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XX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才能妥善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既定目标。XX镇党委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其做法值得各乡镇学习借鉴。现刊发《关于XX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各乡镇党委做好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所启发。
为扎实开展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全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我镇党委于10月10日—11日,分三个调研组组织人员对全镇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基本掌握近几年来我镇农村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调查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情况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XX镇党委现有31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041名,正式党员1032名,预备党员9名,其中女党员111名,占党员总数的10.66%;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党员65名,占6.24%,36岁以上59岁以下的党员448名,占43.04%,60岁以上的党员528名,占50.72%;从文化结构看,高中及其以上42名,占4.03%,小学至初中643名,占61.76%,文盲195人,占18.73 %;从党龄结构看,5年及其以下56人,6年至28年267人,29年至55年717名,56年以上1名;从业情况看,农业生产626人,外出务工422人,个体工商户12人,业主10人,无劳动能力393人;从经济状况看,特困党员83人,贫困党员125人,致富能手46人;流动党员情况,流出县外292人,县内流动59人,共351人。绝大多数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各行政村负债在1.2万元至2.5万元之间;村党支部基本无活动经费,少数无活动室。
(二)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镇农村党组织建设基本上是完善的,无论是支部书记,还是班子成员,年龄和文化结构都是比较合理,相对成熟的,战斗力、凝聚力都比较强,随着体制调整,农业税停征,村级收入减少,全镇只有3个村有少量的集体经济收入,其余28个村均无集体经济收入,且村干部垫资较多,行政村负债较多,共计86万元,多数村有支部活动阵地,但目前尚有5个村无活动室,3个村租用活动整地,开展活动经费筹集难,开展党员活动召集难。虽然如此,但各支部都能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呈现如下特点:
1、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2、能够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大部分党员的思想状况整体是好的;
3、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能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5、能够与不良风气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以实际行动昭示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经过抽样调查,80%以上的党员都认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及时的、受欢迎的。
二、主要问题
尽管绝大多数党支部和党员都能够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妇女党员偏少,仅占10%,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及下占到95%;
2、部分党员思想困惑迷茫。新形势下,不少党员沉迷于怀旧情绪中,不能正确看待党员队伍的主流,对党内个别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以偏概全,对党的前途产生怀疑,失去了信仰,丧失了政治荣誉感;个别党员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一些低级的、腐朽的、封建的迷信思想,背弃了马克思唯物主义;有的党员认为 “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3、少数党员宗旨观念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好。党员的政治热情下降,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识。责任感不强,言行不一致,带头不履行义务,拒绝完成任务,在群众中造成了极为不良的负面影响。
4、有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开展集体活动难。村级负债重,村干部垫资的工作费用多。外出党员占党员总数的33.72%,一些党员长期与支部失去联系,占14.12%,与党组织联系的少,参加组织活动少,开展集体活动难。
三、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改革大潮的影响。一是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农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整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没有及时加以改进,以及一些农村党员本身文化低、年龄大、思想素质较差,给工作开展造成一定障碍。二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一些党员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一些党员的价值选择出现困惑,产生了误区,人生观转轨、道德观混乱、是非观模糊、价值观扭曲,正确的理想信念淡化、动摇甚至丧失。一些党员的价值观念向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倾斜,把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变成对金钱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一切向钱看”的信条。
(二)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教育流于形式的较多,脱离党员的思想实际,缺乏一定针对性和说服力。二是对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力度不够。以致有些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符其实的“下岗”党员。三是治党偏宽偏松。对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党员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处分的不处分,往往偏宽偏松,给党员和群众造成“只要不犯大错误,谁也抹不了他党籍”的印象。
(三)党员理论武装的力度不够。农村党员正面典型宣传少,对社会上流传的错误观点反击不力,造成党员思想困惑越积越多,乡村两级经费紧张,村支部组织党员学习时间较少,一般村党支部1年只有2—3次;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分不清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对党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还有的党员思想片面,对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清,导致无根据的怀疑或悲观失望;甚至个别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理想信念动摇,严重堕落,甚至违法违纪。
(四)党员队伍新血液不新,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的少,有的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对策思考
(一)基本思路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立足教育,提高素质,注重实效,纯洁队伍”的工作思路,以学习教育、解决实际困难、扶贫攻坚、评优树模与处置不合格党员为重点,以两找为突破口,设置流动党员宣传辅导站。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活的季节性,建议集中在11至12月两个月,开展的时间不宜过长;在形式上,以通过院坝会、听广播、看录象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主;在写作上,大部分党员写作能力交差,建议三职干部写相关材料,其他党员不作过高要求;在经费上,镇村两级财力若,建议将村先教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每村1000元的标准解决经费问题;在活动阵地上,建议县委与相关部门协调,租用学校空教室开展活动。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切实解决党员的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工作作风、党性修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激励和引导党员发挥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使党员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成为先进思想理论和先进科学文化武装起来的优秀分子;保持行动上的先进性,成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榜样;保持生产上的先进性,成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急先锋;保持作风上的先进性,成为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表率,增强党性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选准突破口,切实加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力度。
党员教育管理要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从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把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突破口来抓。
一是严把入口。发展党员工作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要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工程,以把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为重点,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二是流通出口。不合格党员“出口”不畅,滞留在党内,将严重腐蚀党的肢体,影响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损害党的形象。要坚持把民主评议党员与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结合起来。制定《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暂行规定》,严格不合格党员的政策界限,规范不合格党员的处置程序。对确定为不合格限期改正的党员,实行帮教责任制,指定专人进行帮教,做到“无情”评议处置,有情帮教转化。对受劝退、除名处置的党员,不能“一出了之”,而要扎实做好思想工作,教育其作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是探索创新,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目标管理、“争先创优”、党员思想汇报等制度,重点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增强党员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同时定期召开支委会,有针对性地对党员思想意识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探索新途径,努力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
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改进与加强结合,积极探索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增强工作实效。
一是探索创新、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乡镇党校的阵地作用,强化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训中要因人施教,注意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增强针对性,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入党时间长的党员,注意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对年龄较轻、入党时间晚的党员,注意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突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的教育,促使其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二是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手段。要把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党员电教化普及率。
3、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党员致富本领。
结合农村实际,用光碟音响宣传。一是宣传农村实用技术,有针对性地播放生猪、蚕桑、甜橙专题片。二是开设农村法律法规服务窗口,宣传法律、法规和案例分析节目。三是利用《农村科技》及先教明白纸进行宣传。
第二篇: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推荐)
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编者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好,才能妥善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既定目标。中心镇党委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其做法值得各乡镇学习借鉴。现刊发《关于中心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各乡镇党委做好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所启发。
为扎实开展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全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我镇党委于10月10日—11日,分三个调研组组织人员对全镇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基本掌握近几年来我镇农村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调查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情况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中心镇党委现有31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041名,正式党员1032名,预备党员9名,其中女党员111名,占党员总数的10.66;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党员65名,占6.24,36岁以上59岁以下的党员448名,占43.04,60岁以上的党员528名,占50.72;从文化结构看,高中及其以上42名,占4.03,小学至初中643名,占61.76,文盲195人,占18.73;从党龄结构看,5年及其以下56人,6年至28年267人,29年至55年717名,56年以上1名;从业情况看,农业生产626人,外出务工422人,个体工商户12人,业主10人,无劳动能力393人;从经济状况看,特困党员83人,贫困党员125人,致富能手46人;流动党员情况,流出县外292人,县内流动59人,共351人。绝大多数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各行政村负债在1.2万元至2.5万元之间;村党支部基本无活动经费,少数无活动室。
(二)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镇农村党组织建设基本上是完善的,无论是支部书记,还是班子成员,年龄和文化结构都是比较合理,相对成熟的,战斗力、凝聚力都比较强,随着体制调整,农业税停征,村级收入减少,全镇只有3个村有少量的集体经济收入,其余28个村均无集体经济收入,且村干部垫资较多,行政村负债较多,共计86万元,多数村有支部活动阵地,但目前尚有5个村无活动室,3个村租用活动整地,开展活动经费筹集难,开展党员活动召集难。虽然如此,但各支部都能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呈现如下特点:
1、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2、能够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大部分党员的思想状况整体是好的;
3、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能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5、能够与不良风气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以实际行动昭示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经过抽样调查,80以上的党员都认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及时的、受欢迎的。
二、主要问题
尽管绝大多数党支部和党员都能够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妇女党员偏少,仅占10%,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及下占到95%;
2、部分党员思想困惑迷茫。新形势下,不少党员沉迷于怀旧情绪中,不能正确看待党员队伍的主流,对党内个别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以偏概全,对党的前途产生怀疑,失去了信仰,丧失了政治荣誉感;个别党员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一些低级的、腐朽的、封建的迷信思想,背弃了马克思唯物主义;有的党员认为“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3、少数党员宗旨观念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好。党员的政治热情下降,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识。责任感不强,言行不一致,带头不履行义务,拒绝完成任务,在群众中造成了极为不良的负面影响。
4、有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开展集体活动难。村级负债重,村干部垫资的工作费用多。外出党员占党员总数的33.72,一些党员长期与支部失去联系,占14.12,与党组织联系的少,参加组织活动少,开展集体活动难。
三、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改革大潮的影响。一是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农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整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没有及时加以改进,以及一些农村党员本身
文化低、年龄大、思想素质较差,给工作开展造成一定障碍。二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一些党员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一些党员的价值选择出现困惑,产生了误区,人生观转轨、道德观混乱、是非观模糊、价值观扭曲,正确的理想信念淡化、动摇甚至丧失。一些党员的价值观念向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倾斜,把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变成对金钱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一切向钱看”的信条。
(二)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教育流于形式的较多,脱离党员的思想实际,缺乏一定针对性和说服力。二是对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力度不够。以致有些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符其实的“下岗”党员。三是治党偏宽偏松。对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党员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处分的不处分,往往偏宽偏松,给党员和群众造成“只要不犯大错误,谁也抹不了他党籍”的印象。
(三)党员理论武装的力度不够。农村党员正面典型宣传少,对社会上流传的错误观点反击不力,造成党员思想困惑越积越多,乡村两级经费紧张,村支部组织党员学习时间较少,一般村党支部1年只有2—3次;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分不清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对党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还有的党员思想片面,对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清,导致无根据的怀疑或悲观失望;甚至个别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理想信念动摇,严重堕落,甚至违法违纪。
(四)党员队伍新血液不新,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的少,有的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对策思考
(一)基本思路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立足教育,提高素质,注重实效,纯洁队伍”的工作思路,以学习教育、解决实际困难、扶贫攻坚、评优树模与处置不合格党员为重点,以两找为突破口,设置流动党员宣传辅导站。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活的季节性,建议集中在11至12月两个月,开展的时间不宜过长;在形式上,以通过院坝会、听广播、看录象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主;在写作上,大部分党员写作能力交差,建议三职干部写相关材料,其他党员不作过高要求;在经费上,镇村两级财力若,建议将村先教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每村1000元的标准解决经费问题;在活动阵地上,建议县委与相关部门协调,租用学校空教室开展活动。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切实解决党员的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工作作风、党性修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激励和引导党员发挥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使党员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成为先进思想理论和先进科学文化武装起来的优秀分子;保持行动上的先进性,成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榜样;保持生产上的先进性,成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急先锋;保持作风上的先进性,成为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表率,增强党性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选准突破口,切实加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力度。
党员教育管理要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从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把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突破口来抓。
一是严把入口。发展党员工作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要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工程,以把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为重点,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二是流通出口。不合格党员“出口”不畅,滞留在党内,将严重腐蚀党的肢体,影响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损害党的形象。要坚持把民主评议党员与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结合起来。制定《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暂行规定》,严格不合格党员的政策界限,规范不合格党员的处置程序。对确定为不合格限期改正的党员,实行帮教责任制,指定专人进行帮教,做到“无情”评议处置,有情帮教转化。对受劝退、除名处置的党员,不能“一出了之”,而要扎实做好思想工作,教育其作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是探索创新,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目标管理、“争先创优”、党员思想汇报等制度,重点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增强党员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同时定期召开支委会,有针对性地对党员思想意识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探索新途径,努力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
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改进与加强结合,积极探索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增强工作实效。
一是探索创新、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乡镇党校的阵地作用,强化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训中要因人施教,注意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增强针对性,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入党时间长的党员,注意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对年龄较轻、入党时间晚的党员,注意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突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的教育,促使其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二是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手段。要把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党员电教化普及率。
3、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党员致富本领。
结合农村实际,用光碟音响宣传。一是宣传农村实用技术,有针对性地播放生猪、蚕桑、甜橙专题片。二是开设农村法律法规服务窗口,宣传法律、法规和案例分析节目。三是利用《农村科技》及先教明白纸进行宣传。
第三篇:镇村级党组织建设及党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镇村级党组织建设及党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近期,办事处组织部门结合“大走访”活动对区域内村级党组织建设及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经汇总整理,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具体如下:
一、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
„„镇辖7个行政村1个集镇社区,有32个党支部。党员总数1470名,其中办事处机关党员28名,社区直管党员7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员15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442人,占党员总数的3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党员1028人,占党员总数的70%。妇女党员205人,占党员总数的13.9%,男性党员1265人,占党员总数的86.1%。离退休党员805人,占党员总数的54.7%,50周年党龄党员166人,占党员总数的11.3%,生活困难党员34人,占党员总数的2.3%。
„„镇8个农村(社区)党支部、村(居)委会中,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有人,其中,大专文化1人、中专文化7人、初中文化18人、小学文化207人;村委会班子成员有296名(党员138人),其中,高中19人、初中及以下27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2岁,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5岁,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40岁。有10名乡镇优秀党员干部兼任了村党支部书记,21名村党支部书记实现连选连任,33名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9名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小组长;有171名致富能手进入村班子,占班子成员总数的73.4%。
二、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党员队伍存在老年龄化的趋势。近年来,林芝县虽然采取各种措施,使党员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提高,但是46岁以上的农牧民党员仍占党员总数的43.3%,存在农牧民党员队伍老化的问题。二是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存在“三低一高”现象。农村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普遍存在文化低、科技素质低、致富能力低和年龄偏高的“三低一高”现象,以及农村党组织后继乏人和“选人难”的问题。三是农牧民党员教育工作滞后。农村党组织生活相对较少,不能做到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教育方式单调枯燥,不利于提高党员的积极性;农牧区党员培训任务重,而县级财政紧张,购置党员教育培训的教材有限,特别是藏文材料缺乏,不能满足广大党员学习、进步、提高的热切愿望;针对新时期党建工作需要,林芝县虽有“流动党校”,但师资力量有限,从地区党校或别的学校请教师都是有偿的,并且时间难以确保。
以上问题存在于广大农牧区,危害性不容忽视,如若放之任之,将会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软弱涣散甚至瘫痪;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中党员难发展、村官难选、村务难管、村级干部和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后继无人,最终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无法开展,危害到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基础。
(二)存在的原因
一是部分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不重视发展党员工作。2004年至
2006年全县共发展了200名农牧民党员,平均到各村每年发展党员不足1名。二是极个别村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不强,党支部书记的威信不如村委会主任高,不能吸引农村有作为的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出务工的农牧民逐年增多,发展对象流动性强,党支部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四是个别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民主权利关心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党员、群众在发展经济、带头致富方面的教育指导不够,不能满足党员、群众尽快致富的迫切需求。五是软、硬件的先天不足,限制了农牧民党员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1、针对农村党员队伍存在老年龄化的问题。建议:
一是进一步规范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发展党员流程图》和《团组织推优工作实施要则》、《团组织推优流程图》以及《团组织推优登记表》,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制度和发展党员公示制度,突出“双向”培养和“党建带团建”工作,确定重点发展对象,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群众监督和组织把关相结合的质量保证机制。二是加大发展农牧民党员特别是优秀青年农牧民党员的力度,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三是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切实维护好基层党组织的形象,扭转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的倾向。
2、针对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三低一高”的问题。建议:
一是进一步创新农村“两委”班子选拔任用机制,优化农村党员
干部队伍结构,大胆起用政治素质高、致富带富能力强、发展有本事的年轻党员,把他们及时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对于一些党建工作较薄弱或暂时没有合适人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从乡(镇)机关选拔了一批讲政治、有文化、能力强、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级领导岗位兼职。二是充分利用地委党校、地区行政学校、农牧学院、地区职业学校等本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按照制定的《2005-2010年农牧区致富能手培训规划》,建立农牧民致富能手人才库。规定每年5月初至7月底和元旦、春节、藏历新年前后,县直涉农部门都要利用农闲时节深入农牧区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农技培训;每年为各村培训1-3名致富能手,使致富能手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能,为今后的致富创收打下基础。三是加强培养基层党员后备队伍和村级班子后备人才。在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时,对经营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好的致富能手、个体私营大户进行统计,建立村级班子后备人才库。同时,继续深入做好了“党建带团建”工作,指导共青团组织做好“推优”工作;重点把乡村致富能手和有能力有志向的大中专毕业生、回乡青年、复员军人,有意识有选择地加以培养,以此保证村级党员发展和班子合理更替,切实解决村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四是确定以“五新一好”(即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平台,加大“双培双带”工作力度,力争使20%的农村党员成为致富标兵的目标。五是建立健全下派党建辅导员制度。针对农牧民党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要求各乡镇党委把包片和包村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各
村担任党建辅导员,紧紧围绕“三民”(即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党员“双富十带头”(即农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和农村党员在学技能、兴果业、搞养殖、办企业、活流通、闯市场、当业主、美家园、济贫困、树新风等十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活动和“三级联创”活动,指导和督促基层农村党的建设。
(三)针对农牧民党员教育工作滞后的问题。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县、乡“流动党校”,建立健全一套自上而下的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指派专人负责,各部门协助,形成长期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乡镇领导干部、农村党员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培训,并在县级财政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加大对农牧区“流动党校”和村党员活动室的建设,确保学习有固定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实用的学习教材和一定的培训经费。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流动党校”,如林芝镇“流动党校”等,由乡(镇)党委书记牵头,专职副书记负责,从地委党校等部门搜集整理学习资料,翻译成藏文,深入各村讲解。二是结合农牧区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党支部和党员进一步改进作风,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认真落实“西部地区百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抓好农牧区党员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加强特色养殖、绿色生态农业技术、蔬菜瓜果种植、经济林木、花卉、木工、驾驶、房屋和道路施工、民族绘画、兽医、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科学致富的本领。开展为农村“五送”活动(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资金、送项目),在广大农村党员中树立“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学致富奔康”的新理念。
第四篇:「调研报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谋划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路举措,根据部领导批示同意的方案,我们组成4个调研组,分赴有关单位开展了专题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16个,个别访谈设区市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8人。通过调研,我们对近年来我省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状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这一主线,党中央就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省委始终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牢牢抓在手中,将中央要求和江苏实际紧密结合,以管党治党固本强基的高度政治自觉,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2003—2010年,规范建设、打牢基础阶段。
这一时期,省委以“强基工程”为总抓手,先后制定并实施两轮基层组织建设规划,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基础性、规范化建设:大规模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办公用房达标建设,完善村级组织运转规程,大力推动党组织向新兴领域覆盖,扎实开展以“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为内容的“双学”活动,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初步形成要素齐备、内容全面、制度健全、运转规范、职责明确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二)2011—2015年,巩固提高、创新突破阶段。
2011年开始,省委以“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为总抓手,部署实施党建“八项行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新基层组织建设行动”。2014年,为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省委对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主要内容进行完善,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深入实施。这一时期,一方面抓巩固提升,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大规模培训基层党务干部,落实基层党务工作者基本待遇。另一方面突出创新要求,推进方法创新、载体创新,采取项目化、指标化的方式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实施,每年进行动态监测,总结提炼了常德盛“乡情工作法”等九大工作法,形成了以红豆集团党建工作标准、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党员出口机制试点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成果。(三)2016年以来,全面从严、整体提升阶段。
省委进一步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上下集中用力,强化责任落实。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审议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文件。省委常委建立联系点,先后就“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基础保障等重大问题,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举措和对策,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这一时期,党建责任进一步夯实,全面推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全省90%的市县乡制定出台党建责任清单;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大规模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选树培育一批“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南京仙林街道的“网格化管理”、宿迁的“支部+电商”、盐城的“党员统一活动日”、高校的“徐川思政工作法”等做法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回顾近年来全省基层党建的创新实践,省委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不断研究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用鲜活的载体、科学的方法破解难题推进工作,使基层党的建设始终与时俱进、充满活力,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始终坚持系统谋划、整体设计。着眼全省大局谋划、部署、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与实施“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等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从省级层面设计总的抓手和载体,队伍、阵地、制度、活动、保障等基本要素一起抓,从全省范围内统筹解决体制机制、基础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落实,使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持续提升。二是始终坚持活动牵引、解决问题。抓住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活动重要契机,利用活动期间上下联动、氛围浓厚的有利条件,整合政策、整合资源、整合力量,集中解决一批单靠基层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期间集中疏浚整治村庄河塘,创先争优活动期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集中整治“四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期间集中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切实做到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党建有加强。三是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提升。坚持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在分类指导中增强针对性有效性。根据不同领域党组织承担的职责任务,作出不同的工作部署。在农村,深入实施“六强六过硬”,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在街道社区,大力推广“零距离服务”、“网格化党建”等工作方法,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活动;在机关,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大走访大落实”等活动;在非公企业,积极推行党建标准化管理;在社会组织,组织实施“公信力工程”,为基层党组织提升功能、发挥作用创设务实管用的手段和平台。四是始终坚持主动作为、创新实践。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改革发展所处阶段相对领先,经济社会转型相对较快,基层党建遇到的新情况更早一些,需要探索和破解的新问题更多一些。适应改革发展新情况,既念好比如“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务实管用的“老三篇”,又探索“九大基层党建工作法”等新办法,还创新“书记项目”“党员出口”等新机制,使基层党建工作在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步朝前走。五是始终坚持从严从实、落地见效。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以上率下、层层示范;较早开展并长期坚持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用好考核“指挥棒”,形成重视基层关爱基层强化基层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这些做法和特点,为我们贯彻十九大精神、在新起点上谋划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立足新时代准确把握基层党建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党的建设进入新时代。基层党建是党的建设最生动、最活跃、发展变化最快的领域。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历史特点和深刻内涵,认清基层党建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必要前提。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格局中来审视,放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来谋划,科学研判、准确把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世情党情国情深刻变化,党在一些领域的核心作用削弱,党的政治功能需进一步加强。主要存在“三化”的问题:一是领导核心功能退化。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一些基层党组织思想跟不上,缺少话语权,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不懂不会的问题比较突出,进入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当不了带领群众致富的“排头兵”。二是政治引领意识弱化。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执行不严,党员长期听不到党的声音、得不到组织的温暖,“党员不党员,就差两角钱”。部分党组织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教育方式一刀切,活动内容一锅煮。三是凝聚群众能力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愿做、不会做群众工作,与群众共讲一口方言,却没有共同语言。部分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不足,服务平台不全,服务设施不够,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2、社会职业分工日益细化,党在新兴领域的有效覆盖相对薄弱,党的工作领域需进一步延展。主要存在“三难”的问题:一是覆盖难有效。个别地方片面追求组建率,一个联合党组织覆盖几十个非公企业,工作难协调、活动难开展,实际上“联而不合”。少数新建党组织内生动力不足,成为“流沙型”党组织,“建了散、散了建”。有的村、社区经过区划调整后,党员数量成倍增加,但党支部没有及时升格,一个支部管理200至300人,管理起来往往力不从心。二是管理难跟进。有的地方虽然在务工党员较集中地建立了流动党组织,但人员配备不到位、党员活动难组织,党组织成了“空壳”支部。一些分公司、子企业的党组织,上级管理鞭长莫及,地方指导力度偏弱,存在“能管着的看不见、能看见的管不着”问题。三是关系难理顺。一些社会组织“一个机构、多块牌子”,业务主管和挂靠单位多,党组织管理责任不明确,出现挂“空挡”。有的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党员超千人的大型企业,党组织关系隶属乡镇、街道,有的还归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导致“小马拉大车”。
3、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基层任务越来越多,党务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党的工作力量需要进一步优化。主要存在“三个不足”的问题:一是源头不足。农村空心化、党员老龄化趋势明显,2016年底全省农村60岁以上党员占46.1%,初中以下文化党员占72.6%。随着党员发展指标的大幅缩减,有的村、社区党组织发展党员“三年轮一个”,致使村、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党组织书记选举陷入“能干的不想干不愿干、不能干的想干又干不好、选上的想干不会干”的怪圈。二是能力不足。一些企事业单位把机关党务工作岗位作为照顾性、安置性岗位,党务干部知识陈旧、专业偏窄、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部分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学校无专职党务干部,抓党建研究不深入、精力无保障,党建活动一般化、格式化、娱乐化比较严重,一位“两新”工委书记说抓党建“体制内的配不齐,体制外的没人干”。三是动力不足。社区工作事务繁杂、矛盾多、难度大,但待遇低、发展机会少,“收入不如打工仔”,南京某城区一年流失了50名社区基层干部。一名县委书记说,“村干部要是一个月拿千把块的工资,我批评他们都没有底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普遍存在“天花板”问题,近年来考录为公务员、选拔进入乡科级及以上领导岗位、选拔进入事业编制的不到1%。
4、社会治理体制深刻调整,基层党组织权责不对称,工作手段和任务要求不匹配,党的工作体制需进一步理顺。主要存在“三个不到位”的问题:一是党建责任不到位。虽然各级党组织制定了党建责任清单,但不少人习惯认为抓党建是一把手书记的事,行政领导抓党建主动性不够,专职党委副书记抓党建的责任没有很好落实。个别地方党建述职评议走形式,述得“轰轰烈烈”,评得“头头是道”,会后却一述了之、一评完事,问题“涛声依旧”。二是减负政策不到位。虽然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开展了专项整治,但农村、社区挂牌多、台账多、检查评比多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社区承担大量公共管理服务工作,“官小事多”“权小责大”,一名社区书记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个蛋,谁拽得紧就跟谁转”,只能疲于应付。三是管理手段不适应。很多同志反映,基层党建工作没有搭上“互联网+”快车,信息化管理手段比较滞后。一名机关党委书记说,“现在几个亿的合同都能网上签,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组织关系还要层层跑,有的让党员跑个7、8趟?”在职党员进社区缺乏相应考核手段,“进与不进、进多进少一个样”,没有刚性约束,久而久之沦为一个摆设。
三、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初步考虑和建议
调研中,大家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虽然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只有短短400多个字,但蕴含了许多新思想新判断,站位高、落点实、措施硬,思路清晰、目标具体、要求明确,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又迎来一个大发展、大加强的宝贵历史机遇。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实际,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紧紧抓住开展主题教育这一契机,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目标,以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为重点,以抓实基层支部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着力完善政策机制,努力破解党建难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两聚一高”目标、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在深入总结运用“强基工程”“党建创新工程”成功经验基础上,按照中组部“五个基本”的要求,建议在全省组织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明确“一强五好”总体目标,实施基层组织建设“五项行动”,以此统领今后一个时期的基层党建工作。“一强”,即政治功能强;“五好”,即基本组织覆盖好、基本职责履行好、基本队伍建设好、基本制度执行好、基本保障落实好。实施“五项行动”,即实施党建责任强化行动、先锋堡垒巩固行动、队伍素质提升行动、制度规范落实行动、基础保障夯实行动。建议研究制定《关于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适时在省级层面召开会议进行部署。
2、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加强基层党建制度机制建设,形成一个完善的“闭合系统”,保证有序组织、有力推动、有效落实。一是完善领导体制。选优配强基层党建办公室力量,明确市县乡党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党建工作,配齐组织员队伍,专职抓基层党建,进一步充实基层党务工作力量。推行行政单位党委(党组)班子成员复合式分工,明确党委(党组)成员抓党建职责。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实质化运作市县两级“两新”工委,明确职责,配齐人员,保证有人抓、抓得好。市区两级要全面建立城市基层党建领导机构和议事协调机制,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体制。研究制定加强人才市场流动党员、农村高领党员等有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三是完善考评机制。加大基层党建工作在经济和社会事业目标考核体系中的比重,由组织部门进行专项考核。规范和完善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考评制度,加强日常考核,变“一天的事”为“一年的事”。选拔任用干部时加强党建考核权重,真正体现党建导向。
3、建立重视基层关爱基层强化基层的政策导向。调研中很多同志呼吁,省级拿出更多实打实政策,上下联动,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单靠基层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健全以下政策措施:一是加大从村居干部和乡街事业单位负责人中考录公务员、选拔乡街领导干部力度,选派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形成优秀干部从基层来、年轻干部到基层去的导向。二是探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职业化培养、全职化管理模式,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专职党务工作者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完善村、社区书记报酬待遇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这些岗位对优秀人才有足够吸引力。三是开展新一轮城乡社区“减负增效”行动,厘清职责任务,规范检查评比,减轻基层负担。逐步增加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花更大气力解决好办公用房、服务场所面积不达标的问题。四是完善机关、高校、“两新”组织等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激励保障政策,落实好“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工作津贴问题,着力解决党务工作者队伍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出路较窄等问题。五是加大向农村一线倾斜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多元化党员关爱激励机制,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
4、着力增强党内集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党的十九大决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这是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大部署,也我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契机。我们将认真总结运用以往党内集中性教育中形成的突出领导带头、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破立并举、突出严督实导等经验做法,结合主题教育新的特点,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坚持超前谋划、及早准备,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初步考虑:在方案制定上,坚持中央规定的基本环节不减少、规定动作不走样,按照精简、优化、便于操作的原则设计我省方案,具体做到“三不”:不提过多的口号,不搞注重声势的活动排场,不设定形式大于内容的量化考核指标。在具体任务上,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在学懂上下功夫、在弄通上下功夫、在做实上下功夫,筑牢
**的坚实根基。在时间安排上,拟采取统一部署、依次推进、压茬进行的办法,上级领导机关先行一步,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允许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统筹协调,灵活安排时间进度。在方式方法上,鼓励各地各单位在严格落实规定动作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紧贴实际、富有成效的形式和载体加以推进,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五篇: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者、宣传者和执行者,是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是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所在。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终会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村级党组织书记
队伍建设,对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现状
××市现有191个行政村党支部,共有村党支部书记191名。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市村级组织建设总体情况是好的,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村级党建工作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村级党建工作“四项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软弱涣散村级班子的排查整顿、党建示范村的建设、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村干部绩效考评制度的建设、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共享网络的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村级组织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不断创新,制度建设在不断健全。特别是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使广大村党组织书记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主要表现在:
1、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年轻化。书记平均年龄从2006年的48.3岁变成2009年底的46.5岁,下降了1.8岁。二是知识化。书记高中以上文化的从2006年的52人增加到2009年的93人,所占比例从27.2%上升至48.7%,2009年换届后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1人,占11%。三是先富化。支部书记中有经商办厂、发展特色种养等带头致富人89人,从2006年的44.6%上升到2009年的46.6%。如塘湾文秘杂烩网大桥村和河潭花屋村党支部还创办了水稻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2、素质能力日趋提高。近年来,一方面通过不断深化和完善“两推一选”制度,使一大批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进入党组织书记行列,有2名村支书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女支部书记也由原来2人增加到现在7人;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教育引导,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双带”能力进一步提高,许多农村党组织书记不仅成为先行致富人,还成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涌现出了一批抓发展、善管理、得民心的先进典型,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得到群众的普遍公认,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从换届前20%左右劲升至现在的36.1%共69人。
3、工作成效得到认可。农村党组织书记普遍能够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通过创业承诺、民主管理等形式,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排忧解难,得到了广大群众拥护和支持,党组织书记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在每年年终的考核、测评中,群众满意率普遍较高。如我市2008年对11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开展对村级党组织书记到点指导及解决问题情况的民意测评,满意率分别达99.7%和99.2%。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同农村工作的新目标、新形势、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部分村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偏低。从目前××市情况来看,有一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识不足,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与日新月异的形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还不强,开拓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村支部书记文化水平偏低。全市191个村党组织书记,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还有101人,占52.9%,他们对农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缺乏研究和分析,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习惯于用老方式、老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影响到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二是部分村支部书记年龄偏大。191个村书记中50周岁以上的68人,占35.6%,并且有8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都已经超过60岁。他们对如何带领群众闯市场、脱贫致富奔小康、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束手无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处理不好,在多种矛盾面前无能为力,影响到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少数村党组织书记作风不实。怀
有个人私欲,存在不廉洁、不正派现象,如我市在去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共收到8个信访件,其中6个信访件反映此类问题。
2、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后继乏人。一是选人难。由于这些年来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农村人才外流,特别是青年人才外流的问题十分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一离开校门就离土离乡,能升学的升学,能打工的打工,致使村党
组织书记队伍后继乏人。二是没人干。有本事的不愿干,没本事的干不好。一些村不是没有能人,而是有能人不愿当村党组织书记。主要原因是当村党组织书记收入低,不如自己干收入多,自由自在。同时,一些没有本事的眼睛盯着当村干部的收入,把当村党组织书记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但这些人往往难以胜任工作。三是个别村存在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的问题。有的村虽然也储备了村级后备干部,但只是做给上级看,后备干部只备不用,有名无实。有些村存在不重视后备干部的储备,甚至有打压的现象。
三、原因分析
1、工资待遇不高。当前我市村干部的待遇不但与当地从事个体私营企业经营的村民没法比,比外出务工村民的收入也低得多。目前我市村党支部书记月均报酬400-600元左右,有的还难以全部拿到手,有些偏远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月报酬只有320元,而外出务工村民月均收入则在1000元左右,是他们的2倍之多。与乡镇一般干部1700多元/月的工资相比,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酬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在村党支部书记的社会保障上,我市虽然也给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但目前的保障水平还不高。因此“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干头、出了事没靠头、退下来没盼头”的现实反差,直接导致大部分素质高、学历高、能力强的农村致富能人不愿意加入村干部队伍,不愿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待遇的偏低,直接导致党支部书记职位的 “廉价”,无人愿当,或当上无人珍惜,部分村党支部书记也就放松了自身的学习和改造,素质停滞不前,工作敷衍了事,甚至无法推动。
2、教育引导不到位。毫无疑问,发展年轻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村级组织的教育引导非常重要。据调查了解,部分年青人认为,入党不仅没有任何权力可言,每年还得交党费,党员计划生育打头阵,社会治安做模范,新农村建设当先锋,也没有什么丰富的党组织生活,连原有的学文件、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先党内、而后党外的政治待遇,在一些地方也没有了,根本体会不到作为党员的荣誉感。还有部分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发展党员问题上思想不够端正,有些是怕抢了自己的位子,有些是受宗派的影响而压制发展,有些是思想保守,对年轻人求全责备,有些是对事业缺乏责任心,面对现实不愿积极主动地去教育、引导、培养和发展等,致使有一些农村党支部后继乏人或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从我市08党员统计报表现状看,党员队伍的平均年龄较往年有所增大,30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少。全市55岁以上的农村党员3726名,占39.3%,35岁以下1844名,占19.4%。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村50岁以上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70%以上。
四、有关对策和建议
1、拓宽选任渠道,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
(1)拓宽选人视野。要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意识和眼光。把党员队伍中的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事业单位骨干纳入选才视野,要解放思想,打破身份、职业、地域界限,加快村级党支部书记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调整。
(2)创新选才机制。选才方式要有创新、求突破。要深化完善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两推一选”的办法,探索研究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公推直选”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选好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通过内选、下派等多种形式,真正把党性强、能力强、责任心强、使命感强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提倡“一肩挑”,有条件的农村党组织书记要积极通过选举兼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3)建好后备队伍。要高度重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老化现象,通过组织筛选、群众推荐等形式,尽快建立一支德才兼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队伍。加大从大中专毕业中选拔优秀青年到农村工作的力度,严格考核,将其中工作业绩好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作为党组织书记的后备人选,重点加以培养。
2、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
(1)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起以组织部门为主导,党校、农业、科技、财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部门共同协作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机制,党校、农业、科技、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具体实施,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支持;同时,还要探索与大专院校的协作,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大专学历教育。
(2)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培训途径。可采取县(市)和镇(街道)两级集中培训,党校办班系统培训,组团参观考察实地培训,利用电化教育等现代手段进行远程培训,创建党员教育基地进行培训,选派部分党组织书记到机关部门或镇(街道)机关跟班培训等等,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如我市今年8月27-31日举办的为4天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就给去年换届新上任的村党组织书记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政策素质和业务知识学习机会,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3)结合实际现状,拓展培训内容。认真掌握目前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素质状况,摸清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设置培训内容上做到有的放矢。要有计划地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农村党员干部增强政治观念,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自觉性;增强市场经济观念,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增强群众观念,提高为民办事的水平;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3、落实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队伍待遇。
(1)提高经济待遇。参照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制度,尤其应适当提高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待遇报酬。实践证明,提高经济待遇不仅是稳定村级干部队伍的一个关键因素,还是激发村级干部干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2)提高政治待遇。加大在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中推选各级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的力度,将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村干部,可招录为乡镇事业编制干部,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和担任乡镇领导制度。镇(街道)党委要经常关心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生活情况,要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村级党组织活动经费投入,按照大村每年不少于4000元,小村每年不少于3000元的标准,安排村党组织活动专项经费,广泛开展党内活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村级党组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队伍管理。
(1)建立考评机制。坚持每年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一次综合考核,从农村经济发展、党员队伍建设、“三会一课”的开展以及村级配套设施改善等内容,实行目标考评,对圆满完成任务和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奖优罚劣,做到重用德才兼备的,降免平庸无为的,处分违法乱纪的,树立以发展论业绩、从业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导向。同时加强对软弱涣散村级班子的排查整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扭转村党支部书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都一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状况。
(2)建立互帮互助机制。以创建文明和谐村镇,弘扬文明道德风尚为切入点,切实开展党内外结对互助,促进人际和谐。采取“组织救助、社会帮助、村内互助”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结对包户”、“一助一”、“党员联系户”等邻里互助、社会帮扶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融洽邻里之间、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社区形成互助互爱、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从而吸引更多优秀农村人才入党,解决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匮乏的问题。
(3)创新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推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财务公开,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党员真正具有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建议权、监督权,激发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热情,使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