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北京大学2011年毕业典礼通知
关于北京大学2011年毕业典礼
暨学位授予仪式场次安排的通知
一、本科生
1、时间: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2、地点: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
3、安排:上午7:00开始入场,8:10入场完毕。典礼结束后,毕业生将在体育馆北门出口处由院系领导、学者授予学位(拨流苏),并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与学校领导合影留念。
二、研究生
1、时间:2011年7月6日(星期三)
2、地点: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
3、安排:上午7:00开始入场,8:10入场完毕。典礼结束后,博士毕业生在体育馆场地内由校领导授予学位(拨流苏),硕士毕业生在体育馆北门出口处由院系领导、学者授予学位(拨流苏)。
请相关单位组织好毕业生着学位服准时入场
校长办公室
2011年6月22日
第二篇:北京大学国防生毕业典礼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很荣幸能作为国防生代表,在这隆重的毕业典礼上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国防生向在座的领导老师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想我此刻的心情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曾经初涉大学校园的我们多少有些稚气无知、懵懂茫然,经历了几年的国防生生活,我们渐渐学会了在学习上的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在训练中的知难而上,严谨认真;在生活中的相互友爱,互帮互助;在思想上的正直向上,积极进取。北京大学和选培办双重管理的机制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北大人应该具备的优秀素质,感受到了国防生这个大家庭的融洽氛围。军人的未来不相信伤心的眼泪,成功的喜悦不接纳无能的退缩,稚嫩的双肩应该担起前辈的梦想,聪慧的双眼要意识到明天的紧迫。我们从青春年少的轻狂肤浅到博学多识,从懵懂腼腆的天真稚气到沉稳老练,丰富的活动和深刻的教育坚定了我们曾经选择的无怨无悔。从军报国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片光明。
弹指一挥间的大学四年是如此的短暂,我也即将要毕业了。我们目睹了北大的辉煌发展,经历了选陪办建设的峥嵘历程,更肩负着新历史条件下承前启后,为北大国防生争光的重任,然而再多的困难我们也不怕,因为我们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诚实守信的为人准则,更有报效祖国的崇高信念。身边的同学有的继续求学深造,有的踏上工作岗位,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道路,我都深信北大的国防生会在每一个属于自己的岗位上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以我们特有的气质,投身军营,服务人民,奉献青春,实现自我,书写出自己的绿色青春,描绘出祖国未来的绚烂篇章。
最后,祝各位领导老师同学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
北京大学国防生
2011年6月20日
第三篇:北京大学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
北京大学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
7月3日上午,北京大学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邱德拔体育馆隆重举行。毕业典礼现场“心系母校、志在四方、胸怀祖国、扎根基层、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红色条幅显得格外醒目。2012届毕业生即将告别母校,带着北大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从这里出发,扬帆起航。
上午8时30分,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毕业典礼正式开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王恩哥,党委副书记敖英芳,副校长鞠传进、海闻、刘伟、李岩松,秘书长杨开忠,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等校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毕业典礼。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学院许智宏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友赵鹏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姜伯驹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严纯华教授作为嘉宾出席了典礼。出席典礼的还有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来自全国一百余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毕业生代表的亲友们也应邀出席。典礼由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主持。
典礼开始前,一段记录2012届毕业生燕园生活的短片让大家重温了四年校园生活的点滴瞬间。教工合唱团、学生合唱团共同演唱的《思想是百年的荣光》、《燕园情》,让大家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永远的校园》散文朗诵,更是让大家在北大魂、中国魂中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领导和嘉宾向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证书2012年共有5341多名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获授学士学位。一些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和志愿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毕业生被授予“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张彦宣读了表彰决定并寄语同学们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为母校增光添彩。主席台领导和嘉宾们向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证书。
高丹雪代表毕业生发言外国语学院2008级本科生高丹雪代表毕业生发言。她回忆起四年前刚进校门时的青涩,现在即将离校时的成长,分享了四年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她说:“从一个懵懂的新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是北大赋予了自己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恩师的教导,来自于家长的期望,我们将谨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用人生实践书写北大人新的华彩。祝福同学前程似锦,祝福母校桃李芬芳、再创辉煌。”
导师代表严纯华教授发言导师代表严纯华教授在发言中说:“当得知自己要为毕业生作一次演讲的时候,真的诚惶诚恐,思绪万千。回想起自己在北大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我想告诉即将毕业的同学们,社会上既有彩虹也有风雨,既要适应社会也要坚守原则,既要思考问题也要解决问题,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校友代表赵鹏大教授发言赵鹏大教授是195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的。他回顾了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并以多年的人生感悟寄语毕业生,要他们谨记学校培育之恩,加强自我修养,多为社会做贡献。当年被北大录取是一种荣誉,现在从北大毕业更是一种荣誉,他向同学们能够顺利毕业表示祝贺。
接着,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出现在典礼现场的大屏幕上,来自学生家长、高中校长、北大教职工的期望和祝福,学习生活场景点点滴滴的重现,让深藏心中的记忆片段被挖掘了出来,引起毕业生们深深的共鸣。许多人随着镜头的切换发出一阵阵呼喊,向逝去的时光与青春表达自己的敬意。之后,毕业生代表为家长、教职工代表献上鲜花,感谢师长们的无私培养和关爱。
毕业生代表向自己的高中校长们献花本次毕业典礼还邀请了全国各地一百余所著名中学的校长参加。叶静漪代表学校感谢中学校长们一直以来对北大的支持,感谢他们为北大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并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生代表身着学士服,为曾经教导过自己的高中校长们献上鲜花,表达对他们真挚而深厚的感激之情。
周其凤校长为毕业生送上临别寄语之后,周其凤校长饱含深情地为毕业生送上临别寄语。他首先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表达了对关心、支持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的感谢和敬意。周校长回忆说,2008级的同学们入学时,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刚过去不久,灾难的阵痛至今没有完全消除。灾难可以摧毁家园,却摧毁不了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同学们化悲痛为力量,用四年完成了自己的学业,给自己和家人送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09年,为了迎接国庆游行,很多同学放弃了暑假坚持训练,虽然曾经抱怨过训练辛苦,但10月1日那天大家精神抖擞的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时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周校长还说他会经常上BBS,了解同学们的心声,学习同学们的话语,体会大家的快乐和郁闷,为自己的工作寻找努力方向。周校长亲切和蔼、与时俱进的演讲引起了毕业生们的阵阵欢呼和会意的微笑。
最后,周校长给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永远保持读书学习探索新知的习惯,永远保持不畏困难、坚毅卓绝的品性,永远保持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抱负。他还用今年为《北大博雅》系列丛书《村土寸心》一书的题词——“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作为结语,希望同学们走出校园,不管扎根何处,都能以强烈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和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以无愧于“北大人”这一光荣的称呼。
毕业生们用掌声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感动随后,周其凤校长以院系为单位宣布学校授予2012届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决定,各院系同学纷纷起立齐声呼喊自己学院的口号,掌声与欢呼声将毕业典礼推向了高潮。
随着嘹亮的《歌唱祖国》歌声响起,全体师生同声齐唱,毕业典礼圆满落幕。2012届毕业生们满怀自信和憧憬,承载着北大精神,奔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摄影:孙琳琳 编辑:焱悠
第四篇: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4毕业典礼上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4毕业典礼上,开心麻花总裁刘洪涛作为杰出系友代表向毕业生致辞,分享了三个坚持理想的故事,鼓励年轻人不畏浮云遮望眼,勇敢地做自己无比钟爱的事,在骨感的现实中走向丰满的理想。
在骨感中走向丰满
——2014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系友代表致辞
各位敬爱的老师、可爱的师弟师妹,上午好!
感谢你们让我来分享生命中重要的时刻,这是我的荣幸!
毕业是结束,更是开始,从此你们将走进一个全新世界。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你们的心中,除了万丈豪情、离愁别绪,或许还有一点点茫然,对于未来的茫然。
历史是公正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我们毕业时,有单位、有宿舍,但没有选择的机会;今天,你们没有保障,但有选择的机会。你们中的很多人会感到两难:如果坚持理想,可能生活窘迫;如果迁就现实,可能与理想渐行渐远。未来的日子里,该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找到平衡点、寻找到事业的起点?我想说,即便现实很骨感,仍然要努力实现丰满的理想。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人生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拿得起放得下。
我的同班同学于川,1988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九十年代中期已经拥有一家规模可观的科技公司,在世俗的眼光中,他无疑是令人艳羡的成功者。但他却惊世骇俗地关闭公司,彻底回归文学梦想。也许是纪伯伦提醒了他:不要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为了挽回此前所有蹉跎的岁月,他以超常的真诚、勤奋、热情投入写作,转型的阵痛剧烈并且持久,他却甘之如饴,终于大器晚成,迄今已发表12部长篇小说、三部电视剧本,其中,小说《最后一个贝勒》2012年创造了影视改编授权费用的全国纪录,电视剧《青果巷》今年三月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并获得广电总局首届优秀剧本奖,全国只有18部剧本获奖。
拿得起放得下是很难到达的人生境界,于川做到了,相信他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第二个故事是持之以恒。
我的好友孙维宁,1988年毕业于复旦新闻系,1991年自费赴美留学,临行前他说未来的人生目标是用英语写作。外人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度过那些漫长而艰难的日子的,也很难想象他经历过多少坎坷。语言不通,所有开支都得靠自己打工,但他矢志不渝,积极融入美国社会,在语言、文化上为理想做准备。2002年获得南加大电影学院编剧硕士,是这所美国顶级电影学院历史上第一位母语非英语的华人编剧硕士,并且他的一部英文电影剧本在好莱坞的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为他颁奖的是乔治·卢卡斯。
孙维宁刚刚进入电影业时,好莱坞竞争残酷,中国电影在低谷徘徊,谁也无法预见未来。所有人都劝他,从事别的挣钱又快又多的行业,但他喜欢电影,并坚持下来,终于厚积薄发,等到了中国电影的爆发期。今天,邀请他写剧本的都是中国一流的电影导演。请记住他的名字,他的事业高峰远未到来!
第三个故事是听从内心召唤,做自己喜欢并且快乐的事。
说完两位好兄弟,该说我自己了。
我毕业就进了中国新闻社,那里寄予着我的青春与梦想,我也殚精竭虑付出了无数汗水,中新社传统业务有文字通稿、图片通稿,我率领团队发起并创立了第三个通稿业务—视频新闻,当时被互联网同行誉为最领先的视频新闻。2010年,我决定离开,许多好友劝阻我,你老大不小的,别折腾了!再说你那个位置还不错。我说:中新社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前辈,但他们退休时可能对自己的人生有遗憾,我不想重复他们的命运!
在体制内的无数个难眠之夜,我曾扪心自问:这是我想要的快乐自由的人生吗?
个人就像是机器上的零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华正茂、理想远大的青年熬成了中年,黑发熬成了白发,经历了多年现实的压迫和生活碎片的磨砺,理想逐渐模糊,碌碌一生似乎是命定的归宿,很多人认命了。但是我不相信!我喜欢北岛那句诗:“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但当我真的走出中新社那扇大门时,二十二年沉甸甸的努力似乎顷刻间化为乌有,而未来变得从未有过的模糊、不确定。妻子鼓励我说,以后成不成无所谓,只要你开心,大不了咱们用房子养老。
就这样,我走进了开心麻花。不久前有朋友问我,当时为什么敢于在四十多岁的高龄下海?我说,我对钱没有太多的欲望,下海本来是为了找乐,但找到的不仅是乐。
乔布斯说,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做我无比钟爱的事。
于川、孙维宁、还有我们那一届很多同学,无论多么坎坷,无论走过多少弯路,也许默默无闻,但都坚守梦想,都在脚踏实地地做着自己无比钟爱的事,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脊梁。你们如此年轻,有着大把时间,有着足够多的选择,未来有着无限可能,还会担心骨感刺破丰满吗?那么,请勇敢地出发吧!
鲁迅先生认为,人类要经历生存、温饱、发展三阶段。现实人生中,每个人都在追求着,有人注重地位,有人注重财富,有人注重内心,有人注重形而下。在我看来,真相是每个人都试图从不同的路径探求人生的意义、理想和幸福感。
我想说说我的幸福感。每当开心麻花结束演出,剧院里响起观众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总感觉到一股暖流在体内激荡,眼眶不断湿润,难以言表的各种愉悦、幸福、感恩之情涌上心头,那种感觉是金钱、地位都换不来的,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所谓成功换不来的,因为观众就坐在对面,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呼吸、他们的欢乐。
2012年4月,北京一位随时可能生产的准妈妈带着全套住院的行李走进我们的剧场;2012年6月,深圳一位准妈妈在看戏两小时后生女,发微博感谢开心麻花让她的女儿在笑声中来到人间;2013年12月,北京一位脑手术患者的最大心愿就是手术前看一场开心麻花;2013年1月,北京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在看戏后私信演员,感谢开心麻花让他们明白了真爱,他们会珍惜彼此,携手以后的人生„„
生命有限,快乐永恒,传递快乐是有功德的,能给那么多朋友带来欢乐,不仅我们个人是快乐的,我们的人生也因此更有意义!我快乐,我存在!
第五篇: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发言稿
北京大学201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发言稿
田 恬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校友、家长、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发言稿。
在这神圣而庄严的时刻,十分荣幸,能代表2013届本科毕业生站在这里,分享我的毕业感言。
毕业在即,我不禁想起初入燕园时自己的模样。那是2009年9月5日,我拿着报道材料,徘徊在校门外,一路询问,才找到外院楼前。面对未来的1400天,我和每一位新生一样,兴奋之余,却又带着一些不安和忐忑。而如今,早已成为大四学姐的我,吃着西瓜唱着歌,从容地操作着毕业生离校系统,仿佛那个几经问路、希望学长帮帮忙的学妹从来不曾存在过。
再回首,四年岁月,北大见证了我们从大一新生到燕园主人的点滴改变,我们共同经历了挫折和困难,也同时收获了成长与幸福,胸中长存黄河皓月,眼底读尽未名流波。当我们对北大的了解愈多,她带给我们的感动也就愈发深刻。
这份感动,首先来源于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在北大,我们包容差异,我们绽放才华,在北大,条条大路通罗马,真理不只是镌刻在书中的史诗佳话。但北大精神的意义却又不止于此,个性之光的背后是共同的信念和担当。建校以来百十五年,五四以降九十四载,中国大概没有哪所学校,能像北大一样,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北大人,敢于融入每一次时代潮流中,做中流砥柱,浪遏飞舟。
这份感动,也来源于为我们传道解惑的恩师们。还记得,周其仁老师回顾中国经济30年的滔滔不绝;还记得,朱青生老师带我们走进艺术殿堂时的妙语连珠;还记得,阎步克老师讲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时眼中闪耀的睿智和深邃;还记得,赵克常老师演绎着地震原理时,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风采和幽默,发言稿《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发言稿》。虽然老师们专攻各异,但他们“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的风骨,都令我们深深动容。也许,我们一辈子也无法达到恩师所期望的高度,但是我们承诺,必将珍藏燕园沉静读书的时光,做永远的学生。
这份感动,还来源于我们的同窗好友。最难忘,未名湖畔我们晨诵的声音,麦肯金教我们刷夜的身影;最难忘,三角地随风摆动的招新横幅,静园草坪伴着吉他的引吭高歌;最难忘,那些年,社团共事的战友,那些年,睡在下铺的校花,那些年,烤翅桌边的兄弟,那些年,一同膜拜的学霸。2010年校庆日,我们收到了“脚踏实地”四个大字,鼓励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勇往直前;2011年,我们模仿此间少年们,吟唱着“在转身之间,消失不见”;2012年,为伦敦奥运健儿的呐喊,给那个龙王作法、暴雨连绵的夏天平添了几分燥热;而2013年,在装上空调的母校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却要把过往装进行囊,默默作别。
四年一觉燕园梦,梦醒时分,又一次站到了校园门口。走出燕园,身上少了几分年少不畏失败的果敢,多了一个叫做北大校友的光环。而伴随这光环的,是骄傲和瞩目,同时也有压力和挑战。此去一别,今夕何夕,许多年后,我们中会有人居庙堂之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会有人处江湖之远经历人生的磨练和洗礼,有人会在燕园将北大的故事继续讲下去,而有人则要从当年听故事的人,变成未来故事的主角。我想,无论在何方,我们始终都不应该忘记,我们脚下这一方土地,我们头顶绚烂的星空--我们心怀对千千万万挑战命运之人的敬重,我们肩负努力把这个国家变得更好的责任,这是北大赋予我们的光荣与梦想,这是北大人一生最不朽的印记。
今天,我们毕业了,带着留恋,带着不舍。明天,我们将脱下学士服,走出象牙塔,走向五湖四海,走向世界各地。在离别之际,让我们对母校说一句再会,希望您桃李芬芳,续写辉煌;让我们对恩师说一句谢谢,希望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让我们对彼此说一句珍重,长相依,莫相忘。此去须圆心中梦,勿忘四年燕园情。在这里,祝大家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毕业快乐!谢谢大家!《北京大学201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