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
——(陈开龙)
2003年以来,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为我乡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为实现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自2004年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后,我乡农村基层组织整体情况比较好,组织健全,队伍较整齐,大部分村支两委会关系融洽,能根据各自的职权履行职责,不大包大揽,不互相扯皮,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但仍然存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村支两委职权关系现状
我乡在2004年并村后,成立7个村党支部,7个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35名,村民委员会共有12510人。村党支部配备职数为3人,村委会配备职数为5人。
从我乡运行“村为主”的情况来看,村支两委领导班子是协调的,一致的。其现状表现为:从表面体上看,村支两委关系融洽、协调。
二、存在突出问题
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从深层次上分析,却不是我们从表面上看得出的,应该是比较错综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分析:
1、村支两委的地位。村党支部在村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不用质疑的,有关法律、《条例》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规定,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的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主体组织,对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在实际中,村党支部在各类村级组织中居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村委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之下,负责村务日常管理。
2、职责和权力。村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具有权威性。村党支部对其他“四种”组织(村委会、团支部、民兵边、妇代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上给予领导,除承担《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规定的法定职责外,绝大多数村支书都直接分管村里日常事务,村中大事一般由支部书记最终定夺。虽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主任主持,但从各村的《村民会议记录》、《村民代表会议记录》上看,会议的主持人大都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实行“村账托管”前,村财务由支部书记签字,少部分由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共同签字,个别的村由村主任签字。实行“村账托管”后,大部分村级财务审批人又是村支部书记,显然,村委会主任在村级事务活动中跳不起主角,处于被动状态。
3、活跃程度。由于明确了村党支部在村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得村党支部无条件成为村级组织中最活跃的组织,村委会充其量只能算第二,其他组织次之。
4、兼职表现。我乡2004年并村及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后,为节约村干部报酬,缩小村级班子村配备职数,村委会成员中有80以上兼任党支部委员。村级成立的各种机构,大部分都由村支书、村主任兼任组长或副组长。
5、升迁方向。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村干部的升迁方向是:村主任、支部委员——村支书,村委会委员——村主任。
综上所述,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各自在村中所处的地位是比较清晰的,村党支部在村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处在村级权力结构的权威位置是不可撼动的。从构成上看,村党支部与村委会重叠的,村委会成员中有80以上兼任党支部委员。实际上,村支两委之间职权关系问题,归根结蒂就存在于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因此,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的职权关系问题,构成了村级中很多矛盾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在这一矛盾当中,村支书又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二者间的职权关系问题往往表现在不是村主任的夺权,而是村支书的越权、揽权,即村支书行使了他本不该行使的职权。有的村支书控制财权,公章随身携带,变公章为“私章”;有的村支书重大事务搞“一刀切”、“管事”。从村级组织成绩上看,凡是村支书在中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遇事同大家商量,决策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其他村组干部积、群众极性的,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就比较融洽;反之,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就比较紧张。
二、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历史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党管一切作用特征比较突出,村支书与大队长(相当于现在
的村主任)排行就是老大、老二,两者之间关系还算可以。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随着生产队的解体和村委会的建立,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开始出现不和谐音符;随着“村为主”、村民自治后,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显现。因此,村支两委的职权关系问题,与历史原因分不开。
2、村民无权自治问题。《党章》中明确规定了一条组织原则,即“下级服从上级”。这一原则被延伸在基层政权组织中,群众就作为政权落实和主体,而村级组织要承担起各项繁重的任务,只有依靠群众,而群众无能力自发展,只有依靠上级组织的指令,上级组织为完成任务,将各种内容细化、分解到村级,实行量化考核,村级组织承担相当大的压力,受“村民自制”法制化的约束,根据村民自治有关规定,上级政府不干预村级各项事务,由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上级政府可以做到这一点,不干预村委会自我发展,但对村支部是绝对领导,村支部又通过其在村委会中的权威地位,领导村委会开展,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绝对领导。又如,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实质上微乎其微,村委领导班子的选举产生,村党支部负有领导责任,而村支部又不能违背上级组织的意图,大多是为了实现组织意图,而不是人民意愿。在这一问题上,村支部却成了“替罪羊”,村委领导班子组织上间接任命的,群众心里不服,但又不敢表露,引发村委在施政过程中的不顺利,村委不勘重负,完不成任务,村支部可能会强行施政,会引发村支两委的关系。
3、认识误区。在具体的中,不知是上级组织对支部成绩的渲染,还是强调支部在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中的作用,评优评先总以支部为先,造成群众世界观认识的错觉,村的好坏,应该归功于谁?是群众还是领导班子?还是班子中的个人?当然,成绩的取得,是归功于群众,但荣誉却领导班子或领导班子中个人的,因此有“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给钱给物不如配个好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等的经验或口号。有些“成绩”不是真实可靠的,是领导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吹”出来的,由于群众生活在最低层面,受条件的限制,产生了错觉。
4、各种关系不平衡。由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不协调,受传统教育、民主文化的缺乏、地理条件限制、信息迟缓等因素的影响,村民自治的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政治功能的超强,农村基础功能薄弱,一时难以协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基层组织处于被动状态。通过各种宣传、学习等手段,控制社会舆论和人的思想意识,导致社会生活政治化。政治民主化进程兴步唯艰,依法行政一时难以推进,如在《人口与计生法》颁布实施后,依法行政效果不佳,还是要依靠很多行政措施、行政手段执行。群众受市经济体制的影响,无暇顾及民主,意识淡薄,权力越集中,民主就越少,行政命令的畅通,致使决策因缺乏民主而造成失误。
四、对策与建议
1、明确各自的职权
正确认识村支两委辨证统一关系,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前提。村支部与村委会之间一方面紧密相连,两者目标一致,共同担负着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保持超大社会政治一体化的任务,另一方面两者的职责又是相互区别的。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按照党章进行,负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的贯彻执行,领导村民自治及本村的全面,协调各方,但不干预村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务,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支持和保证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办理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组织村民发展经济,提供生产服务,协助乡政府开展。
2、完善对两委的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根本。一是完善有关村支两委职能、程序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村委会自治作用,使管理权和监督权分离,把村务管理权交给村委会,并按“村账托管”的有关规定,把财务管理交给乡“零户统管中心”,政府只有监督权,而无支配权。而把召集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赋予村党支部,让村党支部领导、监督。二是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在村委领导班子民主选举上,实行海选,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在民主决策上,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会议各自的作用,保证决策民主科学,对事关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在广泛征求党员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依照职权提出决策意见,并经党支部书记主持的村支两委联席会议或有组织负责人参加的扩大会议讨论形成决策草案,最后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通过,付诸实施;在民主管理上,依法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好村务公开制度,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在民主监督上,要健全村级组织任期目标责任制度、村委会向村民会议报告制度、党员会议和村民会议定期评议村支两委及其成员制度等,落实党员、村民对村支两委的监督,要健全村委会向党支部报告制度、村党支部对村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制度,落实党支部的监督作用。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关键。一是要转变观念,创新领导方式,依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和村委会各项职能落到实处。村党支部要彻底转变大包大揽的领导观念和领导方式。村党支部要支持村委会行使对村民的管理、教育、服务方面的自治职能,保证村民的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权利,做到领导不包揽,指导不指责。二是要创新农村党支部班子选拔任用机制,村党支部领导班子选举过程中,除按照《党章》规定的要求外,可同样实施海选,尝试党内外民主有机结合方法,既体现了党章的选举要求,又有利于村党支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村党支部的群众公认度。在有利于村民自治的前提下,交叉任职,避免一些矛盾,降低村务治理成本,也不失为解决两委关系问题的方法之一,关键要建立完善的权力使用监督机制,避免“管事”现象的发展。
3、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不断提高村干部素质,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基础。正确处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必须以提高村支两委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为根本,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抓好“四级教育”(乡、村、组干部、群众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应着眼于树立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大局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勤正廉政意识,建立学习教育活动的长期机制,要将学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培训形式,要坚持自学为主,采用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和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对闹不团结的村两委主干由有关领导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谈话,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要采取党内教育和党外教育相结合,既加大党内教育培训的力度,又要对非党村主任加强教育管理,帮助转变认识,提高素质。培训对象,既要抓好在职干部的教育提高,也要抓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在新形势下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4、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规范乡干部介入方式,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有效措施。乡政府职能要逐步由行政管理向管理、服务、指导方式转变,淡化政府行政对村级组织的干预,降低政府成本。在政策协调与行政指导方面,要加强政策导向的宣传,要使行政指导规范化、制度化,要强化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使村民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管理制度协调一致。同时,乡镇党委政府要密切关注村两委关系,不断协调村两委关系,及时发现、及时研究解决两委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wYx的村主任)排行就是老大、老二,两者之间关系还算可以。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随着生产队的解体和村委会的建立,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开始出现不和谐音符;随着“村为主”、村民自治后,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显现。因此,村支两委的职权关系问题,与历史原因分不开。
2、村民无权自治问题。《党章》中明确规定了一条组织原则,即“下级服从上级”。这一原则被延伸在基层政权组织中,群众就作为政权落实和主体,而村级组织要承担起各项繁重的任务,只有依靠群众,而群众无能力自发展,只有依靠上级组织的指令,上级组织为完成任务,将各种内容细化、分解到村级,实行量化考核,村级组织承担相当大的压力,受“村民自制”法制化的约束,根据村民自治有关规定,上级政府不干预村级各项事务,由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上级政府可以做到这一点,不干预村委会自我发展,但对村支部是绝对领导,村支部又通过其在村委会中的权威地位,领导村委会开展,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绝对领导。又如,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实质上微乎其微,村委领导班子的选举产生,村党支部负有领导责任,而村支部又不能违背上级组织的意图,大多是为了实现组织意图,而不是人民意愿。在这一问题上,村支部却成了“替罪羊”,村委领导班子组织上间接任命的,群众心里不服,但又不敢表露,引发村委在施政过程中的不顺利,村委不勘重负,完不成任务,村支部可能会强行施政,会引发村支两委的关系。
3、认识误区。在具体的中,不知是上级
组织对支部成绩的渲染,还是强调支部在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中的作用,评优评先总以支部为先,造成群众世界观认识的错觉,村的好坏,应该归功于谁?是群众还是领导班子?还是班子中的个人?当然,成绩的取得,是归功于群众,但荣誉却领导班子或领导班子中个人的,因此有“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给钱给物不如配个好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等的经验或口号。有些“成绩”不是真实可靠的,是领导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吹”出来的,由于群众生活在最低层面,受条件的限制,产生了错觉。
4、各种关系不平衡。由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不协调,受传统教育、民主文化的缺乏、地理条件限制、信息迟缓等因素的影响,村民自治的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政治功能的超强,农村基础功能薄弱,一时难以协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基层组织处于被动状态。通过各种宣传、学习等手段,控制社会舆论和人的思想意识,导致社会生活政治化。政治民主化进程兴步唯艰,依法行政一时难以推进,如在《人口与计生法》颁布实施后,依法行政效果不佳,还是要依靠很多行政措施、行政手段执行。群众受市经济体制的影响,无暇顾及民主,意识淡薄,权力越集中,民主就越少,行政命令的畅通,致使决策因缺乏民主而造成失误。
四、对策与建议
1、明确各自的职权
正确认识村支两委辨证统一关系,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前提。村支部与村委会之间一方面紧密相连,两者目标一致,共同担负着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保持超大社会政治一体化的任务,另一方面两者的职责又是相互区别的。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按照党章进行,负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的贯彻执行,领导村民自治及本村的全面,协调各方,但不干预村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务,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支持和保证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办理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组织村民发展经济,提供生产服务,协助乡政府开展。
2、完善对两委的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根本。一是完善有关村支两委职能、程序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村委会自治作用,使管理权和监督权分离,把村务管理权交给村委会,并按“村账托管”的有关规定,把财务管理交给乡“零户统管中心”,政府只有监督权,而无支配权。而把召集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赋予村党支部,让村党支部领导、监督。二是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在村委领导班子民主选举上,实行海选,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在民主决策上,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会议各自的作用,保证决策民主科学,对事关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在广泛征求党员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依照职权提出决策意见,并经党支部书记主持的村支两委联席会议或有组织负责人参加的扩大会议讨论形成决策草案,最后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通过,付诸实施;在民主管理上,依法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好村务公开制度,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在民主监督上,要健全村级组织任期目标责任制度、村委会向村民会议报告制度、党员会议和村民会议定期评议村支两委及其成员制度等,落实党员、村民对村支两委的监督,要健全村委会向党支部报告制度、村党支部对村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制度,落实党支部的监督作用。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关键。一是要转变观念,创新领导方式,依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和村委会各项职能落到实处。村党支部要彻底转变大包大揽的领导观念和领导方式。村党支部要支持村委会行使对村民的管理、教育、服务方面的自治职能,保证村民的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权利,做到领导不包揽,指导不指责。二是要创新农村党支部班子选拔任用机制,村党支部领导班子选举过程中,除按照《党章》规定的要求外,可同样实施海选,尝试党内外民主有机结合方法,既体现了党章的选举要求,又有利于村党支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村党支部的群众公认度。在有利于村民自治的前提下,交叉任职,避免一些矛盾,降低村务治理成本,也不失为解决两委关系问题的方法之一,关键要建立完善的权力使用监督机制,避免“管事”现象的发展。
3、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不断提高村干部素质,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基础。正确处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必须以提高村支两委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为根本,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抓好“四级教育”(乡、村、组干部、群众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应着眼于树立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大局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勤正廉政意识,建立学习教育活动的长期机制,要将学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培训形式,要坚持自学为主,采用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和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对闹不团结的村两委主干由有关领导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谈话,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要采取党内教育和党外教育相结合,既加大党内教育培训的力度,又要对非党村主任加强教育管理,帮助转变认识,提高素质。培训对象,既要抓好在职干部的教育提高,也要抓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在新形势下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4、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规范乡干部介入方式,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有效措施。乡政府职能要逐步由行政管理向管理、服务、指导方式转变,淡化政府行政对村级组织的干预,降低政府成本。在政策协调与行政指导方面,要加强政策导向的宣传,要使行政指导规范化、制度化,要强化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使村民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管理制度协调一致。同时,乡镇党委政府要密切关注村两委关系,不断协调村两委关系,及时发现、及时研究解决两委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第2页)。wYx
第二篇: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
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
xx年以来,我们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为我乡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为实现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自xx年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后,我乡农村基层组织整体情况比较好,组织健全,队伍较整齐,大部分村支两委会关系融洽,能根据各自的职权履行职责,不大包大揽,不互相扯皮,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但仍然存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村支两委职权关系现状
我乡在xx年并村后,成立7个村党支部,7个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35名,村民委员会共有12510人。村党支部配备职数为3人,村委会配备职数为5人。
从我乡运行“村为主”工作的情况来看,村支两委领导班子是协调的,一致的。其现状表现为:从表面体上看,村支两委关系融洽、工作协调。
二、存在突出问题
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从深层次上分析,却不是我们从表面上看得出的,应该是比较错综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分析:
1、村支两委的地位。村党支部在村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不用质疑的,有关法律、《条例》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主体组织,对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在实际工作中,村党支部在各类村级组织中居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村委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之下,负责村务日常管理工作。
2、职责和权力。村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具有权威性。村党支部对其他“四种”组织(村委会、团支部、民兵边、妇代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上给予领导,除承担《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的法定职责外,绝大多数村支书都直接分管村里日常工作事务,村中大事一般由支部书记最终定夺。虽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主任主持,但从各村的《村民会议记录》、《村民代表会议记录》上看,会议的主持人大都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实行“村账托管”前,村财务由支部书记签字,少部分由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共同签字,个别的村由村主任签字。实行“村账托管”后,大部分村级财务审批人又是村支部书记,显然,村委会主任在村级事务活动中跳不起主角,处于被动状态。
3、活跃程度。由于明确了村党支部在村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得村党支部无条件成为村级组织中最活跃的组织,村委会充其量只能算第二,其他组织次之。
4、兼职表现。我乡xx年并村及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后,为节约村干部报酬,缩小村级班子村配备职数,村委会成员中有80以上兼任党支部委员。村级成立的各种机构,大部分都由村支书、村主任兼任组长或副组长。
5、升迁方向。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村干部的升迁方向是:村主任、支部委员——村支书,村委会委员——村主任。
综上所述,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各自在村中所处的地位是比较清晰的,村党支部在村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处在村级权力结构的权威位置是不可撼动的。从构成上看,村党支部与村委会重叠的,村委会成员中有80以上兼任党支部委员。实际上,村支两委之间职权关系问题,归根结蒂就存在于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因此,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的职权关系问题,构成了村级工作中很多矛盾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在这一矛盾当中,村支书又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二者间的职权关系问题往往表现在不是村主任的夺权,而是村支书的越权、揽权,即村支书行使了他本不该行使的职权。有的村支书控制财权,公章随身携带,变公章为“私章”;有的村支书重大事务搞“一刀切”、“管事”。从村级组织工作成绩上看,凡是村支书在工作中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遇事同大家商量,决策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其他村组干部积、群众极性的,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就比较融洽;反之,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就比较紧张。
二、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历史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党管一切作用特征比较突出,村支书与大队长(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排行就是老大、老二,两者之间关系还算可以。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随着生产队的解体和村委会的建立,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开始出现不和谐音符;随着“村为主”、村民自治后,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显现。因此,村支两委的职权关系问题,与历史原因分不开。
2、村民无权自治问题。《党章》中明确
规定了一条组织原则,即“下级服从上级”。这一原则被延伸在基层政权组织中,群众就作为政权落实和主体,而村级组织要承担起各项繁重的工作任务,只有依靠群众,而群众无能力自发展,只有依靠上级组织的指令,上级组织为完成任务,将各种工作内容细化、分解到村级,实行量化考核,村级组织承担相当大的压力,受“村民自制”法制化的约束,根据村民自治有关规定,上级政府不干预村级各项事务,由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上级政府可以做到这一点,不干预村委会自我发展,但对村支部是绝对领导,村支部又通过其在村委会中的权威地位,领导村委会开展工作,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绝对领导。又如,在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中,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实质上微乎其微,村委领导班子的选举产生,村党支部负有领导责任,而村支部又不能违背上级组织的意图,大多是为了实现组织意图,而不是人民意愿。在这一问题上,村支部却成了“替罪羊”,村委领导班子组织上间接任命的,群众心里不服,但又不敢表露,引发村委在施政过程中的不顺利,村委不勘重负,完不成任务,村支部可能会强行施政,会引发村支两委的关系。
3、认识误区。在具体的工作中,不知是上级组织对支部工作成绩的渲染,还是强调支部在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中的作用,评优评先总以支部为先,造成群众世界观认识的错觉,村工作的好坏,应该归功于谁?是群众还是领导班子?还是班子中的个人?当然,成绩的取得,是归功于群众,但荣誉却领导班子或领导班子中个人的,因此有“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给钱给物不如配个好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等的经验或口号。有些“成绩”不是真实可靠的,是领导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吹”出来的,由于群众生活在最低层面,受条件的限制,产生了错觉。
4、各种关系不平衡。由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不协调,受传统教育、民主文化的缺乏、地理条件限制、信息迟缓等因素的影响,村民自治的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政治功能的超强,农村基础功能薄弱,一时难以协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基层组织处于被动状态。通过各种宣传、学习等手段,控制社会舆论和人的思想意识,导致社会生活政治化。政治民主化进程兴步唯艰,依法行政一时难以推进,如在《人口与计生法》颁布实施后,依法行政效果不佳,还是要依靠很多行政措施、行政手段执行。群众受市经济体制的影响,无暇顾及民主,意识淡薄,权力越集中,民主就越少,行政命令的畅通,致使决策因缺乏民主而造成失误。
四、对策与建议
1、明确各自的职权
正确认识村支两委辨证统一关系,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前提。村支部与村委会之间一方面紧密相连,两者工作目标一致,共同担负着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保持超大社会政治一体化的任务,另一方面两者的职责又是相互区别的。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按照党章进行工作,负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的贯彻执行,领导村民自治及本村的全面工作,协调各方,但不干预村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务,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支持和保证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办理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组织村民发展经济,提供生产服务,协助乡政府开展工作。
2、完善对两委的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根本。一是完善有关村支两委工作职能、程序等可操作性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村委会自治作用,使管理权和监督权分离,把村务管理权交给村委会,并按“村账托管”的有关规定,把财务管理交给乡“零户统管中心”,政府只有监督权,而无支配权。而把召集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赋予村党支部,让村党支部领导、监督。二是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在村委领导班子民主选举上,实行海选,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在民主决策上,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会议各自的作用,保证决策民主科学,对事关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在广泛征求党员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依照职权提出决策意见,并经党支部书记主持的村支两委联席会议或有组织负责人参加的扩大会议讨论形成决策草案,最后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通过,付诸实施;在民主管理上,依法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好村务公开制度,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在民主监督上,要健全村级组织任期目标责任制度、村委会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制度、党员会议和村民会议定期评议村支两委及其成员制度等,落实党员、村民对村支两委的监督,要健全村委会向党支部报告工作制度、村党支部对村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制度,落实党支部的监督作用。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关键。一是要转变观念,创新领导方式,依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和村委会各项职能落到实处。村党支部要彻底转变大包大揽的领导观念和领导方式。村党支部要支持村委会行使对村民的管理、教育、服务方面的自治职能,保证村民的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权利,做到领导不包揽,指导不指责。二是要创新农村党支部班子选拔任用机制,村党支部领导班子选举过程中,除按照《党章》规定的要求外,可同样实施海选,尝试党内外民主有机结合方法,既体现了党章的选举要求,又有利于村党支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村党支部的群众公认度。在有利于村民自治的前提下,交叉任职,避免一些矛盾,降低村务治理成本,也不失为解决两委关系问题的方法之一,关键要建立完善的权力使用监督机制,避免“管事”现象的发展。
3、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不断提高村干部素质,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基础。正确处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必须以提高村支两委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为根本,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抓好“四级教育”(乡、村、组干部、群众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着眼于树立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大局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勤正廉政意识,建立学习教育活动的长期机制,要将学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培训形式,要坚持自学为主,采用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和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对闹不团结的村两委主干由有关领导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谈话,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要采取党内教育和党外教育相结合,既加大党内教育培训的力度,又要对非党村主任加强教育管理,帮助转变认识,提高素质。培训对象,既要抓好在职干部的教育提高,也要抓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引导工作,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在新形势下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4、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规范乡干部介入方式,是妥善处理两委关系的有效措施。乡政府职能要逐步由行政管理向管理、服务、指导方式转变,淡化政府行政对村级组织的干预,降低政府成本。在政策协调与行政指导方面,要加强政策导向的宣传,要使行政指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强化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使村民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管理制度协调一致。同时,乡镇党委政府要密切关注村两委关系,不断协调村两委关系,及时发现、及时研究解决两委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三篇: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定稿]
文章标题: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职权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
——(陈开龙)
2003年以来,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为我乡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为实现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自2004年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后,我乡农村基层组织整体情况比较好,组织健全,队伍较整齐,大部分村支两委会关系融洽,能根据各自的职权履行职责,不大包大揽,不互相扯皮,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但仍然存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村支两委职权关系现状
我乡在2004年并村后,成立7个村党支部,7个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35名,村民委员会共有12510人。村党支部配备职数为3人,村委会配备职数为5人。
从我乡运行“村为主”工作的情况来看,村支两委领导班子是协调的,一致的。其现状表现为:从表面体上看,村支两委关系融洽、工作协调。
二、存在突出问题
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从深层次上分析,却不是我们从表面上看得出的,应该是比较错综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分析:
1、村支两委的地位。村党支部在村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不用质疑的,有关法律、《条例》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主体组织,对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在实际工作中,村党支部在各类村级组织中居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村委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之下,负责村务日常管理工作。
2、职责和权力。村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具有权威性。村党支部对其他“四种”组织(村委会、团支部、民兵边、妇代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上给予领导,除承担《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的法定职责外,绝大多数村支书都直接分管村里日常工作事务,村中大事一般由支部书记最终定夺。虽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主任主持,但从各村的《村民会议记录》、《村民代表会议记录》上看,会议的主持人大都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实行“村账托管”前,村财务由支部书记签字,少部分由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共同签字,个别的村由村主任签字。实行“村账托管”后,大部分村级财务审批人又是村支部书记,显然,村委会主任在村级事务活动中跳不起主角,处于被动状态。
3、活跃程度。由于明确了村党支部在村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得村党支部无条件成为村级组织中最活跃的组织,村委会充其量只能算第二,其他组织次之。
4、兼职表现。我乡2004年并村及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后,为节约村干部报酬,缩小村级班子村配备职数,村委会成员中有80以上兼任党支部委员。村级成立的各种机构,大部分都由村支书、村主任兼任组长或副组长。
5、升迁方向。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村干部的升迁方向是:村主任、支部委员——村支书,村委会委员——村主任。
综上所述,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各自在村中所处的地位是比较清晰的,村党支部在村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处在村级权力结构的权威位置是不可撼动的。从构成上看,村党支部与村委会重叠的,村委会成员中有80以上兼任党支部委员。实际上,村支两委之间职权关系问题,归根结蒂就存在于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因此,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的职权关系问题,构成了村级工作中很多矛盾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在这一矛盾当中,村支书又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二者间的职权关系问题往往表现在不是村主任的夺权,而是村支书的越权、揽权,即村支书行使了他本不该行使的职权。有的村支书控制财权,公章随身携带,变公章为“私章”;有的村支书重大事务搞“一刀切”、“管事”。从村级组织工作成绩上看,凡是村支书在工作中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遇事同大家商量,决策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其他村组干部积、群众极性的,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就比较融洽;反之,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就比较紧张。
二、村支两委职权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历史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党管一切作用特征比较突出,村支书与大队长(相当于现在
第四篇:乡镇村支两委妇女干部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村支两委妇女干部工作情况调
研报告
乡镇村支两委妇女干部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镇现有社会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占%,近半数的农村妇女是一支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作为农村妇女的“领头雁”—村支两委妇女干部,其工作状况直接影响广大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积极性的发挥。为切实有效加强基层妇女工作队伍建设,帮助解决基层妇女干部的一些问题,妇联于近期对全镇12个行政村的16名妇女干部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个体走访、群众座谈相结合的方式,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镇共有12个行政村,村支两委妇女干部16人。从学历层次看:高等学历及以上3人,高中学历3人;初中学历9人,是整支基层妇女干部的主力军;小学及以下有1人;从年龄结构看:年龄最大的52岁,年龄最小的仅仅22岁,其中25岁—45岁的有12人,所占比例为75%;从政治面貌来看:党员有10人;从创业情况看,兴办经济实体12人,带领众多妇女就业。
二、工作状况
村支两委妇女干部能干事。当前村支两委妇女干部大多由民主选举产生,这给了村支两委妇女干部一种自信。因为有群众基础,村支两委妇女干部大多愿意干好工作,以此回报群众的信任。具体到行动上,村支两委妇女干部除服务计生、协助收缴税费等工作,在妇女工作方面,开展较多的是开展扶贫帮扶等工作,如劳务输出。
村支两委妇女干部会干事。尽管村支两委妇女干部整体学历不高,但与以前相
比,仍出现可喜变化。一是整体结构。当选妇女都是在当地有影响力、有威望的具有文化知识或技能的某一方面带头人,她们更多凭借自身能力获得村民的认可而当选。二是整体素质。全镇16名村支两委妇女干部,有10名共产党员,整体政治素质较之以前有较大提升,在工作方面更有导向性和感染力。村支两委妇女干部多干事。
1、基层村支两委妇女干部一般身兼多职。如柳口村仲静,既是村妇代会主任,又是村会计,同时还兼任村计生专干。不仅要做好村妇代会工作,还要做好其他相关工作,事情多,压力大,在村委会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村支两委妇女干部是农村妇女群体的“代言人”。她们大多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深受群众信任,农村妇女愿意跟她们交流想法、反映事情,乐意接受村支两委妇女干部成为妇女群众的全权代表。她们也乐于接受这样的角色定位。她们常常主动去了解妇女需求,反映妇
女意愿,寻求有效途径解决好妇女问题,保障妇女的合法权利。
3、村支两委妇女干部还是促和谐的“调解员”。近年来,村支两委妇女干部在协助解决妇女受侵害案件等工作中的作用得到明显体现,她们的直率、她们的“泼辣”、她们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往往能在群众中产生有效的公信力,在调节家庭关系、邻里纠纷时,她们往往会变身为“金牌调解员”,“能言善辩”,较快平息纷争,有效推动和谐村落建设。
4、村支两委妇女干部是农村新风尚的引导者。把推进家庭美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充分利用“三八”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通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科技致富女能手”的创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村风、民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形成了人人争先进、户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一批妇女典型。她们信服科学,抵制封建迷信,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倡导广大妇女建立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存在问题
待遇问题影响工作积极性。村支两委妇女干部积极工作,但经济待遇很低,是我镇当前的一个缩影。调查显示,村支两委妇女干部的“经济主要来源”,靠“种植”、“养殖”等从事农业创收的有7人,靠“做小本生意”补贴自己的有4人,工资收入占比%。她们普遍反映,做妇女工作缺乏经费保障,靠的是奉献。村支两委妇女干部缺少工资报酬、经费保障,这影响到了她们的工作激情。她们工作努力,有干劲,渴望改变自身和村落的现状,但现实迫使她们一次次“束手”,因此工作上创意不多,部分是被动去开展,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村支两委妇女干部的政治待遇不高,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村支两委妇女干部进入村支两委的比例在增长,但总体比例偏低。尽管她们的工作最为难啃,但是上级和普通民众的目光更多地关注在“支书”和“主任”身上,她们少有机会站上“前台”,难以成为“明星”,扮演更多的是
“配角”和幕后角色。
学历、年龄影响工作水平。近年来,有一定素质的女青年纷纷外出打工,致使农村留守妇女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少与外界交流沟通,在家中经济地位不高,说话也没有份量,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导致现任的村妇女干部也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这样一支学历偏低的队伍自然难以适应当前社会整体的发展要求。从整支队伍年龄来看,其中小部分的村妇女干部,年龄大虽然有经验较丰富的优点,毕竟缺乏冲劲,更缺乏文化知识。自主性不强、竞争意识不高、建设性意见不多,导致开展妇女工作手段和方式略显“老套”,缺乏创新精神,水平难以提升。
四、解决办法
广泛宣传,宣传农村妇女参政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是支持村级事务管理、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村民自治的重要力量,其次要广泛宣传女干部的工作业绩,宣
传她们自律意识强、办事认真、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等优势。
多方面提高村支两委妇女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加强对村干部进行日常工作考核,考核优秀者重奖,实行以奖代补,健全村干部退休机制,把他们纳入到养老保障体系中,出台村干部的养老政策,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重视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当前,农村留守妇女已经切实“顶起了半边天”。从调查中得知,全镇高等学历以上的村支两委妇女干部仅有3名,初中学历群体人员是我镇农村支两委妇女干部的“主力军”。农村要发展,要提高,可农村妇女群众的“领头雁”文化水平却整体不高。文化知识的缺失,需要我们去“弥补”,因此开展技能培训,增强村支两委妇女干部创业本领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善于发现新人、选拔新人,并物色女性后备干部,建立和完善“乡镇妇女人才库”,制定“农村妇女人才培养计划”,将文化较高的、有一技之长的、年轻的农村女性加强培养,把她们争取到村支两委妇女干部队伍中来。
第五篇:村支两委议事规则
村支两委议事规则
为进一步提高村支两委办事效率和议事决策水平,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特制定本规则。
村两委议事的会议主要是:村支部委员会议、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议;村民委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村民小组会议;村支两委联席会议。分别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进行议事、商讨、决策。
一、村党支部有关会议
(一)村支部委员会议
村支部委员会的主要议事范围是: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有关决定,结合本村实际,落实完成上级组织的决定和任务;
2、研究制订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及措施;
3、审定村级重大投资项目和财务公开项目,制订建设项目的公开招标方案及办法。讨论确定各业承包方案和各种款项收缴办法;
4、研究制订推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施办法;
5、讨论确定村级后备干部,研究制订村级干部的培养、教育、使用和管理等各项制度;
6、研究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的办法和途径,确定建党对象,做好党员和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
7、听取村委会、村工会、共青团、妇女、民兵等组织的工作汇报并提出工作建议及措施;
8、讨论研究村委会、村工会、共青团、妇女、民兵等组织提交的有关事项;
9、决定需要提交支部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村经济联合社决定的重大事项;
10、研究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办法及措施。
(二)村支部党员大会
村支部党员大会是研究村内重大事务、基层组织建设的决策性会议。村支部党员大会出席人员是支部全体党员,参会人员达到应到会人数的80%以上可以开会。根据会议内容,可邀请部份村民代表和村组干部参加。村支部党员大会的主要议事范围是:
1、总结审议支部工作报告,讨论决定党支部任期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2、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要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其它事项;
3、确定党员发展,讨论吸收预备党员及转正,对党员作出奖惩决定;
4、开展对党支部委员、党员村干部的述职考评,做好党员的民主评议;
5、研究党支部的换届事宜,选举产生新一届支部委员会或各级党代表;
6、研究决定村支部委员会提交的其他有关事项。村支部党员大会议题一般应在三天前,由书记与支委成员研究决定,提出议题或方案。
村支部党员大会议事要求:
1、村支部党员大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
2、村支部会议原则上一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可临时召开,支部会议的时期、议题、地点由书记或组织委员提前一天通知与会人员。
3、所有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讨论的议题,必须事先经支部委员会讨论通过;
4、党员大会表决时,到会人数必须在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以上。根据会议性质内容,表决可采用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赞成票超过到会人数的半数,才能通过;
5、党员大会每次会议必须指定专人做好记录,重大内容,特别是决议内容必须形成《会议纪要》,并由会议主持人签发。议事记录和《会议纪要》应立卷归档。
(三)村支部党小组会议
村支部党小组会议的议事范围是:
凡涉及村组经济社会事务、群众生产生活的事项及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公益事业建设、集体资产处置、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规划、群众生活安排、社会治安维护、各种救济补助发放、各种先进评选上报、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都是党小组议事的范围。
二、村民委员会有关会议
(一)村委成员会议
村委成员会议的主要议事范围是:
1、讨论决定本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私营经济中有关协调服务事宜。
2、讨论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修建村庄道路、公共卫生、环境整治等问题。
3、讨论决定有关民事纠纷、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依法纳税、拥军优属、扶贫救灾、社会救济、禁毒、禁赌和劳教释放人员的帮助等工作。
4、讨论决定本村组财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村务财务公开等问题,调查处理村组干部违犯财经纪律有关问题。
5、讨论制定本村村规民约,村民议事制度、村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民事调解决定等。
(二)村民会议
村民会议亦称村民大会由村民委员会召集,应当有本村18岁以上村民过半数参加,或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村民大会的议事范围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应由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的事项;
2、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3、听取和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村财务预算、决算和收支情况的报告;
4、评议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5、依法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6、罢免和补选村民委员会成员;
7、审议和批准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辞职申请;
8、撤销、变更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议、决定。
(三)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委会成员的工作,讨论决定本村自治章程规定的下列事项:
1、本村建设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
2、镇统筹的收缴方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
3、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见村财务管理制度);
4、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1000元以下包含1000元由村委会主任审批;1000以上—10000元以下包含10000元由村两委讨论决定,授权村委会主任审批;10000元以上由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授权村委会主任审批);
5、兴办学校、道路、水利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
6、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5万元以下由村委会提出方案,交村两委讨论决定;超5万元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7、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
8、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
9、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10、土地征用及各项补偿费的使用方案(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1、村民代表会议认为应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它事项。
三、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议
参加联席会议的人员为村党支部、村委会全体成员和不是两委会委员的村妇代会主任、团支部书记、计生专干,列席人员根据会议内容确定,必要时可扩大到村民小组长,也可邀请部分党员和群众代表。村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议的主要议事范围是:
1、学习贯彻上级重大决策决定。
2、通报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近期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3、研究讨论村民关心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财务管理、工程实施、公益事业等重大问题。
4、研究村级重大事务。
5、研究决定当前工作任务和措施。村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议的议事要求是: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联席会议人数必须达到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方可召开。对会议研究的事项,与会人员应逐一发表意见,表明态度,半数以上同意方可形成决议。对争议比较大问题,可暂缓决议,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待下次会议研究讨论。
村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是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的基础上,对村级重大事务进行讨论决策,并按照各自的职能组织实施,凡经联席会议讨论决策的事项,任何人都无权改变,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也可以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但必须无条件服从,坚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