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管理 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管理 投入
公共管理 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管理 投入
一、前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不可想象。因而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目前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21世纪,全球各地区公共安全事件更是接踵而至,韩国大邱地铁纵火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8月欧美一些国家先后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西班牙人质事件、印度洋海啸大灾难以及卡特里娜飓风横扫美国等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给人类带来沉痛的灾难,全世界也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也不例外,2003年我国“非典”的爆发和流行,全国各地区煤矿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搅乱食品市场安全等一系列有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引起许多研究公共安全的学者的关注。
为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美、俄、法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本的公共安全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防,美国侧重于维护其世界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倾向于事故救援和技术性灾害的研究,法国则侧重于对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公共政策的制订。健全法律制度、应急机构,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注重事前预防和事后总结,这些经验是对我国公共管理安全的启示。
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是社会必将经历的转型时期也是一个事故灾难频发的时期,因此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国务院总理******签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1月8日,我国又颁布了《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1]。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1.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多种方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升公共部门活动绩效,提供公共产品,从而达到增进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
2.公共安全管理的内涵
(1)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
(2)公共安全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
(3)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卫生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国防因素。
3.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
四、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特征
1.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为:1)经济发展不和谐是造成众多公共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2)政府的不作为是安全事故屡屡出现的社会原因。
2.公共安全事故的特征
影响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纷繁复杂,危害程度各有差异,但这些事件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作如下概括:1)发生的突然性;2)危害的灾难性;3)范围的广泛性;4)影响的关联性;5)原因的复杂性;6)演变的隐蔽性。
五、完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中国的GDP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的高位增长,却鲜有人知道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计6500亿元,这些问题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其构成一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共计2500亿元;二是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1500亿元;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2000亿元损失;四是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为500亿元。实际上,这还仅仅是直观的、表面的现象,公共安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靠这两个量化指标是无法完全表达的。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死亡人数仅300多人,但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社会动荡程度、旅游及经济活动的限制是有目共睹的。痛定思痛,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有的专家做出了具体策划,包括①建立预警机制。②建立分级制度。③建立和完善应急制度。④建立和完善非程序化决策机制。⑤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间援助制度。⑥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各种组织和制度。
2.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
公共安全在公共管理中的强化,需落实到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要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责任和体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把公共安全当作大事,统筹全局,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起责任。应该把公共安全管理当作重要工作,既有日常安排,又有应急措施。很多措施的落实并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而是需要落实到政府的相关部门。
3.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拥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形成了严密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仍未出台“紧急状态法”和相应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整个社会仅仅熟悉常态运行下的规则,遇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社会和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陷入忙乱甚至恐慌状态中。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法,依法规范政府行为,明确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制和机制,规范各种制度,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4.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机构
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立健全有关科研机构,可以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公共安全是一个备受忽视的冷门领域,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问题的暴露,相关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清华大学于2003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这方面,需要国家组织力量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在诸多方面为公共安全提供支撑,比如风险的评估,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研究,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生命安全的保障,灾害中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及研究等。
5.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体系
公共安全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科学体系,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决策人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不同岗位的基层和一线人员。有关部门应该重视那些
有实践经验,敬业精神强的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
6.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财政保障体系
预防为主和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需要不同的物资储备。需要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国财政预算中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约有50亿元,一遇重大突发性事故常常显得捉襟见肘,需要增加各省市、自治区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捐赠为公共安全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7.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
面对社会转型和社区兴起,社区治安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工作的微观基础和主要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把社区治安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并且与社区的公共安全体系工作中突出了社区居民和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出一条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统一的社区治安体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维护社区治安,维护公共安全。
8.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
教育部门应在大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社会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制度和应急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演。在高度重视专家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建设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校大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的重要作用,进行注册管理和定期培训,与专业化队伍相互补充,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六、结束语
近几年公共安全事故的频发,造成的社会危害巨大。笔者旨在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并从八个方面提出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投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第二篇:公共安全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本科类)
本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我校特有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从事各类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应对和恢复的管理工作,以及从事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培训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运筹学、行政管理学、公共安全管理学原理、西方公共安全管理概论、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公共安全预案编制及演习设计、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安全管理与监察、安全工程学、公共安全法律法规、公共安全管理实务等。我国目前急需大批从事公共安全管理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构、社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在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第三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浅析城市公共安全事件
学号:2011011580 姓名:甄心晨
摘要:
城市是人口、产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随着经济和社区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重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城市所面临的安全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的城市发展,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根据社会社会现实发生的公共事件归纳总结出造成这些事件其频频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公共安全事件 城市 原因 正文:
公共安全事件是指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危害公众的共同利益、涉及或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主要分类三类:一类是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第二类是指事故灾难,包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第三类是社会安全事件。在城市和社会发展迅速的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人民都带来危害,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公共事件做分析,从中找原因。
2014年3月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暴力恐怖案,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事件。该团伙共8人,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人,抓获一名,落网3名。该暴力恐怖案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其中40人重伤,多户家庭支离破碎。事件的发生,立即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与哀伤。2014年3月,陕西、吉林、湖北等地被曝出幼儿园给幼儿服用处方药“病毒灵”,造成上百的幼儿同学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伤害。同年发生的安全事件还有很多,如上海福喜涉嫌使用过期原料加工食品、昆山工厂车间爆炸致70与人死亡、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这些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城市,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然而,为何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快,容易引发公共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多数城市高速发展,由此导致不论是硬件的基础设施还是软件的城市管理工作,都越来越超出城市原有系统的负荷能力,致使中国城市对公共安全的保障力量不足,因此,各种公共安全风险以更大的速率、深度和广度想城市聚集。城市人口结构日益复杂、人口规模高度集中、人员流动性加快、人群分类管理难度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管理问题的积累。使得城市的不安全因素增加,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持续增多,有时还呈现出连锁反应等特点。(2)城市的快速发展容易诱发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环境的种种变化,无论是单项因素还是综合作用,都对城市的公共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直接诱因。(3)城市的安全管理薄弱难以有效防控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很多城市中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符合“市情”的城市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从而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以及事后重建,都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的城市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城市安全防范能力落后,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也就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城市安全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哪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就有充实。
参考文献:
[1]彭和平、侯书森等:《城市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张建华、夏明强:《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及其防范》.人民论坛.2013-12-12 [3]李彤.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3:65-72+179.
第四篇: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修改版
公共安全危机概述
一、公共安全危机相关概念及特征
(一)危机与危机事件:概念: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自主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侵害或破坏,其正常生产与发展面临严重威胁的状态;危机事件是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将导致非均衡状态或危急,需要决策者及时应对的突发事件。危机的特点:危害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
(二)公共安全危机:概念:是指危及国家安全,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威胁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立即做出联合反应的事态或情境,包括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本身及事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特点
(三)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概念:是导致公共安全危机的突发事件。特点: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不确定性、连带性
(四)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二、公共安全危机的分类
(一)自然灾害
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特征:
1、突发性
2、破坏性
3、不可控性
分类:
1、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突发性和缓发性自然灾害
2、发生原因:源生灾害和次生、衍生灾害
3、表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二)事故
(三)公共卫生事件
(四)公共安全事件
三、公共安全危机的基本理论
(一)政治主义理论:
1、公共安全危机属于认知与情感范畴。
2、公共安全危机是社会因子相互冲突造成的。
3、公共安全危机通过政治运作和启动社会修复机制实施去合法化和再合法化的过程。
(二)正常事件理论:公共安全危机是因为高技术系统和社会性系统之间相互的复杂性和紧密的关联性而引发的正常事件。
(三)工具主义理论: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是对事件系统管理过程的进行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动态管理过程。
(四)社会冲突理论:社会群体之间始终因为利益存在冲突,在冲突与缓解的互动中将导致社会的整合与和谐。
第二单元 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
一、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的依据: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为保证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的迅速有效开展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特征:假设性、应急性、程序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二)应急预案的体系
(二)应急预案内容:总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管理流程;保障措施;附则与附录。
(四)应急预案常见问题:
1、预案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差
2、缺乏针对性
3、预案直
接衔接不畅通
4、预案缺乏实践演练
5、预案管理不规范
二、公共安全危机应急处置保障系统
1、法律和政策保障。
2、组织与人员保障。
3、后勤保障:物质装备、资金、医疗卫生。
4、通讯保障。
5、治安保障。
三、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措施
1、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
2、开展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危机知识教育、危机道德教育、危机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危及生存教育。
3、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技术、组织。应急计划。
4、积极与保险机构合作以转移风险。
5、开展应急演习:(1)人员的训练(2)演习训练的方式: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3)演习实施: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开展演习前培训、实施演习、总结。(4)应急演习注意事项。
6、进行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的理论模式: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分析、风险等级划分。(2)、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定性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
四、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中常见问题:
1、片面的认为应急资源是充足的。
2、仅仅关注本地问题、重大风险和具体事件。
3、预防的模糊性。
4、危机事件应急处置在操作性方面的计划倾向于考虑安全,试图涵盖所有可能的风险。
5、平时的规划和预备措施,可能根本不能在危机事件的事件处置中发挥作用。可能变成政治游戏的一部分。
第三单元
现场控制
一、目标:控制事态蔓延扩大。维护现场秩序,控制违法犯罪。为恢复秩序创造条件。保护现场与证据不被破坏(区域控制法【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先危险区域,后安全按区域;先中心区域,后外围区域。】、遮盖控制法、以物围圈法、定位控制法)
二、基本原则:
快速反应,协调联动 ;安全第一,适度反应;合法有序,平等共享。
三、现场评估
评估公共安全危机的性质、现场潜在危害的监测、现场情景与所需的应急资源、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财产的经济损失的评估、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评估、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
四、公共安全危机现场控制的基本措施
(一)应急组织与协调
应急响应、应急指挥与协调(紧急征调、紧急排险、紧急管制、即时强制)、应急人员与物资的调配(危害范围已经超出本级政府的管辖范围。应急资源不足以控制事态的蔓延扩大。需要特殊的专家和技术支援。需要动用上一级政府权限)
(二)维护现场秩序
划定区域,设置警戒线(设置两层以上的警戒线。由内向外,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布置警戒人员。)现场交通控制(封闭可能影响现场处置工作的道路。开辟救援专用路线和停车场。禁止无关车辆进入现场。疏导现场围观人群。)现场危险源控制(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分离和屏蔽、减少故障和失误、个体防护、安全监控系统)。重要目标与设施的保护(特定区域内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设施等)。现场治安秩序控制(防止违法犯罪行为。防止现场破坏。对嫌疑人实施
监控。)
(三)受害人的救助与处理
1、受害人
2、现场搜救 注意事项。
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轻后重。医务优先。先多后少。
3、受伤人员的现场救护(1)确定伤害类型。
(2)确定伤情,分类标志:检伤人员的分类,开始就只有优先的病人,依次为红色、黄色和绿色。黑色牌为死亡最不优先。
(3)遵循一定的急救顺序: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先救活人后搬尸体、先分类在后送。
(4)转运和分流共有4级。转运顺序(1)、一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通畅呼吸道后若有呼吸。呼吸频率>30次/分钟;若呼吸频率<30次/分钟,则看末梢循环灌注情况,毛细血管灌注>2秒钟或无桡动脉搏动;则看伤员的意识状况,若不能完成简单的指令,均分类为紧急救护组,为一级优先。(2)、二级优先:若能服从简单的指令则分类为可延迟救护组,为二级优先。(3)、三级优先:所有能走到分类区的伤员分类为轻微伤,为三级优先。(4)、四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若无,则通畅呼吸道,仍无呼吸则分类为死亡组,为四级优先。
后送标准: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手术后伤情为稳定着、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已全部完成者、伤病情有变化已经处置者、骨折以固定、体温在38.5℃以下者。
暂缓后送: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颅脑伤疑有颅内高压,有发生脑疝可能者、精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胸、腹部术后病情不稳定者、骨折固定不确定或未经妥善处置者。
4、死亡人员的法医学处理:初步检验尸体、对破碎尸体进行复原、进行尸体编码、遗物标号装袋、尸块编号盛装、填写遇难者识别表、尸体、尸块、遗物的运储。
5、其他受害人的救护
受害人影响的风险评估:心理伤害严重程度:情感受影响、认知损害、行为损害。情绪状态评估:情绪公共安全危机性质、受害人情绪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生理损害程度。自杀危险性评估:应付资源、自杀可能性。社会设置遭受破坏程度评估:家庭、学校、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
干预的基本程序:设计访谈、倾听、评估、确定治疗目标、实施影响、结束关系。
(四)组织人群疏散
(五)管理新闻媒体与信息 现场疏散
一、人员安全疏散的前提:
1、是否可能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
2、危机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
3、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二、临时紧急疏散
(一)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1、逃避和战斗。
2、过度恐慌。
3、从众心理。
4、趋熟。
5、奔光。
6、回救。
(二)紧急疏散中群集行为的控制:
1、概念:群集行为是指人员的成群聚集。
2、表现:成拱现象、异向群集、异质群集。
(三)临时紧急疏散的组织指挥:
1、改进场所硬件设计,避免群集现象的出现。
2、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3、组织训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科学反应的人员队伍。
4、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
5、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
三、远距离疏散:
四、人员疏散与返回的优先顺序: 疏散顺序: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即将疏散撤离的地区与场所。
2、居民与群众。
3、工作人员中的非关键人员(包括媒体人员);
4、应急关键人员之外的所有人员;
5、全部撤离。
返回顺序:
1、应急处置的参与人员。
2、现场评估人员与由应急人员陪伴的媒体人员。
3、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
4、居民、财产的主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5、自由进出 秩序控制
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信息管理
一、公共安全危机与新闻传播:
1、对社会的双重影响:消极、积极。
2、新闻信息管理的主要作用:舆论监督、警示教育、社会沟通、引导激励、信息传播。
3、新闻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刻意隐瞒公共安全危机的真相、口径不一致,使公众对发布的信息与报道的情况产生质疑、媒体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者的冲突。
4、新闻信息管理问题对策:承认媒体的积极作用、完善危机处置机制,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公开信息:危机信息监控、危机信息报告、危机信息分享、危机信息披露。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二、应急处置现场媒体管理的主要措施:
1、现场设立新闻联络点。
2、设立信息中心:协调公共信息、收集来自各个方面有关应急处置的信息、向决策管理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向个人、家庭、企业和直接与间接的受公共安全危机影响的部门、单位以及向新闻发言人提供媒体所需要的各种有关反映与恢复的信息。
3、推荐新闻发言人,确定现场新闻信息管理人员与机构。
4、举行新闻发布会:不应该把有分歧的,或未经证实的见解自由的散布或者传播出去、信息的发布要与采取的相应措施结合起来、新闻信息的发布应当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统一组织之下,有机关的发布、需要考虑公共安全危机现场的具体情况。
5、签发采访许可证的原因:避免现场从事新闻采访媒体的人员过多、现场的条件不允许过多的采访人员存在、避免对应急处置工作带来影响、需要权威媒体进入应急处置的核心区域。
6、开设公众咨询电话:主要内容与类型:亲属询问伤亡情况以及善后处置、媒体询问事故发生的原因、赔偿的方式以及影响、保险公司询问需要提供赔偿的名单、国际救援组织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帮助。
三、对谣言与留言的控制:
1、谣言与流言的产生与传播:社会基础:政府公信力降低或缺失、信息资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安全感不足。谣言与流言传播的过程:制造者-倾听者-转移者-渲染者。
2、谣言与流言的控制:辟谣、惩处、信息源的控制。
四、新闻媒体与信息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刺激受众的心理。
2、保护受害者的隐私。
3、鼓励应急参与人员的士气。
4、安排好重要人物对应急处置现场的视察与访问。
5、注意掌控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初始阶段:事件发生及现场情况的客观评价。中期阶段:医疗救护、人员疏散、损毁统计。后期阶段:恢复进程、公众评价、恢复困难、社会救济、社会支持。
第四单元 公共安全危机的恢复
一、公共安全危机恢复概述:
1、公共安全危机的恢复形式:政府完全主导型恢复、公共参与型恢复。
2、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和公民自助相结合的原则,时效性和成本效益结合的原则,恢复与计划、系统防范相结合的原则。
二、公共安全危机恢复步骤:
1、建立恢复的领导机构。
2、开展前期评估:收集信息,确定需要恢复的所有可能对象和内容,对灾害事故恢复对象和内容的重要性排序。
3、制定公共安全危机恢复计划:常规项目,常见内容:实体重建、心理重建、人员疏散和安置、资源管理、形象管理。
4、总体整改和监督落实:整改,相关责任人的奖惩,加强监督。
5、进行后期恢复评价。
三、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基本手段:
1、建立协作互助机制:志愿者协作机制的完善,宣传渠道的确立,国际救援合作机制的建立。
2、公共安全危机后社会安全网络的复原:抚恤金的发放,公共安全危机解除政策与措施,居住安排(临时、长久),无自谋生活能力的灾民安置(老、弱、病、残、儿童),相关人员的就业问题(身体健全),饮食、卫生、医疗及学校恢复,公共设施的迅速修复。
3、社区的重建(社会管理网络的重建)。
4、法制重建。
5、心理重建。
6、政府形象的重建。
四、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策略
恢复准备、因地制宜、齐心合力、有效联通、危机公关
第五单元 常见公共安全危机的处置
一、事故
(一)概述
概念:人们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而发生的人员伤亡、物质损毁,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社会治安秩序的非正常事件。特征:
1、事故一般发生在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
2、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为的因素引起的。
3、事故的后果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物质损毁、人员伤亡或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到社会治安的稳定。
4、事故在发生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衰败期三个阶段。事故分类:
1、按事故对人的伤害程度进行分类:轻伤、重伤、死亡事故。
2、按事故的责任性质进行分类:破坏事故、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
3、按事故对人的伤害形式和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4、事故分类中要注意的问题:(1)、自然事故、破坏嫌疑事故、治安灾害事故。(2)、破坏事故、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区别。(3)、技术事故与自然事故的区别。(4)、重大责任事故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5)、罪与非罪、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区分标准。
(二)事故发生的基本规律:
物质危险因素只表明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性,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激发条件,两者共存但没有相互作用的状态叫做事故隐患;一旦受到外界激发,两者相互作用将事故隐患转化为事故;如果管理缺陷在事故发生后再次激发物质危险因素,导致事故的扩大与蔓延,就是二次事故。
(三)事故预防
预防原则:事故可以预防、防范于未然、继发原因、综合治理、以人为本 预防措施:
1、一般措施: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防护
2、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注意危险信息的沟通与应用,强化人的安全动机。提供符合人行为特征与规律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场所
3、普及安全文化: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应急能力
4、加强保险管理:审查、审核、理赔
(四)事故查处 查处原则:三不放过
查处措施:保护事故现场;抢险救灾,防止二次事故;成立事故调查组,勘验现场,查明情况;定性处理,撰写报告;整理事故档案。
二、群体性事件
(一)概述
1、概念:具有共同挫折经验、动机、目标或理想的多数人,通过集会、游行、请愿、静坐或示威等方式引发社会关注,对于政府施压,以达到自己目的的,影响社会秩序的集群性活动。
2、特点:事件引发的组织性;事件形成的互动性;公开对抗的社会性;参与人员的层次性;事件发展的反复性;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
☆
3、成因:社会:贫富差距,权力腐败,政府不作为;心理:失落不满,集体认同,情感唤醒;诉求:利益表达,不满宣泄,价值追求(违法行为);机制:信息披露,解决渠道,舆论冲击
(二)处置原则
(1)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处置(2)防止矛盾激化
(3)将事态控制在单位
(4)“三个慎用”: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性措施(5)依法果断处置
(三)预防与查处措施
(1)收集情报信息,完善预警机制(2)疏导劝阻,化解矛盾
(3)依法调查取证,适时揭露打击
(4)严密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
(5)强制命令解散(6)实施现场管制
三、恐怖主义事件
(一)概述
1、恐怖主义的相关概念
恐怖主义: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特征:①、暴力
②、恐惧
③、政治目的
恐怖活动:以制造社会恐慌,胁迫国家机关或者国际组织为目的,采取暴力、破坏、恐吓或者其他手段,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
恐怖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分工,以暴力恐怖为手段,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恐怖活动的组织
恐怖分子:与恐怖组织发生一定的联系,在国内外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恐怖活动的人员
2、恐怖主义特点
强烈的国际化倾向、打击目标扩大、恐怖手段多样、极端主义的交织
3、恐怖主义产生根源: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二)反恐原则
谴责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注重联合国的领导,强调国际合作、标本兼治打击恐怖主义、目标准确,避免双重标准
☆
(三)恐怖主义危机事件防治机制
①、防范:社会面治安防控、反恐宣传教育、舆情引导;
②、管理:重点场所、危险物品、重点人员,媒体、信息、预案 ③、预警:情报搜集、评估、预报; ④、打击:立法、主动出击; ⑤、保障:技术、装备; ⑥、合作:国内、国际;
⑦、善后:心理安抚、秩序恢复
第五篇:公共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除了个人安全外,公共安全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个人、组织、国家乃至世界都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因此,为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公共安全管理知识,我们从“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交通枢纽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之安全科技”等方面进行了实地参观调查。
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环境进行了考察了解,发现校园中所存在的一些公共安全问题,然后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可行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公共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复杂和多样化,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推动其理论、实践的不断提升,并针对学校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和升华。
在交通枢纽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汉口火车站进行了实地调查,对汉口火车站的情况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了大致的了解。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高峰期,其中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无一例外成为建设的重点。作为联结城市间与城市内交通纽带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更成为此番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模式与运营模式相互独立且目标单一,难于同当前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特点相匹配。公共安全优先的理念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并融入枢纽建设管理实践中,成为综合交通枢纽管理领域所关注的研究焦点之一。
交通枢纽中心是一个流通性比较强,来往人员相对复杂的地方。因此,在交通枢纽方面的公共安全隐患不仅仅在于交通工具以及交通来往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在交通枢纽的周边环境中。所以在交通枢纽方面所存在的公共安全隐患也相对复杂,这就需要人们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最后,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安全科技方面。安全科技,顾名思义便是利用科技进行公共安全管理。于是我们对武汉科技馆进行了参观,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有了一个切身的感受。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已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在人类的生活中,现代科技无处不在。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现代科技对于现代公共安全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安全科技已经成为了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可以促进公共安全的管理,使其更加方便快捷有序,但同时,科技也可能会造成公共安全隐患。因此,这便要求我们要正确合理的利用科技,尽量减少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公共安全管理的进行。
经过这次的实地参观调查,我们对公共安全管理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于公共安全管理,我们必须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体制,对公共安全事故进行预防和控制;然后在公共安全事故发生之时,我们要及时找出安全隐患所在,对症下药,进行补救和改善,并防止其再次发生;最后,公共安全管理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监督,这样才可以使公共安全管理更加有效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