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
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
姓名:古今学号:2010302340250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那时候政府的管理职能十分有限,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建立后,资产阶级、新贵族控制下的政党政治操纵着国家权力的分配,政府公职人员也随着执政党的更替而不断变动。恩赐官职与政党分赃产生了大量贪污腐败。在此背景下,国家公职人员的管理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与之相应的制度。近代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沿于英国的文官制度;而从历史教科书看世界上最早以考试方式取录公职人员的是古老的中国。隋唐时期即设吏、兵两部选拔文官及武官,及后来的科举制度。19世纪的后30年,通过两次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和资本出现了集中的趋势,人类进入了大企业时代。这些大企业往往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经营,甚至掌握着该国的经济命脉。在经营模式上,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从此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议会至上”的时代已无法适应工业生产迅速发展,随之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迅速增强,迫切需要改革公职任用制度,提高行政效率。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先后创立了公务员制度。自公务员制度诞生以来,围绕着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这一互相矛盾的命题,各国都在不断地完善相关制度,使之更好地为庞大的国家机器服务。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特点是实行“两官分途”。“两官”即政务类公务员和事务类公务员,也称政务官和事务官。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是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相适应的,既适应了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需要,又保证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沿用原苏联的人事行政制度。党政领导干部的职务实行选任制,但也有一部分实行委任制。党政机关干部的职务则全部实行委任制。在我国的政治理念中,不论是党政领导干部还是党政机关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必须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选拔任用的条件上,根据 1
不同的职位和所负的职责,对担任领导职务和担任非领导职务、担任较低领导职务和担任较高领导职务的人员,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但都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标准和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虽起步较晚,但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和传统的人事行政制度相比,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二是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三是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四是具有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五是具有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我国公务员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2条的规定,公务员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有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领导成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选任制公务员在选举结果生效时即任当选职务;任期届满不再连任,或者任期内辞职、被罢免、被撤职的,其所任职务即终止。委任制公务员遇有试用期满考核合格、职务发生变化、不再担任公务员职务以及其他情形需要任免职务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任免其职务。简而言之,国家公务员按职位类别分为综合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三类。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实行任期制,并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按照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实行常任制,国家公务员执行宪法、组织法和国家公务员法以及国家公务员实施细则等配套法规具体规定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18章107条,规定了14种制度:职位分类制度、录用制度、考核制度、职务任免制度、职务升降制度、奖励制度、惩戒制度、培训制度、交流与回避制度、工资福利保险制度、辞职辞退制度、退休制度、申述控告制度、职位聘任制度、法律责任。其立法宗旨是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公务员的权利是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执行公务过程中可以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保障。公务员的权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身份权,即公务员以本人身份取得的权利;
二、职权,即公务员在执行公务的权利 ;
三、保障请求权(救济权),即公务员的权利受到侵犯时的权
利,目的在于使公务员充分享受基本权利、保障权利的完整实现,而这也是公务员权利保障的核心权利。可以说公务员的权利是一把双刃剑,公务员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有任何特权存在,利用着这些权力管理人民,协调事务,促进国家和谐、高效地发展;倘若使用不当,任由权力滥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就会侵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激起民愤,损害党和政府及公务员队伍自身的形象。因此对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宪法所确立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重要的保证,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成功的保证,作为保证我国各项事业健康顺利的重要政治制度——公务员制度,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级党的组织对公务员中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监督。公务员行政权力使用不当或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而引发的公务员权力制约问题已成焦点,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百姓中的形象,挑战的是法律权威和尊严,成为依法治国的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了民众仇权的心态。而对于公务员的权力过分制约又会削弱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导致公务员追求平庸与安定,使社会发展缺乏应有的动力,长此下去无异于瓦解了国家的管理能力,也是极其危险的举动。因此,对于公务员权力的态度必然是既制约又保障。只有加以制约,人民才会安心让公务员行使职权;只有加以保障,公务员才会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权衡利弊后我们须以恰当的力度限制公务员的权力,协调好制约与保障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样才能建设起健康的官民关系,使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完善公务员法律监督制度,建立限制行政权力滥用的社会机制。首先,建立健全行政权力的自我监督或内部监督机制,即依据已设定的义务规范、责任规定,对行政权力实施的范围、力度、方向、后果进行过程控制,使权力制约内在化。其次,建立行政权力的制度监督或外部监督,即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运用党纪政纪、法律制度和社会力量,对行政权力的运行状况以及公务员的言行与作为进行察看与督促,使权力制约公开化。如党内监督、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及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普通公民的监督、舆论监督等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性质的国家。再次,公务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勉尽责,努
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从各方面为社会公众起到表率作用,树立公务员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人民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授予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权力,必须加以保障,有必要明确公务员的权利,建立职位保障制度、培训制度、辞职制度、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申诉控告等制度,使公共事务管理有效地实施,发挥其维护秩序,保护人民权利,增进公共利益和福利的积极作用。要求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经常进行监督和检查,具体到个人和组织因违法行使公民权而给他人权利或公共利益带来损害时,人民有权要求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及时予以控制和惩戒。再譬如个人和组织,在行使权利时普遍有趋利避害的心态,对于他人的福利和公益事业关心较少,人民有权要求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这些方面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这些积极作用意味着行政权力在合法范围内行使时,它就是应当予以保护和维持的。
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公务员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它不仅是指国家采取什么措施确保法律赋予公务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以实现,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当公务员的权利受到侵犯后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补救以及如何补救。公务员法是第一条明确规定了保障公务员的权益是制定公务员法的目的之一,形成了公务员权利保障的法律机制。公务员权利保障应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公务员权利的宣告,即法律为公务员设定了哪些权利; 第二是公务员权利侵害的预防机制,即国家法律规定用以保障公务员权利的机制,为此许多国家建立起很多相应的制度,主要有身份保障、工资福利保障、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保障等;第三是公务员权利被侵害之后的行政救济机制,即公务员依法要求特定国家机关撤销或变更违法或不当具体人事行政行为,并获得赔偿的法律制度。另外,申诉控告制度是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内容包括复核法律制度申诉法律制度和控告法律制度。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受法律保护,一方面意味着公务员可以依法享有某些豁免权,如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对有错误的决定或者命令,经提出后上级仍要求执行的,公务员不承担执行的后果。又如国家赔偿法规定,公务员履行职务过程中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而造成的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也意味着国家采取措施排除妨碍公务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我国公务员法在保障
公务员作为劳动者权益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如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退休金以及录用、培训、奖励、辞退等所需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且规定,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公务员工资应当按时足额发放。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但仅此而已,并没有规定这些权利的保障措施和程序,当公务员与所在机关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时,如何寻求救济并不明确。为此,我们必须协调好制约与保障的关系。对于不同职务不同地域的公务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限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我们也要积极调整策略,迎合新的时代形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公务员享有法律上的权利,承担法律上的义务;国家机关作出影响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制度的完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当前公务员制度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地方,相信我们的国家有关部门一定会借鉴国外公务员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扬长避短、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以激励先进,弘扬正气,让公务员更好地履行公职,恪敬职守勤奋敬业,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从而保证公务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论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
论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
自公务员制度从18世纪诞生以来,围绕着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这一互相矛盾的命题,人们不断地完善相关制度,现已取得不小的成效。
公务员的权利是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执行公务过程中可以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保障。公务员的权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身份权,即公务员以本人身份取得的权利;
二、职权,即公务员在执行公务的权利 ;
三、保障请求权(救济权),即公务员的权利受到侵犯时的权利,目的在于使公务员充分享受基本权利--保障权利的完整实现,而这也是公务员权利保障的核心权利。
可以说公务员的权利是一把双刃剑,公务员行使着国家赋予他们的特别权力,同时利用这些权力管理人民,协调事务,促进国家和谐、高效发展,但正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若使用不当,任由权力滥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就会侵害国家和民众的根本利益。激起民愤,抹黑了公务员的形象。
因此对公务员权利的制约与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建设起和谐的社会之风。在我国, 行政权力使用不当或滥用是当前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法律权威和法律尊严,成为依法治国的巨大障碍。因此, 必须完善法律监督制度, 建立限制行政权力滥用的社会机制。首先, 建立行政权力的自我监督或内部监督机制, 即依据已设定的义务规范、责任规定, 对行政权力的范围、力度、方向、后果进行控制, 使权力制约内在化。其次, 建立行政权力的制度监督或外部监督, 即依据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力量, 对行政权力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 使权力制约公开化。这一监督的内容十分丰富, 如执政党的监督、非执政党及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普通公民的监督、舆论监督等等。这样, 才能建立真正的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性质的国家。另一方面, 人民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授予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权力, 必须加以保障, 使公共事务管理有效地实施, 发挥其维护秩序, 保护人民权利, 增进公共利益和福利的积极作用。要求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经常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检查具体个人和组织因违法行使公民权而给他人权利或公共利益带来损害时, 人民要求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及时予以控制和惩戒社会中某些资源或机会的利用可以促进社会福利, 但由于资源和机会本身有限, 或只有符合特定资格和条件的个人和组织才能获得, 所以, 人民要求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审核申请的个人和组织的条件, 并负责授益给合格者社会中大部分具体个人和组织, 在行使权利时普遍有趋利避害的心态, 对于他人的福利和公益事业关心较少,人民要求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这些方面要有所作为。这些积极作用意味着行政权力在合法范围内行使时,它就是应当予以保护和维持的。另外,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公务员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指国家采取什么措施确保法律赋予公务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以实现,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当公务员的权利受到侵犯后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补救以及如何补救。公务员法是第一条明确规定了保障公务员的权益是制定公务员法的目的之一,而且形成了公务员权利保障的一整套法律机制。
公务员权利保障应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公务员权利的宣告,即法律为公务员设定了哪些权利; 第二是公务员权利侵害的预防机制,即国家法律规定用以保障公务员权利的机制,为此许多国家建立起很多相应的制度,主要有
身份保障、工资福利保障、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保障等;第三是公务员权利被侵害之后的救济机制,即公务员依法要求特定国家机关撤销或变更违法或不当具体人事行政行为,并获得赔偿的法律制度。另外申诉控告制度是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内容包括复核法律制度申诉法律制度和控告法律制度。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受法律保护,一方面意味着公务员可以依法享有某些豁免权,如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对有错误的决定或者命令,经提出后上级仍要求执行的,公务员不承担执行的后果。又如国家赔偿法规定,公务员履行职务过程中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而造成的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也意味着国家采取措施排除妨碍公务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我国公务员法在保障公务员作为劳动者权益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如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退休金以及录用、培训、奖励、辞退等所需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且规定,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公务员工资应当按时足额发放。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但仅此而已,并没有规定这些权利的保障措施和程序,当公务员与所在机关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时,如何寻求救济并不明确。
为此,我们必须协调好制约与保障的关系。对于不同职务不同地域的公务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限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我们也要积极调整策略,迎合新的时代形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公务员享有法律上的权利,承担法律上的义务;国家机关作出影响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制度的完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当前公务员制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也要竭尽全力促进公务员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公务员制约
公务员队伍是我国干部队伍的主体,也是谋划、实施和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要贯彻和实现这一要求,公务员队伍首当其冲,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切实建立起进出有 序、管理规范、充满活力的公务员管理机制。为此,按照组织部“调研月”活动安排,笔者就全县公务员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认真调研
一、基本情况
从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县公务员队伍大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过渡型公务员。《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后,按照国家和省市安排,我县于1997年对县直单位和乡镇机关符合条件的行政编制人员通过统一组织考试,全部过渡成了国家公务员。第二部分是考录型公务员。从1998年开始,全省实行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后,全县先后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公务员42名。第三部分是政策型公务员。2005年,省上出台政策,对全县符合条件的95名乡镇招聘干部,按规定统一转换身份进入了公务员序列。第四部分是登记型公务员。《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后,严格实行公务员登记管理制度,我县对241名符合登记条件参管事业单位干部进行了依法登记。目前,全县共有公务员编制1259名,已审批登记的1181名。从公务员分布的领域来看,党委机关71名,政府机关502名,乡镇机关421名,人大机关25名,政协机关17名,法院机关74名,检察院机关45名,民盟及工商联机关5名,参管单位21名。从公务员队伍的结构来看,性别:男性933名、女性248名;学历层次:研究生14名、本科383名、大专461名、中专180名、高中及以下143名;职务:县处级42名、乡科级764名、科员375名;年龄:35岁以下376名、35—45岁543名、45岁以上262名。
二、主要问题
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和公务员管理各项单行法规的不断完善,从“进、管、出”三个环节规范管理的公务员法制化体系基本建立。但从我县实际来看,公务员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与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1、公务员队伍总量偏少。全县公务员编制1259名,而实有公务员1181名,其中科员375名,仅占40.2%。由于总量不足,一方面造成后备干部培养“断源”,给党政领导推荐选拔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导致有些单位大量借调事业干部,造成行政事业混编、人员混岗,给公务员管理带来很大被动。
2、平均年龄偏大。全县公务员中以35—45岁年龄段为主体,而其中40岁以上达345人,占这个年龄段总数的63.5%。不论是与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要求相比,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节奏相比,高龄公务员明显偏多。从具体的年龄结构来看,全县公务员中35岁以下的376名、45岁以上的262名,分别占公务员总数的31.8%、22.2%。年轻力量不足,老龄化趋势加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也预示着公务员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隐患。
3、高学历人才偏少。全县公务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共397名,占公务员总数的33.6%,其中将近八成的本科学历都是参加工作后,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内容不够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专业知识的发挥。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善于研究、善于创新的人少,拍脑袋、凭经验办事的人多,工作缺乏创造力,流于一般化。
4、专业结构单一。全县公务员中“农”字专业的达到50%以上,其他如经济研究、现代管理、财税、金融、规划、法律以及与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紧缺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农”字专业人才比例偏高,从当前来看,有助于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但从长远来看,目前的专业结构非常不利于工业化建设,与打造新型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极不适应。
5、队伍活力不足。由 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干部队伍中“铁饭碗”、“大锅饭”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愿“守摊子”、甘当“ 太平官”;一些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到岸”思想严重,遇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工作上手不上心;一些刚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干部眼高手低,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按部就班,懵懂度日。工作中懒、散、滑,态度上冷、硬、横的现象普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衙门作风时有发生,弄虚作假、欺 上瞒下、虚报浮夸等现象见怪不怪,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还在于公务员管理机制。我国公务员制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宏观层面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健全,各环节的单行法规也相继配套,但相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管理,公务员系统还是相对比较封闭,有些方面已明显滞后。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
1、新陈代谢机制不健全。《公 务员法》及其他法规性文件对公务员的“进口”和“出口”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工作中,从上到下也都严格实行了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严把“进口关”,有效堵住了违规进人的制度漏洞。但在退出问题上,由于执法不严、缺乏有效监督等多方面的原因,公务员能进不能出依然是坚冰壁垒,未能从机制上得到根本解 决,公务员中“铁饭碗”、“铁交椅”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如《公务员法》中规定了公务员予以辞退的具体情形,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奉行“老好人”政 策,不敢动真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奖优不罚劣,失去了公务员有序退出的管理基础。由于公务员退出渠道不畅,使一些能力低下、工作平庸,甚至一些经常 不上班、上班不到岗、到岗不干事的“三不”干部长期占据重要岗位,有学识、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进不来,严重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另外,从广义上讲,公务员在部门之间、科室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促进公务员队伍新陈代谢的有效途径。但从实际来看,除领导干部能按规定正常交流外,一般干部大部分长期不流动,导致公务员在同一个单位和同一个岗位工作时间过长,产生厌倦情绪,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注重工作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更新,严重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的 能力建设。
2、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公 务员队伍的活力来源于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必须建立在职务升降、绩效考核等具体措施之上。但从现行的考核制度来看,对公务员的考核主 要以定性考核为主,没有分层分类、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标准,对个人工作业绩的评价没有与实际工作成效结合起来,对个人工作态度的评价没有与服务对象评议结合 起来,导致年终考核中凭印象打分,出现了光说不干的得分高、埋头苦干的反而得分低的怪现象,尤其是工作中敢于负责、敢于动真碰硬的优秀干部,由于工作中容 易得罪人,考核名次反而滞后,严重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还有些单位在考核中实行“排排座、分果果”,论职务、凭资历评定考核等次;还有些单位实行“轮 流坐庄”,今年该你、明年该他成了约定俗成的考核定律,使考核这一基础性的管理手段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在干部中形成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不良导向。在干部推荐考察中,有些单位不重能力重资历,不重德才重关系,一些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往往在民主推荐中得高票,一些不事张扬、踏实干事的干部 反而得不到干部的认同和拥护,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了一句空话。长期下去,势必助长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不良风气盛行,严重影响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建 设和发展。
3、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贯主张和坚持的干部教育培训方针,也是被实践证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定期开展公 务员培训,对促进公务员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在《公务员法》及《干部教育培训条例》中对公务员培训都作出 了明确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每年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开展公务员培训。但从培训的实际效果来看,真正有针对性、用得上的培训少之又少,大部 分培训都是流于形式,经费、时间等最基本的培训要素都难以保障,更何谈培训对提高公务员素质的实际效果。同时,公务员培训缺乏长期的规划设计。如何使培训 能与队伍实际、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切合,由于得不到科学系统的规划支撑,使得公务员的培训只能围绕党和国家大的政治活动停留在低层次的初级培训阶段。真 正适合于公务员能力与潜质开发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计划安排、培训经费投入、培训师资建设等在基层都还是一项空白。这也是我县公务员队伍虽然呈现出较高学 历,但实际能力和素质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的症结所在。此外,对于公务员的培训由于缺乏法制化的强制措施,许多单位将培训视为可有可无的工作,遇到培训任 务,不是借口推拖,就是派一些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充数,即便能派单位的骨干参加,也不能保证培训时间,使得本来就处于低水平的培训更难以取得实际成效。
4、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良 好的工作作风,其基础是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但从实际来看,有些单位对干部疏于管理、放任自流,纪律松散,监督缺位,只要无碍大局,就听之任之,怕伤面 子,怕得罪人,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任由不良风气滋生蔓延;有些单位外紧内松,做表面文章,制度订了一大堆,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形同虚设,没起 到任何实际作用;还有些单位的领导,追求一团和气,批评干部不关痛痒、点到为止,处罚干部心慈面软、折中求和,甚至有些领导对干部包庇袒护,欺上瞒下。单 位的监督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但由于人为因素,使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严重削弱了对干部日常行为的约束力度。同时,由于缺乏一套统一完善、方便快 捷的投诉、受理、查处机制,群众行使监督权往往是投诉无门路、查处无结果。群众监督渠道不畅,也使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失去了环境和支撑,形成了干部监督 的又一软肋。另外,应该说日常考核滞后也是干部监督缺位的重要原因。虽然县上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日常考核的通知》,要求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备 案。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系统可操作的量化考核指标,使平时考核成为年终考核的翻版,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等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还有一些单位对日常考 核引不起重视,考核中往往是见事不见人,单位领导凭印象定等次,缺乏透明度,失去了日常考核应有的监督作用。
四、对策措施
加 强全县公务员队伍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公务员法》规定的框架内,紧紧围绕“三县”战略目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优 化公务员队伍结构为突破口,以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重塑公务员良好形象为主题,积极从宏观层面完善制度体系,从微观层面强化贯彻落实,切实建 立起进出有序、管理规范、充满活力的公务员队伍建设机制,不断加快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1、继续完善考试录用制度。要 把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作为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重要途径,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凡进必考,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到公务员 队伍中来,不断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要进一步改进招考方式,加强对应试人员实际能力的检验和测评,防止“高分低能”现象。要进一 步扩大招考范围,按照“缺岗补岗”的原则,将一些专业性岗位纳入招考计划,切实增强公务员对岗位的适应性。
2、积极探索聘任制和政府雇员制。要 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对部分操作性、辅助性、技术性、临时性或其他适宜的职位,实行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以契约化形式确立用人单位与聘任制公务员的 关系。聘任制公务员在聘期内享受公务员的待遇,落聘、辞聘或解聘后即进入失业保险,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对财政、金融、法律、经贸、城市规划、信息、高新 技术等方面特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实行政府雇员制。政府雇员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不占政府行政编制,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部门,有效 解决政府部门急需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
3、推进和规范竞争上岗制度。要 继续推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扩大竞争上岗范围,加大跨部门竞争上岗的力度,定期推出一部分空缺领导职位,实行公开竞争,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 良好环境。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公务员工作的力度,坚决清退在编不在岗以及长期不到岗的干部,努力形成人尽其 才、才尽其用、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环境和机制。
4、改进和完善公务员考核办法。要探索建立以工作实绩为核心兼顾群众评价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按照“于人激励、于法严格、于事方便”的要求,积极推行分层分类量化考核制度。通过多层面考 核,使被考核人的下级、同级、上级以及服务对象都能以适当的形式参与考核,确保考核结果全面客观公正,不断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要进一步完善考核结果与 任用、培训、晋级增资、年终奖金等紧密挂钩的实施办法,彻底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确保考核工作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充分发 挥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探索完善竞争有序的退出机制。要 从解决干部思想认识入手,加大《公务员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公务员正确对待升降去留,在广大公务员中真正树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 正确导向。要在解决干部“下”的问题上进一步开阔思路,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辞退等相关规定的同时,进一步 加大公务员的交流轮岗力度,尤其对一些重要岗位的公务员,要实行跨部门、跨管理层次轮岗交流,使“退岗”与退出有机结合,建立多渠道相互补充的公务员退出 机制。
6、加强和改进公务员培训工作。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公务员的培训需求,科学制定公务员培训规划,合理设计培训科目和内容,公修与自选有机搭配,积极探 索符合公务员成长提高的培训新方式、新机制。要进一步加大中长期脱产培训力度,在时间上为公务员接受系统培训提供保障,切实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要进一步 加大对公务员培训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财政投入、用人单位投入和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公务员培训工作正常开展。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结 果运用,使培训真正与考核评优、职务晋升挂钩,特别是对考核名次滞后的公务员要逐步实行强制性的有偿培训,从根本上扭转培训对象无所谓的心态,从机制上增 强干部培训的源动力。
第四篇:党员权利保障情况
党员权利保障情况
党章和《中国共产党权利保障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党员享有的权利,交通运输局党支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落实,保障党员权利。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充分保证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会权。
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这是共产党员最起码的权利。在实际工作中,局党支部通过不定期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两议会及时向全体党员传达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例如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党支部通过召开争先创优动员会、张贴支部承诺等形式向全体党员传达上级精神,在全体党员中掀起了争先创优的热潮。
二、组织培训活动,保障党员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权。党支部认真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争先创优活动,通过举办相关座谈会,以及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广大党员科学谋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党员自身政治觉悟、思想水平、业务能力。
三、主动征求党员意见,保障党员对党支部工作的建议和倡议。
党支部在工作中十分注重征求党员和广大职工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的制度,切实以集体议事和会议表决的方式,主动征求广大群 1
众的意见。推进我局重要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四、党员发展过程中,充分保障表决权、选举权。2011年党支部共发展重点培养对象1名,2名预备党员已转正,入学积极分子2名。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村支部严格按照“1234”程序进行,组织党员无记名投票,通过票决的方式产生重点培养对象,预备党员的接收也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充分保障党员的表决权和选举权。
五、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精心组织党员和支部民主评议。
今年党支部共召开了二次民主生活会,党员群众共同学习,相互提高,党员可以对支部和本人存在的问题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表现落后的同志进步,同时也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每年年底组织党员和支部评议活动,支部不仅可以客观评价本的工作情况,也可以从中找出今后工作努力和改进的方向。2011年通过党员民主评议,评出表现优秀党员2名,通过在会上通报的方式,达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
党员要想充分享有自己的权利,就必须忠诚地履行党员的义务,支部必须按照所制定的工作制度,严格照章办事,坚持走民主程序,同时将党务信息进行及时公开,这样党员的权利才会得到切实保障。
2011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保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和不受侵犯,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党员享有的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必须受到尊重
和保护,党的任何一级组织、任何党员都无权剥夺。
第三条 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党员享有特权。
第四条 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党员应当正确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同时必须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不得侵犯其他党员的权利。
第五条 对任何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都应当予以追究;情节严重的,必须给予党纪处分。对侵犯党员权利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为准绳。
第二章 党员权利
第六条 党员有权参加党小组会、支部大会、党员大会以及与其担任的党内职务和代表资格相应的会议。党员因故不能到会的,应当履行请假手续。
党员有权阅读按照规定可以阅读的党内文件。党员有权提出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要求。党员接受教育和培训应当服从组织安排。
第七条 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党员有权在党报党刊上参加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组织的关于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
党员在讨论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应当自觉同
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得公开发表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相违背的观点和意见。
第八条 党员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党组织、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的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第九条 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党员以书面方式提出的批评意见应当按照规定送被批评者或者有关党组织。
党员有权向党组织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的违法违纪事实;有权向所在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提出处分有违法违纪行为党员的要求。
党员有权向所在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提出罢免或者撤换不称职党员领导干部职务的要求。
党员在进行批评、揭发、检举以及提出处分或者罢免、撤换要求时,要按照组织原则,符合有关程序,不得随意扩散、传播,不得夸大和歪曲事实,更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
第十条 党员有权在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时按照规定参加表决。表决时可以表示赞成、不赞成或者弃权。
每个正式党员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除外)。参加选举的党员有权了解候选人情况、要求改变候选人、不选任何一个候选人和另选他人。
党员有权经过规定程序成为候选人和当选。
第十一条 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者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其作证和辩护。
申辩、作证和辩护必须实事求是。
第十二条 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在党的会议上或者向党组织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反映。党员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
第十三条 党员在政治、工作、学习等方面遇到重要问题需要党组织帮助解决的,有权向本人所在党组织、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
党员对于党组织给予本人的处分、鉴定、审查结论或者其他处理不服的,有权向本人所在党组织、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提出申诉;党员认为党组织给予其他党员的处分、鉴定、审查结论或者其他处理不当的,有权逐级向党组织直至中央提出意见。
党员的合法权益受到党组织或者其他党员侵害时,有权向本人所在党组织、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提出控告。
党员有权要求有关党组织对其提出的请求、申诉和控告给予负责的答复。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十四条 党组织应当按照规定召开有关会议,并创造条件保障党员参加其有权参加的各种会议。会议的组织、召集者要将会议的召开时间、议题等适时通知应到会党员。
第十五条 党组织应当为党员提供阅读党内有关文件的必要条件。党员因缺乏阅读能力或者其他原因无法直接阅读文件的,党组织要按照规定向其传达文件精神。
第十六条 党组织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对党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党员素质。
第十七条 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以及其他重要会议召开后,党组织要按照规定将会议内容和精神向党员传达、通报。
党组织作出的决议、决定,按照规定及时向党员通报。
第十八条 下级党组织应当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安排,积极组织和引导党员参加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讨论的时间、方式和内容要以适当方式告知党员,以便党员参加。党的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应当认真组织党员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党组织要支持和鼓励党员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对于党员的建议和倡议,党组织应当认真听取、研究,合理的应当采纳;对改进工作有重大帮助的,应对提出建议和倡议的党员给予表扬或者奖励。
党组织要认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对于持有不同意见的
党员,只要本人坚决执行党的决议和政策,就不得对其歧视或者进行追究;对于持有错误意见的党员,应当对其进行帮助、教育。
第十九条 党组织应当鼓励党员在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支持和保护党员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作斗争。对于党员的批评、揭发、检举、控告以及提出的有关处分和罢免、撤换要求,党组织要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党组织要建立健全保护揭发、检举人权益的制度。对揭发、检举人以及揭发、检举的内容必须严格保密,严禁将检举、控告材料转给被检举、被控告的组织和人员;严禁对揭发、检举人和控告人歧视、刁难、压制,严禁各种形式的打击报复。
党组织对于署真实姓名的揭发、检举人,应以适当方式回访或者回函并告知其处理结果;对揭发、检举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经查证属实的,给予表扬或者奖励。
党组织对于不负责地揭发、检举、控告以及提出处分和罢免、撤换要求的,给予批评教育;对于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对于受到错告或者诬告的党员,应当澄清事实,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二十条 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根据不同情况,表决可以采取口头、举手和投票等方式,表决结果和表决方式
应记录在案。对不同意见要如实记录。
重要问题主要是指: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事项;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按干部管理规定应该由集体讨论决定的干部推荐、任免、调动和奖惩;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发展新党员;上级党组织规定应当集体讨论决定的其他问题。
党组织作出重要决议、决定前,应当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征询党员意见。对于多数党员有不同意见或者存在重大分歧的,暂缓作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提交下次会议表决。
党的委员会及其组织部门、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对下级党组织的表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表决的,应当予以纠正。
第二十一条 党组织进行选举时,应当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候选人名单要由党组织和选举人充分酝酿讨论,对候选人的情况应向选举人作介绍。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不赞成票,也可以弃权。投不赞成票者可以另选他人。
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党员在党内自主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得阻挠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到场,不得强迫选举人选举或者不选举某个人,不得搞非组织活动妨碍选举,不得以任何方式追查选举人的投
票意向。
第二十二条 党组织对党员作出处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材料和处分决定必须同本人见面,听取本人说明情况和申辩。对于党员的申辩及其他党员为其所作的证明和辩护,有关党组织要认真听取、如实记录,并进一步核实,采纳其合理意见;不予采纳的,要向本人说明理由。党员实事求是的申辩、作证和辩护,应当受到保护。
处分决定应当写明党员享有的申诉权以及受理申诉的组织等内容并由受处分党员签署意见。本人对处分决定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申诉;拒不签署意见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签署意见的,党组织要在处分决定上注明。
第二十三条 对于受到党纪处分的党员,党组织要帮助其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对于受到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留党察看期间确已改正错误的,期满后应当恢复其党员权利;坚持错误不改或者又发现其他应受党纪处分的错误的,应当开除其党籍。
第二十四条 党组织要认真处理党员的申诉。对于党员的申诉,有关党组织要按照规定进行复议、复查,不得扣压。上级党组织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或者指定有关党组织进行复议、复查。
经复议、复查或者审查决定,对于全部或者部分纠正的案件,重新作出的决定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宣布。对于处理正
确而本人拒不接受的,给予批评教育;对于无正当理由反复申诉的,有关党组织应当正式通知本人不再受理并在适当范围内宣布。
党员对于党组织给予其他党员的处分、鉴定、审查结论或者其他处理提出的意见,有关党组织应认真研究处理。
第二十五条 党组织对涉嫌违纪党员的检查和处理,必须既坚决又慎重,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依纪依法进行。
建立执纪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制。对于在执纪过程中有违纪行为或者其他过错的,应当批评纠正;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者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党组织对于党员提出的请求,要及时受理。根据具体问题,有的要及时解决,有的要说明情况,有的要进行说服教育。
第二十七条 企业、农村和街道、社区等党的基层组织应注意维护流动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其正常行使。
第二十八条 对于确有实际困难的党员,其所在基层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可以给予适当帮助并鼓励党员之间开展互助,为党员正常行使权利创造条件。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九条 党的各级组织应当严格执行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党内法规,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和同级党的代表大会关于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决议、决定;明确同
级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组(党委)在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任务和要求;督促下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职责,宣传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党内法规,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正确行使权利。
第三十条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领导下,做好党员权利保障工作,受理有关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检举、控告和申诉,检查和处理侵犯党员权利方面的案件,对党的领导干部和下级党组织履行党员权利保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党的组织、宣传等工作部门要按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以及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结合自身职能和实际工作,抓好党员权利保障工作的落实;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重要问题,向同级党组织提出贯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意见和措施,为保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第三十二条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模范遵守和严格执行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规定;充分尊重和关心党员权利,重视处理和解决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员权利保障工作的落实。
第三十三条 保障党员权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对于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失职、渎职的,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者的责任。
第三十四条 对侵犯党员权利行为的处理是保障党员权利的重要环节。对于有侵犯党员权利行为的党员,其所在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可以采取责令停止侵权行为、责令赔礼道歉、责令作出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方式给予处理;情节较重的,按照规定给予党纪处分。
对于有侵犯党员权利行为的党组织,上级党组织应当对有关责任者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者的责任。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处理方式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或者与党纪处分合并使用。
第三十五条 对于因侵犯党员权利受到党纪追究的党员或者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失职、渎职受到党纪追究的党的领导干部,需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其他纪律处分的,作出或者批准作出处理决定的党组织应当向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组织提出建议;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中央备案。
中央军委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或者补充规
定。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由中央纪委商中央组织部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同时废止。
第五篇:党员权利保障情况
中滩学校党员权利保障情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一、坚持民主管理,实施民主决策,保障党员的参与权。我校支部在制定政策和做出决策之前,深入到党员教师中去,听取他们的声音,征求他们的意见,把他们的建议收集起来,作为我校制定政策和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切实通过这些途径,实施民主管理,调动党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政策参与权。一是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防止片面性、极端化。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与集中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调查论证既有民主也有集中;讨论决策中同样是既有民主也有集中;抓决策的贯彻落实中还是既有民主也有集中。离开民主讲集中,或离开集中讲民主;违反党的议事程序,侵犯党员的民主权利,搞少数人决策,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必须在理论上弄清,在实践中克服。贯彻民主集中制是每个党员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形成党内正确的统一意志。发展民主不是高谈阔论,各自发表一通就完事了;集中不是简单表决,更不是正副书记“一锤定音”,或书记一个人说了算。党支部委员和党员要从全局上考虑问题,以对党的事业和本单位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实施民主决策,实施科学决策,实施正确的民主与集中。在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上,正副书记的确需要有很强的民主作风和决断能力,但讲民主不能走极端,讲集中不能搞专断。市农科所党支部正在酝酿对中层干部任用上采取像局党委对主要领导干部任用采取票决制的形式。一句话,发展党内民主是民主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是无政府主义极端化的民主。二是正确处理民主推荐与组织提名的关系,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针对选举中存在的问题,要改革和完善候选人的提名方式,候选人的产生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经过民主推荐,并把组织提名与党员推荐结合起来,多数人不同意的不能作为候选人。并适当扩大差额比例和范围,实行差额选举,同时保障选举人的选举权利,选举结果应当众公布和确认。
二、加强民主教育,树立民主思想,保障党员的发展权。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教育是关键。只有加强党员的民主教育,党员才能树立民主意识,党员的权利才能得以实现和发展。一是找准切入点,在提高民主素质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发展党内民主的程度是由党员的民主素质决定的。我们要深入开展党员民主素质的思想教育,积极发展党内民主,采取以会代训、电化教育、专题报告、知识讲座、重点帮助等方式对党员进行党的知识和科技知识教育培训,使每个党员理解熟悉和领会党的民主、权利、义务以及科技致富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每个党员都能树立民主思想,学会运用党员权利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来监督党内权力的行使。对其中发展潜力大的党员还可推荐到党校培训或组织到外地参观见学,着力提高他们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他们科技致富、发展经济的能力。事实证明,只有提高党员民主素质,才能在党内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广大党员才能敞开心扉,各抒己见,才能敢讲真话、敢讲实话、敢讲心理话,也才能充分表达新的见解、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当然,发展民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民主素质同步,既不能因一时一地的困难、挫折而退缩,也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地因求稳怕乱而停滞不前,我们要认识到发展民主、提高民主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党情,做到既积极又稳妥。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支持党员发展经济,保障他们优先致富、带头致富、科学发展经济的权利。二是寻求突破点,在增强民主意识的过程中发展民主。通过舆论工具的宣传,发挥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广泛进行民主文化观念的传播,营造一种民主的文化氛围,增强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当前我们有些党员不愿参加组织生活,这是跟党员是党的主人翁地位是不相配的,发展党内民主是全党共同的责任。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党内民主生活的实践,使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增强民主意识,树立民主观念,培养民主作风,掌握民主方法,养成民主习惯,并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把党内民主的经验、作风和传统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带动自己工作领域的民主风气建设。普通党员也要增强民主意识,敢于和善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积极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充分行使好自己的权利,自觉同损害党员民主权利的现象作斗争。实践证明,党内缺乏民主空气,党员的民主意识不强,开展批评就没有环境和氛围,人们就会有思想顾虑,就不可能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党员的个人意见就难以真实表达出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抓住基本点,在保障民主权利的前提下发展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发展党内民主是保障党员权利的前提。我们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发展党内民主,都必须立足于保障和扩大党员的民主权利。任何限制和阻碍党员民主的想法和做法,都不符合党内民主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站在事关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提高对保障党员民主权利重要性的认识,把保障和落实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任务切实抓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党员的民主权利。同时,积极保障基层党组织的民主权利,这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延伸。只有党组织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党员才有施展自己民主权利的舞台,党员的民主权利才能作用于党的生活。因而上级党组织也要充分保障基层党组织的民主权利。
三、完善民主机制,强化民主监督,保障党员的监督权。发展民主,制度是保证。党内民主主张的实现和民主权利的落实,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就必须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一套实用、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来加强对党内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党员权利保障情况以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监督。一是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制度。发展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过去我们着重强调了党内民主的实体性规定,忽视了党内民主的程序性保证。发展党内民主既要强调实体意义上的民主,又要强调用程序保障党内民主。有了监督实体和监督程序,监督什么和怎样监督才有章可循。通过改革完善党员大会制度、委员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把党内民主的实体性权力和程序性保障统一起来,保证党员对干部进行监督,党员大会对党支部委员会进行监督。保障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全面贯彻执行,更好地发挥党员和党员大会的作用;二是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公开是民主监督的前提条件,没有公开就没有民主,也就没有监督。只有公开,才能使群众享有充分的监督权,党务政务公开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伟大创造,是党员参加管理党内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对权力监督、积极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要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方法、公开办事原则、公开办事结果,自觉接受党员监督,增强党内工作的透明度。抓住了公开,就抓住了民主监督的关键环节。三是健全民主举报制度。举报是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是党员对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进行民主监督、提高监督效能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进一步加强民主举报制度建设,是把权力运行置于党员的有效监督之下的有效方法。要认真办理民主举报事项,健全民主举报制度,使大家敢于举报、积极举报。同时,要制定措施,切实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健全党内外监督相结合的制度。依靠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和干部的监督;依靠广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和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民主监督合力。五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实质是发展党内民主,每个党员都有权对党内重大事务、重要工作的部署、干部任免、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行使的权力等问题进行监督。党员依据《条例》享有规定的批评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权利,但是党员对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其他党员提出建议、批评、发表自己的意见,揭发、检举、申诉、控告等问题都应当通过正常渠道来进行,不能违反规定、自行其是。领导干部比一般党员要有更高的觉悟和更宽的胸襟,对党员参与管理和实施民主监督的积极性要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