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温总理身上想到的体会
前几日在网上有两条关于温总理的新闻,一个是总理致信《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里一处地质知识的错误并对广大读者致歉;另外一个是总理为送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亲自撑伞。
当这两条新闻被报道后,社会上的公众反应十分强烈,大家纷纷表示对总理的钦佩,表达出各种赞美之词。通过这两件小事,让大家感到了做为一个大国总理所具
有的平易近人的风范,这种行为让我们钦佩不已。
可是我突想到,为什么这样的小事发生在总理身上,会让我们感动不已?我们因总理而生发出的种种感动,大都缘起于一些细小之事,十年穿一件棉衣、写信更正错误、亲手撑伞送客,这些事情,于常人身上,可谓再正常不过之事,亦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品格,何以到了总理那里,就能屡次“感动中国”?
说到这一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点,就必须提及一个问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公众面前呈现了一副什么样的面孔?相信很多人都能勾勒出一副官员面孔,其中有为民请命的面孔、有敢于担当的面孔、有克己奉公的面孔,亦有贪赃枉法、高高在上、好大喜功的面孔。但是无论官员在公众心底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有一点却无可辩驳,即:尽管这几年来个性官员愈来愈多,但更多存在的,依然还是说话中规中矩、少在公众面前敞开心扉的官员。
当官员以不出错、不逾规为至上法则的时候,就必然导致一个后果———官员不会或者不善于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舒展情怀。而这种不会与不善于,又进而导致官员在公众面前刻板、缺乏情怀印记的加深。对于公众来说,他们大多都无从了解官员的生活,亦不了解官员到底在做什么、如何在做,所形成的印象,基本上都源自于具有浓郁宣传稿意味的新闻报道中。而温总理则不同,在他的身上,公众可以看见他的潸然泪下,可以看见他为苍生而怒的面孔,可以看见他穿了十年的旧棉衣———对大多数公众来说,总理在现实中是距离他们很遥远的,但这些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一个个细节,却让公众似乎看到总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总理的身上,公众找不到惯常印象中的刻板官员的印记,找不到将不出错奉为天条的烙印———通过这一个细节,公众能清晰地感觉到,总理和我们惯常接触的很多官员,着实不一样。
说不一样,是因为,在公众的心目中,温家宝总理是一个清晰的形象,而大多数距离我们很近的官员,却让我们怎么也看不清他到底有着一副什么样的面孔。能够看清楚的,公众自然会去亲近他,自然会因他的一些深具人文情怀及朴素道德的行为而感动不已;而那些看不清楚面孔的,公众自是不知他在以何样的心思对待公众,了解尚且谈不上,更遑论亲近与感动了!
公众之所以不断地因温家宝总理而感动、钦佩不已,说到底,一方面是因为总理身上所显现的巨大的道德力量与人文情怀,让每一个个体无法不感动;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更多的官员,无法为我们呈现出一副清晰而又亲近的面孔。公众无法从身边的官员身上获得感动与认同,便只能将所有的对官员的美好期许,寄托于总理身上。
第二篇:从普发兴身上想到的专题
从普发兴身上想到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看完电影《村官普发兴》,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纵然涕泪纵横,纵然身心震颤,纵然俯首仰望,亦不足以表达对普发兴的敬意。从立体到平面,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始终贯穿着我们 ……
第三篇:从焦裕禄同志身上
从焦裕禄同志身上,我们学什么?
————深入学总书记的兰考讲话精神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总书记重访兰考。在兰考,站在焦裕禄同志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总书记“心情很激动、很不平静”,指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吏治兴则国兴”,总书记的兰考讲话,寄予了对全党同志深切的期望,给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起了精神的标杆,为弘扬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指引了方向。
一弹指一挥手间,离焦裕禄同志辞世至今已是50年,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尽管时代不同,艰苦的岁月距离我们大多数人那么遥远,但我们再听、再看、再读、再学,我们依然被焦裕禄同志深深感动,为他折服,泪满盈眶。这说明,有一种精神,那是能穿越时空与人共鸣。面对新时期的“赶考”,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好好掂量和思考,深入学习总书记的兰考讲话精神,搞清楚,弄明白,我们从焦裕禄同志身上,究竟学什么。
学习焦裕禄同志,要真正做到“硬骨头”。
50年前,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仅呆了470多天,但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什么磨就了他的铮铮铁骨,忍着剧痛的折磨,把一生的热血洒在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毫无疑问,是理想信念,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着,撑起了铮铮硬汉的“脊梁”。而这正是我们当代共产党人中有些人身上所缺乏的。对于这一点,总书记形象的称为“缺钙”。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习总书记把共产党人的信仰喻为“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追求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道路上的第一大考题。因此,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是给精神不断“充电”、“加钙”,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要真正做到“硬骨头”。
学习焦裕禄同志,要真正做到“为民请命”。
穿越回50年前的兰考,我们来看,焦裕禄同志的时间都去哪儿了。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连年不断的沙荒、盐碱、内涝、水灾、饥饿的灾民,让这个铮铮硬汉泪洒满襟,食难宁寝难安。于是,在重灾区、田间地头、农户民舍,飞沙、暴雨、寒风、骄阳下,治沙、治碱、治水,焦裕禄同志身体力行,殚精竭虑。那盏老油灯、那把破旧的藤椅,还记得忍着剧痛伏案工作的身影。他心中满满装着的是“百姓”,却唯独没有了他自己。为了兰考36万的群众不再遭受灾难的折磨,不再挣扎在死亡线上,他恨不得把时间掰开了花,而他的病耽搁了又耽搁,却已是没有一丝转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焦裕禄同志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1949年3月23日,中央领导从西柏坡前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同志说这是“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60年过来了,但这席话对于全党、全国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场面向未来的“赶考”,考官就是百姓。焦裕禄同志用他有限的生命给“考官”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都应该反思:我们心中有没有真正装着百姓,我们有没有真正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我们有没有真正为百姓谋利益,还是在为自己谋私利,我们写出的每一份答卷能不能让百姓真正满意。
学习焦裕禄同志,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50前的兰考,因为沙荒、内涝、盐碱、水灾泛滥,成了豫东的重灾区,36万人,其中3.8万人出去逃荒。焦裕禄同志上任的第二天就开始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日子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为治水,他对主干水道追根溯源,越县跨省,绘出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为封沙,他带领调查队跋涉2500多公里,对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编号立档,“扎针(栽泡桐)、贴膏药(沙丘上封土)”的方法来自于实地考察的灵感;为改地,他一口一口地品尝碱土,摸清盐碱地的性质,得出“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骚又苦的是马尿碱”的结论,让一辈子与盐碱地打交道的老农不得不佩服。在焦裕禄同志去世的第二年,兰考初步实现了粮食自给,甩掉了豫东历史最有名的缺粮县的帽子。可见,焦裕禄同志生前制定的方案已见成效,治“三害”取得初步成果。这一切都来源于焦裕禄同志的苦干、实干、敢干、能干,摸清规律,科学发展。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有党的领导,有毛主席著作,有几十万人民,只要干,一定能在困难当中闯出一条路来,一定会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同志的话让人经久回味,他的开拓进取、实干的精神永远是鼓励我们勇敢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强大的思想动力。
学习焦裕禄同志,要真正做到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470多个日子里,他深入基层调研,几乎跑遍全县;治水、治沙、改地,从方案到实验,他身先士卒;儿子没掏钱白看了一场戏,为此他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他的办公条件是简陋的,办公桌、文件柜等都是建国时的旧物;他自己患病,家里人口多,经济困难,却从未要过救济;甚至他临终前还要求徐俊雅同志不准在他走后向组织提要求,增加组织的麻烦。焦裕禄同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严格要求。他不仅自己做到了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也要求他的家庭及本县的全体干部也要做到。
对照焦裕禄同志,我们再来看我们现在的干部差距在哪里。“表哥”、“房叔”等一些高官们贪污受贿、为所欲为,锒铛入狱,甚至被判死刑。还有一些干部高高在上,公费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公权私用„„,认为我为国家做贡献,只要钱不进我自己口袋,吃点喝点用点算啥,躺在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挣下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这些人何论什么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殊不知,他们架起了一道鸿沟,一道横亘在老百姓与官员之间的鸿沟!这些人的作为是导致当今社会民仇官心理急剧膨胀的根源。习总书记曾用“温水煮青蛙”、“雷峰塔的倒掉”喻示这种危害的后果,这足以引起我们全党同志深刻反省和高度警醒。
浮梁古县衙至今还挂着一幅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总书记对这幅对联曾作了诠释,认为古代官民关系尚能如此,作为共产党人应有更高的境界。我们共产党的执政权利是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夺取的,是人民赋予的。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该遵守党纪国法,面对物质权利的诱惑,守住底线,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清正、廉洁、高效的政府,我们必须要真正做到艰苦朴素、廉洁奉公。
总书记自上任以来,他的新政亮点之一就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整顿干部作风,从上至下,率先垂范。他的兰考重访,无异于一颗春雷炸响在每个共产党人的心间,学好用好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赶考”路上必须坚持的主题。
第四篇:学习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体会
学习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体会
捧读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令人倍感激动,深受鼓舞。仔细思量,感触最强的是,他不畏既得利益者70次提改革。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很长的篇幅讲了改革问题,他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今年提改革非常不同。首先,谈到改革的时候用了一段前沿式的话题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强调为什么改革,遇到了什么问题。另外,今年的改革特别强调政府改革的重要性。今年谈改革不单单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讲,其他章节也谈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系改革,深化价格改革以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两个方面。
经过34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却日益突出,尤其是经济社会中面临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正在制约着各项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改革来破除和解决。在温总理今年年初的广东行中,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
1必要性。温总理重新回顾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邓小平“不改革死路一条”认识的深刻内涵,更加坚决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重点理顺五大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这五大关系,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几个层面,基本涵盖了当前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点。
今年改革“攻坚”的特点十分鲜明。温总理列出的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从中可以看出,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减税增效,具体操作主要是从这几点着力:一是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二是继续深
化省以下分税制改革,大力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地方财政体系;三是通过结构性减税还利于民、还利于企。特别针对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报告明确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重要措施就是“要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另一项备受社会关注的改革就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民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措施,这项改革的推进,解决的不仅仅是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内生动力的问题,而且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承诺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总之,温总理70次提改革,充分体现了他不畏既得利益者为人民谋福利的勇气和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在改革开放征途上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充分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相信更多人理解和支持改革,团结一心,改革开放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成效,一定能够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五篇:从秘书身上寻找效率
从秘书身上寻找效率
一提起“秘书”,相信许多人的脑海里立刻涌现这样的形象:第一、她是一位女士;第二、她在一般机构中均属可有可无的旁边人物(花瓶)。这是令人深感遗憾的看法。导致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在于主管未能正视秘书的工作性质。
在许多管理者心目中,秘书的工作不外乎接打电话、接待访客、打字、速记与管理档案。固然这些工作都属于秘书的职务范围,但秘书所能履行的与所应履行的工作并不只限于这一点。
管理者与秘书是组织内部的小型管理队伍的成员,这两个成员之间必须相互配合,以避免浪费彼此的时间。管理者与秘书之间必须定期地(至少半年一次)探索自己的与对方的时间误区,然后再共同研究跨越这类时间陷阱的对策。
当管理者的时间陷阱及秘书的时间误区经过上述的步骤寻找出来之后,管理者与秘书必须聚在一起分析两个人的时间误区之间的关系,借以了解每一个人如何为对方制造时间陷阱,以及了解将来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避免为对方制造时间陷阱。除了采取上述方法探索及回避管理者与秘书之间的时间陷饼之外,管理者应搞好对秘书的甄选及训练工作,以确保秘书成为他管理队伍中的左右手。但是,秘书应具备哪些素质与技能,才能成为管理队伍中的左右手呢?曾两度荣任“全美秘书协会”会长的露丝·加里诺为管理者提供了她的评鉴尺度。
电话的使用本来旨在免除笔写、面谈、开会、甚至在旅途奔波所引起的时间浪费,但电话被普遍使用后却成为浪费时间的重要来源,这是极具讽刺性的一件事。管理者不难发现,有些管理者不但不能支配电话,反而为电话所支配。究其原因不外是:第一、管理者事必躬亲以致来往电话特多;第二、过分讲究客套而不自制;第三、缺乏结束谈话的技巧;第四、担心对外来电话的有选择接听将冒犯来电者。由上面第一个原因所引起的干扰的根本补救办法在于增加对部属的授权;由后三个原因所引起的干扰,则可借管理者本身的自律、谈话技巧的改进、以及秘书的协助而大量地予以消除。现简介有关的要领如下:
(l)外来电话秘书接听
外来电话应先由秘书接听,以便确定其信息的重要程度及信息的适当承受人。外来的电话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误拨的电话——即指其它部门的人员更适宜接听的电话——这一类电话可由秘书拦截和疏导。第二类为涉及管理者业务但可由秘书或其他部属代为处理的电话。接到这一类电话时,秘书应巧妙地建议由她本人或管理者以外的其他适当人员代为处理。第三类为需要管理者亲自处理但并不紧迫的电话。秘书可用类似这样的话语处理:“可不可以请他一有空即给您回复?”有些管理者甚至对非紧迫的电话一律采取事后回复的办法,但这种做法是对是错则属于价值判断的问题。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大多数人都同意正在动手术的医生、授课中的教师、或正在审判案件的法官不应受到电话的骚扰。但却只有极少数的人,对埋头处理业务的管理者拒绝当场接听突如其来的电话保持谅解态度。第四类为难以分辨重要性的电话。秘书接到这一类电话时可用“他正忙着,您是否要现在请他接听?”之类的话语来分辨电话的重要性及采取适当的对策。
(2)打出去的电话应由秘书代拨
除非为了表示特别尊重受话者(如长辈或上司),否则先让秘书代拨电话。亲自拨电话常会遭遇线路不通或受话者不在等情况,这类时间的浪费是无可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