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头村支书温建勇事迹
东社镇城头村支书温建勇先进事迹材料
城头村在东社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党员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村支书温建勇的坚强带领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比一树主题教育精神,多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一、加强党支部建设,增强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选好一个村支部,配强一个村级班子,这是抓好基层的关键所在,该村的村支书,村委班子成员,都由群众认真推选,将党性强,作风好,有知识,有干劲的同志,选进村两委班子。同时党支部注重培养后备力量,发展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几年来,每年发展党员纳新分子1名以上,培养积极分子3名。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班子的政治、思想、作风建设,形成了坚强的战斗集体,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目的,村党支部首先从自身做起。按照学习制度要求,组织好村民代表、党员和群众代表进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三比一树和党在新时期的重要理论知识学习。开好支部民主生活会,抓好民主评议工作,树立正气,严肃党纪,在民主生活会上作好自我剖析,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要求党员做好先锋模范作用。本支部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思路,致力于加强基层党建,从而大大增强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带领
村民发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推动两委工作开展。
村党支部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为了让群众放心、满意,财务上落实专人管理,作到审核与开支分开,定期公布财务收支状况,让群众监督,并积极融入村帐镇管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塑造村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改善基础设施,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
在温建勇带领下,城头村紧紧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村支部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搞好村级阵地建设,在上级的支持和关怀下,改建了村两委办公楼,改变了会议室和办公环境,树立了村两委的形象。二是积极协调,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城头充分利用村自身优势,搭建蔬菜大棚60个,建立恒温库300个,填沟造地近100亩,解决了部分群众无秧地、田的困难。三是认真贯彻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完成我村危房改造,解决部分群众住房难的问题。
四、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
作为难度大的计划生育工作,村支部坚决按照上级党委、政府计生政策,常抓不懈,积极宣传党的计生政策,按时召开计生例会,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情况,深入计生对象户去走访、交谈、了解,减少计划外生育,控制多孩生育率,积极配合镇计生专干在我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五、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农村社会稳定。
为了使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安全得到保证,首先要教育群众学法、懂法,走科学发展之路,以创建“平安工程”为载体,温建勇坚持在村支部大会、小会上积极宣传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工作,经常入户对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同时加强森防工作宣传,以黑板报、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对个别户进行督促整改,近几年来没有发生安全隐患。在入户进行消防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同时,对农村、农户有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发现矛盾纠纷及时进行了解调查,根据群众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调解,使出现的矛盾全部消化在基层,确保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真正做到了保村一方平安。
东社镇城头村党支部二○一一年九月
第二篇:优秀乡村教师张建勇事迹
个人事迹材料
固安县东湾乡东湾中学
张建永
个人事迹材料
本人张建永,男,1974年9月出生,1992年9月开始工作。长期的生活磨练和工作中的历练,不仅使我养成自强不息、勇挑重担,正视现实,战胜挫折的精神,而且也使我学会了做人,拥有一颗真诚而善良的心。在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五年来,我始终以“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人生信条,从每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心做事业,用爱做教育,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受到领导、同行、学生及家长一致好评。
一、孜孜不倦育才路,矢志不渝领跑人
本人任教25年,现为固安县东湾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研组长。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我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并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新一代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我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教育界特别是初中体育教学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初入东湾中学的时候,校园内荒草连天、残垣断壁,教师也无心安于教育。后来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在泥泞中找到了学校的发展之路,确定了“两翼齐飞,拉动主体”的发展方案,就是以体育艺术学科的发展,带动文化课教育质量的提升。而这体育教育的发展重任就
落到了我这位年轻的教研组长稚嫩的肩上。多少个不眠之夜,选定训练苗子,制定训练计划,确定授课方案„„几番寒暑、几度春秋,风雨中、烈日下总见我忙碌奔波的身影。当别人还在香甜的睡梦中的时候,我已经在陪同学生晨跑,当别人躲避风雪,围着火炉享受温暖的时候,我已在训练场指导学生的训练,无论春夏秋冬,节假日双休日我总是风雨无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体育考生捷报频传,这些年来考入廊坊体校和固安一中的体育生共计49人。
三、爱心铺就成功路,智慧沐浴新教坛
“人格是最高学位”,这是我的另一个口头禅,也是我人格的真实写照。我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更影响了体育组甚至全校教师。作为体育学科带头人,对其他教师,我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学校老师最信任的教师之一。对前来请教的老师,我为他们出谋划策,查找资料。然而,对那些想投机取巧者,我又会毫不客气地给予他们痛斥,“做优秀教师要先学做人”,这是我的原则。
作为教研组组长,对待组里的新教师,我更是积极指导,悉心培养,从思想上进行敬业精神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师德。组织他们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我的指导下,年轻教师很快成熟,成为业务骨干。
我深知偏远地区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条件差,设施落后,学生要取得成绩十分不容易,但这里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爱吃苦,身体素质普遍较好。我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一套适合农村初中教育的体育训练模式,强化训练,纠正误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我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大到姿势,小到动作分解,我都手把手的教,对于家境特别困难的体育生,虽然我自己并不富裕,但只要被我知道,我都解囊相助,我亲手带出的学生,每一个都十分尊敬我、佩服我、崇拜我。
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十分的付出,终究获得十分的回报。由于我的倾情付出,东湾中学的体育学科逐渐壮大起来,曾连续多年向高级学府输入大量的体育顶尖人才,为东湾中学的体育事业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伴随而来的各种荣誉也接踵而出,曾18次荣获固安县中小学篮球赛优秀教练员称号、14次荣获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优秀教练员称号,并获2016年固安县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优秀教练员。曾5次荣获固安县长跑比赛优秀教练员称号、3次荣获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工作者称号,4次荣获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3次荣获县政府嘉奖。在2012年9月和2013年9月连续荣获教学成绩优秀奖,2012年9月荣获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9月和2015年9月获优秀教师称号。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为东湾中学的建设和发展,为家乡体育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现在,我仍在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为家乡体育事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而辛勤工作着„„
附:荣誉证书图片
第三篇:温静主要事迹
温静主要事迹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开发所所长温静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为二元驱上产立下汗马功劳。在辽河油田开发战线上耕耘了20个春秋的温静,挑战着一系列油田开发极限,书写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别样风采,被誉为油田开发的“铁娘子”。
2011年1月,深冬的盘锦,夜晚格外寒冷。窗外银装素裹,研究院开发所灯火通明,温静正在和同事讨论辽河油田分层开发的具体思路。
“老区主体含水高容易水淹,分层开发还是应该在老区周边的低含水区域或者新区展开研究。”“老区主体区域含水虽高但剩余油富集,潜力仍然巨大。”22时,大家仍在热烈讨论。
“大伙研究一天了,非常辛苦,但是今天的讨论必须要有个结果。”温静斩钉截铁地说。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确定了分层开发的主体思路:将老区次主力层作为分层开发的主要目标,实现单砂体和小层精细开发。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辽河油田已在雷
11、锦99、曙三区三个区块进行分层开发,共实施井位43口,平均初期日产油7.5吨,阶段增油2.61万吨。“十二五”末,分层开发将覆盖储量2.8亿吨,新建产能75万吨。一个战役刚刚取得胜利,温静又带领她的团队投入到新的战役中。
辽河油田开发建设40余年,连续27年实现千万吨有效稳产。然而,勘探程度高、后备资源接替匮乏、油品性质复杂等问题制约着持续稳产。
为攻克这些难题,2012年,集团公司设立“辽河油田原油千万吨持续稳产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专项。温静作为9个课题长中唯一的女性,负责稀油、高凝油上产工程中的“水驱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锦16块是辽河油田的主力稀油区块,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采出程度46.3%,综合含水率高达97%,已接近甚至超过同类油藏注水开发的极限。为吃干榨净剩余油,辽河油田决定采用化学驱进行精细挖潜。
在跟踪化学驱井网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部分井在非化学驱层位出现了储层电阻异常升高的富含油显示,这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却被温静视为打开锦16块剩余油潜力的金钥匙。经过研究,项目组决定在化学驱前期利用化学驱井网对“路过”的剩余油富集区域进行空白水驱开发。这一“二三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了辽河“双高期”老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作为所长,温静每年负责组织全所近40项科研生产项目,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也让她成为了一名开发领域的全能战士。
辽河油田提出到“十二五”末稀油、高凝油要上产至500万吨。重任在肩,温静和她的伙伴们将继续为油田挥洒智慧和汗水。[2]
温静主要荣誉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2015年4月28日,温静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四篇:学习村支书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村支书事迹心得体会
“对群众有利的事就要多做”这句充满对人民群众深切关怀的话语是出自于一个山区的村支书之口。他在不同村里担任村主任、支书40年里,先后被交流了5次,哪里最贫穷、哪里最复杂、哪里生产生活条件最差他就到了哪里。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抱怨组织对他的“特殊照顾”,而是选择了勇敢接受,他每到一处就凝聚民心,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使一个个山村变了摸样。他走到哪里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急群众之所急,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深刻的诠释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伟大胸怀。他就是被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称赞为交流最多的村官的黄龙县八家梁村支部书记xxx。
读完xxx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感触颇多。作为一名身在最基层的党员,他却真正的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工作在最基层的党员,却没有用自己的工作体现出了一个党员的作用。论文化素质,我比他高;论工作条件,我比他好;论身体状况,我比他年轻;论工作,论觉悟,论党性,我却和他相差甚远。他面对组织的频繁调整,他并不是和组织讲条件,要待遇,而是服从,绝对的服从,他被调整来调整去,面对艰苦的环境,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带领他的村民艰苦奋斗,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上山修路、修窖蓄水、移民搬迁、发展产业,最终使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了幸福生活。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他:
1、一心为民的公仆之心。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工作的第一位,把是否有利于群众利益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标准,“对群众有利的事就要多做”,不以事小而不为,群众利益无小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群众的利益。
2、无怨无悔的奉献之心。绝对的服从党的领导,是作为一名党员最基本的要求。而正是这最基本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乔占山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应该做一个怎么样的共产党员。面对组织的调整无怨无悔,把自己作为党的一个螺丝钉,放到哪里都默默的做贡献。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和他一样,对上级服从,对党服从,听党的调遣,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知难而进的无畏之心。他在被多次调整的艰苦的工作环境后,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正是他这样的大无畏的精神感染了他身边的群众,使群众都紧紧地凝聚到了他的身边。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习他知难而进的精神,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勇敢面对,而不是畏畏缩缩,止步不前。
第五篇:村支书带头创业事迹
搏击海滩铸辉煌
——记如东县大豫镇东港村党支部书记李学仁
90年代初,经济改革的浪潮把一个渔民出身,从小跟大海打交道的年青人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个年青人凭自己良好的素质、丰富的经验和惊人的胆识,站立南黄海之滨,搏击风云,铸就了不可磨灭的辉煌。
他就是如东县大豫镇东港村党支部书记李学仁。
1992年,李学仁受上级组织的重托,更是全村党员群众的信任,从船长被推到了村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岗位。2012年众望所归的他,又被推到了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挑起了发展家乡经济的重任。李学仁凭着他多年积累的海水养殖经验,高瞻远瞩的经济眼光,一幅加快发展渔村经济、富民强村的宏伟蓝图在胸中绘成。
十三年来,李学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因地制宜,勇于开拓,与全村群众一起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绩。当他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时,不由感慨万千。
东港村是全国最大的文蛤出口基地和文蛤苗种生产基地。李学仁一上任就提出,东港村是以文蛤养殖、加工、出口为主导产业的纯渔业村。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要富民强村,就必须加大投入,充分利用本村资源,挖出资源潜力。他上任后,以开发滩涂为着落点,扩大文蛤养殖面积,增加总产量。先后新开发滩涂3万多亩,使东港村的文蛤养殖面积从原来的5万多亩增加到现在的8万多亩。不断追加经济投入量,他每年带领村民共同投入资金1200-1500万元,养殖文蛤苗种1500-XX吨,年产成品文蛤5000多吨,文蛤苗种投入XX-4000吨,出口3000多吨,创汇150多万美元,年产值6000多万元,年上交税金200多万元,渔民人均纯收入从12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XX0多元。
滩涂文蛤养殖是露天工厂,常常要受台风、海水污染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难以保证稳产高产。另外,取捕文蛤必须在潮退后才能作业,涨潮后渔民只能在船上闲着。为了充分利用滩涂优势,利用船只和渔民的空余时间,增加渔民收入,李学仁大胆提出了文蛤与紫菜在东港村滩涂上共同养殖的设想。他想,沿海渔民有养殖紫菜的滩涂优势和丰富经验,既不要到外头请人,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省了船只运输费,与只靠养紫菜的单位相比,我们一年可节省开支40多万元,渔民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左右。他的想法一说出,便得到全村渔民的一致肯定。XX年,在李学仁带头下全村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共同投股450多万元,建立了紫菜育苗场、紫菜加工厂,开发紫菜养殖面积700多亩,同时注册了南通仁和水产品有限公司,从立项到企业能开始运行生产,前后不到六个月,李学仁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人也瘦了十几斤。公司成立后李学仁又经常深入到育苗场和海上船头、紫菜加工厂,了解观察紫菜生长、加工情况,提出指导意见。为了提高紫菜的产量和质量,李学仁多次到紫菜高产单位拜师求教,采取走出去观摩,请进来培训的办法,虚心学习同行的紫菜生产管理技术。通过学习和反复实践,仁和公司紫菜育苗出苗率比邻近同行高15%,加工紫菜正品率比邻近同行高10%。
XX年,仁和公司紫菜产量偏低,李学仁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反复琢磨紫菜低产原因。通过对邻近养殖企业紫菜养殖地形的反复考察,对海水流向与紫菜生长的影响的深入了解,并向相关养殖专家的请教,后来发现海水水质与潮流的缓急对紫菜生长影响较大。2012年,他带领一班人在金刚套滩涂上咸淡水混合交汇的地方试养紫菜,结果紫菜产量比相同面积的其它地方增加了双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