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科学论断和重大命题,这是我们党对党的建设和理论体系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对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党的建设科学化?或者说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党的建设科学化?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一个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一定的程序、规范,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的过程。要衡量党的建设是否科学化,应当把握以下五条。第一,是否坚持并做到了如下六条原则,即:
1、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
2、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3、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
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改革创新;
6、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六条原则既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又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二,是否坚持并做到了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第三,是否坚持并做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第四,是否坚持并正确处理领导和执政的关系以及党和国家、政府、人大、政协(也包括群团组织、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等)之间的关系。第五,是否坚持并做到了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执政党紧密结合起来。上述五条就是衡量党的建设是否科学化的标准。坚持并做到了这五条,就说明党的建设实现了科学化。
二、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意义
1、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由之路。
党的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怎样建设党,怎样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加强党的建设,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是两点论者,因此我们只能统筹兼顾,抓住要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
2、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的客观需要。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党内民主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且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原则,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根本目的。只有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把党的各项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全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科学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而绝不能不分轻重缓急、顾此失彼。做到党的建设科学化,就能确保科学发展,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路径
1、推进党的建设民主化。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他把民主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重要性。要推进党的建设,就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推进党的建设,还要求我们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这也是党的建设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党的建设民主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2、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
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是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观点、新要求、新任务。正因为党的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制度建设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党的建设必须做到制度化,必须用一整套系统、具体、合理、完备的规章制度,例如党内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其它方方面面的制度,来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建设顺利地进行。党的建设制度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
3、推进党的建设程序化和规范化。
党的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形式多种多样,牵涉方方面面及其各个环节。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分清轻重缓急,而不能齐头并进;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不同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任务和重点以及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不同的,因此一定要根据不同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任务和重点去开展工作,解决突出问题,从而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进党的建设,还必须根据一定的程序,而不能随心所欲,想当然。党内选举、决策、监督、管理以及干部教育培训、选拔任用等,都必须符合一定的程序。党的建设程序化也是党的建设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和体现。假如没有一定的程序,开展党的建设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推进党的建设规范化也是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观点、新要求、新任务。党的建设规范化,就是指党的建设要系统化,要有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规律,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和推进,而不能具有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党的建设程序化和规范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
4、推进党的建设法制化和法治化。
党的建设法制化是指党的建设必须遵守党内的根本大法即《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内的其它一系列办法、规定、法规、条例,例如《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这一系列办法、规定、法规、条例的制定和不断完善,为党的建设法制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建设法治化是指党的建设要实行法治,要依法管党治党,而不能实行人治。要始终如
一、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决不能因领导人的变更或注意力的改变而忽视或放松党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党的建设法制化和法治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总之,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意义,并且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篇: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
**镇位于**县西南部,现辖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147个村小组,总人口3.6万人,现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20个,党员687名。我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围绕“六个着力”,不断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价值取向偏离,人生观世界观向不利社会事业发展方向倾斜的不良现状,为我镇顺利实现工业重镇、果业大镇、和谐名镇目标提供风清气正的优良环境。
一、强化学习重视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阵地
近年来,我镇不断创新学习教育方式,紧跟时代步伐,以科学的、先进的主流思想,筑牢反腐倡廉防线。
一是注重学习教育。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促使基层干部自我认识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按时传达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及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学习中纪委《读本》,把廉政知识、党纪法规纳入了党委中心组和机关干部集中学习内容,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各支部的“三会一课”活动计划。为营造当前风清气正的换届工作环境,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上级有关精神,做到人尽皆知。二是注重廉政文化建设。以广播电视、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宣传长栏、为载体,采取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和便于操作的方式,宣传廉
1政建设内容。各支部均建立了廉政文化宣传栏,在各站所制作警示教育牌,使镇村干部做到时时自律,警钟长鸣。三是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目的,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经常性地组织镇村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增加 “七加一”廉政警示教育,切实筑牢了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
二、完善制度落实责任,抓好反腐倡廉源头建设
我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式,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注重从源头治腐败,把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一是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廉政教育机制、监督机制、预防和惩戒机制。实行党员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和离任审计制度;对发现有不良倾向的党员干部实行诫勉谈话制度;镇村两级干部实行双述双评制度,并明确由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确保工作常态化。二是落实责任。每年与各党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并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了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每季度对各村各支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评比打分。三是加强监督。不断加强“三资” 管理,村级财务实行村由镇管并延伸至有财务的小组,在村一级实行会计核算电算化;各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三问三议”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权力运行监管制度,不断推进村务透明度;拓宽“三务”公开渠道,实行“三务”公开“一话通”制度,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化建设,开通了书记、镇长信箱,每季度对公开的项目和内容由镇主要领导审核把关后
上交县纪委,确保内容真实详尽,随时电话或上网可查阅,加快实现党委政府的工作实现透明化。不断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事务管理制度,建立事前监督预防机制,事中监督整改机制,及时加强监督,督促整改,把腐败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创造力性地筹建了公共资源交易站。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和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实行“统一进场、管办分离、规则主导、全程监管”的管理运行机制,公共资源交易已步入规范化轨道,有效地铲除了农村基层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交易站成立两年来,共通过对18宗交易项目的招标,招标总金额530余万元,增收节支额80余万元,仅坎田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就节约建设资金45万余元。五是净化队伍。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强化执法人员廉政意识培养,增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制意识和廉洁意识,确保他们既依法行政,公平公正,又能廉洁自律,不徇私枉法。
三、转变作风建设平台,提升机关服务效能
近年来,我镇按照省纪委“双创工程”和市纪委“五有一好”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干部管理,着重加强党政班子自身建设,大力整顿干部作风和强化服务意识,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机关服务效能得到质的提升。
一是高标准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抓手,花大气力实施,运作过程中破解了选址难、资金筹措难、人员配备难问题,将计生办证、计生服务、果茶、农技、民政、土管、林管、医疗保险、劳动保障、综治信访、公共资源交易、法律服务以及党员服务等涉农站所
全部纳入中心,设立服务窗口,形成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体系,并实行首问责任制和党政领导轮流值班服务制度,以党员先锋岗为模范,推动工作高效运转;在各村也建好了便民惠民服务站,各自然村建立了便民惠民服务点。
二是率先成立和谐平安联创中心。中心集接访回访、矛盾纠纷调处、举报监督等功能于一体,为本镇的和谐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实行班子成员接访制度,做到谁接访谁负责协调,因工作不到位或态度粗暴恶劣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的,严肃追究其责任。对来访群众的举报监督立即查办,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把查办案件工作贯穿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全过程。09年以来,共查处各类案件6起,涉及计划生育、经济、干部作风等多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下一步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一是结合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班子开展向群众承诺、评诺、践诺活动。二是继续加大“三资”管理力度。三是加大信访维稳和查办案件力度。四是不断健全各项制度,使每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将继续努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扬正气抑歪风,再创反腐倡廉新佳绩。
第三篇:如何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论社会领域如何防治腐败
如何有效地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当前各级党组织特别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迫切需要加深理解并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探索的重大现实课题。就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工夫。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化水平。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行动,才能在新情况、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头脑清醒,行动科学正确。实践如果失去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会迷失方向。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的标志和首要的任务就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化水平,从而奠定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们党成立90年来,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并自觉运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使理论与实践不断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新的统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同样得益于反腐倡廉科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前夕“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到“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忧患意识,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高度自觉,到“必须
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科学判断,从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的确立,到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战略思想的形成,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首要的就是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自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指南。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这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最基本要求。
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注重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的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六个方面阐述和总结了我们党执政60年的基本经验,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方向、主线、核心、动力和保证作了高度概括,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和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就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基本遵循。同
时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注意经常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及时总结反腐倡廉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努力探索和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客观规律。
四、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化水平,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反腐倡廉建设新的实践。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科学理论的发展也永无止境。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不自我封闭,从不保守僵化,而是敢于和善于在开放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要把科学理论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理论,为反腐倡廉建设新的实践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2011年10月9日
第四篇: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黄 进
2009年第12期 ——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作为组织部门,当前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
所谓组织工作资源,通常包括党的各级组织、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以及组织部门自身等方面资源,广义上还包括理论体系、方法措施、工作机制等内容。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就是要立足于组织工作的职能,在深入分析组织工作资源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按照“谋划系统化、运作规范化、检验效能化、成果务实化”的要求,加大对各种组织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力度,切实将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组织工作协调运转、科学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科学开发、利用、整合组织工作资源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切入,采取有效措施,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着眼于构建“大组织”、“大党建”新格局,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要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思维模式,摒弃“组织工作仅是组织部门的工作”的传统观念,运用系统论来思考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资源的调控、配置作用,自觉把开发、利用、整合组织工作资源放在党委工作大局中去谋划,注重组织工作资源与其他经济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条块结合、统筹推进的党建新格局。
(二)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不断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资源的配置管理。要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总抓手,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当前,要重点在“四个注重”上做文章。一是注重在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发展中培养、选用干部。始终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围绕发展选用干部、在发展中选用干部、选用发展型干部。二是注重结合实绩考核、“一票否决”责任制落实等情况考察、选用干部。积极探索绩效动态考核体系,实行以工作实绩考核、动态跟踪管理考核、民主测评和社会公认度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措施,使考评结果成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表模的最有力依据。同时,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专项评议等“一票否决”工作考评结果作为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拓宽干部“下”的渠道。三是注重结合干部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效能建设以及遵纪守法等事项,考察、选用干部。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打破干部监督工作封闭运行的格局,构建开放的干部监督体系,形成干部监督的强大合力。四是注重在差额比较、公开竞争中,考察、选用干部。
(三)着眼于促进科学发展,不断促进人才队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当前,重点要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人才的身份限制、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人才职称评审制度等进行配套改革和完善,改进人才市场管理体系,发展壮大人才市场。
(四)着眼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资源的综合效益。首先,逐步构建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在这种组织结构里,党组织提供政治保证,居于核心领导地位;自治组织体现基层民主,村民自治的基本要求;经济组织提供物质支撑,强化村级组织的经济功能,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次,规范完善党支部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要规范“三会治事”,明确界定“三会”职责范围,党组织实施组织权,确保要事必议;村民(代表)会议拥有表决权,确保议而能决;村委会负责执行权,确保决而能行,形成分工明确而又联动协调的运行格局。第三,着力形成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三联共建”的工作格局。在人员上通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户结对帮扶,实行干群联动,实现双向受益;在产业上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加强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之间的联系,实行以工补农、工农联建,推进产业互动;在区域上充分整合运用城市资源,帮扶和带动农村发展,实行城乡联创,逐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五)着眼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激发党员队伍资源的生机活力。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党员的实际,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对于在职党员,通过深入开展“争先创优”等活动,搭建发展舞台,引导他们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对于流动党员,通过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内活动,引导他们发挥好作用。对于无职党员,通过建立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党员结对帮扶等制度,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激励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离退休党员,通过开展建言献策等活动,鼓励他们发挥余热。
(六)着眼于打造模范组织部门、过硬组工队伍,不断盘活组织系统内部资源的整体效能。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是树立组织工作资源观的主导力量,必须以“一盘棋”理念盘活“一盘棋”。一要加强组织部门内部的统筹协调。理顺组织部门内部机构的工作关系,建立健全工作规章、情况通报制度,形成权责清晰、协调便利、信息通畅、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二要搞好组织系统上下联动。加强与上级组织部门的联系,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对下级组织部门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促其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各地富有成效的创新经验。三要促进组织部门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内外交流。注重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锻炼,磨砺组工干部“能说”、“会写”、“善协调”的基本功。不断扩大选人视野,改善组工干部队伍结构。探索建立组织部门“三度”调查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民意调查评价数据改进工作。
(七)着眼于建立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协调发展。新时期组织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战线长、涉及面广,必须改变“单兵独进”、封闭运行的工作方式,要加强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建立纵横协调、信息畅达、运转有序、便利管用的党建资源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发展的整体合力。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畅通全社会举贤荐能渠道,不断开发干部资源。在干部监督工作中,注重与纪检监察、审计、检察等执纪执法部门的沟通合作,落实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共享干部监督信息资源;进一步发挥好信访、“12380”举报电话的监督作用,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和舆论资源。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善于运用有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力量,共同推进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和社区共建,进一步拓展基层党建工作资源。在干部培训工作中,组建流动党校,充分吸收党政领导干部、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专家队伍资源,盘活党校系统内部资源。■
(作者系中共宜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五篇:提高领导班子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以制度化建设为抓手
不断提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科学化水平
梁 飞
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探索建立具体可行、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才能有效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科学化水平。探索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制度化,应在制度建设的方向性、针对性、制度建设的刚性、制度建设的系统性上下功夫。
□ 梁 飞
省委书记罗保铭在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今后5年党建方面的具体奋斗目标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只有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发展规律,尤其是针对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建立具体可行、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才能有效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我省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把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突出制度建设的方向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根本措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通过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开展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2011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要求领导干部正确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这是对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今后推进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前,贯彻落实中央的最新要求,必须把政治方向放在制度建设的首要位置,在推进制度建设中做到“四个必须坚持”,一是必须坚持政治性,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体现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始终做到加强党的领导、扩大民主与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二是必须坚持创新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丰富生动的实践为基础,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三是必须坚持整体性,做到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前瞻性;四是必须坚持实效性,把实践效果作为检验制度建设成败的标准。
深入研究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存在问题,切实提高制度建设的针对性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使得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领导班子及成员对思想政治建设有弱化倾向,有些新班子干劲足、有激情,但急于求政绩,认为出政绩是硬指标,忽视思想政治建设;二是有些老的班子成员进取意识不强,创新思路不够,凭经验办事,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有的新进领导班子成员角色转换较慢,政策理论素质与工作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岗位新职责的需要,特别是少数业务型领导班子成员业务精湛,但抓班子带队伍能力较弱;四是有的领导班子及成员认为换届选举完了,开始放松思想追求,忙于应酬,不太愿意深入群众,作风漂浮;五是新班子成员之间的磨合还有待加强,密切配合不够,在坚持民主集中制、按制度办事等方面执行不力;六是反腐倡廉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理想信念教育、党性锻炼需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灵活性。
制度建设涉及不同层次、诸多方面,必须找准薄弱环节,明确着力重点,积极稳妥推进。一是要把践行党的宗旨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要建立理论学习考核激励制度,把理论学习的过程变成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党性锻炼、实现道德升华的过程;二是要把提高领导和服务科学发展能力作为制度建设的关键。建立完善干部挂职锻炼和交流轮岗等实践锻炼制度,让干部在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磨练意志,提高驾驭复杂局面、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三是要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制度建设的保证。建立完善干部定期下访、接访、建立基层联系点、作风评价和倾听民意等制度,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核、考核的范围;四是要把廉洁从政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有关制度,形成立体覆盖的前期预防和动态监督机制;五是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制度建设的核心。要积极探索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完善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领导班子团结和谐的制度和机制,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自觉遵循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切实体现制度建设的刚性
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一系列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思想政治建设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隐形的潜在特点,所以难以进行明确的目标规范和严格的硬性考核,容易变成“虚任务、软指标”,导致各级领导班子无所遵从或不够重视。因此,要保证思想政治建设在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中顺利进行并收到良好效果,必须研究探讨思想政治建设的规律,依靠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制度来进一步规范领导班子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要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做到“虚功实做,软活硬抓”,把思想政治建设的无形要求有形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凸显制度建设的强制性、保障性作用。一是制度设计要切合实际。李源潮同志说过:“再好的理论设想、制度设计,与丰富生动的实践相比,都会显出它呆板、僵滞、灰色的一面。我们要加强改革的战略思维和总体设计,但决不能坐在机关大楼里想当然。”因此,制度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凭空想像,闭门造车。二是要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有些制度出台后却难以得到贯彻落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制度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制定制度要尽可能量化、具体化,让人能够“对号入座”,便于操作和执行。三是加大制度的贯彻执行力度。制度的刚性是制度建设的基石,制度的执行力决定制度的生命力,要建立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制定相应的严格的奖惩措施,确保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得到全面贯彻和遵守,而不发生走样和变形。
全面构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因此,要把制度体系建设作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认真研究和落实,切实发挥制度体系建设在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性和长效性作用。
一是建立完善领导责任制度。要建立“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责任制,促使“一把手”高度重视,通过亲自抓、负总责、做表率,管好班子,带好队伍,促进整个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向纵深开展。
二是建立完善调查研究制度。要广泛开展专题调研,全面了解目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分析各地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具体做法,找准增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效果的新方法、新举措,将好的做法和经验形成制度规范,适时出台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有关规定和意见,不断推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创新发展。
三是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要对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内涵、处延以及外在表现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科学制定考核目标和内容,变软指标为硬指标、变模糊为清晰,变抽象为具体,做到指标细化、表述具体、评价科学,让广大干部群众可以感知和量化,以利于对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要坚持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把现实考察、专项考察、巡视考察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运用实绩分析、满意度测评、民意调查等多种方法,对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情况进行科学考核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德的重要依据,与干部的奖惩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挂钩起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四是建立完善巡视检查制度。积极推动将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列为巡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各巡视组定期开展对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专项检查,发现和分析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从而有效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五是建立完善宣传教育制度。紧密围绕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各阶段的工作重点,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和文化宣传园地等媒介,有深度、多角度地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作用。要善于发现、总结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典型,广泛宣传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做法,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要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作者系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提高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2年07月19日16:37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摘 要]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水平,是新形势下永葆党的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在要求,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水平和坚持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坚持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需要把握三大原则,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水平需要抓好四大着力点,才能更加自觉地按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制度规律办事,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科学化水平,保证党更有效地治国理政。
[关键词]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水平
[作者简介]肖湘(1952—),女,湖南浏阳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与制度创新。肖展(1982—),男,湖南长沙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与制度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创新研究”(07BDJ012)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党的先进性建设及长效机制创新研究”(0601026C)的阶段性成果。
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这是我们党建党90多年、执政60多年来,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处历史方位发生两大转变得出的科学总结。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在要求,而党的领导制度是否科学,既关系什么是党的建设科学化、怎样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更关系什么是党的领导、怎样实现党的领导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怎样坚持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怎样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水平?这些既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新要求,更是新形势下永葆党的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坚持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需要把握三大原则
科学是指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用在执政党的领导制度上,所谓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是指符合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符合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规律和执政规律。“科学”与“不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不是遵循和把握了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把握了这些联系性,也就把握了规律性。党的领导制度科学与否,区别就在于是否致力于研究、把握、遵循党的领导制度与外部其他制度之间、党的领导制度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致力于研究、把握、遵循党的领导制度与外部其他制度之间、党的领导制度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党的领导制度模式,很显然就是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模式。
坚持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就是按党的领导规律和执政规律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制度的问题;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水平的过程,就是党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领导制度客观规律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和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工作效率不高、官僚主义严重等制度层面的突出问题,并把经过实践证明是成熟有效的领导方法、程序和规则加以定型化、规范化、制度化,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不断改善、改进党的领导,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新形势下坚持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具体说,就是既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体现并运行于国家政权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和基层自治制度又要自觉地按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制度规律来办事,尤其要坚持以下体现党的领导制度规律的三大科学原则,不断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科学化水平,保证党更有效地治国理政。(一)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这是坚持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科学经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概念最早由党的十三大提出,十五大作了完整表述,十六大将其上升到原则的高度,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内在统一、不可偏颇。这是新时期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总体定位。其目标就是保证党对国家和社会实施有效的领导,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发展。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党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重点是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处理好各级党委与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之间的关系。一是党委既要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它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党委又要通过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的党组来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组织保证。这些组织中的党组以及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在依法进行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决定,保证党的主张的实现。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党委探索出“一个党委,三个(人大、政府、政协)党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体现在全局工作的运行上,就是党委要总揽不包揽,协调不代替,分工而不分家,各方的事仍由各自去办,各方之间的事由党委来协调。事关全局的大事必须由党委统一领导和部署,具体工作由各有关党组根据各自的职责组织实施,达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党委”与“三个党组”之间定期沟通协商工作制度,从机制上实现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真正有效发挥地方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 因此,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有机统一,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又是发展党内民主、坚持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领导制度根本特征的高度概括。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使党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3] 把“三执政”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是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标和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是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要求。从政治关系角度讲,就是要推进党同国家政权组织关系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坚持科学执政就是党要按照科学规律执政,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执政实践,以科学的制度、方法保证有效执政,更好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畅通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渠道,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坚持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为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二、提高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四大着力点
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水平,是和与时俱进不断坚持科学的党的领导制度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缺一不可的。提高是为了坚持、坚持必须提高,这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水平?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4] 和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新要求,[5]必须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加强党的领导制度“四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坚持把领导制度的实体性规定与程序性规定统一起来,尤其要加强程序性建设,尽量减少制度执行的弹性空间,增强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并坚持用系统的观点指导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和实践,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组建起来的,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的载体,其他国家政权机关诸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它的监督对它负责并向它报告工作。因此,从宪法的规定上说,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所要处理好的党政关系主要就是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以及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的关系。当前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着力点:
首先,要强化人大的立法、监督、代议等功能。党代表人民执政,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关键是善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把代表人民利益诉求的党的大政方针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成国家法律,从而在全社会实现党的政治领导;使党的指导思想和创新理论,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从而在全社会实现党的思想领导;把符合人民要求的党的干部经由法定程序选入成为各级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保证党员在各级国家机关居多数,从而在全社会实现党的组织领导。目前,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最高性权威,在政治运行实践中还没有真正得到体现,需要继续加以调整,强化人大的立法、监督、代议等功能,使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代表民意进行民主、科学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政治审议机构。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立法制度和监督制度,这是调整党和人大关系的关键。建立和完善立法制度,就是既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又要用法律形式对党委的方针、政策和决议进入人大立法程序的根据、程序和方式予以确立,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过程规范化、法律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党与人大权力的互相监督制度,必须明确党与人大间的监督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一方面,党监督人大,就是党组织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以确保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法律;另一方面,人大对共产党组织进行宪法监督,以避免个别党的领导人随意指挥、干预人大工作的现象。二是要继续完善议事制度,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总结自身的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完善会议审议议案、表决议案制度,保障会议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的民主性、科学性;要规范公民旁听会议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大会议的开放程度,并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报道人大的工作,接受选民和公民的监督。吸收更多的熟悉立法工作和监督职能的代表进入人大常委会,逐步实现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把人民代表大会建设成为宪法所规定的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三是加强代表制度建设。要逐步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并重视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的办理工作,继续探索代表在人大闭会期间执行代表职务的途径和方式,健全有关的制度,保障代表的民主权利。要健全代表联系选民或选举单位、向其述职、接受其监督的制度,逐步使其规范化、程序化,从制度上既保证人民对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又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其次,要强化政府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一是改善经济调节。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三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完善公务员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再次,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场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上的领导。当前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关键是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使有关重大方针和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广泛的对话渠道,以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方式来协调与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首先,完善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机制。一是支持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任职,依法履行职权。目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的有18.7万人。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6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49人;省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5人,省级人大常委会委员479人。二是支持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截至2008年6月,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3.2万人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2007年,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卫生部部长。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有18人。三是支持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时,党外人士担任政协委员的有1345人,占60.1%,其中民主党派成员669人,占29.9%;全国政协常委中,党外人士195人,占65.4%;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13人,占52%;在各级人民政协中,党外人士担任政协委员的有37.8万人。四是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意见。1990年至200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党外人士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到287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或出席85次。1990年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经深入调查研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重大建议260多项,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各项建议9万多项,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国防等诸多方面。
其次,完善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机制。由于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更加需要民主党派的监督,这种监督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勤政廉洁,防止腐败,不犯或少犯错误,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支持和鼓励民主党派积极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共中央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的全会《决定》起草工作,十分注意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努力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支持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发展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关系。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聘请民主党派成员担任特约人员。这是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目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审计署、税务总局等部门共聘请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近百人担任特约人员,地方省级政府部门聘请特约人员2200多人。特约人员参加有关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参与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研究,参加对重大案件的调查。
再次,完善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机制。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完善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实现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需推进运行机制的三种制度建设:一是知情制度。知情是监督的基础和前提,要使政协委员在事前和事中有效地履行民主监督职能,需从制度上、规范上、程序上开辟知情、沟通、反馈与采纳的渠道,加快党务、政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速度。二是协商监督制度。凡是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事先征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事前和事中监督,而不是事后监督。同时要细化民主监督的内容,建立重大事项通报制度,使之有章可循,增强可操作性,减少随意性。三是反馈制度。畅通和规范沟通环节,要建立和健全政协监督意见反馈程序,对于通过政协渠道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意见建议反馈制度,对监督意见做到“事事有回音”,真正体现接受监督的诚意。(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党同社会各方面关系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也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体现。这两项都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不仅仅需要民主形式的代表机构,而且需要建立由群众自己从下面来全面管理国家的制度,让群众有效地参加各方面的生活,让群众在管理国家中起积极的作用。”[6]P155
当前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在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同时,要进一步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一是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党同社会各方面关系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促进五大关系和谐,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作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是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使整个社会运行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推进各级党委党组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中央和地方党委是重大决策的主体。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推进各级党委党组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完善各级党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发展党内民主,保证科学决策。一是进一步强化党代会和全委会的功能。要进一步确立党代会在本级党组织中的权威地位,使党代会真正发挥对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以及对党内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权,确保全委会和纪委会严格执行党代会的决议。从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具体制度入手,进一步强化全委会的功能。二是进一步完善全委会、常委会决策议事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问题、任用重要干部和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资金使用等问题,都应在充分论证基础上,通过召开全委会讨论决定,并在全委会监督下实施。完善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前调研咨询制度,广泛听取党员、群众、专家等的意见和建议;规范决策中议题提出、会前酝酿、会中讨论、票决方式的程序步骤,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防止决策失误;健全决策后评估系统和纠错改正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相对独立于党委、政府而又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决策评估系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决策效果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估,对决策方案执行后的相关影响进行跟踪性研究,加强对决策活动的全程监督。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健全具体的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决策者的权限及相应责任,实现权利和责任相统一。
三是进一步完善科学规范“一把手”权力的制度。按照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并对班子的权力进行合理分解。一些地方规定“一把手”不分管人、财、物的具体业务,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四是按照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的要求,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