全对立起来,她只是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女神,乘着风熬夜于天际的御风使者,单纯的思想使她没有一丝的利欲熏心,所以这世界全部的“希望”就寄托在她身上了,她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一丝的欲念与野心,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不断努力着,娜乌西卡是天使,她是希望的代表及化身,善于“用心捕捉心灵的歌声”,在人类与虫族之间架起“心”的桥梁。也是她发现了腐海的秘密,其实菌类森林并不是有毒物质的来源,相反是在净化土壤和空气中的有毒成分,使之结晶化为无毒无机尘粒。长久以来,王虫正是森林的守护者,一边与森林共同生存,一边阻止无知的人类破坏森林的净化程序,因而被人类视为天敌,誓不两立……在“虫” 的新生世界中,人类是如此软弱与无助,科学或技巧都只会使人类的仇视与厮杀继续升级。娜乌西卡要怎样才能救人类呢?这里的答案是:只有依凭“心”的力量,尊重生命的价值,顺应自然的出路,人类才能得以与虫的世界共存...娜乌西卡用他坚定的声音告诉我们,只有用心与自然交流,只有用爱感化他人,人类才能够渡过厄运,“无论是多痛苦,一定要活下去……” 这是娜乌西卡的希望,也是我们人类的希望……
宫崎骏的人物是他表现影片主题与内涵的灵魂,需要我们仔细地去思考与评判,从一个个人物的身上映射出来的还是宫老的那份大爱的思想,文字是无法完全诠释的,宫老的思想观,人生观,世界观,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体验………
第二篇:宫崎骏动漫评论
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宫崎骏的动画,只是记得在初中的时候第一次看龙猫,就越发的喜欢上这位老爷子的动画。然后就开始看他的动画,就觉得宫崎骏的动画加上久石让的配乐简直就是绝配,不知道中国动漫什么时候可以像日本动漫那样。《龙猫》这个我看了不下三遍,虽然不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但是是我觉得最温馨的一部,它不像《悬崖上的金鱼姬》《哈尔的移动城堡》说的是爱情的力量。它是一个父亲照顾病重的母亲带着两个可爱的姐妹之间温馨的亲情。很萌的小姐妹俩活泼乐观的性格让我想起了在《萤火虫之墓》里那兄妹俩。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姐妹俩去接父亲的时候,由于是下雨天,姐姐发现父亲没有带伞就和妹妹一起去车站接父亲。然后妹妹困了,在姐姐的背上睡着了,接着呆萌的大龙猫就出现了。姐姐发现大龙猫没有带伞,就把爸爸的伞借它咯。但是当它接过那把雨伞,因为不会用而有点不知所措。然后它“吼”来了自己的公交车一只笑容诡异的大猫。《龙猫》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美好玩乐时光,会在阳光下泛起金黄的小溪,被风吹起沙沙响的竹林,踩着吱吱嘎嘎的响的外婆老阁楼。《龙猫》是一部让每个人怀念童年的动漫,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动漫。看宫崎骏的动画总会发觉里面透漏着人情美,场景美,可谓是人文动画。宫崎骏的动画是会在这个残酷,冷漠的现实给你带来勇气。就像宫崎骏说过的只要我们能重拾昔日勇气,那么天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第三篇:宫崎骏动画片赏析‘
宫崎骏动画分析及感想
作为一个标准的工科生,写论文一直是苦苦煎熬的事情,由于没有专业的动画鉴赏知识,我无法从技术角度做鉴赏和评价,只能从故事情节上做些鉴赏。所以这篇论文其实是观后感,或者说是我对宫崎骏动画的认识。
小时候爸爸经常租光盘给我看,每周租一次。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宫崎骏,只是看到包装上一座飞翔的城市——天空之城,那是它的名字,就租下了它。那时候只有小学二年级。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生存的艰难。
但我还记得那时候内心的震撼和向往,当希达和巴鲁在天空中穿过风暴之后遥遥望见那座奇迹之城时,当看到那么多财富时,心中真是无比向往。好吧小孩子总是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而对苦难视而不见。总是幻想着拥有超能力,幻想着拯救世界。所以当天空之城被毁时,心中不住的惋惜。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影响了我——希达和巴鲁的爱情。小孩子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情,我亦如是。只是觉得两个人在一起那么美好,战胜了所有困难。也让我对女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女孩子也不是什么恐怖的生物(小时候感觉女生超级可怕的,未知的东西都超级可怕)。可也仅此而已。
初三的时候看了第二次。从傻孩子变成了中二少年,所以拯救世界的心还是熊熊燃烧,看到天空之城被毁时,心中不住叹息:这两个败家子!可看到希达和巴鲁乘着滑翔翼飞过天空时,也有了些向往吧,这就是爱情么,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就像希达被囚禁在监牢时,坚信巴鲁会来救她,当她跃下城楼并呼唤巴鲁时,神兵天降!虽然只有几天的陪伴,却好像认识了千年。现在想来真是令人嫉妒啊!可那时的自己固执又骄傲,觉得一个人也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有什么地方需要女生的帮助呢。(那时候果然傻)。还有表面凶狠内心却善良,更准确的说是护短的强盗婆婆,内心黑暗的男性继承人,都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部看的是千与千寻。那是大一的时候,时间充裕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内心懵懂想要了解什么是爱情。于是就查来宫崎骏的所有动画来看。(或许是天空之城的缘故,我觉得每一部都有爱情的戏码,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长大的吧,会失去小时候才有的天真,真诚。千寻对她的父母说:不要吃太多,会被杀掉的。我们也会变成这样么?眼中只有食物,而忽视了其他的东西。善良,真诚,有爱心,这就是千寻,宫崎骏的每一部动画中好像都有一个这样美好的女孩子,就像明媚的阳光,照亮这世间的黑暗角落。而白龙,不过是个配角罢了。
那一段时间就像着了魔一样,一部接一部看。下一部是幽灵公主,可是看完后发现这次的主角是男孩子。人与自然的战争进行了很多年,人类也看到了危害,但社会的进步就是以侵略自然为代价的,速度会放缓,但是不会停止。幽灵公主就像一个美丽而野蛮的小狼,可又那么的可怜可爱,让人忍不住去守护,我们会归还自然的头颅么?我抬头看向窗外的雾霾,应该不会了。
第四部是龙猫。就像在听一首乡间小调,就像一个平淡的带着阳光味道的梦。这是唤醒童年记忆的梦,梦里的龙猫毛发柔顺,有着巨大柔软的身躯,躺在上面可以好好的睡一觉。龙猫更加像是我们的生活,平淡至极却处处都有小幸运。这才是生活啊,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斗,没有刻骨铭心的历险和爱情,只有一天天看着天空发呆的日子,和家人朋友之间不经意流露的关心和爱护。
第五部是魔女宅急便。可爱天真的小魔女外出进行第一次魔法修行,可人们并没有欢迎她的到来。这或许是所有初出茅庐,或者说初入社会的学生共同的感受吧。怀着一腔的热情和梦想,现实却泼给一瓢冷水。没有人会为了你的感受去做什么,别人凭什么为了你的感受而给你笑脸?每个人都很忙的好吧,没人愿意浪费时间在一个陌生人身上。当我进入社会也会遇到这个时期吧,没有人认同,没有人帮助,可这就是成长啊,长大不就是一个人顶天立地么,抗得住所有压力还能微笑的人,是多么厉害啊。虽然这部动画剧情很平淡,甚至没有什么亮点,但是这就是生活啊,没有奥特曼,没有怪兽,只有平凡的琐事和小情绪。无比的真实。
其他的也看过了,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前五部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让我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真挚的爱情,勇气,冷漠,和永远火热的心。这就是我现在最最需要的吧。20岁的年纪,有对爱情的憧憬,对未来的迷茫,也有一些小理想,小愿望。像是春天解冻的冰河,一切也都来得及。谢谢宫崎骏给我带来的这些感动,和美好。自己好像一直是个悲观的人,看事情总是先看到不好的一面,心中总是有着忧伤的情愫。世界其实并不美好,知道的越多就会越烦恼。可是正是有这些内心美好的人,他们也看到了恶毒,自私,战争,死亡和颠沛流离,可是却仍然有着对美好的向往,并且表达了出来。我真的很感谢他们,让我知道了新的人生态度。身在黑暗中,仍可心向光明。
就以一首诗做结尾吧。
花开五载后,征人尤未返,君看我之冢,上有荒草寒。
第四篇:宫崎骏电影影评
“千寻?这个名字很好听的。”
“你要好好珍惜你的名字。”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宫崎峻的电影《千与千寻》中,人的名字受到空前的重视。千寻的故事自始至终缠绕着名字的得失。曾几何时,给万物命名是人类的专利。现在,人类的命名权已操控在天神的手中。它表明,人类正失去被历史赋予的合法身份。他们因自私而忘记了向他人献身。所以,千寻是在代替人类赎罪。
对人类世界的反省是宫崎峻电影的永恒主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习惯把他的作品看作艺术片而不是儿童动画片的原因。他不断地加深一种印象,人类一直在冒犯某种神灵。而且他们必须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他们还可以用爱来补偿这一切。
千寻只是想知道怎样解除父母身上的猪魔法。同时,她还要找回童年时的爱情。我们再一次发现几乎被一切艺术作品追求的情感的力量。小千必须付出对白龙以及蒙面人的关爱才能得到替父母赎罪的机会。这仍然是一种暗示:人类的希望存在于仁爱之中。
幻境之城是供神灵洗澡休息的地方。浴室作为叙事的语境耐人寻味。这不仅是因为在其内部形成了几组基本的二元对立关系,神(浴客)与人(浴工),清洁与污染,美与丑等,这些对立的概念聚集在浴室周围形成了故事展开的语境。而且在阴暗的笼罩下,浴室还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等级场所。在那里,人类失去了固有的社会地位,青蛙、鸡雏上升为神灵,人只能充当最下贱的奴隶。可是在现实中它们一直是人类的牺牲。这一悖反的身份设置表明了导演对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颠覆。宫崎峻的电影总是赋予自然以神性。与此类似的,《幽灵公主》展现的也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森林中的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森林和森林中的动物都是神。当森林之神的头被砍掉时,所有的树和草都死亡了。自然是神圣的,那些任人宰割的动物是神圣的。无视自然就是蔑视神灵,必然受到惩罚。
而另一方面,作为奴隶的代表,千寻和白龙又在反抗刚刚建立的新权威。
黑格尔说,不是主人,而是奴隶才有真正的自我意识。因为奴隶与依赖于奴隶服从的主人相比具有对自己的能力意识。小千和白龙完全是作为有自我意识的形象出现的。白龙从一开始就冲破汤婆婆的禁令给了千寻许多帮助,给她指点工作,带她看父母,提醒她记住自己的名字,教她如何在这个地方生存,并要求汤婆婆遵守诺言解除千寻父母的咒语。而千寻的自我意识表现在她拯救父母的决心,对罗神的态度,在汤婆婆已经要杀死白龙的情况下乘火车去钱婆婆处求救。在为他人献身的同时也就和他人达成了一种团结。而抵抗自我异化的基础正是团结。这种团结是由能力意识建造的。
汤婆婆作为油屋的统治者有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掌权者必然陷入自我孤独以便维护自己的权力。汤婆婆对其他人永远是一脸凶残,惟独对宝宝温和体贴。这并不奇怪,没有感情依托,她将不仅仅是自我异化。她需要依赖宝宝消除孤独症。当假宝宝现出三个人头时,她歇斯底里,须发皆白,宛如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导演借用汤婆婆正是要指摘人类因私欲膨胀造成的内心虚妄。人类,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而是应该始终与自然和谐地共存。
孤独,显然是宫崎峻要着意表现的一个带有现代特征的社会问题。蒙面人是孤独的化身。他
带着脸谱披着黑色斗篷,一个人默默站在雨中的形象让人记忆犹新。“不要,不要,我好寂寞呀。”蒙面人拼命地藏住自己的假面,是对孤独症的强调。伽达默尔说,孤独是一种受伤害的形式。自我异化现象同孤独具有一种近似性。异化总是以最初的信任为前提,并体验为一种不断增长的陌生感。这既不是一种分离,也不是关系的破裂,而是对曾经是很亲近的人变得不可亲近的不断增长的不安全感。蒙面人希望重新获得友谊和亲近。但除千寻之外的其他人和他建立的只是交换关系。他们给他食物并非要和他交流情感,而是为了攫取他的金钱。只有千寻例外,说明只有千寻一个人拒绝自我异化。而这是消灭孤独的基础。的确,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着物质的侵袭,精神世界正变得荒芜。与此前的作品相比,《千与千寻》主题的深刻性前所未有。表现出一个艺术家对人类前途的自省意识。
蒙面人吃了罗神的药丸后楼上楼下狂吐不止。联系此前罗神洗澡的段落,我们必须深入考察肮脏背后的隐喻。在宫崎峻的电影里,经常有这种细致刻画肮脏的场面。问题是,他把观众注意力引向肮脏的目的是什么?文化研究学者认为,肮脏表现为不在位置,即破坏整理感就造成了肮脏。而对秩序的破坏会造成危机和恐惧感。极度的肮脏焕发出一种力量,让观者产生敬畏。使他们想起造成肮脏的原因:蒙面人因为孤独寂寞而拼命地吃以至于呕吐不止;罗神因为身体里存有大量人类制造的垃圾而臭不可闻;《幽灵公主》里的野猪是因为被人类逼迫地走投无路才变成恶魔,躯体生出无数蠕虫。他们的肮脏都是迫于无奈。从电影的视觉效果上说,肮脏也增添了影片的趣味。肮脏是一种没有血腥的恐惧,能引起观众的观看兴奋。
为了救白龙,千寻必须乘火车去钱婆婆那里。火车是另一个重要的意象。一列两节的城际列车涉水而来,轮子完全隐没在水中,只看到车身滑动。蓝色的海与白云点缀着天空,分不清是在水面还是在云里;分不清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火车就这样默默行走,从白天一直开到夜晚。乘客们都下去了,最后只剩下千寻和蒙面人两个静静地坐着,没有交谈。旅途的长度,乘客的稀少,相对无言的氛围更加重了蒙面人的孤独感。列车不是家的符号,它代表了旅途和不断的漂泊,而蒙面人的无家可归也喻示着城市人的孤独和流浪的宿命。但是同时响起的抒情的音乐与千寻望向车窗外的姿势却说明了另一种感情,那就是,对白龙的爱。两种情绪互相冲击,转化,对白龙的爱加深了蒙面人的孤独,而孤独也衬托出千寻的爱更加珍贵。
在千寻的努力下,钱婆婆饶恕了白龙,并解除了宝宝的咒语。而千寻也最终忆起了白龙的名字。名字相对于人来说是一个转喻。名字同身份、自由、性格都有关联,它是身份的具体化。找回名字意味着重获自我身份。而只有爱才是救赎的唯一方式。导演最终把拯救人类的希望寄托于千寻身上。是她的勇敢和无私换回了白龙、蒙面人、宝宝和父母的新生。因为爱情,人类才可以生生不息、充满希望。
考察宫崎峻一系列的动画电影作品,其显著的风格是不言而喻的。第一,神话背景不可或缺。不论《龙猫》、《小魔女速递》,还是《幽灵公主》、《天空之城》,神界总是作为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存在。只不过两者的关系在合作与对抗之间徘徊。以动物为代表的自然界处于高尚的地位。显示了导演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观念。第二,以《千与千寻》为代表的,少女占据了主人公的地位。然而和女性主义不同,这些少女形象显示的是神性的光环(只有千寻是较少见的没有神术的人物)。她们经常以拯救者或英雄的身份出现,自身充满了不可战胜的善良和美德。最后,宫崎峻动画电影承载了超出其表现形式的审美价值。和迪斯尼相比,他的作品总是折射某种重大的人生命题。其中洋溢着各种耐人寻味的意义符号,诸如森林、部落、火车、神灵等。因此,我们总是可以感到,宫崎峻的作品具有无穷的读解意味。
第五篇:宫崎骏电影观后感
《千与千寻》观后感
《千与千寻》是一部广为人知的动漫电影,它是日本国宝动画巨匠宫崎骏勇夺奥斯卡的杰作。从电影上映以来,《千与千寻》一直受到广泛好评。
一直喜欢动漫电影的我很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但真正认真的欣赏这部影片是在宫崎骏电影欣赏公选课上。
《千与千寻》这部影片的故事被安排在了一个古代日本澡堂,这是个有着东方文化的“神密之城”,原型是跟据江户时代建筑来描绘的,本作品跟宫崎骏以往的作品一样,生动形象的反映出了两个主题,一是通过人性展现人的成长,二是反映人与自然的环保态度。故事富有戏剧性与童话的感觉,讲述了10岁的小女孩千寻和父母一起搬家,因为父亲的鲁莽开车发现了一条隧道,在走过了之后却进入了一个神秘小镇。奇怪的是整个镇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千寻的父母看到有一处店铺里存放着大量新鲜的食物,按捺不住诱惑便疯狂的吃了起来。千寻感觉这令她很不安,看到父母只顾吃不理她,她只得独自到处转悠。天色渐暗,千寻突然看见镇子里有很多幽灵和妖怪出现,吓得赶紧去找她的父母,谁知道她的父母竟然吃了食物后变成了猪。千寻无助的只能逃跑,可她惊奇的发现自己的身体竟然开始变得透明,这时少年白龙出现了,他救了千寻,并告诉她这个城镇是另外一个世界,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就必须工作,否则便会消失。
为了拯救父母,千寻遵循白龙的忠告来到了汤屋寻找工作,在锅炉爷爷和小玲的帮助下,千寻见到了汤屋的主人汤婆婆,并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签订了合同,但汤婆婆却夺走了她的名字,改名“小千”。于是千寻便在这工作了起来,期间她帮助了三个对象。首先是酷似腐烂神的河神来到了汤屋,成山的垃圾堆满了浴场,大家都四散躲避,只有千寻帮助他拜托了垃圾的困扰,河神为感谢她留下了一颗药丸,千寻希望借此恢复她的父母。之后无脸男受千寻纯真的吸引来到了油屋,却被这里的利欲所迷失,大加破坏想寻求欲望的满足,同时白龙因受指派去偷钱婆婆东西,受了诅咒重伤回来,善良的千寻把药丸给了他们,一半把无脸男恢复了原样,一半帮白龙解除了诅咒。如果说千寻用丸子救白龙是因为爱,那么给无脸男吃就是本身为对他的真诚。明知道河神给的丸子能救自己的父母,却依然拿出来帮助需要它的人。
搭乘着大海上的电车,身边是变成“龙猫”的坊宝宝和变小的乌鸦,还有把身体所有东西给吐干净的无脸男,千寻去寻找钱婆婆替白龙向她道歉,不同与汤婆婆的温泉屋那般豪华,钱婆婆的家是截然相反的朴实。钱婆婆告诉千寻,无论是什么事情,包括与父母回到原来的世界、救白龙等等,都要靠自己,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可能忘记,只是想不起来而已。在骑乘白龙的回程中,千寻回忆起了自己与白龙的过去,自己幼时为了捡一只落在河里的鞋子而落水,被一个男孩救起的经历,鞋子落水、男孩变成白龙救起自己的景象历历在目。而那条河的名字,就叫琥珀川。
故事的最后千寻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敢帮助了白龙,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长,最后和被救的父母一起返回人类世界。虽然这一切恍如隔世,犹如梦境一般,但千寻却也不是之前的小女孩,有了朋友的帮助和长辈的关怀,她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坚强,变得独立了。总的说结局是美好的,整部影片教会我们很多。
这部电影中有一句话:“名字一旦被夺走了,就再也无法找到回家的路了”,它警醒着我们,万事不能忘本,忘记了就再也记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