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地方立法可行性研究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地方立法可行性研究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作为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其中,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属性如何,如何在法律上对其加以规范等问题尤其显得突出,直接关系到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家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规范尚未上升到法律、行政法规的层面,相关的规定只有建设部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26号,以下简称《办法》)这一部门规章,可以说国家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属性并没有明确。但各省、市有关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实践已相继展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比如哪些市政公用事业可以实行特许经营、实行特许经营的行业需要通过什么法律规范来规定、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者是否必须通过招投标等公开方式来选择等,迫切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加以解决。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下,地方立法能否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成为各地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进行地方立法的必要性已自不待言,目前更多的是对其地方立法可行性的疑虑。北京、深圳都已出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相关办法,但其效力在《行政许可法》出台后遭到质疑,从而正在进一步研究将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杭州市人大、市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立法可行性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论证,可能不久也会将其提上立法日程。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属性、如何与相关上位法衔接构建统一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律框架是地方对其进行立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否则就没有地方立法可行性可言。笔者试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属性、在上位法的框架下如何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进行规范、地方立法对于解决目前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哪些作为等方面探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地方立法的可行性。
一、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属性
关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属性,目前大体有三种观点:(1)政府采购(民事合同)说。认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因而特许经营协议是民事合同,应该适用《合同法》。
(2)行政合同说。认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属于行政合同范畴,因为政府作为特许经营协议的一方,为了满足社会对公用事业的需求,享有对项目建设经营的指挥权、单方面变更解除合同权、制裁权等行政优益权。(3)行政许可说。认为对照行政许可法第二条,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属于“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的行政许可范畴。实际操作中主要采用行政合同和行政许可这两种模式。
笔者认为,要界定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属性首先要从界定其概念着手。关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定义,《办法》表述为:“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市政公用事业具有公用性、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在我国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供热、公共交通、市容环卫等行业。理解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概念要把握以下要点:
1、特许经营的主体是政府和经营者;
2、特许经营的前提是有关法律、法规有规定;
3、特许经营的核心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4、特许经营的客体是特许经营权,其内容是提供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
从上述概念分析中可以看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不完全符合政府采购的特征,不利于保护特许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也不能对其实施有效监管。同时我国目前尚未颁布行政合同法,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作为行政合同仅仅依据法理无法操作,特许经营者是否必须通过公开竞争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否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途径得到救济等重要问题都不明确,而且纯粹合同模式太过市场化,对市政公用事业很难有效调控。由此看来,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属于行政许可范畴,适用行政许可法进行调整较为合适,事实上这一观点也已基本上为大家所接受。笔者亦认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属于《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应当在行政许可法的框架下进行整合,而特许经营协议则是该行政许可授权的具体内容的体现。当然,由于市政公用事业的社会公益性、特许经营所涉事项的极端复杂性,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律属性如能通过国家立法进一步明确则更佳。
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地方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对照《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属于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设定此项许可必须在《行政许可法》的框架下依照法定的权限进行,并明确其范围、条件和程序。近年来,各省、市地方政府和市政公用事业投资人对特许经营的呼声很高,各地相继在地方立法权限范围内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展开了探索和实践。深圳市和北京市于2003年分别出台了《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和《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办法》,2005年9月《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获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成为继新疆之后全国第二部特许经营条例。杭州市也已将《杭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列为地方立法的调研项目,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活动。从各地已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立法调研情况来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地方立法主要存在以下核心问题:
(一)地方立法权限及其形式:地方立法一般包括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制定政府规章两种情形。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该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有效期为一年的临时性行政许可。目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因而,像深圳、杭州等地要规定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只能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但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人大制定专门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地方性法规,在法规中规定哪些行业实行特许经营,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而《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办法》虽是专门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规定,但作为2003年制定的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实施一年以后就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否则设定的临时性行政许可就失效了。二是在关于单项公用事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中规定该行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如《杭州市燃气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杭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分别对天然气经营、生活垃圾处置和污水处理行业规定了特许经营制度。但后一种做法往往不可能在每个条例中规定特许经营的具体操作规范,仍需遵守专门的特许经营规定来操作实施。
(二)实行特许经营的行业范围:市政公用事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对其经营准入设定行政许可需首先明确实行特许经营的市政公用事业范围。各地立法中对其范围的规定并不一致,新疆的立法中表述为“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等涉及有限公共资源配置和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市政公用事业”,深圳则表述为“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业”,北京则指“供水、供气、供热、排水;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收费公路、地铁、城市铁路和其他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而《办法》只规定“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依法实施特许经营的,适用本办法”,并没有直接规定实行特许经营的行业。笔者认为,地方既然有权对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设定行政许可,就有权根据本地实际对实行特许经营的市政公用事业范围加以明确,这也是行政许可法所要求的。在设定范围时,首先要结合每个行业的特点考虑实行特许经营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可以吸引外来投资,解决政府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并通过体制改革提高运营效率,但并非所有的市政公用行业都必须实行特许经营,各地各行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某些行业或项目并不适合或并不急于实行特许经营,一旦草率实行带来的将是长达几年或几十年的特许经营期保护,公众利益可能难以得到长期保障。其次要做到明确规定。各地政府为吸引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往往有将实行特许经营的行业扩大化的倾向,在立法中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以附带“等”、“其他”等字样来规定特许经营范围,使其模糊化。这并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要求,非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行业不能实行特许经营。
(三)特许经营授权主体: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授权主体就是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各地立法中对此有不同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规定,特许人是指根据城市人民政府授权,依法作出特许经营决定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规定,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的授权主体是市政府或其授权的监管部门。而《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
经营办法》则对特许经营具体项目的提出和批准主体,特许项目实施方案的拟订、审查和批准主体,特许项目的发布推荐主体,特许项目的具体实施主体分别作了详细规定。由于授权主体又是特许经营协议的签订主体,而特许经营协议综合性强,往往涉及规划、土地、物价等多个部门的职责,为了保护特许经营者利益,政府往往对与特许项目有关的土地使用、相关基础设施提供、防止不必要的重复性竞争项目建设、必要的补贴等内容作出承诺,这就需要授权主体对得到政府的充分授权,能对涉及部门进行综合协调,就特许经营协议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同时,市政公用事业的行业不同,具体项目的实际投资情况也可能千差万别,为灵活起见,在立法上以将授权主体表述为“市政府或其授权的监管部门”为宜。在后文有关特许经营后续监管的内容中还将探讨监管机构如何设置的问题。
(四)特许经营者的选择:市政公用事业的经营具有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经营权一旦授予则期限很长并有一定排他性等特点,为了保护公众利益并给同类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应实行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方式。行政许可法第五十三条也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各地立法都坚持了这一原则,但对实践中一些较为关键的问题也出现了不一致的规定:
1、是否可以通过招募。《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规定,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授予除了采取招标方式外还可以采取招募方式,即授权主体将拟授权经营的公用事业公告后,授权主体或其委托的中介机构向申请者发出邀请,通过审慎调查和意向谈判,确定经营者候选人,提交评审委员会确定优先谈判对象,通过谈判确定被授权人。刚通过的《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则对招募的运用作了限制规定,即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不能确定经营者的,市政府也可以采取招募方式确定经营者。笔者认为,特许经营项目投标人的技术、财务和法律条件各不相同,很难单以价格论优劣。同时,特许经营项目的招标条件很难像建设工程项目一样高度标准化,评审时变量因素很多,而且有些项目还可能出现因少于三名投标人而多次流标的情况。因而,应采用更加灵活和宽泛的竞争方式,行政许可法第五十三条也并没有对招标、拍卖作绝对要求,而是对其他方式做了严格限定,规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行政机关才可采用招标、拍卖以外的其他方式作出决定。但在目前法律、行政法规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缺乏规定的情况下,地方性法规能否规定通过招标、拍卖以外的其他方式授予特许经营权以及如何规定这些方式的适用程序还存在疑问。无论如何授权方式中招标、拍卖应当优先于招募,招募只能适用于某些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对经营者要求较高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并应对其规定严格的适用程序,毕竟它剥夺了大部分同类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缺乏透明度,应该审慎适用。
2、是否可以授予多个经营者。如果将某一行业的经营权授予一家企业,有可能导致公用事业由原来的政府垄断,转变为特许经营后的企业垄断,不符合公用事业改革的基本宗旨和发展方向。而将其授予两家以上企业,则通过对不同片区的企业进行价格、经营绩效、运营成本的对比,可以“间接”竞争的方式促进企业对价格和成本的控制,便于政府、公众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的监管。刚通过的《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对此增加规定:“市政府可以根据特许经营的行业特点和区域条件,将同一行业的特许经营权授予一个或者多个经营者。”笔者认为,这一规定较为合理、灵活,打破了特许经营就意味着独家经营的观念,为实际操作留下了空间。只要条件允许、政府加强协调,多家经营往往优于独家经营。
3、是否可以直接授权原已从事经营的单位。《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规定,已取得某项公用事业经营权的企业或其他组织,授权主体可将授权书直接授予该企业或其他组织。而《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也明确,已取得某项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或其他组织,授权主体授予的授权书,企业或其他组织的承诺书在其规定或约定的范围内继续有效。《杭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草案)规定,条例实施前已从事某项市政公用事业经营的企业或组织,按照本条例规定申请特许经营权,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政府可直接授予特许经营权。笔者认为,已从事某项市政公用事业经营的企业或组织只能公平地参与特许经营竞标,此同等权利不应是特权、优先权。因为如果原有企业或组织效益和服务很好,完全可以不必急于搞特许经营,反之,如果不通过竞争就授予其特许经营权,则是对特许经营制度的滥用,原有企业或组织可在特许经营的保护伞下维持原状,还可
借特许期往往长达二三十年的特性,获得最有力的法律保护,这不符合设立特许经营制度的初衷,可能造成特许经营市场准入的不公平,为保护原企业或组织的低效益和旧体制留下后门。但已取得某项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或其他组织可继续在其规定或约定的范围、期限内从事该项公用事业经营。如果政府收回特许经营权,则必须作出相应补偿。
4、是否必须实行项目法人制度。所谓项目法人制度,即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的申请者,必须是专项从事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法人。实践中,特许经营者往往并不是专项从事该申请项目经营的实体,而是待签订特许协议后,才去注册成立项目公司,负责实施该特许项目。这就很容易出现特许经营者在获得特许经营权后又与其他企业合资成立项目公司的情况,笔者认为,这是变相转让许可的行为。需要成立项目公司的,特许经营权申请人一旦中标,就应与被授权签订协议的监管部门草签特许经营协议,并于规定的期限内注册成立符合招标条件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与监管部门正式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成为特许经营权者。同时,特许经营期限内,特许经营者股权变更应当经过监管部门同意,并且股权变更不得影响其从事特许经营的资质,控股权亦不得转让。只有这样才能自始至终保证特许经营者的资质,并防止其将兼营其他行业的风险转嫁到关系公共利益的市政公用事业中来。
(五)特许经营的后续监管: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方式只是保证了前期的充分竞争,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害的措施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对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的后续监管上。监管者必须保证特许经营者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损害公众利益,即优先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害。立法中主要应解决监管机构如何设置和如何保证特许经营协议履行这两个问题:
1、监管机构的设置。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对其监管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考虑监管机关设置在角色和利益上不冲突、不错位,以及监管的衔接、覆盖面等,在市政公用事业监管机构的设置上有两个选择:一是进行专业化管理,对不同公用事业设置不同机构进行监管;二是组建能够超脱于公用事业主管部门、特许经营者、用户或消费者的专门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对市政公用事业的价格、经营、竞争等统一监管,对公众利益负责,以消除由主管部门监管存在的监管动力不足、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等弊端。虽然对市政公用事业进行集中统一监管,优于各部门分别监管,但是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施行条件还不成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市政公用事业行业比较分散,集中监管还不能达到照顾到各个行业自身特点的水平。目前,我国各地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主要实行分行业的“政监合一”体制,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既是政策制定部门也是监管部门。杭州也是如此。在赋予主管部门监管职责时应保证其具有从事独立监管的明确的法律地位,并赋予其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的权力,以降低行政成本,通过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对市场进入、价格调控、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监管。各地应充分发挥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体系,实现规划统一,法规统一,监管统一。除政府监管之外,还应加入了社会监督的内容,建立特许经营公众参与机制,如设立市政公用事业监督委员会,收集公众以及特许经营者的意见,提出立法、监管等建议,代表公众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进行监督。
2、特许经营协议的履行。特许经营协议是监管机构对特许经营者实行后续监管的主要依据。特许经营的法规规章中一般都明确规定了特许经营协议应当包括的内容,后续监管一方面是要督促特许经营者严格履行协议,另一方面是要严密监控特许经营者的履约能力。价格问题是协议履行的核心问题,也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制定价格和调整价格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价格主管部门应当设立成本资料数据库,制定价格方案时,委托有经营资格的审计机构对经营成本进行审计,确保成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受理制定和调整价格申请后,应当开展社会平均成本和社会承受能力调查,并举行听证会。以往听证会光听不证的情况屡屡发生,不仅使听证会在市民中的公信度明显下降,而且也使市民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处于不理性的状态。特许经营者的履约能力在实践中通常通过履约保函来保证,这种前置措施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手段。但如果监管部门不对特许经营者的履约能力做长期监控,则一旦突然出现特许经营者破产或其他无法继续正常经营的情况,即使有履约保函也会在短期内严重影响市政公用产品供应和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危害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因而,在特许经营立法中还应赋予监管部门组织评估、收回特许经营权并临时接管等强制措施。当然,特许
经营者对收回特许经营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在某些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后,政府往往就退出了该行业的具体运营而只承担监管的职责,但一旦出现需收回特许经营权的情况,政府将面临如何组织力量进行临时接管的问题。实践中通常会采取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同时运营、国有企业参股运营等方式来保证政府的接管能力,这与前面讨论的特许经营权是否可以授予多个经营者、是否必须实行项目法人制度有直接联系,政府的作法必须符合特许经营法规的相关规定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结论
地方性法规设定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这一行政许可事项符合法定权限,可以对其实施范围、条件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立法一定要从规范行业发展、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而不应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事实上,杭州市的有关市政公用事业立法中已经规定了某些行业实行特许经营,与其让其处于随意操作的境地,不如着力研究出台专门的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以做到有法可依。当然,并不能因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进行地方立法具有可行性而否认全国统一立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了规范各地的特许经营实践,有必要及早出台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对重要问题加以统一规范,防止各地各行其是,出现混乱。
(法规处 徐扬眉)
第二篇: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建设部
【发布文号】建设部令第126号 【发布日期】2004-03-19 【生效日期】2004-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26号)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2月24日经第29次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汪光焘
二○○四年三月十九日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规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
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依法实施特许经营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实施特许经营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确定。
第四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依据人民政府的授权(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第六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坚持合理布局,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则,鼓励跨行政区域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共享。
跨行政区域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应当本着有关各方平等协商的原则,共同加强监管。
第七条 参与特许经营权竞标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和设施、设备;
(三)有良好的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四)有相应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五)有相应数量的技术、财务、经营等关键岗位人员;
(六)有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
(七)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下列程序选择投资者或者经营者:
(一)提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报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开发布招标条件,受理投标;
(二)根据招标条件,对特许经营权的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和方案预审,推荐出符合条件的投标候选人;
(三)组织评审委员会依法进行评审,并经过质询和公开答辩,择优选择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
(四)向社会公示中标结果,公示时间不少于20天;
(五)公示期满,对中标者没有异议的,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与中标者(以下简称“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协议。
第九条 特许经营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许经营内容、区域、范围及有效期限;
(二)产品和服务标准;
(三)价格和收费的确定方法、标准以及调整程序;
(四)设施的权属与处置;
(五)设施维护和更新改造;
(六)安全管理;
(七)履约担保;
(八)特许经营权的终止和变更;
(九)违约责任;
(十)争议解决方式;
(十一)双方认为应该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责任:
(一)协助相关部门核算和监控企业成本,提出价格调整意见;
(二)监督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和协议书规定的义务;
(三)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的经营计划实施情况、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
(四)受理公众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的投诉;
(五)向政府提交特许经营监督检查报告;
(六)在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紧急情况下,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
(七)协议约定的其他责任。
第十一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应当履行下列责任: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生产、供应计划;
(二)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组织企业安全生产;
(三)履行经营协议,为社会提供足量的、符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四)接受主管部门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五)按规定的时间将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计划、报告、董事会决议等报主管部门备案;
(六)加强对生产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确保设施完好;
(七)协议约定的其他责任。
第十二条 特许经营期限应当根据行业特点、规模、经营方式等因素确定,最长不得超过30年。
第十三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承担政府公益性指令任务造成经济损失的,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十四条 在协议有效期限内,若协议的内容确需变更的,协议双方应当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签订补充协议。
第十五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确需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提前书面告知主管部门,并经其同意。
第十六条 特许经营期限届满,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组织招标,选择特许经营者。
第十七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协议有效期内单方提出解除协议的,应当提前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申请的3个月内作出答复。在主管部门同意解除协议前,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必须保证正常的经营与服务。
第十八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特许经营期间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可以实施临时接管:
(一)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的;
(二)擅自将所经营的财产进行处置或者抵押的;
(三)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 特许经营权发生变更或者终止时,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市政公用产品供应和服务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第二十条 主管部门应当在特许经营协议签订后30日内,将协议报上一级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在项目运营的过程中,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评估周期一般不得低于两年,特殊情况下可以实施评估。
第二十二条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审定和监管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
第二十三条 未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擅自停业、歇业的,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依法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义务。
第二十四条 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五条 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特许经营项目的临时接管应急预案。
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取消特许经营权并实施临时接管的,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并召开听证会。
第二十六条社会公众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享有知情权、建议权。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能够对实施特许经营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直辖市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实施特许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实施特许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实施特许经营中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八条 对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报告,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通过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披露。被取消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三年内不得参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竞标。
第二十九条 主管部门或者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违反协议的,由过错方承担违约责任,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对其授权的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负主要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竞标者授予特许经营权的;
(三)滥用职权、狗私舞弊的。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贵州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贵州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2007年11月23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保障公共利益及特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市政公用事业,实施特许经营的,适用本条例:
(一)城市供水、供气、集中供热;
(二)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
(三)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路灯、园林绿化、广场的养护;
(四)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清运和道路保洁;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市政公用事业项目。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有权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授权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县级人民政府主管市政公用事业的部门(以下简称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特许经营活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增加对市政公用事业的财政投入。鼓励利用各种社会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及从事特许经营。
第六条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公共利益优先和有偿使用的原则。
第七条公众享有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对特许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
第二章特许经营权
第八条特许经营权的授权主体是有市政公用事业事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
跨行政区域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本着有关各方平等协商的原则,共同加强监管。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所属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指导监督。
第九条特许经营者按照城市规划投资建设的市政公用设施,在特许经营期满或者特许经营权终止后,无偿移交政府。
第十条特许经营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一)在一定期限内,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权授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期满后按照特许经营协议无偿移交政府;
(二)在一定期限内,将建成项目的经营权授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由特许经营者向政府支付项目建设费用,期满后按照特许经营协议无偿移交政府;
(三)在一定期限内,委托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前款第一、二项的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第三项的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8年。
第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制订特许经营项目的实施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制订特许经营项目的实施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实施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基本经济技术指标;
(三)选址和其他规划条件;
(四)特许经营形式及期限;
(五)投资回报率、价格测算;
(六)特许经营者应当具备的条件;
(七)国家规定和特许经营协议约定享受的财政补贴及其他优惠措施;
(八)特许经营权使用费的收取或者减免;
(九)保障措施。
第十二条特许经营者通过依法经营取得合理回报,并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承诺的范围可以涉及与特许经营项目有关的土地使用、提供相关基础设施、给予必要的补贴以及控制不必要的重复性竞争项目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不得向特许经营者承诺固定回报、商业风险分担,不得为特许经营者提供融资、贷款担保及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事项。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不得向特许经营者指令非公益性任务,特许经营者为完成公益性目标而承担人民政府指令性任务的,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申请特许经营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注册并具有相应的从业能力;
(二)良好的银行资信和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三)相应的注册资本、经营资金、设备、设施;
(四)技术、经营负责人具有相应从业经历和业绩,关键岗位人员具有相应的从业能力;
(五)可行的经营方案;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应当依法通过招标方式,按照下列程序选择投资者或者经营者:
(一)按照特许经营项目的实施方案制定招标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在国家或者省指定的两种以上媒体公布特许经营项目招标条件;
(二)根据招标条件,对特许经营的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和方案预审,推荐出符合条件的投标候选人;
(三)组织评审委员会依法进行评审,并经过质询和公开答辩,择优选择特许经营者;
(四)向社会公示中标结果,公示时间不少于20个工作日;
(五)公示期满,对中标者没有异议的,与中标者签订特许经营协议。
第十六条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确定特许经营者的,可以采取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确定特许经营者,但是特许经营项目所涉及的土建工程及重要设备应当按照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执行。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应当向社会公示特许经营项目和特许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公示20个工作日后,与特许经营者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所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特许经营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许经营内容、区域、范围和期限;
(二)产品和服务标准;
(三)产品和服务价格或者收费;
(四)公用设施的权属与处置;
(五)设施维护和更新改造;
(六)安全管理责任;
(七)履约担保;
(八)经营权的终止和变更;
(九)违约责任;
(十)特许经营权的收回;
(十一)争议解决方式;
(十二)双方认为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取得特许经营权的经营者,应当支付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使用费。垃圾清扫、清运和道路保洁等微利的特许经营项目,根据特许经营项目的实施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减免特许经营权使用费。
特许经营权使用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第十九条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在特许经营期届满之前半年内,应当组织专家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运行设备设施状况应当符合特许经营协议的要求。特许经营者对应当更新和维修的设备设施,应当立即更换和维修,不予更换和维修的,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条特许经营者经营期满或者提前终止特许经营权的,在移交市政公用设施时,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特许经营协议做好原特许经营者与新特许经营者的交接工作,以保证市政公用产品供应或者服务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新的经营者未确定之前,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代表政府接管。
第三章特许经营者的权利义务
第二十一条特许经营者依法取得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人民政府及其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不得擅自撤销或者改变。
授予特许经营权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授权主体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授予的特许经营权。由此给特许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二条特许经营者具有下列权利:
(一)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特许经营协议的约定自主经营;
(二)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特许经营协议的约定收取费用、获取合法收益;
(三)依法请求制止和排除侵害特许经营权的行为;
(四)申请对发展规划和价格等进行调整;
(五)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
(六)拒绝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等非法增加企业负担的行为;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和特许经营协议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三条特许经营协议期限届满时,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重新选择特许经营者。在同等条件下,原特许经营者依法享有优先权。
第二十四条特许经营者在经营期间,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正常经营时,可以向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提出提前终止特许经营权的申请,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应当批准提前终止特许经营权。
特许经营者因不可抗力以外的其他原因需要提前终止特许经营权的,按照特许经营协议的退出条件,应当提前半年向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提出申请,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可以组织专家对企业运行经营情况、设备、管理等进行评估,在满足交接条件后,经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批准,终止其特许经营权;未经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批准的,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五条特许经营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制定企业生产、供应计划;
(二)在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特许经营业务;
(三)按照国家和省颁布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向用户提供安全、方便、稳定和价格合理的产品或者服务;
(四)接受有关部门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五)按时将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计划、报告、董事会决议、董事会成员和主要管理人员的变更等报授权主体备案;
(六)定期对生产设施、设备进行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保证生产设施、设备运转良好;
(七)对提供不合格产品和不履行服务协议给用户造成损失的予以赔偿;
(八)因设备管道检修停水、停气的,应当提前24小时告知用户;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六条特许经营者在经营期间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转借、出租、涂改、伪造特许经营许可证;
(二)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或者以承包经营、挂靠等方式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
(三)擅自将所经营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处置或者抵押;
(四)未经授权或者超越特许经营协议约定范围,从事特许经营;
(五)擅自调整市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六)擅自停业、歇业;
(七)不按照有关标准、规范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八)不履行普遍服务义务或者不履行养护、维修和更新义务,危及公共利益或者公共安全;
(九)其他违法或者违反特许经营协议的经营活动。
第二十七条特许经营者被实施临时接管或者特许经营权提前终止后,原特许经营者应当在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规定的时间内,将维持特许经营业务正常运作所需的资产和档案,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移交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指定的单位。在指定的单位完成接管前,特许经营者应当按照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的要求履行职责,维持正常的经营业务。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特许经营项目的实施方案;
(二)公布特许经营者基本情况,特许经营的内容及期限,收费标准及支付方式,质量标准及保证措施,对消费者的保护和赔偿责任等;
(三)监督特许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和特许经营协议;
(四)受理、处理和公布对特许经营者的投诉;
(五)组织专家对特许经营者的经营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或者评估,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其限期整改;
(六)制定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急预案,在出现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紧急情况时,采取有效措施或者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
(七)制定安全标准和保障制度,对有关设备、设施、作业场所、操作规程等进行监督检查;
(八)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提交特许经营实施情况报告;
(九)协助价格主管部门核算和监控企业成本,必要时提出价格调整建议;
(十)特许经营期满或者提前终止特许经营权后,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特许经营协议的约定接收或者监督原特许经营者向新特许经营者移交特许经营项目和有关资料;
(十一)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九条有市政公用事业事权的人民政府应当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可以组织专家和公众代表对特许经营者进行评议,接受单位、个人的投诉、举报。
有市政公用事业事权的人民政府及其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在收到单位、个人的投诉、举报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并书面答复实名投诉者、举报者,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至30个工作日。
第三十条特许经营者因经营管理不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危及市政公用事业运行的,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可以依法采取临时接管等措施督促其履行义务。
第三十一条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特许经营协议,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每年对特许经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机构运行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处理意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三十二条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价格管理权限,加强对市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价格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或者调整市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价格,查处价格违法行为。
第三十三条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特许经营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特许经营权的,由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撤销特许经营权,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被撤销特许经营权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3年内不得申请从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
第三十六条特许经营者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行为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特许经营权。
特许经营者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或者第五项行为的,依法没收其非法所得,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并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特许经营权。
特许经营者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六项、第七项、第八项行为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撤销特许经营权。造成他人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特许经营权授权主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授予特许经营权或者超越法定职权授予特许经营权的;
(二)未经公开招标或者其他公平竞争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的;
(三)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第三十八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特许经营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条例施行前已授权的特许经营项目,授权书和特许经营协议有规定或者约定的,从其规定或者约定。未作规定或者约定的,适用本条例。
第四十条本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2007年12月20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2006年5月2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七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7年12月20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选择特许经营者,在特定范围和期限内经营市政公用事业某项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及其管理的,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遵循公共利益、公共安全优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五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合理布局、有效配置资源,鼓励跨行政区域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实行共享。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增加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投入。
特许经营者因承担政府指令任务造成经济损失的,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城市人民政府的建设、市政公用、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
发展和改革、监察、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监、价格、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 特许经营者应当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向用户提供安全、优质、稳定的产品与服务,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特许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取得合理回报,并承担相应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第九条 社会公众享有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及其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和提出意见的权利;有权对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侵害自身利益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加强公众对特许经营活动的监督,及时研究解决公众提出的意见和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采取听取专项报告,组织代表视察、调查等形式,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情况的监督。
第二章 特许经营许可
第十一条 下列市政公用事业项目,条件成熟的,可以依法实施特许经营:(一)供水、供气、供热;(二)公共交通;(三)生活垃圾清扫、清运,路面保洁;(四)城市道路、桥涵、路灯、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养护;(五)污水、垃圾处理;(六)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市政公用事业项目。
第十二条 第十一条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和第六项规定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是否实施特许经营及其实施时间,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后决定。
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是否实施特许经营及其实施时间,由城市人民政府决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供水项目是否实施特许经营及其实施时间,由城市人民政府决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按照第一款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应当有专家、企业代表、社会公众代表等参加,其中社会公众代表的比例不得少于三分之一。
第十三条 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实施特许经营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项目名称。(二)项目基本经济技术指标和服务标准;(三)选址和其他规划条件;(四)特许经营期限;(五)净资产收益、投资收益、成本收益、价格和收费标准测算及调整;(六)特许经营者的选择方式;(七)政府承诺的范围;(八)保障措施;(九)城市人民政府认为应当明确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从事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特许经营:(一)银行资信、财务状况良好;(二)有满足该项目经营必需的资金、设备和设施;(三)有相应数量和从业资格的技术、管理、财务人员;(四)有相应的经营方案和保证提供持续、稳定、方便、及时、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根据城市人民政府的授权,可以采取招标、有偿转让、委托的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与特许经营者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新建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应当依法采取招标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通过招标方式未能确定特许经营者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直接委托的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
现有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资产有偿转让或者委托的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有偿转让所得资金应当用于同类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第十六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根据城市人民政府的授权,可以将特许经营项目的投资建设权、经营权一并赋予特许经营者,也可以将经营权单独赋予特许经营者。将特许经营项目的投资建设权、经营权一并赋予特许经营者的,应当结合收回投资所需期限、行业特点、规模、经营方式确定特许经营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30年。
将特许经营项目的经营权单独赋予特许经营者的,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
第十七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将招标投标情况和拟确定的特许经营者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公示期满,对拟确定的特许经营者没有异议或者异议不大的,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赋予特许经营权。
第十八条 特许经营合同应当载明下列内容:(一)特许经营项目名称、特许经营许可主体、特许经营者;(二)特许经营的方式、区域和有效期限;(三)产品、服务的质量标准,以及保证持续提供产品、服务的措施;(四)产品、服务的价格及其调整程序;(五)技术改造,设施、设备的权属、处置、移交、养护、维修与更新;(六)特许经营者的收益方式、利润率及政府补贴、补偿的方式和数额;(七)市政公用设施使用费的收取或者减免;(八)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及责任;(九)履约担保和违约责任;(十)特许经营权的变更和终止;(十一)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 特许经营合同内容发生变更的,合同双方应当签订补充协议。因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需要变更合同的,应当保证特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特许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 特许经营者依法取得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有关人民政府及其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不得擅自撤回或者改变。
第二十一条 特许经营者享有下列权利:(一)依法自主经营;(二)依法获取收益;(三)请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止和排除侵害特许经营权的行为;(四)建议对发展规划和价格等进行调整;(五)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和补贴、补偿;(六)拒绝和抵制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集资、摊派行为;(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 特许经营者新建、更新、改造、维护市政公用设施,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符合城市规划和专业规划;(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三)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四)因紧急情况需要抢修时,应当先抢修,并报告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五)新建、更新、改造完成后,按照国家规定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六)法律、法规的其他有关规定。
前款第二项规定的方案,应当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并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三条 新增用户连接、使用特许经营的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批准,并与特许经营者签订连接、使用合同。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给予特许经营者补贴、补偿:(一)因政府确定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因素造成亏损的;(二)因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需要,依法征用市政公用设施的;(三)特许经营者承担政府的指令任务增加支出的。
补贴、补偿的具体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十五条 特许经营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根据特许经营合同,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计划和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备案;(二)按照特许经营合同,根据政府确定的价格,提供数量充足和质量合格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并向社会公示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标准;(三)按照城市规划和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建设、更新、改造和维护相关市政公用设施;(四)接受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对产品、服务的数量、质量、价格以及安全状况等的监督检查;(五)经营期满或者解除特许经营合同后,向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指定的单位完整移交市政公用设施、设备、图纸和养护、维修、更新改造记录以及用户档案等资料;(六)特许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达不到规定标准或者合同约定标准的,应当减收或者免收相关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六条 特许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一)转让或者以承包经营、挂靠等方式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二)以特许经营权设定担保或者转让、出租、抵押特许经营的设施、设备;(三)超出特许经营合同范围,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四)降低所提供的市政公用产品、服务的质量,减少应当提供的市政公用产品、服务数量,延误提供市政公用产品、服务的时间,擅自提高市政公用产品、服务的价格;(五)违反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用户收取费用;(六)擅自停业、歇业;(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依法制定行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建设计划和产品、服务质量标准;(二)建立特许经营检测和评估制度,加强对特许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示对产品、服务质量的检测、评估结果和整改情况;(三)监督特许经营者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义务;(四)监督特许经营者制定并执行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五)监督特许经营者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六)受理公众的投诉;(七)依法查处特许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八)向城市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提交对特许经营者的监督检查报告;(九)制定应急预案,并在出现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紧急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或者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十)每年初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报告上一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实施情况;(十一)向经营出现异常的特许经营者派驻市政公用事业监管员;(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八条 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特许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
第二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行业特点设立利润调节金,专项用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者利润的调控。
特许经营者净资产利润率超出国家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部分,存入其利润调节金专户。
利润调节金的提取、监管、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制定。第三十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市政公用事业公众监督委员会,代表公众对特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委员会成员中非政府部门的专家和公众代表不得少于三分之二。
公众监督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关系公共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听取公众监督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公众监督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第三十一条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报经同级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应当终止特许经营合同,撤销其特许经营权,并实施临时接管和强制措施:(一)转让、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或者以特许经营权设定担保的;(二)转让、出租、抵押特许经营的设施、设备的;(三)因转让股权或者财产而出现不符合许可资格条件的;(四)达不到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的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的;(五)经营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影响公共利益的;(六)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无法继续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七)擅自停业、歇业的;(八)未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九)法律、法规规定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条 撤销特许经营权的决定由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书面通知特许经营者。特许经营者可以自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5日内,提出书面申辩或者要求举行听证。
特许经营者要求举行听证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20日内组织听证。特许经营者对撤销特许经营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三条 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特许经营权被撤销后,在新的特许经营者接管前,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启动应急预案,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保证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正常提供。
第三十四条 特许经营者因不可抗力无法继续经营的,可以申请终止特许经营合同。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临时接管该项目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保证该市政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正常提供,并于接管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确定新的特许经营者。
第三十五条 特许经营期满前6个月,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方案,组织对特许经营项目进行招标,选择新的特许经营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有相应从业经历和业绩良好的企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其特许经营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被撤销特许经营权的企业,3年内不得申请从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取得特许经营权,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二)转让、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或者以特许经营权设定担保的;(三)转让、出租、抵押特许经营的设施、设备的;(四)超出特许经营合同范围,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五)未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而拒不改正的;(六)经营期满未按照约定移交特许经营的市政公用设施、设备、图纸和养护、维修、更新改造记录以及用户档案等资料的。
第三十八条 特许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处以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用户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转让股权或者财产而出现不符合许可资格条件的;(二)达不到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的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三)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重大质量、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影响公共利益的;(四)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无法继续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五)擅自停业、歇业的。
第三十九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监督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同级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2006年5月2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2006年5月2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七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2007年12月20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选择特许经营者,在特定范围和期限内经营市政公用事业某项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及其管理的,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遵循公共利益、公共安全优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合理布局、有效配置资源,鼓励跨行政区域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实行共享。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增加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投入。
特许经营者因承担政府指令任务造成经济损失的,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城市人民政府的建设、市政公用、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
发展和改革、监察、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监、价格、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 特许经营者应当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向用户提供安全、优质、稳定的产品与服务,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特许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取得合理回报,并承担相应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第九条 社会公众享有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及其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和提出意见的权利;有权对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侵害自身利益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加强公众对特许经营活动的监督,及时研究解决公众提出的意见和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采取听取专项报告,组织代表视察、调查等形式,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情况的监督。
第二章 特许经营许可
第十一条 下列市政公用事业项目,条件成熟的,可以依法实施特许经营:
(一)供水、供气、供热;
(二)公共交通;
(三)生活垃圾清扫、清运,路面保洁;
(四)城市道路、桥涵、路灯、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养护;
(五)污水、垃圾处理;
(六)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市政公用事业项目。
第十二条 第十一条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和第六项规定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是否实施特许经营及其实施时间,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后决定。
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是否实施特许经营及其实施时间,由城市人民政府决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供水项目是否实施特许经营及其实施时间,由城市人民政府决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按照第一款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应当有专家、企业代表、社会公众代表等参加,其中社会公众代表的比例不得少于三分之一。
第十三条 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实施特许经营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基本经济技术指标和服务标准;
(三)选址和其他规划条件;
(四)特许经营期限;
(五)净资产收益、投资收益、成本收益、价格和收费标准测算及调整;
(六)特许经营者的选择方式;
(七)政府承诺的范围;
(八)保障措施;
(九)城市人民政府认为应当明确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从事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特许经营:
(一)银行资信、财务状况良好;
(二)有满足该项目经营必需的资金、设备和设施;
(三)有相应数量和从业资格的技术、管理、财务人员;
(四)有相应的经营方案和保证提供持续、稳定、方便、及时、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根据城市人民政府的授权,可以采取招标、有偿转让、委托的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与特许经营者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新建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应当依法采取招标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通过招标方式未能确定特许经营者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直接委托的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
现有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资产有偿转让或者委托的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有偿转让所得资金应当用于同类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第十六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根据城市人民政府的授权,可以将特许经营项目的投资建设权、经营权一并赋予特许经营者,也可以将经营权单独赋予特许经营者。
将特许经营项目的投资建设权、经营权一并赋予特许经营者的,应当结合收回投资所需期限、行业特点、规模、经营方式确定特许经营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30年。
将特许经营项目的经营权单独赋予特许经营者的,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
第十七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将招标投标情况和拟确定的特许经营者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公示期满,对拟确定的特许经营者没有异议或者异议不大的,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赋予特许经营权。
第十八条 特许经营合同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特许经营项目名称、特许经营许可主体、特许经营者;
(二)特许经营的方式、区域和有效期限;
(三)产品、服务的质量标准,以及保证持续提供产品、服务的措施;
(四)产品、服务的价格及其调整程序;
(五)技术改造,设施、设备的权属、处置、移交、养护、维修与更新;
(六)特许经营者的收益方式、利润率及政府补贴、补偿的方式和数额;
(七)市政公用设施使用费的收取或者减免;
(八)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及责任;
(九)履约担保和违约责任;
(十)特许经营权的变更和终止;
(十一)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 特许经营合同内容发生变更的,合同双方应当签订补充协议。因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需要变更合同的,应当保证特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第三章 特许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 特许经营者依法取得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有关人民政府及其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不得擅自撤回或者改变。
第二十一条 特许经营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自主经营;
(二)依法获取收益;
(三)请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止和排除侵害特许经营权的行为;
(四)建议对发展规划和价格等进行调整;
(五)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和补贴、补偿;
(六)拒绝和抵制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集资、摊派行为;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 特许经营者新建、更新、改造、维护市政公用设施,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城市规划和专业规划;
(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三)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四)因紧急情况需要抢修时,应当先抢修,并报告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
(五)新建、更新、改造完成后,按照国家规定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六)法律、法规的其他有关规定。
前款第二项规定的方案,应当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并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三条 新增用户连接、使用特许经营的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批准,并与特许经营者签订连接、使用合同。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给予特许经营者补贴、补偿:
(一)因政府确定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因素造成亏损的;
(二)因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需要,依法征用市政公用设施的;
(三)特许经营者承担政府的指令任务增加支出的。
补贴、补偿的具体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十五条 特许经营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根据特许经营合同,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计划和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备案;
(二)按照特许经营合同,根据政府确定的价格,提供数量充足和质量合格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并向社会公示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标准;
(三)按照城市规划和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建设、更新、改造和维护相关市政公用设施;
(四)接受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对产品、服务的数量、质量、价格以及安全状况等的监督检查;
(五)经营期满或者解除特许经营合同后,向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指定的单位完整移交市政公用设施、设备、图纸和养护、维修、更新改造记录以及用户档案等资料;
(六)特许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达不到规定标准或者合同约定标准的,应当减收或者免收相关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六条 特许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转让或者以承包经营、挂靠等方式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
(二)以特许经营权设定担保或者转让、出租、抵押特许经营的设施、设备;
(三)超出特许经营合同范围,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四)降低所提供的市政公用产品、服务的质量,减少应当提供的市政公用产品、服务数量,延误提供市政公用产品、服务的时间,擅自提高市政公用产品、服务的价格;
(五)违反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用户收取费用;
(六)擅自停业、歇业;
(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制定行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建设计划和产品、服务质量标准;
(二)建立特许经营检测和评估制度,加强对特许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示对产品、服务质量的检测、评估结果和整改情况;
(三)监督特许经营者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义务;
(四)监督特许经营者制定并执行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
(五)监督特许经营者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六)受理公众的投诉;
(七)依法查处特许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八)向城市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提交对特许经营者的监督检查报告;
(九)制定应急预案,并在出现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紧急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或者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
(十)每年初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报告上一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实施情况;
(十一)向经营出现异常的特许经营者派驻市政公用事业监管员;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八条 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特许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
第二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行业特点设立利润调节金,专项用于市政公用事z特许经营者利润的调控。
特许经营者净资产利润率超出国家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部分,存入其利润调节金专户。
利润调节金的提取、监管、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市政公用事业公众监督委员会,代表公众对特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委员会成员中非政府部门的专家和公众代表不得少于三分之二。
公众监督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关系公共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听取公众监督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公众监督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第三十一条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报经同级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应当终止特许经营合同,撤销其特许经营权,并实施临时接管和强制措施:
(一)转让、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或者以特许经营权设定担保的;
(二)转让、出租、抵押特许经营的设施、设备的;
(三)因转让股权或者财产而出现不符合许可资格条件的;
(四)达不到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的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的;
(五)经营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影响公共利益的;
(六)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无法继续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
(七)擅自停业、歇业的;
(八)未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而拒不改正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条 撤销特许经营权的决定由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书面通知特许经营者。特许经营者可以自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5日内,提出书面申辩或者要求举行听证。
特许经营者要求举行听证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20日内组织听证。特许经营者对撤销特许经营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三条 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特许经营权被撤销后,在新的特许经营者接管前,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启动应急预案,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保证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正常提供。
第三十四条 特许经营者因不可抗力无法继续经营的,可以申请终止特许经营合同。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临时接管该项目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保证该市政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正常提供,并于接管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确定新的特许经营者。
第三十五条 特许经营期满前6个月,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方案,组织对特许经营项目进行招标,选择新的特许经营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有相应从业经历和业绩良好的企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其特许经营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被撤销特许经营权的企业,3年内不得申请从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特许经营权,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
(二)转让、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或者以特许经营权设定担保的;
(三)转让、出租、抵押特许经营的设施、设备的;
(四)超出特许经营合同范围,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
(五)未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而拒不改正的;
(六)经营期满未按照约定移交特许经营的市政公用设施、设备、图纸和养护、维修、更新改造记录以及用户档案等资料的。
第三十八条 特许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处以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用户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转让股权或者财产而出现不符合许可资格条件的;
(二)达不到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的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三)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重大质量、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影响公共利益的;
(四)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无法继续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
(五)擅自停业、歇业的。
第三十九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监督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同级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2006年5月2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