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共交通事业考察学习报告

时间:2019-05-12 16:5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公共交通事业考察学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公共交通事业考察学习报告》。

第一篇:成都公共交通事业考察学习报告

成都公共交通事业考察学习报告

为了全面推进宜春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加快城市公交的公益性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科学规划、跨越发展”的指示要求,10月下旬,市财政局组织有关县市区经建股负责人赴成都市考察学习。考察学习本着实事求是,取长补短的原则,通过现场参观和座谈交流等形式,既学习了兄弟省市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中的先进经验,也丰富了相关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知识,同时,引发出我们对我市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中的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况

2006年底,成都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5220 标台(市公交集团4436标台),公交线路174条; IC卡发行量为93万张;中心城区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为14.7%。

2007年3月成都市提出了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确立了 “两高五低一适应”和“安全便捷、全国一流、群众满意”的现代城市地面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战略目标。

到2007年底,成都中心城区全部公交车辆折合5821标台,IC卡发行量增至143万张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 22.1 %,逐年增加到现在的22.3%。

成都市现有222多条公交线路,覆盖了城区所有区域并形成了三个圈层的城乡公共交通客运市场一体化网络体系;全市公交车总量突破7000辆;几乎所有主干道都开通了覆盖白天13个小时、长达500

公里的公交专用道。

二、成都构建“两高五低一适应”和“安全便捷、全国一流、群众满意”的现代城市地面公共交通体系

紧紧抓住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坚定并进一步突出公交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服务城乡群众出行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改善市区大气环境等为己任,努力构建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近期目标和“新三最”奋斗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城市地面低碳公共交通体系。

1、增加车辆和调整线路,提高公交运力

2006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5220 标台(市公交集团4436标台),公交线路174条。到2007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增加到 5821 标台(市公交集团 4963 标台),公交线路增加到175条(较上年新开行12条,调整优化取消11条)。增加车辆和调整线路,提高了公交运力,日载客量由2006年的244.7 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291.6万人次,上升19%。

2、推行IC卡票制改革,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市公交集团公司推出IC卡并相继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后,IC卡发行量快速增长。2006年底为93万张,2007年底增至143万张,2008年7月达到202万张,逐年增加至现在的300万张。IC卡票制改革吸引了大量群众乘坐公交车,公交出行分担率有较大提高。

3、试行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交管部门在一环路、蜀都大道划定了两条公交专用道,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投入运行。据初步测定,车速由原来的12公里/小时提高到15~20公里/小时,部分路段可达30公里/小时,公交车运行时间节约20%以上,快捷性得到初步体现。

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出行难局面,车速过慢、乘车拥挤、舒适度低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2007年底,中心城区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由2006年的14.7%提高到23.22%。

三、对我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启示

(一)坚定信心,确定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要促进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坚定不移地选择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城市交通结构应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线公交为主体、支线公交为支撑、出租汽车为补充”,合理匹配、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对小汽车采取不限制购买,但限制使用的办法,出台一些调控政策,在不同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控制小汽车使用。对电动自行车的限制措施也应该继续加强。

(二)加快线网优化建设,根据线网需求合理配置车辆

要加快实施公交线网优化,逐步形成公交快线网和干线网,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公交支线网,形成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相互配合,层次分明,换乘高效、便利,具备较强出行吸引力的中心城区公交线网。线网优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减少公交线路重复;降低非直线系数;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换乘系数原则上不超过1.4,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各层次间建立方便、快捷的换乘场(站);凡是具备条件的中、小街道,原则上都应该开行支线公交;新增或延伸线路,向新建的大型住宅区、商业中心区、高等院校、工业园区等延伸,扩大公交线路覆盖率。

同时,为适应线网优化的需求,建议增购高性能大容量公交车和小型公交车,使车辆结构尽快形成合理的比例,在适应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和干线、支线公交对车辆不同需求的同时,提高公交舒适度,以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车。

(三)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公交场站建设

公交场站是线网优化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公交场站的规划力度和规划执行力度。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主城区,旧城改造要规划地下公交场站,要求开发商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以有效地解决首末站严重短缺的问题。公交场站的深度开发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公交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交场站建设。对于新开发区域,公交场站的配建必须纳入新建小区的强制性条件。只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必须配建相应规模的公交场站。场站建设要实行综合配套建设,要对整个区域综合开发和立体开发,进行统一管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相关部门选择一个场站建设作为试点,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

(四)推广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

公交运营速度是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核心问题。要下决心在具备条件的交通干线上实行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使公交出行较私人交通出行更具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应该遵从“专用、快速、大容量和线网整合”四条原则。加快配置先进科技设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调度管理公交系统,也是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五)加强对公交企业的监管

加强监管,提升公交企业服务水平。建议今年内重点研究解决市民反映突出的运营时间问题。应根据市民需要,对线路的收发车时间做出相应调整。

第二篇:成都考察学习报告

基于学习教育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成都四所学校考察报告

桑成宝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

1、基本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教育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2)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1)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2)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二、学校在核心素养中的角色

1、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校承担的是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尤其是在考试作为基本的选拔制度的背景下,学校更多承担了,知识的传递者,甚至是知识的灌输者。相对于国家的教育指导理念与教育的本质来说,学校的是知行不一。知行不一实质就是说一套,做一套,认识与实践自相矛盾、互相否定。具体表现为: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分轻能的现象;课堂教学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言堂仍较普遍;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恶评不断,但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学生苦、学生累、学生书包重、学生作业多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对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核心目标、基本规律、重点要求、工作路径未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以育才教育取代育人教育。具体表现在:育人片面化,以智育代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才轻德;育人特殊化,以少部分尖子生、特长生代替全体学生;育人形式化,课堂教学改革重形式轻实效,不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背离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育人盲目化,校训校规原则空洞,没有凸显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育人简单化,以开展体音美的活动等同于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仅满足于墙壁文化呈现,把社会实践仅仅局限在军训、农训或志愿者服务等少数有限的集体活动中。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尴尬的角色,自己作为教育的推动者,而用一种扭曲的手段曲解自我作用。

2、学校如何改变思维 在以考试制度为背景下,学校做出一些变化非常的难,尤其是在高中选拔的作用 大于一切,在高中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核心素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初中和小学把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可能的。尤其是在小学,考试往往是反映学校的检测能力,甄别和选拔能力比较弱,实施核心素养会有很大的实施空间。

核心素养与知识和技能相比有非常大的区别,知识和技能知识核心素养的体现。核心素养是人的全方位的教育,能够塑造和培养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的品格,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所具备的能力。学校要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实施多方位的评价策略,全方位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在成都学习过程中有几所学校是这样做的,他们有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有自己学校的特色,有全方位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方法,能够在应试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四所学校的教学理念的阐释

1、棕北中学

棕北中学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国际化教育。棕北中学以国际化教育为特色,打出创一流名校与国际接轨。在与国际接轨的理念的引领下,学校通过校园建设塑造与国际接轨的校园文化,对老师进行国外交流和培训,通过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校合作,共同营造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国际化接轨的范围。

2、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小 康永邦校长的“五指教育”,即尊重孩子的个性为基础,承认孩子的之间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生态校园,做现代教育。让每个学生“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看得远、行得正、懂得爱、想得通、管得住、处得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切实的50分钟大课间,全员兵乓、全员网球、全员跳绳、全员快跑,学生大课间结束全员喝开水、全员吃水果等有效措施为学生健康提供保障;通过年年都有时节课程”、“月月都有主题课程”、“处处都有活动课程”、“人人都有自开课程”、“素质课程超市”等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学校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课程保障;通过人人都是小干部,人人都是小主人,人人有奖状,个个都自信。

3、成华小学

尚美教育,以“爱相伴、美相随”为学校校训,以美术为基础,打造美的育人文化,为学生提供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美的素养。学校20多年来坚持修养与能力是不可以“速成”和“打造”的,学校将秉承“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让教育的边际不断扩大,让美的追求不断延伸。让每一个成华小学老师都以温和和从容的态度,尊重人性,遵循规律,牵着孩子的手,让孩子从起步的每一阶段都能踏踏实实感受到“美”的存在,让他终身都能与爱相伴,与美相随。

4、高新区和平路学校

其核心教育理念是“和融教育”,于建校长通过学校的体系化建设,把学生教师课程社会融为一体,是一所体系化完善,功能各个方面都比较强的学校。“和融教育”涵义:是一种追求生命可持续的教育;是一种追求生命全面而个性成长的教育;是一种追求生命高品质的教育;是一种追求生命过程愉悦和谐的教育;是一种追求生命与环境交融共生的教育,其核心思想为“九年一贯,和融共生”。

5、思考与总结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一个理念性和宏观的问题,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关键。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会有不同的方法。作为高新区的学校,物质比较丰厚,本部学校山东省实验小学教学体系完善,如何利用两者结合的特点,进行学校的资源优化利用,这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四所学校的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

1、教师的考评制度

棕北中学教师考核制度没有过多的讲解和介绍。成都电子科大附小,教师以知识分子考核的荣誉激励为主。在考试方面学校给教师划定界限,考试不能低于平均分5分,及格率不能低于98%,优秀率不能低于10个百分点。教师的绩效工资差距不大。

成华小学的教师,无具体介绍。观感比较人性化,为学校3位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

成都市高新区和平学校,教师考评制度非常完善,具体细则在和平学校的材料中有具体细则。学校各种规章制度非常体系化,尤其是教师的考核制度,通过日常工作、荣誉获得、考试与特别贡献相结合的制度对学校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规章制度完善,体系合理,实施的力度和可行性都非常大。尤其是学校把财权和人事权部分到教研组进行综合考核,笔者觉得很特殊,但是实践性。

2、教师的学习培养活动与专业发展

棕北中学的教师培养制度是,让外语教师走到国外去交流,至少一年,而且同时引进国外教师。在其他教师专业方面引进优秀的专业教师,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成都电子科大附小,把教师的培养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养生和教师健康培训方面有着很有效的方法。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对教师实施奖励,鼓励教师出成绩,出效果。学校中层领导以培养教师作为工作的重心。教师专业发展方面,1-3年的教师每年入格课,3-5年青年教师展示课,每学期一节优质资源课程入学学校优质资源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成华小学,教师鼓励发展,没有听到和观察到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简单的寻走以及拜访之后,成华小学以名师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教师,形成非正规性而且积极有效的措施,此方法在美术教师培训之时显得非常明显。

程度高新和平学校培养新教师的方法,实行积分制60分教师毕业,从新教师升级为青年教师。新教师的积分的内容包括,上优质课、公开课、各类听课、发表的论文等,进行赋分量化,通过老师结对活动帮助新教师成长。成立教务处与教研处,强化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研质量。

3、小结

教师的积极性的调动与教师的培养是学校的第一要务,只有教师在学校里有归属感,才会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进行专业培养,有效提供给教师发展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水平提高以及归属感的增强,会对学校工作提供积极的动力,从而顺利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也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

五、学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1、家校沟通的时间以及方式

棕北中学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进行基本的家长交流,其中包括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学校的建设活动,在学校公共场合(学校史馆)进行亲子互动的照片摆放。

成都电子科大附小,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与方法非常全面。在学校层面,开学前一周进行家长培训,每月一次家长会,每年一次家长资格证的考试和颁发(由校外专家进行考核)。每学期四次家委会主席联系会,在班级层面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家长会的安排。

成华小学,学生入学前家长培训前置,提供幼小衔接帮助;学校组织隆重的开学典礼,由于班级比较多可能分批次;每学年校长亲自两次家长培训;每学年校长组织两次家庭与孩子亲自活动;每学期与家长一起展开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五、六年级进行家长有关青春期的培训;学校组织小升初的家长学生培训;隆重的毕业典礼。

高新区和平学校,家校沟通也是比较有特色的,2、家校沟通的体系建设 对家长进行培训,获得家长的理解,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与家长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改革的顺利完成。四所学校的家长体系建设大同小异,都是把与家长沟通作为基础工作,在基础工作至上扎实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增加家校之间的了解。

家校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家长会、家庭亲子活动、家长培训都是常见的家校沟通的方法。社会机构与学校合作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进行培训和引导也是非常常用的方法,提高家校沟通是学校重要任务之一。

3、总结家校沟通的成功模型

总结四所学校,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的方式,笔者总结了个基本的模型,搞好入学新家长培训,润滑学生在校期间家长观念,稳定每学期的家长培训计划,提升有教育潜质的家长,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的力量。

新入学家长具有首因效应,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校期间,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进行家长培训,促进学生学习的立体化。形成稳定的家长培训体制是制度保障,每学期2次家长培训,2次家长会,1次家庭亲子活动,形成制度保障。学生表现好的同学的家长可以作为榜样的力量进行分享,家长之间更加容易沟通,家校之间的沟通会更加有效。

六、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1、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与安排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社会课程为课程体系三大内容,其中学校课程为普通知识传递课程,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的课程。三个学校基本是按照高效课堂的原则,学生做好预习,教师做好备课与课堂反馈,进行阶段性的知识掌握评价。校本课程多为依据教师的能力、家长资源、社会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挖掘从而形成体系,四所学校侧重点有所不同,社会课程由于外出实践,安全等问题难度较大有较少的涉猎。

棕北中学课程的整体规划为,基础课70%、拓展课20%、特色课10%,根据学生的能力划分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基础课提高了的基础上才能有跟多的选择。

成都电子科大附小的课程安排以月份为主,1-2月为传统文化月、3-4月为科技文化月、4月英语文化月、5月为音乐文化月、6月为美术文化月、7-8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月、9月为阅读文化月、10月为体育文化月、11信息技术文化月、12为数学文化月,依照月份为基础进行整体的课程设计。突出重点,完善主题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中间会有经典的校本课程穿插进行。

成华小学学校特色课程美术课程在8-10周结束国家课程,8周学校自主课程,最大程度培养学生尚美的能力。

高新区和平学校,在国家课程基础之上实施特色体育课程:1-3年级4+1+1(体育舞蹈);4—7年级3+2(中考课程)。

2、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考察与考评

特色课程的开设与考评我们学校基本相似,学校成立课程委员会,对课程进行评估。

3、学校校本课程的展示

主要在学校活动中展示,运动会、元旦、十一等节日进行特色活动展示。美术作品会利用学校的文化墙进行展示。

七、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

1、主题中心建设

棕北中学,以校史馆为基础的国际化建设。通过校史馆,把学校的国际化的进程,和学校的取得各种成就作为校园文化主题中心建设。

成都电子科大附小,中心广场为“五指雕塑”,根据学校的教学理念,把五指雕塑作为学校的文化主题中心,学校角角落落都是乒乓球桌子,体现学校的以“身体好、情商高、学习能力强“”的教育特色。

成华小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非常细致(有图为一些细节),主题中心是各种各样的“美”字,以及学校的教学理念“爱相伴,美相随”。教学楼内墙壁上是学生的美术作品,各种各样,以外框装裱的形式存在。校园外出有文化角落建设“c型龙”、陶罐、鱼缸等角落文化建设。

成都和平学校与传统学校没有差异,大门进入有一小广场,路上挂着校训。

2、教室内容规划

教四所学校教师内容与我校大同小异,都是展览学生的作品,学生的作业,以及作业记录板。与我们不同的是教师内绿色植物比较多。

班级指示牌通知板建设的比较有特色。

3、功能室使用情况

功能室都在使用,尤其是美术教室美术材料齐全,与我校大同小异。

4、小结,学校的主题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理念的客观载体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学校的环境中。文化建设能够最为直观的表现学校的教学成果,也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学生的三观。

八、学校的特色发展 依据学校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核心素养下的自我特色之路,也充分体现了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哲学。

1、棕北中学的国际化教育。

2、成都科技大学附小的五指教育理论。

3、成华小学的尚美的发展。

4、高新区和平路学校的和融和教育体系建设。

九、总结

1、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学校特色的建立。学校教育理念是学校整体力量的目标,在成都之行中,四所学校目标明确,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所侧重形成鲜明特色,棕北中学依据学校家长的特点主打国际化,成都电子科大附小主打运动教育,成华小学主打美术教育,和平路学校主打九年一贯制的融和教育。每个学校都是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寻找突破口,实施名校战略。

2、人力资源的优化,人力资源是每个学校中心工作,提高学校教师家长的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是每个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这几所学校都把教师的培养与专业提升作为出发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家校沟通提升家长的积极性。真正向人尽其才的方向推进。

3、教育核心素养的回归,在电子大数据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容易和多元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现在考试引导下的单一知识能力学习比较普遍。教育核心素养,形式为上,高屋建瓴,为学校的改革提供了方向。我们要积极学习成都四所学校的有点,紧随其后,能够在核心素养起步的阶段,在中国教育上能够有所建树。

第三篇: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建设“幸福xx”和《政协xx区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为我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公交线路27条,公交车辆288台,分属四家客运公司运营。其中,公交xx分公司,长运xx分公司,唯达xx客运分公司为市属公司,淄博万杰客运公司为股份制民营公司。公交xx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0条,公交车辆170台;长运xx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7条,公交车辆52台;唯达xx客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条,公交车辆4台;淄博万杰客运公司经营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辆62台。1路、13路、25路、32路等公交线路由多家客运公司共同经营。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公交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1、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公交线路集约化改造效果初显。长期以来,我区公交车辆大多采取业户挂靠经营方式,由私营车辆挂靠公交运营公司从事公交运营,导致运营车辆旧,车型不统一,班次不合理,运营能力不足。鉴于上述营运方式的诸多缺陷,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交通主管部门对部分公交线路进行了集约化改造。截止目前,我区共有1路直达、11路、50路、98路、113路、161路、300路等7条公交线路完成了集约化改造,改造后,车容车貌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2、公交站场建设实现突破,公交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10月20日,列入交通部客运站建设计划和淄博市“十一五”交通规划的xx客运站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采取环形孤岛模式,分为上中下三层,集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该客运站的投入使用,实现了公交、长途的“零距离换乘”,解决了火车站广场交通拥挤、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增强了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目前,该客运站已运营近两年,运营秩序良好。随着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时延伸调整公交线路6条;更新公交车110 台;城区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5标台以上;更新添置天然气公交车47台;770台出租车进行了双燃料改造。

3、公交运输能力稳步提高,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区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客运总量、车辆装备稳步增长,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公交运力不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大于70%,城区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20公里/小时,公交准点率达到95%以上,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达到20%。共建设完成景观式候车亭5处。公交网络实现了全通达、全覆盖,11路、50路、113路、117路、118路等线路覆盖城区主要地区。离休干部、伤残军警、盲人、65岁以上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享受到11路公交车的免费或优惠乘车待遇。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乘客满意工程”“爱心送考”等活动,公交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4、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有序,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实施“双基”工程,确保安全形势稳定。加强车辆检测、驾驶员驾驶行为监管,始终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了全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形势的稳定。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主管部门对车辆技术和人员档案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一车一档”、“一人一档”,在公交客运公司推行了“星级企业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等制度,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治理力度。以开展“道路运输百日安全集中整治”、“迎省运、保畅通”等专项活动为契机,加大路巡路查和路面执法力度,对 “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黑三轮、黑出租、黑摩的”及“倒客”、“宰客”等不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了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秩序,确保了我区客运市场安全、文明、有序。

二、我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公交优先战略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我区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不高,与公交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交服务能力不足,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不高,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建设低碳交通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长期以来,我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3、公交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应对城市公交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但由于财力所限,城市公交缺乏应有的补助和资金扶持,使原本属于社会公益性的公共交通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带来班线密度不高、始发时间不早、末班时间不晚等问题,公益职能发挥受限。

4、公交服务质量与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存在较

大差距。由于现行体制原因,城市公共交通的许可权限在市交通运输局,我区交通管理部门只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开辟新线、迁站、线路调整等诸多事项,都需多方协调解决,程序较为复杂,致使办事效率不高,不能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目前,我区存在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偏低,公交候车时间长、始发时间晚、末班时间早、换乘不方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力和对公众出行的吸引力。同时公共交通线网覆盖不均衡,影响了公共交通服务的普遍性。公共交通企业存在重经济指标、轻服务质量,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

5、城乡客运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我区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导致城市公共交通与道路客运班线一直处于二元管理状态。城乡道路、场站、运力等资源难以共享和优化配置,经营成本和票价差距较大;城乡客运体系互不兼容,阻碍了城乡衔接、方便快捷的一体化客运网络建设;部分比较偏僻的线路,受客流量小、线路规划不合理、运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存在亏损现象,导致线路经营者服务态度消极,甚至因为无力负担而影响运行;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不均等,农村和郊区居民进城难和出行不方便的问题突出,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造成较大障碍。

第四篇: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政协**区委员会关于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建设“幸福**”和《政协**区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为我区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公交线路27条,公交车辆288台,分属四家客运公司运营。其中,公交**分公司,长运**分公司,唯达**客运分公司为市属公司,淄博万杰客运公司为股份制民营公司。公交**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0条,公交车辆170台;长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7条,公交车辆52台;唯达**客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条,公交车辆4台;淄博万杰客运公司经营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辆62台。1路、13路、25路、32路等公交线路由多家客运公司共同经营。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公交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1、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公交线路集约化改造效果初显。长期以来,我区公交车辆大多采取业户挂靠经营方式,由私营车辆挂靠公交运营公司从事公交运营,导致运营车辆旧,车型不统一,班次不合理,运营能力不足。鉴于上述营运方式的诸多缺陷,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交通主管部门对部分公交线路进行了集约化改造。截止目前,我区共有1路直达、11路、50路、98路、113路、161路、300路等7条公交线路完成了集约化改造,改造后,车容车貌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2、公交站场建设实现突破,公交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10月20日,列入交通部客运站建设计划和淄博市“十一五”交通规划的**客运站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采取环形孤岛模式,分为上中下三层,集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该客运站的投入使用,实现了公交、长途的“零距离换乘”,解决了火车站广场交通拥挤、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增强了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目前,该客运站已运营近两年,运营秩序良好。随着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时延伸调整公交线路6条;更新公交车110 台;城区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5标台以上;更新添置天然气公交车47台;770台出租车进行了双燃料改造。

3、公交运输能力稳步提高,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区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客运总量、车辆装备稳步增长,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公交运力不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大于70%,城区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20公里/小时,公交准点率达到95%以上,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达到20%。共建设完成景观式候车亭5处。公交网络实现了全通达、全覆盖,11路、50路、113路、117路、118路等线路覆盖城区主要地区。离休干部、伤残军警、盲人、65岁以上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享受到11路公交车的免费或优惠乘车待遇。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乘客满意工程”“爱心送考”等活动,公交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4、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有序,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实施“双基”工程,确保安全形势稳定。加强车辆检测、驾驶员驾驶行为监管,始终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了全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形势的稳定。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主管部门对车辆技术和人员档案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一车一档”、“一人一档”,在公交客运公司推行了“星级企业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等制度,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治理力度。以开展“道路运输百日安全集中整治”、“迎省运、保畅通”等专项活动为契机,加大路巡路查和路面执法力度,对 “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黑三轮、黑出租、黑摩的”及“倒客”、“宰客”等不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了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秩序,确保了我区客运市场安全、文明、有序。

二、我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公交优先战略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我区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不高,与公交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交服务能力不足,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不高,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建设低碳交通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长期以来,我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3、公交行业发展后

第五篇:成都考察学习情况汇报

关于就业实名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考察报告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4月23日至27日,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埠生带领下,市就业局、渝水区就业局、仙女湖区人事劳动局和城北办、河下镇、电工厂社区、洋田村委有关负责同志赴成都考察学习了该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先进经验。考察期间,考察组听取了成都市劳动就业局有关人员的情况介绍,来到社区、农村,现场观摩、查看、询问了成都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做法和取得的成效。通过考察学习,考察组深切感受到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上取得的巨大成绩,认为有许多有益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就业实名制

1、工作目标。就业实名制,是指运用劳动力市场电子信息网络,掌握城乡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失业、培训、社会保险等基本状况,实行劳动就业动态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人的工作体系。就业实名制主要包括:就业统计实名、培训统计实名、再就业援助实名、再就业优惠证管理实名、社会保险实名等内容。根据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要求,从2006年起在全市实施就业实名制,按属地原则,建立全市城乡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城乡适龄劳动者就业、失业、培训、社保等基本情况,建立起城乡劳动就 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使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每一位劳动者,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2、基本情况。(1)工作步骤。根据“一次规划,统一实施,滚动完善”的原则,建立以城乡适龄劳动者电子信息档案为基础,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平台和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相结合,及时掌握劳动力流动情况,形成反映就业基本情况的动态信息登记管理服务制度。

一、全市实施就业实名制工作。完成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的调查登记;完成城乡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农民基本情况的调查登记;完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建立以上三类适龄劳动者电子信息档案。建立我市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

二、全面完成全市一、二、三产业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建立完善全市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起全市城乡劳动就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和全市城乡失业预警系统。(2)主要做法。一是成立了就业工作督导组,就业实名制工作办公室等机构,确保就业实名制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2005年底,成都市劳动保障局制定了《就业实名制工作实施方案》,2006年3月,成都市就业实名制工作办公室制定了《成都市就业实名制调查工作方案》;三是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劳动力资源调查培训落到实处,该市对调 查指导员、调查员制定了工作职责,编制了调查方法和各阶段质量控制细则,使得调查录入工作全面顺利完成;四是将就业服务工作引向深处,就业实名制工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成都市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工作标准考核办法>的通知》,编制了《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工作标准》。保证各项数据一季度更新一次。

3、基本经验。一是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通过全面建立起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实名制制度,实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实名制管理和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将持《再就业优惠证》、《城镇登记失业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灵活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纳入实名制管理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实名制管理进一步拓展到城乡就业、失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各个方面,不断充实实名制管理工作内容。二是建立制度,稳步推进。通过研究推进就业实名制工作的具体做法,包括分步实施目标、步骤、措施、保障手段等。重点抓好就业实名制调查制度、劳动力录用备案和就业登记管理制度、就业实名制调查的保密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等4项制度的建立完善,确保就业实名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强化基础,着眼长效。通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要将劳动力市场网络覆盖区(县),并向街道、乡镇和社区延伸。通过充分发挥出信息网络在实名制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尽快实施实名制的动态管理,最终 实现对城乡劳动者提供“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受益一生”的劳动保障和就业管理服务。四是加强互动,实现对接。通过社会保险网络与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并网运行,就业实名制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的互动,增强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确保网格化管理区域就业、社保工作管理无缝隙、无盲区。五是科学规范,体系完善。通过制定的一系列工作标准、操作规范、考核办法,将就业实名制工作细化、科学化,对调查工作全程实行质量控制,无论是领导机构还是基层人员,无论是工作机制还是技术支撑,都做到责任到人,清晰明确。

4、考察建议。

一、尽快在全市开展就业实名制试点工作,力争明年在全市全面铺开,并将就业实名制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责任体系,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抓,对相关部门工作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在我市去年全面完成建立“两个合同、三个台帐”的基础上,将就业服务工作引向深处,对网络数据实现动态管理,对求职人员实行有效服务。

三、建立就业实名制监督检查制度,对就业实名制的实施及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城乡适龄劳动力就业、失业、培训、社会保险等的变动情况及时录入网络,做好就业实名制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就业服务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从2001年到2006年,成都市每年有11.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员10万人,城镇登 记失业率从2001年的4%降低到2006年的2.8%。从西部大开发以来的1999年到2006年,成都市一产劳动力比重下降了15.7个百分点,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绩可观。

1、主要做法。(1)、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网络,自上而下建立了转移就业工作机构。实施城乡统筹战略4年多来,成都市一直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并在就业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系统性的创新实践。从2004年2月至今,成都市相继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涉及规划管理、户籍改革、产业布局、乡镇区划调整、机构改革、公共财政、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众多领域,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坚冰,构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成都,普惠、扶持、援助三大就业促进制度已经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体系、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援助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体系、政府目标责任体系等六大体系业已成形

(2)、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建立了目标考核体系。在就业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成都市着重实施目标考核,既重视培训数量,也重视培训质量,既重视技能培训,也重视引导性培训,并将培训指标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培训全程管理。

(3)、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转移就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统筹城乡充分就业,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全市的再就业人员和农民享有了免费接受培训、就业援助和创业优惠等 待遇。全市就业容量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了就业与经济同步发展,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5.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据2006年上半年开展的就业实名制调查,已转移就业201.42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89.3%。

(4)、狠抓农村劳动力培训。

一、采取 “部门包村”的办法。教育农民树立城市规则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城市公共生活意识,尽快融入城市。此外,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的培训。锦江区以红砂村为代表的三圣乡已成为全省闻名的花卉生态旅游基地。

二、开展“订单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由学校开设专业培训班,农民经过培训后,到企业务工。

三、开展“定向培训”。依托大中专院校的技术、师资力量,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免费巡回教学,重点进行家政服务、餐饮、酒店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5)、与26个大中城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成都市与拉萨、北京、上海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多个城市建立了较固定的劳务协作关系,农村转移就业渠道畅通。

(6)、重视驻外机构建设。在各劳务协作关系城市中,成都市甚至县、区大多设有驻外机构,在维护务工人权益,沟通两地关系,传达就业信息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2、基本经验。一是在劳动力资源调查基础上抓基础工程建 设,对劳动力资源各项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实施转移工程,确保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地处城乡接合部的锦江区三圣街道办,过去是有名的穷乡,2003年起,农家乐“五朵金花”相继绽放,将农村环境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民打造高质量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城里人提供了休闲场所,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三是实施拓展工程,进一步拓展成都在重点劳务市场上的份额。四是狠抓品牌工程,建设劳务输出品牌。成都市锦江区依托花木产业优势,着力塑造“锦江花工”品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民的收入连年得到大幅度增加。现在,“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川数控工”“川保安”已成为成都五大劳务品牌。五是实施回引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经过多年的劳务输出,成都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不多。适应成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成都劳动部门开始有针对性地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3、考察建议。

一、政府的高位强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必要。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成都市政府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尤其在运作初期,此举显得愈加明显。

二、发展都市农业和服务业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方向。继续发展花卉、水果、无公害蔬菜等收益高的劳动密集型农业和农家乐休闲产业等“都市农业”,并向企业化农业方向发展,仍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有利于改善我市的生态环境,避免走传统城市化的老路,同时,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避免过多地发展重化工业,既是保护环境,又可以增强对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增大他们的就业机会。

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解决“人往哪里去”的就业之困。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的强大就业带动力。

就业实名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考察组

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下载成都公共交通事业考察学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公共交通事业考察学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建设“幸福**”和《政协**区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

    6 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

    6 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天津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目标:知道天津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

    关于赴重庆成都学习考察的报告1

    关于赴重庆成都学习考察的报告来源: 查阅次数:1099 发布日期: 2010-12-10 9:09:07农业农村考察组(2010年12月8日)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11月24日至28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傅广武......

    关于南平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南平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06年7月28日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下简称“城市公交”)是国家根据现有国情而制定的发展战略,温家......

    关于加快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城市交通状况体现城市文明、城市形象和城市效率,是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民生问题。近期,为推动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交通管......

    成都考察心得

    成都考察心得东骏幼儿园苏玉2011年4月9日至14日,区教育局组织全区9所公办幼儿园以及5所民办幼儿园园长一行20人赴成都锦江区学习考察。参观了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省属机关红星......

    成都考察学习感想-戴平

    成都考察学习感想 2011年4月11日至4月16日,作为幸运的一员,在集团公司工会王天堂副主席和工会生产生活保障部朱艺文部长的带领下,我们来自4个单位的工会主席和来自各条战线10名......

    赴成都卷烟厂学习考察汇报材料

    赴成都卷烟厂学习考察汇报材料 为加快和黄山精品线对接的步伐,提高员工适应新设备特别是进口主机设备的操作、维修能力,车间在收集整理相关设备资料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于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