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公共管理...

时间:2019-05-12 16:5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公共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公共管理...》。

第一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公共管理...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讲公共财政管理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孙小兰

主要内容:

一、公共财政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公共收入管理

三、公共支出管理

四、政府预算管理

五、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一、公共财政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以经济的市场化为前提的。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基本模式相似目的都是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财政职能范围。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就是“公共财政”。

1、公共财政的特点

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公共财政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介入或干预市场,但是,政府的作用只能限于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能起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同时保护和影响市场。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并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模式,它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政府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首先必须满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本条件。

第二、公共财政是一种服务财政

公共财政职能和支出应该界定在市场失灵和对公平分配的范围内,因此,公共财政不应介入私人产品,它是一种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国家财政。

第三、公共财政是一种民主财政

财政民主制是政府按照民众的意愿,通过民主的程序,运用民主的方式来理政府之财的制度。它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第四、公共财政是一种法制财政

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共财政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其收支必然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一切公共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纳入法制规范的范围。

二、公共收入管理

公共收入的含义

公共收入也称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是指在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1.公共收入是政府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2.公共收入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取得的收入

3.公共收入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成本,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

4.公共收入是公共财政收支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支出的基础和保证

5.公共收入是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公平社会分配、调节经济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公共收入的形式

1.税收收入

2.债务收入

3.国有资产收益

4.政府费收入

5.其他收入形式

其他收入形式是上述几种收入之外的政府各种杂项收入,比较常见的有:(1)罚没收入。是指行政机关在执法和执行行政公务过程中,对违法或违章者处以的罚款、罚金等。(2)对政府的捐赠。是指政府的某些特定支出项目得到的来自国外个人或组织的捐赠。(3)“通货膨胀税”。是指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扩大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普遍上涨,政府收入增加。

三、公共支出管理

公共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造成的耗费。

第一、公共支出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公共支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1.根据政府职能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公共支出的直接目的是满足政府执行其职能的物质需要。按政府职能分类是

西方国家常用的支出分类方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写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把政府职能的职能归入以下四类:

(1)一般政府服务。(2)公共和社会服务。(3)经济服务。(4)其他职能。按政府职能对公共支出进行分类,可以表明公共支出的用途及这个公共支出在主要职能之间的配置,还可以表现各类支出在整个公共支出中的相对地位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

2.按资金分配部门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3.根据行政级次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4.根据公共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进行的支出分类

5.按支出是否有直接补偿进行的支出分类

6.按公共支出的目的性进行的支出分类

7.按交易的经济特征进行公共支出分类

8.按支出的受益范围进行公共支出分类

第二、公共支出的原则

1.公平原则

2.效益原则

3.量入为出的原则

4.协调平衡原则

5.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

第三、公共支出管理方法

1.部门预算

2.政府采购

3.国库集中支付

四、政府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的涵义

政府预算,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也叫国家预算,它是任何国家政府进行财政管理所必需的。就公共财政而言,政府预算就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政府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它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收支计划的政府预算有如下涵义:

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以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存在的2.从性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财力的分配过程

4.从作用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和监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1、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

1950—1979年:计划型财政管理阶段-“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80—1999年:向公共财政管理过度阶段(1994年建立分税制)1999年以来:明确导向公共财政管理阶段

我国财政公共化的进程

(1)财政支出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

(2)税收制度有了 “简化”改变。

(3)从取消否定公债到重新发行公债并日益转到市场发行上来。

(4)从坚持财政平衡原则到连年安排预算赤字,并尝试运用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5)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经过“分灶吃饭”再到“分税制”转变”。

(6)财政介入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由“单位”保障制度(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转变为“社会保障”。

2、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未予以足够重视

第二、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

第三、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

第四、公共支出需要规范

第五、财政法律制度不健全等。

3、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1)完善公共预算管理

(2)加强公共收入管理

(3)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

(4)加强对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

(5)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

(6)注重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中的作用。

——完——

2008-6-5

第二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宏观经济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

第六讲就业政策

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长茂

促进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就业的各种措施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政策。

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就业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失业率上升,居高不下,政府更加重视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明显加大。

一、就业水平的测定及失业的经济社会影响

(一)就业水平的测定

1、就业率。衡量就业率的具体指标有两个,即总人口就业率和适龄人口就业率。前者为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率,后者为就业人口与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比率。

2、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全部现实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二)失业的经济社会影响

1、不利影响

失业会直接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使失业者及其家庭收入下降,影响失业者情绪;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政府威信。

2、有利影响

保持一定的失业率,有利于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避免社会生产成本过快增加,保持整个经济的活力。

二、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因素

1、人口总量。人口多少是劳动力供给量大小的基础。

2、人口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进而影响劳动力供给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3、人口质量。人口质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因素

1、经济规模。一般来说,经济规模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大,反之亦然。

2、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大,反之亦然。

3、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同,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不同。

(三)教育因素

一国或一地区的教育水平,决定该国或地区人口的总体素质,进而决定劳动力的素质。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影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或结构急剧变动时期的整体就业水平。

(四)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弹性较小。科技进步成为排挤劳动力的因素;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促进新产业形成,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五)收入因素

收入水平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有层次的。在劳动者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阶段,劳动力的供给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劳动者的收入不仅能保证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能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有能力消费闲暇的阶段,是否增加劳动投入就取决于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如何进行选择进而对劳动力产生何种影响,通常取决于收入水平提高的幅度;在劳动者的收入使劳动者及其家庭变得比较富裕时,一般来说,收入水平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减弱。

三、我国就业形势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一)我国的就业形势

1、我国就业形势的判断

以失业率为一般标准来判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曾出现过两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待业人数5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4%。主要原因是知青集中返城。1962-1977年上山下乡知青累计达1700万人。

第二次高峰出现于本世纪初,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大量职工下岗分流,1996-2002年下岗职工累计达2800万人。

第三次出现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2009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为近5年来最高。

2010年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实际为4.1%。

2、分析和判断我国就业形势必须考虑的特殊因素

(1)失业率的内涵。

失业率是分析和判断就业形势的一般或基本标准,也是国际标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欧盟的失业率为10%左右。2008年末我国失业率为4.2%,2009年为4.3%,2010年为4.1%。我国失业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失业率的内涵与西方国家失业率的内涵有较大差异。我国公布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特定年龄段、不包含下岗职工。

所以,分析和判断我国的就业形势,不能仅看失业率的高低。既要看到城镇失业问题,又要考虑农村劳动力过剩因素;既要考察失业本身,又要看到职工下岗的压力。

(2)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就业人口结构的角度看我国的就业问题,必须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1.1万人。

“延长退休年龄”之争。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运转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关系处理问题。

(3)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压力

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压力加大。

如何看待部分沿海地区“用工荒”问题。

影响因素: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水平长期低下(甚至无保障)、三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后农业比较效益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用工需求增加、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后对高技能工人需求增加、低技能岗位对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吸引力,等。

3、从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看我国就业形势

据预测,未来十年内我国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到本世纪中叶仍有9亿,比欧美国家现有人口总和还多近2亿,我国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

“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左右,而新增加就业和自然减员所能提供或腾出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个左右。

需要特别关注的长期因素是:农村就业、农民工二代甚至三代就业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结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增加就业的任务艰巨。

(二)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1、减少劳动力供给的政策

(1)控制人口增长

(2)延长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

(3)扩大劳务出口

2、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政策

(1)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5)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6)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

3、加快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职业培训体系

(3)推进城镇化战略(着眼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有效转移问题)

第三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资本论>选读》

第十讲:《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导张燕喜

第一部分:《资本论》的理论要点

一、《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标题:资本的生产过程。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一)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第二篇-第六篇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第七篇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

标题:资本的流通过程。共三篇,内容为三部分:一是第一篇资本循环理论;二是第二篇周转理论;三是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资本论》第三卷 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标题: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一至六篇主要说明“三家一主”(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大地主)怎样瓜分剩余价值。第七篇是个总结。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产业利润论(一至三篇)、商业利润论(四篇)、利息论(五篇)、地租论(六篇)和总论(七篇)。

(一)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借贷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揭示的基本原理,不仅对正确分析、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而且对我国

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灭亡论”,它同时也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建设论”。

概括地说,《资本论》中对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对市场经济主体及微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市场机制及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对今天均有现实意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化大生产角度看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关于商品、货币及价值规律的论述;关于剩余劳动对经济建设意义的说明;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论述,都是指导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对当今微观经济活动及宏观经济运动均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论述,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极具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三卷所揭示的内容对我们的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意义更为明显:第一篇至第四篇关于利润平均化理论,揭示了资本在不同产业和部门间流动和重组的规律,它对于认识我国的产业重组问题,无疑具有指导意义;其中第四篇揭示的关于商业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商用流通费用的原理,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第五篇借贷资本与信用理论的现实意义更是自不待说。此外,第六篇及全卷揭示的地租理论和分配理论也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完——

2009年3月25日

第四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财务会计学》·讲课提纲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财务会计学》·讲课提纲

第五讲资本投资决策

主讲人:中央党校教务部 罗明琦博士

一、企业投资意义

发展生产的基本手段、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企业投资分类

按投资与生产经营关系分类、按投资方向分类、按投资回收期分类

三、项目投资评价

(一)静态回收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又叫全部投资回收期,简称回收期,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净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总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绝对量的反向指标。

(二)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又称投资报酬率(记作Return 0f Investment),是指达到生产期正常利润或年均利润占投资总额的百分比。静态相对量正指标。

(三)净现值

净现值(记作NPV)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行业基准收益收益率或其他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折现绝对量正指标。

(四)获利指数(profit index)

获利指数(PI)又被称为现值指数,是指投产后按行业基准折现率或设定折现率折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合计与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之比。折现相对量指标。

(五)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IRR)是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收益率,即能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又叫内含报酬率或内部报酬率。折现相对量正指标。

四、证券投资评价

(一)证券投资种类

1、按证券发行主体不同,分为政府证券投资和企业证券投资。

2、按到期日分为短期和长期。

3、按投资对象分为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

4、按投资收益稳定性,分为固定收益证劵投资、变动收益证劵投资。

(二)证劵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利率风险、变现力风险、期限风险、购买力风险、违约风险。

资本利得

(三)证劵投资组合风险

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

第六讲营运资本管理

一、营运资金构成流动资产构成及其特点流动负债构成及其特点

二、现金管理

1、企业持有现金是为了交易性需要、投机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补偿性需要。

2、企业持有现金成本

持有成本短缺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

三、应收账款管理

1、应收账款的功能和成本

增加销售减少存货

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

2、信用政策

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

三、存货管理

存货的功能和成本

储存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

保险储备

购置成本储存成本订货成本缺货成本

第五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第一讲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主讲人: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哲教研室主任、教授

毛卫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其方法论,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一、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产生及发展

1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也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是社会生产力超常发展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开始激化的时代。

关于生产力及社会的超常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此,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

2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在此基础上,人类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社会的认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人类认识史上的根本变革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开始激化,革命斗争开始兴起,对科学理论的创造,提出了迫切要求。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矛盾开始表现为激烈的对抗。在经济领域,十年左右一次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破坏和人民生活的贫困;在政治领域,阶级矛盾开始激化,1831、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这种矛盾激化的突出表现。

困境中人们要寻找原因和出路;斗争中人们要寻求支持和指导。然而,当时思想理论界的状况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历史领域依然是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不用说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连存在不存在规律都是个问题,作为未来社会理想的社会主义只存在于空想之中。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275页。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马克思恩格斯以崇高的社会责任心投入了理论创造活动,并首先将理论创造的重点放在了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前无古人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

这一根本变革主要体现在实践观点的确立和随之而来的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在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实践观点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过去一切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观点。正是立足于实践观点,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还体现在:从阶级性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公开承认这种阶级性;从哲学的功能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宣布哲学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主要的是要改变世界;从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不再代替具体科学去研究世界的各个领域而成为包罗万象的体系,而是根据科学的发展,揭示世界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运动规律;从哲学的理论形态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创立时期,更表现在它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目前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实践观点

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也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 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由此可见,是否懂得实践的意义,是新旧唯物主义、新旧世界观的根本性区别。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唯物论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首先必须对世界的本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本质的重大问题。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二元论者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2

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相联系,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们都统一于物质。

后来,恩格斯又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和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明确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

二十世纪初,在概括科学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明确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这个定义,与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相混淆的旧唯物论区别开来,与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将实践纳入“对象、现实、感性”范围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3、辩证法

适应当时的需要,恩格斯着重指出了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辩证法作了这样的界定:“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4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明确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指出,辩证法“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5这三个规律都曾被黑格尔阐述过。黑格尔的错误在于,他颠倒了思维规律与自然、历史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颠倒再颠倒过来,把辩证法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为后人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辩证法奠定了基础。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3页。3 《列宁选集》第2卷,第89页。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4页。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10页。恩格斯论述了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合理的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批判地吸取了前人辩证法思想的积极成果,并把它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使之成为科学的世界观。

恩格斯还强调了辩证法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由于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方法论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不是体现在它的证明作用,而是体现在它“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1

后来,列宁进一步明确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他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2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

4、认识论

马克思在《提纲》中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并强调: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后来列宁明确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及认识的辩证过程作了系统的阐述。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过程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他指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5“绝对地认识着的思维的的无限性,也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而人脑是彼此并立地和相继地从事这种无限的认识的,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做蠢事,从偏斜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道路行进,往往当正确的东西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它”。“因此,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受到双重困难的困扰,并且按其本性来说,只能通过一个无限的渐近的前进过程而实现。”6

真理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排斥相对的绝对真理论时指出: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77页。

《列宁选集》第2卷,第412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5、57页。4 《列宁选集》第2卷,第103页。5 《马列著作选编》,第220页。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1-342页。“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1

强调认识的社会性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意

2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在《自然辩证法》中,在论述意识的产生时,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尔后,“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这种发展一方面便获得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3

在人类早期,由于社会化程度比较低,极大地制约了认识的发展。如马克思所说:“在4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域都是独立进行的。”结果进展缓慢,慢,以致“人类已经古老了,但人始终还是幼稚的”。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和全球化的进程,人类的认识突飞猛进。认识的社会化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5、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结构

《提纲》中所论述的实践观点涉及认识论问题,但主要是与社会历史观相联系。马克思揭示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重要结论;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出发,对实践观点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决于它。”7他们进一步指出: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8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恩 12 《马列著作选编》,第22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1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77、378页。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7-108页 5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07页。6 《马列著作选编》,第2-3页。7 《马列著作选编》,第37页。8 《马列著作选编》,第15-16页。恩格斯分析了社会的结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结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了生产力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此作了更加明确、精炼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在这一段不长的论述中,分别对生产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的说明,并从而显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6、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与社会变革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3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的物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4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特别强调社会革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动的结果,决不是随意造成的。他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即具有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过程,并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还立足于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指出,人类最终将走向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探讨,在今天,对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指 12 《马列著作选编》,第17页。

《马列著作选编》,第94页。3 《马列著作选编》,第31页。4 《马列著作选编》,第94页。5 《马列著作选编》,第95页。导和启发意义。

7、群众与阶级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明确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意义的基础上,在《神圣家族》等著作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宣扬的“自我意识”决定历史发展的唯心史观,科学地说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英雄史观是一般哲学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表现。在社会历史领域,精神和物质的对立表现为“代表积极精神的少数杰出人物与代表精神空虚的群众、代表物质的人类其余部分相对立。”1

马克思指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人对物质世界的改造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

阶级及阶级斗争问题也是与生产相联系的。马克思指出,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不是他的功劳。他的新贡献在于证明了“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根源追溯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并结合社会分工,系统地考察了阶级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揭示了阶级及阶级斗争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根源,从根本上说明了阶级、阶级斗争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把希望寄托在工人阶级身上,也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4先进阶级应当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

三、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不但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运用。

1、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在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还管不管用?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47页。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2页。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状况进行分析。在新近英国广播公司(BBC)关于“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中,马克思荣登榜首。专家分析,其所以如此,“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他的很多思想现在看来都非常现代也很新鲜。也许这些思想现在比他当年写作时更能引起共鸣。例如关于全球化的论述,关于技术变化的速度以及这种变化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关系等等。”“马克思主义现在仍处于一个延续不断的争论之中,这就使他更加可信并与当今生活密切相关。”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对世界、特别是对社会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揭示;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揭示;三是对未来社会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揭示;四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及结论。贯穿其中的是世界观、方法论。

就第一个层面的内容而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意义得到人们广泛承认。比较而言,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更容易得到认同,有的已经成为常识。就唯物史观而言,其真理性与普遍意义也得到充分肯定。美国学者约翰·卡西迪在1987年发表的文章中说:“它现在已被广泛接受。当保守党人争论福利国家因窒息了私人企业而注定要灭亡时,或者说苏联的解体是因为它跟不上资本主义的效率时,他们使用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是人类发展的推动力的观点。”这有似当年恩格斯形容的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它甚至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自己的敌手”,“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大量渗入了各种科学,也渗透了通俗读物和日报,而普通的‘有教养的意识’就是从这些通俗读物和日报中汲取自己的思想材料的。”2

在社会历史科学领域,唯物史观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无法忽视的巨大影响。在社会学领域,马克思的学说被公认为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三大源流之一;在历史学领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在政治学领域,法国著名政治学家乔治·布尔多说过:“马克思主义成为政治思想所不能脱离的某种普遍气氛。它发挥着评价各种思想的品质所不可缺少的启示者的作用。”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甚至认为,不同凡响的“《资本论》面世100年后,……其他作品似乎都不该再出现了。”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占有极重的分量。有的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是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示,是无人能替代的。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继续存在,他的著作就值得拜读。”至于资本主义社会某些新现象 12 参见《文摘报》2005、8、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的出现,并没有影响马克思对其本质的揭示。正如卡西迪所说的那样:“他在维多利亚时期看到的许多矛盾后来在改良主义政府得到了解决,但它们又如同突变的病毒一样,以新的形式出现了。他写下的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文化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现在的经济学家们又碰到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步马克思的后尘。”1

关于未来社会,马克思并没有作太多的具体描述,但他对未来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揭示,不但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开始得到证实,而且也在资本主义后来的发展中实际地得到了印证。正如卡西迪所指出的那样:“在马克思死后的一个世纪里,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推行了许多旨在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劳动法、最低工资立法、福利救济、公共住房、公共卫生体制、遗产税、累进所得税等等。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些改良措施会被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他确实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许多这样的改革措施,没有这些改革,很难想象资本主义还会继续存在。”2尽管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也在朝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也有过失误,特别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对于这种局限和失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不难理解,也不难纠正。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有过时的那一天。但到底什么时候过时,为什么会过时,必须具体分析。西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将或者在资本主义的梦魇最终结束时消失,或者在一种民主的和自由的社会出现时消失,那样的社会将会产生其自己的哲学和生活方式。如果马克思主义果真引发了上述过程,那么这种学说就会在愉快中宣布过时,马克思主义传统为之付出的磨难和奋斗终将得到补偿。”3即便从这样的“过时”观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以至很长时期内,都不是什么“过时”的问题,而正是需要它充分发挥作用之时。

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实际作用看,它不仅指导我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指针。它的生命力已经得到并将继续得到实践的证明。(略)

2、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用”的一个前提,但要让马克思主义真正管用,还必须善于运用,善于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创新。12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3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要进行理论创新,首先要善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正确的取舍。同样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被关注和选择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根据当时的需要,关注和选择的重点是阶级斗争理论。毛泽东回忆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情景时说:“记得我在一九二零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但是,在那些马克思和介绍马克思的书中,并没有说中国革命该怎么搞,“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蒋介石和陈独秀”。因此,毛泽东说,他读那些书,只取了四个字:“阶级斗争”。要弄清中国的事,还要“老老实实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1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则将注意力转向了生产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理解和概括。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2邓小平理论是以生产力观点为核心来建构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为满足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提供了可能。但要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一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深入和融会贯通的了解;二要有对实际情形和需要准确的把握,并善于把这二者结合起来。

在正确选择的基础上,还要有满足新的需要的新的理论创造。同样是讲阶级斗争,在中国的讲法不同于外国;同样是讲发展生产力,在今天的讲法不同于过去。这都需要由理论创新来解决,决不是照抄照搬所能济事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3、必须变成自己的内在素质

要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作用,除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变成自己的内在素质,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的问题。

1949年10月,冯友兰给毛泽东写信,表示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准备于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毛泽东在回信中,一方面 12 见《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2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3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对他的进步表示欢迎,同时又说:“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当时冯友兰不理解这一点,甚至有点“反感”。多年后,他才明白了,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变成自己的东西。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谈何容易”,“要想真正应用它到实际工作中去,那就非把它化为自己的思想的一部分不可”,1而这,决不是三年五载所能解决的。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经把人类知识的运用分为两类:一类知识“可以完全是身外之物”便可很好地运用;而另一类则必须“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知识必须变成能力”2,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这样的知识。

要把知识变成能力,一方面要认真学习,融会贯通,真正理解;另一方面还必须经过在实践中的反复体验和证实。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8页。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1页。

下载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公共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公共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授课提纲经济法专...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授课提纲·《经济法专题研究》第一讲经济法总论(一)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忠军一、经济与法律 (一)两个视角的考察 1.法律的经济分析 2.经济的......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宏观经济管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 第三讲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及其治理 主讲人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尹文书 一、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一)经济波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14年 招 生 简 章 为进一步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培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领导素质与才能的党政领导干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范文大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毕业论文撰写工作规范(试行) 为规范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加强学风建设,保证论文质量,促进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广大教、学人员的学术水平,特制定......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4—2009级入学考试试题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 2、独立自主内涵的基本内容是......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法学理论专业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法学理论专业(江西省直党校班)2011年招生简章 为进一步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培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领导素......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论文格式(优秀范文5篇)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毕业论文撰写工作规范(试行) 为规范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加强学风建设,保证论文质量,促进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广大教、学人员的学术水平,特制定......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级入学考试试题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2、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