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党建研究正确方向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5:5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牢牢把握党建研究正确方向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牢牢把握党建研究正确方向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第一篇:牢牢把握党建研究正确方向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赵乐际在全国党建研究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强调

牢牢把握党建研究正确方向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国党建研究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会暨五届三次理事会26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求实精神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重大问题,努力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贡献智慧和力量。

赵乐际充分肯定全国党建研究会取得的成绩,向为党建研究倾注大量心血的老同志和党建研究工作者表示感谢。他指出,要从90多年来党的建设实践中、党建研究内在规律中、世界执政党经验教训中,把握党建研究的正确方向。围绕坚定理想信念、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严明政治纪律、组织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造就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等开展深度研究。坚持立足党建与放眼全局、理论与实践、政治性与学术性、专业研究与社会参与的统一,多出导向正确、思想深刻、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

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主持会议并作工作报告。全国党建研究会理事、顾问、特邀研究员,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党建研究会(学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第二篇: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Microsoft Word 文档 (范文模版)

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前28年是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与国内外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后几十年,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取得了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告别2010迎来2011,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习我党之前的理论知识和总结历史经验已成为我们迎接新时期到来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研究再结合我党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党的新理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

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不同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创新及历史经验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在于:

第一,提出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第二,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即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据此确立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和策略。

第三,科学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中的各个阶层,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确立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

第四,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第五,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

基本武器”,加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创新和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造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是:

第一,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第二,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第三,提出了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第四,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第五,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第六,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经济建设方针。

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

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

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

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接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指发展的目的,“全面发展”是指发展的内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何为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怎样评价发展的问题。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成了2005年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政治命题和理论课题,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内在要求

(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良好开端,立肩负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都在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艰辛探索,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放到集约、由把握精要到更加科学全面的过程。不断的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

涵和实践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继续坚持创造性地探索,回答前进中的各种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者:方爱东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者:柳礼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思想研究》作者:邓小平思想研究丛书编审 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作者: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编写组 编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三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创新型国家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创新型国家

学习了党的创新理论后的所得与感悟

对指导当前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意义

对内发展与对外发展的和谐统一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总战略

求平衡是国际关系的总原则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内涵。

创新是只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添加的“新结合”生产体系。包括技术、市场、组织、管理创新。

原始创新是在某一领域做出的前人所没有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

集成创新是指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新技术的活动。如CT扫描仪和集装箱起重机。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相关技术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即一个国家在加入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以自身的研发活动为基础,坚持技术学习的主导权,并把增强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水平的3倍。

其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是第一大出口国,但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却只有10%左右,利润的大部分倍国外跨国公司拿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不是取决于他蓄积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李斯特 再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33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申请专利的才达到4.05万家,占12%。

真正的核心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学术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试试正确的指导方针。核心就是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第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一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第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的飞跃,我们必须敏锐的把握住这个表现趋势。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科技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需要80到90年;19世纪需要40到70年;20世纪需要5到10年,现在已经更短了。

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讲到“发轫于上个世纪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英气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回眸20世纪科技的发展过程,总的概况起来就是“一个技术,二个理论,三个工程,四个模型,共十项。”

一个技术指计算机技术;二个理论指相对论和量子论;三个工程指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工程;四个模型指夸克模型、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模型和地区板块模型。

20世纪科技的部分重大发明发现有飞机,磁悬浮列车,火箭,喷气式发动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船登月,火星探测器,机器人,半导体器件,芯片,计算机,无线电广播,雷达,遥感技术,隐形技术,电视,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弹,氢弹,导弹,夜视仪,GPS,核电站,同位素,抗生素,试管婴儿,生物芯片,生物铜,克隆,高分子合成材料,化肥······

21世纪初科技发展的趋势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兴起,二个焦点,三个关注,四个支撑,共计十项。一个兴起指的是纳米科技;二个焦点指环境安全科技(环境友好)和能源资源安全科技(资源节约);三个关注指地球科技,海洋科技和空间科技;四个支撑指信息科技,材料科技,制造科技和生命科技。

纳米科技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捷径。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当前这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

化学定时炸弹已经埋下。近200年间,西欧的两千多万公顷土地中已有一千九百万公顷受到化学污染。而我国的污染面积速度远超修。到现在为止,我国污染严重的农田已经超过两千万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还有人民承受能力弱,地方保护主义讳疾忌医,治标不治本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结果更为严重。农作物大量减产,农业难以发展,民族存亡也将成为问题。

能源和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能源告罄,资源枯竭的表象已经开始显现。1970年—1995年将25年间,全球资源损失1/3,其中森林面积减少10%,海洋生态系统损耗30%,淡水生态系统损耗50%。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资源消耗国。但是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仅为发达国家的1/3或1/4。未来我们应该努力研发利用的能源有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还有可燃冰。

人类需要关注的加大创新培养力度

民主科学地评选科学家、院士

合理规划并监督使用科研经费

改革教育,亟需开放包容式的教育方式,提倡张扬个性,提倡创造,而不是打击出风头,改变以往总是学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从小抓起

引进世界各国各方面的科研技术人才,为我所用,向美国学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重视人才培养。

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一流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主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理论创新:

“五大创新”就是说,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新的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做出了五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一大创新,就是比以往更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作为新时期的伟大旗帜与指导思想。

第二大创新,就是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生长点,新时期统摄全局的指导方针。

第三大创新,就是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和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体制的重大举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的有机体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四大创新,就是更加鲜明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对内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台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外强调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第五大创新,就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和军队的改革与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强大支柱与安全保障。

第四篇:雒树刚: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

雒树刚: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

雒树刚

2012年12月03日08:1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了党章基本内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反映了全党同志的共同心愿,对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其中体现的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更加自觉主动地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更加卓有成效地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

一、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的最新最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并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的内容,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可以说,这是这次修改党章的最大的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实践成效不断显现,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落实,发挥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科学发展观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列入党的指导思想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因此,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将对全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新丰富

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在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增写了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完整表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全面把握,对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3近年来,党在推进民主建设和干部队伍创新活力建设方面的相关实践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我校党内民主建设和干部队伍创新活力研究中期报告

3近年来,党在推进民主建设和干部队伍创新活力建设方面的相关实践

我们应该看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建设,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也普遍增强,在人民民主积极推进的形势下,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迈出更加坚实步伐。新时期,为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活力,党在民主建设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实施措施。

1990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思路,并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使党内政治生活向制度化、法制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94年1月颁发了《中国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对党内选举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使党内选举活动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1995年十四届四中全会制定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对党员的权利和各级党组织如何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96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对地方党委如何有效地实行民主集中制作了比较全面的制度安排。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党内民主制度向法制化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2001年7月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总书记不仅强调党员权利,而且强调应扩大党员权利的实现范围:“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 并进一步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著名论断,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民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到了事关党的建设和发展全局略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充分认识到党内民主对于党和党业的极端重要意义。

2002年7月中央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的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从而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 1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从制度安排的高度勾画出了党内民主的发展蓝图。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丰富民主的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高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发展党内民主;强调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强调要完善党内选举,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等等一系列新要求。随后,正式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利作了更加规范、完善的规定,对党员权利的保障措施作了进一步规范

2004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中央纪委常委会向中央纪委全体会议报告工作,从而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把这一做法制度化。

2006年7月,中组部又制定并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这是党内民主建设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

2006年11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对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紧紧围绕“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作出了全面部署。

十七大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经过在四川、江苏、河南、广西等省的一些地方探索和试点后,十七大对于推行“公推直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指明了方向。如今年,杭州全面试点基层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基本模式是:全面引入以党员、群众公开推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候选人初步人选,以扩大候选人提名阶段的民主性。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村、居民区党组织一律实行“公推直选”,由党员大会直选选举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在杭州市216家基层单位进行,试点范围涉及除乡镇党委以外的各类基层党组织,包括村、社区、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13个区、县(市)和10个市直综合部门党委都有试点单位。其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都将通过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个人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书记、副书记和委员都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改变了以往书记由选举出来的委员会选举产生的选举办法。直接选举分为无候选人的选举和有候选人的选举两种形式。同时,为了加深党员群众对候选人的了解,选举过程中还增设了竞职承诺环节,组织候选人就当选后的工作谈计划和设想,回答党员群众的提问。“公推直选”从体制上革除了干部人事制度中任命制的弊端,又从民主制上改变了政治体制中党政一体高度集权的弊端,使乡镇政府逐步向自治政府转变,从而激发基层政府的活力和效率。事实证明,“公推直选”是实现党内民主的一项基础制度。“公推直选”为选举产生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建立起了一种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乡镇直选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直接选举,将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

下载牢牢把握党建研究正确方向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牢牢把握党建研究正确方向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