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苔丝》有感
读《苔丝》有感
程瑶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A班
学号2001041031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常常以爱情为主题,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苔丝》,同样描述了一个失身少女的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却给故事情节注入了新鲜的内容。
全书读来,兴味盎然。不仅书中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人物谈吐的家乡方言让人感到朴素真切,而且书中的大小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尤其是女主人公苔丝,叫人倾倒、热爱,为她的悲剧性归宿而深深痛惜。有些痴情的读者认为哈代不该对苔丝如此“残忍”,应该给她安排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一部小说能让读者如此痴迷,可见作品感人的力量多么强大,作家的艺术描写多么成功了!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个性、栩栩如生。其中苔丝的形象尤为出色。作家除从正面细致描写了她的外貌、言行、心理以外,还采用对照、烘托等侧面描写的手法加以刻画,因此苔丝的形象格外血肉丰满,光彩照人。她美丽、善良、聪明、能干、坦诚、坚贞,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尽管还有点宗教迷信思想。
克莱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他不受宗教束缚,没有门第观念,勤奋好学,文雅有理。苔丝深深地爱着他,却憎恨粗野狡诈、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德伯,表现了苔丝不爱奢华人品、不重金钱重爱情的坚贞品格。苔丝、克莱互相爱慕,愿结终身伉俪,但克莱的爱远远没有苔丝热烈痴诚。在新婚之夜,两人相互忏悔。苔丝宽恕了克莱过去的“放荡”,但是克莱却不原谅苔丝的“失足”,丢下苔丝跑到巴西去了。苔丝孤苦伶仃,为了等候克莱的归来,她毅然到高原荒野棱窟槐去做苦工谋生。她为克莱“毁容”,穿上最旧的衣服,把眉毛一齐镊掉,用手绢包住大半个脸,像害牙疼似的,生怕自己的美貌再引起麻烦。最后,苔丝为了克莱,手刃了德伯。正像伊茨对克莱说的:“没有人爱你能比苔丝爱得厉害、、、、、、她为你能把命都豁出去。俺也没法比她再厉害啊。”苔丝对爱人的坦荡宽厚,对爱情的执着专一,对克莱火一般的爱恋到了拼命的程度,怎不令人感动!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爱情的态度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人生观。作者真是通过苔丝对爱情执着、坚贞的描写,反映了一个贫家女子崇高的美德。
德伯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他的邪恶面前,苔丝是那么单纯、圣洁。德伯想占有苔丝,时时窥视着,常常用钱财诱惑,企图使苔丝就范。苔丝竭力躲避,一再拒绝,甚至反抗。即使是狡诈的德伯利用她的年轻无知强行玷污了她的贞操,她也不愿意就此堕落,做德伯的情妇,而是在痛苦之中寻求真正的爱情,苔丝的形象由此得以升华。
即使苔丝后来又屈从于德伯,也实在是为了一贫如洗、无家可归的亲人们。在家中,她比父亲勤快,比母亲有头脑,她对弟妹爱怜备至,流露了她的善良天性。
苔丝的三个女友,冯琳、伊茨和莱蒂,个个漂亮,性格直爽忠厚,但是相比之下,她们都不如苔丝容貌出众、心灵手巧、有文化修养。三个女友也都爱着克莱,但她们又都不忍嫉妒苔丝,反而处处帮她的忙。因为她们确实觉得苔丝太美太好。更不要说那淫荡、凶悍的卡尔两姐妹——德伯的情妇——“黑桃皇后”和“方块皇后”了,她俩与苔丝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苔丝的四周,有这么多的人物,如同众星捧月。在周围人物的陪衬下,苔丝是那么完美,璀璨夺目。而她却在风华正茂之际含恨死去了。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苔丝的悲剧结局引起读者无限的同情,而对毁灭她的种种社会势力(资本主义危机中的冲击、穷困的压迫、宗教的摧残、陈规陋习的束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痛恨,从而增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力。
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叫人觉得又新奇又有趣。同时随着情节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得以展示,人物形象亦渐趋丰满。小说一开始,就交代在群山环抱、幽深僻静的布蕾谷,旧日林间树下留存一些古风。五月里,在由五朔节舞演化而成的妇女游行会中,所有的女会员都穿白色长衫,右手拿根剥皮柳条儿,左手拿束白花儿,两人一排,结队游行,到了选定场所,她们开始跳舞,最引人注目的苔丝也在其中,这是克莱与他的两个哥哥出现,他要与乡下女孩跳跳舞,凑凑热闹儿,可他并没有选上苔丝,他挑的那个舞伴差不多就是头一个到他眼前的女孩子。跳舞之后,他飞跑上山坡,还回头望了一眼,一下望见了一个美如天仙的姑娘,那就是苔丝。她正离开了人群,独自站在树篱旁边,含情脉脉地凝望着他,两人就这样各自怀着后悔地心情不辞而别了。这就是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看了这段情节,也真叫读者惋惜,在这样美好的季节,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中,苔丝真是洁白无暇的大自然的女儿,她和克莱为何不就此相爱呢?却当面错过良机,失之交臂!以后他们会怎样呢?让人悬念陡生,急于探究下文。
纯瑞脊的乡下人到围场堡去赶集、赶会的场面,反映出当地村镇的民风,他们喝酒喝得痛快,跳舞跳得尽兴,成群结队,半夜方归,黑桃皇后卡尔在路上大出洋相,让人发笑,一个健美粗犷得泼妇形象跃然纸上。就在当天那苍茫得夜色里,古老的原始密林中,德伯玷污了年轻无知的苔丝。这是苔丝由“白璧无瑕”到“陷掉沾泥”的重大转折,是苔丝悲剧一生的开端。从此苔丝的性格发生了急剧变化,由天真无邪变得忧郁而又刚强,以至最后走向反抗。
小说中表现克莱与苔丝相爱定情这一发展过程的章节很是精彩。读者难以忘记。苔丝与三个女伴到梅勒陶教堂去做礼拜、克莱把她们一个个抱过泥塘的情景。作家的描述既幽默又富诗意:肥胖冯琳如同“一大团累累的花球”,伊茨“安安静静”,莱蒂“歇斯底里”,轻盈的苔丝则仿佛“日光下荡漾的一片轻柔的波浪”。小说描写克莱抱苔丝过泥塘的一段文字真可谓曲折有致,意味隽永,初次透露勒克莱对苔丝的爱慕之意。读者也难以忘记,在奶牛“老美”的肚子下,克莱与苔丝情不自禁紧紧拥抱的情形。更为她们祝福,这一对情人,在雨夜淅淅沥沥、马蹄滴滴答答、送奶牛轻驶慢行之中,大帆布裹罩之下,依偎着私订了终身。这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在草原广阔、奶牛成群、河水淙淙的特有环境里,非常富有诗的意境,充满了浪漫的情调,这是公园里漫步、高楼里的谈情说爱说不能比拟的。
还值得一提的诗,小说中穿插了一些传说、轶事和趣闻,其中的德伯家的四轮大马车,闻声不见物,捷克钻油桶以及犍子听琴等故事,或神秘恐怖、或幽默嘲讽,或诙谐风趣,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丰富了情节,增添了趣味性。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哈代的大家手笔。整个布蕾谷及附近一带辽阔的山林、草地、低谷和河流,都让读者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一时一处的花卉草木、虫鸟畜禽夜千姿百态,杂彩纷呈,正如既有气魄宏伟的巨刻,也有精工细作的微雕一样。作家写景状物的功力卓然不群,地方风味浓厚,往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如一个夏季黄昏,在塔布篱的园子里,那儿“一片潮湿,并且长满了富于叶液的牧草和花繁梗长的丛荒;牧草一碰,就飞起一片花粉,迷离似雾;丛荒就发出一阵难闻的气味;这些丛荒开的花儿,颜色或红或黄或紫,构成一副彩图,灿烂得耀眼眩目,不亚于人工培养出来的花朵。苔丝从这一片繁茂从杂的幽花野草中间,象一只猫似的,轻轻悄悄的走了过去,裙子上沾上了杜鹃涎,脚底下踩碎了蜗牛壳,两只手染上了藓乳的黏液,露着的两只胳膊液抹上了粘乳胶液的树霉”。塔布篱空气情形,土地肥美,河水清澈,这片园子自然草青花美,汁液满溢,昆虫鸟类,生长繁茂。奇妙的是,这些景物当苔丝走过之后,纷纷产生了反应和效果。在这儿,美人与美景交织成画,很让人赏心悦目。此时更有克莱弹奏的“和谐的琴声,象清风一样,沁入了她的心脾,叫她眼里流泪。飘扬的花粉,好像就是曲调变成、目所能睹的东西。花园里的湿气,好像就是花园受了感动而流泪。夜色虽然就要来临,那气味难闻的丛荒开的花儿,却放出光彩,仿佛聚精会神,不肯睡去;颜色的波浪和声音的波浪,也融合在一起。”在凄婉的琴声的感召下,彷佛一切景物都活了起来,伤感起来。这绮丽浓艳的画面,诗一般的韵味,宁静而又沉郁的情调,宣泄了苔丝满腹辛酸忧伤的情感。
与富饶美丽的塔布篱不同,棱窟槐则是一块穷乡僻壤,广阔欺负的白垩质高原,气候又干又冷,一片片白茫茫的尘土,白色棱石上只生长一点萝卜和麦子。刮起风来,狂呼怒号,雨点平飞横扫,冰封雪冻之际,雪雾茫茫,只有又瘦又秃又丑的无名怪鸟儿从北极飞来:眼里含着凄惨的神情,看着苔丝刨萝卜。在这儿苔丝又惨遭富农欺凌。荒凉苦寒的高原考验着苔丝忠贞的爱情,反衬出她坚强的意志。
谈到小说的结构,作家是以苔丝的经历为线索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的,全书细针密线,严谨紧凑。从苔丝加入舞会、围场失身、结识克莱、新婚远别、痴心等待到追随到爱人,以身徇情,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直至高潮。在五、六年的时空里囊括苔丝惊心动魄的悲剧一生。特别是,作家处理情节与人物,常常前有铺垫,后有照应,使故事发展井然有序、合情合理,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关于苔丝最终被绞死的结局,前文中已经反复暗示过:苔丝受辱后,曾想到自己死的日子,究竟藏在三百六十五天里的哪一天里?一次也说过苔丝为了克莱“能把命都豁出去”。苔丝跟克莱破镜重圆后,自料难免一死,所以在悬石坛上就向丈夫交代了后事,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作家的精到之处。再有苔丝遇见德伯后,被玫瑰花刺儿扎了一下,暗示了苔丝第一次厄运即将到来。
《苔丝》的艺术魅力归功于作家对生活的精细观察和汲取。作家反映在小说里的一切均取材于他的故乡——十九世纪英国西南维赛司一带。小说中的人物原形几乎都是维赛司的人们,小说中的故事也几乎是维赛司人们所经历的。那是在维赛司,青年们为谋生而背井离乡,情人们被迫分离。几年后青年们回到故乡,而恋人早已成为他人眷属,于是他们便铤而走险。哈代十八岁那年,亲眼看到一个青年女子死于绞刑。又有一次,他透过望远镜,看到映在监狱墙上的绞刑架上一个青年男子的身影,在时钟敲击八下的时候,落了下去。这一切震动了哈代的灵魂。那破灭的爱情、被凌辱和绞架上的身影就成了作家创作《苔丝》的雏形。
哈代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将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彩动人的情节,优美如画的景物,和精巧别致的结构一齐呈现于读者的眼前,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第二篇:读《苔丝》有感
读《苔丝》有感
《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随着一百多年时间的过去,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经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我想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女主公苔丝是一个勤劳善良、美丽淳朴的农家姑娘,同时在她身上又有着可贵的坚强、自尊和大胆反抗厄运的品格。为了摆脱穷困,她的母亲打发她去有钱的“本家”埃里克家做工,结果遭到埃里克的蹂躏,失去了“清白”。此时的她不仅要面对生活的穷困,还要抵御“道德”的压力。她来到牛奶场当女工,和来自城里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安吉尔·克莱尔真心相爱了。新婚之夜,苔丝为了忠于自己的丈夫,向安吉尔讲述了自己从前的“过失”。在这里,我觉得苔丝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勇气。当丈夫不能谅解,幸福已经破灭时,她又忍住痛苦,咬紧牙关,毅然地独立谋生,在对待埃里克的态度上,苔丝也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埃里克百般引诱,她不为之所动,并明确表示厌恶。最后,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死这个毁了她一生的仇人。
当然作者哈代也真实的写到了苔丝身上的弱点。苔丝明显受到旧道德和宿命论的影响。她对克莱尔的态度和她对自己命运的悲叹(“我的命为什么这样苦?”“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样的描写,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当然,作家本身的命运观也加深了小说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气氛。苔丝的悲剧是在工业资本日益占领农村,个体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沦为雇佣劳动者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哈代对苔丝的不幸充满了同情。在小说中,他大声疾呼:“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呢?哪儿是她一心信仰的上帝呢?”
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做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安吉尔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由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苔丝》里得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哈代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尖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哈代坚持道德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社会则坚持传统的习俗,认为一时的过错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来。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它具有神圣的性质,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认作永远正当的东西。苔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
第三篇:读《苔丝》有感1500字
读《苔丝》有感1500字
文/魏莉玲
“她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也有一个小小的太阳温暖着各自的灵魂,某个梦想、某种情爱、某个老是喜欢想到的念头,或者至少也有某个缥缈的希望,虽然也许正在慢慢地归于破灭,却依然存在着,因为希望本来如此嘛。”
从秉性淳朴、没有阅历的乡村姑娘,到历经不幸、命运悲惨的农场女工,最后到堕入深渊,乃至香消玉殒的杀人犯,苔丝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无法自救的毁灭。每每读《苔丝》,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轮无形的转齿把人卷入着、碾压着推向不可逆转的宿命芒锋:无可奈何地到富贵人家攀亲戚,被亚历克玷污;无可奈何地坦白自己失身于人,被克莱尔抛弃;无可奈何地再次被亚历克纠缠,失去所有幸福。但万般无可奈何都无法消磨苔丝对家庭责任、追求爱情的执着而根深的信仰,她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产生完全丧失道德观念的巨大力量,以利刃揕杀了卑劣的亚历克,和克莱尔在与世隔绝的状态里度过了甜蜜安宁的五天后,无怨无悔地从容被捕并处以绞刑。而亚历克对苔丝的情欲却瞬间冲垮了他没有根基的宗教信仰。二者反差形成鲜明的冲击对比,在人物无休无止的情感纠葛下,剖析显露各种道德与灵魂中信仰的张力。
《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一生的痛苦煎熬是从遇上亚历克开始发酵的,而亚历克是苔丝的孽缘,是她至死方休的劫数。亚历克作为一个基督教的圣品人,他对其他基督教教会人员的榜样作用,就体现在带领和感召其他基督徒,而薄情寡义的亚历克的行为表现正好与此职责相悖。于是一批以虔诚的信教徒自居的人,便大肆攻击哈代,要求给该书设禁,文学评论界大多学者也认为哈代“在研读《圣经》之后反而对基督教失去信仰,不相信有那么一个全能、公正、仁慈的上帝在治理世界和照顾天下芸芸众生”,竭力反对宗教伪善。
哈代自己却声明“这部小说既没有教训人也没有攻击人的意图”,所以我们没必要过分捧高它的反宗教信仰的功能。纵览小说,作家反复提到诸如“阿波罗”“洛提丝”“伊克西翁轮”等宗教神话中的人或物,显然它们在文中并无特别的褒贬之意,只是如作家所言,他描写部分景色、人物时“力求具有代表性”,哈代如此精通宗教神学理论,便不可能在完全厌弃它的同时,潜心研究神学义理,甚至在作品里不附讽意地加以连篇象征运用。因此哈代对宗教是持有信仰的,他信仰的与其说是宗教鬼神,不如说是宗教鬼神里近乎完美意义的善恶道德的理想化象征蕴藉。亚历克的死亡,也是一群真正没有信仰、没有希望的伪教徒的下场。
苔丝的死亡,同亚历克的结局意义迥然不同,她以死明志,带着圣洁的光环,用血肉之躯阐释她不可泯灭的信仰。“在我们结婚之前你从不干涉我的任何信仰”苔丝对克莱尔如是说。她对信仰的追求已经执着到了疯狂的地步,在命运的捉弄下终于赢得了短暂而又永恒的幸福。《苔丝》的副标题称她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在这种宿命悲剧中,纯洁信仰的存在无疑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在层层叠叠的伤痛中孕育成熟,没有丝毫沉默和迟疑地反噬悲怆凉薄的命运。
诚如是,人的一生总该为自己的信仰做点什么,然而,我们微弱的信仰正如莎士比亚斥诉“我们常装出信仰的表情和虔诚的举动,却用糖衣来包裹恶魔的本性”.有时候我们对信仰的坚守只是聚会上一个炫耀的话题,它的重量甚至抵不过你每天睡一个好觉的欲望,抵不过你每天玩一场游戏的酣畅,随意一阵生命里的风雨便轻易把它濡湿,流散。试问我们在最初树立和憧憬理想时,谁曾没有抱着为此目标忍受漫长孤寂的岁月,付出沉甸艰辛的汗水的信念?却原来敌不过现实的桎梏。时间冲刷着昔年乖戾,打磨昨日棱角,记忆的碎片拼凑成支离破碎的画面袭入脑海,于是我们俯首称臣。
渐渐地,原以为不会变的事都变了,我们终会成长,终会受伤,很多东西我们都不能掌控,能够坚守的唯有自己而已。譬如你某天被芭茅划破手指,鲜血汩汩地往外涌,你可以恼它,怨它,让自己心里得到宽慰,却不能把它捻死,这是对生命崇高的信仰。再如,你某日被胡椒粉刺激到鼻腔,一阵剧烈喷嚏感袭来,你宁可憋坏,也不往旁人脸上喷,这是对尊重淋漓的诠释。
当然,并不是世间诸事件件都值得信仰,不顾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以虔诚的名义而固执地秉持也不是我们的行事,凡事皆有度,再虔诚的信仰亦然。哈代寄寓作品的正是保持一颗善良本真的心,不管世事如何更迭,迸发蠢蠢欲动的信仰,便能叩问灵魂所属。
苔丝英文读后感苔丝观后感《苔丝》读后感第四篇:观《苔丝》有感
观《 苔丝》有感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脾肝,哀感顽艳——题记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出版的第十二本小说。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想凭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追求个人起码幸福权利的淳朴姑娘,可是,社会的强权势力连这样的弱女子没能放过,最终酿成了她的悲剧。
苔丝本人与她的名字一样美丽,但她的美丽,却酿就了她一生的痛苦。她是一个想凭自己的双手谋生、追求个人起码幸福权利的淳朴姑娘,但在这时,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出现了——他,便是亚雷。亚雷的出现使纯洁的苔丝不再纯洁,他玷污了苔丝。这是的苔丝,就像一盆污水,被人们、社会毫不留情的遗弃。无论苔丝在村庄的哪个角落,都离不开人们的鄙视、嘲讽。于是,她选择了逃避,她逃到了一个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没有人了解她的过去的地方,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说强烈的反宗教、反封建道德、反资产阶级法律的倾向,在当时尽管遭到了英国上流社会的反对,但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女主人公苔丝究竟是不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多年来是这篇小说最受争议的一点,而这一点和她在小说中的社会代表意义是有紧密联系的。她的悲剧是由当时的社会和她性格本身的结合物而导致的。苔丝在小说里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意义。作为小说女主角的苔丝,她漂亮,迷人,具有很强的道德感与责任感,但她并不是只有她自己的个体意义,她代表着十九世纪晚期英国农业阶层的过渡时期的形象。不像她的未受过教育的父母,苔丝有些教育的基础,所以她不能完全的像她的父辈一样的生活,但是由于贫穷她又没有办法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按照她自己的理解,她本应该是属于上流社会的,就像我们在小说一开始看到的一样,她有着与贵族德伯维尔家一样的血统。她漂亮,高贵,精致,可她不得不做农活,做挤奶工。她的魅力足已吸引阿历克和克莱尔,但她最终还是不能完全溶入他们。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文化角度她都是在中间位置不停地挣扎。
苔丝是十九世纪英国不稳定,正处于变化的那个阶层的代表物,在那个时期的英国,老的家族裙带关系还保持着它先前的魅力,而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又使财富变的比人内心所向往的高贵的东西更重要。她是社会压迫的牺牲品。这种社会压迫来自资产阶级恶势力和剥削者,也来自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和宗教。她也是十九世纪后期这一特定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农村而造成无数小农遭到毁灭的现实的反映。
在小说里,我们了解到苔丝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孩,她的性格和行为都充满了矛盾性。一方面她是忠诚且独立的,另一方面她又是很羞涩且胆怯的。她的性格是新旧社会道德交织的产物,她既独立又很有依赖性,既向往精神生活又充满野性。当然很多读者与我一样都喜欢一分为二的来评判她,她既是命运,社会,包括她自己情欲的牺牲品,但同时她又得为自己的悲剧负一定的责任。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我们最好的方法是从各种可能的方面去看她。她与两个男人的关系也是分析她性格的中心。而她是不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也是接下来我想讨论的。正如哈代所说,苔丝是否是个纯洁的女人,在书中议论最多。实际上舆论界的分歧最大。许多人只承认“纯洁”一词的引伸的、人为的含意,却无论如何也难以承认这个即不贞洁,又杀了人的女人是纯洁的。纯洁究竟是什么?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以自己的本性对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抗争,最终她被逼得上了绞架,作为祭坛上的牺牲品,而读者却还在冷漠地议论着她的贞操,这是何等麻木的世情!苔丝的遭遇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不难发现一切的悲剧都是家庭与社会带来的。若不是因为家庭的贫穷和社会的歧视,她原可以跟别的农村姑娘一样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纯朴的劳动生活的。但多嘴的牧师带来了有关她的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让她父亲多喝几杯,不能按时送货。勇敢的苔丝只好带弟弟一起去赶马车,没想到闯下大祸,弄死了“王子”,开始了她悲剧。
这悲剧的开始,也反应了她的性格。她是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遭到厄运。猎苑事件之后,她选择了离开阿历克自己回家的路,这是一个朴素的决定。按传统观念(也便是她妈妈的观点)妻子的贞操是丈夫的特权,妇女失去贞操就是不洁。因此,一个女人被某个男人占有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跟她结婚,无论对他有没有感情。但是苔丝却认为跟自己并不爱的人谈情说爱,硬要娶她,她做不到;跟他鬼混下去,她更做不到,于是便离开。她的逻辑就这样简单。不过她却不明白这个决定的后果。在奶场她一再拒绝安琪儿·克莱尔求爱,也正表现了她的纯朴,她不愿意欺骗他。等到她在对方苦苦追求之下终于同意婚事之后她的天性便催促着不顾母亲的反对而把自己的过去告诉他,因而使自己身陷痛苦。为了追求不含丝毫杂质的爱情,宁可因此而失去爱情,这就是苔丝的高贵选择。当离去的克莱尔一年后再度出现于苔丝面前,使她大为震动,苦痛不堪,对阿历克的第二次欺骗怒不可遏。于是,长期积郁的冤苦,仇恨和愤怒爆发了。她一跃而起把刀子插进了阿历克的心脏。这种做法是一个有情感的正常人最平常的反应罢了,为那刻骨铭心的爱的追求,也为了惩罚那蹂躏她、欺骗她、“把她的生命撕成碎片”的人,用自己的行为作出回答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阿历克罪不至死,苔丝的惩罚显然过了,她也为此付出了生命。
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丢下《苔丝》一书,眼前那个历经磨难,失身而又杀人的女人,却使我想起它们,想起我喜欢的两件事物:黎明与茶花。黎明,如处子的皮肤,光洁润滑,在明与未明之际,透着希冀与光亮;有一种茶花,叫“雪塔”,她洁白肥硕,细腻如瓷,在寒冷的季节里,傲然怒放,在出尘与入世间,清丽如水,独自芬芳。也许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觉得它们同出一处,那便是纯洁。正因为这一点《苔丝》的故事才更凄凉。
苔丝的最后命运是悲惨的,同时也是宿命的。她的悲惨命运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产物,一方面是由她的性格本身造成的。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她并不是逆来顺受的,而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反抗,可仍改变不了宿命的结果。从整个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看,苔丝始都在思想和行动上证明了自己的纯洁和无私,直到她用刀子结束了阿历克生命的那一刻。正是这不洁的社会夺去了她的贞洁,也导致了她的宿命。苔丝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反抗着来自自然,社会以及人性的困难,所以她的毁灭是不足为奇的。诚实,善良,无私的苔丝无疑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可她的结局仍是做了社会道德和情感的牺牲品。
苔丝的丈夫克莱尔则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表面看来,他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因此,当苔丝向他坦白的时候,尽管他自己也有过不清白的历史,他却始终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是苔丝为不洁的女人。纵观全书,哈代是把克莱尔当成一个正面人物来处理的。诚然,克莱尔后来醒悟了,给泰丝带来了几日的幸福时光,说明他与亚历克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我认为,他的罪责并不轻于亚历克。如果说亚历克是从肉体上残害了苔丝,那么克莱尔则是从精神上摧残了苔丝,使他陷入绝境,最终走向灭亡。作者给小说加了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还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作为本书的题词:可怜你这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口是张床,供你养息。这些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苔丝,从事你的肉体不是那样纯洁,但是你那善良、诚恳、刚强的灵魂却是最干净、最纯粹的。你将永远活在爱你的人心中!
第五篇: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
《德伯家的苔丝》
——人与命运的冲突
《德伯家的苔丝》写于19世纪末期,那时候的英国正是工业文明不断侵占农业文明的时期。机器的轰鸣声代替了代表农业文明的蛙声,农村的固有生产模式遭到破坏,广大的农村人口不得已改变已有的生存方式,成为小商人或者是工人。那么他们的命运究竟会怎么样呢?
《德伯家的苔丝》通过以苔丝〃德伯的命运为主线来描写英国广大农村的命运。苔丝〃德伯被代表着资产阶级的统治者判决死刑,‚‘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而作者心目中的威塞克斯也走向了毁灭……
小说一开始是苔丝的父亲得知自己竟有高贵血统后的故意炫耀以及巴望着可以因为这个发现而给生活带来改变。在这里,酝酿着苔丝悲剧命运,因为正是高贵血统的发现以及美丽的容颜给她日后带来了灾祸。苔丝出场是在美丽的布莱谷举行游行舞会上,这个时候的苔丝,穿着白色的长衫,是纯洁美丽的,不谙世事的年轻姑娘。‚在这样年纪上的苔丝,只是一团感情,丝毫没有人生的经验。‛‚童年的神情,在她面貌上仍旧隐隐约约地看得出来。‛在这样的一个花样的年华,她会为路过少年没有挑选她作为舞伴而烦恼,在一旁暗自伤神。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却被虚伪的‚伪本家‛——亚雷给毁了。就像是作者所写的一样:这样一幅美丽的女性材料,顶到那时像游丝一样敏感,并且还像雪一样的纯洁,为什么偏偏要在那上面画了这样一 1
种粗野的花样,像她命中注定所受到的那样呢?正像是苔丝家人经常说的话:‚这是命中注定的。‛ 在文章的开端,便隐含了这样的悲剧。
在苔丝被亚雷占有之后,她可以像一般的女孩一般,为了自己的名声或者利益而嫁给亚雷。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坚定地选择了离开,去承受命运带给她的苦难,这便是她的可贵之处。在离开纯瑞脊回布莱谷的路上,苔丝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在篱阶上涂宗教的格言,而这些字,却像是针对她所犯之事写的一样。这更加体现了命运的可怕性,而苔丝无法逃脱命运的掌控。
回到布莱谷以后,苔丝承受了一系列社会舆论和宗教法德的压力,有很长时间都把自己隔离在人世之外。但是,厄运接踵而至。在她回家后的一年两年里,苔丝生下了一个小孩,但是小孩后来因病夭折了。在苔丝坚持在孩子死之前给他进行洗礼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苔丝内心徜徉的母爱,人性的崇高,还看到了苔丝对于上帝的怀疑。原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她的理由是,要是上帝不承认这种动作,为了这不是正式的洗礼,就不准小孩进天堂,那么这种天堂,无论为自己,无论为小孩,就都不稀罕了。当牧师不肯按照教徒的礼节埋葬自己小孩的时候,她忽然发作说:‚那么我不喜欢你了!我永远也不上你的教堂里去了。‛这里苔丝的表现为她之后会与还以宗教,不愿意做牧师而喜欢做一些实际的农活的安玑〃克莱相爱埋下命运的线,灵魂相契的人才会相爱。
在苔丝从纯瑞脊回来后约莫有两年到三年的工夫,苔丝第二次离开了家。这次,她是好不容易重整旗鼓,打算离开这个地方,在一个
没有人知道她经历的地方去生活。
终于,苔丝去到了(——牛奶厂),在那里附近,正埋葬着她高贵祖宗们。在这个地方,苔丝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让她觉得感动,她呼吸这新鲜的空气,享受着这里带给她的一切。而我们也似乎看到了苔丝的希望,因为这儿,不是有个好青年男子,正被这个纯洁的女人所吸引吗!事情似乎都发展得很顺利,曾经抱着这辈子都不再结婚的苔丝与安琪儿〃克莱坠入爱河了。可是,苔丝却一直都是被幸福和痛苦这两种矛盾的感觉同时包围着。幸福的是爱情的滋味,痛苦的是安琪儿并不知道她的实情,而且一直把她当作最纯洁的女人来看。因此,她既想接受安玑的求婚,可是又担心安玑在知道她过去的不幸后便不再爱她。所以,她一直在纠结,在痛苦。最后,她接受了安玑的求婚。在结婚当晚,安玑向苔丝坦白了之前的荒唐事,而苔丝也痛苦地把自己的经历全盘托出。可是,正像作者在章节的标题所说的一样,吃亏的永远是女人。相同性质的事件,苔丝轻易地原谅了安玑,可是她却没有得到同等的谅解,脆弱的、骨子里仍有着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安玑离开了苔丝,而且还斥责她是一个不懂事的乡下女孩。租来的新房墙壁的两个苔丝祖宗女人的画像,似乎早已昭示着苔丝的命运。还有关于古老的马车的故事,这些好像都是与苔丝无关的事,可是却感觉是在冥冥之中操纵着苔丝的命运。祖宗犯下的错,要报在后代子孙的身上,说什么也不合理吧,可是偏偏的,苔丝的命运就是无法自己掌控。
在安玑〃克莱离开了苔丝后,苔丝回到了家,把安玑给的钱大多
数给了家庭,然后再度外出劳作打工了。在这漫长艰辛的打工过程中,她承受着极大的劳累,可是她的心里一直都在想着安玑,想着他有一天会回到来找他。可是,差不多一年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苔丝为了顾全安玑的名声,没有回到可以是收容她的牛奶厂,而去了燧石山农场去干相当粗重的农活。农场的气候恶劣和工作辛苦不计,偏偏雇苔丝的那个农场主是之前在旅馆因为不尊重苔丝而被安玑打过的人,因此苔丝便遭到报复了。苔丝被安排了更多本应是男子干的重活。没有办法了,苔丝只能忍受。
这也许也是命运吧!当苔丝终于鼓起勇气要到牧师公馆去见安玑的父母的时候,却遇上了安玑一家人都不在,而在回来的路上却被正在大谈宗教道德的伪君子亚雷看到了。所以,命运也就这样了,苔丝在等不到安玑回来之前,她再度被亚雷利用各种条件和谎言给骗了。她家出现问题了,父亲死了,被迫要搬家,而这一切都需要力量。为了母亲和弟妹不至于露宿街头,苔丝屈服在亚雷的威逼利诱之下,做了亚雷的夫人。故事到这也就罢了,苔丝所受的折磨也许会少点。可命运就是爱和她开玩笑,在大约一两各月后后,终于认清楚自己爱苔丝的安玑回来了,还千方百计地找到了苔丝。这时候的苔丝还能怎么办?亚雷一直跟她说她的丈夫不会再回来了,不再爱她了。她回到房间疯狂似的质问亚雷,‚你说我的丈夫不会再回来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回来了……他有病成那个样子,快活不长了……我这番罪孽非要了他的命不可,我自己可死不了!……哦,我这辈子算是让你毁完了,……我自己的亲丈夫永远也不会——也不能——哎呦,老天哪—
—我受不了啦!——我受我受不了!‛也许就在这疯狂之间,苔丝无意识地把亚雷给杀了。苔丝匆忙得赶去追上了安玑,向安玑诉说着一切。安玑在知道实情后,更为自己的行为导致这一切后果而后悔自责,也更为苔丝对他的爱而震撼。安玑带着苔丝往人少的地方走去了。在这里,我不想要用‚逃‛字,因为我知道,他们只是想着要多在一起。可是,最后,在风神庙那里,在黎明还没有完全到来的时刻,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警察到来了。苔丝平静地接受了死刑。典刑的地点正是苔丝再逃避德伯的时候在半路上碰过的绞死刑犯的柱子。故事的最后,仿佛是苔丝的化身一般的苔丝的妹妹丽莎〃露,跟安玑走在了一起。苔丝在死之前曾经请求安玑娶丽莎〃露。这样的结局也许暗示着,某些宗教伪善、虚伪的社会道德,终究会被冲破,人与命运的斗争也永远不会停止。
苔丝的毁灭,既有社会环境的作用,也有着冥冥中不可知的命运的强大力量的作用。苔丝她善良、纯洁、热情、美丽,可以说是众多女性优点都集于一身的女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却遭受到如此的悲剧命运,让人不得不为之扼腕叹息。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作者在作序的时候也曾经提到过,是作为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女主角的品格所下的评判。但是让作者想不到的是这几个字引起的驳论比全书里任何部分都要多。作者也认为,‚‘不着一字,斯更佳矣。’可是这个副标题还是留在那儿。‛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于女主人公最真实的评判:这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个副标题存在的意义我认为还有的一点就是更加突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更具悲剧的效果,引起读者的同情。
苔丝,可怜你这受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一张床,要给你将养。
——维廉〃莎士比亚
苔丝的命运也正代表着广大农村人们的命运,在资产阶级社会,农村在走向毁灭,而广大的农民则在苦苦寻找着他们的出路。农民安定的生活已经被打破,他们温暖的怀抱——农村,也已不能再带给他们热量了。因为,冰冷的机器侵占了他们的地方,他们将成为机器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