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用家政大全]法律保护12(最终版)
实用家政大全
法律保护
2.证明某种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如证明婚姻状况、亲属关系、国籍、民 族以及出生、死亡等。
3.证明某种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如本人在文书上的签字印章属实、文书 的副本与原本内容相符、译本与原本相符等。
4.驻在国允许其出具的并认可的其他公证事项。
三、涉外公证受理
1.涉外收养公证
涉外收养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法证明外国人收养中国 公民,或华侨、台胞等收养大陆公民为养子女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活动。申办涉外收养公证,收养人、送养人须向被收养人住所地具有办理涉外 公证业务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填写公证申请表,并提交证明材料:(1)收 养人提交的材料:
①收养人夫妻双方的身份证件及其复印件。
②收养申请书。
③收养人的职业和经济收入证明。
④婚姻及家庭状况证明。
⑤身体健索检查证明。⑥未受刑事处分证明。⑦收养人居住国有关收养关系的法律规定。上述②至⑦项须经收养人居住国或地区的公证部门公证和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方可有效。
C2>送养人提交的材料:
①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及其复印件。
②送养人同意送养的书面意见。
③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子女情况 证明。
④送养人夫妻一方死亡的,可出具单方同意的书面意见,说明单方送养 的原因,并提交另一方死亡的证明。
⑤被送养人生父母死亡,送养人为其监护人的,须提交被送养人生父母 的死亡证明,本人有监护权的证明,同意送养的书面意见和居民身份证、户 口簿及其复印件。
⑥如是民政部门或其他部门送养的,须提交民政部门或其他部门同意送 养的证明及其他必要的证明材料。
(3)被收养人提交:
①出生证明、户口簿及其复印件。
②有配偶的,提交婚姻状况证明及配偶同意其被收养的书面意见。经公证机构审查,提交的证明材料齐全、手续完备的,予以受理。
或涉外收养公证,收养人、送养人和被收养人不得委托他人代为申办。收养人夫妻双方不能同时来中国办理收养公证的,可由一方持另一方经公证
或认证的委托书,亲自到被收养人户籍所在地公证机构申办。
2.涉外继承公证
涉外继承公证,是公证机构为中国公民申请去境外继承遗产或继承在境 内的外国人的遗产所办理的证明活动。
我国公民申请继承中国公民或者外国人在境外的不动产,或申请继承居 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或外国人在境外的动产和申请继承居住在国外的外国人 在中国境内的动产,公证机构一般不直接出具继承权公证书,但可出具国内 有关当事人与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证明书、结婚证明书或者有关当事人的出 生证明书,依照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或不动产所在地法律继承遗产。如果被 继承人住所地法律和被继承人不动产所在地法律规定,遗产继承适用我国法 律,公证机构根据继承人的申请,为其出具继承权公证书。如果中国公民继 承居住在国内的中国人或者外国人在境外的动产,继承居住在国内的外国人 在境内的动产或者不动产和继承居住在国外的外国人在境内的不动产,继承 人可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申请办理继承权公证书。
申办继承权公证,申请人须向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填写公证申请表,并 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1)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的关系证明。如继承人对死者是否尽过赡 养、扶养的义务、是否共同生活的证明。
C2>被继承人死亡的时间、地点、原因,在国外死亡的须提供死亡证明;在国内死亡的,须提交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注销户口的证明以及火化证明。凡被继承人或继承人中有失踪和下落不明的,应有其他继承人申请,法院通 过法定程序宣告死亡。
(3)被继承人的财产状况证明。遗产在国外的,须提供银行存款单、房 屋产权证等材料。
(4)公证人员认为须提供的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经公证机构重查、提交的证明材料齐全、手续完备的,予以受理。申办继承权公证须注意:
(1)被继承人有遗嘱的,经公证机构审查遗嘱真实、合法,可依照遗嘱 给予办理继承权公证;遗嘱人在国外立的遗嘱要经我国驻外使(领)馆认证 才有效。
C2>无遗嘱的,依法定继承申办。
(3)继承人在国外或其他地区的公证书(包括继承权公证书、死亡证明、委托书等),一般须办理认证手续。
(4)所有继承人须向同一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如果有的当事人在域外或 外地工作不能前来办理,则须办理委托书,委托当地亲属、好友代为办理,委托书须经公证机构或所在国的公证机构和我国驻外使(领)馆办理认证手 续或委托我国司法部指定的律师代为办理。继承人中若有人放弃继承权的,须向公证机构提交放弃继承权声明书。
四、认证
认证是外交、领事机构在公证文书上证明公证机构或认证机关(包括本 国和外国的外交领事机关)的最后一个签名印章属实。在涉外公证活动中,认证与公证互为条件,相互补充。公证是认证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公证,也 就无认证;认证是公证的必经程序,未经认证的公证书,在域外无法律效力。
认证是对文书起到介绍作用,目的是一国所制作的公证文书能够被另一
国所承认,产生域外效力。因而,申请人在申办涉外公证时,在公证申请表 中的“是否需要认证”、“送何处认证”(包括使(领)馆的名称)和“认 证份数”等栏要询问清楚后并填写准确,不可遗漏或不准确。
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提出认证申请:
1.直接由我外交部认证。即使用国能够承认公证书,当事人只要申请办 理我外交部单方认证有效,可由外交部认证。
2.第三国认证。即由与我国和文书使用国都有外交关系国家的驻中国大 使馆代为认证。
五、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
《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于1993年5月29日正式实施,主要内容 包括:联系主体、寄送公证书副本、公证书查证、文书格式等九项内容。根 据协议约定,中国公证员协会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证员协会与海峡 交流基金会就寄送公证书副本和公证书查证等事宜进行联系。凡发往台湾使 用的或台湾发往大陆使用的公证书,相互寄送涉及继承、收养、婚姻、出生、死亡、委托、学历、定居、扶养亲属及财产权利证明公证书副本。除此之外,对于违反公证机构受理范围规定、同一事项在不同公证机构公证、公证书内 容与户籍资料或其他档案资料记载不符、公证书内容自相矛盾、公证书文字、印鉴模糊不清,或有涂改、擦拭等可疑痕迹、有其他不同证据资料等情况的,双方还可以就公证书内容和形式的真实性进行查证。
《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实施办法》将应寄送的公证书副本加以 具体化。包括:
1.用于继承的亲属关系公证书、委托公证书,以及根据亲情需要办理的 出生、死亡、婚姻等公证书。
2.收养、婚姻、出生、死亡、学历、委托书公证书。
3.用于大陆居民赴台湾定居、或台湾居民赴大陆定居的亲属关系、婚姻、出生等公证书。
4.用于减免所得税而办理的扶养亲属公证证明,包括亲属关系、谋生能 力、病残、成年在学公证书、缴纳保险费或缴纳医药费公证书。
5.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财产权公证证明,包括物权、债权、继 承权等有形财产和专利、著作、商标等无形产权。
8.劳动争议仲裁
一、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1.当事人的权利
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的权利,是一种法律赋予当事人在劳动争议仲裁活 动中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的资格。劳动争议 仲裁当事人享有以下一些权利:
(1)委托代理人的权利。当事人如果不能亲自参加仲裁活动,或者需要 他人协助参加仲裁活动的,有权依法委托代理人代理参加仲裁活动。代理入 可以是律师或其他人,人数为1至2名。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的,必须向
第二篇: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本站推荐)
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
题要:本文的核心主要是通过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之间的比较找出二者的差别以及对非婚生子女法律应该保护的若干的问题,并将我国立法跟外国立法比较从中找出,我国立法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和说明。通过立法使非婚生子女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得到保护,从而使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关键词:立法 权利 保护
自一夫一妻制以来,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我们人类的生育行为就有了合法与非法之分。其子女也就出现了婚生与非婚生的区别,由于人类在传统上对婚姻关系以外的两性行为和生育行为的排斥,导致了非婚生子女的社会地位,法律地位以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十分低下,现今社会和立法中人们的这种看法虽有所改变,但非婚生子女的社会地位和合法权利还是没有得到特别重视,尤其是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中,他们的合法权利和社会地位得不到法律的明确规定,他们的权利便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一、非婚生子女的概念问题:
概念是明确一个问题的开始,只有明确了某一事物的概念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全面了解,它的外形和内涵,法律作为一个各方面都要求更为严格的学科则更是这样。自从人类学会和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开始,就对一些事物的概念给出了法律上定义,使它们在当时或今后法律上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保护和延伸,对今后的立法或法律的修改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扩展的空间。所以说任何一种事物的权利和利益如果想得到法律的保护,则必须首先明确其法律概念,目前我国的婚姻法对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概念还未给出一个法律上的准确定义,因此在不同的法律书上,非婚生子女的概念也不同:比如在于静等著的《比较家庭法》中,非婚生子女的概念为:“非婚生子女,俗称私生子女,是婚生子女的对称,是指非婚姻关系受胎所生子女”,而在杨大文主编的《亲属法》中,非婚生子女的概念则是这样定义的“非婚生子女是指导没有婚姻亲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非婚生子女俗称“私生子”是含有鄙视之意的称谓。这就使非婚生子女的概念有了意思相同或相近而用词又有差别的特点。从以上反映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到,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是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的一大障碍,也足以说明我国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的力度和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所以说只有在给非婚生子女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的情况和环境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谈到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否则说明的任何一种保护都还是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和缺乏依据的。因此只有当给非婚生子女一个能够反映其自身的真实情况并跟当今社会环境相稳合的概念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对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利益有一个更好的保护,从而使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利益得到真正的保护,这样也便于非婚生子女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也助于非婚生子女履行自己对社会和对其生父母或继父母,养父母在年老后所应`尽的赡养扶助的义务。
二、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与权利和利益的保护
20世纪初,人类对非婚生子女的态度开始转向宽容,意识到非婚生子女产生的原因是是其生父母的过错造成的,与非婚生子女无关,非婚生子女本身是无辜的,不应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因此出于人道主义,人权思想以及血统观念的影响,各国开始采取的措施,改善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1918年《俄罗斯联邦户籍登记、婚姻、家庭和监护法典》对非婚生子女法律地痊的改善程度最大,明确规定了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没有任何区别,从法律上根本消除了对非婚生子女的歧视。法国首先取消了禁止“搜索生父”的规定,如《法国民法典》第334条明确规定:“非婚生子女,在同其父与母的关系中,一般享有婚生子女相同的权利,负相同的义务。”德国魏玛宪法则规定“法律对于非婚生子女的身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发育上,与婚生子女的待遇相同,以各国民法的均仿效力,如丹麦在1960年,德国,英国在1969年,均有了能够使非婚生子女取得与婚生子女平等或接近平等的权利的法律规定,所以这使得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改善的程度享有权利的程序及形式上仍有一定的区别。在保护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方面,我国最新修改并且在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也只有第二十五条中有二款规定,第一款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
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而德国魏玛宪法则规定:“法律对于非婚生子女的身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发育上,与婚生子女的待遇相同。”从二者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在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上二者大体意思一致,但是“相同”与“同等”则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意思。“同等”是指等级和地位上的一样而“相同”则是指一模一样的权利和地位。因此“同等”和“相同”对非婚生子女的社会地位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在我国很多省市,非婚生子女不能入户口,不能像婚生子女一样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如《兰州晨报》在2003年某月某日的一天因本省的非婚生子女得到了和婚生子女一样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而专门用大篇来报道,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上这个例子和这两个词上看出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之间的权利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只有在立法上消除这种差异和不同才能使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保护,同样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这个社会和一些人们从根本上将这种压力和传统的观念改变过来,使非婚生子女不再被危害和歧视。
第二款规定:“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而对婚生子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则用多条规定,如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第二款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其抚养费的权利。”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第二十三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十四条规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通过这四个条款,分别对婚生子女在出生后其父母对他们的抚养教育义务还有子女的姓氏、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父母再婚生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如何支付抚养费用,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等问题上都作了具体的分类和详尽的规定。而第二十五条第二款则只规定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而其它的费用如医疗、保险等则未涉及。由此可见,第二十五条第二款所说的“同等”的范围的狭窄,非婚生子女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也是屈指可数的,加强立法上对非婚生子女的规定迫在眉睫。由第二十五条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立法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不足之处;它只要求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负担他们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在我们中国这个传统的国家,人们对非婚生子女是避之而不及的,尤其是非婚生子女的父母,而如果只是让非婚生子女的生父、生母来支付生活费和教育费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应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非婚生子女所处的社会地位着想,从立法上扩大非婚生子女的抚养人的范围以及给付生活费和教育费的范围,从而使非婚生子女能真正的从法律上得到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被别人危害和任意践踏,这样也便于非婚生子女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也有助于非婚生子女履行自己对社会和对亲生父母或继父母、养父母在年老后所应尽的赡养,扶助义务。同时,还应分别列条例或条款以规定和说明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使其更加透析;更何况在现今这种歧视和危害还存在的社会环境中,更应该对一些条款加以特别性的规定。比如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享有继承权的子女名手非婚生子女。在婚姻法第四十八条中规定的对拒不执行有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人民法院得依法强制执行。有关单位和个人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此规定对父母离异后的婚生的子女或者非婚生子女来说,无疑都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手段,使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对非婚生子女来说还是有不妥当的地方,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和个人对非婚生子女还是另眼相看,从土地承包、抚养、财产继承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钻空子使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尤其在非婚生子女的探望上很多非婚生子女的父母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不愿意去,只是一味的给予物质上的关怀而不去注意对他们的精神上的关爱。这样就造成了非婚生子女得不到健康的成长,长大后的暴力性和犯罪率比婚生子女高的多,对社会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隐患。所以说对非婚生子女的立法和规定有的一定要和婚生子女的分开,而且要比婚生子女的强制性还要高,只有这样才能从立法上强制起来非婚生子女的利益才可以得到比较切实的保障。
三、非婚生子女的准正
非婚生子女的准正是指非婚子女生父母结婚而取得生子女的法律地位。我国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第25条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作了明确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
子女居于同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但是,关于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确定以及如何使非婚生子女地位婚生性,却无具体的制度。现实生活中,非婚生子女地位婚生化通常的做法是:基于分娩的事实,确定蜚声婚生子女与生母之间的关系,而其与生父之间的关系由通过生父自愿或生母提供证据材料加以证明。然而实际生活中,由于我国无准正制度,婚姻法、继承法关于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和权益的规定又过于原则,导致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往往很难落实,同时,由于人们对非婚生育男女的歧视,特别是对父母双方或一方与他人通奸、重婚等生育子女的痛恨、非婚生子女往往成为人们泄愤的对象,遭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因此,为了真正从制度上、体制上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建立我国的非婚生子女的准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各国对非婚生子女,准正制度也是两种有差异的规定:
一、因生父母结婚而准。
二、从各国的之法例来看非婚生子女的准正是指因父母结婚或法院的宣告,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的资格,如《德国民法典》第1722要的规定。准正制度始于罗马法,康士坦丁大帝以来,为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利益,法律规定父对于结婚前所生子女,因与其母结婚而取得家父权,对子女视为婚生。寺院法和日尔曼法也没有准正制度。1926年英国才开始有准正法,承认非婚生子女出生后,其父母结婚者,可以取得婚生地位,美国除了亚利桑那州,堪萨斯州、田西州外,其余各州皆采用英制。法国民法第330条规定:“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资格,或因父母结婚,或因司法判决而发生,同时日本民法规定婚姻之准正须以认领和婚姻为要件,父于婚前因父母结婚而当然准正,亦称婚姻准正;父未认领者,其父母虽结婚亦不当然准正,尚须于结婚中因父母认领始为准正,亦称认领准正。由此我们综合各国的立法可以看出,准正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须有血缘上的非婚生父母子女关系;(2)须有生父母的婚姻或司法宣告;(3)准正为法律事件,非法律行为,它为结婚的附随效力,其发生无须生父母有向能力,亦不以任何人批准为要件,也无需经其它任何向程序,在准正的时间发生法律效力方面现有三种做法;(1)从父母结婚之日开始计算。(2)被法院宣告为婚生之日起计算。(3)是从子女出生之日起发生婚生的效力,这种带有溯力的法律解释为德国、瑞典、日本法律所用。因此我国在建立非婚生子女的准正制度方面,可参照现行各国所立的有关准正法或准正制度后面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情,来制定出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社会主义特定的准正制度并且要对适用准正的范围以及准正的方式,进行具体性地规定。在非婚生子女的准正方面关键是对非婚生子女的推定问题,即在何种时间情况下生了子女属于非婚生子女,其规定可以为:男女双方之间在非婚姻关系(包括无效婚姻、通奸、强奸、非法同居等)的基础上所生育的子女都可认定为非婚生子女,如果男女双方结婚,那么他们所生的子女经过法院宣告就取得婚生子女的资格,或一方在不损害另一方的情况下(如一方已经结婚而他的认领不会给对方的婚姻家庭带来损害)认领那么他们所生的子女就取得婚生子女的资格。我国法律将来在规定非婚生子女的准正制度上不应该对非婚生子女有太多的约束如日本法律上规定的父亲认领准正制度,这样的制度是在约束非婚生子女的准正,而不会对非婚生子女起到很好的保护,有时还会损害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利益,但是合理的约束是不可缺少的如父母结婚后非婚生子女的准正必须由法院的宣告等,只有在立法智谋的情况下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利益才会得到更好保护,非婚生子女准正的法律效力应当从父母结婚或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可以规定为与非婚生子女有血缘关系或有抚养关系的人)申请被法院宣告为婚生之日起发生在必要的时候也应当保留非婚生子女成年后申请的权利,这种权利应当在非婚生子女成年后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提出,但也应当保留非婚生子女的溯及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的保护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权,财产继续权等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四、非婚生子女的认领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如何,或者说非婚生子女与事实上的父母间关系如何的社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法律上和社会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确定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确认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认领制度。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尚未建立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制度,在现行婚姻法下,关于非婚生子女地位、婚生化的做法是:基于分娩的事实,非婚生子女与生母之间的关系一般无需加以特别的证明,非婚生子女按生母的婚生子女对待,非婚生子女与生父之间关系,一般可由
生父表示认领,亦可通过生母提出的证据或其他人证、物证加以证明,必要时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作“亲子鉴定”,经人民法院查证属实,能证明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的关系的即可判决确认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的关系并责令其履行父母应承担的义务,但由于法律的规定过于混淆,在具体的执行上难免发生一些问题,非婚生子女的利益得不到确实的保障,因此我国在建立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制度上,可以借鉴各国的立法经验,建立起一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各国立法例来着,非婚生子女的认领一般为单方法律行为,有认领的意思表示,无需经非婚生子女其母亲的同意,并且生父的认领权利,有民法上形成权的性质,不受时效限制,即不问子女的年龄情况,其生父都可以认领、各国的这种立法,在总体上对非婚生子女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只是在主观上过多的强调了生父认领的权利,而没有过多考虑生母和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利益,如生父认领时,非婚生子女在母亲的抚养下已经成年,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生父以前对其又没给履行过抚养义务,非婚生子女和母亲不同意认领的情况下,经过法院调查生父是否还可申请其认领权利,我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应该更多的保护非婚生子女和生母的权利和利益,驳回认领的权利,这种做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非婚生子女生父或生母的责任意识。认领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任意认领,也称其为自愿认领,是生父的单独行为,无须非婚生子女或母亲同意,以父的意思表示为足,认领的权利归于父享有,其父的家庭其他成员不享有此权利,关于认领行为是否为要式行为。一般认为其为要式行为,如瑞士、法国民法规定,应以公证书为之,日本民法则依户籍法所定,以申报为文,我国台湾地区现行“民法”认其为非要式行为,在我国内地,认领以规定为要式行为好。
1、认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认领时具备的条件:(1)基本原则a充分保护非婚生子女权利的原则,子女的婚生与否,不是子女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子女是无辜的,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同是生父母的亲生子女,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b尊重事实的原则,在认领非婚生子女时,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c认领成年人时,必须征得成年人的同意。d认领有利于非婚生子女的生理的健康成长,可以促使非婚生子女的父母完全履行抚养义务,使其非婚生子女得到与婚生子女相同的生活和成长环境,防止任何社会的和家庭的歧视和危害。E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原则。(2)认领时具备的条件:a认领人必须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有认领人的意思表示即可,但大多数国家规定生父为非婚生子女的认领人,如罗马尼亚、瑞士、德国等国家采用此规定。有的国家规定父母都可以为认领人,如日本等国,一般情况下父母基本上可以因分娩的事实即可确定,但是有时候生父母在婴儿出生时将其遗弃或拒绝扶养的,有生父母来承担抚养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应该考虑到生父母的认领权利和制度,所以父母都具备认领权利的这种双向的认领权利有利于非婚生子女的权利保护。B认领行为可以是发生在认领人还为死亡的期间,如已经死亡的立有遗嘱的,可以有其子女来完成其遗愿,c认领行为发生在被认领人还为死亡期间,如已死亡的有子女的可通过其子女的人领来完成对死者的认领。D认领人与被认领人之间必须存在事实上的生父母关系2认领的无效和撤销。A认领的无效分三种情况:第一,认领人无意思表达能力。第二,违反事实原则。第三,对已受婚生推定的子女的认领无效。第四,违背遗嘱原则、方式的遗嘱认领无效。B认领的撤销,所谓认领的撤销是指自愿认领的撤销与否的问题。以日本民法第785条,台湾地区民法第1070条规定认领后不得撤销其认领。根据我国国情,我国还是规定为不得撤销为宜。因为认领是一项重要的身份行为,是否有血缘关系,能否发生亲子关系的关键是对一种身份关系的确认,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已确认的事实,怎么能随意撤销呢?一次,如果确是因受诈骗或其他原因,认领非自己血统的非婚生子女,可以通过法律程序主张该认领违反事实原则,确认该认领无效
(二)强制认领,对有充分事实说明当事人为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而当事人不予认领的,经请求人民法院确定其父(母)子女关系,即确认其与非婚生子女的血缘关系,令其认领的,称为强制认领。此处的“充分事实”是指被强制认领人与非婚生子女有血缘关系的事实。强制认领的请求人可以是生父母,也可以是非婚生子女的法定代理人(监护人)或非婚生子女本人(须10岁以上);在强制认领的举证责任上,各国法律多使用诉讼法上的原告举证原则,实体法不加规定,但有的法作概括性规定,有的法采用列举主义,对强制认领的诉讼时效各国规定不一致,一般是从子女出生起计算,时效为一年,如《瑞士民法典》、《罗马尼亚家庭
法》的规定就是这样的。在时效期间诉讼的起算上各国也有不同的规定,《罗马尼亚家庭法》
第60条规定从子女出生时开始计算,《日本民法典》第787条规定父母生存时无时效限制,父或母死亡后的请求时效为三年。我国的婚姻法至今尚未规定强制认领非婚生子女的制度和认领的诉讼时效。所以我国在当今这种环境中应尽快地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具体可以参照国外的有关法律和我国现已规定的有关保护非婚生子女的一些法律,同时还可以结合我国的《宪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规定出一套具体的、完善的保障制度,如可以规定为:1非婚生子女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生父或生母时,处于未成年的可以请求其监护人、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或社会相关组织在二年内行使其权利,如当时处于特殊情况下无法行使权利,可以延期到成年后(我国《宪法》规定未满十八岁)可独立生活后,一年内行使其权利。2在非婚生子女出生后其生父或生母将其单方抛弃的可以由抚养方一年内向对方提起认领。3对方已结婚的或认领有困难的,可以请求给付补偿费、抚养费,补偿费可以一次付清,抚养费必须每月一付,直到年满十八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直到学校毕业为止。4由抚养能力和认领条件的拒绝扶养或认领的可以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五、总结,作为子女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身份,如果因为出生而为非婚生子女,那么,就等于人是生而不平等的,这与现代人权观念是完全不相符的,这根是法制社会所不允许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是永远不可能被否认的,非婚生子女也是社会的个体,作为子女他们也应该享有与婚生子女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他们的社会地位才会提高,合法权利才能得到保护。由此可见,立法上的健全是保护非婚生子女的一个重要环节。让我们记住一句话,世界万物都是不断在变化的而唯独法律的庄严和公正、公平是永远不变的。
六、参考文献
1杨大文主编《亲属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杨立新《亲属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于静《比较家庭法》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王洪《婚姻家庭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杨大文主编《婚姻家庭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叶英萍《婚姻法学新探》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张贤钰《婚姻家庭继承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王丽萍《亲子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夏吟兰、何俊平《婚姻家庭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请牢记您的帐户信息:
登录邮箱:40167065@qq.com
会员昵称:灵灵
佳缘ID:35402392
第三篇:用法律保护自己
用法律保护自己
六年级
熊玉芬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有一天,我在镇上赶集,只听一个商贩喊道:“卖西瓜了,美味可口的西瓜。”好多人都被吸引去了哪里,我也过去凑热闹,无意间发现有两个人在那里偷西瓜,一个人在吸引瓜贩的注意力,另一个人偷偷地抱着一颗大西瓜往外走。我拽拽了那个商贩,同时用眼神暗示了一下那个抱瓜的人,商贩终于明白了什么,于是冲着那个偷瓜的人大喊了一声,那个抱瓜的人撒腿就跑。看到商贩没有要追的意思,我问那个商贩:“叔叔,为什么不去追呀?”那位商贩说:“算了吧,只是颗西瓜而已。”我说:“不行,我们不该纵容他,他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再说,如果不给他点惩罚的话,说不定他将来会犯更大的错误。”商贩认真地想了想,然后赶快报了警。那个偷瓜人最终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法律是无情的,违法必究;法律又是强大的,保护着人们的合法权益。人们要知法学法守法,全力维护我们的生活秩序。
辅导老师:张建功
第四篇:法律保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是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撑起法律保护伞”的第一个项目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我们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认识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受到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层次“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的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只有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知道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享有哪些权利,受到哪些保护,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在整个初二教材甚至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教学难点】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学情分析】
未成年人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属于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当这些侵害事件发生后,许多未成年人不懂得自己可以获得保护,或者不懂得如何保护,在他们的权益遭到侵犯时,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力武器。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内容,有助于学生维护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合法权益,进行自我保护。
由于初中生认识水平有限,社会实践少,运用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教学目标】(1)分析“山西黑砖窑非法使用童工”的案例,说出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
(2)自主学习教材,说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及四大保护的名称。
(3)观察、分析“走进生活”四个场景,进一步理解和区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
(4)通过“学以致用”,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提高辨别是非以及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评价设计】
根据“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设计”的理念,达到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设计了四个评价活动:
(1)为了考查学生对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的理解,设计相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一。
(2)为了考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设计了一组抢答的评价活动,考查学生对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的了解,达成学习目标二。
(3)为了考查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的理解和辨别能力,在“走进生活”中设计相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三。
(4)为了提高学生对生活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的辨识及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得到情感上的升华,设计了一个包含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在内的综合分析题,达成学习目标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播放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教师导入: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党和国家的希望,其健康成长关系重大,但是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这就需要法律对我们进行特殊保护。
出示课题: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
(设计意图:设置比较轻松明快、学生又比较熟悉的歌曲,引发学生情趣和探究热情,这首歌与本节内容比较契合,导入课题顺理成章。)环节二: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交流预习成果,然后进行展示。教师点拨、板书,再对问题逐一解决。
(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1、必要性:从个人角度
课件展示:议一议:为什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呢? 播放视频:震惊全国的山西黑煤窑童工事件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未成年人为什么会成为人贩子和“黑窑主”的猎物?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进行点拨、归纳,指出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
课件展示:未成年人的特点
(个人的角度)
2、重要性:从国家角度
播放视频:山西黑煤窑童工事件后续报道
小组讨论分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总工会等国家机关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点拨: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中华民族的希望,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而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保护,注重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课件展示:未成年人的特点(国家的角度)
知识在线:综合前面两段视频,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特殊保护?
请两位同学起来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课件展示归纳结果。
(设计意图:分析“山西黑砖窑非法使用童工事件”,引导得出未成年人需要法律保护的自身的原因。分析“山西黑砖窑非法使用童工事件”追踪报道,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未成年人今天是祖国的花朵,明天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自学空间:请大家自学课本55页——57页,完成如下任务:
1、你知道哪些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做出了相关规定?
2、我国制定的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什么?
3、法律主要从哪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
4、上述四个保护的内容是什么? 自学结束,请同学们每个问题进行抢答。
教师点拨强调,特别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法律。对于司法保护的内容大家比较陌生,请同学们看相关链接,了解司法保护的内容。
课件展示:司法保护的内容。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知道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以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的保护。下面,我们就走进生活,进一步理解和区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学习方式,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法规,都对保护未成年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另外又制定了两部专门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并规定对学生进行四个方面的保护。)环节三:走进生活
(生活场景一)
父亲当街拖行毒打儿子。请大家思考:
1.图片中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你认为图片中的父亲应该怎样教育他的儿子?
3.你能说说你的爸爸妈妈在你犯错误的时候是如何对你的吗?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关爱你的成长的?
下面请几位同学交流一下你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所说的情况概括起来大致是这样几个方面:父母对自己尽到了监护和抚养的义务,没有虐待,遗弃;尊重自己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健康的思想、品行、适当的方法教育自己。同学们的父母做得都很好,这也正符合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
案例分析:初一某班正在上体锻课,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得正欢,体育老师顾自在旁边与熟人聊天,突然,汪洋的眼睛被林峰的羽毛球拍打伤了。
这件事该由谁负责?
3.你应该怎样对待学校和老师的教育? 教师总结:一提到学校保护,同学们总是津津乐道。学校对我们进行了德、智、体等诸方面的教育;尊重我们的受教育权、人格尊严;给我们提供了安全的教育教学设施等等。学校依照法律规定,尽到了学校保护的职责,我们也应该尊重老师、认真刻苦学习,以使自己在学校保护中健康茁壮成长。
(生活场景三)
热点回顾:黑砖窑童工事件
请大家 想一想:黑砖窑老板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议一议:1.你知道社会上还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成长的现象?
2.你感受到了哪些来自社会的保护?
3.你还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社会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做了许多努力,可正如同学们所说社会中确实还存在一些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现象。如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一些不健康的书籍、音像制品充斥市场,一些商家、工厂招用童工等等。这些都是违背了社会保护的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其实,不仅是违反了社会保护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只要违反了四大保护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同学们提的建议很合理,很有创意且有可行性,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明净的天空而共同努力。
(生活场景四)
课件展示案例:
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小军和另外几个“朋友”手持匕首对同学威胁、敲诈,共作案19起,抢得现金380元及一部手机。在小军又一次作案时,被警方当场抓获。由于小军是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对外没有透露其姓名,法院也进行了不公开审理„„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
1.小军违法了,司法机关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2.司法机关的做法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什么保护?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引导:我们共同探讨了四大保护的有关知识,为了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健康地成长,让我们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些场景中发生的事情就在学生身边,甚至就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来体验、来思考、来反省、来感悟,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四大保护的内容和重要性,增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合作要求的提出,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法和实效。)环节四:学以致用
播放视频:幼儿园虐童事件
请思考:1.是谁的原因导致这些幼儿的权益受到侵害?
2.颜艳红受到法律制裁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知道幼儿园教师违反了学校保护,侵犯了幼儿的合法权益。教育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懂得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对生活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认识、判断以及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例“浙江温岭女幼教虐童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努力实现目标、内容、评价的一致性。)环节五: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讨,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 课件展示知识体系。拓展延伸:
查一查:除了课上学习的内容,我们还可以享受到哪些保护?
做一做:将今天课上学习的内容向自己所在的学校、家庭、社区做一次法律宣传活动。真情赠言: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为我们撑起一把保护伞,我们一定要认真学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愿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五篇: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树立起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的意识。【学生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法侵权行为,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也不能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即使斗争了,也常常因为方法不当或盲目斗争,而使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让学生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中学生当然不可能学习过多内容、讲得很细,但要让他们懂得遇到法律问题找谁,怎样寻求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合设计思路】
由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导入,再利用人生AB剧的形式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敢于打官司的意识:再通过对校园抢劫、敲诈事件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善于斗争;最后通过对情景的处理,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
一、案例导入:
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
二、出示案例:
1、用第一人称的途述,将一则家庭暴力、孩子受到虐待的案例,呈现出来:我叫刘丽丽,今年14岁,爸妈离婚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经常赌博,且经常打孩子,我告诉了奶奶,奶奶叫我不要说,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上法院打官司不光彩。
思考:你认为应不应该听奶奶的话?学生辩论
继续案例:我没说,但爸爸更残忍了,经常无缘无故地打我,旧伤未好又添新疤。
教师提醒:这就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结果。从事件中可以看出,碰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敢于斗争,软弱和沉默只会使侵害人变本加厉。
继续案例:他为什么这样?我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寻找维权途径和维权机构
途径:协商——投诉——上诉(打官司)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消协、居委会、妇联等
继续案例:我去找妈妈,妈妈让我给妇联写信,希望你们能帮帮我。
2、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归纳,得出关键是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是否有勇气。
3、案例:中学中80%的学生诉说身边存在“校园抢劫、敲诈”现象,18%的学生诉说自己曾遭遇过,但真正告诉老师、家长,寻求保护的却很少,因为怕遭到报复,所以决定“自认倒霉”。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归纳: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四情景:初中学生小娅被一个流里流气的男青年截住,先是要与她交朋友,后来又让她资助点儿钱。周围没人,跑不掉,又敌不过他,怎么办。
学生思考对策,要用机智摆脱。
结果:利用胡同转悠,并最后把坏人带来了派出所。
三、老师可以提供自我保护八要领,供学生参考。
四、设置场景:突发事件,请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面对社会中有些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和现象,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敢于斗争。
2、人生AB剧的设计体现了悬疑性,也给教学过程一个不可预测的发展,如何应对教学中发生的意外结果,教师必须要做好应对准备。
“践行道德 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主题探究活动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寻找资料,了解有关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并使之结合在课堂教学中。
另外,还可以举行以“做一个守法小公民”为主题班会活动和到学校附近法院旁听一次庭审或观看一部法制教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