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6:4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乡人民政府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根本要求,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发展好民族区域经济,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深入到全乡少数民族村寨,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全乡地处中山河谷地带,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 1418.65。呈“三大冲,六面坡,两大煤田一条河”的地形。

2、土地利用

全乡总面积 56.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15706.7 亩 , 占总面积的 18.6%。其中:水田 2916.7 亩 , 旱地 12790.1 亩 , 林地 20945.9 亩 , 占土地面积的 24.9%;牧草地 23522.4 亩 , 占土地面积的 38.7%, 园地 60.5 亩 , 占 0.07%。

3、地理位置

**乡位于**县西部,距**县政府驻地34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毗邻,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

4、气候

全乡气候温湿多雨,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6 ℃,年平均降雨量 1482.3 毫米。

5、交通条件

全乡有郎关公路 14.6 公里,化捞公路 19.2公里,在建靛红公路**乡过境段,村级公路网络已基本贯通,贵(阳)昆(明)铁路和株六过境段长9.8km,内设**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6、人口素质和民族结构

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428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9%,初中文化的有2315人,占32.9%,高中文化的有21人,占0.3%,中专文化的有48人,占0.7%,大专文化的有28人,占0.4%,大学文化的有14人,占0.2%。小学阶段适龄人员的毛入学率达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6%,高中阶段毛学率达99%。各类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为:小学532人,初中483人,高中26人,大专8人,大学12人。文盲、半文盲有320人,占总人口的2.6%。人均受教育年限在7年,少数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年。

**乡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农户2962户,总人口12510人,少数民族人口7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2%。其中:彝族人口3891人,占总人口的31.1%,仡佬族人口1387人,占总人口的11.1%,布依族人口1013人,占总人口的8.1%,苗族人口738人,占总人口的5.9%。少数民族男性3206人,女性3820人。0-6周岁683人,7-12周岁562人,13-15周岁467人,16-18周岁359人,19-24周岁1204人,25-50周岁2865人,51周岁886人。

7、劳务输出

**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8、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情况

结合村级实际,实施的项目有林下养鸡、养猪、肉牛养殖、种草养羊等项目。近几年来,我乡民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根据本地实际,选准经济发展路子,有规划,有项目,有措施,效果明显,农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消除了“空壳村”现象。

全乡2008年达到10.4万元。其中:**村达到1.5万元;**村年达到1.8万元;**村达到2万元;**村达到1.8万元;**达到1.2万元;**村达到1.6万元;**村达到0.5万元。

二、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主要做法和经验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工作,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广泛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各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执行《民族乡工作条例》和县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利用好和

把握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只有贯彻好和应用好《条例》和《意见》,才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乡工作条例》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纲领性文件,是原则。《意见》是努力方向,是目标,也是争取政策、争取资金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依据。通过贯彻落实《条例》和

《意见》,发展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2000年,新政府办公大数的建成并成功搬迁,为**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几年来,**乡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乡人民政府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过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现全乡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均递增10.5%,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1、着力实施“光明工程”,解决群众通电困难

1997年前,**乡仅有两个村通电,而且是搭接铁路供电工区的电,用电受到很大制约,没有自己的输电线路,大部分群众是靠煤油灯照明,通过努力,完成了全乡农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并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2、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2000年至今,共争取各种饮水项目资金9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余万元,拉通了全长67.5公里的自来水管。解决8534人和3726头(只)牲畜饮水困难。

3、逐步解决“行路难”问题

自2000年以来,共争取公路建设资金321.1万元,修建和改造39.7公里的乡村两级公路,是2000年前8年以来的5.2倍。特别是**至**公路,**公路油路改造,在建的**红公路**乡过境段,**大街的修建,对今后**乡开发煤炭资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通讯问题得到解决

广播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共安装30台广播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和2个广播室,建6个世行卫生室,7个村党建多功能活动室。架设了铁通、电信通讯光览,开通了铁通、电信程控电话,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500余门。修建了联通、移动手机站,信号网络覆盖率得到提高。

5、努力实施茅草房改造

五年来,为切实解决无房户、茅草房和危房户群众的居住条件,通过民政渠道解决了350户茅草房户、无房户和危房户群众住房问题。

6、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2004年至今,投入600万元,实施了我乡**村半坡、倮纽两个自然村寨97户移民搬迁工程,正在实施**村组、**村箐脚组移民搬迁工程。

7、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2075吨提高到现在的4437吨,累计造林22861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9.2%上升到27%;完成坡改梯及配套水毁工程2850亩;有效灌溉面积增加3600亩,7651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二)发展民族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1、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投入财扶资金36.9万元,分别在荒田村、**村、过瓦村、坝子村、下麻翁村等村实施,并逐步探索肉牛养殖模式;争取到挂钩扶贫单位团市委、市药监局市残联的扶贫资金投入发展肉牛养殖;投入223.1万元资金在荒田村、过瓦村实施了种草养羊项目,完成圈舍改造面积7122平方米,实施种草4330亩,购基母羊4200只。通过实施一些种养殖业项目,农民群众逐步从传统的种养殖业方式向科学技术种养植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组织劳务输出。全乡劳务输出人数达2036人(次),同时,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中,就近解决一部分群众务工,特别是全乡大面积退耕还林后,部分群众大胆尝试种植竹荪,取得成功,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8年的1931元,年均递增5%以上。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有所改变,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3、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按照上级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对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可开发式贫困户实施“一帮一”结对子扶贫,给结对子的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逐步使我乡可开发式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温饱。

4、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实施沼气池建设2000口,分别安排在全乡7个村实施,按照“林——草——畜——气”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加大对教育的硬件投入力度,投入资金330万元,实施“义教工程”项目3个,新建**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希望小学、乡中学、**小学和**片区小学改造,新增校舍面积5100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2008年的96.9%,为乡中学和各片区小学配备了微机,在中小学实行电脑教学。改善了教学条件,教育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继续巩固彝族跳脚舞蹈,布依族铜鼓等民族民间文艺,组织少数民族参加市、特区及各有关乡镇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成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采的民族体育运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有条件的村建篮球场,举行篮球友谊赛、拔河比赛等健身活动。

农村卫生保健有了保障。建立健全村级卫生网络,并村后完善了x个村级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计生室、文化活动室),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和预防保健工作,使“四苗”覆盖率得到提高,疾病传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医疗工作得具体落实,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农村计生工作全面实现了村自管理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已下移到村,村级计生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计划生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四)乡卫生院建设及农村卫生条件大大改善

1、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乡党委、政府加大卫生工作硬件投入力度,继续按照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要求及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建设要求,完善软、硬件建设,投入20万元资金新建乡卫生院。配齐了村级卫生员,使村级卫生工作正常开展。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强化疫情报告,扩大四苗接种率,推广新法接生,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障。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全群众参与,清扫村寨环境卫生,人口密集场所,组织机关单位的人员参加大扫除活动,彻底清理环境卫生,使“脏、乱、差”的现象得到遏制,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完成260口小水窖的水质化验,使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得到改善。

2、农村生态建设情况:在实施沼气池建设同时,配套改厕、改圈、改灶,加大农村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对“两基”工作投入,保证必须的工作经费的落实。投入资金,配备图书柜、仪器柜、实验器材等。

加大对扫盲工作的督促,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针对全乡扫盲工作发展不平衡现状,乡人民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按照“两基”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对违反制度的人员,严格追究责任,并加以经济处罚。强化推进扫盲工作的措施,稳步开展扫盲工作,确保扫盲工作任务的完成。

落实农技培训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培训计划,落实了相应培训措施,明确了参加培训的单位、培训教师、培训内容,确定了培训时间、地点、内容。

兴办寄宿制学校。投入158万元修建第二轮“义教工程”—**乡中学及附属工程。落实了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对二女孩户孩子入学学费全免,市、特区高中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降20分录取办法。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经济状况和生活还处于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全乡7个村均是少数民族村,经乡村债务清理,村级债务达103.7886万元。主要是通过农发行、信用联社贷款,全部用于农村公益事业。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乡地处高原地带,全乡辖区内沟壑纵横,呈“三大冲,六面坡”的地形特征,全乡30°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全乡耕面积的80%以上。石漠化严重,全乡地域面积5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10905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壤构成以沙壤土为主,还分布有粘土、黄壤土等,土壤呈偏酸性。全乡土地无法实现机耕,还处于传统的种植模式下,广种薄收,离现代农业的差距甚远。

三是群众生活水平低,持续脱贫及后继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长期靠吃政府救济、低保,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同时,持续稳定脱贫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尽管有一部分贫困户越过温饱线,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再度返贫。特别是2008年春,我乡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凝冻灾害,受灾人口就达12400人,农业经济损失达5974.28万元。因此,增强持续稳定脱贫及后继发展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也是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四是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边远的山区,生存环境条件十分恶劣,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界的认知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教育起步较晚。

四、贯彻民族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受环境条件制约和资金来源途径的束缚,建设速度慢、难度大。

2、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群众看病治病难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

3、乡镇企业受安全生产、金融危机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产量下降,新办煤矿企业又难以办证,优势资源得不到开采利用,从根本上讲,就是未彻底实现好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4、民族干部的发展、选拔、培养力度不够。

5、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对群众的科技教育局限性比较大,农民群众掌握科学技术的本领还不高,制约了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存在以上突出困难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二是政策因素的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第一、扶贫必须首先“扶志”,着力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彻底转变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陈旧观念。要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浅出、不厌其烦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决改变等、靠、要的懦夫懒汉作风,真正使党和政府的扶贫方略变为广大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思维共振、上下同心。

第二、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其“造血”功能。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尤其要在投资、信贷及种子、化肥、柴油、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上,继续予以优先、优惠的特殊照顾。对于确实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特困户可给与适应帮助和救济,必要时纳入农村低保对象。给贫困地区“输血”是必要的,但“输血”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其“造血”功能,使之尽快赢得脱贫与致富的主动权。

第三、以拉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全面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我乡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资源辽阔,天然草场、宜林地、石漠地、煤炭资源等都蕴藏着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是,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其潜在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这就必须要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前提下,把着重点放在“借鸡下蛋”的方略上来,要通过招商引资,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全力打造民族经济的新亮点。

第四、将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摆到突出位置。应当把科学培训作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使科学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扩大科学技术在贫困群体中的普及率。

第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应建立由有关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救济基金会。可采取财政、民政、民委、扶贫等部门及社会帮助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解决特困村、特困户、特困人口的经济发展问题,以缓解地方财政用于扶贫救济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特困群众的关注和重视。

第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生存环境条件。采取以财政扶贫的方式,投入资金,恢复损坏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实施扶贫项目,缓解发展压力。重点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学校、引灌沟渠、“行路难”、农村医疗卫生等问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第七、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继续巩固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各级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发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运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民族村建篮球场、图书室等硬件设施,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斗志,让少数民族群众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六、近期发展规划

近期时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畜牧强乡、生态立乡、科技兴乡、旅游活乡的关键时期。

1、千方百计增加固定资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从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看,我乡总体上还属于项目带动型经济,要多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活民间资本、促进银行贷款,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抢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新阶段扶贫开发等机遇,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在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对我乡的大力支持,建设1-2个重大项目;二是进一步做好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增加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三是制定和落实投资优惠政策;四是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投入;五是积极探索建设的投资与营运方式,进一步扩大投资。

2、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探索有效形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搞好属地企业的保护工作,切实加强税源保护;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配合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基本建立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符合乡情村情的经济调控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3、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区域经济合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落实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提高服务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使我乡对外开放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4、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运用政策导向、法律规范、指导协调、信息咨询、财政投入、监督检查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强产业引导,突出发展重点;二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快产业区域布局的合理调整;四是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加速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投入机制,通过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各种产业。

5、完善社会发展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强乡

进一步完善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相关领域的产业化步伐。人才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是实现规划目标最重要的支撑,但在我乡不同层次的人才均十分贫乏。所以,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人才待遇,积极落实有关人才保障机制,大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突出抓好领导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营销人才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6、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进环境质量创新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发展的资本和空间的观念,坚持把环境质量创新作为一项全民工程、永不竣工的工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致力于创造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稳定的治安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服务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一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规范行政行为,正确履行职责,多服务,少干预,从严治政,坚决反对本位主义、部门利益,确保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二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强化服务、促进发展上来。通过实行政务公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一门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三要纠建并举,狠刹不正之风。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坚决惩治各种严重干扰和阻碍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形象的不正之风,形成人人都是对外“窗口”、爱护**形象、关心**发展、办事廉洁高效的良好氛围。四要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鼓励正当自由竞争,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投资者来**能留住,能发展,真正使**成为其施展才华、创业致富的基地。在大力改善软环境的同时,继续加强水利、交通、邮政、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的硬环境,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六、在经济社会发展上需要帮助协调反映解决的问题

1、为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帮助协调解决沙石场一个。

2、帮助协调解决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项目。

3、呼吁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乡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种养殖业项目上加大投入。

第二篇: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乡人民政府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根本要求,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发展好民族区域经济,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深入到全乡少数民族村寨,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全乡地处中山河谷地带,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 1418.65。呈“三大冲,六面坡,两大煤田一条河”的地形。

2、土地利用

全乡总面积 56.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15706.7 亩 , 占总面积的 18.6%。其中:水田 2916.7 亩 , 旱地

12790.1 亩 , 林地 20945.9 亩 , 占土地面积的 24.9%;牧草地 23522.4 亩 , 占土地面积的 38.7%, 园地 60.5 亩 , 占 0.07%。

3、地理位置

**乡位于**县西部,距**县政府驻地34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毗邻,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

4、气候

全乡气候温湿多雨,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6 ℃,年平均降雨量 1482.3 毫米。

5、交通条件

全乡有郎关公路 14.6 公里,化捞公路 19.2公里,在建靛红公路**乡过境段,村级公路网络已基本贯通,贵昆铁路和株六过境段长9.8km,内设**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6、人口素质和民族结构

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428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9%,初中文化的有2315人,占32.9%,高中文化的有21人,占0.3%,中专文化的有48人,占0.7%,大专文化的有28人,占0.4%,大学文化的有14人,占0.2%。小学阶段适龄人员的毛入学率达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6%,高中阶段毛学率达99%。各类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 数为:小学532人,初中483人,高中26人,大专8人,大学12人。文盲、半文盲有320人,占总人口的2.6%。人均受教育年限在7年,少数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年。

**乡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农户2962户,总人口12510人,少数民族人口7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2%。其中:彝族人口3891人,占总人口的31.1%,仡佬族人口1387人,占总人口的11.1%,布依族人口1013人,占总人口的8.1%,苗族人口738人,占总人口的5.9%。少数民族男性3206人,女性3820人。0-6周岁683人,7-12周岁562人,13-15周岁467人,16-18周岁359人,19-24周岁1204人,25-50周岁2865人,51周岁886人。

7、劳务输出

**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8、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情况

结合村级实际,实施的项目有林下养鸡、养猪、肉牛养殖、种草养羊等项目。近几年来,我乡民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根据本地实际,选准经济发展路子,有规划,有项目,有措施,效果明显,农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消除了“空壳村”现象。

全乡XX年达到10.4万元。其中:**村达到1.5万元;**村年达到1.8万元;**村达到2万元;**村达到1.8万元;**达到1.2万元;**村达到1.6万元;**村达到0.5万元。

二、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主要做法和经验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工作,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广泛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各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执行《民族乡工作条例》和县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利用好和把握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只有贯彻好和应用好《条例》和《意见》,才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乡工作条例》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纲领性文件,是原则。《意见》是努力方向,是目标,也是争取政策、争取资金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依据。通过贯彻落实《条例》和《意见》,发展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XX年,新政府办公大数的建成并成功搬迁,为**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几年来,**乡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乡人民政府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过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现全乡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均递增10.5%,实现比XX年翻两番的目标。

1、着力实施“光明工程”,解决群众通电困难

1997年前,**乡仅有两个村通电,而且是搭接铁路供电工区的电,用电受到很大制约,没有自己的输电线路,大部分群众是靠煤油灯照明,通过努力,完成了全乡农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并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2、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XX年至今,共争取各种饮水项目资金9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余万元,拉通了全长67.5公里的自来水管。解决8534人和3726头牲 畜饮水困难。

3、逐步解决“行路难”问题

自XX年以来,共争取公路建设资金321.1万元,修建和改造39.7公里的乡村两级公路,是XX年前8年以来的5.2倍。特别是**至**公路,**公路油路改造,在建的**红公路**乡过境段,**大街的修建,对今后**乡开发煤炭资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通讯问题得到解决

广播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共安装30台广播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和2个广播室,建6个世行卫生室,7个村党建多功能活动室。架设了铁通、电信通讯光览,开通了铁通、电信程控电话,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500余门。修建了联通、移动手机站,信号网络覆盖率得到提高。

5、努力实施茅草房改造

五年来,为切实解决无房户、茅草房和危房户群众的居住条件,通过民政渠道解决了350户茅草房户、无房户和危房户群众住房问题。

6、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XX年至今,投入600万元,实施了我乡**村半坡、倮纽两个自然村寨97户移民搬迁工程,正在实施**村组、**村箐脚组移民搬迁工程。

7、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由XX年的2075吨提高到现在的4437吨,累计造林22861亩,森林覆盖率由XX年的9.2%上升到27%;完成坡改梯及配套水毁工程2850亩;有效灌溉面积增加3600亩,7651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发展民族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1、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投入财扶资金36.9万元,分别在荒田村、**村、过瓦村、坝子村、下麻翁村等村实施,并逐步探索肉牛养殖模式;争取到挂钩扶贫单位团市委、市药监局市残联的扶贫资金投入发展肉牛养殖;投入223.1万元资金在荒田村、过瓦村实施了种草养羊项目,完成圈舍改造面积7122平方米,实施种草4330亩,购基母羊4200只。通过实施一些种养殖业项目,农民群众逐步从传统的种养殖业方式向科学技术种养植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组织劳务输出。全乡劳务输出人数达2036人,同时,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中,就近解决一部分群众务工,特别是全乡大面积退耕还林后,部分群众大胆尝试种植竹荪,取得成功,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X年的1931元,年均递增5%以上。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有所改变,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3、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按照上级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对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可开发式贫困户实施“一 帮一”结对子扶贫,给结对子的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逐步使我乡可开发式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温饱。

4、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实施沼气池建设XX口,分别安排在全乡7个村实施,按照“林——草——畜——气”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加大对教育的硬件投入力度,投入资金330万元,实施“义教工程”项目3个,新建**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希望小学、乡中学、**小学和**片区小学改造,新增校舍面积5100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XX年的96.9%,为乡中学和各片区小学配备了微机,在中小学实行电脑教学。改善了教学条件,教育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继续巩固彝族跳脚舞蹈,布依族铜鼓等民族民间文艺,组织少数民族参加市、特区及各有关乡镇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成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采的民族体育运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有条件的村建篮球场,举行篮球友谊赛、拔河比赛等健身活动。

农村卫生保健有了保障。建立健全村级卫生网络,并村后完善了X个村级多功能活动室,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和预防 保健工作,使“四苗”覆盖率得到提高,疾病传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医疗工作得具体落实,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农村计生工作全面实现了村自管理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已下移到村,村级计生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计划生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乡卫生院建设及农村卫生条件大大改善

1、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乡党委、政府加大卫生工作硬件投入力度,继续按照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要求及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建设要求,完善软、硬件建设,投入20万元资金新建乡卫生院。配齐了村级卫生员,使村级卫生工作正常开展。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强化疫情报告,扩大四苗接种率,推广新法接生,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障。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全群众参与,清扫村寨环境卫生,人口密集场所,组织机关单位的人员参加大扫除活动,彻底清理环境卫生,使“脏、乱、差”的现象得到遏制,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完成260口小水窖的水质化验,使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得到改善。

2、农村生态建设情况:在实施沼气池建设同时,配套改厕、改圈、改灶,加大农村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对“两基”工作投入,保证必须的工作经费的落实。投入资金,配备图书柜、仪器柜、实验器材等。

加大对扫盲工作的督促,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针对全乡扫盲工作发展不平衡现状,乡人民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按照“两基”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对违反制度的人员,严格追究责任,并加以经济处罚。强化推进扫盲工作的措施,稳步开展扫盲工作,确保扫盲工作任务的完成。

落实农技培训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培训计划,落实了相应培训措施,明确了参加培训的单位、培训教师、培训内容,确定了培训时间、地点、内容。

兴办寄宿制学校。投入158万元修建第二轮“义教工程”—**乡中学及附属工程。落实了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对二女孩户孩子入学学费全免,市、特区高中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降20分录取办法。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经济状况和生活还处于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全乡7个村均是少数民族村,经乡村债务清理,村级债务达103.7886万元。主要是通过农发行、信用联社贷款,全部用于农村公益事业。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乡地处高原地带,全乡辖区内沟壑纵横,呈“三大冲,六面坡”的地形特征,全乡30°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全乡耕面积的80%以上。石漠化严重,全乡地域面积5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10905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壤构成以沙壤土为主,还分布有粘土、黄壤土等,土壤呈偏酸性。全乡土地无法实现机耕,还处于传统的种植模式下,广种薄收,离现代农业的差距甚远。

三是群众生活水平低,持续脱贫及后继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长期靠吃政府救济、低保,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同时,持续稳定脱贫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尽管有一部分贫困户越过温饱线,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再度返贫。特别是XX年春,我乡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凝冻灾害,受灾人口就达12400人,农业经济损失达5974.28万元。因此,增强持续稳定脱贫及后继发展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也是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四是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边远的山区,生存环境条件十分恶劣,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界的认知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教育起步较晚。

四、贯彻民族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受环境条件制约和资金来源途径的束缚,建设速度慢、难度大。

2、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群众看病治病难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

3、乡镇企业受安全生产、金融危机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产量下降,新办煤矿企业又难以办证,优势资源得不到开采利用,从根本上讲,就是未彻底实现好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4、民族干部的发展、选拔、培养力度不够。

5、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对群众的科技教育局限性比较大,农民群众掌握科学技术的本领还不高,制约了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存在以上突出困难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二是政策因素的影响。

对策及建议

第一、扶贫必须首先“扶志”,着力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彻底转变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陈旧观念。要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浅出、不厌其烦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决改变等、靠、要的懦夫懒汉作风,真正使党和 政府的扶贫方略变为广大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思维共振、上下同心。

第二、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其“造血”功能。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尤其要在投资、信贷及种子、化肥、柴油、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上,继续予以优先、优惠的特殊照顾。对于确实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特困户可给与适应帮助和救济,必要时纳入农村低保对象。给贫困地区“输血”是必要的,但“输血”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其“造血”功能,使之尽快赢得脱贫与致富的主动权。

第三、以拉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全面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我乡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资源辽阔,天然草场、宜林地、石漠地、煤炭资源等都蕴藏着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是,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其潜在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这就必须要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前提下,把着重点放在“借鸡下蛋”的方略上来,要通过招商引资,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全力打造民族经济的新亮点。

第四、将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摆到突出位置。应当把科学培训作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使科学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扩大科学技术在贫困群体中的普及率。

第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应建立由有关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救济基金会。可采取财政、民政、民委、扶贫等部门及社会帮助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解决特困村、特困户、特困人口的经济发展问题,以缓解地方财政用于扶贫救济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特困群众的关注和重视。

第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生存环境条件。采取以财政扶贫的方式,投入资金,恢复损坏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实施扶贫项目,缓解发展压力。重点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学校、引灌沟渠、“行路难”、农村医疗卫生等问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第七、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继续巩固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各级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发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运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民族村建篮球场、图书室等硬件设施,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斗志,让少数民族群众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六、近期发展规划

近期时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畜牧强乡、生态立乡、科技兴乡、旅游活乡 的关键时期。

1、千方百计增加固定资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从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看,我乡总体上还属于项目带动型经济,要多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活民间资本、促进银行贷款,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抢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新阶段扶贫开发等机遇,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在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对我乡的大力支持,建设1-2个重大项目;二是进一步做好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增加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三是制定和落实投资优惠政策;四是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投入;五是积极探索建设的投资与营运方式,进一步扩大投资。

2、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探索有效形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搞好属地企业的保护工作,切实加强税源保护;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配合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基本建立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符合乡情村情的经济调控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3、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区域经济合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落实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提高服务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使我乡对外开放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4、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运用政策导向、法律规范、指导协调、信息咨询、财政投入、监督检查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强产业引导,突出发展重点;二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快产业区域布局的合理调整;四是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加速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投入机制,通过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各种产业。

5、完善社会发展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强乡

进一步完善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相 关领域的产业化步伐。人才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是实现规划目标最重要的支撑,但在我乡不同层次的人才均十分贫乏。所以,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人才待遇,积极落实有关人才保障机制,大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突出抓好领导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营销人才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6、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进环境质量创新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发展的资本和空间的观念,坚持把环境质量创新作为一项全民工程、永不竣工的工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致力于创造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稳定的治安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服务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一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规范行政行为,正确履行职责,多服务,少干预,从严治政,坚决反对本位主义、部门利益,确保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二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强化服务、促进发展上来。通过实行政务公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一门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运 转协调、办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三要纠建并举,狠刹不正之风。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坚决惩治各种严重干扰和阻碍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形象的不正之风,形成人人都是对外“窗口”、爱护**形象、关心**发展、办事廉洁高效的良好氛围。四要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鼓励正当自由竞争,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投资者来**能留住,能发展,真正使**成为其施展才华、创业致富的基地。在大力改善软环境的同时,继续加强水利、交通、邮政、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的硬环境,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六、在经济社会发展上需要帮助协调反映解决的问题

1、为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帮助协调解决沙石场一个。

2、帮助协调解决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项目。

3、呼吁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乡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种养殖业项目上加大投入。

第三篇: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塔额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西缘,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全县总面积6106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46.5公里。县辖4乡2镇1场,50个村队(行政村39个)、5个社区,驻有兵团第九师161团,总人口6万人(含161团0.5万人)。全县有耕地58万亩、草场707万亩,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县。2015年,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4.18亿元,较上年增长7.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96万元,较低上年增长2.86%;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较上年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亿元,较上年增长13.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8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860元。

一、历史沿革

早在公元前六、七世纪,古老的呼揭部落及塞种人就在巴尔鲁克山一带游牧。汉朝***辖境属乌孙东境。北周属突厥,唐代为葛逻初部游牧地。五代、辽宋时期从服于辽王朝设立的西突厥王府。后归西辽管辖。成吉思汗派兵击灭西辽,地入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分封领土时,***辖境为成吉思汗三儿子窝阔台的封地。清为蒙古、哈萨克诸部游牧散帐之所,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塔城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属塔城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政府在古尔班宗设立设治局,名曰古尔班宗设治局,后改为察汗托海设治局,仍属塔城管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察汗托海设治局改为***设治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治局升格为五等县***,县治察汗托海。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3月***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9年县人民政府由察汗托海迁至目前的哈拉布拉镇。

二、主体民族发展史

***地域辽阔,物资丰富,境内居住着汉、哈萨克、维吾尔、回、东乡、蒙古、锡铂、达翰尔、俄罗斯、土家、壮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55%,哈萨克族占35%,其他少数民族占10%。长期以来,各民族相融共生,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友爱相处,为***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做出了就有的贡献。其中人数较多的几个主体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里仅列举汉、哈萨克、维吾尔、回、俄罗斯、蒙古六个民族。

(一)汉族

清朝同治七年(1872),甘肃人冉廷喜兄弟来塔城做皮毛生意,亏本无钱返乡,被塔城直隶厅指派到新地(现团结村)开荒种地。民国14年(1925)河北移民赵龙官等7户农民西迁***,被官府指派到哈拉布拉河西岸开荒种地,垦荒千余亩。随后,汉族人投亲靠友,人口不断增加。民国3年(1944)***建县时,汉族人口已增至363人。1959年,为建设边境,保卫边境,***从山东省东明县,安徽省望江县接来青壮年500余人来本县安家落户,开荒种田。60年代以后,从天津、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甘肃分期分批有计划地招收青壮年来***工作。每年还有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人、国家干部和职工分配到***工作。1966年,从乌鲁木齐收容大批自动来疆人员约1000余人,同年4月接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管处分配来的60名劳动力,***汉族人口急剧增加。到2014年底,全县有汉族人口3559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

(二)哈萨克族

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族陆续迁至巴尔鲁克山游牧,最多时有万余人。光绪四年(1878)正月二十六日,甘肃总督左宗棠根据前布伦托海办事大臣李云麟调查塔尔巴哈台中俄情形后报称,‚原塔城所居住哈萨克族有三种,其一,阿吉公所部之哈萨克,分十二克烈,素称良善,现经随地划归俄国三克烈半,其八克列半现属塔城;其一,‘黑宰’哈萨克,内有中国所设头管,年远无考;其一为拜吉格特哈萨克,淖坦汗所属,此两种人数众多,各以数万计‛。逐水草而牧的哈萨克人,遍布巴尔鲁克地区。后来中俄边境之争和反清运动烽烟四起,致使哈萨克人难以安居,同治元年至光绪元年(1862~1875),原来居住在现***境内的哈萨克族‚黑宰‛部落为逃避战乱迁到‚干额啉哈尔噶‛等地,这段时间,巴尔鲁克、玛依勒等草原人烟很少。1875年‚穆赫‛、‚把拜‛率领部分哈萨克人从阿尔泰西迁至巴尔鲁克,到光绪十四年(1888),察汗托海一带有哈萨克的1个‚乌克尔代‛(蒙古语为千户长意,隶属塔城管辖)、5个‚赞格‛曼别特部落和1个‚赞格‛吐尔图乌勒部落。民国33年(1944)***建县时,境内有哈萨克族12993人。1962年4月22日‚伊塔事件‛中,不少人去苏联定居。1963年,哈萨克族已锐减到5688人。后从额敏、托里陆续调进和迁来一部分哈萨克族干部和牧民。到2014年底,全县哈萨克族人数增至18714人。

(三)回族

清朝末年,境内有回族32人。1944年后,从甘肃、宁夏、乌鲁木齐等地迁来部分回族来***经商或开荒种地。‚三区‛革命时,回族人口有所减少。1954年,全县共有回族56人。1959年以后,甘肃、青海和陕西等地回民陆续来***安家落户,从事农牧业生产。1980年,全县有回族人口1997人。到2014年底,全县回族人口达到3957人。

(四)维吾尔族

康熙二十九年(1690),从南疆迁来部分维吾尔族来额敏河南岸从事农耕。1944年***建县时,境内有维吾尔族45人,从事农业或商业。到2014年底,全县维吾尔人口为176人,大部分居住在哈拉布拉镇,以经商为主。

(五)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大多由于经商、战争和饥荒而流入***境内。民国33年(1944)***建县时,全县有俄罗斯族637人,他们大多从事手工业,运输业和修理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中苏双方达成协议,前后有三批俄罗斯人回国定居,致使境内的俄罗斯人口锐减。1963年,俄罗斯人只剩8人。1990年,境内的俄罗斯族有197人。到2014年底,全县俄罗斯人口为232人。

(六)蒙古族

成吉思汗分封时,***辖境归窝阔台汗国管理。境内蒙古人盛极一时。根据陈澄之所著的《塔城地区和阿山区》一文中记载,清初境内有蒙古人9977人。后来蒙古人又陆续迁离此地,多数迁移到**县定居。民国33年(1944),境内蒙古族仅有5人。1990年,境内的蒙古族有135人。到2014年底,全县蒙古族人口为148人。

三、2015年民族工作开展情况

***是少数民族边境县,19个民族长期混杂居住,形成了独特的爱国、戍边、援疆等文化和‚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县委、政府认识到抓好民族团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根据这一县情,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研究部署民族团结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组织基础 一是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常委会议每年定期听取汇报,专题研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在县委扩大会议等重大会议上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11次,通报创建活动情况,分析存在问题,落实推进措施,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二是完善考核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当中,对民族团结工作不重视、推进不力的,取消绩效奖励并严格追究责任。三是完善保障机制,把民族团结工作经费作为专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改善充实创建工作条件,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保障了民族团结工作的扎实开展。四是建立少数民族干部选拔机制,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和各族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县在职少数民族县级领导干部10人,占总数的27%,在职少数民族科级领导干部105人,占总数的24%。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596人,占专业人才总数的31.63%。

(二)深化主题教育,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导群众、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方面,围绕‚七进‛,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主题活动,即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营造团结向上的工作环境;进乡村,建设文明幸福的美丽农村;进社区,构建温馨和谐的美好家园;进学校,营造团结友善的学习氛围;进宗教场所,培育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进企业,培育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进军(警)营,培育军民一家亲的良好风尚。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全县143个单位积极申报,目前已有102个单位、村队(社区)创建为地区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41个单位、村队(社区)创建为县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创建率达到100%。深入推进‚细胞工程‛,在社会各层面形成了人人争当好居民、好职工、好学生,争创好家庭、好巷道、好楼道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评选好村(居)民22609人、好家庭8400户、好巷道236个、好楼道299个、好小区28个,评选比率达到91.2%。另一方面,积极培植挖掘树立典型。近年来,我县荣获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6人、地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3人、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45人。今年,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了20个先进集体、40位先进个人,并进行了精神和物质奖励。通过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切实增强了宣传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民族团结意识渗透到社会各个细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哈萨克族医生吾哈斯,不管严寒酷暑,不分节假休息日,始终长年坚持在农牧区一线为看病不便的各族农牧民群众免费义诊,播撒医者仁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维吾尔族姑娘阿勒米拉多年如一日的赡养患癌症的哈族孤寡老人,直至老人安享晚年离开人世;被自治区妇联授予首届新疆妇女儿童慈善奖和爱心贡献奖的‚爱心妈妈‛社会组织,救助全县各乡场镇各族贫困学生175名,贫困家庭21个,救助资金达到16万元。这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一个个模范的事例,极大地激发了各族群众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热情和动力。

(三)加快经济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我们按照‚环保优先、生态立县、法治稳边、兴旅富民‛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围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祥和安逸的养生之都‛,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先后投入3.3亿元建设重点景区,成功打造了‚小白杨‛哨所边塞红色游、巴尔鲁克山徒步健身游、吐尔加辽草场田园生态游等景区,巴尔鲁克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以新疆***山花节为平台,举办了放风筝表演赛、国际赛马大会、山地自行车大赛、CBA篮球邀请赛等系列活动,把***山花节与民俗游、自驾游、徒步游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了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和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发展。提升了各族群众对现代文化的参与度,增进了文化认同感,使各族群众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自觉地凝聚在一起。今年,设立1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对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给予扶持,引导各族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并注重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全力开发旅游就业岗位,鼓励旅游公司、旅行社等企业聘用本地农牧民,从事景区车辆驾驶员、餐饮服务员等工作,着力解决农牧民增收难题。旅游业对农牧民增收的拉动明显,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7.15%。今年截至目前,接待旅游人数18.8万人,旅游收入1.28亿元。在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重点发展了特色农牧业。按照种植业围绕旅游业和畜牧业调整思路,大力发展红花产业,开展特色作物多点试种,在旅游沿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畜牧业以发展优质肉牛肉羊为主攻方向,按照‚增量在农区、高端在草原‛的思路,设立1000万畜牧业发展基金,突出发展巴什拜羊产业,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2486元,较2011年7786元增加4700元,增长60.36%。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坚定了全县各族人民跟党走的信念,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

(四)突出民生保障,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我们在发展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连续5年开展了‚民生建设年‛活动,民生建设投入超过财政预算支出的84.5%。近三年来,我县突出夕阳情、育教情、惠民情等主题,累计投入近20亿元,实施了农村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博物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赛马场、安居富民房、定居兴牧、城市保障性住房、牧民定居楼、集中供热改造、供排水改造、自来水净化处理、城市主干道改扩建等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成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实现了城乡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全覆盖;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从学前幼儿园开始实施‚双语‛教育,建立5所民汉合校,打造2所双语示范校。村级卫生室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年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7684万元,实现2412户、8872人脱贫,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1206户、4436人。加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少数民族比例,全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少数民族84人;共为312名少数民族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033万元;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5849人(次);全县实现少数民族就业1026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夯实了群众基础。

(五)强化融合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合力共进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既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一是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双拥‛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军地、军民结对共建活动,共同谱写‚军爱民、民拥军、各族军民心连心‛的和谐篇章。高度重视国防、军队建设工作,投入150余万元,解决了驻县部队的水电、交通、通信等各项设施建设。共开展走访慰问驻县部队40余次,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折资80万余元。驻县部队官兵积极投身于‚第二故乡‛建设,为民做好事1500余件,为我县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兵地融合共建结合起来。坚持以民族团结引领兵地团结,加强与兵团第九师161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签订了兵地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定期召开兵地联席会,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三是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援疆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援疆资金,实施县人民医院综合楼、集中供热工程、生态园、哈拉赛村整村搬迁、一中学生宿舍楼、加依勒玛街社区办公室楼、安居富民等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援疆项目,把援疆项目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进各民族友谊的民心工程。援疆干部个个‚争当民族团结模范‛,主动融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我们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民族团结工作的持续推进,激发了全县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成一股绳,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极大热情,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凝聚了力量。

第四篇: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0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主要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2)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传承文明,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三、工作建议

(1)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二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三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

(2)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色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泸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泸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启《黑虎将军》、《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拍摄筹备工作。

(4)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建阿庐艺术团。

目前的县级艺术团队还是要以政府扶持为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艺团队,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并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艺术团为基地,收集整理我县各类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宣传泸西,宣传阿庐古洞,在此基础上再来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泸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

第五篇:新形势下妇女工作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推进刚察妇女工作和加强妇联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报送单位:刚察县妇联

联系电话:0970-8651698

报送时间:2011年9月27日

新形势下推进刚察妇女工作和加强妇联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刚察县妇联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势头良好,县妇联在全县干部职工和妇女群众中通过召开座谈会、采取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关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工作调研活动。县妇女组织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和充分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和思考,根据所掌握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妇联工作深入人心,新时期妇女观不断改变

一是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使妇女在活动中直接受到教育,妇女先进典型体现出新时期的妇女新面貌,撒播了文明新风。

二是开展“双学双比”等活动,这些活动密切联系农牧区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牧区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妇女脱贫致富。

三是开展教育培训等活动,通过教育培训,可以增强广大妇女和妇女干部们的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开阔她们的知识面,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四是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宣传和贯彻实施,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维权保障,使她们能够切实了解到哪些是应该享受的权利,如何依法保障自己的权利等。

五是利用“三八”、“六一”等节日开展的一些特色系列活动。借有利之机宣传有关妇女儿童维权等方面的知识,介绍一些先锋模范人物,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得到极大程度地发挥,达到了鼓舞人心激励上进的目地。

六是组织开展的“平安家庭”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和谐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 等评选活动,都深受妇女群众欢迎。

以上活动贴近群众生活,倡扬了社会文明新风,充分调动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各项活动都能够充分发挥她们在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上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能力,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体现了国家政策的优越性,各项活动的实施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直接受益,受到广大妇女的拥护和支持,这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切实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 农牧区妇女群众盼望妇联组织能够为她们争取到实实在在的政策和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以下几项:

一是解决好男女在生产、生活中的不同待遇,由于农村妇女地位的特殊性,特别是一些牧民妇女,由于受到环境及观念的影响,成为家庭主妇,对于外界社会接触的少,了解的少,生活待遇更是不同。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微。这就需要妇联组织发挥好作用,改变这些妇女群众的现状。

二是多提供适合妇女的致富信息、致富技术、致富项目和学习致富技术的机会,解决好技术培训、项目提供、资金扶持等问题。

三是切实维护妇女权益,解决好妇女在婚姻家庭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当前各级妇联组织在开展妇女群众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兼职多。虽然各村都配备了妇联干部,但她们还兼有计划生育、宣传、组织等其它工作。职能作用发挥不够。身兼数职的妇联干部,由于精力、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兼职工作,从而影响了妇联工作完成的质量及妇女工作的创新。

(二)经费少。妇联组织经济实力薄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导致妇联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影响,组织凝聚力相对减弱。

(三)热情低。妇联干部工作上主动性、创造性不强,缺少争先意识。部分妇女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一年到头就是参加几个会议,然后把上级布置的一些硬任务完成了就算万事大吉,有的受观念影响根本不会放在心上而是抱着懒于应付的工作态度,工作主动性显得较差。尤

其是妇女群众对一些无关紧要、事不关己的活动参与性不积极,对开展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她们受“男主外女主内”旧思想的影响依然较深,导致她们参与各项活动的自信心不足,对活动不热心,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应对策略和建议

1、妇联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以作为求地位。一是要注重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二是要学习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加强为广大妇女群众服务的本领;三是要通过学习他人先进工作经验,带领妇女群众致富奔小康。建立健全基层妇联干部选拔使用制度,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工作有热情、有开拓精神、群众基础好的年轻妇女干部选配到村妇联干部的工作岗位上,即使换掉那些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不适应妇女工作的干部。

2、要积极引导广大妇女树立自信心,勇力经济潮头,为全县经济发展做贡献。妇联组织不能沿袭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应当以全新的视角,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妇女发展的新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症下药,解决好妇女参与经济发展遇到的困惑、问题。在全县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广大妇女只有求知自强,向书本学习间接经验,向实践学习直接经验,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展现女性走在时代前列的新风采。作者:苗雨琳,现任刚察县妇联秘书。

下载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形势下妇女工作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调研报告 镇妇联 根据市妇联工作安排,为切实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镇开展了加强妇女工作的专题调研,并于近期在全镇女干......

    新形势下妇女工作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妇女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妇联工作安排,区妇联于近期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和妇女群众中通过召开座谈会、采取问卷调查、网张发布信息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关新形......

    民族工作调研

    加强民族工作 实现同步小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翻番”,强调要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我区提出了到2017年提前全......

    奋力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

    奋力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王三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就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一......

    民族旅游调研报告

    浅析如何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

    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调研报告

    中共**市委办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始终保持 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

    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调研报告 霍西乡党委书记扎西让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了,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究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