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汇报:起点的思考[本站推荐]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是我人生中的第一节党课,从小到大,第一次,发现自己竟如此接近这样一个伟大的组织,说实话,第一节党课,带给我的,更多的不是认识,而是一种莫名的激动与深深的思考。
课堂内容并不复杂,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和入党要具备的条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年龄在18周岁以上;(2)本人必须具有中国国籍,是从事劳动而不是剥削他人劳动 的人;(3)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不只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有决心和行动;(4)愿意参加党的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这是列宁主张的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问题。只有全体党员都坚决执行党的决议,才能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党才有战斗力;(5)愿意按期交纳党费。这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有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些条件,使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真的有资格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是不是真的复合这些条件。一系列的反问,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是我发现,其实,我还并不满足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条件。
首先,我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党动机,才会有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争取入党的行为。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推动力量。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就能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刻苦学好专业知识,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就能够在日常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起先锋模范作用,并且摆正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逐步树立起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吃亏”、“吃苦”的奉献精神。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考验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战争年代,参加革命和加入党组织,意味着担负艰巨。危险的工作,甚至牺牲生命。而现在,党处于执政地位,国家处于和平的建设时期,这种情况使一些人看来,入党不仅没有什么危险,而且还可以捞到个人好处,达到追名逐利的目的。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先决条件,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必须做到: 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共产党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认识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明确为实现共产党*奋斗的历史使命。这是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 ②在行动中强化和实践自己的入党动机。即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以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来体会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行为来体会为共产党*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以认真学习共产党员的模范事迹来增强自己对党的感情,激励自己的行动等。总之,就是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共产党*和党的认识,深化正确的入党动机。③不断克服自己入党动机中不正确的成分,如:当党员光荣,在父母、亲友面前“体面”;当党员可以分配到一个好的工作,能晋升提拔快些,等等。
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明确,党员这一光荣的称号是与责任、奉献联系在一起的;人党若得到提拔、重用,只意味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更加重大,而决不意味着有了特权,可以谋取私利。要克服私心杂念,真正树立起共产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勤奋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来端正人党动机。④主动靠拢党组织,同党员交流思想,争取党组织。党员对自己的教育和帮助。端正入党动机不只是入党前一时的事情,还包括人党后一辈子的事情。有的人组织上人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人党;有的人入党后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革命意志衰退,甚至蜕化变质。因此,每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要有长期端正入党动机的思想准备,即使入党后也要继续努力,做到组织上、思想上人党,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第二篇:以终点为起点思考
葛文山(英语特级教师)
“以终点为起点思考,”这是斯蒂芬•科维(Stephen R.Covey)的一句名言,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终点思考,就是先想好目的地,再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有所不同的是,只不过是从终点开始,反方向朝着起点去思考和计划。
一、终点思考,找准方向
对于正在思考人生方向和职业规划的青年老师来说,从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一个青年英语教师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问一问自己,60岁时我哪里,在干什么?50岁呢?40岁呢?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现在应该怎么做?用这种“终点思考”方式,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一个人的志向,折射出他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
而终点思考有助于我们明确我们的志向:60岁时的你,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是一个身居高位的政府要员,还是一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民教师?
有了目标,我们才会抵制得住成长路上的其他诱惑,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才会经受得住清贫和寂寞,再苦再累,也感觉充实。例如,国家督学李希贵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就提到过这样的一个曲折的经历:
大学毕业后,大概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我那些比较要好的同学大
都跳出了学校,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做起了公务员,而且一个个都做得十分出色,我也有些按捺不住了。可是,在进行“终点思考”后,我发现,这些终点目标并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下海经商最好的结局是挣了花不完的钱,衡量你的成功与否也往往是看钱的多少。但是,自小家庭的熏陶、长大后儒家的影响,都让我不可能把赚取大把的金钱作为自己最终追求的目标。既然如此,我何必下海?而做官呢,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凭自己的个性、气质、背景,我都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业,虽没在官场体验,但作为旁观者也略能看开一二。“终点思考”让我冷静下来,我开始在校园里潜心于教育教学。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明确奋斗方向,犹如海洋中的灯塔,引导你避开险礁暗石,走向成功。
二、终点思考,精确定位
做教师,商人、公务员还是公司白领,这是职业的大规划。在选择做教师之后,我们还要再做一些小计划。根据能力大小、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青年教师老师还可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是做一个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教书匠”,或是一个善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科研型教师,或是一个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的班主任,还是一个用心沟通、用情管理教育行政管理者呢?青年教师还可以用终点思考的“5个W”思考模式,对自己的教育生涯做进一步的规划。
先从问自己“最想做什么”开始,然后顺着问下去,共有5个问题:
⑴What do I want?(你想做什么)先检查一下自己职业发展心理趋向。在不同阶段,我们的和目标会有所调整,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目标会逐渐固定成型。
⑵Who am I?(我是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对自己有一个清醒认识。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约翰·霍兰德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或类型:实践性向、研究性向、社会性向、常规性向、企业性向、艺术性向。每一种职业性向适合于特定的若干岗位。
⑶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么)对自己能力与潜力,进行一次全面总结,一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潜力。对于自己潜力的了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认识,如对事的兴趣、做事的韧力、临事的判断力以及知识结构是否全面、是否及时更新等。
⑷What can support me?(环境允许你干什么)环境支持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包括当地的人事政策、规章制度、职业空间等;人为主观方面包括同事关系、领导态度、亲戚关系等,两方面的因素应该综合起来看。
⑸What can I be in the end?(最终目标是什么)在回答上面四个问题之后,就能综合分析出对职业目标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不断缩小职业目标的选择范围。
三、终点思考,统筹规划
一般来说,教师职业生涯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和超越期。在不同阶段,教师表现出不同的专业发展特征。超越期
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最佳阶段。能进入这个阶段的老师,一般任职25年左右,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经验积累教学实绩等都达到了巅峰状态。
终点思考,能够让青年教师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使职业规划更具全面性和前瞻性;能够让青年教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突出问题,稳步推进,重点突破;能够让青年教师心存高远,往更高一层次上拔高自己的职业定位;能够让青年教师看到名教师们所共同具有的成功要素,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早点模仿,缩短专业化成长的周期。
名教师身上的素质和能力就是青年教师努力的终极目标。在做教师职业规划时,可以把这些终极目标分解成多个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落实到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其他阶段中去,各个击破,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最终走向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
在教学上,没有一个成功是偶然的。一个教师之所以能成名成家,这与他平时的日积月累是分不开的。通过终点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教师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要坚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将为教师的终生发展奠定下扎实的基础。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基本功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板书和语言上了,内涵将会越来越丰富。
2.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要有源头活水。青年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和结构,还要学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宽知识的来源渠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新课程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教师“用教材来教”。青年教师要学会研究教材,分析局部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
4.从容的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计划和讲解备课笔记。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之外的“突发性事件”,没有一点的教学组织能力,很难从容应对。
5.清晰缜密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叙述语法概念或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需要教师能够用流利、准确、通俗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是教师的语言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6.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教好学生,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优点与缺点,在备课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要学会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7.教学反思和质疑能力。从教师职业生涯的一开始,新教师就要培养经常反思和大胆质疑的习惯,坚持不懈地写好每节课的教学后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重心长地对青年老师讲过:“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
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经常质疑,以写促反思,这是许多老师走向成功的经验之谈。
8.抓住“关键性事件”的能力。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关键性的事件和人物,会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关键性事件,可能是学校或地区的重大教育改革,一次公开课或评优课活动,或是一次培训和研讨活动。关键性人物可能是教师身边的学生、同事、领导,也可能是某个热心的专家和家长。这些“关键”,往往是青年教师发展的一个好契机和转折点。
结束语
教海无涯,生命有限。终点思考,给了我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青年教师看清了自己主攻的方向。但是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不是迟迟不肯出发,就是出发之后中途又犹豫不决,或者眼瞪眼地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永不再来。仔细想来,错误的造成,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进行“终点思考”。
第三篇:思想汇报:新的起点,新的辉煌
思想汇报:新的起点,新的辉煌
敬爱的党组织:
作为一名**级**学院研究生新生党员,我参加了由**大学校党校组织的湖南大学新生党员培训班。这次新生党员培训主要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及**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合格的***员”、“自觉增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等辅导课使我们新生党员增强了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先进性意识,提高了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及综合素质,坚定****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仅仅几星期的党员培训,让我重温了作为一名***员肩负的责任、光荣和使命感,对新时期、新时代和新背景下的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和争当先锋模范的重要性。
***同志曾经指出:“党对党性要求从来是和党在各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的,这正是党性的活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员保持先进怀,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党的性质决定***员的党性及进行党性修养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党性修养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四篇:2012年思想汇报:不是结束!而是起点
尊敬的党组织:
一眨眼,党课的理论篇章就要结束,一切是那么的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于要接受更多党教育的我们,这不是结束,这是刚刚开始!我们不能只止步于党课的理论学习上,我们更多的是要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
短短的六节理论课,通过倾听各位老师的教导,下课后自己的反思,真的受益匪浅。让我从认识上,从思想上改变了以前的一些单纯的,不成熟的想法!有时候,一个老师的举手投足间的动作,就能传达出一股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可以向我们学生传达任何信息。最后一节课,万老师讲到目前贪污腐败时,他说:“在这样的干部管理下当地的人民是怎样的一种生活!”通过这句话我读懂了一个关心,担忧人民生活的党员!“忧天下之忧而忧”这是一个有责任,有良知的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的,要忧天下,更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人民的忧做出贡献。
最后一节课主要讲了党的宗旨,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宗旨,还有坚持这个宗旨的要求!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的利益是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做到这点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苏共的失败更是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是他只为少数人民某利益,这样的政党一定会被淘汰!在数据统计中发现,苏共仍然能代笔工人的利益占4%,代表人民的利益占7%,代表党员的也只占11%,而占党干部及党机关的却占85%。看到这些数据,我们就深刻的明白为什么苏共在执政74年后解体!因为他谋的不是人民的利益!这样的政党迟早会被淘汰。
我们党为什么要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
(二)这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所决定的。
(三)这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老师指出我们坚持党的宗旨的具体要求有: ⒈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⒉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⒊在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⒋正确处理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⒌时刻保持对权钱色的警惕性,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第五条指出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这点对我们党的建设很重要!目前有些党员不能坚持原则,最终走上贪污腐败,不为民谋利,不为民做主,官官相护,这样的现象我们党一定要彻底清除!
26日上午,全党举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
***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坚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坚决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用实际行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所以党员以及干部必须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目标!为这个目标奋斗终身。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新世纪的党员担负着新的任务。“忆往昔,岁月峥嵘,江河涛涛。”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为了祖国的发展,披荆斩棘。“看今朝,日新月异,江河翻腾”,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努力学好并加强党的思想教育,从思想,从行动中争取早日加入中国***!这不是结束!而是起点!
汇报人:好范文
第五篇:阅读教学从“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
阅读教学从“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
(已发2010.03《小学语文教学》)
李希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谈到“起点上的终点思考”这一话题,他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达到什么程度,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再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虽然说的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但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许多时候,我们发现阅读教学缺失了浓郁的语文味道,发现阅读课上老师依然占据课堂,发现阅读教学一度低效,发现老师依然固守着“教教材”的思维„„许多老师倍感困惑,却又一时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跳出课堂来审视,让阅读教学也从“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则不失为一种上好的思维方式。
一、从“终点”思考:学生学到了什么
对阅读教学而言,从“终点思考”即意味着要考虑学生上完课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一位语文老师要参加省里的赛课。准备了一个多月,然而他一直“痛苦”着。今天修改这里,试上以后,听了别人的意见明天又修改那里。时间在渐渐拉近,他却陷入迷茫,一节课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主张。课越上越没有激情,越没有味道。在最后的集体备课中,当人们还是提出这样那样的“点”修改时,看到他一脸茫然的样子,我建议他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学完整节课,你想让学生学到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他和所有参与者的思考,原来一直在这一点那一点上打转,一直在设计过程中改进,而真正对于这个源自终点的问题思考的却很少。这一问,他先是有些模糊,继而开始豁然了,后重新梳理自己的教学环节,感觉清爽、朴实,重新有了激情与自信。
其实,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呢?这是教学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学生最终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目前的阅读课堂,教学目标求大求深,有的老师不敢缺失一面,恨不得一节课上把所有的东西搬给学生;有的老师则认为必须要深挖一些东西,上出一点精
彩,其实这些都是教师的角色意识在放大,没关注学生的位置。那么,学生应学到什么呢?语文学习的最终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就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1、学会读书的方法。
掌握方法能够转化为能力。最为朴素的道理是“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因此,发现学习的规律,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学习的本质,掌握读书的方法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画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蕴意,在对话的过程中,敢于表达、善于倾听等等。这也是伴随孩子们一生的东西。
2、感受人文的力量。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在读文的过程中,学生要能激起情感的波澜,被课文中的形象感染、感动,从而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力量。以《理想的风筝》一文为例,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坚强,在孩子们的心里放飞了理想的风筝,让作家苏叔阳30年不忘,而苏叔阳本人也正是在坎坷的经历中乐观顽强的生活着。好的文章带给人们美的陶冶,智的哲思,还有人生的智慧。刘老师不仅活在苏叔阳的心里,也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3、揣摩文本的表达。
语文学科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就是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需要说明的是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文本的品味要求是不一样的。中年级学生可以引导读懂课文的内容,品味课文的语言;到了高年级以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顺序。例如,笔者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首先引导学生感知这是一篇怀念姥姥的文章,作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下动笔的。师生循“情”而入。然后引导学生顺应课文的脉络,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姥姥为村里人剪纸,突出了一个“神”字,姥姥为我剪纸,突出了一个“拴”字。叶圣陶先生说“作
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样一来,“情路”与“文路”相融共生,在感受浓浓的亲情时,领悟了作者表达的顺序,这正是作者的构思匠心。
4、经历思维的挑战。
周信东老师在《以预习为起点细读文本》(《小学教学》2009.05)一文中提到,干国祥老师在评价一位轻年教师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说,“课堂上虽然学生小手如林,表现精彩,但没有智力挑战。学生课前已经读懂课文,经过40分钟教学,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发生变化,课堂效果是什么?”此话正是说到了当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堂的存在的问题。最近笔者观摩了10余节省级课堂教学展示,许多课堂的形态诚如干老师所言,学生发言异常热烈,一问一答,面对这样流畅的课堂教学,似乎应该有一种兴奋才对,然而笔者听后却总感到有一种缺憾,那就是学生的思维有多少挑战,学生的收获是什么?教师的教学有什么意义?课前与课后有什么不同?难道只是课堂舞台上学生已有经验的展示?
也许是由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发挥,评委如何看待,所以很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也应是导致低效的阅读课堂的存在吧。因此,我们必需提倡阅读教学从终点思考。
二、从“起点”出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教师要做到终点思考,最佳路径是从“起点”出发。达标的路径肯定是多元的,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思维方式,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表达方式。但是,分析众多成功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应有规律是不变的,那就是教师要把“教案”的设计转化成“学案”的设计。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要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需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必需是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因此,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上。所以,从“起点出发”时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学什么和以什么方式学?
1、学习内容,教师选点要准。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这双慧眼是靠长期的读书、实践、思考练就的。这双慧眼要能够准确地捕捉文本的主要信息,能够准确地选准对学生成长必需的学习内容。
(1)文本解读懂取舍。
刘仁增老师在《语言元素是有效解读文本的命门》(《小学语文教学》200
9.5)一文中提到:“对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诸如关键的字词标点、精巧的句式表达、典型的段式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异常’的描述手法等,我们都必须敏锐地加以捕捉,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用经验,存盘言语养料。”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看清课文的重心,对于一篇课文而言,不是每部分都需要条分缕析的。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以后,随着课文篇幅的增加,课堂教学如果逐段讲解,不但容易造成“推土机式”地平移,而且容易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悉心研读文本,和作者想到一起,和编者想到一起,懂得取舍,对于其中的字词句段,有的是作者刻意着笔的细节部分,多为精心的描写刻画,有的则是过渡性地介绍文字,教师要能够捕捉到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师要能够发现此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大的结构特色和语言特色是什么。在聚焦文本重心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关注课标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
(2)言语训练会聚焦。
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着语文学习的重点不仅在于感知文本的内容层面,一篇现代文学生读上三五遍之后基本上能够知其主旨,悟其内涵。语文学习的重点应该落在语言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上。钱正权老师说:“文本解读的实质是指向教学内容的认定。”“怎样认识和确定文本中的教学内容?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包括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两方面,不能偏废。”语言发展有赖吸纳新的书面语言形式,习得语言形式力求与解读文意紧密结合。因此,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值点,进而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听、说、读、写训练。比如教学《田园诗情》第一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时,老师发现这段话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而且关乎全文的主旨。于是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许多学生读得字音正确,但没有读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学生明白了课文主要是写荷兰的牧场时,于是再让学生读这第一段,许多学生若有所悟,开始有意强调了“牧场之国”。紧接着,老师又让学生品味这种语言形式,这段话可不可以这样说“荷
兰是牧场之国,水之国,也是花之国”?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同样是这几个内容,想要说什么,就需要强调什么?而强调的东西需要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2、学习方式,教师指导要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读读、想想、说说、写写才是最为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潜心会文,师生对话交流,才是最本色的语文教学形式。说唱跳演、媒体频换„„只能是让语文教学种了别人的园而荒了自己的田,让语文学习变得浮躁、肤浅。
(1)“读”“悟”一体,是最本色的语文学习方式。
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依靠最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读和悟。不需要用花哨的多媒体,不需要用多余的唱跳演,语文课上就应该是读书、感悟和交流。读书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读书也是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载体。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提高。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明代的胡宪仲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口耳之赘而旋忘之。”正是有了读的基础,有了教师的点拨,才有了学生的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层次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课文的语言魅力学生得到了充分地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领悟。“读”“悟”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最好的接触,读得多了,悟得透了,“其意”自然成“吾意”了,“其言”自然成“吾言”了。
(2)“情”“思”并重,是最本色的语文教学诉求。
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感的熏陶,也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理性的思考,其实,做到“情”“思”并重才是语文教学最本色的诉求。语文学科自身就饱含着情感的种子,学生读文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被文中的形象感染。林语堂说,文学产生情感,情感能产生力量。同时,情感与思维并重,追求情感的课堂不能离开思维的参与。目前许多的语文课堂也展现了学生不同形式的读书,但是其间缺少对语言的品味与习得,没有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没有价值观念的提高,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似乎成了句空话。“情”“思”并重就是要让学生把读书的过程成为品味的过程,把读书的过程变成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懂得适时追问,把简单的问答式,转化为探讨的对话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倾听、对话、建构新的思考与问题。比如教学《诺贝尔》一文,学生被诺贝尔为科学而献身的那种毫不气馁的精神所深深感染,教学至此,其实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教师随后应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细节刻画诺贝尔研究威力更大的炸药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中,两次写了诺贝尔的眼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在品味、思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诺贝尔的内心世界,更深层地感受这颗伟大的心灵。
一堂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学生的思考无处不在,表现为对词语的理解,对画面的想象,对语言的品味,还有对作者表达思路、表达方法的领悟等等。只有“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了)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了“思”的参与,学生才读得更加兴致勃勃,才有了内心真实的感动。正是有了“情”“思”的交织,学生的读书感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才有了持久的动力和张力。情,只有在思的推动下,才有动心魄的情;思,只有在情的推动中,才能产生更深刻的思。
阅读教学,从终点思考是一种朴实的思维方式,它带来的是阅读教学的从起点出发,并追寻朴素本色的学习方式,这当是阅读教学达成高效课堂的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