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公诉人员出庭安全的若干规定

时间:2019-05-12 17:5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障公诉人员出庭安全的若干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障公诉人员出庭安全的若干规定》。

第一篇:保障公诉人员出庭安全的若干规定

**市检察机关关于保障

出席法庭检察人员安全的若干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全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与公诉部门在派员出席法庭执行公务中的密切配合,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出庭检察人员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检察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简称保障工作,是指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根据工作需要,依法保障出庭执行公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职务行为。

第三条 公诉人员出庭执行公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诉部门可填写派警申请表,报司法警察分管领导批准,由司法警察部门出具《执行警务令》,派警协助执行。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

(二)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其他普通案件和职务犯罪

案件;

(三)其他需要派警协助执行的案件。

第四条 公诉部门需要派警时,应于开庭前三天提出派警申请,报分管领导审批。

第五条 司法警察部门接到派警申请后,要合理安排警力,并及时回复公诉部门。

第六条 司法警察部门接警后,要及时与公诉部门沟通,了解案件基本情况,并制定具体的保障预案报分管领导批准。

第七条 异地开庭,由当地司法警察负责安全保障工作,警力

1不足的,由市院法警支队统一协调、指挥。需要调用各县(市、区)院司法警察的,在报请本部门分管领导批准后,出具《调警令》。各县(市、区)法警大队应根据《调警令》要求,及时调派人员和装备,在市院法警支队指挥下执行任务。

第八条 司法警察参与保障公诉人员出庭安全工作时,必须由二人以上执行,并着警服、佩带警械。配备枪支要严格按照有关枪支使用管理规定执行。

第九条 公诉人出庭前,由司法警察护送到法庭,并跟随保护。庭审后,公诉人员由司法警察护送安全离开。

第十条 庭审中,司法警察要密切注视法庭动态,可能发生不测的,要及时通知公诉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第十一条 如遇辱骂、围攻、殴打公诉人员情况时,司法警察应分清情况,及时予以劝阻,做到有利有节,必要时应依法采取果断措施确保公诉人员出庭安全。

(一)公诉人员遭到辱骂围攻时,应及时加以劝解、说服,尽量避免矛盾激化;

(二)公诉人员遭到殴打时,应及时报警,并对当事人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事态扩大。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市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出庭公诉的经验

浅谈出庭公诉的经验

法庭如战场。要公正高效的办好每一起刑事案件,达到依法揭露惩处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目的,要求公诉人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快的临场应变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日益复杂、多变的刑事案件。

一、全方位了解案件事实和证据,做好庭前预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公诉人出庭应有备而来,不能仓促上阵,“不打无准备之仗”。首先要求公诉人对分到手的每一起案件,都要高度重视,仔细审阅卷宗,熟悉案情和证据以及与案情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做到对卷中叙述的事实心中有数,对各类证据都要认真仔细的进行分析论证。其次要“知彼知己”,应预先了解被告人、辩护人观点,拟好答辩提纲,通过庭前预审被告人和与被告人律师交流,从中预测容易引起争论的焦点,充分估计到被告人翻供的可能性,从而从事实、证据、法律依据上做好充分准备,做出辩护提纲;认真准备《出庭讯问预案》,《举证预案》、《公诉意见书》、《答辩提纲》等出庭材料

二、正确运用讯问、举证技巧

首先要正确运用讯问技巧,紧扣犯罪构成要件,对被告人进行讯问,使案情在讯问中逐步明朗,加深合议庭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的认可,并对辩护人可能发问的问题做出提前固定。其次,紧紧围绕被告人在笔录陈述中不具体、不全面的内容,围绕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讯问被告人,让其明确作出有利于控方的观点,这样做增加了辩护人再问的难度,使被告人的辩解不能自圆其说、不攻自破,有利于法官准确认定犯罪事实,当庭作出判决。再就是要准确把握质证技巧,适时出示证据,增强证据的证明力。运用交叉质证的手段,弄清案件事实。当被告人翻供、作虚假供述或推脱责任时,通过讯问、出示证据、法庭辩论、来驳斥被告人的狡辩。最后要灵活运用认证技巧,确立证据的有效性。为确保出示证据及证人的当庭证言被合议庭采纳,达到揭露和惩罚犯罪的目的,应根据个案特点,把分组方式同集中出示、集中质证、集中请求认定的方式相结合,促使法庭接受控方观点。

总之,公诉人要在唇枪舌剑的法庭辩论中稳操胜券,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出庭技巧,平时还要加强口才方面的锻炼,掌握语言技巧,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同样适用公诉人。

第三篇: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草案修改版)

第一条【目的】 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为保障检察人员出庭公诉的依法、公正、便捷、高效,根据相关法律和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该出庭指引。

第二条【开庭前的准备】 承办人接到出庭通知后,应当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统一出庭的,案件承办人应提前将案件材料移交出庭的公诉人,公诉人应当及时熟悉案情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公诉人应当结合被告人的成长经历、身心特征以及品格调查情况等,为法庭教育做好准备。

第三条【法庭讯问】

(一)法庭调查开始后,公诉人应当宣读起诉书。

(二)经审判员讯(询)问,被告人(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罪名以及量刑建议均无异议的,公诉人可以不进行法庭讯问并简要说明:『“审判员,鉴于被告人XXX对本院起诉书指控的事实及罪名均无异议,公诉人暂时没有问题需要向被告人发问”。』

(三)经审判员讯(询)问,被告人(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罪名均无异议,但对涉及犯罪形态,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提出异议的,公诉人可以不进行法庭讯问并简要说明:『“审判员,鉴于被告人XXX对本院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无异议,公诉人暂时没有问题向被告人发问,对于被告人提出的XXX,公诉人将在举证(或辩论)阶段予以答辩”。』

(四)共同犯罪案件中,经审判员讯(询)问,被告人(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罪名均无异议,但对各自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的认定提出异议的,可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若被告人的辩解理由不能成立的,公诉人可暂不进行法庭讯问并说明。

2、若被告人的辩解理由无法核实的,公诉人可以分别对各个被告人进行讯问,讯问内容可限于被告人或辩护人辩解的内容,必要时可以要求各被告人当庭对质。

(五)经审判员讯(询)问,被告人(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提出异议的,公诉人应当仔细听取其辩解意见,并区别对待:

1、被告人虽有异议但仍然表示认罪的,公诉人可以向法庭申请对被告人进行讯问,针对其辩解意见简单讯问后,公诉人应当及时调整举证和答辩提纲。

2、被告人明确表示不认罪或者辩护人提出无罪意见的,若审判员未及时变更程序,公诉人可以及时建议法庭:『“审判员,鉴于被告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提出异议(或被告人明确表示不认罪、或辩护人明确提出无罪辩护意见),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9条的规定,公诉人建议将本案转入普通程序重新审理”。』

第四条【法庭举证、质证】

(一)公诉人在举、示证时,一般采取概括方式,但同时需结合庭审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1、被告人或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罪名没有异议的,公诉人在举证时,只需向法庭说明证据名称和证明事项而无需宣读具体内容。『建议可表述为:“审判员,公诉人将出示X组证据,第一组证据共X份,该组证据主要证实了……其中第X份证据是XXX,证明了XXX事实(对现勘、尸检等重点证据可特别指出,其余证据说明名称即可)……”。』

2、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自首、立功等影响量刑的事实,经查证后不能成立的,公诉人在举证时可予以说明并简要宣读与其辩解意见有关的证据内容,即只宣读相关段落或者语句,其他证据仍采取概括方式进行举证。

3、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自首、立功等影响量刑的事实,起诉书或量刑建议已经认定的,公诉人在举证时仍采取概括方式进行举证,并进行简要说明。

4、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自首、立功等影响量刑的事实,现有证据无法认定时,公诉人应当向法庭说明:『“审判员,对被告人(辩护人)刚才提出的XX事实,公诉人在休庭后将进行核实,建议法庭继续审理”』。

休庭后,公诉人应当及时与侦查机关办案人员联系,要求其在案件审限届满前完成查证工作,并及时提交法庭;不能完成的,公诉人应当及时与审判人员联系并建议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审

理。

(二)被告人或辩护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提交与量刑有关的证据的,公诉人应当按照证据“三性”原则进行质证,并简要发表质证意见。

(三)被告人或辩护人在质证过程中仅对量刑证据及部分不影响主要犯罪事实认定的证据提出异议的,公诉人应当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予以简要答辩。

(四)被告人或辩护人在质证过程中对影响案件主要事实认定的证据提出异议的,或者发现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的,公诉人应当建议休庭并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审理。

第五条【法庭辩论】

(一)公诉人在法庭辩论阶段,不用详细宣读出庭依据,但应当表明法律监督职责。『建议可表述为:

“审判员,今天我(们)受某某检察院指派,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结合刚才法庭调查的情况,公诉人将发表如下X点公诉意见:

1、(罪名)本院起诉书认定被告人XXX犯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某某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量刑)被告人XXX具有如下量刑情节:(累犯、自首、被害人谅解等),建议判处(刑种和刑期);

3、(法庭教育)对一些特殊案件(如醉驾、交通肇事等),可根据庭审情况(特别是被告人悔罪态度等),结合案情简要揭露其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并进行法庭教育。』

(二)被告人或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没有异议,但对适用罪名或量刑建议提出异议的,若审判员要求,公诉人应当进行简要答辩。

(三)被告人或辩护人在法庭辩论中提出无罪意见时,若审判员未决定变更程序并要求公诉人答辩,公诉人应当讯问被告人是否认罪并告知法律规定。若被告人表示愿意认罪,公诉人应当建议法庭继续审理。若被告人明确表示不认罪,公诉人可以向法庭建议:『“审判员,鉴于刚才被告人明确表示不认罪(或辩护人明确提出无罪辩护意见),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9条的规定,建议将本案转入普通程序重新审理”』。

第六条【违法情形的处理】

(一)审判过程中出现一些轻微违法行为,比如审判员未告知被告人进行最后陈述,未解除未成年被告人的戒具等,公诉人应当及时提醒审判员,并记录在卷。

(二)审判过程中出现其他违反程序和侵犯被告人(辩护人)诉讼权利的行为,公诉人应当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在休庭后及时向本院检察长报告。

成都市人民检察院 2012年2月2日

第四篇:海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

海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0号

《海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已由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2年7月17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7月17日

海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

(2002年11月28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12年7月17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奖励见义勇为人员,保障其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

本省公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救人、抢险、救灾的合法行为。

第四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具体工作由同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组织实施。

公安、司法、国家安全、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教育、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相关工作。

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协助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相关工作。

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见义勇为工作协会,应当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七条 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宣传报道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气。

第二章 确认

第八条 符合本规定第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且事迹突出或者做出重大贡献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

(一)制止正在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协助有关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追捕在逃罪犯、侦破重大刑事案件的行为;

(三)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救人、抢险、救灾的行为;

(四)其他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的行为。

第九条 见义勇为行为人或其亲属可以向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报确认见义勇为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向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举荐见义勇为行为。

见义勇为行为无申报人、举荐人的,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可以在调查核实和组织评审委员会评审后,依照本规定的有关规定予以确认。

对因需要紧急抢救见义勇为行为人且事实清楚的,经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当场作出确认决定。

第十条 申报、举荐见义勇为行为,应当自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日起一年内,特殊情况下不超过两年,向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提出,并提供受益人、证人或者相关单位、个人的证明和见义勇为事迹等材料。

第十一条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报、举荐后30日内,进行调查核实,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是否确认的意见。

评审委员会的组成,由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从有关部门和机构的专业人员中确定。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调查核实时,受益人、证人或者相关单位、个人都应当如实提供见义勇为行为证据及有关情况。

第十二条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对拟确认为见义勇为人员的,应当及时将其名单和主要事迹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为10日。因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安全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保密的,可以不公示。

公示期间无异议的,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应当作出确认决定,并书面通知申报人、举荐人及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见义勇为人员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和有关单位;公示期间有异议的,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应当在调查后决定,必要时可以组织评审委员会再次评审。

第十三条 未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报人、举荐人,并说明理由。

申报人、举荐人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确认结论30日内向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请复核,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并书面通知申报人、举荐人和原确认部门。

第三章 奖励

第十四条 经县级以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以下表彰和奖励:

(一)通报表扬;

(二)记功;

(三)授予荣誉称号;

(四)颁发奖金、奖品。

前款规定的表彰和奖励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对见义勇为事迹特别突出、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表彰奖励的,由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向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报。

第十五条 见义勇为人员,视其贡献大小,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别授予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或者先进集体、见义勇为英雄或者英雄集体。

对获得市、县(区)、自治县的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人员给予3000元以上的奖励,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或者先进集体给予2万元以上的奖励,见义勇为英雄或者英雄集体给予3万元以上的奖励;对获得省级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或者先进集体,给予5万元以上的奖励。获得省级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在参加评选省级以上劳动模范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对因见义勇为牺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除按前款规定发给奖金外,另行发放一次性奖金。具体发放标准和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对本系统、本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奖励。

第十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奖金,依法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四章 保护

第十八条 省和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见义勇为人员慰问制度,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见义勇为行为或者见义勇为人员受到重大损害的,应当对其本人或亲属进行慰问。

第十九条 对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损害的人员,其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帮助解决生活、医疗、就业、入学、优抚等实际问题。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正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援助和保护;对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及时护送至医疗机构治疗。医疗机构对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先行接受、抢救和治疗,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者拖延。鼓励医疗机构减免见义勇为人员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

第二十一条 在加害人、责任人承担责任前或者无加害人、责任人的,见义勇为人员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应当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从见义勇为专项资金中先行垫付。

第二十二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牺牲的人员,其医疗费、康复费、护理费、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丧葬费等费用,由加害人或者责任人依照有关规定承担。有受益人的,受益人应当依法给予见义勇为人员适当补偿。

第二十三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无加害人、责任人的,其医疗费用,按照下列方式支付:

有工作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规定支付医疗费用;所在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其所在单位支付;所在单位不支付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医疗费用应当由所在单位偿还。

(二)无工作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规定支付。

(三)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由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救助。

(四)按照本款前三项规定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从见义勇为专项资金中支付。

因见义勇为负伤,加害人、责任人不支付医疗费用的,其医疗费用由相关社会保险基金或见义勇为专项资金按照前款规定的方式先行支付;先行支付后,有权向加害人、责任人追偿。

第二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牺牲的人员,其津贴、抚恤、丧葬等费用按下列办法处理:

(一)有工作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已参加工伤保险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所在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其所在单位支付;所在单位不支付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相关费用应当由所在单位偿还。

(二)无工作单位的人员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的,由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伤残抚恤待遇。

(三)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因见义勇为牺牲的,按照失业保险的有关规定给予丧葬补助金。

(四)无工作单位的人员因见义勇为牺牲的,其抚恤、丧葬等费用由见义勇为专项资金给予支付。

第二十五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在治疗、康复期间,原享有的工资、津贴、奖金、福利等待遇不变,所在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关系;见义勇为人员无工作单位的,由就业管理部门介绍就业。

获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生活困难的,由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每月给予生活补助。具体发放标准和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符合烈士条件的,按照《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本人及其直系亲属享有下列待遇和保障:

(一)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入学、入园等方面的优先权;

(二)见义勇为人员家庭生活困难的,由户籍所在地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给予相应的社会救助;

(三)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住房困难且符合保障条件的,由有关部门优先予以保障。

第二十八条 各级有关机关和单位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对打击报复、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对不宜公开的见义勇为事迹及其人员应当保密。

第二十九条 见义勇为人员或其亲属因见义勇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失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提供援助。

第三十条 见义勇为行为,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对其行为的后果不承担法律责任。

见义勇为受益人要求见义勇为人员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提供要求承担赔偿责任的证据证明。

第三十一条 见义勇为受益人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隐瞒、歪曲事实,讹诈见义勇为人员。

见义勇为受益人与见义勇为人员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争议时,为见义勇为人员作证的证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同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应当予以物质奖励。

第五章 经费

第三十二条 省和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列入预算,用于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

第三十三条 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见义勇为工作协会,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筹集、管理和使用见义勇为经费。见义勇为经费来源主要包括:

(一)同级财政资助;

(二)募集收入;

(三)捐赠收入;

(四)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四条 鼓励社会力量向见义勇为基金会、工作协会捐赠,或者直接向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捐赠。

第三十五条 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和见义勇为基金会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贪污、截留、挪用。专项资金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应当接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使用情况。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医疗机构拒绝或者故意拖延接受、抢救和治疗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抢救和治疗;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医疗机构和有关人员的责任;造成医疗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打击报复、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受益人隐瞒、歪曲事实,讹诈见义勇为人员的,有关部门可以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公开赔礼道歉;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五条,贪污、截留、挪用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和经费的,由有关部门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规定,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表彰、奖励和抚恤的,由原确认部门核实后,撤销其荣誉称号,追缴奖金、抚恤金和其他相关费用,取消相应待遇;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未按要求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采取保密、保护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海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0号 【发布日期】2012-07-17 【生效日期】2012-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0号

《海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已由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2年7月17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7月17日

海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

(2002年11月28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12年7月17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奖励见义勇为人员,保障其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

本省公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救人、抢险、救灾的合法行为。

第四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具体工作由同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组织实施。

公安、司法、国家安全、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教育、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相关工作。

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协助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相关工作。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见义勇为工作协会,应当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七条 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宣传报道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气。

第二章 确认

第八条 符合本规定第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且事迹突出或者做出重大贡献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

(一)制止正在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协助有关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追捕在逃罪犯、侦破重大刑事案件的行为;

(三)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救人、抢险、救灾的行为;

(四)其他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的行为。

第九条 见义勇为行为人或其亲属可以向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报确认见义勇为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向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举荐见义勇为行为。

见义勇为行为无申报人、举荐人的,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可以在调查核实和组织评审委员会评审后,依照本规定的有关规定予以确认。

对因需要紧急抢救见义勇为行为人且事实清楚的,经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当场作出确认决定。

第十条 申报、举荐见义勇为行为,应当自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日起一年内,特殊情况下不超过两年,向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提出,并提供受益人、证人或者相关单位、个人的证明和见义勇为事迹等材料。

第十一条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报、举荐后30日内,进行调查核实,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是否确认的意见。

评审委员会的组成,由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从有关部门和机构的专业人员中确定。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调查核实时,受益人、证人或者相关单位、个人都应当如实提供见义勇为行为证据及有关情况。

第十二条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对拟确认为见义勇为人员的,应当及时将其名单和主要事迹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为10日。因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安全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保密的,可以不公示。

公示期间无异议的,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应当作出确认决定,并书面通知申报人、举荐人及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见义勇为人员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和有关单位;公示期间有异议的,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应当在调查后决定,必要时可以组织评审委员会再次评审。

第十三条 未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报人、举荐人,并说明理由。

申报人、举荐人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确认结论30日内向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请复核,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并书面通知申报人、举荐人和原确认部门。

第三章 奖励 第十四条 经县级以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以下表彰和奖励:

(一)通报表扬;(二)记功;

(三)授予荣誉称号;(四)颁发奖金、奖品。

前款规定的表彰和奖励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对见义勇为事迹特别突出、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表彰奖励的,由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向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报。

第十五条 见义勇为人员,视其贡献大小,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别授予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或者先进集体、见义勇为英雄或者英雄集体。

对获得市、县(区)、自治县的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人员给予3000元以上的奖励,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或者先进集体给予2万元以上的奖励,见义勇为英雄或者英雄集体给予3万元以上的奖励;对获得省级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或者先进集体,给予5万元以上的奖励。获得省级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在参加评选省级以上劳动模范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对因见义勇为牺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除按前款规定发给奖金外,另行发放一次性奖金。具体发放标准和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对本系统、本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奖励。

第十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奖金,依法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四章 保护

第十八条 省和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见义勇为人员慰问制度,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见义勇为行为或者见义勇为人员受到重大损害的,应当对其本人或亲属进行慰问。

第十九条 对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损害的人员,其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帮助解决生活、医疗、就业、入学、优抚等实际问题。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正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援助和保护;对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及时护送至医疗机构治疗。医疗机构对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先行接受、抢救和治疗,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者拖延。鼓励医疗机构减免见义勇为人员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

第二十一条 在加害人、责任人承担责任前或者无加害人、责任人的,见义勇为人员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应当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市、县(区)、自治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从见义勇为专项资金中先行垫付。

第二十二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牺牲的人员,其医疗费、康复费、护理费、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丧葬费等费用,由加害人或者责任人依照有关规定承担。有受益人的,受益人应当依法给予见义勇为人员适当补偿。

第二十三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无加害人、责任人的,其医疗费用,按照下列方式支付:

有工作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规定支付医疗费用;所在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其所在单位支付;所在单位不支付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医疗费用应当由所在单位偿还。

(二)无工作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规定支付。

(三)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由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救助。

(四)按照本款前三项规定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从见义勇为专项资金中支付。

因见义勇为负伤,加害人、责任人不支付医疗费用的,其医疗费用由相关社会保险基金或见义勇为专项资金按照前款规定的方式先行支付;先行支付后,有权向加害人、责任人追偿。

第二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牺牲的人员,其津贴、抚恤、丧葬等费用按下列办法处理:

(一)有工作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已参加工伤保险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所在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其所在单位支付;所在单位不支付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相关费用应当由所在单位偿还。

(二)无工作单位的人员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的,由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伤残抚恤待遇。

(三)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因见义勇为牺牲的,按照失业保险的有关规定给予丧葬补助金。

(四)无工作单位的人员因见义勇为牺牲的,其抚恤、丧葬等费用由见义勇为专项资金给予支付。

第二十五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在治疗、康复期间,原享有的工资、津贴、奖金、福利等待遇不变,所在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关系;见义勇为人员无工作单位的,由就业管理部门介绍就业。

获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生活困难的,由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每月给予生活补助。具体发放标准和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符合烈士条件的,按照《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本人及其直系亲属享有下列待遇和保障:

(一)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入学、入园等方面的优先权;

(二)见义勇为人员家庭生活困难的,由户籍所在地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给予相应的社会救助;

(三)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住房困难且符合保障条件的,由有关部门优先予以保障。

第二十八条 各级有关机关和单位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对打击报复、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对不宜公开的见义勇为事迹及其人员应当保密。

第二十九条 见义勇为人员或其亲属因见义勇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失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提供援助。

第三十条 见义勇为行为,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对其行为的后果不承担法律责任。

见义勇为受益人要求见义勇为人员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提供要求承担赔偿责任的证据证明。

第三十一条 见义勇为受益人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隐瞒、歪曲事实,讹诈见义勇为人员。

见义勇为受益人与见义勇为人员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争议时,为见义勇为人员作证的证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同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应当予以物质奖励。

第五章 经费

第三十二条 省和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列入预算,用于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第三十三条 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见义勇为工作协会,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筹集、管理和使用见义勇为经费。见义勇为经费来源主要包括:

(一)同级财政资助;

(二)募集收入;

(三)捐赠收入;

(四)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四条 鼓励社会力量向见义勇为基金会、工作协会捐赠,或者直接向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捐赠。

第三十五条 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和见义勇为基金会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贪污、截留、挪用。专项资金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应当接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使用情况。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医疗机构拒绝或者故意拖延接受、抢救和治疗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抢救和治疗;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医疗机构和有关人员的责任;造成医疗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打击报复、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受益人隐瞒、歪曲事实,讹诈见义勇为人员的,有关部门可以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公开赔礼道歉;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五条,贪污、截留、挪用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和经费的,由有关部门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规定,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表彰、奖励和抚恤的,由原确认部门核实后,撤销其荣誉称号,追缴奖金、抚恤金和其他相关费用,取消相应待遇;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未按要求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采取保密、保护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保障公诉人员出庭安全的若干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障公诉人员出庭安全的若干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检察院实习周记 第四周·公诉出庭[优秀范文5篇]

    这周里,我的主要任务是跟着我的实习指导老师郭月姐出庭。其中有一起案子是一起诈骗案,犯罪嫌疑人竟然骗了被害人十三次之多,涉案金额四十余万元人民币。庭审中,郭月姐面对犯罪嫌......

    公诉人在履行审查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的职责时

    公诉人在履行审查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的职责时,除了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外,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应避免以下三种不良的......

    论中国出庭公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 要 出庭公诉是检察机关重要职责所系,对外也是展示检察机关形象与素质的重要窗口。公诉工作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能,提升办案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公诉工作水平高下、质量和效果......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出庭工作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出庭工作的通知 2012年3月29日高检发诉字[2012]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规定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及其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特种作业和特种作业人员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有......

    人员入厂安全管理规定

    人员入厂安全管理规定本公司职工一律凭工作证或上岗证进厂。外来人员(施工、培训、实习、厂内临时工、参观人员等)凭临时入厂证或持有效证件到门卫管理部门办理入厂手续后,方准......

    临时用工人员安全管理规定

    临时用工、非企业人员安全管理规定1 范围 本办法规定了临时用工、参观学习、商业洽谈、协作配套、售后服务、产品试验、接车、实习、临时办理业务等人员的安全管理。 2 管理......

    外来参观学习人员相关安全规定

    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一、主题内容与目的 为加强外来参观、学习、施工学习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施工安全,制定本制定。 二、适用范围 所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