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是中国公民教案
我是中国公民
信懋学校朱永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具体事例了解公民的含义,知道作为中国公民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公民最重要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具体案例,体会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1.重点:把握公民的特征,学会区分公民与“人民”“臣民”的概念
2.难点: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从而加强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导入新课)
1、播放一组图片,配京剧《我是中国人》(感受祖国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师:好,我来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在图中,你看到了哪些人物?
3、生答:军人、运动员、宇航员、建筑工人,三轮车夫、环卫工人、服务员、国家领导人等
4、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党的正确领导之外,也与各行各业的人们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是分不开的,正是他们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才使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与图中人物相比虽然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也还没有像他们中的某些人一样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社会角色,那就是中国公民。什么是公民?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公民意识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课第二框:我是中国公民。(板书:我是中国公民)
二、辨一辨(新课教学)
师:公民与人民只有一字之差,是否是相同的概念呢?如果不同,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 让我们看一组图片。
1、展示图3-
25、图3—26(公民与人民辨析)
(1)图中人物是否都是中国公民,为什么?
生:图中人物都是中国公民。因为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就是说,不论其年龄、性别、出身、职业、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只要具备中国国籍都是中国公民,都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
师:大家说对不对?(板书:具有中国国籍)
(2)图中人物都是中国人民吗?为什么?
生:图中人物不都是我国人民。右图那些被审判的人不属于我国人民。因为他们的言行损害了国家利益或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他们的不良言行使他们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对立的关系,是敌人不是人民。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可见,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本国国籍,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人,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指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的大多数。在我国现阶段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从范围看:公民范围大还是人民的范围大?
【德育渗透】看来,有部分人是中国公民但不是中国人民。比如那些制造7.5事件的疆独分子,烧杀抢掠,杀害无辜同胞,制造民族分裂;那些“法轮功”骨干分子,利用邪教蛊惑人心,制造社会混乱,成为外国反华的工具;那些贪污腐败的贪官污吏,位居高位,以权谋私,徇私枉法,严重损
害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这些我们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必将受到我国法律的制裁。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要迷失方向走好每一步,遵纪守法,不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永远成为我们人民群众中的一份子,甚至成为先进模范,为振兴中华而女里奋斗。
过渡:同是中国公民,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否一样呢?
2、展示图3—
27、3—28(未成名公民与成年公民享有权利有区别)
(1)图中人物是不是我国公民?是,因为公民不受年龄限制。
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然都是我国公民,为什么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不享有选举权呢?
生:因为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是成年与未成年人的法定界限。年满18周岁意味着生理、智力趋于成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所以,我国法律赋予18周岁公民以选举权。
【德育渗透】可见,法律赋予18周岁以上公民选举权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严肃性和公平性。我希望在座同学今后拥有选举权后,一定要严肃对待,积极行使政治权利,郑重地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
下面我们把眼光投向过去,想一想 :古代社会的臣民、平民能不能称之为公民呢?下面我们再看一组图片。
3、展示图3—
29、3—30(公民与臣民的辨析)
(1)图中人物从称呼中体现出什么关系?在权利与义务方面,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体现出古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平等。在古代社会,君主、贵族、主人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臣民、平民、仆人只尽义务没有享受权利或只享有极少的权利
(2)古代社会的贵族、平民是否可以称为公民?为什么?
生:古代社会的贵族、平民可以称为公民。因为法律规定,具有本国国籍的人都是公民,古代的君主和臣民、贵族和平民、主人和仆人都应该是该国的公民。
生:古代社会的贵族、平民不可以称为公民。在古代社会老百姓被当作统治的对象,他们光履行义务却没有享有平等的权利或是享有很少的权利;君主、贵族,他们光享有权利,却不用履行义务。而现代社会的公民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师:恩,一针见血。可见,公民这一概念既不同于现代社会的人民,也不同于古代社会的臣民,公民除要具备本国国籍之外,最重要的特征是依法享有的任何一项权利,都必然伴随着保证其实现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板书: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
三、连一连(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公民这一概念)
1、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把右边的“图说”与左边的“图注”连起来
2、学生一起回答
第一组图片:他们都是公民,但有人被依法剥夺了部分权利
第二组图片:他们都是公民,但有人尚未依法享有全部公民权利
第三组图片:他们都不是公民,有人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有人只尽义务没有享受权利。
四、用一用(通过案例,加深对公民重要特征的认识)
师: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请同学们来当律师,断一断“小保姆与百万遗产”纠纷案。
1、听旁白,2、请同学们根据案例谈谈你的看法。(提示:为什么女儿败诉、保姆胜诉?说明什么?有何启示)(配上“常回家看看”的音乐,营造气氛,引导学生产生对家、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生:发言稿①:我认为,这位老人的全部遗产归小保姆所有是不妥当的。根据我国继承法规定:两位女儿是老人的继承人,有继承权,而且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虽然没有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于情于理来讲,都应该继承父亲的部分遗产。
发言稿②:按常理,老人的财产应由他两个女儿来继承,但她们没有履行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她们没有权利提出财产继承的要求,法律更不可能支持她们。况且,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而小保姆履行了她作为保姆的义务,而且老人的遗嘱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她有权利获得老人的遗产。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发言稿③:作为中国公民都受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容非法践踏,不可非法剥夺;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容推卸的。法律不允许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公民存在,也不允许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现象存在。作为子女,我们现在在享有父母抚养的权利同时,我们要孝敬父母,在家积极为父母分担家务,长大后,除了赡养父母之外,还应该常回家看看,不能冷落了父母。
师:这一案例充分说明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统一不可分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们作为中国公民在共享祖国繁荣所带来的尊严同时,也有义务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一言一行要珍重公民这一称号,可是有些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呢?(由树立公民意识上升到爱国之情)
3、展示图片:
坐没坐相、在巴黎圣母院、在珍珠港、在泰国皇宫
4、问:为什么中国人受到如此的“礼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是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一种歧视,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是对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侮辱。生:说明我国某些人的公民意识淡薄,在国外行使参观游览的权利时,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不拘小节,有辱中国人的形象,在国外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师:看到这些图片,有些自尊心的中国公民心里是深重的,痛定思痛,我们要反省自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公共意识等日益增强,和谐社会,我们共建共享;义务献血,人们排起长队;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需要志愿者,人们争相报名,甚至不请自到。。大多数人已真正意识到: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但应该看到还是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公民意识淡薄,有辱中国公民这一称号,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加强自我的公民意识,一言一行要尊重公民这一称号。(板书:尊重公民称号)
五、议一议(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直接相关的权利与义务,体会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过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的,在享有权利同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下面我们就近原则,相互讨论一下,任选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领域,例举权利与义务不可分的事例。
1、组内讨论:
(1)在社会生活中(2)在家庭生活中(3)在学校生活中(4)在市场交易中
2、小组发言,班内交流:
在社会生活中:
我们在享有使用公园里体育设施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保护公共设施的义务;
在享有道路通行权的同时,也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走路骑车靠右行;
在社会生活中:
在现在甲流防空时期,我们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也要多多学习防控方面的常识,使自己免于甲流的侵扰,成为甲流传播的工具。
在享受周围花草树木的赏心悦目,同时,要爱绿护绿,不随意采摘、践踏。
在社会生活中:
我们在享有乘车的权利,同时也有买票的义务;
小区里的业主在享有物业管理的权利同时,也有交物业管理费的义务。
在家庭生活中:
我们在享有受抚养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尊敬、孝敬长辈的义务;
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要关爱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学校生活中:
我们在享有受教育权利同时,也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认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作业独立完成,考试不作弊;
在享有课堂听课的权利同时,也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讲空话,上课积极发言;
在学校生活中:
我们在使用实验器材的同时,也要爱护实验验器材,做到用后摆放整齐;
在享受干净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认真做值日;
在市场交易中:
我们有自由买卖的权利,也要遵守市场的有关规定,文明交易;
在交易时享有讨价还价的权利,但不能使用粗话脏话,侮辱对方;
师:大家说得很好,充分意识到了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的,但是大家做得又是怎么样的呢?我希望大家不要成为“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希望大家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好不好?好,下面就让我们在班长的带领下,面向国旗宣誓。
3、我宣誓(设计意图:既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又升华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将公民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去)
我宣誓,在社会生活中,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在家庭生活中,孝敬长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生活中,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在市场交易中,公平交易,文明买卖。
六、结束语
公民这一称号虽并不代表某种荣誉,却比任何荣誉称号更具价值,一旦丧失了公民的称号,就意味着失去我国法律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公民意识,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们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七、想一想(课后拓展)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公民意识?
第二篇:我是中国公民 教学设计
我是中国公民 教学设计
导入:<叙述>无论哪个人,无论在什么场合,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角色或身份,那是什么? 学生回答
新课:<展示>材料:公民辨析
<提问>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2、公民与人民有什么区别?图25、26中哪些不属于人民
3、图27、28中的人,都是公民?他们都享有全部的权利与履行全部义务?
4、在古代社会里的君主、贵族、主人、平民、仆人,与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有什么区别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沟通
<小结>公民是种普遍的法律身份,其权利和义务依法而定的,在中国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提问>下面我们来回答以下几个判断题
1、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是公民
2、未成年人不属于公民
3、外国人不是我国的公民 学生回答
<承转>既然公民享受权利,履行义务,那么他所享受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之间有何关系? <展示>材料:小保姆与百万财产
<提问>
1、为何老人有权把财产赠送给小保姆
2、为何小保姆有权得到老人的遗产
3、为何老人的子女没有继承老人的遗产?
4、你还知道我国继承法中的其他哪些内容
5、作为子女,你从本案例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沟通
<承转>在家庭生活中,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其实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我们结合P103中的四幅所反映的生活为例,举例说明权利与义务关系 学生结合图片,说出每个场景中享有的权利有哪些,履行哪些义务
<小结>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不容非法践踏、不可非法剥夺,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不容推卸的 课堂小结:
<小结>现我们了解公民与人民区别、公民与臣民等历史概念的区别,我们知道公民是现代社会个人的普遍的法定身份,公民概念的出现是人类争取人权斗争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公民意味着权利和义务,因此我们要珍重公民的称号。
第三篇:“我是中国公民”宣誓仪式主持词
“我是中国公民”宣誓仪式
主持词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聚集一堂,进行“我是中国公民”宣誓仪式。这项活动是今年“公民道德建设月”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年3月是自治区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月的主题是“增强法治意识、远离宗教极端”。根据上级要求,XX开展此次宣誓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增强全体职工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现代意识。下面请大家起立,奏国歌。
请大家举起右手握拳,跟我一起宣誓。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庄严宣誓:忠于我的祖国和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守法、知礼的中国公民”。
宣誓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我是中国公民》评课稿
《我是中国公民》评课稿
听了胡老师的这节课我个人以为比较成功的有如下几点:
过渡自然上下衔接紧密
教师一开始通过播放影片,让学生谈观后感顺利的导入本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十分自然地过渡到新课。
教师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把书本上的图片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创造,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师在第三部分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课外拓展项目即让学生收集整理中国成就。从课堂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们还是狠下了一番工夫的。这种安排培养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道法》课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包容性。
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就是最后的宣誓,这一环节的安排既是本节课的终结升华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升华,实现了育人的目的。
我的建议有两点:
学生的课外拓展若能和我们本地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市的2镇的乃至2小学的变化,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一个家庭,一个村镇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整个中国成就的具体体现。
学生在列举中国骄傲的人物时我们发现绝大部分都是影视明星,这与当前小学生中的娱乐化倾向十分吻合教师应适当适时加以正确引导。中国有那么多的“科技星”“道德星”,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爱国志士,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代都值得我们去崇拜,教师的正确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我是中国公民》评课稿
多效手段促进教学,调动感触升华情感
------《我是中国公民》评课稿
今天听了青年教师胡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的第三课时《我是中国公民》,感受到年轻的教师带着青春的气息,颇具亲和力的语言,调控着课堂的节奏,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一节好的课能看出老师和学生在课前下了很大的功夫。学生对让中国公民自豪的事情的搜集,老师对各种资料的搜集,精心设计课件是一节好的道法课的基础,使枯燥的文字变得可观、可看、可想、可回味的一堂生动的课。
2、作为中国公民的骄傲、自豪感这条情感线是贯穿本节课的一个主旋律。教师以两段视频《战狼2》《海外遇险》为铺垫,认识作为公民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接着从不同事件及数据分析中带领着学生由表及里去感悟中国在科技、文化、经济各方面腾飞,激发学生认识到中国公民的骄傲。
3、课程的设计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特点,具有开放性,书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教师设计的三个活动(1)小组交流展示收集到的中国骄傲,结合小组汇报,既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感受作为国人的骄傲。(2)行为辨析:国外游客的行为对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参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学生集体诵读宣誓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激发学生作为中国公民深深的自豪感。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文本的空白,使学生的情感,为祖国的自豪感由外露而得到内化。
4、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讲“法”的知识点比较多,“道”的教育渗透的少,而这节课老师能够借助我是小公民让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小公民,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
建议:
通过胡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再次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课时划分有了明确的认识,本课的活动园里涉及到护照的重要信息,及海外涉险应急呼叫中心电话12308教师可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使这节课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
《我是中国公民》评课稿
这次听了胡老师执教的《我是中国公民》一课,本课是《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课《我是中国公民》的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为教材第二板块: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介绍了中国公民应承担的基本义务,以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知晓公民基本义务的含义及内容,懂得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听完本节课我有以下感触:
一、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课堂上真正落实了教学目标。
在《我是中国公民》一课中,胡老师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本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瞬时拉近了。通过图片自然引入义务这一概念,突出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学生对义务含义有一个直观的初步认识。课堂上通过文本、学生收集以及教师素材的三方对话,明确公民要履行的基本义务。这些法定义务来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各个方面。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发思想碰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科思维的发展,从而加深了对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了解。让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渗透在学生的心中和日常行为中。
二、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学生应该怎样履行义务”,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小学生应履行的义务,让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渗透在学生的心中和日常行为中,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老师能及时给各小组加分鼓励,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整整一节课,我的意识都可以融入在课堂中,看到孩子们的朝气蓬勃,感受到整个课堂的生机和活力。如此深的吸引力,我自己也感到震撼了。
以上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对于本课我还有一个不太成熟的建议,学生在讨论交流时,老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将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让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渗透在学生的心中,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