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经济学论文
试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健全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既是政府加强对公务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有效组织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十分必要!
一、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了解公务员的需要了解公务员的需要,以增强激励的针对性。国家公务员在工作实践后无论是对事业、生活趋向的定位,还是对自身素质提升的要求,因人而异,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了解他的需要,并正确引导,合理支持,才能有效调动他的积极性。关于需要方面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层次论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优先次序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据此马斯洛提出了四点基本假设: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满足了某种需求,就会被新的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本精神,公务员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当努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把握公务员的需要类型,对症下药;二是抓住公务员的主导需要,提纲挈领,有的放矢;三是对各种各样的需要进行分类,采取不同对策,逐个击破;四是正确引导公务员个体需要,使他们的个体需要符合客观条件、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遵循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需要把握需求层次理论,实施激励机制也应当遵循相关的激励理论,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这些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我们在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合理应用,以增强激励的实效。
1、要遵循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使用一个人应当考虑工作动机及保健、激励两个因素,也就是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保健因素主要涉及工作背景,诸如薪水、工作条件及工作安全等;激励因素主要涉及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诸如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和责任等。作为一名公务员激励因素满足了,只能是没有不满意的;如果激励因素没有满足,便会特别不满意。至于保健因素,则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即使没有满足,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不满意,但如果满足了,则会产生强烈的满意感。赫茨伯格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就个体而言要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更有兴趣,更具挑战性,从中获取成就感;第二,就集体而言要增加个体的自主权,即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第三,在管理上要改变人事管理的重心,将传统的重合同、重制度的人事工作重心转移到重工作设计、重激励因素方面来。
2、要遵循公平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与他人付出劳动所得相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和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大于或等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时,或现在的收支比大于或等于过去的收支比时,便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有怨气。助长满意,消除怨气,也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实施公务员的激励机制需要体现公平理论的精神,提高公务员的行为与效益的对应性和可比性,使他们感觉投入有产出,成就有公正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
3、要遵循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是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他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阐述了期望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一个激励公式: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效价指某项工作或一个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当一个人对某个目标的效价很高,且他判断出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较大。这一理论给公务员管理工作者组织实施激励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应当注重实施多数公务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
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3)尽可能扩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
(三)健全配套制度我们应用激励理论采取激励手段,能够对实施激励的目标有更加清晰的预期。当然,要兑现激励结果必须有严密的综合配套制度来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我们对公务员采取的某种激励只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划只有符合公务员制度体系,并受综合管理制度所制约,才能发挥其作用,兑现其激励结果。如果激励目的与公务员制度体系的宗旨相背离,那么这种激励的负面作用会大于正面的影响,是不可取的,也会遭遇阻力。如考核激励中,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可晋升一级级别工资,这是公务员管理制度所允许的,激励结果肯定会得到管理部门的认可,激励结果便能够顺利兑现。而“末位淘汰”,通过排名次决定公务员的去留,与公务员管理宗旨不相符,擅自对末位者解聘除名,也不符合法定程度,其结果的兑现得不到综合管理部门的认可。不能正常兑现激励结果的手段和方法会失信于广大公务员,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四)造就行政文化激励是一种手段,实施好激励,兑现好激励结果,需要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良好的行政文化凝聚了公务员行政智慧和行政实践经验。行政文化诸要素对于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手段的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激励结果的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行政文化的建设:鼓励公务员树立社会公共利益之上的意识,成为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主体;促进公务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有效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履行好行政职能和行政职权。政府的信用也是行政文化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兑现激励结果直接体现政府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客观上需要以政府信用为保障。
二、组织实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自我激励机制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这种认可与尊重便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更包含了个体对社会的尽责和贡献,国家公务员更是如此。为此,对公务员管理部门来说,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设法满足公务员对各层次的需求,更要促进公务员追求需要的最高层次。就公务员个体而言,他们需要管理者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是素质提升上给予外部推动和促进。加强对公务员的素质教育是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务员实现自我激励的主观需要。二要强化公共管理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能力。公共管理知识教育要以年轻公务员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内容要强调针对性和先进性。三要强化法制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规范公务员的行为。通过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知识的培训,使公务员牢固依法行政意识;通过开展民主评议、优秀公务员评选、“争创文明机关,争做文明公务员”等一系列活动,树立一批优秀人物,激励广大公务员以先进为榜样,完善自我。
(二)鼓励岗位竞争,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岗位竞争为公务员创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而且,由于这个舞台是动态和分层次的,能够为公务员满足低层次动机后,提供追求和实现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因而,使公务员在岗位竞争的过程中,既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又产生围绕组织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激情。组织实施竞争上岗激励的主要动因就是为了激发大多数公务员产生这种激情,并以此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实施好竞争上岗激励机制的前提是规范竞争行为,只有规范的竞争行为才可能持续激发公务员参与竞争、发奋工作的激情。为此,要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精神,坚持民主竞争原则,把好任用关;要坚持平等择优原则,探索科(股)级公务员跨部门轮岗交流制度,扩大竞争范围。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还需要鼓励公务员多岗位锻炼,支持公务员通过多岗位的锻炼不断提高竞争能
力。目前一些部门实施的“AB角制度”、“首问责任制度”等制度,为公务员掌握多岗位工作技能创造了条件,但需要引导广大公务员正确对待和严格遵守。
(三)强调实绩考核,健全目标激励机制“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人总会有理想和抱负,对公务员实施激励应当鼓励其正确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支持其施展本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因此,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当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对身怀绝技的人委以特别任务,支持其施展才华;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尽量体现系统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公务员实现自我发展留有空间余地;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原则。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充分了解公务员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加强对公务员的实绩考核。
(四)提倡优胜劣汰,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公务员任用制度的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能上”也“能下”,“能进”也“能出”。其实,“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关键是要解决“下”与“出”的问题。“下”与“出”的通道不畅,“上”与“进”之途就要受阻,因此,我们要加大“下” 与“出”的力度。一是破除“官本位”思想。要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使公务员正确认识和对待职务的升降,为干部“能下”、“能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创新“能下”、“能出”的机制。对公共管理、综合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任用要逐步实行任期制;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试行聘用制。同时要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研究配套政策,合理安置被调整下来的公务员,对重点对象实行跟踪考察,对工作需要、有足够能力的干部可以经过考核重新提拔任用,真正体现能上能下和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三是畅通监督渠道。要积极发挥特邀监督员队伍的作用,注重通过考察、考核和举报、信访等渠道收集监督信息,建立完善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提高公务员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为优化用人制度提供有效的监督。
新时期如何造就一支具有思想纯洁、工作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务员队伍,是一个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并不断改进!
第二篇:信息经济学论文
校园二手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学生用品的升级换代更新加快,特别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大量物品的处置问题。电脑、自行车、书本等都成为了较为普遍的二手交易物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校园二手市场应运而生也成为了必然,然而只要是市场交易,就必然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本文就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校园二手市场存在的问题。【关键字】校园二手市场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一、校园二手市场的基本组成要素和形成条件分析在具备r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的前提下,校园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二手市场入驻地。
(一)可供交易的学生商品
在校园二手商品交易中,92.4%的学生选择交易的产品是书籍,特别足二手教材:70%选择电子产品,包括台灯、电脑耗材等;43.6%选择相关学习、生活用品。这说明流通在学生二手市场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书籍、电子产品以及相关学习和生活用品等领域。首先,国内的教育正逐渐地向着自由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相较于购买新书而言,学生更愿意购买性价比高的二手书籍:科技的发展促使电子产品加速淘汰,学生在追求时尚的同时更注重实用价值;当前环境下的市场经济导致的消费能力的差异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剩余,兴趣爱好、消费倾向的趋同性为校园二手市场的商品流通提供了条件。其次,校园二手商品质量可信度高。校园交易的区域局限使得交易透明化,诚信度高;大部分商品都是由学生基于自身需求从校外购买再进行剩余价值转让,商品质量可以得到最基本程度的维持,价格却只相当于市价的5折或以下,学生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市场上选购,节省了更多时间和金钱。(二)学生购买力
学生买家是市场中的大学生,是商品流通和市场活跃运转的动力。1.教育模式个性化。近年来教学模式个性化的提倡,特别是对课业的自主选择,使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差异化和多 元化增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理念遍及全国,这种教育模式的个性化发展致使学,仨对校园生活的安排和需求也出现了很大差异,学生迫切需要交换来满足这种对校园生活的不 同需求,各取所需。购买力的需求差异更加速了校园二手市场的形成。2.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只有在效益大于成本时,应用主体才会从事某项活动。接受了先进教育的学生群体在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当下,必然会理性消费,会自然地将成本效益原则运用于消费中,在购买时充分地、全面地考虑到产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交换利得,从而做出明智的 选择。毫不夸张地说,校园二手市场正是学生们钟爱的高性价比市场。3.校园归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会对校冈产生归属感,产生对校园的依赖和认同。基于对校园的信任和商品需求,学生会萌生一定程度的校园二手商品的购买欲望。(三)学生供给力
1.商品使用周期缩短、消费多层次。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贫富差距日趋明显,消费水甲的巨大差异必然也显现在学生身上;产品轮换速度快,使用周期缩短,校园二手市场则为学生提供了由买家向卖家的成功“转型”;消费的多层性为校园二手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窄问,让一部分学生当起了“店主”。这些均为二手巾.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2.比较可观的收益。产品都是具有使J}}j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品交换的过程是让渡价值的过程,二手产品的交换就是让渡其剩余价值和剩余使用价值的过程。与其随手扔掉具有一定剩余价值的物品,还不如在二手市场实现让渡,获取比较可观的收益。随意定价也是校园二手市场形成的驱动因素之一。3.可持续发展观。在全国高校提倡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学生不局限于眼前利益,而关注于未来长远的发展。因此,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对_二手市场的热情。4.创
业教育。竞争压力加剧,全国掀起创业潮。校园内的创业氛围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了创业理念并期望付诸实践。(四)可供使用的校园资源
最初市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场所,但市场模式发展到现在已经远远超越地域限制,其定义也发生变化。校园二手市场的发展借助了学校的场所、人力、物力资源,学生在承担近乎零成本和近乎零风险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可观收益,实现了成本最小化,这既满足了市场经济利益出发点的要求,又使学生最大程度受益。多样性、零散性、单一性的特点使得零售成为学生在校园的丰要经营模式,地摊、网店最为常见。校冈零售以低成本、方便灵活、服务周到的特点而吸引大学生,但同时也有其非正规、保障低的弊端。
三、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
那么,作为拥有二手产品信息的卖家,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做出有损买家的事情,这也就是指,信息优势者面临者“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经济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中,道德风险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是指市场参与者针对自身的隐蔽信息而采取的理性反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道德风险的定义: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卖家作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效用的行为。在利益的驱使下,卖家很有可能发出一些虚假信息,来诱导大学生,更有可能对已经下订单的产品进行“偷梁换柱”,把一些劣质的产品卖给大学生。如果在不完善的校园二手市场市场中,没有足够的契约来约束卖家行为,那么,卖家就很有可能做出这种败得行为。但是,校园二手市场的运行商会想尽办法来阻止这种败德行为的发生,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环境,校园二手市场交易是很难进行下去的,最终将导致整个校园二手市场交易的低效运行,直至消失。
四、如何规避校园二手市场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任何市场都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校园二手市场的存在更加强化了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信息的不对称。其主要原因在于:校园二手市场产品质量的不易检验性 ;校园二手市场厂商身价的不易识别性 ;校园二手市场产品质量评价的主观性 ;校园二手市场生产者的多样性 ;预防交易诈骗的高成本等,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校园二手市场市场商品信息的不对称型更加严重。
那么,如何消减校园二手市场二手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呢?下面将从买家、卖家和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组织者的探讨一下如何才能保证校园二手市场市场高效运行。
(一)、买家如何购买到高质量的二手产品 买家想要购买到高质量的二手产品,就要提高自己的信息量,消除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度。搜集产品信息是买家进行购卖产品前必须要做的功课。以校园二手市场上的二手台灯为例,如果我要购买一款二手台灯,那么我们要关注这款二手台灯的平均价格,卖家的信誉度,产品所描述的真实度等各种信息。
(二)卖家应如何做才能促进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有效运转呢?
作为校园二手市场市场中的卖家,应该尽可能的向买家传递各种信号,来消减双发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在多数情况下,校园二手市场环境下大学生在购买产品时并不能了解每种产品的具体质量,真正了解产品质量的是卖者,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买者产生逆向选择,出现劣胜优汰的局面,卖家应主动向大学生传递充足的质量信息,以完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1)质量保证和承诺。如质量保证书,包退、包换等,如下图,校园二手市场上的卖家质保体系:
(2)高质量的卖家应加强自身的宣传,以免被劣质产品挤出市场,可以利用广告,也可以利用产品的品牌效应。总之,在二手市场中,高价格的商品往往代表着高的质量。
(3)道德和诚信也是校园二手市场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是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的,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要以一个大学生的基本道德和是非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人人都是“理性人”,都为了自己的最大的效用而行动,那么,欺诈,就很难避免。道德和诚信是一切交易正常进行的前提。
(三)作为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组织者应如何来促进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高效运转
在校园二手市场市场中,校园二手市场组织者一般都是学校社团,比如B2B交易网站、B2C交易网站及C2C交易网站等,其作为第三方实际地组织和参与校园二手市场市场交易,而且其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为交易双方提供有关交易的信息服务。
(1)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组织者应提供商品的质量的反馈平台。校园二手市场中间商在商品质量方面比买方了解的少,跟踪的方法是信息的反馈,如校园二手市场的用户评价,来倾听买方的真正感受,获取经验质量信息,买也可以通过这些经验质量信息来了解商品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卖家是否是令人满意的交易伙伴。在校园二手市场上,买家可以通过校园二手市场提供的评价平台,给产品质量作出评价爱,来反馈所购买的商品质量信息。
(2)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组织者应增强信息扩散的有效性。形成校园二手市场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受到阻碍。校园二手市场中间商作为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长期经营者,需要用有效的机制来增强信息扩散的有效性。目前很多校园二手市场中间商已经构建了交易者的虚拟社区,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提供情感支持等。校园二手市场的阿里旺旺具有在线聊天的功能,可以给买卖双方提供在线沟通平台,并且,聊天记录具有法律效力。
(3)校园二手市场中间商应帮助买家甄别信息。买者根据事先制定的策略,可以选择不同的卖家,这就是信息甄别。在校园二手市场市场中,信息劣势方的信息甄别可以由买方也可以由校园二手市场中间商来实施。虽然互联网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并且极大地降低了买方信息获取的成本,但是买方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以及嘈杂的私人信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缺乏对校园二手市场中商品质量的敏感度,往往不能有效地甄别卖家信息。校园二手市场中间商作为有信誉的第三方是可以帮助买家进行有效的信息甄别。比如要了解某一商品的质量,可以根据校园二手市场中间商提供的质量评价体系来判断,也可以根据校园二手市场中间商提供的信誉等级评价来判断卖价的信誉等级。
校园二手市场中的一些约束体系
校园二手市场作为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组织者,利用以上各种体系有效约束了买卖双方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促进了校园二手市场的高效运转,使校园二手市场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五、结语
校园二手市场市场正越来越庞大,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二手交易也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校园二手市场的存在决定了校园二手市场交易双方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从而使校园二手市场市场存在这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干扰者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果不 3
能很好的规避这些问题,校园二手市场市场就得不到高效运转,最终,将逐渐使买家失去对校园二手市场的信任和信心。要想促进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高效运转,买卖双方,以及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组织者都应该作出自己的努力,来促进校园二手市场市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潘勇.《校园二手市场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基于“柠檬市场”模型的分析》 【2】陈禹 《信息经济学教程》 【3】《第25次中国互联校园二手市场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三篇:信息经济学论文
信息经济学论文
题 目 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学院名称 经济管理学院 教 师 曾鹏燕 班 级 信管101班
学 号 20104940129 学生姓名 田定金
2012年 11月 10日
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假冒伪劣现象
摘要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很多时候很多地点总会出现一些作假的现象,在这些假冒伪劣现象中,难免会有人收到欺骗或是伤害。为了减少因假冒伪劣现象造成的伤害,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出发,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对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阐述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及其原因,最后根据假冒伪劣现象长生的原因分析防止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假冒伪劣;经济市场
一、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又称信息不平衡,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或者活动各成员之间拥有的信息量不同,这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往往是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处于有利地位,而信息贫乏者则处于不利的地位。比如说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掌握着卖方的大量信息,而卖方掌握着消费者的信息不够多,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就处于有利地位了,而卖方则处于不利地位。信息不对称还可能造成逆向选择(因为买卖双方对交易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与交易初衷相悖的现象)。
二、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
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概括来说,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让人说真话的学科。也就是研究如何让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在经济活动中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跟别人分享,达到相对公平。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就是交易双方了解的交易信息不平衡,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不对称,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会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平衡而产生一些欺骗或作假的现象。
通常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如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猛发展,而且各行业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而对该行业的经济信息了解得比较透彻,而对于其他行业的经济信息可能了解的就很少了,也就是说社会分工的不同,是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专业化对于企业的运作时很有利的,因为在企业的产业链上面,在不同的生产阶段需要做不同的工作。如果所有的工作都由一个团队的人来做的话企业的生产效率会很低的,因为他们要做的是整条产业链上面的事情,这样虽然有利于生产人员了解整条产业链所有的信息,但是这样难免会造成生产人员在整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低效率。所以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各自安排固定的、专业化的人员进行工作,各环节的工作人眼只需要了解和掌握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的技术和信息,这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专业化在现今的企业和社会中越来越明显。而专业化所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了解和掌握知识、信息的狭隘性,从而导致及时在同一条生产链上面,各环节的工作人员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同的,也就是信息不对称。
搜集信息通常面临着一定的成本,而这成本又可以分为相对成本和绝对成本。相对成本是指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同一信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都得到它的成本。比如说甲、乙两个人都对A信息有需要,但是要得到A信息得花数万元的成本,甲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区区数万元对他来说不值一提,而乙则仅仅是一个公司的小员工,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万,数万元的信息搜集成本对乙来说是难以负担的。所以搜集A信息时,甲乙两人相对于自身的经济实力要付出的成本是不同的。绝对成本是指在信息的搜集过程中,同一个人要搜集的不同信息的成本。比如,在一次信息搜集过程中,甲要搜集A、B两种经济信息才能保证甲对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了解比较完整,但A、B两种信息大同小异,互为补充,而甲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A信息了,但是B信息要花很高的成本才能得到。这里的A、B两种信息的成本就称为绝对成本。不管是因为相对成本的差异还是绝对成本的不同,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因为成本差异可能会导致信息搜集者选择性地放弃对某些信息的搜集,从而也就导致了经济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另外,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和机遇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在搜集信息的时候出现信息不对称;身份地位的差异、受教育的程度、信息搜集能力等因素都会造成人们在经济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所谓假冒伪劣是指生产者用劣质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使产品在耐用性、安全性及其他功能方面未能达到该商品应有的质量标准,或冒用正品的名牌在市场上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以次充好”“以假当真”,攫取消费者利益的策略性行为。
近年来,老百姓感受最多、受伤害最深的莫过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盗版图书假影碟、劣质农药假化肥、假烟假酒假大米、假医假药假广告„„
假冒伪劣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见怪不怪的现象。市场上制假售假现象愈演愈烈,而且明显呈现集团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其危害程度已经超过了商品走私,成为仅次于贩毒的第二大社会公害。
四、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济市场之所以会出现假冒伪劣现象,其直接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很多厂家或供应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制造或提供假冒产品,以低廉的成本骗取高额的收入。
假冒伪劣产品产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使得生产者低估其生产成本而制假造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个理性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如果取之无道,则会对社会、对他人带来危害。每个生产者在进行生产之前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问题。造假者也是生产者,有自己的成本收益观,在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衡量。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假冒国内外的知名、驰名商品,能使制假者获得成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的非法利润。因为制售假冒伪劣者无需支付商品的开发费、广告费甚至税费等成本,加之假冒伪劣产品质低价劣,成本极其低微,同正规品牌相比,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者的利润十分丰厚。售卖假烟假酒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们认为这种利润远远大于成本,然而他们在衡量成本时往往忽略了“隐成本”,包括因造假被发现而受到法律严惩的后果、因假冒伪劣商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害。所以,贪图暴利、唯利是图是造假者的主要动机和心理状态,他们置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于不顾,为牟取巨额利润铤而走险,最终害人害己,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2、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信息不对称。传统计划经济,完全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市场完全受政府的控制,不存在搜寻信息的问题,买者按照国家或上级的指令向相关的卖者购买产品,卖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起一个辅助作用,买方和卖方必须通过市场达成协议,完成交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卖方明显掌握着更多的产品信息,相比较来说处于强势的地位。所以这就给卖方隐瞒信息,以次充好提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
3、法制不完善,使执法者难以找到法律依据。行政执法手段缺乏,调查取证困难,难以震慑造假的违法分子。此外,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手段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
4、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及一定的虚荣心理。有些消费者虽然经济能力有限,但由于强烈的虚荣攀比心理,因此知假买假,特别是买假名牌。这种虚荣贪图名牌的购买行为给了假冒伪劣的生产及销售以可趁之机,客观上损害了真正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此外,很多消费者即使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一般也会由于维权手续繁琐而不去追究,更不习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甚至往往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较低的辨假能力和淡薄的法律意识从客观上助长了不法商贩制假、售假的歪风邪气,给了制售假冒伪劣者可乘之机。
总之,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假冒伪劣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背景。物质利益的驱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人们法律意识不强,政府管理的有待加强以等,都加速了假冒伪劣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我国社会又是一个十分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致使某些场合下关系比法律的作用大,对于假冒伪劣的查处和打击,因此大打折扣。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也使得打击假冒伪劣更加困难。
五、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措施
1、积极利用法律手段来打击治理假冒伪劣,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的处罚力度。
2、发展生产力、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收入后,他们才会减少低劣商品的消费,低劣商品的市场需求才会减少,以达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目的。同时,培养消费者正确的消费理念,使消费者明白,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虽然贪得一时的便宜,但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会给自己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另外,引导消费者建立积极主动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提出适度索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3、加强监督,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使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借助舆论的力量将假冒伪劣现象清扫出经济市场。
4、加强基本教育,使消费者掌握基本的信息搜集方式,提高普通消费者的信息搜集能力。很多消费者在经济交易过程中被假冒伪劣产品欺骗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对产品的不了解,而他们又不知道怎样去了解产品信息,从而使得造假者能够得逞。
假冒伪劣商品肆虐横行,泛滥成灾,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不仅使消费者人身、财产权利倍受侵害,在消费者失去对社会、法律的信任的同时,还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毒化了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环境,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假冒伪劣并不是一时之成,也不是个别行为,它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假冒伪劣产品作斗争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信息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乌家培 谢康 肖静华 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CDXB200501012.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063438bdfd0a79563c1e72fb.html
第四篇:信息经济学论文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人类社会正在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型,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第四产业在各国的比重不断上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产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并使其正常发挥效益所必须的产业,同时也塑造着信息社会的全新经济结构。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信息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信息产业通过它的活动使经济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有利于各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推动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对当今新经济时代下的信息产业的现状有一个全面性和系统性的了解。【1】 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正文:
一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2】
中国信息产业已具一定基础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非常薄弱。目前中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已颇具实力,在软件方面中国具有自主产权的软件已有不少可以说中国的软件业已经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了并已经基本具备独立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这种研究开发能力是这些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最宝贵的东西,在硬件方面中国已经能够大规模生产自己品牌的微机系统,并能自行设计主板及其有关硬件甚至部分芯片能够自行设计组装某些电讯设备,尽管在硬件独立开发研究的方面不如软件强,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虽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还相当大。
二 影响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1要有先进的技术基础,牛顿曾说过一句话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见没有相当的基础,不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要想超越别人是几乎不可能的。这里说的先进技术是指扎实的先进技术并不一定就是非常顶尖的技术。要有勤奋积极的工作精神,爱迪生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勤奋工作的重要性,这里讲的勤奋与有些人理解的刻苦拼搏进取是有所不同的,这里强调的勤奋更注重于积极性的方面,是工作与兴趣的一致性,所谓乐在其中,不是苦而是甜,这就是美国社会极力推崇的一种所谓工作狂的精神。要有丰富的创造性,信息产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产业,大家知道芯片的运行速度是指数增加的在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领域要想成功没有丰富的创造性是不行的,没有创造性就不能前进有一点创造性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创造性,在这一点上日本人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日本人的忘我工作精神是世人瞩目的,大概也是无与伦比的但普遍认为由于缺乏足够的创造性,日本人在此领域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至少是落后于美国。要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关于这一点大概是有目共睹的,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更多的是外部支持,企业可以争取多方支持,如银行贷款,股东投资,证券市场融资等等,但信息产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有很多风险,很大的研究开发项目个别企业难以承受需要政府的扶持,比如说高清晰数字电视的开发就是由美国政府和企业各自出资一半而设立的基金支持的,还有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就是为解决芯片生产中的质量问题设立的其经济来源也是政府与企业各自出资一半。要有良好的周边环境,高效率企业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也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公正的司法系统高效的社会行政管理系统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也要有良好的后勤保障,如交通能源通讯,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还包括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等等,在亚洲软件业发展不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做到充分有效,就好像庄稼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养分都被杂草吸收了,现在中国有些名牌产品被假冒伪劣产品挤垮就充分说明了这点。三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的趋势:【3】
在经济学上都是根据产品来标明产业的性质,生产农产品的为农业,生产工业品的为工业,制造生产资料的为第一部类产业,制造消费资料的为第二部类产业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为高技术产业,依此类推生产信息产品和知识产品的就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具有如下发展趋势
1高技术。20世纪产生的诸多新技术,如电话,电报,电视,卫星,遥感,光导纤维等都是专门用于收集传输信息的电子计算机的用途极其广泛,但最主要的是用于加工和储存信息信息技术是近一百多年最重要的新技术信息业,是运用新技术最多最广的一种产业其中有的就属于高技术产业
2综合化。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种收集加工传输储存信息的行业是各自独立的进入,80年代以后趋向于综合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种信息生产工具,如计算机,卫星,电报,电话,电视,可相互配合一体操作,二是各种信息载体,如语言,文字,图象联成一体综合地传输语言文字图象并通过卫星进行国际信息交流。
3商品化。当知识以人为载体时,如当面授课口头传信现场表演所提供的是劳务难以转化为商品,即使成为商品也受到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而当知识转化为信息产品时,如制成技术图纸,录制成唱片和拷贝就便于成为商品,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把各式各样的劳务转化为信息产品,则信息的传输与加工必然走向商品化使得信息业从劳务中分化出来。
四 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的改进策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信息产业发展极为迅猛,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0一40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目前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例如美国的微软英特等已经取代了三大汽车公司当年的地位,面对信息产业在全球如此迅猛的发展,我们怎么办?我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1制定发展信息产业的新战略。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信息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这样的现实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转变观念,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在国际大环境中运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大思路新战略。在技术开发上要把引进为主转为自我技术创新为主,引进为辅的轨道上来,在发展速度上信息产业的发展应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定幅度,使其保持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
2建立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建立在自主开发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基础之上,为此必须着眼于国家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努力做到合理匹配,有机衔接。从总体上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研究开发工作还是跟踪性的,主要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结合中国情况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这是后进国家实现经济振兴的成功途径。
3加速信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全球化,中国的信息产业不仅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要适应WTO的要求全面走向国际大市场,因此必须加大信息产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在经营机制上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和国际社会接轨。
五 总结
我国需要高瞻远瞩培养造就一批为信息化所需要的发展信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企业的实践中应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业家大力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还应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使他们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更要合理规范信息产业领域内人才流动,通过人力资本人股年薪制等一些办法从经济利益上稳住人才,吸引人才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信息产业效劳,政府还应该鼓励各信息企业的交流合作,整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支持各信息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从而促使信息企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样一来信息产业和技术都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和突破。参考文献:
【1】陈名立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信息产业现状透析科技向导2011年第18期
【2】周兵信息产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微机发展2003年10月第13卷第10期
【3】江治平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解析现代情报2002年10月第10期
第五篇:信息经济学论文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胡超群
2012220523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2012级儿科本科1班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被视作现代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在全球信息化大势所驱的影响下,我国的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不断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信息经济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清楚的了解我国信息经济的发展全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本文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及信息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其内涵,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字】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一、大数据 信息产业 信息经济的内涵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1])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精确)。
信息产业是属于第四产业范畴,它包括电讯、电话、印刷、出版、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信息部门和新兴的电子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通讯卫星等信息部门。主要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从事信息的生产、传递、储存、加工和处理。
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IT经济。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二、大数据时代下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期. 全国的咨询企业约3万家,从业人员57万,注册资金79.5亿元。这一时期,信息产业发展迅速。2001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2%。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
1.4万亿元,居全国工业部门之首,已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其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其中彩电、程控交换机产量居世界第一。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截止到2009年前三个季度,规模以上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 305亿元。同比增长0.1% ;利润1 791亿元,同比增长5.2% ;出口交货值28 932亿元,同比下降5.6%。软件业
务收入9 513亿元,同比增长25.6%。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7 719亿美元,同比下降12.8%。这是本世纪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出口4 572亿美元,下降12.5%,占全国出口的38% ;进口3 147亿元,下降13.5%,占全国进口的31%,出口降幅逐步收窄。l1、12月连续正增长。最近几年,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分散建设转为整合应用,行业IT 市场越来越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内的软件与IT 服务产业整体收入迅速增长,经营效益不断改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从软件与IT 服务行业总体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据《中国软件与IT服务行业市场调查报告(2008 年)》显示,自2005 年以来,中国软件与IT 服务市场一直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2008 年,我国软件与IT 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50.2 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加值413.3 亿元;2009 年,我国软件与IT 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585.2 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加值535.0 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7.7%,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1.6%,实现销售收入50589亿元,同比增长了25.9%,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召开了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 发布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 “十一五” 规划和 2020 年中长期规划纲要, 启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建设了一批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联盟对科研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有效发挥。集成电路、软件、数字电视、数字集群、光通信、信息安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运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在完善创新机制方面取得新的成效。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发布行业标准 284项,申报并获批准国家标准49项。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力度加大, 组织完成了信息产业 “十一五” 行业规划、专项规划、职能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各级电信监管部门按照 “以人为本监管为民” 的理念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从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出发, 加大工作力度, 创新管理方式, 扎实开展 “畅通网络、诚信服务” 及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等活动, 在互联互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用户反映强烈的移动信息服务、垃圾邮件等热点问题, 进行了专项整治和规范稳步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改革, 引导企业降低部分地区过高的移动电话资费和区间通话费。建设项目管理和质量监督力度加大,通信建设市场秩序好转。应急通信和党政专用通信工作得到加强。修订发布了频率 划分规定,加强了台站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软件正版化、手机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大了税控收款机等产品的管理力度, 整顿和规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取得积极成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全行业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各项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企业、城市信息化推进工作力度加大。认真落实电子签名法,完善了电子认证服务工作, 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启动了信息技术应用条例的制定工作,组织实施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研究并提出了信息产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得到加强。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影响因素
1.国家政策的扶持
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对
信息产业宏观的管理体制上。信息产业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它决定着信息产业运行的有效方式,制约着信息产业的管理水平,是合理组织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保证信息产业系统正常运转的主要手段。韩国、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近年来纷纷在政府倡导下在本国内掀起信息技术发展热潮。拿日本来说,近几年经济低迷不振,迟迟摆脱不了衰退的阴影。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调整战略,加大力度扶持信息产业,力图推动经济复苏。事实证明,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日本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先导、带动作用,大力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我国在1998年成立了信息产业部,在各省下设信息产业厅(局),相关政策纷纷出台,其目的就是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稳健、正常的发展。
2.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促进信息产业、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形成及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在:①当前,世界信息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发展与融合、调整与变革成为全球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欠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产生和发展来说影响很大。在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投入到这股巨大的洪流中,积极发展本国的信息产业。②随着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通信网、计算机网与有线电视网加快融合,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这个充满商机的巨大的信息商品市场中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进一步推动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际信息商品与服务贸易的繁荣。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信息产业较欧美的国家相比起步晚、起点低,通过国家的支持及自身的努力,也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国,可不是强国,由于技术的差距.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我国信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更没有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小容易产生浪费,不仅在资源方面,还有技术的浪费。产业的结构“硬重软轻”,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主,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占的比重低;而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结构是“软重硬轻”,软件占的比重已超过硬件。我国信息产业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就信息经济而言呈现出不平衡态势。计算机、数据库、通讯等产业发展较快,而软件信息服务业就相对滞后。
2、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产品产值低,生产手段落后。信息产业内部各个分支行业之间联系松散,缺乏互动的协调机制:一方的发展不能带动另一方发展,一方的落后却制约着另一方的进步。信息产品或服务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而自主创新能力急待提高,科技投入不足,鼓励创新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技术受制于人。
3、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在2000《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滑12位之后,在2000年下滑3位,列28位。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的程度,我国居倒数第二位。可见我国面临科技人严重缺乏的局面。
对此提出的政策建议:1.合理制定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按着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国家在作出发展信息产业的规划后,应进一步合理设计信息产业发展布局,采取切实的对策,将信息产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向国际市场,从战略的高度对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一个整体规划。
2.加大对信息产业科研资金的投入,开辟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信息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又是一项高风险的产业。国家应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科研的投入,以保障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信息产业基础研究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这一领域的投入。而我国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应加大投入,让更多的信息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效益,这就需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扩大发行企业债券和长期发展债券,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培育国内信息的风险投资,鼓励境内企业海外上市;同时,鼓励支持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形成以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的风险投资基金分布格局。
3.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很强研发创新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全民信息意识的提高和充分的人才保证。人才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前提下,要引进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4.加强关于信息产业方面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与现实相符合的各项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和建设队伍,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工作;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扩大企业“走出去”的领域和范围。积极开展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摩擦应对工作。
总之,我国信息产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出台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浅析》 郭凌《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年12月第十二期
《解析中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刘复国.[J].经济问题探索,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