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灾区调查
2月9日,北川羌族自治县纪委三届四次全会在公安局一楼会议室召开。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县法院院长,县检察院检察长出席会议,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县委副书记、县长瞿永安主持,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刘少敏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刘平安代表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第四次全体会议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13年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安排部署了2014年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任务。报告强调,2014年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以进取精神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以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为重点加强纪律建设,以纠正“四风”为重点深化作风常态化建设,以加大查办案件、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全面提升履职能力为重点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刘少敏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效,深刻分析研判了当前我县反腐败斗争形势,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深刻吸取违纪违法案件教训,更加坚决有力地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一是要坚持精神“补钙”不放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强化制度建设不动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三是加强案件查办不打折,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四是践行群众路线不走样,以铁的手腕狠抓作风建设。要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建设,增强各乡(镇)、各部门党委(党组)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一是要从严遵守组织制度,坚决落实民主集中制;二是要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坚决维护组织权威性;三是要严格执行组织纪律,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会上县委、县政府与乡镇、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和要求。
会议审议通过了《突出主业,助推发展,奋力开创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和《中国共产党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
第二篇: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
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
摘要: 在地震灾害现场指挥抢救的温总理说过一句话,“只要有双手,家园就能重建”——这句话真切地诠释出了救灾的真义所在。还应该看到,地震救灾不仅仅是政府之事。如同面对以往任何一场重大自然灾害一样,在政府之力之外,拯救生命重建家园的行动,还依赖于民众与非政府机构众志成城。包括给予灾区人民的精神激励、物质的支持等切实的行动等,均会对灾后重建工作产生积极效果。
关键字:
地震
救灾
灾后重建
强地震的破坏力如此之大,在“5.12”特大地震中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在震中以及附近的一些城市与乡村,许多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电信中断,不少学校与医院成了废墟。人类生机勃勃的家园,转瞬之间惨不忍睹。这是一场由自然灾难造成的难以躲避的悲剧,令人悲痛。而这样的悲剧,事实上与人类漫长的历史相伴,如影随形。远的不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尽管已经过去32年,但至今依然令人心有余悸。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以及最近发生在缅甸的热带风暴,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类对于自然灾难并不陌生,但是,当汶川大地震现实地摆在眼前的时候,人类在自然威力前的脆弱,显露无遗。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使得地图上那样一个狭小的区域,成为全国人民最为牵挂的地方。所谓人命关天,在部分同胞受难之时,举国的悲恸充分表现了出来。国际社会也迅速表达了关切与慰问。当一场大地震已经发生,而且余震不断,此时的关键词其实只剩下两个字,即“救”与“援”。某种意义上,“援”也是“救”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在地震发生初期救灾已是中国政府与民众最为重要的任务,但当前我们的最主要的任务主要是灾后重建工作。
虽然“5.12”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作为一名在外求学的四川学子,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毅然选择了对家乡灾后重建情况进行调查。由于本次暑假我们专业还有暑期认识实习要做,不能去受灾严重的汶川等地调查,因此我选择了每天实习回家的空余时间对我家附近受灾严重的家庭进行调查。主要针对灾后住房变形、倒塌,人员伤残,在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失业现象的影响,这些与灾区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
首先我到了我们县里的民政局,了解到了灾后关于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对灾民补贴的政策,同时对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便在调查的时候能更加清楚的记录情况。在调查时我首先通过询问亲友,对附近受灾严重的家庭进行了初步统计,然后在一一进行调查。
在”5.12”特大地震中很多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禁不起地震的摇曳,就那样轰然倒塌了。留下的只是那些断垣残壁,和灾民眼中的丝丝愁绪,以及生者对不幸遇难者的深深的思念。每当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人员伤亡时,我都在心里默默为死者默哀,为生者祈福。在调查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本村的五保户(我叫他幺公),这位快满60的老人在本次地震中失去了本来就非常简陋的单间房。本来那个单间就算简陋,但基本还能遮风挡雨,一下子连这也没有了,对他这样一个每月就只靠政府补助糊口的老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在地震发生后,在邻居的帮助下,老人住在邻居们的简易帐篷里,度过了余震频发的艰难时段。在基本稳定之后,老人的生活陷入危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没有固定食物来源,没有住房,几乎将老人逼向最艰难的境地。正当老人孤独无援的时候,还是政府向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民政部门在了解了老人的情况后,觉得当前最紧要的是尽快为老人建一个能抵御风寒的房子。他们将老人安排在了就近的党员家中,然后回办公室迅速制定了老人房子的修建计划,并着手安排相关人员尽快实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老人终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也还是单间的,但老人还是满心欢喜,口中不断称赞当的政策好,称赞民政局工作人员做事做的好,是人民的最贴心的保护伞。老人搬家的当天,民政部门相关人员协同村委会相关干部一起给老人送来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并承诺老人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向村委会反映,再由村上反映到民政部,出现什么问题一定及时为老人解决。老人是含着眼泪为我讲完他的故事的,当讲到政府部门为他修建房子时,老人笑了,笑声中充满了对党,对政府的感激之情。老人还指给我看,床是政府给买的,电扇也是政府买的,这时他又忍不住开始称赞党是如何如何的好。离开老人的住处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很是复杂。抬头看看天,很蓝很美,阳光撒在每一寸土地上,就像党对人民的关怀,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中国的公民。
暑假回家,我看见很多新建的小洋房,一打听才知道是国家的好政策使很多人家都修建了新房.地震以后,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国家鼓励哪些地震中毁坏,或是房屋年久失修的农户重建新房,以抵御还有可能出现的余震的影响.从民政局资料中我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用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办法,切实帮助农村困难群众重建住房。一是资金补助。各级政府对农村困难农户重建住房,按政策户均给予2.2万元补助(含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0.2万元)。二是统筹安排。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和无房的散居“五保”对象,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解决,按照每个床位2.5万元给予补助;对建卡绝对贫困户和低保户给予资金补助,将安排“特殊党费”重点援助农房重建中的农村低保户;同时,一些地方还针对当地实际,分别采取特别措施对困难群众给予帮助。三是设立担保基金。针对部分困难群众无能力贷款、建房资金缺口大等问题,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市(州)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房重建银行贷款担保基金办法,建立困难群众农房重建担保基金,帮助解决贷款问题。四是开展“一对一”帮扶。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机关、镇村干部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农房重建中的各种困难。正是在这种优惠的政策下很多农户都修建了新房,而且新房都是按照基本统一的模式规划设计的,这也正好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相呼应,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决策.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很多农户其实本来都修不起房子的,但正是这样的好的政策让他们有了修新房的信心,再加上本来老化严重的房子,经地震一折腾就转为了危房,不修葺的话将来必会引发不安全的事故.因此很多人就一咬牙,通过向亲戚借,向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钱修建了新房.在调查中一位老奶奶说了句话让我现在然记忆犹新,她对我说:”真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我还能住上新房子,我这辈子也算没有白活了,多亏了政府的政策好啊”听了老人的话,我心中满是心酸与感动,心酸是因为老人的那番话,感动的是政府帮助以为老人完成了生前最大的梦。
本次中我还有幸遇到一家正在修建房屋的农家,户主姓陈是个中年妇女,早年丧夫,带着一家老小艰难度日。“请了两个师傅,正在加紧施工。”陈阿姨擦了一把汗,微笑着对我说。两个月前,陈阿姨开始修建她的新房。地震破坏了她的家园,房屋几乎倒塌,不能居住,但这个中年丧夫的女人没有被击垮,带着10岁的儿子和两个老人,坚强地站了起来,一家人共同携手重建家园。当初为了节约开支,开挖基脚的时候,陈阿姨没有请人,带着家人自己动手,花了10多天的时间硬是完成了新房的基础开挖。但砌墙毕竟自己做不下来,如今陈阿姨终于请了师傅,但小工就由自己和亲戚充任了,“修建新房很花钱,能节约一点是一点。”站在高高的架板上,陈阿姨要接住从地面递上来的灰浆,然后送到师傅们的身边以满足砌筑的需要。一桶灰浆十几斤,一天下来,累得手都抬不起来。尽管劳累,陈阿姨却很高兴,“多亏政府的帮扶政策到位,现在房子建得很快,到年底就可以完工了,到时候我们就不用再住在地震棚里了。”几句朴实的话,结语:抗震救灾本身有其阶段性工作重点,而灾后重建工作则处于整个救灾进程中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阶段,重建工作总结关系着整个救灾工作的成败.就我本次社会实践的调查来看,灾区各级政府部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灾区人民做了很多实事,不论在经济援助还是政策扶助方面都为灾区同胞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祝愿广大灾区同胞早日完成灾后重建工作,早日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斌夫.汶川大地震灾后城乡再造、生态复建与资源移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特稿.[2] 王明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宅基地法律问题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9.03.[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2008-6-29.
第三篇: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灾后重建调查心得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又一年大学生活结束了,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我决定对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情况进行一次调查。于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一个队,分为三组,从不同方位、不同地点、不同角度进行实地调查,希望能深入了解灾后人民的生活现状。
2008年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次地震破坏力惊人,许多城市遭受了毁灭性破坏,许多人无家可归,死的死,伤的伤。不过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各地人民的共同支援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说实话,那一刻我觉得整个名族的凝聚力是空前的,所有人都心系灾区,默默祈福!那时我本来想作为一名志愿者到灾区去的,不过由于年龄不够就被拒绝了,总觉得有些遗憾。、我们组是到紫平铺去调查,走路上山,沿途风光秀美、景色宜人,让人有种想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冲动。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了一些板房,和居民聊过之后才知道,这些是地震的时候修的,不过政府对他们另有安排,这些板房早晚要拆的。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得出他们还是很感谢政府的,而对于这些板房似乎有些留恋,毕竟多少有些习惯了。
天突然下起了雨,我们在山上的一个小卖部坐了下来,和老板聊了起来。老板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但岁月在她的脸上似乎留下了太多刻痕。从她口中,我们了解到当年地震,附近的房屋基本上都垮了,很多人都死了。而不远处抱着小孩的女人,老公当时就被压在了屋里,我的心这时为之一动。当年就在他们不知所措、陷入绝望的时候,人民军队到了,可以说你叫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绝没有怨言,而政府每天给每个人发一斤粮食。从老板的口中,我听得出她很感激政府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震后政府引进许多企业帮他们重新修房子,但前提是要将田地归企业所有,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将不在拥有土地,这对于世代以耕地为生的农民来说的确是个艰难的选择。老板说迫于无奈,毕竟自己也没钱修房子,就答应了这样的要求,所以现在自己才会在这里干起了小卖部,而自己的老公则进城打工去了。当然他们都不愿意将土地拿出来,其实我觉得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农民有他的局限性,始终认为耕地才是该做的事,而这样必然就会促使他们世世代代都不离开农村,都在耕地,而他们的思维势必也会有受到局限。所以这样间接的促使农民离开农村,去追寻更广的天地。
当我们问到老板关于孩子的问题时,她哽咽了。儿子地震的时候在学校死了,女儿后来出车祸导致头脑不清晰。这时我突然觉得这位母亲活的是多么不容易,不由得心里一酸。她说儿子的死是她最想不通的事,如果当时没有死的话,现在也和你们差不多大了吧。说到这,这位母亲的眼睛湿润了,但她却竭力不让泪水留下来,当然我们也尽量的安慰她。原来,她的儿子在聚源中学读书,而且在全校几千人当中排在前十,本来是要被保送的,儿子是她的骄傲,不过一切都因为三年前的那场地震而彻底改变了,儿子和许多学生一样没能逃出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机会逃出来。她说她赶过去看了,整个学校基本都垮了,而从倒塌的墙中他们发现有很多沙,混凝土都很少,钢筋很细,于是他们认为学校在修建的时候就偷工减料。这时这位坚强的母亲终于流泪了,她想不通,学校这么重要的地方都会偷工减料,这些可都是学生啊,祖国的未来啊。经过走访,她们发现聚源垮的最多的就是学校,于是几百个家长一起找当地政府讨要说法,不过他们迟迟不出面解决这些问题。由于事态的严峻性,当时温总理都明确指示要彻查此事,当事人严惩不贷,只不过最终还是不了了之,而她也始终沉浸在伤心中。的确一位母亲从怀胎十月生下孩子,再将他抚养成人,花费了多少心血,但儿子就这样突然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其实我们此时的安慰显得那样的苍白而无力,我告诉老板我就是学建筑的,今后到工作了,肯定将质量放在第一位,至少让我修的房子没有安全问题。最后我们还是在她这买了几瓶水,就算是尽点微薄之力吧。
经过对周边地区的继续调查,我们发现大多人在震后还是过得还算不错,他们也非常感谢政府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有人说到,很多时候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可是一到地方就变位走形了,比如说政府在赔偿问题上,说的跟到他们手上的是两个概念。他们也告诉我们,说知道跟你们说了没有用,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但还是希望我们能将他们的问题让更多的人知道。当然我告诉这些农民,虽然我们只是学生,不过既然我们来了这里,那我们不会忽视你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将你们的问题让更多的人知道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你们应该更好的生活!
地震无情,人有情,相信时间会抹平大家心中的那份创伤,放下过去,为明天而活吧!
蒙 力
20093477
2010年7月21日
第四篇: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调查分析
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调查分析
谭建光
2012-8-29 16:08:45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京)2008年7期第59~61,58页
【作者简介】谭建光,广东青年干部学院教授,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为救援、安置、重建工作提供服务。一批志愿者先遣队进入灾区服务群众需求;千百万志愿者在后方提供赈灾宣传与募捐服务。为了调查分析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的状况,分析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的科学途径,接受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委派,笔者带领第一批志愿服务专家进入四川灾区,于2008年5月20日—29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先后进入都江堰市、彭州市、绵阳市、广元市等受灾地区了解情况,并且深入绵竹市、江油县、北川县、青川县特别是汉旺镇、小鱼洞镇、木鱼镇、聚源镇等重灾区调查,还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武警医院、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转移出来的伤病员交流,与转移出来的灾区中小学生交流,特别是与汶川县映秀、漩口的群众交流。由于专家采取以普通志愿者身份、参与救灾人员身份进入,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服务、共同生活,获得比较真实的情况。现初步分析,以供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参考。
一、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状况
这次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人数、参与领域都是有史以来最广泛的,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专家组调查接触的灾区群众及救援人员,通过抗震救灾服务加强了对志愿者的认识和理解。
(一)志愿人员行动快
调查发现,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在中国救灾志愿服务历史上,首次做到了“三同步”——志愿者与部队同步进入服务救援工作,志愿者与医疗队伍同步进入服务救护工作、志愿者与当地干部群众同步进入服务自救工作。我们了解到。第一批在13、14日进入灾区服务的志愿者,主要是自发志愿者和自组织志愿者,他们不需要经过请示、审批,具有热情就自主投入灾区服务。广东省一位正在四川旅游的游客,在发生灾情后没有返回广州,而是立即留在灾区服务。重庆等地区的志愿者,很快三三两两前往四川灾区及时为灾区提供服务。我们发现,不同时间进入的志愿者群体及发挥的作用是有区别的(见表一)。
青年志愿组织和社区志愿组织大多数在13、14日进行准备及审批工作,15、16日陆续进入四川灾区服务,主要在帮助医疗救护和群众生活安置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及时帮助了当地政府和灾区群众。
(二)志愿组织多元化
汶川大地震志愿服务是迄今中国救灾志愿服务动员人数最多、队伍最多的;也是中国重大事件志愿服务除了北京奥运会之外动员志愿者人数最多的。一方面是自发动员特征明显,许多志愿者事先并没有等候志愿组织号召,而是自发进入灾区服务,在当地看到有志愿队伍的标示,就要来带在身上(志愿者帽子、志愿者贴纸)。另一方面是报名人数多,各省招募抗震救灾志愿者的消息公布后,报名人数大大超出组织者意料之外。笔者曾报名参加21CN网站与广州市向日葵心理辅导中心联合组织的“四川灾区心理服务志愿队”,仅招收十多名队员,当时报名就超过四、五百人。初步培训与面试的时候,容纳200人的课堂,连坐带站达到300多人。我们到达四川灾区服务之后,虽然迄今没有看到准确的志愿者服务人次统计(仅5月20日四川志愿者协会公布入川服务志愿者就超过7万人。团中央5月21日公布包括外地本地在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超过20万人;而在此后仍然有许多志愿者前往服务,尚未统计公布),但是据调查了解的情况,我们测算可以用“十百千”的数字:各省市进入四川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超过十万人;四川各地(包括灾区与非灾区)参与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超过一百万人;全国各地参与赈灾宣传、募捐、救灾物资搬运的志愿者超过一千万人。这些志愿队伍与志愿者的分类大致如下(见表二)。
值得重视的是党员志愿者、团员志愿者在抗震救灾服务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树立了独特而鲜明的形象。笔者在彭州市广场见到不少人头戴“共产党员先锋队”的红帽子,散坐着等待服务机会。询问后知道是市委组织部在广场的服务点招收的志愿者。笔者前去报名,对方第一句话就问,“你是共产党员吗?”报名后,笔者被安排到重灾区小鱼洞镇服务。后来,笔者在许多灾区,只要一戴上“共产党员先锋队”的红帽子,拦截救灾物资车辆一同进入重灾区,就特别容易被司机接纳。另外,广东省志愿者医疗服务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吸引了许多非党员志愿者提出入党申请。《人民日报》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题专门报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志愿者形象出现,不仅更加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也为党团组织树立了良好的威信。
(三)志愿服务内容广
志愿者几乎参加了地震灾区所有类型的服务,据调查资料,我们大致归纳了10种主要的服务类型:1.参与救援服务;2.参与伤病员医治;3.参与清理现场;4.参与安置受灾群众;5.参与救灾物资运送;6.参与募集捐款捐物;7.参与心理救助与辅导;8.参与灾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9.参与灾区环保检测服务;10.参与灾区服务需求调查研究。
(四)志愿活动影响大
汶川大地震的志愿服务引起全国及世界的关注:一是志愿精神弘扬、志愿者热情激发,志愿文化普及。中国迅速改变过去政府先行救灾,公民行动随后的惯例,志愿者同时进入,协助政府帮助灾区群众。这表明国家对于志愿服务的高度认可,群众对于志愿服务的广泛接受。二是全国关注四川灾区各项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灾区志愿者服务,各种电视、广播、报纸陆续报道灾区志愿者的服务情况。笔者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在四川服务的时候,先后有多个国家、省级媒体采访和报道。三是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灾区问候群众,鼓励抢险救灾部队的时候,见到志愿者都亲切问候和勉励。这不仅给予志愿者极大的鼓舞,也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国家对于志愿服务的重视,有利于推动这项高尚的事业发扬光大。
二、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
专家组的调查发现,志愿者灾区服务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支援了救灾、安置、重建工作
志愿者定位于配合性、辅助性的服务。抗震救灾工作的主体是政府、部队、医疗人员等,灾区自救工作的主体是当地的干部群众,但是志愿者能够配合他们做许多繁琐、细致的服务。例如彭州市的一位青年志愿者,原来是2007年的复员军人,在农村家里找短期工做。5月12日知道灾情(他所在的镇没有受灾),13日就只身奔往小鱼洞镇、龙山镇等重灾区,最初是帮助战士、群众做在废墟挖掘和救人、帮助搬走遇难者遗体等工作,后来发现一个人的服务能力有限,就报名参加了“共产党员先锋队”志愿者,也参加团队的服务。广东省大学生志愿者心理救援队的梁瑞琼教授和学生,发现灾区群众对于“心理干预”存有戒备、害怕心理,就改变做法,主动到医院从事陪护志愿者的服务,获得信任之后才进行心理沟通、辅导,效果很好。志愿者的主动服务、积极服务、勤奋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传播爱心,激发灾区群众生活热情
志愿者在灾区服务的另外一种影响,就是广泛传播爱心,让灾区群众感受到全国人民在关心和帮助他们,树立重建家园、追求生活的勇气。由于灾区群众受到的打击很大、损失惨重,大多数群众有亲友遇难,所有群众都受到财产损失,有些群众房屋全部被损毁、财产全部被掩埋,几乎丧失生活的信心。全国各地志愿者的到来,不仅带给他们物资的支援、生活的帮助,而且带给他们友爱和关怀,让他们能够倾诉苦衷,发泄悲伤,并且获得安慰和鼓励,重新恢复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在各个灾区群众安置区调查,发现志愿者比较多、服务比较深入的地方,受灾群众的心情就较为舒畅,可以较快思考灾后重建、重新生活的问题。
(三)提升中国软实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中国志愿者灾区服务的大行动,引起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从外电报道看,关于中国四川灾区的志愿服务,他们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志愿者参与救灾服务这么快,几乎与部队、医生同步;二是没想到政府放开和欢迎外国志愿组织、国际志愿组织参与救援服务,并且提供支持措施。我们在都江堰、北川、绵竹等地调查发现,虽然外国来的志愿者人数不算很多,但是几乎所有重灾区都有他们服务的身影。在青川、彭州山区的艰险路段,也有外国志愿者前往服务。数十万上百万的全国志愿者包括四川省志愿者在四川境内尤其是灾区服务,数千名外国志愿者在灾区服务,让世界各国真正发现中国的志愿精神、公益慈善精神在弘扬,文明进步程度在提高,从而也看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中国国民精神的体现,这就是中国软实力的关键。此外,外国志愿者、港澳台志愿者与内地志愿者并肩作战、共同救援,有利于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融合,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合作,也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国际化提供了条件。
三、发展壮大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对策建议
我们根据调查情况和未来的需求,提出进一步做好灾区志愿服务、发展壮大中国志愿事业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引导抗震救灾志愿者热情的转化与延伸,为灾后重建和群众生活提供持续有效的服务
不论是灾区干部群众,还是各地有见识的志愿者,都非常担心一个问题:志愿服务会不会“一阵风”、“一窝蜂”。救灾志愿服务过后,志愿者就转移到其他兴趣点,忘却灾区建设与生活的志愿服务。我们认为,要充分肯定救灾工作激发的全国人民志愿服务热情,把这种热情引导转化为对灾后建设、生活改善的服务;延伸到全国各种志愿服务,就能够持久发扬、长效发展。
(二)发挥对口扶持灾区建设的优势,实行党和国家统筹指导,地方发挥主体作用的志愿者服务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全国有关部门省市对口扶持四川受灾市(县、区)的方案。各地志愿者协会要积极帮助对口扶持灾区的志愿组织建设,提供人力、物力,充实灾区志愿者服务受灾群众的能力;而且继续选派志愿者分批进入对口扶持灾区开展专门服务。
(三)大力宣传抗震救灾志愿者事迹,弘扬志愿精神,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及全国各地的相关志愿服务,体现了中华民族互助友爱的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本”的宗旨。这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元素,要通过宣传、推广、研究、提升,使其成为构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灾区志愿服务的专家库,为陆续参与汶川大地震灾区重建服务的志愿者提供智力支持
针对这次灾区服务由于志愿者素质欠缺、志愿组织能力欠缺导致的问题,建议由团中央、民政部牵头建立志愿服务专家库特别是应急志愿服务专家库。近期派出专家在四川灾区对于当地志愿者和陆续进入的志愿者,进行灾后重建、生活改善服务素质的培训,帮助志愿团队解决方式方法问题。专家库的服务由国家财政支持及社会筹资支持,有四川省志愿者协会协调管理。
(五)建立国家志愿服务统筹协调体系,全面推动志愿事业的发展壮大
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全国大规模志愿服务,也暴露出统筹协调不足的问题,重复服务、资源浪费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借鉴日本1995年阪神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热潮之后,政府对于志愿组织重视和支持的做法;借鉴美国“9·11”灾难的志愿救援服务后,政府对志愿组织的支持与推动;借鉴东南亚“海啸”灾难后,国际志愿者服务对当地政府的影响和促进;我国要借此机遇尽快建立国家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其实,北京、江苏、四川、广东等省市已经探索建立党政牵头的“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或“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这些机构的运行,对于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帮助广大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应尽快启动建立国家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委托中宣部、团中央、民政部等具体筹备,及早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第五篇:关爱灾区
关爱灾区
伸出我们的手,献出我们的爱。
…………………我们的爱心鲁甸地震捐款活动。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6.5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给灾区无数同胞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严峻的灾情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全国人民面临又一次的严峻的考验。
中华民族一直都有积德行善,济贫扶危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如此重大的地质灾害,面对受灾的同胞的伤痛和苦难,柏香林电站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即行动起来开展我们是你们坚强的后盾—鲁甸地震献爱心的活动,自愿捐款支援灾区,无数爱心和温情跨域时空在神州大地上奔涌。
其中有位同事在听到自己的家乡发生如此天灾,想到家乡的亲人,心急如焚,泣不成声。但是他说家乡发生了这种不幸,我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帮助自己的亲人。但是我知道我们不能哪里已经有我们的中央领导和广大的人民子弟兵在哪里帮助抗震救灾,我们只有在这里更加的努力的工作,就是为抗震救灾做的最大的贡献!
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我们的爱心就能让灾区的同胞感受温暖,新生力量。就能使干枯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就能筑起生命的长城,在地震面前。生命是脆弱的,但经过灾难的洗礼,中华民族的精神却更加坚不可摧!
地震无情人有情,这次捐款让我明白,我们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有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