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尊老敬老”的美德在贵州高原上永放光芒
让“尊老敬老”的美德在贵州高原上永放光芒
“每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人人都去敬老,社会将会变得更美好……”这是贵州省遵义县沙湾镇卫生院的医生娄方琴嘴里常说到的一句话。
娄方琴,女,汉族,1976年12月出生,现在是遵义县沙湾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丈夫是镇上的一名小学教师,家中共有兄弟姐妹6人,并已各自成了家。要说起她对待公公、婆婆的态度,那是十里八乡都难找的呀!因为自己和丈夫都在单位上,经济条件与兄弟俩相比要好一些。2005年,在“大家”分“小家”时,娄方琴小两口便毫不犹豫地承担了母亲的赡养义务,而父亲的赡养问题由哥哥和弟弟两人负责。
母亲在2008年4月21日,因患心脏病住进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听邻居讲,母亲年轻时为了家庭孩子的穿衣吃饭忙于农活,劳累奔波,积劳成疾。娄方琴出生在农村家庭,农村过去的现状不能说是了如指掌,可也是略知一二。眼见婆婆生病住院,她是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常常每天在医院上完班,将2岁多的孩子送到离镇不远的亲戚家,与上课中的丈夫交谈几句,便坐车匆忙奔向遵义,看婆婆的病是否好了些。哥哥、姐姐见于此,常对她说:“妈妈有我们看守着,下了班后,你就在家里,孩子也需要照看好,不要把身子累坏了呀!”可是她却说:“妈妈扶养大家长大成人,是不容易的,她老了生病了,多有个人在她的身边也是对她的一种安慰,何况在医学上我要比你们懂一点啊!虽然我们不能去替代她的痛苦,可也是小的对她老人的一片心意呀!”由于婆婆的病情严重,没过多久,便离开了人世。哥哥、弟弟因为无职业,在婆婆去世后不久,他们便带着嫂子、弟媳到各自打工去了,留下年过古稀的公公在家中。一次,娄方琴到公公
家,无意中看到他吃的晚饭是稀粥,菜也只有辣椒。就问:“爸爸,您怎么这样吃饭,菜也没有一点?”公公说“您妈妈在时,煮饭弄菜都是她在管,我就负责每天上山干活。煮饭这一套,我还不会呢!”见于此,她便和丈夫商量,最后决定将公公接到自己家中一起生活。
有人对娄方琴说:“你家三弟兄,你管好了婆婆,将她送终就算不错了,怎么又管起公公来了?”可她却笑着说:“哥哥、弟弟两家经济要拮据一点,为了家庭生活开支,都外出打工了,我们不管老人,谁来管呢?”
2012年1月18日清晨,公公与平时一样,早早起了床,洗了脸坐在火炉旁正准备抽支旱烟,可身子却倒向沙发一侧,脸色苍白,语无伦次、神志不清。娄方琴见状,分析公公是患了颅内病变,便迅速与丈夫一道,将公公送到了遵义医学院。事后,主治医师告诉我们:“如果再晚来一步,你爸爸的病可就不好医治了。告诉你们吧,他患的是急性脑梗塞,他的病已没有多大危险,再住院一周后就可以出院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公公要出院的前一天晚上,因上厕所回来不小心,不慎摔倒在地上,致右大腿骨折。这怎么办呢?公公脑梗塞又不能做手术,只能做骨牵引。最后经一大家人商量,决定将公公接回家中一边进行“骨牵引”,一边找当地接骨出名的黄医生进行保守治疗,并由儿媳娄方琴为他进行输液。因公公年纪大了,像这样的治疗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行的,老人常常是呻吟不断。娄方琴焦虑不已,常常泪流满面。照料老人本应是哥哥、弟弟应尽的义务,可不久他们却不辞而别了,照料老人的事只有落在娄方琴一家身上了。有邻居说:“一个公公,你一个儿媳妇,端吃端喝还好说,怎么你去为他擦屎擦尿呢?这些事,应该叫他自己的儿子去做才对呀?”可娄方琴却说:“赡养老人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不照
料他谁来照料呢?总不能看着他受罪呀!”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如今,公公的病十成已恢复了八成,他已经能够下床,能够自己吃喝拉撒,能够拄着拐杖到公路上走走动动了。当有人看到公公在路上散步,问及他生病的事时,他总激动地:“多亏了我家老二媳妇呀!如没有她悉心的照料,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入土了!”娄方琴体贴入微照料公公的事,传遍了沙湾镇十里八乡,茶余饭后,当人们谈论到尊老爱幼、赡养老人一类的话题时,便有很多人为她竖起大拇指,她赡养老人的事也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娄方琴不光对家人贤淑孝敬,在沙湾镇卫生院上班,她的医术虽然不是一流的,可对待患者的态度,哪可是提着灯笼也难找的啊!每当到了她接班的时间,在医院住院部办公室常常挤满了病人。就因为她对待病人的态度,十里八乡的生病的,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不顾路途的遥远也赶来看病。即使在家休息,也常有人打电话来咨询病情,更有甚者非要她上班时才去看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让我们在新世纪高举尊老爱老伟大的旗帜,献出我们全部的爱心与孝心,抛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观念,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世界处处阳光灿烂吧!
(遵义县文明办信息员:熊鹏程)
第二篇:屹立在贵州高原上的教育丰碑(范文)
屹立在贵州高原上的教育丰碑
---------百年老校龙家小学考察报告
(吉林农业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李晨曦)
从决定离开东北土地踏上贵州高原的一刻起,一群又一群的青年人响应国家“西部计划”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吉林农业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一行六人带着心中的爱与梦想经历三千多公里六十多个小时的征途,来到贵州高原上一所在基础教育上具有典范和先锋意义和作用的乡村百年老校——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
梁校长派车把我们接到小学,到达学校已经是晚上九点了,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未来的生活工作的新家。刚刚踏学校,映入眼帘的是“热烈欢迎吉林农业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来我校实践”的条幅,那一刻的心情特别的亲切,校长的用心和学校老师们的热情,让我更加坚定留在这里,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2015年8月18日,吉林农业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对余庆县龙家小学进行了参观考察,校长梁中凯向我们介绍了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未来的发展目标。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学校的童心向党展览馆、龙家小学百年老校简易陈列室、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服务团余庆县龙家小学实践基地接待楼、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陈列室。参观之后深深的被这所学校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所震撼。
一、走进龙家,了解龙家
余庆县龙家小学创办于1911年,是贵州高原上的一所乡村百年老校。龙家小学位于贵州高原东南面,乌江北岸。现有教师37名,有高级教师21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5名,其中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有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的教师,有全国劳动模范,有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的“贵州省省管专家”称号的教师、香港柏宁顿第三届亚洲(中国)“孺子牛”金球奖荣获者,受国家表彰的师生5人次,受省市表彰的师生39余人。学生近700人,校园占地面积20亩。
建有大学生各类基地5个,学校师生建有红领巾林场300余亩,花卉园艺场一个,师生每年养花2000余盆,师生在校园里创办了养鸽场,年养鸽子200余只。校园里有珍稀古大银杏树,种植银杏树300余棵,银杏园是余庆县龙家小学的别称。
二、悠久历史,承载104年风雨兼程
公元1911年至今,学校已经有104年的历史,对于这多小学,最为珍贵的是这104年龙家小学的风风雨雨都被深深的记录在学校的陈列室,这里收藏着学校创校第一套毛笔手抄教材和从创办至今学校的历届毕业生以及教师的相片还有学生和资助者来往的书信。当参观到以前学生作业的记录档案时,梁校长用一句话向我们概括了这里的深远的历史“爷爷奶奶带着孙子来参观当年自己的作业!”这样悠久的历史,深深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从心底对这所百年老校肃然起敬。虽然这里只是一个陈列室,在这间百年老校陈列室里保存着 “世界上数字最多的毛笔手抄乡村学校百年校史”和“世界上保存学生信件最多的乡村学校”两项世界纪录、国际生态绿色学校及国家教育部多次颁发的奖牌。这和梁中凯校长所提出的“从小立志、爱党爱国、永不掉队、开门办学、放眼世界、努力建设乡村生命校园,跳出学校办学校、跳出学校育新人”的办学理念相得益彰。这里承载了龙家小学104年的历史,这里记载的不仅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业绩,它所绽放的光芒可以照亮整个龙家小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龙家人。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龙家小学始终秉承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带着理想、从这里出发”的校训。引领师生实现“第一做学生的朋友,第二做学生的先生”的良好师生关系。未来一年我也一定会始终铭记学校的办学理念,做好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宿舍楼是龙家小学专门的“大学资源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中运用研究”信息楼,现在已挂牌为:长沙环境保护学院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科研余庆县龙家小学基地、华中农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余庆县龙家小学基地、遵义师范学校师范学生实习基地、遵义师范学院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服务团余庆县龙家小学实践基地等。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龙家小学最为著名的应该要属银杏树了。学校有300余棵银杏树,学校专门有一所银杏园,这银杏园就是学校在全国首先倡导的“乡村生命校园”观,园中有许多石碑,记载每个石碑和每棵银杏树的来历。有的是参观的朋友栽下的纪念树,有校园结婚老师栽下的爱情树,还看到了吉林农业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去年植树节时一同种下的“青春生命纪念树”,我想当未来一年我们第三届支教团也会种下“希望之树”,当我们离开后,我们永远都会记得我们的根在这里,我们的青春在这里驻足,当经理风雨这棵树依然会茁壮成长,我们会和这所学校永远在一起。我想这所百年老校的教育工作者就像这些树木一样,为人们遮风挡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去实现学生们的梦想。这是因为这里的一切,这所百年老校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荣获国家教育部表彰“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教育部,中宣部等十部委表彰“全国敬老爱老先进集体”;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组”、“专设课题组”;团中央首批表彰的“全国红旗大队”;国家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第五届母亲河奖”;全国建立龙家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基地中小学72所;贵州省教育厅,环境保护部表彰“贵州省绿色学校”;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央电视台来龙家小学拍摄上下集《山与海的对话》;梁中凯科研成果《农村义务教育创新管理研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来到龙家小学仅仅一周的时间,深深的被这所学校悠久的历史所震撼,所以我时常在想,来到这所学校我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做些什么,或者说如何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我想我还需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学校其他优秀的老师身上学习他们教学、治学的方法和经验。其次,要根据地区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因材施教。最后,我想说贵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贵州的教育有其特点,也有许多北方学校没有的特色,这里的真山真水真性情更是与我之前的想法大相径庭的。
在青春的路上能够停留在龙家小学,可以说是一种幸运;能够亲身体验这里的生活,成为这里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是一种荣幸;在这里学校所有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对我们热情的关心和照顾让我们感到深深的幸福,我们也将用最快的时间融入其中,投入工作,将这份感动、感激、感恩化为行动,用自己的力量使龙家小学建设的更美好,让青春在这里驻足,把爱与奉献留在贵州高原!
2015年8月19日余庆龙家小学
第三篇:让“三敢精神”在校园永放光芒—完美稿
让“三敢精神”在校园永放光芒
演讲者:王靖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有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别人常说,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热爱和平;只有遭受过痛苦的人,才向往未来;只有得到过帮助的人,才懂得感恩。今天,在这里我要说,只有分享到大胆改革硕果的人,才知道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重要。
五年前,一个经历了高考失败的学子,担着沉重的行囊来到了补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她命运的转折之站——黎平。此时的黎平,正处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时期,就在这年,她成功地考上了大学,黎平教育改变了她,黎平教改也感动了她。毕业后,她也想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更多的人。于是,今天她站在这里大呼,让“三敢精神”在校园里永放光芒吧!
黎平的教育正是因为发扬了“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才能在黔教育系统中异军突破,才能培养出众多栋梁之才,才能成就了孩子们跳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梦想。
如今,作为一名教师,别人都说我们是思想的播种者,这话很有道理。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过:“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现在,我们就是要在学生心理播种“三敢
精神”,让他们成为“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创新型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敢闯、敢做的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兴贵富黔”的有用之才,如何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现在,我们找到了精囊妙计,那就是以“三敢精神”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不能永远墨守成规,不能永远战战兢兢,不能永远前怕狼、后怕虎。我们要大胆向前迈进,要奋力追赶,要坚持不懈!
追求卓越必然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温家宝总理说过“企业的前途在于创新,国家的前途在于创新”。黎平的教育曾经也是原地踏步,徘徊不前。但黎平的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课改”的挑战中,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他们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毅力,在教育事业中默默耕耘。现在,黎平教育“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状况已成过去,改革的硕果已在那灯火阑珊之处熠熠闪光;现在,改革的春风已吹进黎平校园,丰收的喜悦正惠及千家万户;你们看,“异步教学”,“15+30”教学模式,“师生双重学习探究模式”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的教育已不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在点燃一把火,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点燃学生的奋斗之火,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
朋友们,我们深知,教育的贫困则会导致经济的贫困,二者互为因果。所以,无论是工业强县,还是旅游兴县;无论是农业稳县,还是城镇带县,我们都不要忘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论我们的目标多么远大,我们都应记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美好的目
标都要人才来实现,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因为有了人才,秦国虽处于贫瘠的西北,却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因为有了人才,以色列在缺乏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却能成为军事强国。因为有了人才,科学奇迹才能在美国硅谷上演。
如果说人才重要,教育则更重要;如果说教育重要,则指导教育的思想和精神就更重要,因为没有指导精神,教育就像一艘迷茫的、靠不了岸的船。所以,发扬“三敢精神”的教育力量,势在必行!
没有创新的国家就不可能有发展,没有创新的民族就不可能强盛,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可能长久。“三敢精神”为我们“走进新课堂”搭建出了璀璨的舞台,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指引了方向,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大胆探索新教法,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果我们都敢闯新路,我们定能找到成功的法宝;如果我们都敢于突破,一切难题定能迎刃而解;如果我们都敢于胜利,我们的校园里定会出现更多栋梁之才。
朋友们,就让“三敢精神”在校园里永放光芒吧!
第四篇:雷锋月讲话稿 让雷锋精神在校园永放光芒
雷锋月讲话稿 让雷锋精神在校园永放光芒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让雷锋精神在校园永放光芒》。
每年的阳春三月,淋浴着和煦的春风,伴随着春天的脚步,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他虽然是一名普通战士,可是他却有着光辉的一生。他把自己22岁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
雷锋,1940年12月,出生在湖南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他不满七岁就成为孤儿。1949年8月,湖南解放后,当过拖拉机手、推土机手,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1959年,被破例批准入伍,成为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汽车兵,多次立功受奖,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沈阳军区树立他为标兵模范,但不幸于62年8月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国内外产生过巨大影响,自毛主席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全国范围内学雷锋的纪念日。
雷锋曾经说过“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雷锋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善待他人,见义勇为做好事的代名词,雷锋以钉子的“钻”劲和“挤”劲对待学习,他勤奋刻苦,契而不舍,千方百计的挤时间自学,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短暂的一生中国共产党写了九本近二十万字的心得笔记,留下了几百篇闪烁着思想火花和充满着理性思考的“雷锋日记”,许多名言警句至今广为流传。可以说,我们学雷锋,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期望,历史现实正在证明,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最有影响的精神力量。那么,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雷锋呢?
在学习上,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要勤奋刻苦,善于“挤钻”。在对问题的接受与解决上有一种不怕险阻的探索精神,我们要钻研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老师教给我们的和书上现成写着的,而要用自己的毅力和恒心去钻研出更多更深的知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这样,才会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乐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追求卓越,积累强大的动力,奠定坚定的基础。
在行为上,我们要学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要从身边做起,要从小事做起,要从自己做起,要始终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在学校要爱护公物,减少浪费,要自觉做到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养成节俭节省的良好习惯。
同学们,雷锋,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羸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这个普通战士所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健康成长,一个学习雷锋的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充分说明雷锋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以雷锋为光辉榜样,努力学习,勤奋实践,传承雷锋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新时代志存高远、品学兼优的学子,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人的殷切期望,通过积极进取、不懈努力使自己实实在在的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第五篇:让青春在雪域高原上闪光
让青春在雪域高原上闪光
------余英霞 生产技术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生产技术处余英霞,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雪域高原上闪光。
二十世纪初,一场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震惊了世界,唤醒了民众勇担大义的灵魂。今天,紫金矿业吹响了“我为新一轮创业立新功”的号角,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紧跟着总部的步伐,传承五四精神、彰显企业文化、弘扬紫金创业精神。奉献我们的青春年华、创造我们美好未来!
新时代孕育着新的使命,让年轻的生命在碌碌无为中消亡不是青春的作派;让美好年华在消极倦怠中流逝更不是青春的本色!每个人都有过美丽的青春,有的人青春美丽在雪山哨所,有的人青春美丽在菁菁校园,有的人青春美丽在无影灯下……而我将青春美丽在高原,每天重复同一个业务流程,觉得总有统计不完的数据,理不完的帐,每天的工作千篇一律,周而复始,实在乏味。20多岁的我也曾经困惑,这样的工作这么琐碎,怎么能实现心中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呢?但是,当看到周围的同事默默无闻的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我理解了。做为一名威斯特的员工,从走上岗位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就应该有让青春在高原上闪光的决心。
站在今日的辉煌,我们翻开重重的历史,威斯特公司艰辛而成功的走过了六个春夏秋冬。在这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挫折,然而正是这2000多个昼夜,我们威斯特全体员工付出的是汗水!是智慧!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内各大矿业纷纷进入“冬眠”阶段,然而我们在集团公司和公司领导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以顽强的奋斗拼搏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例如,在2009年5月11日,取得日产铜金属量和日回收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日产铜金属量110.068吨和回收率80.074%的历史纪录,2010年4月23日,我们再次打破纪录,一次次振奋人心的消息,使员工更加有了干劲、有了信心,而我们威斯特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还需要我们去创造。新一轮的创业号角已经吹响,对事业的无限热爱,犹如我们踏遍的青山,连绵不绝,这份炽热、执着的情怀激励着我们永往直前,我们意气风发,我们斗志昂扬,我们前进的步伐会迈得更坚定、更稳健,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的青春在雪域高原上闪光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