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创新中求发展
在创新中求发展,在落实中见实效
10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韩明希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根本动力。位于愚公移山故里的河南济源的河南省沃尔玛饮料有限公司根植于最广大的消费者,服务于最普通的消费者,以市场为导向,依靠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活力和动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逐步成长为河南省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领军人物的创新带头作用。“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作为沃尔玛公司的领军人物——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怀宣,十余年的执著追求,融入了他锐意的创新精神和饱满的创新激情。他亲自主持并参与产品的研发,带出了一支敢为人先的技术创新型团队。
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公司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5%作为科研开发经费,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
搭建好科技创新平台。公司把技术创新确立为企业发展的命脉,坚持“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研发”的发展战略,立足行业技术前沿、抢占制高点,成立了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公司有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18名,助理工程师48名,为完善
自主研发体系和提升产品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引进智力,借脑发展。公司先后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省食品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并聘请国内著名专家为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定期到公司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
品牌创新,不断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品牌文化的创新,沃尔玛公司提出了“品质卓越、诚信经营”的品牌文化理念,企业以优质的产品、完善的服务和合理的性价比,满足不断提高的市场期望,从而使“沃尔玛”品牌成为广大消费者信赖的知名品牌。
品牌形象的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沃尔玛公司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转”的服务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全心塑造沃尔玛的品牌形象。目标市场的创新,沃尔玛公司根据现实市场的需求,在抓好有广泛销量的大众化产品的同时,把目标瞄准中高档的奶茶系列和差异化系列,一经问世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青睐。
机制创新,激发企业内部活力要素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实行薪酬制度改革,设立专项创新奖励基金。沃尔玛公司规定,非专职技术开发人员的创新成果可以拿到高出专职人员创新成果10%的报酬,并在福利和职务升迁方面给予适当的优先权。从而形成了一个向创新人员倾斜的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发了全体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引入动态人事管理机制,在对公司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生产销售人员进行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通过竞争上岗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在企业整体战略下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与价值体现,形成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公司每年都投入专项经费,对员工进行多方面的培训。选派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深造;举办一系列的专题培训班,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在岗培训、轮训、有针对性的对骨干力量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广揽人才,坚持“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人才理念。目前,公司职工中大中专以上学历占30%以上,从事技术方面的员工有近70%的获得了各类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管理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首先是质量管理创新。实行“3A”管理,即每个员工不接受废次品、不生产废次品、不下传废次品,做到产品质量零缺陷。该公司多年来在质量控制上严格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和HCAAP
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精心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00年至今,公司葡萄糖系列饮料多次荣获“全国食品行业质量信得过产品证书”。
其次是销售服务管理创新,销售服务是企业对用户诚信度的最直观的表达。公司提出了“靠诚挚的服务态度,健全的服务网络,争取更多的用户”的服务理念,推行系统运行区域化的服务管理创新。把“用户的想法是公司的行动,用户的困难是公司的任务,用户的满意是公司的愿望”的要求融入其中,积极围绕服务做文章,建立了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促使公司产品覆盖全国三十个省、区、直辖市,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市场销售网络。
第二篇: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实效
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实效
——前进中的第四党支部
自所党委全面部署创建“标准党支部”活动以来,第四支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紧紧围绕我所的中心工作,围绕单位的改革发展,围绕党员素质的不断提升,抓基础、抓活动、抓特色、抓实效,在支部各项工作中都做了一些大胆地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加强支部班子建设 建立集体领导机制
支部工作中,支委一班人的作用是关键。抓好支委的自身建设,既是创建“标准党支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支部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自支部调整之日起,第四支部就十分注重支部领导班子的建设,并确立“集体决策,分工明确、职责到位”的组织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支部特别注意发挥支委的集体领导作用,支委一班人经常在一起研究工作,保证做到大事民主讨论,集体决定。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该支部每年专门召开的支委会均不少于12次。由于支委对支部工作能做到及时研究、合理安排,为党支部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们还根据支委们的各自特点和环境等因素做出明确的分工。例如魏财文同志年轻,精力充沛,适合于青年工作和具体事务较多的组织工作;薛丽华同志是多年的老党员,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适合宣传教育工作,其稳重正直的性格亦胜任纪检工作。这些分工对后来的支部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较好地调动了支委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抓好支部班子建设的同时,第四支部还进一步对支部整体建设作了调整。根据方便工作、注重实效的原则,成立了两个党小组,制定了党小组主要工作职责,党小组长主要工作职责,党员主要工作职责等配套制度。对每个党员和各级组织都提出了明确组织工作要求,为支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完善支部规章制度 规范党员行为规范
这几年,第四支部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党支部基本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支部工作职责、支部委员工作职责、党小组主要工作职责、党小组长的主要工作职责、党员主要职责、“三会一课”制度、党群联系人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请示汇报制度、党风和廉政检查制度、“创先争优”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基本涵盖了《创建标准党支部工作实施细则》要求的范围。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对规范和推动支部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创新支部活动形式,提高支部组织活力
在支部组织生活方面,第四支部还十分重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活力与效果的统一,在抓支部的特色活动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不少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业务知识问答联谊会;组织党员群众参观高空王子阿迪力在金海湖的高空生存表演,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参观抗日纪念地黄崖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慰问海淀区芙蓉里敬老院,树立和继承尊老爱幼的良好传统;组织党员以多交一年党费的形式,为抗击非典工作进行捐款;组织参观圆明园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党员开展“珍惜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主题报告活动以及新兽药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学习
体会交流活动和业务知识讲座活动等。
政治理论学习一直是党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党员与中央保持一致,不断提高政治觉悟,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宣读文件的学习形式,他们在学习形式上作了大胆的探索,比如答题、竞赛、专题座谈、流动学习园地等,这些方式既提高了党员的学习热情,又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
重视党员培养发展,积极培育后备力量
在党员发展问题上,第四支部能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规定,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其一是注重加强与非党员群众的联系,利用党员联系人制度等手段,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活力和朝气,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并通过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先进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其二是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制度”的要求进行组织发展工作,无论是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指定联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还是政治审查、填报入党志愿书、支部大会讨论表决,支部都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做到了既坚持标准又保证质量。至今该支部已发展了两名正式党员和两名预备党员。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党群联系桥梁
在政治思想工作中,第四支部能结合民主生活会定期分析党员乃至群众的思想状况。除了必要的政治理论学习研讨、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外,他们还通过联系人制度,随时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比如,有些普通职工工作自觉性较差,不能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他们并不是一味地采取批评教育的手段,而是通过肯定其长处、及时提醒等正面引导措施。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思想工作方法,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党支部在加强对党员教育的同时,构建党群联系桥梁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第四支部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第一是通过建立党群众联系人制度,具体落实密切群众关系的工作,使得所在部门的每位群众(包括临时工)都有相应的党员联系人来关心、帮助他们,并及时替他们反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二是通过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小组,组织职工积极参与运动会、联欢会等活动,培育了职工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了职工的团结协作精神,从组织上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实。
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对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的工作,第四支部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支部一直把党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为此,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支部第一要宣传、执行党的路线,协助单位的中心工作任务完成;第二要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和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学习;第三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支部除通过组织政治理论的学习,来提高党员们的政治素质外,还要求党员在平时注重接受包括“三个代表”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时事理解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
由于支部所处的部门均属于专业技术部门,因此支部在要求党员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工作技能在内的业务素质。对此,支部除了在党员大会上反复强调外,还将其作为党员职责明确在规章制度中。
从实际效果来看,第四支部的党员们基本上都能够按照这些要求去做的,在工作学习中
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的。支部及所在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会工作以及其他公益性工作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成为活动中的骨干。各层次的业务技术骨干也主要是党员同志。他们还通过要求党员写学习体会、感想等,了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对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支部也安排好培养、考察和教育工作。通过采取这些措施,第四支部的每一位党员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政治与业务素质,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篇:在探索中求规范 在创新中求发展
在探索中求规范 在创新中求发展
——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组织能力建设的实践与展望
丁超英
(提要) 基本概况 探索实践:
一.依法建会,提高组织强会的能力。二.依法治会,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三.依法兴会、提高特色创新的能力。一是大胆创建博爱社区,以点带面向全区推广; 二是积极尝试红十字会信息网络化管理; 三是创新筹资机制,拓展募捐渠道;
四.遵循基本原则,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一是编制了红十字会灾害救援应急预案,构建行之有效的防灾抗灾救灾的应急救援体系;
二是大规模地进行了市民的救护知识培训,为创建和谐社会搭起了一座充溢生命、生活之桥;
三是全方位地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大灾大难的承受能力和心理防线。 展望未来:
一. 创新管理模式,夯实基层组织体系。二. 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三. 关注弱势,进一步完善救助体系。
四.以世博实事项目为契机,构建救护培训长效机制。
中国红十字会“九大”会议关于《中国红十字事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五大发展目标”和“七项” 1 重点任务。要实施这个战略部署,我认为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是要加强组织能力建设。组织能力建设,直接反映红十字会组织的执行力,红十字事业的公信力,直接影响红十字事业的前途与发展。近几年,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在这方面作了些探索与实践,现就此项工作在这里向各位领导与同仁作汇报:
一、基本概况
原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后,区域、人口、队伍大幅增加。所辖有13个街道、25个镇、1119行政村(居委)。区域面积达到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2万人,均占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现有基层组织255个(其中,街镇38个、学校217个),红十字医疗机构8个,团体会员单位23个,红十字服务站382个,红十字会员25万余名,志愿者近万名。
二、探索与实践
我认为,红十字会组织能力建设,关键就是提高队伍组织能力和救助实力。
(一)依法建会,提高组织强会的能力
浦东新区是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2009年中央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决定,然后又将南汇行政区域划入浦东,这一体制的改革,无疑对浦东红十字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在市红十字会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红十字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基本理顺了区红十字会 体制,明确了区红十字会作为区政府直属机构,副区长担任会长,实现了体制独立,并成立了红十字会党组。现在浦东新区红十字会设有领导职数3名,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4名,一个内设机构,一个事业单位。同时,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区红十字会硬件的投入,从原来办公房建筑面积不到800平米,增加到现在1222平米,配备4辆汽车,人手有电脑,政府财政业务经费预算超过了1000万元。在浦东新区二届五次理事会上,提出了街镇红十字会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要求,目前有50%已到位,力争2010年年底全部到位。
(一)依法治会,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
内讲素质,外树形象。一方面抓区、街镇、居(村)委三级层面红十字会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性地进行学知识、抓管理、提形象。学知识:主要是学理论、学业务、学法律;抓管理:以服务世博为契机,抓岗位培训、礼仪培训,抓公共目标管理、本职目标管理、优秀项目管理;提形象:培育和实践“和谐、创新、活力、奉献、高效”团队精神。一方面,做好服务基层,加强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基层红十字会各项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典型引路、阶梯推进、科学管理、全面发展”的管理机制。根据目前新区现状,只有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才能取得新的发展,凸显红十字会的生机与活力。着力进行目标管理制,不同的基层组织不同的目标任务,实行分类指导、管理,平时抓好学习交流、指导,年终进行评估;着力抓好典型引路,促两头赶中间,造就 竞争力强、有战斗力的基层组织,激励博爱街镇、先进集体、模范学校、示范学校、达标学校、红十字医疗机构、团体会员单位成果竞相开放;着力鼓励一手抓基础,一手抓特色,基础工作年年上新台阶,特色工作年年出新成绩。努力实践:规定动作不打折扣—-做细做实做精;自选动作找准突破口---做对做亮做强。我区成功创建博爱街镇1个、上海市红十字示范学校1个、创建上海市红十字示范社区19家、8家红十字医疗冠名机构,红十字博爱社区83家。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分别荣获总会、全国妇联的“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红十字服务示范社区”、“宣传组织工作优秀奖”、“抗震救灾优秀组织奖”、“巾帼文明岗”等荣誉。
(三)依法兴会,提高特色创新能力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在“九大”闭幕式上指出,加强红十字会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把中国红十字会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密切联系群众、符合自身特色的社会救助团体。由于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分布广、频度高。目前,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矛盾多样,维护社会体系稳定任务艰巨。因此,红十字会作为国际性社会团体,如何做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发挥桥梁作用,意义重大。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红十字会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更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造性地开展特色活动、才能使红十字会组织提高公信力。
一是大胆创建博爱社区,以点带面向全区推广。新区红十字会从2006年开始,为深化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弱势;政府支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健全队伍、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以红十字精神鼓舞群众,以红十字关爱温暖群众,以红十字活动吸引群众”指导思想,开展红十字关爱送社区活动。统计止2009年底,我区现有红十字会家庭32478户,个人会员77969人,创建博爱社区83家,博爱镇一个。2009年7月老港镇在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成功创建了全国首家红十字博爱镇,会员家庭占镇总数54.41%。会员占总人口59.84%。全区会员缴纳会费的自觉性明显提高。2007、2008、2009年分别缴会费43.21万元、69.05万元、72万元。会员家庭的会费收缴率100%。
二是积极尝试红十字会信息网络化管理。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为减轻基层信息统计量,减少手工操作信息统计错误率,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动态。由区红十字会着手,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科学地制作信息软件。现在,新区红十字会经过一年多时间酝酿、制作,从2010年4月份起,有红十字会小组开始、街镇、学校、团体会员单位在网络上输入信息,一季度更换信息一次。这样,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科学、动态、准确的红十字信息网络。这充分显示红十字会管理能力上一新的台阶。三是创新筹资机制,拓展募捐渠道。由于新区的体制、机制,区别于其他区县,我们认真总结原两区的工作经验,扬长避短。从2009年起新区红十字会向社会公开设立“博爱阳光”项目,在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建立爱心平台、根据弱势群体的急需设立筹资平台。到目前为止,已设立了“新心起航”“ 特困家庭大病救助”“ 爱晚工程”“千万人帮万家”“特困白血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费用资助”“特困老人大病费用补缺救助”“红十字医疗机构应急救助”“应急灾害救援”“携手共享生命绿卡”“建平爱心助学金”等10个“博爱阳光”项目,在新区红十字会网站上公开,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的监督。“博爱阳光”项目的设立,使新区红十字救助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 “博爱阳光” 共接受项目资金720万元,受益人数近万人次。
(四)遵循基本原则,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国际红十字会的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地方基层红十字会不仅要依靠政府支持,更要发挥自身团体的优势。
一是编制了红十字会灾害救援应急预案,构建行之有效的防灾抗灾救灾的应急救援体系。在原两区的基础上,着手编制为《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灾害救援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强调本系统内部实现三个整合:即组织整合、信息整合、资源整合。实现三个支撑:即财力支撑—5年内筹措1000万元救灾保障基金、500万元救灾物资、人道救助基金账面金额保障1000万元。智力支 撑——组建一支有资深人员组成的救援专家队伍、成立两支红十字灾害紧急救援医疗队、有250人组成的灾害救援应急志愿工作队伍、区、镇、村、小组四级备灾救灾联络队伍、三年普及现场自救互救急救知识技能35万名群众,构建四级救护网络8497支52819人。技术支撑——红十字系统备灾救灾网络系统。《应急预案》还就灾害等第、分级响应、救援方法、流程、特困受灾家庭一次性人道救助金发放标准等均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应急预案》全文,坚持了“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管用、好用、实用”的编制原则,为红十字会平时备灾、灾时救援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作依据。
二是大规模地进行了市民的救护知识培训,为创建和谐社会搭起了一座充溢生命、生活之桥。从2007年开始,原浦东南汇两区的红十字会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红会的指导下,在全体市民中大规模地开展了红十字救护培训,旨在动员各行各业人士,人人掌握初级现场急救技能,以防为主,提高市民在突发事件中珍惜生命的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原浦东、南汇两区计划排定2010年底前要完成121名师资,23666名救护员的培训任务,群众普及年培训人数超过户籍人口的5%,培训280000人。到2009年,已经培训师资168名,救护员培训26165名,普及培训322131人,分别完成计划的138.84%、110.56%、115.05%,培训人数占户籍人口的12.81%。在救护培训上,政府出资,红十字会协调,严格组织管理、严密实施方案、严实培训措施,以 其科学性、易学性、实用性获得了广大学员的欢迎,学以致用的事例真是举不胜举。面对时而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学员们都有这样的心声:我们不愿看到,但又不怕,因为我们已掌握了基本的救护技能,在救灾时我们能出一把力,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三年救护培训成功挽救和保护人的生命的典型事例论证了这一点。
三是全方位地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大灾大难的承受能力和心理防线。这几年,我们做了大量的红十字宣传教育,在街镇、在社区、在学校,在企业到处留下了我们红十字人奔波的身影,不断营造红十字氛围,不断扩大红十字会影响力。利用地方传媒、利用红十字会网站,制作宣传手册,编辑《红十字信息》,策划“千万人帮万家”、“红十字关爱进社区”、“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捐献”、“5.8专题”等《博爱风采》电视专栏等;制作《大难有大爱、人道聚真情》抗震救灾专题片;结合“5.8世界红十字日”、“3.1遗体捐献纪念日”、“9.9世界急救日”等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咨询宣传;在全区“我们的家园”主题宣传月上巡演小品《当火灾发生时》等文艺节目及防灾逃生演练等,以此不断充实宣传内容、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极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通过宣传,增强了市民对红十字会、红十字精神的进一步了解,增强了人们对大灾大难的承受能力和心理防线。
三、展望未来 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将围绕总会、市会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重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在今后五年中争取形成四大基本体系:组织体系、救灾体系、救助体系、救护培训体系。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夯实基层组织体系。建立纵向四级组织体系:区、街镇、居委(村)、小组;建立横向联络体系:区委办局行等区属部门各有1名红十字会联络员;学校红十字会三年内建会率达到100%;加强会员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使红十字会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设立南、北两个便民服务窗口,做好工作。努力形成管理机制规范有序、队伍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群众公信力强的人道主义社会救助团体。
二是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浦东新区红十字会要立足本区,面向世界,服务全局。统一协调、框架清晰:有中长期战略目标,分时间、分区域有序展开。建成什么样的模式、上什么样水平有明确的目标;构建平台、合理布局:“救灾、救护、救助”这个基本职责本身是辩证统一体,应搭建多种平台。如:应急救援队伍、救护培训长效机制、救灾储备资金、救灾中心等等;有分有合、有重有轻:每个地区经济、社会、人文、地理、区域的特点不同,红十字会工作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制定《应急预案》,更应因地制宜各需而定。一方面要切实根据上级红十字会的指导意见履行职责,一方面要把握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适时开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区域的大小,有重点地设置平台,整合资源,减少浪费;资源共享、上下联动:目标明确后,举全区红十字会之力,构建一个应急救援平台,形成信息管理一体化、资源 共享的上下联动机制。今后五年内,浦东新区红十字会设想建立500㎡以上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募集救灾物资价值500万元以上,筹集救灾保障资金1000万元以上。进一步落实现场救援、交通运输、医疗救护、应急救援队伍、安全、物资、经费、社会动员、紧急避难场所、信息网络保障等十大机制。
三是关注弱势,进一步完善救助体系。认真调研,听取民政等有关部门意见,切实完善“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关于弱势群体救助办法”。一方面发挥浦东资源优势,完善“博爱阳光”项目,让社会爱心人士在“阳光”下自选博爱捐赠项目,公开透明操作救助办法;一方面把“千万人帮万家”活动逐步引向深入,通过区、街镇红十字会、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保障1000万元人道救助基金正常运作。
四是以世博实事项目为契机,构建救护培训长效机制。建立35万人口普及复训制度,3-5年一次;探索“三新”人员(新入学的高
一、大一学生、新进公务员、新任班主任)培训制度;探索“危险作业单位”急救培训制度;进一步构建四级救护网络:区应急救援队、街镇救护队、居委(村)救护支队,居民小组(村民)救护分队(楼道救护小组)。完善四级救护队演练制度。
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团体,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全力打造“和谐、创新、活力、奉献、高效”的新浦东红十字会,为总会“九大”、市会“八大”提出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第四篇:创新求发展
创新求发展丹心著华章 ——仓镇在打造“三色定远”大潮中创新发展
2012年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全力推进五大战略,着力打造三色定远”,指出: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县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重要一年,全县上下要本着稳中求好、好中求进、进中求快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五大战略”,着力打造“三色定远”。为实现加速崛起,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这场改革创新的大潮中,仓镇全体干群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创先争优”意识,自我加压,拉高发展标尺,以察民意、解民忧、谋民利为工作着力点,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两个重点,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按照年初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立镇、产业强镇、开放兴镇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产业调整、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上的新突破。
在全县人民追赶跨越,建设定远的氛围中,仓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优化发展环境,改进干部作风,扎实推进我镇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全面
1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
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形势喜人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我镇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细化措施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利用亲商、便商、富商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做到既引得进,又留得住。镇党委政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创新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对“空心村”、“空心组”的土地转换力度,对那些长期闲置、土地荒芜的村庄重新规划,集中进行新农村建设,实行土地置换,加大土地整合力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采取让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解放了部分农民劳动力,破解了我镇发展企业土地难的“瓶颈”,通过建造厂房“筑巢引凤”的方式,先后引来了“雅士达”服装、“华怡”食品、“龙腾”养殖、“兴元”米业等一批特色企业,为仓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从而改变了仓镇闲置劳动力就业难的现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在加大企业引入的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做好引进企业的帮扶工作,做好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这些企业不仅落地生根,还要开花结果。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生产以及外部环境等矛盾问题。先后帮助“兴元”米业代款600万元进行生产、扩建工作;帮助“龙腾”养殖解决两个大型沼气污水处理项目投资;帮助“华怡”食品解决1000亩土地整体流转等问题。帮助企业度过了困境,实
现 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现在“兴元”米业年产值2亿元,形成15000亩的优质稻发展基地,带动周围1000余农户的经济发展;“龙腾”养成殖年出栏生猪14000头,总投资1000余万元,年收入320万元;“雅士达”服装投资1500万元,解决了100多人就业问题;“华怡”食品投资900万发展小黄瓜基地,解决100余人用工问题,全镇经济发展形势呈现勃勃微生机。
目前仓镇党委政府并已同日本“藤田”电子、江苏“绿之源”等企业达成意向合同,很快即可签约。
二、农业农村工作显著
仓镇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缺水易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属典型的农业大镇。我们积极深入村、组开展调研,分析制约我镇农业经济发展之所在,结合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投入702万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有效的解决了我镇农业用水问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快农业结构结构步伐,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使我镇粮食产量和品质有了较大提高。为了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我镇有重点的引进一些辐射广、带动能力强、有实力的企业,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同时对全镇农业生产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模式,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搞好绿色品牌效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畜、禽、鱼粮、蔬菜、林果等立体综合发展之路。全镇已形成杨湖村的小黄瓜、生猪、龙虾、水产养殖模式,观寺村、二郎村的万亩优质稻示范区、白鹅、生猪、水产立体综合养殖模式,回民村的百亩蔬菜大棚种植模式,仓南村的獭兔、林下养鸡、鸭发展模式,仓北村的生猪、油桃、园林绿化苗木种植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式。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速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步伐,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以城郊区位优势为依托,以绿色农业为抓手,逐步“打造菜篮子之乡”。
我镇目前拥有万头生猪养殖场1个、千头生猪养殖场7个,年生猪出栏4.2万头、存栏6万头。我们为扶持生猪产业做大做强,采取班子成员领办的方式,运用“协会+农户”的模式,实施养猪示范项目,打造生猪养殖专业示范村,辐射带动全镇生猪产业的发展,以龙腾万头良种生猪养殖为龙头,以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打造“生猪养殖之乡”。
积极参与创建“丰乐杯”活动,先后投入35万元对陶庄新村下水道进行了改造;仓镇工业园(A)区新建厂房3000平方,并配套水泥路2.8公里,安装路灯30盏,修建下水道1800米,绿化带5处。投入29万元兴建水冲式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各1座;多渠道筹资1200万元对仓镇新街居委会牛市组进行拆迁、重建;投入85万元新建了仓镇新街休闲
园和结合文化站。
三、民生工程建设绩效明显
实施民生工程是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惠民利民的好事。
目前我镇已全面完成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级道路建设任务,彻底改善了部分村组道路不通的状况,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为进一步改善大中型水库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镇投入124万元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建设了杨湖村肖王组水泥路及回民村下水道工程;相继完成了镇政府办公区及新街休闲园建设,仓镇集镇道路改造及配套的亮化、绿化、硬化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仓镇农民工创业园分A区和B区,B区安徽省兴元米业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861”计划项目。今年新上一套生产流水线,日产大米500吨,产品申请专利品牌“绿椰香”。今年兴元米和炉桥凯源米业抱团,申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企业用工70多人,月工资2500元左右。
A区农民工创业园属省级民生工程。定远县雅仕达服装有限公司现已入驻我镇农民工创业园,是由我镇返乡农民工申士波主办,属常熟“雅仕达”服装公司分厂,投资1500万元,现用工100人,月均工资2000元左右。今后,我们将依托仓镇农民工创业园,以兴元米业为龙头,以农民工创
业园为平台,打造“农民工创业之乡”。
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
围绕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方针,我镇认真贯彻稳定低生育水平政策,加强“村为主”工作力度,规范服务措施,提高工作水平,经过全体镇干的共同努力,我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保质保量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使中、小学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为改善街道杂乱无章现象,镇党委政府对定大路两旁摊位进行了统一规划,并结合定大路改造投入380万元对街道进行硬化、亮化、绿化。投入15万元新建了垃圾中转站和更换垃圾箱50个;依托集镇居委会组建了有14人组成的环卫保洁队伍,全年处置垃圾7200吨,进一步美化了集镇居民的人居环境。
2012年,全钵镇干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克服仓镇工业比重小、总量不大、财源匮乏的不足,带领仓镇全体人民,增强创业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为加速仓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为创建“三色定远”尽一份力量。
第五篇:在转型突破中求发展
在转型突破中求发展 在创业创新中求提升
—山西三佳集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产业转型发展汇报
山西三佳集团创建于1983年,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现已发展成为集煤炭洗选、焦化、热电联产、煤矿经营、有机硅甲基单体及深加工系列产品、硅矿开采、化学级硅块冶炼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绵山风景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副产品、中药材深加工、家庭装饰品、办公用品等产品的生产及加工、旅游商品、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旅游经济产业链。其中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是全国环保先进企业、山西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山西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企业、山西省质量等级信誉AAA级单位、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等,绵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山西省明码标价示范单位、山西省价格诚信单位、山西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山西省质量等级信誉AAA级单位、、山西省旅游服务标准化A级单位。
一、坚持人本思想,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炼焦技术的不断升级。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立足点,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动力。1983年在改革开发政策的指引下,阎吉英同志借资700元起家,成立了介休市第一家焦化厂,从建厂到现在,面对技术水平不高、浪费与污染严重的行业现状,坚持人本思想、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到1990年,历经了五次焦炉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技术革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
焦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采用正压生产工艺,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三农”造成严重的危害,粮食减产、棉花无蕾、果木枯死、企业污染企业;并且农民不能在外 1 凉衣服、晒粮食等;在回收煤焦油和煤气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污染,并且由于煤焦油和煤化工产品的品种单
一、产品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没有销路,只能堆放积压,又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企业,通过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三佳公司确立了清洁生产技术路线。成立了由阎吉英同志为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通过对当时国内在用炼焦炉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八年时间的不断的实验、试验和改进,1996年自主研究成功SJ-96清洁型热回收热电联产负压炼焦生产技术。之后被列入山西省潜力产品,被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列入我省重点行业关键发展项目。该技术在炼焦的同时,实现了炼焦余热的回收供暖、发电,成功完成了炼焦技术的转型和提升。SJ-96清洁型热回收热电联产炼焦技术,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解决了焦化企业的污染难题。该焦炉污染物的排放完全符合并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且以投资少、见效快、占地面积小、适用煤种广、结焦率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成为炼焦行业的又一新型技术路线,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副产品进行再利用,生产建筑建材和工艺品;在生产过程实现了生产废水的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等。并且我公司的该炼焦技术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即两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1999年和2000年,我公司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第58届、59届国际钢铁大会,并发表论文,对该炉进行了专题论述。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邀请我公司参加了在美国彼兹堡举行的炼焦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的2002年第一届中国炼焦技术及焦炭市场国际大会上,德国蒂森克虏伯工程技术公司专家专题讲述了热回收技术是今后炼焦业发展的主流,这也是对我公司SJ—96清洁型热回收焦炉技术的肯定。2004 2 年3月1日—10日,美国钢铁协会炼钢与焦炭委员会主席瓦利亚博士和焦炉设计专家埃利斯来我公司考察SJ—96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热电联产技术,并就该技术项目的国际推广事宜进行了实质性探讨。二位专家对SJ—96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热电联产技术给予的评价是:“他们认为在中国所有焦炉炉型中,SJ—96清洁型热回收焦炉是最先进的一种,这样的技术即使在美国也完全符合美国环保法的规定,极具推广价值,有意向南美、印度推广”。2005年3月8日,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专程来公司对该炼焦技术进行考察,认为该炼焦技术在世界上也是一种先进的清洁型炼焦技术。2005年5月25日在第八届科博会主题报告会: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报告中两次强调了我公司的清洁型炼焦技术。
2002年国家出台了清洁生产法,2002年山西省环保局、山西省科技厅将其列为“山西清洁型热回收炼焦示范工程”。2004年由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焦化技术专家,对该项技术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2005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曲格平任组长、多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该炼焦技术进行技术鉴定,结论是:“该生产技术构思独特,工艺配置合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国内外同类生产技术比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符合我国国情,适宜推广应用”。同时,2004年,公司董事长阎吉英先生作为我省唯一的企业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
该炼焦技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符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急计基础[2000]1268号文件要求。我公司发展清洁生产和热电联产技术于国家政策和规定颁布执行之前已经全面 3 实施,充分说明公司的决策思路和战略眼光是超前的,完全吻合国家之后制定的产业发展要求。
二、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企业的第一次产业转型,全力开发旅游产业。
1、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需要进行调整和产业的进一步拓展。面对能源产业的发展瓶颈越来越多,国家环保等政策的逐渐完善和要求的进一步加强,炼焦煤资源的逐步减少和衰竭,替代焦炭和煤化工产品的出现和应用,给焦化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并严重影响到焦化企业的发展和生存。
在这种形势下,董事长阎吉英1995年安排专人进行国际和国内的咨询和市场调研、考察。经过考察,在发达国家旅游业带来的收入能够占到当地GDP总值的40%左右,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重要。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出旅游、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的需求和愿望十分强烈,给旅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预计2000年旅游服务业将走向兴盛。为此,在1996年下半年,公司董事长阎吉英提出了进行非焦化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军旅游产业。公司部分领导对此思路却持有怀疑态度:我们不单要考虑此计划是否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还需考虑产业及产品发展的市场前景,要考虑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等。为此,阎吉英同志召集公司全体领导多次进行讨论,并组织人员外出考察,提高大家的认识:绵山开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既造福子孙后代,若干年后又给国家留下一批不可估计的财富。而且旅游产业在当时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不需要消耗能源、无环境污染。这样,最终确立了一种认识:要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任务,把目光投向了绿色环保产业,真正实现了企业的产业转型发展。
从1995年开始,在稳定焦化产业的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创了民营企业开发国有旅游资源的先河。
从开发开始已经累计投资8亿多元,形成14大游览区、350余个景点、五日游格局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把绵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为集介公洁惠候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日月星辰文化、真神舍利文化、周易八卦文化、饮食文化、商品文化、演艺文化、休闲度假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名山,并一举成为我省旅游行业内的一艘巨舰。同时,绵山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2008年4月在绵山风景区成功举办第一届寒食清明文化节。
2、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能源消耗类企业向绿色产业转换,为改善地方环境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现了企业“回报社会、回报人类、回报自然、汇报国家”的宗旨。并且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挖掘绵山旅游文化产品,将文化变为商品。
3、绵山风景名胜区在开发与经营管理中,始终坚持文化和景区的紧密结合,以文化打造景区品牌,将绵山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个景区的精髓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景区没有了文化的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必将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为此,三佳公司从修复、开发绵山的第一天起,便制定了“精品化文化战略”:通过对绵山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发扬古老的文化的精髓,在传承古老建筑精华的同时,把古代的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注重复旧,又有所创新,既有唐宋元明清的文化,又有新时代的烙印。使绵山景区的建筑文化为当今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旅游服务,也为国家和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4、绵山的修复、开发不仅构建了文化发展的和谐景象,同时在社会、5 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发挥了带动区域第三产业和社会就业大发展的成效。使“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贯穿到绵山风景区的开发修复和建设中,把坚持“三个优先”:
1、工程用工,优先照顾当地贫困乡村的剩余劳力;
2、购置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优先考虑就地取材;
3、选聘专业技术人员,优先安排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据粗略统计,绵山附近的11个行政村,在绵山工作的有800余人,从事短途运输、接送游人和摆摊设点的有200余人,另外还有烧制石灰、砖瓦、开沙、采石、运水等间接为绵山服务的300余人,共约1300余人。开发绵山前,这些村人均收入为500 元,现在上升到3200元,实现了脱贫目标。此外,还累计安排了3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800多名下岗职工。
绵山开发还拉动了建材、运输、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宾馆、餐饮等相关产业。每到节假日,介休全市及周边县市的宾馆、饭店家家爆满,有效地促进了经济不足的发展。据统计,受绵山旅游的拉动,仅五年多时间三产投资总额就增加了4.17亿元,年均新增营业收入6620万元,三产从业人员达到6970余人。1995年,介休没有旅行社,现在发展到十家;星级酒店从当初的3家发展到16家,其它服务设施完善的宾馆20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收入也由1995年的每月300元左右翻了4—10倍。在绵山的强力推动下,介休后土庙、秦柏岭、张壁古堡旅游也发展迅速,餐饮、宾馆等服务业强势增长,推动了城市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同时,绵山景区在对外开放后,为实现回报社会的初衷,实行了当地人进景区可持介休身份证免游览门票的优惠政策,真正实现了让利于社会,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
绵山旅游产业的开发,不仅让三佳集团实现了从传统高污染、高能 6 源消耗产业跨越到绿色产业的转型,而且带动了方圆百里的第三产业发展和百姓增收致富。省领导曾高度评价 “要借鉴推广三佳集团开发绵山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鼓励煤炭等资源企业投资发展服务业”。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的第二次转型,向高科技产业发展
1、进入20世纪以来,焦炭产量过剩,焦炭产量大大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焦化企业在竞争中,煤炭企业互相提价,焦炭在销售中,互相压价竞争,企业间造成相互残杀,使焦化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最终使这些企业日后将形成倒闭。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减少,国家对能源性产业的限制和管理的逐步加强,焦化企业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特别是焦炭出口关税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对焦炭生产和出口的限制。并且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在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所最求的是经济效益,在没有利润和发展潜力的行业继续生存最终只能灭亡,必须走自己的转型发展之路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焦化企业很难在进行规模化发展,加上企业间的不道德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只能逐步走向衰退。而有机硅化工产品是多向性化工新材料行业,可以生产10000多种以上的产品,附加值、利润空间大,市场容量严重短缺。
我公司的产品线主要为有机硅单体、有机硅产品深加工和多晶硅及多晶硅深加工,为了保证项目生产原料的供应,抢占了高品位的200万吨/年产能的硅矿资源和20万吨/年规模的化学级硅块冶炼(我公司现已经占有100平方公里的硅矿资源,该资源是目前世界上储量最大、品味最高的矿区,其原矿硅含量达到2个9以上)。凭借自身的优势和产业的链条式发展,实现有机硅与多晶硅的横向发展和有机硅深加工、多晶硅深加工的纵向深入,形成丰富而且完善的产品链。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专家傅积赉的话说:只有那些在甲基氯硅烷的成本、中间体质量和下游产品开发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表现突出,能连续不断推出高附加值新产品的企业才能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有机硅下游产品,特别是精细化学产品提到应有高度,这才是立厂之本。
我公司在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规划上,与国家有机硅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化学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和杭州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建立联系;并参加了中国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有机硅学术交流会;在北京成立了有资深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企业的硅化工产业发展、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开拓;和国家化工协会等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我公司专家的潜心研究,拥有有机硅生产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硅硫化床反应器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我公司的硅化工产业,不仅是要“吃干榨尽”,变废为宝,而且对有机硅中间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形成直接面对用户的硅油、硅橡胶、硅烷偶联剂和硅树脂等系列化的深加工产品,提升企业的效益和利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新产品产业化,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局面,加速我国有机硅深加工发展的速度,改变有机硅深加工产品种类单调的现状,极大的促进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健康发展。
2、有机硅做为一种性能优异且独特的功能性化工新型材料,又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的产业。有机硅产品问世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全球有机硅产业始终保持高于GDP数倍的速度增长。有机硅赢得了工业催化剂和工业维生素的双重美誉。有机硅也得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广泛渗透到医药工程(药剂缓释片、人造心脏瓣膜、人造肺、人造耳鼓等人造器官、输液管、润滑剂、透视时消泡、抗生 8 素生产);航天航空(机舱门窗密封、飞机油箱衬里、防水涂层、太阳能电池填充、密封垫圈、防划涂层、阻燃涂料、航空润滑油、阻尼减震、仪表保护);化学工业(材料粘结、管道、设备密封、药剂缓释片、稀有气体分离应用、耐热涂料、耐候涂料、耐化学涂料、合成树脂聚合助剂、头发、皮肤等个人护理用品、石油开采、合成橡胶乳化聚合的消泡、金属、非金属、粉体材料表面处理、增粘处理、玻璃钢等复合材料生产、染料生产);电子电器工业(半导体元件节点涂料、电子元件保护用灌封料及涂料、电气粘接密封、光导纤维涂层、键盘保护膜、电气绝缘、阻燃橡胶制品、各种电线、导电橡胶开关、插塞、EMT屏蔽垫片、硅橡胶绝缘子 H级、F级绝缘材料,、电阻保护涂料、电容器油,缓冲油、IC的散热、聚乙烯电线的芯线处理、陶瓷剂端子的处理);交通行业(窗玻璃的粘结和密封、电子元件的保护灌封和涂料,就地成型垫圈,汽车油箱衬里,软管接头,高速公路接缝密封 高压及抵押电线、封件各种耐热垫圈、电气用品的防湿、绝缘、工作部的润滑、船舶机器的防爆密封 铸造的脱模、防止飞机、汽车的挡风玻璃表面结冰现象,子午线轮胎的生产);建筑工业(墙接缝密封、窗户玻璃接缝密封、双层玻璃接缝密封、瓷砖及卫生陶器的接缝密封、屋根、壁面及屋顶的防水涂层、土木用密封涂层、耐候涂料、隔热材料的疏水处理、硅化密封毛条、混凝土金属框的脱模、混凝土及灰浆的疏水、用作环氧、聚氨酯、氯丁橡胶等粘接剂和密封剂的增粘剂);塑料橡胶加工(制模材料和各种滚筒、轧花滚筒、塑料表面保护涂层、胶粘剂、耐热及耐药品涂料、脱模剂、聚合助剂、结构控制剂、塑料制品的润滑、橡胶成型品的润滑、食品包装容器脱模、表面保护剂);涂料(耐热、耐候涂料的漆料,有机硅改性用中间体、脱模涂料的漆料防粘涂料加工的消泡、涂料配合物的消泡、涂料添加剂,增加涂料的附着能力);纺织工业(运 9 动服防滑、疏水剂、柔软整理剂原料、缝制线的润滑、高温染色机的润滑、柔软整理剂、纤维滑爽剂、熔融纺丝管头、染色加工时的消泡、纸张防粘处理、干燥机的润滑、隔离纸、印刷网的脱模、造纸时的消泡、耐水纸的处理);食品行业(纸杯、纸饭盒、纸袋涂层、奶嘴、高压锅垫圈、模具保护、面包、蛋糕、饼干等食品脱模、食品消泡)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有机硅材料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需要生产出具有省能源、少资源、无公害,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多功能、多形态、高性能、高功能和复合化的新型材料,有机硅材料的半无机高分子结构特点使它成为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的特种高分子材料,更重要的是有机硅材料优异的性能和特殊的结构可帮助许多行业寻找到对能源资源消耗更小、效率更高、排放更少的替代方法或改进方案,这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大。
2005年公司董事长阎吉英先生在北京考察期间,了解到了有机硅单体及深加工项目,并进一步通过中国化工协会进行深入了解了项目的相关情况,决定改变原决定的项目,上马有机硅单体及配套的深加工项目。决定后派人外出四川、江苏、浙江、陕西等省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市场调研,在此同时,为了从源头抓起,又派人在当地、陕西、内蒙古等地考察硅矿资源,取样化验。
2006年2月委托华陆研究院完成了6万吨/年有机硅单体及配套的深加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并委托该院对该项目进行全面的设计。于2007年1月开工建设。开始了集团公司的再一次在转型中快速向高科技化工产业发展。
自2000年来,全球硅氧烷市场消费保持在平均7%左右的增长率,硅单体产量430万吨/年。2006年,全球人均有机硅产品消费为0.34kg/人〃年,美洲地区人均有机硅产品消费额为1.02kg/人〃年,10 欧洲人均有机硅消费额为1.0kg/人〃年。根据预测,到2013年,发达地区人均有机硅产品消费额将达到1.54 kg/人〃年。
我国有机硅产品在国内的应用普及率尚较低。2006年中国人均有机硅消费额只有0.17kg/人〃年,中国有机硅产品人均消费额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6。这表明,国内有机硅产业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国内有机硅市场容量增长很快,但国内产能始终跟不上市场消费的增长速度,多年来国内有机硅产品缺口始终很大。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有机硅材料产生更大的需求,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按照现有消费增长趋势预测,到2010年国内有机硅单体的需求量将超过260万吨,而国内现有的生产能力和建设速度,仅能生产100万吨左右,市场缺口将达到160万吨以上。
有机硅系列产品有1万余种,目前已经开发的7000多种,市场上实际供应的有5000多种,而我国的有机硅产品仅仅有1000种,市场上实际流通的仅有500中,有机硅产品的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市场空间及其巨大。
有机硅产业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是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具有极大的立体空间。全球有机硅巨头的业务利润大部分来自单体开发出的各类有机硅下游产品。有机硅产品品种多、批量小,是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目前,我国真正需要的是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将原有体系下的各种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制品推向市场,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围绕下游相关市场最新需要,开发出适应客户需要、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和制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有机硅产品将有效的转化有机硅单体及中间体的销售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多晶硅材料作为制造集成电路硅衬底、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 11 主要原料,是发展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石。太阳能光伏产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过去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9%,并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多晶硅材料严重供不应求,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中国急需建设一个或多个大型的多晶硅生产厂,以缓解国内多晶硅原料需求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并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电子产业的健康蓬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
多晶硅是一种在电子工业、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应用广泛的基础材料,此前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在能源危机所引发的替代能源开发热潮下,由于太阳能电池厂商相继扩产及新加入者产能持续开出,多晶硅需求大规模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货源的严重短缺。
现有装置均饱和生产,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其价格持续攀升,屡创新高,目前已经突破了500美元/kg的历史高位,打开了新的上涨空间,高涨的价格使生产商获利丰厚。
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在源头上均需消耗大量工业硅,对同样以工业硅为原料的有机硅行业也有巨大的潜在影响,多晶硅对有机硅可能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料的争夺上
多晶硅项目不仅促进国内半导体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发展,也是对公司产品线的有利补充,通过多晶硅项目消化有机硅单体项目副产硅微粉和废触体,而多晶硅项目副产的SiCl4也可以通过深加工项目的气相法白碳黑装置消化,解决了多晶硅生产中副产物处理的老大难问题。
多晶硅经过区熔或拉制,得到电子级单晶硅,另外副产太阳能级多晶硅,将电子级单晶硅切片后,就得到了半导体行业所需的切片原料,将太阳能级单晶硅铸锭后,切割成为太阳能电池片,经过组装后得到太阳能电池。
四、为了实现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制定硅化工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发展路线为:
第一阶段:到 2008年
1、完成年产6万吨有机硅单体及配套的深加工项目,2008年12月底投产; 2、100万吨硅矿资源和10万吨/年化学级硅块冶炼生产项目(国内最大产能),已经全面开工建设;(我公司现已经占有100平方公里的硅矿资源,该资源是目前世界上储量最大、品味最高的矿区,其原矿硅含量达到2个9以上。)
第二阶段:到2010-2011年
1、完成有机硅单体二期工程,生产规模为年产20万吨,配套相应的深加工产品(项目可研报告已经编制完成);
2、完成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及向配套的2700吨/年深加工产品(半导体及硅切片、太阳能级切片及太阳能光伏工程)(项目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
3、硅矿的产量达到200万吨,化学级硅块冶炼规模达到20万吨。第三阶段:2011年—2015年
1、再完成2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配套的深加工产品项目,使有机硅单体的总生产规模达到48万吨/年,深加工产品规模达到36万吨;
2、再完成二期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及向配套的2700吨/年深加工产品(半导体及硅切片、太阳能级切片及太阳能光伏工程);
第四阶段:到2020年
到2020年,再完成6000吨多晶硅项目和5400吨/年深加工产品项目,使多晶硅产能达到12000吨/年,配套的深加工产品达到10800吨/年。
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组织的“山西三佳集团经营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这样评价,“三佳集团的技术创新、结构创新,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佳集团董事长阎吉英如是说:“之所以选中有机硅项目,关键在于这样的高科技项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现在市场化过程加快了,促进能源行业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必须重新调整,只有加快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向高科技项目进军,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变理念,两个创新,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企业产业的完全转型,在创新和转型中,实现企业的规模化拓展。
三佳集团持之以恒地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给我们提供了几点启示:三佳集团积极寻找产业突破的利润增长点,将可持续发展定位于“绿色GDP”,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三佳集团科学地解决了能源的有限性与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变“黑”为“绿”,符合国家能源战略的长期规划,三佳集团研制的清洁型热回收热电联产炼焦技术完全避免了大机焦污染排放弹性过大的弊端,代表了炼焦技术的发展趋势;三佳集团以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发展旅游业的方式来优化公司的产业结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三佳集团以科技为先导,转向高科技的硅化工产业,既完全符合国家和山西省的产业政策,又实现了企业的完全转型,使企业在转型中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实现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三佳集团公司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