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政治学案、第一单元:公民观
第一单元:公民观(公民的政治生活)
宪法的规定: 广泛性:
人民民主
1、是什么? 内涵 真实性:
人民专政
本质:
一、人民当家作主
(为什么)
2、为什么?
公民观
二、公民的政治生活
(怎么做)
3、怎么做?(新要求)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基本内容(准则)依法履行政治义务 基本原则(三原则)民主选举民主决策途径方式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本要求:依法有序参与 1
归纳提升:
高考常考考点的答题模式: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
A、必要性: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
B、重要性:①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②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内容(准则):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途径和方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参与;
中观上把握——坚持基本原则;
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高考题演练:
1、某小区有些居民晚上经常一起打牌娱乐,影响一张姓居民的正常休息并引发争执,居民委员会就此召开居民会议,通过表决,会议作出了这些居民可以继续以原方式娱乐的决定。该决定
A、错误,因为它没有吸纳张姓居民的意见B、正确,因为它是居民会议民主决策的结果
C、错误,因为张姓居民的休息权受法律保护D、正确,因为居民的娱乐要求受法律保护
2、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以网络为媒介的“政府—民间”互动模式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元素。“政府—民间”互动模式
①方便了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②保障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质询权
③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④利于政府了解民意和汇集民督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市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B.舆论监督制度C.社会听证制度D.信访举报制度
4、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选方案的完善体现了
A.民主监督,有序参与B.民主实践,亲力亲为
C.民主管理,建言献策D.民主决策,科学规划
5、某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一名成员提出一个事关居民利益的方案,建议在社区活动中心内设立日间照料室,以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该方案应该:
A.由居民委员会主任决定B.由居民委员会讨论决定
C.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D.报请有关行政部门批准
6、为制订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我国政府制度《纲要》做到了:
A.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B.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C.依法行政,行使国家立法权D.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7、某村在网上开办的“村民博客”不仅方便了村民直接参与村委管理,而且创新了农村基层管理模式。“村民博客”有助于村民:
A.行使国家权利B.行使民主权利C.行使选举权D.履行政治性义务
8、(12海南)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的刑事诉讼法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等方面增加了有关“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的这一修改
A、体现了人民民主、司法独立的要求B、构建了公民实现基本权利的法律体系
C、立足于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保护D、体现了既惩治犯罪又保护人权的法治精神
9、(12福建)2012年1月1是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这一规定
A、确立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B、方便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C、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D、缩小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
10、(12江苏)各地政府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探索运用“网上述职”、“暗访式考察”等考核方法,充分吸收群众意见。这使得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有了更多合法渠道参与
A.民主选举B.民主监督C.民主管理D.民主决策
11、(12高考)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开辟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通车”、“人民来访接待室”、“政法民生热线”等民意渠道,对收集的民意进行分析,做到“警务跟着社情民意走、警力围着群众工作转”。这些做法强调
①坚持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②重视代表提案,维护群众权益
③促进信息公开,审慎行使权力④加强公民参与,主动接受监督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2、(12高考)当前,我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与政府进行互动。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理性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④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3、(12高考)我国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平台。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4万个、社区服务站4.9万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8.5万个,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达28.9万个。社区建设的实践表明
①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是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
②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是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
③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平台是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的决定因素
④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平台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12北京)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下列内容能够纳入村规民约的是
A.外出务工者必须按时返乡参加选举B.牲畜毁坏他人作物被打死不赔偿
C.村委会定期张榜公布村内重要事项D.村民发生纠纷必须服从村委会裁定
15、(11全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从而改变了以往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导致死亡赔偿金计算标准不同的状况,这一法律规定的变化
A.坚持了公民权力至上的原则B.实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消除了公民的身份差异D.体现了对公民平等权利的尊重
16、(11北京)某高中生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参加政治生活的有
①帮助居委会管理社区卫生② 为班级患病同学捐款
③ 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脑质量问题④ 在互联网上参与交通管理问题讨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7、(11江苏)2011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发修正案(草案)》公布在中国人大网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人大常委会实施该举措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B.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
C.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权D.政府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
18、(11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1月,《人民日报》以“社会好与坏,居民说了算”为题对天津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一是综合评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2010年河西区178个社区居委员会接受了9960名居民代表的民主评议。二是建设社区居民参与评议监督机制,将知情、表达、决策、监督权全部交给居民。尖山街辖区一个大院138户居民家暖气不热,居委会在听取居民意见后,约请各方代表共商解决办法,督促有关单位改造了输热管道,是公开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遇到难题充分与群众协商,和平区尚友里有200多辆车,而车位仅130多个,为解决挣抢车位的问题,居委会邀请个方代表召开恳谈会,听证会、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说明上述经验的政治意义。(12分)
19、(11安徽)《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观点评说
同学乙说:“除了重视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安徽的发展还要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进程。许多与百姓利益攸关的事情要靠他们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共创幸福美好家园。”
请你运用民主管理意义的知识评说同学乙观点的合理性。
20、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2.53亿,网站数共有191.9万个。25岁以下网民占到51%,30岁以下的网民占到70%左右。年轻人成为网民的主体,他们乐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网舆情成为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
2008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客人民网与网民在线交流,并表示,“网友们在网上发给我的一些帖子,我会认真地去阅读、去研究”。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民应当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11分)
参考答案:
1—5:CDDDC6—10:ABDCB11—15:BAACD16—17:BA18、① 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的合法权益。
② 有利于实现民主决策,增强的科学性、民主性。
③ 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调动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④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9、、①基层民主自治市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
②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增强参与意识和实际本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20、①通过网络参与民主决策,向决策部门提出个人意见;
②通过网络参与民主监督,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③利用网络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④遵守宪法法律,遵守网络道德。
第二篇: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学案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探究一:材料一 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认真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等,并表决通过了这些报告。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与会的代表中,不仅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香港特别行政区、归国华侨等方面的代表,而且包括首次选举产生的三名农民工代表。另外,代表们在会议期间所需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来承担;会议期间,国家各大报刊、电视、广播等传媒积极为大会服务。材料二 2009年3月10日,曹建明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的检察工作,要依法打击金融、证券、房地产等领域犯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坑农害农犯罪,以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惩黑恶势力犯罪和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击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招生等领域的职务犯罪,查办食品安全方面的犯罪及安全生产方面的渎职罪,更加关注和保障民生;全面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等。(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2)材料一体现了我国民主有哪些特点?
(3)材料二体现了我国的什么职能?这一职能与材料一中决议形成过程体现的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制度是什么关系?
(4)材料一、二还体现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有什么新要求?
探究二: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发帖子、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就重大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国计民生问题,向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进言献策,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
材料二 部分网民存在网上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散布谣言等不法行为,甚至有个别人利用网络侵犯他人财产、制作并传播计算机病毒、煽动闹事,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1)材料一反映了公民的什么政治权利和自由?
(2)材料二中的网民没有履行的公民义务主要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探究三:当前,我国的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衡、不公平的现象。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公平分配这些资源,规范学校收费,使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重点讨论的内容。不少网站开设专栏,让公众参与讨论,引起强烈社会反响,部分公众的观点还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何积极意义?
(2)为防止教育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公民可以通过哪些合法渠道进行民主监督?
(3)某市教育主管部门计划举行一次关于“教育收费”的听证会,为保证听证会能够反映不同方面的声音,你认为应将哪些人列为参加对象?
第三篇:政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练习
政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练习
一、选择题
1.在M市环保部门推动下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经实地考察本市雾霾和水污染情况,向市政府提交了空气和水污染治理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采纳。该环保组织的做法
①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②保障了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 ③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④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网民意见已成为各级政府机关决策和纪检部门反腐的重要参考。因此,网民应
①强化民主监督,维护网民权益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③做到实事求是和有序参与 ④珍惜网络举报这一基本民主权利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A.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B.是政协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渠道 C.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D.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4.社会学家指出,人的现代化就是从“消极公民”转化为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开始。从网络上积极“围观”、参与互动,到现实中参与监督、促进公平;从草根慈善、社会组织,到共享共建、志愿精神,“积极公民”的形象在十年间逐渐清晰。下列具备“积极公民”特征的是
①关注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情况②对政府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③积极参加有关政府决策的听证会④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某高中生上课时发现外教所展示的中国地图不完整,台湾岛、澎湖列岛均未和祖国大陆用一样的颜色标示。他立即向外交指出地图存在的错误并强烈要求外教进行更换。这位同学的行为
①是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表现 ②履行了严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③是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 ④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中学生小明上网时看到《北京市劳动合同若干规定(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与父亲一起登录市政府相关网站,就用人单位终止合同支付赔偿金额等问题发表意
见。上述材料表明
A.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B.公民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C.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尊重民意是保证决策科学的根本途径 7.全国假日办就《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发布三种方案征集民意。数据显示,有312万余名网友参与问卷调查。其中方案C最受公众追捧和支持,《通知》中的新方案是对C方案的微调。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②政府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③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④人大享有立法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近日,新一轮高考改革引起全民关注。许多中学生通过网上专题论坛发表对新改革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有教育专家撰写论文指出“如果只是局限科目调整,却不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改革效果会大打折扣”。上述材料表明:
①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公民通过舆论监督依法行使监督权 ④网络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江苏省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于2013年8月一2014年4月在全省展开。下列所列的宣传标语中,符合本次换届选举的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党群血肉联系 B.搞好换届选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C.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D.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 10.某市人民政府通过发放意见表、设置意见箱、开设专门电子信箱和微博的方式、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和个别谈心的方式问计求策,广泛征集2013年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 意见和建议。这种做法是
A.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B.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决策 C.通过民主评议方式行使监督权 D.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11.国务院于2013年12月11日发布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该办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一方面吸纳了大多数人保留春节、国庆两个7天长假的意见,另一方面避免了频繁调休而扰乱工作生活节奏的尴尬。如果就此拟写一个新闻标题,最合适的是()
A.行使民主权利 积极建言献策 B.自觉接受监督 优化服务职能 C.广泛征求民意 科学民主决策 D.公开征集民意 实现民主管理
12.某社区举行了居民政治参与的交流活动:甲作为选民参加了一次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活动;乙找过区人大代表反映菜市场环境问题;丙对居委会工作提出过批评建议;丁参加了市政府改造“人民公园”听证会。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A.甲选举的是省人大代表 B.乙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C.丙直接行使了民主权利 D.丁参与对政府的民主监督 13.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诸多弊端也日益显现。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说明
①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决定权
③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有的人长期监督公车私用,有的人协调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一个个普通市民用朴素直接的方式自下而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些做法
A.说明社会公共间题的解决取决于公民意识的觉醒 B.说明民主管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C.体现了人们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 D.体现了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15.日前我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浙江省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功换届选举。该村自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建立以来,连续9年实现村干部“零违纪”、村民“零上访”、不合规支出“零人账”。这说明
A.村务监督扩大了村民的民主权利
B.村务监督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基础
C.村务监督有利于村委会依法行政
D.村务监督有利于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 16.市民姜先生车辆被盗后,向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申请重新配置指标,得到的答复是“只能重新参加摇号”。“姜先生认为该做法无法律依据,遂向丰台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市交通委行政行为违法。姜先生的做法
①是依法实行民主监督的表现 ②是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③会干扰政府正常的公务活动 ④有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大多数被告人在庭审中穿着印有看守所名称、编号的“号服”;一些男性被告人被剃光头;大多数被告人戴着手铐进入法庭,除了一审被判处死刑以及具有严重人身危险性的被告人以外,还有不少被告人戴着脚镣出庭受审。这些做法就像是给出庭被告人贴上了“犯罪化标签”,而以后这些现象将会被去除。这种转变体现了()
A.我国行政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B.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C.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D.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18.截止2012年,福建省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省定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800元。上述改善民生的做法,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A.政治保障 B.物质保障 C.法律保障 D.制度保障 19.我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是
A.享受劳动权和受教育权 B.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 D.行使参与权和决策权
20.李某是广东省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其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该村村民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提议罢免其职务。按照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划分,与本案例同类的是()A.市人大代表联名向环境保护主管单位负责人提出质询 B.村民依法选举王某为县人大代表
C.市民向信访部门举报政府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D.市民应邀参加市政府调整水价的听证会并发表意见
21.从2013年起我国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的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原来看病自己先垫付,现在是医院垫付,病人看完病只交自己的那部分,其余由医保支付给医院。这一制度
A.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B.体现了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
C.印证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D.实现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22.2013年8月23日,教育部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通过电子邮件、信件、网站等多种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
A.公民直接行使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B.国家依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C.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D.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23.“网络反腐”已成为反腐倡廉的一种新形式,公民通过网络曝光行使监督权的方式属于
A.舆论监督制度 B.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C.信访举报制度 D.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二、非选择题
21.我国的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文化保护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部分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甚至存在监守自盗;文保单位的资金预算不足,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比重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联合国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亟待加强;部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存在随意刻画、破坏古迹原貌等行为。
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请从公民角度提出二条建议,并指出理论依据。22.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2013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许多不同岗位的中国人以无悔的奉献和忠诚的坚守,撑起和谐社会中一片“最美”的天空,夯实了社会责任的基石,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责任中国——人民网2013评选”经过数百万网友的踊跃投票,身患癌症,仍在高原恶劣环境中坚守岗位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公安局副局长王成元;曾是保安,自学考取律师资格,免费帮千余农民工讨薪的王铭;创建了“一米阳光爱心联盟”,寻找并帮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的刘海涛;义务扫桥十一载的窦珍老人等荣获“十大责任公民”奖项。人民网寄望于每年一度的评选,让“责任”在网民心中汇聚,让“责任”在当代熠熠闪光!
如果你参与投票,你的评选标准会有哪些?请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政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练习答案
1-5BADBD 6-10CCCCB 11-15CCDCD 16-20BBBBC 21-23CCA
21.①建议:公民对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等现象进行监督和举报。理论依据:公民具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②建议:公民要遵守法律,自觉爱护文物。理论依据: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2.评选标准: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四个角度回答,其中只要回答出两个角度即可。(每个角度1分,共2分)
理由: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承担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是公民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的体现。(2分)②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关心国家与社会,共建和谐社会。(2分)
第四篇:初三政治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初三政治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一、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整理到课本上)
二、基础知识问答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公平和 正义。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正义感,还要树立责任意识。
2、什么是公平?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的利益。公平要求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都要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3、公平与合作的关系怎样?社会需要合作,公平是合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失去了公平,合作就很难维持下去,更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们要树立公平意识,努力维护合作公平。
4、社会公平主要表现为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使每个人都能够
按照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得到应得的利益。
5、为了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如,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干部招聘
考试制度、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扶贫工程、希望工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等。三农。免费师范生。
6、维护社会公平有何意义?维护社会公平,能促进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
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7、怎样维护社会公平?不仅要靠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
力。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积极承担 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又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8、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 和 积极承担责任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9、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
10、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为此,我们经济上要:(1)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政治上要:(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11、正义行为应该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赞扬 和支持。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 道德谴责或法律制裁。
12、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要做到为人正直(2)要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3)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4)不伤害他人、不侵犯的基本权利。(5)鄙视、积极劝说和制止非正义行为,必要时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注意掌握方法)。
13、一个现代人应有有的品格是 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是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正义的最起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乃至生命。
14、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必然随之产生一定的责任。责任是对一个人做 或不做 某些事的要求,它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5、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人身份不同,责任就不同。同一个与不同的人
结成不的社会关系,就会承担着多种 社会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变化,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会变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发生改变。
16、承担责任总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人们不能因此逃避、推卸责任。积极承担责任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承担责任也有积极意义。(1)对个人来说;在社会上中承担责任能促
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承担责任能激励自己的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承担责任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承担责任,才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在履行责任中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2)对社会来来说:人们只有各自承担责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17、一个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他必然会受到道德谴责,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对他人的利益和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还要受到法律制裁。
18、要让社会投给我们赞成票,就要(1)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应负的各种责任,并时刻想着履行责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逐步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学会在不同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要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考虑履行责任的时间要求,科学地安排时间,学会统筹兼顾。(2)要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3)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9、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是道德和 法律。
20、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包括维护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的秩序和 公共场所 的秩序;维护 社会管理秩序,自觉遵守的法律规定;维护维护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还包括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 等等。
21、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我们最有条件做的 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
22、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是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3、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应该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内心的需要。
三、课后走进生活参考答案
(一)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基本上实现了社会公平,这是主流是大局,必须拥护和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在现阶段,由于个人的文化素质、家庭条件、单位、行业和地区的种种差别,由于我国的社会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一些人来说,无论是在参与的机会上还是分配的结果上,我国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也是客观事实,我们也不能回避。
2、党和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极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不公平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不公平的现象正在逐步减少。
3、解决不公平问题的建议:(1)要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是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能为社会公平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2)进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消除我们体制中的弊端,加强民主法制,为社会公平奠定正义制度的保障(3)贯彻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保证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又要实行社会保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1、被盗乘客由于对自己的财物保管不慎,致使10000员现金被小偷盗走,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2、公交车售票员和司机有保证乘客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责任,事情发生后,他们未能有效地阻止小偷逃跑,使乘客钱财被盗,造成损失,应负一定的责任。
3、被盗事件发生在公交车上,作为客车和乘务人员主管单位的公交公司,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4、车上的其他乘客,当被盗乘客和售票员同小偷斗争时无动于衷,无人出面制止,助长了小偷的嚣张气焰,也应承担道德上的责任。
第二问: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当时的事实是:被盗乘客状告公交公司要求赔偿1万元钱的损失,法院根据法律、事实和双方应承担责任的情况做出判决,即公交公司和被盗乘客个承担50%的责任,公交公司赔偿被盗乘客5000员人民币。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五篇:第一单元学案
第一单元学案
第一课时
《桥边的老人》学案
学习目标:
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即“冰山”理论)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学习重点:
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学习难点:
在对叙述繁简的讨论中获得意识流的基本特征。
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见《教参》)
3、了解伍尔芙及其创作。
4、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
5、自读这两篇文章,体验内容,初步认识作品的主旨。
课堂合作交流:
一、初步阅读小说:
(一)“我”是谁?你是如何知道的?
(二)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总结:
(三)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觉和全知视觉的区别是什么?
讨论后总结:
(四)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而相比之下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如果说伍尔芙偏爱叙述的“加法”的话,海明威则更爱“减法”。
二、让我们在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那些地方是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
(阅读、寻找、讨论)
交流讨论。可能出现的讨论点:
(一)阅读从““你从哪儿来?”我问他。”到“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交流后总结:
(二)阅读从“你没家?”我问,到“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语段
交流后总结: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
讨论、交流:
(三)阅读从“没家,”老人说,到“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语段
1、先讨论:这里是叙述的“减法”还是“加法”?
交流:
2、接着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交流:
(四)“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讨论、交流:
三、通过以上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时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你认为,这样写小说是否会影响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
讨论、交流:
四.课后作业:
以“那天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叙述力求简洁且有丰富的内蕴。(注意“冰山“理论)
五.阅读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
板书设计:
叙述角度: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叙述的“减法”(简洁):含蓄深远
第二课时
《墙上的斑点》学案
一、初步阅读小说: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
(二)“我”是谁?(讨论、交流):
(三)《桥边的老人》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墙上的斑点》也是第一人称,你认为是有限视角还是全知视角?(讨论):
二、体验小说内容:
(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二)这是一篇反传统的小说,它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三要素,而是以她对墙上的斑点猜测为主要内容,这正表现了伍尔芙的小说理论: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 内心真实”。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 , “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三)课文中作者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阅读后交流:
三、分析小说叙述的繁简,获得小说的蕴含的思想,从而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一)对斑点六次猜测的叙述是简洁的还是繁复的?
(二)请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伍尔芙用了哪些“加法”使得叙述繁复? 找出相关原文来佐证自己的结论。回忆 :
联想 :
联想 :
感受:
梦幻 :
情绪 :
内心独白:
(三)总结:小说用了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的方法使得叙述好似用了层层“加法”,显得繁复丛杂。也正是这些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这种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
四.课后作业:
写一段描绘人物心灵深处意识甚至是潜意识流动的文字,尽量用到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等方法,使叙述繁复。
板书设计
叙述角度:第一人称 全知视角
叙述的“加法”(繁复):描写回忆
自由联想
意识流
抒写感受
描述梦幻
直露情绪
内心独白
第三课时
《话题:叙述角度》学案
一、设计思想
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
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 “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五、重点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
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教学过程:
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
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5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 6
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 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学生举例。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
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
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再写出现个胖大和尚,最后写公人眼中胖和尚的装束,这样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小说中人物叙述视角的变化,往往被忽视,故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
学生例举此类事例。
四、作业
试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角度
五、板书设计
第一人称叙述(有限视角)
《孔乙己》中的我 《桥边的老人》
第三人称叙述(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中的有限视角)《红楼梦》 《水浒传》
第二人称叙述(同第三人称叙述,而非真正的叙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