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进健康信息化 构建“智慧医疗”(5篇)

时间:2019-05-12 15:0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进健康信息化 构建“智慧医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进健康信息化 构建“智慧医疗”》。

第一篇: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进健康信息化 构建“智慧医疗”

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进健康信息化 构建“智慧医疗”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人口健康信息化的建设原则、总体框架、重点任务以及重点工程。

《指导意见》指出,人口健康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既定医改目标的有效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落实和卫生计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当前,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进入“全面统筹、快速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指导意见》提出,按照“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在保证原有卫生信息化和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全面统筹建设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为重点,国家、省、地市和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枢纽,居民健康卡为载体,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关键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

《指导意见》确定了近期几项重点工程,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金人工程”统领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区域信息化示范项目扩大区域平台覆盖面,以四级平台建设统筹实现六大业务应用和共享三大数据库信息,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推进卫生计生服务惠及于民,加大远程医疗工作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服务可及性,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快速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建设。

要求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智能卡等新技术,有效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业务应用水平,统筹建设和深化涵盖卫生计生各项业务领域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重点业务应用系统,要求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将远程医疗和居民健康卡建设纳入信息惠民工程。一是建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监管系统和省级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并实现远程医疗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整合远程医疗服务资源,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监护、远程教育等远程医学服务。

《指导意见》明确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阶段性建设目标,最终全面建成全行业实用、共享、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方便群众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卫生计生科学管理水平。

第二篇:国家卫生计生委力推居民健康卡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家卫生计生委力推居民健康卡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第11期

10月24日,居民健康卡现场推进会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在会上提出,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是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明确工作要求,健全机制,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尽早实现在全国的普及应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介绍,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指导金融、卫生系统开展金融IC卡加载卫生应用(居民健康卡)的工作。

侯岩表示,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机制,制订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案;探索加强居民健康卡的应用;继续坚持以新农合参合农民、新生儿、职业病高危人群、无偿献血者等4类人群和大型医疗机构为重点,推动居民健康卡建设稳步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卫生计生两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好人口资源信息库的作用;要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使居民健康卡逐步实现一卡多用。

第三篇: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

规划的通知

国卫规划发〔2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委机关各司局,委直属和联系单位: 为指导和规范“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我委制定了《“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7年1月24日 “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及战略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为指导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以来,按照“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在强化卫生与健康服务决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总体框架和任务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全国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连同44家委属管医院分别与国家平台实现联通。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基本建立。逐步建立了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注册数据库,以及业务涵盖艾滋病、结核病等22个疾病监测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妇幼卫生监测等健康服务信息系统。计划生育应用信息系统全面加强。建立了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覆盖13.7亿人口,出生人口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地域业务协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新农合跨省结算监管稳步推进。食品药品信息监测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全国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等初步建成。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并与各省(区、市)药品采购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发布行业信息标准102项,制定印发了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的应用功能指引。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保障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虽然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存在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多头管理、多头采集、多系统并立等问题,“信息孤岛”、“信息烟囱”依然存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亟待加强。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滞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需要的标准、法规亟需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个人隐私保护、行业与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问题日益凸显,术语代码类标准不健全,相关标准执行不到位,数据质量良莠不齐。人才和资金保障相对匮乏。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总量不足,复合型人才和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在资金投入方面,尚未形成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完善。随着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网络安全防护难度骤增,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和体系亟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边远、贫困地区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健康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提升。当前,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健康医疗事业的影响日趋明显,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速了健康医疗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涌现,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卫生计生行业推进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创新应用,努力开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大力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壁垒和孤岛,着力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大力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探索创新“互联网 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为打造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需求导向、以人为本。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发展为牵引,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卫生与健康总体规划,突出健康医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加快行业科学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医疗需求。统一权威、创新驱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协同创新,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大数据采集、存储、发布、应用的平台和服务体系,实现人口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扩大健康医疗资源有效供给。开放融合、共建共享。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坚持统筹规划、示范引领,促进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授权分管、服务规范的便民惠民新格局。强化标准、确保安全。按照法规为本、标准先行,安全为上、保护隐私的要求,妥善处理应用发展与安全保障的关系,健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安全技术支撑能力,确保应用有序推进,信息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到2017年,覆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行业管理、健康服务、大数据挖掘、科技创新等全业务应用系统的人口健康信息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实现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32个省级(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平台互联互通,初步实现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新农合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用共享的良好格局。到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医疗、医保、医药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区域布局,依托现有资源基本建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中心及区域中心,100个区域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加快推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和重点慢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传染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95%;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治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于感知技术和产品的新型健康信息服务逐渐普及,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显著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1.构建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和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合理构建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授权分管、安全可靠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对全国人口健康信息的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支撑人口健康管理和决策以及跨区域、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互联互通信息标准落地应用,消除信息壁垒,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探索社会化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平台集聚、业务事项在平台办理、政府决策依托平台支撑。2.有序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基础资源大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预警监测和动态管理,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全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应用服务水平,满足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查询、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实现以中西医电子病历为核心,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等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实时更新、互认共享。在已有三大数据库基础上,加强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急救治、医疗设备、药品耗材、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和信息服务等健康医疗基础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的集聚整合。同时,建立统一规范的国家人口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按照一数一源、多元校核的原则,实现数据集中权威监督、授权分级分类分域管理,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人口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3.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各类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统筹完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健康服务、大数据挖掘、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食品安全、血液管理、综合监督、卫生应急、药物政策、信息宣传、中医药管理等覆盖全行业、涉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全产业链的所有信息系统,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数据集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开放共享的业务系统,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信息联动,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各类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共享。4.健全统一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体系。适应建设健康中国的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统一的疾病诊断编码、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规范、药品耗材应用编码、数据交互接口等相关标准,进一步健全涵盖数据、技术、管理、安全等方面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修订完善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标准应用管理机制,推动信息标准应用发展。加强大数据质量体系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保障数据质量,优化数据治理。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所需的数字身份管理,建设全国统一标识的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电子证照和数字认证体系,实现可信医学数字身份、电子实名认证、电子证照数据访问控制,积极推进电子签名应用,推动建立服务管理留痕可溯、诊疗数据安全运行、多方协作参与的健康医疗管理新模式。5.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实施,加快制定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制度,加大技术保障力度,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贯彻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人口健康网络与信息安全规划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标识赋码、科学分类、风险分级、安全审查规则,落实《卫生计生行业国产密码应用规划》,推进国产密码在安全体系中的应用。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容灾备份工作,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方案,提高行业整体网络安全事件监测及动态感知能力。完善涉及居民隐私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二)深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6.促进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协同应用。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对公共卫生网底数据的规范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应用,加强公共卫生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实现分级诊疗为目标,推动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探索专科全科协同诊疗团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等新服务模式,加强医疗服务协同体系建设;以促进“三医联动”和信息共享为路径,加强医保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全程监管为目标,强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不良反应的监测管理,加强药品管理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为基础,加强出生人口信息管理,跟踪研判生育水平变动态势,加强计划生育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为抓手,加强综合监管业务协同体系建设。提升现代化医院信息治理能力,加快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逐步扩大和规范数据采集范围,保障数据质量,实现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信息系统集成与数据统一管理。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存储,统一上报并规范接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加强应用支撑和运维技术保障,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7.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治理应用。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监测,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规划和决策。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医院评价体系,推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健全对医疗、药品、耗材等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的监测机制,协同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使用等业务信息,助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8.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临床和科研应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儿科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集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国家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加强疑难疾病和慢病管理等重点方面的研究,强化人口基因信息安全管理,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临床用药研制、药物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等需求,建立药物副作用预测、创新药物研发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生物医学大数据布局,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系统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9.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化与大数据风险预警和决策应用。利用现有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数据融合及地理空间技术,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紧急医学救援、综合指挥调度能力;以居民健康档案整合慢病管理信息,强化动态监测与监管,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加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预警评估分析,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流行病学分析、疫情研判和疾病预防控制;推进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实现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跨区域动态跟踪管理;构建国家和省、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实现食源性疾病信息的实时上报,形成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

(三)创新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10.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新业态。加强数据存储清洗、挖掘应用、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大力推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环保、中药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居家健康信息服务,规范网上药店和医药物流第三方配送等服务,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管理、健康文化等产业发展。探索推进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生物三维打印、医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先进技术和装备产品在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在以全息数字人为愿景,集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健康保健、日常护理中的应用,促进由医疗救治向健康服务转变,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11.构建“互联网 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到农村、到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和促进健康医疗新模式形成发展和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健康管理等服务应用。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支持就医流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医院、社区、公众三者共同参与的健康管理模式,建设适应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健全慢病患者、专病患者、健康亚健康人群的授权分级分类分域管理体系和规范,为建成面向全体居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监控管理和疾病预防体系提供支撑。实施以远程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集成平台,开启远程医疗服务新模式,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病理结果、心电诊断服务,健全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机制,为全体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公平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提供支撑。12.打造信息化助力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继续加强基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落实基层首诊制度,支持双向转诊服务,强化社会监督,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拓展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中医学影像、远程心电、实验室检验等功能,推广基层医疗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引入成熟度较高且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智能诊断系统,并与基层卫生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切实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医务水平,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医疗秩序,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奠定坚实基础。13.推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总结“十二五”期间各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推广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促进和完善区域内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创新资源集约、流程科学、服务规范的卫生计生服务模式,方便居民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居民健康管理理念,改善看病就医感受,健全以内部管理、外部监管、绩效考核、政府补偿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形成全国整体示范效应。加大政策支持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建设试点。同时,在全国选择10个设区的市和100个县开展“十市百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试点活动,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推广扩大成功做法和实际效果。

四、重点工程 以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全局性的重点工程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十三五”重点任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就医体验,提升管理水平。

(一)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以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四大数据库为基础,建设公共卫生管理、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监测评价、卫生服务质量与绩效评价、人口统筹管理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加快推进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平台功能指引要求,加强信息共享,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以及妇幼健康服务管理、综合监督和公众健康保障水平,实现全国上下联动、“三医”业务协同。建立覆盖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传播和远程教育视频系统。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决策系统,建立国际旅行健康网络,为出入境人员提供旅行健康安全保障服务。

(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加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试点,研究制定政府支持政策,从财税、投资、创新等方面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给予必要支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基础工程、应用开发和运营服务。鼓励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众包等方式,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政府应用与社会应用相融合。发挥已设立的有关投资基金作用,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鼓励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强人口与家庭大数据的集成分析研究,服务人口发展综合决策。

(三)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基本原则,“十三五”时期,围绕支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业务,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医疗卫生监督考核及远程医疗服务保障互联互通等重要功能,不断加强基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夯实发展基础,努力提升基层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基层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基层标准化应用和安全管理,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坚持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的广泛使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目标。

(四)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在全国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信息安全防范有保障的医院开展示范建设。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明确智慧医疗服务内容,加快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实施国民电子健康信息服务计划,完善居民健康卡应用受理环境,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完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功能,重点完善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分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服务,为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程度大幅提升,远程医疗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普及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数字化医学工具在医院中的应用,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发挥互联网优势,推进生育证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证明、出生医学证明、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等电子化管理。

(五)健康扶贫信息支撑工程。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要求,推动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个案信息库和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贫困人口数据采集和筛查,实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患者和病种精准识别全覆盖。加大健康扶贫脱贫信息支撑力度,优先为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实现身份识别、授权确认、信息归集、安全认证和金融应用等功能,支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逐步实现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资金“一站式”结算,为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提供信息支撑,将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健康服务的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合力。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细化目标,抓好落实,有序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以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为契机,统筹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立法需求,完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有序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个人隐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网络可信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推动完善司法解释,加快制定互联网医疗法规制度、发布标准和应用目录。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与执法合作,努力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法治环境。

(三)拓宽资金渠道,强化人才支撑。立足现有基础,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保障,重点保障基础建设和系统运维经费投入。探索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强化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云平台,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加快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和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建立考评机制,强化任务落实。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情况纳入各级卫生计生机构的考评范围,并与经费拨付、设备配置、绩效评价、人员考核相结合。建立规划考评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加大规划中期评估和实施情况考核力度,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数据质量及系统应用等情况,提高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公开性与透明度。

(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氛围。加强规划宣传解读,广泛宣传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现实意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公布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情况,解答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宣传信息便民惠民的实效,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四篇:国家卫生计生委请示报告专用纸

附件2 中国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追踪调查优秀个人

北 京

天 津 候选名单(共计420人)

李 萍(丰台区卫生计生委)祝 岩(怀柔区卫生计生委)周文岩(昌平区区卫生计生委)刘 侠(东城区东华门街道银闸社区)

钟健怡(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马连道中里社区)李 婧(朝阳区团结湖街道南北里社区)朱雁冰(朝阳区王四营地区孛罗营大队村委会)曾 嘉(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志强南园社区)胥淑芳(海淀区青龙桥街道韩家川大院社区)杨 红(丰台区丰台街道北大街北里社区)诸葛晓萌(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西黄新村东里社区)姚建民(通州区台湖镇垛子村)刘春玲(顺义区南彩镇前俸伯村)田淑平(昌平区流村镇黑寨村)孟艳平(怀柔区雁栖镇北台上村)陈克运(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家庭流管处)

车志涛(宁河区卫生计生委)

郭 艳(和平区南营门街道办事处)

王克丹(河西区景雅里社区计生办)

王玉杰(红桥区铃铛阁街乐安里社区)

李孟玉(津南区小站镇卫计办)

河 北

王亚娟 闫国娟 张 鑫 高瑞艳 王 静 祁建敏 徐红云

关庆昌 李现飞 王庆娜 郝海涛 马海燕 陈 涛(宝坻区大钟庄镇人民政府)(宁河区芦台镇计生办)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与流动人口

处)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健康河北指导中心)(廊坊市文安县卫生计生局)

(沧州市运河区卫生计生局基层指导科)(石家庄市栾城区栾城镇卫生计生办)(石家庄市晋州市总十庄镇卫生计生办服务

管理科)

(石家庄市晋州市晋州镇卫生计生办服务管理科)(邢台市南和县郝桥镇人民政府)(秦皇岛市海港区东环路街道办事处)(邯郸市馆陶县卫生计生局出生人口性别比

办公室)

(保定市莲池区东关街道李园街社区)(保定市高碑店市肖官营镇卫生计生办公 张军利

室)

王保然(保定市安新县卫生计生局政策法规股)王文健(衡水市阜城县蒋坊乡卫生计生管理办公

室)

卜爱萍(邯郸市邯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西

张登柱 刘兆亮 刘元新 梁 巍 刘志锋米俊英 周玉兵朱永菊张彦斐刘焕枝田新霞李国林孙顺枝乔彩凤毛小青殷博君郝树平(沧州市任丘市新华路办事处计生站)(廊坊市文安县滩里镇卫生计生服务站)(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镇卫计办)(唐山市丰润区卫生计生局家庭发展科)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处)(太原市小店区卫生计生局)(晋中市和顺县卫生计生局)

(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街办许坦西街社区)(大同市城区计生办)

(晋中市和顺县义兴镇计生办)(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计生办)(阳泉市平定县柏井镇)(运城市稷山县翟店镇计生办)(忻州市神池县八角镇)(临汾市永和县芝和镇)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山

内蒙古

靳建忠(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大玉石巷社区)刘俊龙(包头市固阳县卫计局家庭股)

孙 萍(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卫东办事处乌兰村)

孙德军(赤峰市宁城县铁西街道计划生育服务中辽 宁

赵亚丽 樊俊英 杨 春 张红波 周学猛侯清华 张 娜 刘雪梅 张 欢 张维花 杨 宁 王慧淼 王利影 周红婷 曹迎春 心)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公园街道园林社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曙光乡曙光村)

(辽宁省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处)(大连市沙河口区卫生计生委)

(锦州市义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流动人口计

划生育管理站)

(营口市大石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家庭发展科)(沈阳市铁西区保工街道宏伟社区)(沈阳市沈河区五里河街道塔园社区)(沈阳市辽中区杨士岗镇佑户坨社区)(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道书香园社区)(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镇三盘碾社区)

(鞍山市海城市南台镇人民政府人口计划生

育办公室)

(鞍山市铁东区和平街道办事处)

(本溪市平山区东明街道办事处群策社区)(丹东市东港市马家店镇西尖山村)

郭 静(锦州市义县七里河镇计生办)

张春红(营口市大石桥市建一建一村)

赵 曼(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徐家屯村)

吴 琦(铁岭市银州区辽海街道银兴社区)

裴艳艳(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卫计办)

吉 林

黑龙江

赵子翔 石媛媛 王付强 李海霞 赵 辉 刘俣伽 张 宇 李志新 梁松月 李思敏 吴广平冯 琳 肖 迪 赵天赋 徐丽娟 马 丹(葫芦岛市连山区连山街道)

(吉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吉林省人口与发展统计信息中心)

(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刘家村计生办)

(吉林市船营区南京街道一分部社区)

(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西小孤山镇计划生

育办公室)

(通化市梅河口市进化镇计生站)(松原市扶余市更新乡计生站)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计生办)(哈尔滨市道里区卫生计划生育局)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黑河市爱辉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绥化市庆安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哈尔滨市香坊区新成街道电力社区)(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政府)(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道索菲亚社区)

姜桂芸(哈尔滨市双城区双城镇社区管委会)

王 艳(哈尔滨市双城区双城镇社区管委会)

王 欢(黑河市爱辉区花园街道联通社区)

何 毅(绥化市庆安县平安镇计生站)

魏红芬(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景星镇计生办)上 海

江 苏 胡 娟 徐翔波 叶 波 章婷雯 石 敏 高振萍 周 音 卢 华 姜培红 沙雯霁 杨婷婷 缪 莉 唐 奕 王香君 陈建英 邬巧云 宋 乐(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闵行区卫生计生委)(嘉定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指导中心)(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建中居委会)(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办事处)(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久耕居委会)(杨浦区五角场街道)(闵行区七宝镇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闵行区莘庄镇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宝山区淞南镇淞南三村居委)(宝山区庙行镇)(浦东新区计划生育指导中心)(浦东新区川沙新镇)(青浦区徐泾镇徐泾居委会)(奉贤区奉城镇新民村)(南京市建邺区卫生计生局)(沛县卫生计生委)

王俊兰(苏州市姑苏区卫计局计划生育管理处)

徐雪莲(宿迁市宿城区卫计委计生指导站)

齐红云(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艺苑社区居委

会)

陶金凤(南京市溧水区开发区群力村)

浙 江 吴建英 戚传龙 芮燕男 谢 萍 丁 晔 纪卫萍 高 霞 孙云玉 于晓红 丁 艳 韩 艳 周 丽 张大黄 王 颖 吴 俊 李丹博 孙水萍

(无锡市江阴市周庄镇稽山村)(徐州市沛县五段镇计生办)(常州市天宁街道办事处卫计科)(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街道湖田社区)(苏州市张家港市卫计委计生指导服务科)(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计生办)(南通市如皋市吴窑镇计生办)(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镇计生办)(盐城市亭湖区毓龙街道海纯社区)(盐城市建湖县沿河镇计生服务中心)(扬州市高邮市临泽镇卫计办)(泰州市海陵区城东街道卫计科)(宿迁市宿城区罗圩乡卫计中心)(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处)(杭州市滨江区社会发展局)(绍兴市上虞区卫生监督所)(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马湖社区)

张 燕(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北社区)喻迎园(宁波市余姚市卫计局机关党委)郑海燕(温州市永嘉县瓯北街道清水埠社区)郑建英(温州市乐清市石帆街道卫计办)马思聪(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蠡山村村委)徽杨菲菲 严君美 潘思伊 金 晶 王 萍 吴育林 曹毅峰 孟 晋 童友平刘丽丽 周永胜 许璐璐 聂 琛 刘 雷 吴修利 王俊美 朱德山)垾镇卫计办)))))

(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工业商贸办)(金华市东阳市佐村镇卫计办)(台州市黄岩区西城街道办事处)(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计生办)安(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黄山市歙县卫计委家庭发展科)(阜阳市太和县卫计委家庭发展股)(蚌埠市固镇县卫计委家庭发展科)(淮南市凤台县卫计委家庭发展股)(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卫计办(合肥市巢湖市中(芜湖市无为县石涧镇计生办(芜湖市南陵县籍山镇计生办(蚌埠市固镇县城关镇卫计办(淮南市凤台县桂集镇)(马鞍山市花山区沙塘路街道办事处)(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卫计办

谈仁义(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舒奇超(铜陵市枞阳县枞阳镇卫计办)郭 芳(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卫计办)汪 岚(黄山市歙县桂林镇卫计办)林继武(阜阳市太和县洪山镇卫计办)建高 滕 陶 荣 凤良君 葛青琴 黄万新 蒋月美 陈玉华 何嘉路 黄文川 施承光 卢 晶 陈 红 杨燕燕 黄克境 肖春发 柯秋燕 陈水华 埇桥区永安镇卫计办)))

(宿州市(滁州市全椒县襄河镇卫计办)(六安市舒城县五显镇计生办(宣城市绩溪县华阳镇卫计办(宣城市广德县誓节镇卫计办)(池州市贵池区唐田镇人民政府)(亳州市蒙城县立仓镇计生办)福(福建省卫计委家庭处)(漳州市家发科)(南平市顺昌县卫生计生局)(福州市台江区上海街道万象社区)(福州市福清市龙田镇福庐社区)(厦门市集美市后溪镇政府)(三明市大田县文江镇卫计办)(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卫计办)(漳州市芗城区通北街道高校社区)(南平市顺昌县埔上卫计办)

黄凤霞(龙岩市连城县莲峰镇卫计服务中心)

江 西 盛 静(江西省卫生计生委)

钟翠娥(吉安市永丰县卫生计生委)程 薇(赣州市于都县卫生计生委)方小明(南昌市新建区厚田乡计生办)山 东 卢 静 汪 洋 饶国富 李 兵 邓春根 朱小武 邱雅冰 查爱凤 刘小华 章俊华 李 伟 董俊丽 王宏伟 胡姗姗 曾 伟 殷文磊 李 剑

(九江市浔阳区甘棠街道卫计办)(上饶市鄱阳县古县渡镇计生办)(抚州市金溪县琉璃乡计生站)(宜春市丰城市铁路镇卫计办)(吉安市永丰县陶唐乡卫计办)(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政府)(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城区卫计办)(景德镇市浮梁县经公桥卫计办)(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卫计办)(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卫计办)(鹰潭市月湖区东湖街道办事处高桥社区)(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济南市市中区卫生计生局)(潍坊市计划生育协会机关)(济宁市邹城市卫计局基层指导科)(临沂市卫计委基层服务科)(济南市章丘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信息化建

设办公室)

李佳哲(济南市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陈庄社

区居委会)

迟金山(青岛市胶州市卫计局信息中心)

柏 静(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南孙思华 杨召红 李君竹 高 娟 赵 玲 郭忠营 杨加伟 徐勤利 李 玲 刘 韩 戴立新 汉明锐 张君君 赵 强 段秀玲 李秋春 赵建威

(枣庄市市中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家庭发展科)(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金城社区)(烟台市莱阳市吕格庄镇计生办科员)(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计生办)(潍坊市寿光市洛城街道计生站)(济宁市邹城市田黄镇卫计办统计科)(济宁市鱼台县王庙镇卫计办)(泰安市新泰市卫计局家庭发展科)(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卫计办)(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卫计办)(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卫计办)(临沂市临沭县店头镇卫计办)(德州市乐陵市杨安镇)(聊城市冠县梁堂镇计生办)(滨州市邹平县卫计局家庭发展与妇幼保健股)(菏泽市巨野县麒麟镇卫计办卫生院)河(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

卢 远(郑州市管城区卫生计生委)李凤鸽(开封市尉氏县卫生计生委)王明国(濮阳市台前县卫生计生委)佟 力(周口市鹿邑县卫生计生委)徐春想(郑州市管城区航海东路办事处)黄淑秀 闫水平畅巧明 刘亚丽 李新海 孙书宾 孙 莉 姜 雪 唐杉杉 蒋惠玲 李绿叶 杨 峰 蔡美芝 高 任 蒋 超 张 权 张 伟

(郑州市中牟县卫生计生委)(开封市尉氏县永兴镇)(洛阳市孟津县卫生计生委)(平顶山市宝丰县前营乡)(安阳市林州市临淇镇)(新乡市原阳县福宁集镇)(焦作市解放区卫生计生委)(濮阳市台前县打渔陈镇)(许昌市魏都区卫生计生委)(漯河市源汇区卫生计生委)(南阳市方城县卫生计生委)(南阳市西峡县莲花街道办事处)(商丘市夏邑县马头镇)(商丘市夏邑县车站镇)(信阳市光山县卫生计生委)(周口市郸城县张完乡)(周口市鹿邑县贾滩镇)

崔亚芳(驻马店市确山县卫生计生委)徐建强(驻马店市泌阳县卫生计生委)

湖 北 王 荣(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章社峰(孝感市汉川市卫生计生局家庭发展科)虞 冰(黄石市阳新县卫生计生局家庭发展科)湖 南 杨 丽 湛 玲 陈丽萍 罗长江 陈琳琳李杏元 刘秀琴 王 莉 周 利 向一丹 施柏明 付 毅 王旭跃 谭咏玲 栗 霞(武汉市青山区白玉山街康泰社区)(武汉市蔡甸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理委

员会计生办)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计生办)(十堰市竹溪县龙坝镇计生办)

(襄阳市樊城区中原办事处董家台社区居委会)

(宜昌市长阳县磨市镇多宝寺村计生办)(汉川市麻河镇计生办)(荆州市监利县网市镇计生办)(黄冈市黄州区赤壁街道计生办)(恩施市三岔镇计生办)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

(岳阳市君山区卫生计生局)(长沙市岳麓区卫计局)

(长沙市长沙县青山铺镇青山社区)(长沙市岳麓区桔子洲街道新民路社区)

胡丽琼(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计划生育妇幼保健

服务站)

黄桂姣(郴州市苏仙区卫生计生局)黄悟乃(衡阳市耒阳市卫生计生局)陈 芳(益阳市沅江市共华镇卫计办)

广 东 王友林彭晓玲黄 杏李 云郑 爽翁瑞兰任见林周雪雯李锐锋梁晓进徐永添文美婷李岸婷林 琳钟嘉惠陈志顺(邵阳市武冈市邓元泰镇卫生计生综合执法

监督所)

(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卫计办)(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卫计办)(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卫计服务中心)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

(惠州市惠东县卫生计生局宣教股)(东莞市卫生计生局家庭发展科)(中山市卫生计生局家庭发展科)(揭阳市揭西县卫生计生局科教股)(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道石溪社区居委会)(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潭头社区工作站)(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同乐社区计生办)(汕头市金平区光华街道厦玲居委会)(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沥南社区)(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细滘社区)

邱小云(韶关市浈江区新韶镇韶东居委会)易海燕(河源市源城区卫生计生局)周雪雄(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计生办)胡 腾(东莞市长安镇上角社区)梁淑贞(中山市南朗镇南朗村委会)广 西 叶国能 林健挺 谢小宁 王 龙 梁文华 陈嘉俊 陈 粤 陈晓伟 黄冬艳 韦祝辉 宁小敏 钟 宁 卢献玲 刘广燕 熊晓琴 蔡小贤

(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管理所)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中心社区)(阳江市江城区城东街道鹰山居委会)(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大垌村委会)(湛江市吴川市东升社区居委会)(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政府)(清远市清城区凤城街办龙船塘居委会)(潮州市潮安区登塘镇计生办)(揭阳市揭西县京溪园镇计生办)(广西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南宁市武鸣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百色市德保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南宁市西乡塘区新阳街道办南机社区)(市柳北区雅儒街道富康社区)(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卫生计生办)(贵港市桂平市江口镇人口计生服务站)

张雪红(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人口计生服务站)黄翔梅(百色市德保县那甲镇卫生计生办)关开颜(梧州市长洲区长洲镇计生办)卢星妗

(河池市都安县高岭镇计生服务所)王冠坤(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南 庆王继恩 谭琼春朱海蓉 郑兴中 黄日旭 王幕韵 梁金娇 符程翔 谭玉琴 龙 伟 李玉燕 王琦琳 王小莉 黄丽娟 冯 玥 李 彤(海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

(海口市龙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万宁市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股)

(海口市龙华区大同街道办事处华海居委

会)

(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

(海口市美兰区和平南街道文明社区居民委员会)(三亚市海棠去林旺居委会)(琼海市万泉镇计生办)(儋州市那大镇计生办)(文昌市文城镇计生办)(万宁市万城镇计生办)(东方市大田镇计生办)

(屯昌县坡心镇中建居计生干部)(临高县加来农场计生办)(昌江县海尾镇计生办)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海

潘广明(重庆市卫生计生委)陶 权(万州区卫生计生委)敬 原(江津区吴滩镇人民政府)杨 芳(铜梁区卫生计生委)李 静(梁平县卫生计生委)川杨钦文王 辉张小兵刘文波周志学李 黎赵向怡杨任道李志强唐华燕陶 莉曾文强曾 恒骆俊宏胡敏敏杨 容(梁平县仁贤镇人民政府)(开州区卫生计生委)

(绵阳市北川县卫生计生局)

(叙永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宜宾市高县卫生计生局)(广安市广安区卫生计生局)

(成都市武侯区金花桥街道新苗社区居委

会)

(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绵阳市北川县安昌镇人民政府)(德阳市旌阳区城南街道花园巷社区)(内江市资中县马鞍镇)(宜宾市高县落润乡政府)(资阳市安岳县永清镇)(乐山市沙湾区福禄镇政府)(广安市广安区卫生计生局)(达州市通川区朝办龙爪塔社区)

李志强(绵阳市北川县安昌镇人民政府)张立波(泸州市叙永县叙永镇人民政府)许晓红(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人民政府)蔡 军(遂宁市射洪县金家镇卫计办)

左明花(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北城街道办事处)

州 南朱青松 王 君 陈 慧 王明英 李才英 梁光琴 王 庆 苏维江 方 华 田 方 郭 敏 陈 玲 李朝军 罗帮毅 杨秀红 李美霖 杨琼兰 贵(贵州省人口信息中心)(贵阳市白云区卫生计生局)(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卫生计生局)(贵阳市白云区卫生计生局)(贵阳市开阳县卫生计生局)(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庙塘坝村)(遵义市习水县回龙镇)(六盘水市水城县猴场乡)(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板当镇)(铜仁市德江县复兴镇)(黔西南州普安县卫生计生局)(毕节市七星关区卫生计生局)(毕节市大方县卫生计生局)(黔南州瓮安县珠藏镇)(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云(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处)(临沧市凤庆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乔家宽(昭通市昭阳区卫生计生局)

文 君(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街道鸣泉社区居委

会)

李协琼(昆明市宜良县匡远街道办事处永新社区)许世昌(临沧市凤庆县勐佑镇社会事务办)

藏 西龙海青 赵声斌 孙玉香 李 香 陈文敏 严秀梅 许丽美 任 颖 德 吉 索朗卓嘎 何慧慧 王玉娟 史 敏 代 静 霍维辉 武蕊翠 王丽丽

(红河州建水县南庄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政府)(保山市隆阳区兰城街道办事处)(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古城社区)(文山州富宁县新华镇计生办)(曲靖市宣威市双龙街道计生办)(大理市湾桥镇计生办)西(西藏自治区卫计委)(拉萨市城关区卫计委)(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道办事处丹杰林居委会)陕(陕西省卫计委家庭发展处)(西安市碑林区卫计局)(延安市延长县卫计局)(西安市灞桥区卫计局)(宝鸡市岐山县计生协)(咸阳市泾阳县计生协)(韩城市卫计局家庭发展科)

程丽娟(韩城市卫计局家庭发展科)李小宁(汉中市城固县卫计局流动办)李 娟(安康市汉滨区卫计局家庭股)赵 欢(汉中市城固县卫计局)

甘 肃 张馨文(甘肃省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处)

青 海宁 夏新 疆 王宁超(庆阳市宁县卫计局)

王艳玲(兰州市城关区盐场路街道穆柯寨社区)赵娜娜(庆阳市宁县早胜镇人民政府)

王重福(张掖市肃南县皇城镇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张

莉(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计生办)陈凤凤(平凉市崆峒区西郊街道办事处)

杰(青海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

冶雪莹(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卫计局医政医管办)马雪娟(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卫计局)

马世花(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麻莲乡人民政府)尹

萍(青海省海西州西城区郭勒木德镇)

董晓芳(宁夏卫生计生委)

任春霞(吴忠市青铜峡卫生计生局)

鲍 飞(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办事处)祖明芳(吴忠市青铜峡市邵刚镇邵岗村)张永成(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

阿斯娅·吾普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

林 丽(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卫计委)

陈秀燕(乌鲁木齐水磨沟区七方片区南山社区)阿尔孜古丽·尼亚孜(哈密市伊州区西河街道中山南路社区)加孜勒丽·玛依旦别克(伊犁州新源县新源镇)古丽尼沙·马尔旦别克(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胡春梅(巴州尉犁县尉犁镇计生委)

第五篇: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广泛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三十条“国家建立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的规定,特制定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出生缺陷是指胎儿出生前即已存在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有些异常可于出生时表现,有些异常可于出生后一段时间逐步显现。产生原因包括遗传、环境或二者共同作用。

(一)预防出生缺陷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据专家测算,我国每年有近百万例出生缺陷婴儿出生,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畸形等常见的严重出生缺陷占很高比例,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百亿元人民币。出生缺陷发生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亟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关注,积极应对。

(二)预防出生缺陷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据有关资料报告,我国严重出生缺陷患儿中除20-30%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生活质量外,约30-40%在出生后死亡,约40%致残。每一例出生缺陷都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不仅影响患儿终生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影响家庭和谐。努力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直接关系到数千万家庭的幸福和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预防出生缺陷任务十分紧迫。出生缺陷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广大群众对于预防出生缺陷的知识十分贫乏,缺少防范意识;目前全社会尚未形成积极有效的预防机制;一级预防尚未成为预防工作的重点。预防出生缺陷发生的关键是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机会,时机始于孕前。当前迫切需要在全民中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积极广泛推动一级预防工作,尽快形成经常性工作机制,有效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面向社区、面向家庭、面向高危人群,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优势,加强部门合作,依靠专家、组织群众、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工作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指通过健康教育、选择最佳生育年龄、遗传咨询、孕前保健、合理营养、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酒等孕前阶段综合干预,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是指通过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减少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指对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或减轻致残,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在三级预防策略中,一级预防最为重要。一级预防是积极、主动、有效、经济、无痛苦的预防措施。根据部门职责分工,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在开展预防出生缺陷工作中,要以一级预防工作为主,从源头抓起,从一般人群做起,有效减少出生缺陷发生。

2.坚持因地制宜。我国出生缺陷高发疾病前5位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腭裂、神经管畸形和脑积水,但不同地区出生缺陷发生顺位不同,地中海贫血等集中在某些地区高发。由于各地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不同,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出生缺陷多发病种及其主要发生原因等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从自身实际能力出发,尽最大努力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各地可以从试点开始做起,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3.坚持科学指导。预防出生缺陷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全世界出生缺陷发生病种繁多,原因复杂,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疾病等,70%以上病因不清,预防方法有待研究。出生缺陷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污染、营养素缺乏、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有关。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复杂,地区差异很大。各地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制定有针对性的一级预防方案,科学地普及预防知识,正确地进行咨询指导,要坚持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工作。

4.坚持社会效益。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是造福亿万人民群众的公益性事业。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心策划、稳步实施。在工作中要按照自愿、知情、公平、保密的要求,确保群众合法权益,尽量减少群众负担,不能以此作为盈利手段。

三、“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在全国形成以乡镇和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主体,县(市、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枢纽,以国家和省(区、市)、市(地)计划生育科研院所(技术指导中心)为依托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网络。

(二)在全国广泛开展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做好优生优育咨询指导、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活动,提高育龄群众优生优育的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

(三)组织有关科研院所研究制定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开发一级预防技术和孕前检测试剂,尽快用于基层工作,推动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深入顺利开展。

(四)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建立出生缺陷数据库,研制出生缺陷预防工作软件,研究编撰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指南,编写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培训教材和普及读物。

(五)组织开展出生缺陷致病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四、工作内容

(一)宣传倡导。充分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的网络优势,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墙报专栏、文图宣传品、培训讲座、文艺演出、群众活动、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倡导工作,营造有利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预防意识,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健康促进。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待孕、已孕夫妇树立科学的婚育观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远离高危环境,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合理营养,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酒戒毒,远离宠物,适量运动等,培养健康行为,保证怀孕前后妇女和胎儿健康。

(三)优生咨询。咨询医师或从事医学遗传的专业人员对前来咨询的服务对象应提供有针对性的解答,帮助服务对象选择相应对策。注意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疏导;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对其提供的病史和家族史给予严格保密;开展与出生缺陷相关的筛查、诊断检查及预防,应做到知情同意。

(四)高危人群指导。高危人群是指存在出生缺陷高发风险的人群。主要包括:夫妇双方或家系成员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畸形者,曾生育遗传病患儿、不明原因智力低下或先天畸形儿的夫妇,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或有死胎死产等情况的夫妇,35岁以上准备怀孕的妇女,长期接触高危环境因素的育龄男女等。各地可以“病残儿医学鉴定及其父母再生育审批”工作为切入点,发现遗传性疾病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要重点做好预防出生缺陷的指导工作。组织参加预防出生缺陷知识讲座,重点进行孕前指导,提供婚育咨询,组织专家进行再生育子女出生缺陷再发风险分析,组织开展孕前预防出生缺陷实验室筛查和孕期重点监控。有条件的地方要建好高危人群数据库,将高危人群家族史、遗传病史、既往病史、生育史及生活、工作环境中风险因素接触史等相关信息及时存入数据库,以便提供相关服务。

(五)孕前实验室筛查。待孕妇女可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在孕前知情同意科学选择相应的实验室筛查。如孕前可筛查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IgG抗体,特定人群可根据情况进行弓形体、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等相应实验室筛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在开展相关实验室筛查时,应当选择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注册的检验设备和检测试剂,按照实验室检测标准严格规范操作。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科学指导,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六)营养素补充。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是胎儿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缺乏叶酸、碘、铁、钙等营养素及微量元素的妇女,可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科学地予以补充,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

五、职责分工

(一)国家人口计生委负责本系统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组织实施,下发工作总体指导意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督促检查工作进展情况,评估工作效果,推广典型经验,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省、市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本地区本系统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指导和实施,制定工作方案,总结推广经验,协调有关单位共同参与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

(二)国家级相关科研机构参与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科学研究工作,协助制定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

省、市两级计划生育科研机构和技术指导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本地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致病原因,协助指导基层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帮助基层诊断疑难病例、提出转诊意见等。

(三)县、乡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根据本省(区、市)计划安排,制定本地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计划并具体实施。

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收集、整理并上报本地的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开展本地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技术工作,为育龄群众提供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高危人群信息库,做好针对性的预防工作。

六、组织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把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把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二)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主动与教育、科技、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广电、残联、宣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定期联系沟通,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相得益彰的运行机制,共同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做出贡献。

(三)培训队伍,提高能力。出生缺陷预防工作难度大,科学技术性强,需要有胜任此项工作的技术服务队伍和群众工作队伍。要组织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专家队伍,分级开展生殖健康、孕期保健、胎儿医学、围产医学和遗传医学基础知识培训,加强生命伦理学和医学伦理学基本知识的培训,整体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要培养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有高度责任心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要组织一系列专项培训,帮助专业技术人员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理念,提高专业技能,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承担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高素质队伍。

(四)依靠专家,严格把关。成立由多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指导组,负责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在有工作基础和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国家人口计生委病残儿技术鉴定中心,负责开展疑难遗传性疾病技术鉴定。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专家指导下对辖区内准备怀孕的妇女建立孕育档案,自妊娠确定时起,记录孕期接受的干预、妊娠结局(妊娠终止和分娩)、新生儿检查、筛查以及学龄前涉及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情况;记录对异常婴幼儿组织的医学鉴定结果,采集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全人群资料,并报国家数据库。

(五)加大投入,保障实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装备。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积极争取本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列入财政预算,落实经费投入,专款专用,确保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顺利开展。

下载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进健康信息化 构建“智慧医疗”(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进健康信息化 构建“智慧医疗”(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决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决定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 (一)将第十二条修改为:“不具备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主诊医师条件的执业医师,可在主诊医师......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2015年工作重点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2015年工作重点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外发布2015年工作重点任务。毛群安介绍,2015年是“十二五”医改最后一年,将全面推进深......

    四川卫生厅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文件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川卫办发〔2014〕297号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

    智慧健康远程医疗服务

    (内部汇报版) 关于启远程可视加面对面诊疗医联体 民生项目的报告 提纲 一、项目背景 (一)全国形势和发展趋势,主要远程医疗企业业务、运作模式和产品模式分析; 1.1 现状分析 随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决定实施“服务百姓健康行动”

    原标题:国家卫计委:完善生育政策 适时出台调整方案 中新网8月6日电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决定实施“服务百姓健康行动”(简称“健康行动......

    市卫生计生委解读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精选]

    重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政策解读 一、制定重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的依据 201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

    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月×日,以“推动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xx副总理黄菊给大会发......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加强医疗行风建设”九不准“的通知

    关于印发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4-01-08 浏览次数: 2275 字号:[ 大 中 小 ] 国卫办发〔2013〕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