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重要会议
现在重要会议: 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每五年一次——中共几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每年都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每年都开
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每年都会开一次,但是五年才称为一届
三者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最高的参谋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办法(人代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简称“全国人大”。1954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一届人大诞生前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职能、立法机构(人代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经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上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召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由主席团主持会议
(几届)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简称中共几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
(几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简称“中共中央全会”,与中共几大对应,简称“几届几中全会”
几大就是几届的意思,几届几中全会就是在那届任期内所召开的第几次中央全会,即中央委员会全体委员参加的会议。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党中央”,1927.5.9之前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简称为“中共中央十六届一中全会”)
(这是几届几次)(这是几届几中)
So几届几次=几届几中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中央委员会五年一届!按现在的惯例是每逢年份末位是2或7的年份的秋季会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比如2002和2007年分别召开了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大会结束后,新的中央委员会马上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政治局委员及政治局常务委员!在下一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召开之前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各个事
1项!然后于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的这年秋季召开三中全会,此后就是一年一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了!简称为几届几中全会!
党代会的专用名词:“几届几中全会”
1.“届”:用于定期的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年。但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九大直到1969年才召开,而十大、十一大均比党章规定提前一年召开,到了1982年的十二大及以后各次党代会,才真正按“八大”确定的党章的规定,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某次党代会的中央委员会议为“几届几中全会”。
2.“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参加会议的有46个单位的代表共662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
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交往活动中继续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迄今为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过九届全国委员会会议。毛泽东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当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邓小平当选为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邓颖超当选为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李先念当选为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李瑞环当选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主席,贾庆林当选为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历史上,共产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若干次重要会议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举行,后来由于会场受到暗探的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会议的最后一天(7月31日)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大会确定了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一大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煮、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
二、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教训,纠正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次大会距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已有17年。
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大会正确分析了形势,指明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四、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也是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极为重要的一次中央全会。全会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阐明了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次全会为促进和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为保证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作了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第一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论断,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
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七、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是在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经历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之后召开的。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大会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同时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八、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党的理论、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九、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分别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构想等九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向全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它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阐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指南。大会进一步论述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次大会是本世纪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十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大会批准了江泽民同志代表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是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十六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6年10月,10万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挥师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但是,1927年4月12日,当时的国民党领导阶层发动政变,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的联共政策,国共合作破裂。
历次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 “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3 “三大”(1923),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 思。(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 贵州)
(1)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抗日战争时期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意义 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3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 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
4.“十二大”(1982):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
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6.“十四大”(1992):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7.“十五大”(1997):
①邓小平理论作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②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十六大”(2002):
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②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三大”(1923),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 思。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
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
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
(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
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
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
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
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 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
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
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 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
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
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
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十五大”(1997):
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 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8.“十六大”(2002):
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十七大”(2007 年):
(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毛泽东的著作
一、发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 年
1.赞扬中国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
3.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4.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5.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阐明认清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1926 年
1.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2.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是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年
1.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2.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二、发表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28 年
1.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2.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年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反对本本主义》1930 年
1.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2.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路线。
▲(注:1928 年10 月到1930 年初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
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
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指出中国革命应当 占乡村,后
取城市,走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 年
1.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 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2.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4.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可能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明争暗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 年
1.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
2.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三、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
《实践论》、《矛盾论》 1937 年
1.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共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2.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其中,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论新阶段》(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会上作的报告)1938 年
最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注:在《论新阶段》和《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
起义和战争,也不是 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论持久战》1938 年
1.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2.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相持阶段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 年
1、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
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4、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 年
1.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分析了社会性质,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
4.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5.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6.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完整的概括。
《新民主主义论》1940 年
1.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4.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注:在20 世纪30 年代后期和40 年代前期,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
主主义论》等著作。主要内容包含:首,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其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再次,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 年
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四、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 年
1.第一次将党在当前阶段的经济纲领概括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
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主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①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年
1.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其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革命。
2.对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工业生产”。
3.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 年
1.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2.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
3.必须利用好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民族资产阶级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
位。
4.把三大法宝概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五、发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论十大关系》1956 年
1.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2.必须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3.论述了农、轻、重,沿海与内地,经济和国防建设,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与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与非,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4.开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5.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7.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年
1.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2.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处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 人民内部矛盾。
3.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原则和办法。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安排、适当兼顾的方针;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建设我们的新国家.5.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注: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初步总
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 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政治局面)。这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通称“六又”
第四篇:重要会议整理
重要会议整理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1地点:上海
条件:①工人阶级及其运动的发展。
②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③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
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内容:①成立中国共产党。
②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③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意义:
1、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2、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最低)。、3、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
4、新的前途(社会主义)。
5、群众基础更加广泛。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
2地点:上海
内容:
1、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
4地点:广州
内容:①对党进行全面改组。②实现国共合作
背景: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
重要决定:①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
意义: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次大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新的革命高潮的起点。
四、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
5地点:广州
内容: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意义: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五、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八月七日
地点:湖北省汉口
主要目的: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
内容: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九月秋收起义)意义:
1、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2、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注意:这个时候党的工作重心还没有转移到农村。
六、文家市决策 时间:1927年9月17日
地点:浏阳文家市
内容:
1、重新制定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史称文家市决策。
2、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的领导。
3、第二年,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进入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七、古田会议时间:1929年12月
地点:福建上杭县古田
内容: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意义: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八、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31年11月
地点:江西瑞金
内容:
1、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2、批准和决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及其他大私有者的土地,采取土地法令,作为解决土地问题的最好的保障。
九、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
1、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
1、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2、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3、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十、瓦窑堡会议
时间:1935年12月
地点:陕北瓦窑堡
内容: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十一、洛川会议
时间:1937年8月
地点:陕北洛川
内容:
一、必须坚持抗日战争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
二、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作斗争。
意义: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
十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延安
意义: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三、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1949年3月
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确定党在全国胜利后的一系列基本政策,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
3、在政治方面,会议分析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4、在经济方面,会议科学地分析了革命胜利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认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是构成新中国经济的几种主要形式。
5、在外交方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6、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
十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
1、讨论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
3、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十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十六、二届政协会议
时间:1954年12月
地点:北京
内容: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和发展,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56年9月
地点:北京
内容:
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党和全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4、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健全国家法制。
6、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十八、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四大)
时间:1975年1月
地点:北京
内容:
1、重申了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
十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
内容:
1、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实行改革开放。
5、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二十、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92年10月
地点:北京
关键内容: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
十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时间:1993年11月
地点:北京
关键内容: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二
十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97年9月
地点:北京
关键内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全总结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3.“三大”(1923),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2
2.“七大”(1945,延安)(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2.“八大”(1956)(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纲领。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7.“十五大”(1997):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8.“十六大”(2002):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9.“十七大”(2007年):
(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