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工作汇报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确保党中央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落到实处。我们崔家庄乡党委政府,紧紧结合本地实际,对全乡的农民增收工作进行了精心部署,并通过广泛宣传和扎实的工作,真正把政策送到农户家中,把措施落到实处,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讲,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继续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针对全乡公路以北各村水源条件恶劣,水利设施老化的难题,积极引导发展水池水窖等集雨设施建设,埋设地下输水管道等节水灌溉工程;在公路以南以新打井,搞好配套工程为主,进一步维修原有水利设施,合理规划设计,搞好农田排涝工程建设。投资175万元建设水池水窖10000立方米,铺埋节水管道31000米。新打机井40眼,渠道维修1200米,改善灌溉面积8000亩。为农业生产奠定物质基础。
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调优调强产业结构。
乡党委政府结合我乡实际,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优化产业品种结构,培植壮大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一是巩固壮大生猪养殖,大力发展牛、羊等食草型动物养殖。在完善乡办养殖小区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引导扶持,积极创办各类养殖小区,以示范区和养殖大户为龙头,带动全乡实现以生猪养殖为主体的一元化养殖向猪、牛、羊、鸡等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稳定生猪规模,适当扩大牛羊的饲养量,以三官庙村为突破口,在有条件的村率先建成养牛、养羊专业基地,并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管理,带动辐射全乡。全乡新增养殖专业户25个,生猪、牛、羊存栏分别为25500头、2400头、3200头,分别实现出栏治理发愣功00头、2500头、6000头。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00元。二是收缩苗木种植,扩大高档绿化苗木生产。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尽快缩小苗木种植面积,提高苗木档次,培育绿化大苗和灌木苗木。适度发展龙爪槐、雪松、红叶小檗、金叶女贞、黄杨等特色苗木,使新品种比例达30%以上。全乡苗木生产面积由11000亩减少到6000亩,粮食种植面积达19045亩,苗木面积盲目扩大,产品大量积压的形势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三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运销大户。使他们成为开辟市场的“先头部队”,衔接产销的中间力量,传递市场信息和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带动更多的农民直接进入市场,在市场利益导向的驱动下,增强结构调整的主动性。
三、壮大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保证农民有稳定收入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项目引进和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今年以来,全乡分别投资780万元新上矿山机械设备企业7家。投资680万元改扩建企业一家,投资2482万元建设选矿企业10家。投资2759万元,新建采矿10家。直接为我乡农民创造800多个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500多万元。
二是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积极鼓励广大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路边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依托我乡大型企业,大力发展商饮服务业。以港陆公司、东双城采矿为中心,规划建设以商贸、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区,进一步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入区投资创业,并以此加快我乡小城镇建设步伐。
四、全面落实减负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认真落实直补工作。按照《唐山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暂行办法》规定,精心谋划、积极组织、扎实推进全乡的直补工作,为忙于春耕的农民送去“及时雨”。迅速完成了全乡5521户农户、涉及20809亩种粮面积的粮农补贴发放工作。此项可为农民直接增加人均收入8.2元。
二是严格按照全市统一规定,落实农业税税率调整政策,逐年减轻农民农业税负担,其中:去年全乡农业税总额由上年度的1045053元减少到878794元,人均纳税额由上年度的58.67元降到49.15,这其中有12个经济条件好的村由集体统一支付,合计为407895元,占总额的46.42%。预计今年税率将由原来的7%下调到3.7%,此项可减轻全乡农民税负41.4万元,人均23元。
五、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乡党委政府将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改变思维方式,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立足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广大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一是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提倡“少提口号、多办实事”,深入开展了机关干部“走百村、进百户、解百难”活动,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善于发现问题,拿好主意。共征求群众意见1300多条,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37件。
二是在机关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学科技、用科技、增本领”活动,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带富、帮富能力,入春以来,全乡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6期,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达900多人次,此外,全乡还以“党员一挂双定”活动为载体,以党员干部包户的形式,给党员干部定职责,定目标,与全乡113户贫困农户结成了帮扶对象。
三是成立了全乡科技、信息综合服务推广中心,以乡农技综合服务门市部为阵地,建立了农业信息网上平台,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品信息发布,供求查询,技术咨询,物资供应等全方位的生产服务。目前共为广大农户优惠供应化肥120吨,玉米良种1500公斤,接受群众技术咨询700多人次。
六、下步工作安排。
立足全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资源优势,大做农字文章,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社会化系列化服务为纽带,联结千家万户,调整产业结构,搞好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培植壮大特色产业整体实力。
一是巩固壮大生猪养殖,大力发展牛、羊等食草型动物养殖。今后,乡党委政府将把大力发展养殖业,做为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尽快实现全乡农业由种植型向养殖型转变,使养殖业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具体来讲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迅速形成发展养殖、促农增收的共识。组织广大农村两委干部到周边地区进行参观考察,通过学习外地养殖业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养殖、促农增收”的认识,并结合本村实际,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各村两委班子要在加大宣传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先进典型的做法、模式和经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畜牧养殖和建设养殖小区的积极性。二是落实各项优惠措施,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步伐。按照崔字[2003]10号文件《关于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小区建设用地、信贷、奖励等优惠政策,各村也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狠抓工作落实,加大引导扶持,积极创办各类养殖小区,以示范区和养殖大户为龙头,带动全乡实现以生猪养殖为主体的一元化养殖向猪、牛、羊、鸡等多元化发展格局,稳定生猪规模,适当扩大牛羊的饲养量,有条件的村要率先建成养牛、养羊专业基地,并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管理,带动辐射全乡。力争到2005年底实现生猪出栏20万头,牛羊出栏1万头。另外,鸡、鸭、鹅、肉狗等养殖户达560户。三是加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乡畜牧兽医站、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站等部门联合成立“畜牧业生产指导服务中心”,定期对全乡养殖户进行信息咨询、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为养殖户提供一切方便。并通过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在网上发布全乡的畜牧产品供应信息,提高知名度,扩大销售渠道。此外,各养殖小区和养殖户要积极组成行业服务协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配合解决好各种困难和问题,为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四是积极推广饲草种植,保障畜牧养殖健康发展。饲草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乡农业站、畜牧站等部门要结合种植结构调整,积极引进优质、高产、高效的优良饲草品种以及青贮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等优种饲料作物,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并通过养殖小区与种植户签约形式,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通过壮大养殖,带动种植,实现种植户与养殖户共同增收、良性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运销大户。实施流通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在大力培植和扩大农村流通队伍的同时,按照订单搞生产,合作搞营销的思路,着力发展、壮大并逐步规范以民间组织为主的营销中介组织和运销大户,使他们成为开辟市场的“先头部队”,衔接产销的中间力量,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带动更多的农民直接进入市场,在市场利益导向的驱动下,增强结构调整的主动性。
三是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认真谋划全乡的水利建设,重点解决公路以北各村人畜饮水和生产灌溉用水问题。大力发展水池、水窖等集雨设施建设和管道节水灌溉工程。在公路以南,以搞好配套工程为主,进一步维修原有水利设施,充分发挥灌溉潜能,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南部两河流域还要重点加强防汛排涝工程建设,以确保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结合本乡实际,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开拓新的就业途径,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全乡铁矿资源的大量开发,吸收大量民工,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二是通过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引导农民到市场做生意,三是利用近郊优势,引导农民到市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四是组织部分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做经济人,积极参与农产品的营销,活跃农产品市场。
第二篇: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推荐]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一号文件全文约1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文件强调,年的农业农村
工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
——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县奖励补助资金,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第三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主要内容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3、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
4、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5、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
6、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7、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8、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9、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进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创设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
1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五大关键词解读: ‚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写入标题
回顾近6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题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从2014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
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入题‛含义深远。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迫切需要通过落实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对此文件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行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基础不牢,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在物质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今年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专家指出,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件中仅出现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内容通篇体现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
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文件提出,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
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部已经决定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粮食生产,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出的耕地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
文件还提出,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记者了解到,马铃薯主食开发工作将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马铃薯馒头、马铃薯面条等产品将端上人民群众餐桌。
以‚绿色发展‛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
对此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绿色发展本是农业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与绿色发展相悖,需要及时纠正。‛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要加快改变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的掠夺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用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
文件还提出,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意味着‚舌尖上的安全‛或将与领导干部的‚官帽‛紧密联系在一起,督促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补齐‚短板‛吹响决胜小康冲锋号
‚短板‛一说,源于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
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重建设轻管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当下农民需求,重硬件轻软件;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重眼前轻规划;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推进市民化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特别是农村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致富。
对此文件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认为,今年一号文件在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强调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乡村教师队伍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今后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建设必将驶入快车道。
‚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然而,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对此文件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接二(产)连三(产)’是一个重要方向。‛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与此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也被寄予厚望。我国休闲农业近年来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休闲农业吸引游客11亿人次,受益农民达3300万人。
对此,文件提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总体解读 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通过文件名字可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最重要的为新理念。何为新理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由此可见,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理念为十三五规划中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理念是前进的导航仪,是发展的指挥棒。进入‚十三五‛,乘势而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最根本的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以创新发展激发‚三农‛活力,以协调发展补上‚三农‛短板,以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开放发展拓展‚三农‛空间,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新图景。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就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而要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抓住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重点,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才能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此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
[原因分析] 在‚互联网+‛行动的庞大体系工程中,农业显然属于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源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源于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若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方位的渗入,为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错失了现代化的发展良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在机械化、化学化、工业化方面虽有所成就,但总体仍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农业经济体数十年时间。今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农业‛,有望成为农业信息化的催化剂,为中国农业搭上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列车、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问题分析]
目前的一些互联网+农业项目,具有一定的政府色彩、‚盆景‛特征,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把互联网技术植入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面临着技术滞后、基础设施缺失、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问题。此外,互联网+农业是以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市场化为前提,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整体推广难度有待时日。
[对策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打造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互联网+农业‛示范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加大对本土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自建农业电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农业生产智能化。以农业大数据中心为重点,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灾害预警预报、执法监管、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
四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互联网+农业‛专家队伍,编制发展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建立长效机制。依托科研机构、涉农信息化企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互联网+农业‛发展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用供给侧改革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这是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内涵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版,涵盖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两个层次,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调减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综合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高速发展,粮食产量连年高位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业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新经济新常态要求农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动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约束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此外,全球化水平的加深使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十三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有效供给,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源动力,统筹农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农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2016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问题与发展相随,也是改革的肇因。‚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既拥有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居世界首位等诸多优势,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自身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现实挑战。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比如,玉米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说明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等突出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
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找到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病根‛,牵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开拓创新,也要狠抓落实。‚地诚任,不患无财‛,只要我们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在深化改革的沃壤中收获丰硕果实,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对策措施] 一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观念,不能单纯以增加产量论英雄,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合理开发更多农业资源。特别是要统筹粮、经、饲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同时,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
二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
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要顺应供求变化,要实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特别是玉米非优势产区要把产量压下来,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真正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发展绿色农业 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将‚发展绿色农业‛与‚保护生态‛高度衔接,成为一大亮点。
[问题分析] 耕地质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而森林、湿地、草原则是农业生产的生态保障。近年来,我国在保护耕地、森林、湿地、草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国农业生态问题仍较严峻。过去10年来,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双缩减,但是沙区无序开发建设现象严重。沙区开垦、超载放牧、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非常突出。过去的5年间,沙区耕地和沙化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60%和8.76%。与此同时,内陆湖泊面积不断萎缩,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
[对策措施] 一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
二是要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加强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利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补齐三农问题‚短板‛
2016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未来5年,能否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能否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人居环境差、贫困人口较多等等,加快补齐这些短板,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受尊重的职业,让全面小康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
[问题分析] 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重建设轻管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当下农民需求,重硬件轻软件;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重眼前轻规划;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推进市民化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特别是农村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致富。
农业农村的短板,最直观地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历史形成的城乡反差,虽然近些年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现象仍在一些地方存在,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农民需求,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农业农村的短板,最突出地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最短的短板就是脱贫。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既是发展目标,更是向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对策措施] 补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在‚水‛方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电‛方面,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在‚路‛方面,加快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推动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公路。在‚气‛方面,发展农村规模化沼气。在‚房‛方面,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通过贷款贴息、集中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决农村困难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程。
补农村社会事业的短板。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在教育方面,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卫生方面,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适当提高政府补助、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社保方面,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参保人员选择较高档次缴费。改进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在文化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
补农村扶贫开发的短板。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内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所谓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
[综合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然而,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对增强我国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投入的高成本,必然要求产品的高价格。通过加工增值实现高价格将必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因而我国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延长产业链。只有这样,第一产业的经营者才能分享到第二、三产业的高利润,才能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只有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经营者的收入,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对策措施]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二是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四是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
第四篇: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一号文件全文约1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文件强调,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
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
——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县奖励补助资金,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第五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2014年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周**
一 在2014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国家自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1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
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农业、农村、城乡、乡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充分彰显三农工作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充分
表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发展三农的明确信号,预
示我国三农工作改革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最近通过阅读2014年中央一号文
件全文,听取有关宣讲团的解读,使我进一步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以下是我学习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第一、要认真学习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并理念其精神内涵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
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主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
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文约9655个字,内容涵盖了“
一、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三、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五、构建新型农业经
营体系,六、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八、改
善乡村治理机制”八个以“三农”为工作重点方面。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
多的前景下出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化农村改
革不搞“一刀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
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
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三个导向”,文件提出,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
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
品。认真学习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是我们把握其重要精神内涵的前提。第二、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涉农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
技术的推广员、指导员,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这个服务平台,积极地宣传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
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结合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深入到农户中去,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宣传购机补贴政策,指导农民理性购机,切实把各项惠民措施落到实处。不遗余力地去做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在农村形成一种学科技、用科技,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局面,只有依靠
科技进步,增加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
断提高农业的收入,才能使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认真抓好当前的各项工
作,脚踏实际,应把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推动AA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资源可持续
利用,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AA生产为中心,以献身、负责、求实的AA行业精神为动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AA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
献。
第三、必须找准不足,明确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服务“三农”工作的排头
兵 通过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深入学习,我深感自己肩上的任务艰巨而道远,现在需要努力并且扎实地搞好我们的专业工作,认真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并要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同时能创新、出彩更好。自己在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正所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找准存在的不足,并明确努力的方向,进一步加强学习,克服不足。针对自已存在的不足,一是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的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我要通过实践不断的锻炼自己的胆识和魄力, 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热情的对待每一件工作;三是虚心的向领导和同事学习请教,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正,始终把做好工作作为努力的方向。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来讲,更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引导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甚至是陌生人。
总之,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让我看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由此政府出台的种种政策,我深感我们肩上的任务艰巨而道远,现在我需要努力并且扎实地搞好我们的专业工作,认真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并要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同时能创新、出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