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论文
知识产权刍议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接受焦点访谈中提到知识产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那何为知识产权?所谓知识产权是指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21世纪人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产权保护对知识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较晚,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经济高速发展、知识产权如此重要的今天,知识产权在我国发展现状如何呢?。通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条例。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总体状况还存在着与国家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首要原因。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拥有知识产权量少,易发生侵权或被他人侵权的现象。在我国,大多数人并没有把知识产权真正作为财产权来看待,甚至很多企业都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他们很少将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来对待,只重视有形资产的积累与保护,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2.法律体系存在缺陷。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以单行法的形式出现,各知识产权单行法由不同的部门分别起草。各单行法律的内容、手段等不够统一、协调,缺乏法典化的统一安排和规范,导致对有些对象重叠调整、规范冲突,而对有些问题却又出现调整空白,甚至对于同一种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不同的单行法判决的侵权赔偿数额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差异。3.忽视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在大力保护国外驰名商标时,我们却忽视了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造成国内大量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近些年,贽国商标国外抢注案件每年不下百起,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国外抢注者通过商标抢注或进行商标倒卖,或以侵权之名索赔,或索取高额转让费,更有甚者利用商标抢注,让中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今年4月,在全国知识产权局长会议上,会议表示: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建设,着力实现专利质量与数量的协调提升;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宏观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建设,全面优化执法保护环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专利的运用与产业化;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文化;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知识产权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为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提供服务。
因而,保护知识产权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看来,保护知识产权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着力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氛围。迅速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前提。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树立以下四种意识:一是培养全民知识产权意识,优化舆论环境,加强对企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并把专利知识列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二是提高品牌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投入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为目标,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知识产
权宣传教育,进一步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品牌。
2.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一。是要优化政策环境。专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专利活动、规范专利行为而采取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政策和措施的总和,要通过政策引导,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要优化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司法、行政两条途径,有力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
3.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和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要建立权威、高效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构,解决知识产权管理条块分割和部门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研究和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总体战略、政策和对策措施。并加强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对有可能引发知识产权争端,并对国家根本利益、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严重威胁的动向,研究对策,向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发出预警报告。
4.大力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制定特惠扶持政策,支持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促进其产业化,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对于政府投资且在一定期限内未实施的休眠专利,要制定相应办法,促进其转让和实施;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在合理分享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向企业转移;支持和鼓励以专利创业,依靠专利技术发展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知识产权一个对知识经济起决定性作用,对经济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的我,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创新,树立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篇:经济学论文
07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中经济学应用元素浅析
摘要
根据信息产业部11月发布信息:
2007年1-10月电子信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645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速0.4个百分点。
其中累计出口额为3653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0.1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7.1%,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37.1%,拉动全国出口增长26.5个百分点中的 9.8个百分点。
累计进口总额为27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进口增速0.9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额的36.2%,对全国外贸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37.5%,拉动全国进口增长19.8个百分点中的 7.4个百分点。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增长;消费水平;行业萎缩
我国信息产业发达地区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其发展速度趋于平稳、市场日趋饱和、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等因素,产业迫切寻找信息技术新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以上提供的数据,信息产业的形势不仅体现在自身行业的发展,更大程度带动了连带产业的发展。就现有信息产业的增速而言,23.9%的增速可以使自身产业发展前景大好,但是增长率却比去年同期低11.2%,这表明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形势有所变化,其内部原因方方面面,现在就其中的经济学元素作简要分析。
从最新的数据分析看来,外商独资企业出口额占主体的67.2%,这很大程度上反应的是需求定理中例外,信息产业的主体产品是电子产品,电子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需求弹性一般化的局面,需求量由起先的随价格的降低而上升的规律而转换为随价格的下降而下降的形势,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价格上层,这一点首先是由于产品类型转为高档商品,从根本上决定了商品需求趋于价格上升,另外一点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升高,支付能力显著增强,消费者的偏好随之转向了高端产品。
另外,国内生产水品有限,高端产品很大程度上依赖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因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额占主体。
1.生产要素和消费需求的配合程度决定了行业经济运行状况
行业运行的形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07年进一步扩大,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1-10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34997.1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5759亿元,同比增长19.7%,产业规模继续在全国工业各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生产商在选择生产要素配合时要将投入要素数量与产出数量之间的等产量曲线趋于直线,形成生产要素的最佳配合,将投入的成本的价值量最大化。
其中,电子计算机、电子器件行业表现较好,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好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行业,1-10月增加值增速超过30%,高出行业平均增速11.3个百分点,是全行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反映了电子产品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形成了最佳状态,生产要素形成了最佳配合。
2.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引起行业产品类型的变化、导致高端产品发展稳中有升,传统产品总量继续萎缩。
今年以来,全行业主要产品保持平稳发展,但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呈现出整体放缓趋势。1-10月全行业共生产手机46574.5万部,同比增长25.6%,比年初下降9.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63.8%)下降38.2%;液晶电视共生产1297.2万台,液晶显示器共生产6567.3万台,同比增长15.4%,同比增长71.3%传真机、电话单机、CRT彩电等传统产品继续呈负增长,总量规模进一步萎缩。高端产品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传统产品的萎缩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生产商生产能力的变化,然而这两点正是引起高端产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价格分化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是各分行业出现不同走势的主要原因。
产业发展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发达地区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其发展速度趋于平稳、市场日趋饱和、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等因素,产业迫切寻找信息技术新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基础行业例如电子器件和原件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主体经济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受价格分化以及消费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今年以来,软件业收入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高出制造业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软件技术服务和嵌入式软件。
3.1计算机行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计算机行业中,个人消费成为主要元素,个人购买能力越来越强,反映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时,大学生以及上班族的消费量最大,但消费对象仅仅局限在中档消费水平。1-10月计算机行业实现收入增速22.7%,比产业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产品中层水平层次的占到52%。
3.2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速度略有回调。
今年自年初以来,通信设备行业发展速度始终低于全行业发展水平,1-10月实现收入6051.3亿元,同比增长9.5%,比上月提高0.9个百分点,但仍比全行业平均水平低10.2个百分点。通信行业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形势异曲同工,发展对象趋向于中层次消费。
3.3家用视听行业继续萎缩。
在电子消费行业中,家用水平呈继续下滑的趋向,家用音响,家用影院等产品越来越高端化,但经济总量却持续低迷,原因在于个人消费能力局限于中层水平,高端产品对消费者的诱惑力远远强于其他层次的产品,消费者是理性的,他们的消费能力会首先取决于他们的经济能力,在高支付水平下,消费者会认为产品的边际效用越高,但是经济能力的局限会打消高消费水平的念头,家用视听消费的萎靡就是最好的例子,消费者追求高质量的视听效果,但是诸如IPOD之类的高价产品是一种天位数字,比中层价格的其他类的视听产品的边际效用要高得多。
4.内外资企业产品类型呈现相反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受人民币不断升值、两税并轨等政策的影响,以往靠外资拉动的产业格局被打破,外资企业发展呈现出相反态势,相反内资企业今年表现较好,这是因为在产业发展状况中,产业转移效应还不够明显,区域间协作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东中西部采取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分工虽然有所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区域协调对话中的地位不平等。二是区域间的竞争多于合作,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垄断与分割现象突出。三是一些中西部地区定位不明确,产业优势不突出,忽视自身比较优势,片面把像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之类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从而造成地区产业同构的恶果,无法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信息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发展前景最为乐观的行业之一,服务对象面广,因此发展经济状况呈现很好的局势,其中最能体现经济原理的是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最能体现在信息行业中,消费水平和经济能力的切实反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经济学原理,这表明经济学原理无处不在,从生产要素到消费需求,层层深入,影响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在认识经济学原理的同时,结合社会实践能够更好的认识理论,深化理解,对于以后正确处理和掌控经济运转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方向,因而在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正确理解消费正的消费倾向,能够更好的解决发展的问题。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从局部发展深化到整体提升,是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碧云主编经济学[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盛来运市场化取向制度改革[R]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7-11-30
[3]2007年1-10月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R] 中国经济信息网 2007-11-30
附录:
2007年1-10月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第三篇:经济学论文
论双十一带来的经济影响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连锁经营与管理3班
撰写人:陈超 学号:20154701
摘要:.......................................................3 1.崛起的“双十一”............................3 1.1巨大的网络账单.............................3 1.2对传统商场的影响.........................3 2.双十一中的经济理论...........................4 2.1双十一的需求理论.........................4 2.2双十一中的弹性理论.....................4 2.3消费心理分析.................................4 3.“双十一”中的欲望与效用.....................论双十一带来的经济影响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摘要: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崛起对我国企业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以淘宝为首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为表现形式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电子商务的重要发展模式,11月11日,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淘宝、天猫两大网上商城策划发起了“双十一”狂欢购物节,掀起了一场令人瞩目的网购盛宴。
关键词:“双十一” 促销活动 经济理论分析 消费者行为理论
1.崛起的“双十一” 1.1巨大的网络账单
如今的光棍节已经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给广大单身狗度过的节日,而是成为了一个网购狂欢节的代名词。从2009年开始阿里巴巴首次以“光棍节“的名义展开的促销活动开始,今年已经是第七年的“双十一”狂欢节,912.17亿,这个数字也是今年淘宝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最终定格的数字。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是68%的无线成交量占比,是超过4.67亿张的物流订单,是23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是又一中国网上购物的价格新纪录。不少电子商务的网站纷纷学习阿里巴巴的模式,搞“双十一”如今演变成了一个网络购物狂欢节。
1.2对传统商场的影响
在线下商场逢折必火景象难再现全国从多百货纷纷提前启动大型促销,以应对“双十一”网购的冲击。虽然有低价杀手锏和各种创新体验活动拉拢人气,但商场逢折必火的景象已难以重现,业内专家认为,未来百货门店收缩的现象会不时发生。百货大促人气两重天上百场秀、多位明星捧场,每一层都有真人模特、各式表演„„上周五,一场名副其实的嘉年华正式登场广百北京路店,加上低至4.8折的低价杀手锏,吸引了成千上万人涌向北京路。当天广百北京路店营收4000多万元,比平常的周末大促翻倍。而另一边厢,其中多家有做促销的百货公司,发现客流只是比平时略多,却不见人头涌涌的现象。虽然说接近年底,商家促销活动此起彼伏,但单纯的打折或返券已令消费者不再过多关注。新光百货相关负责人高萍认为,面对各种竞争,百货业不仅要拼价格,还要舍得花钱为顾客带来体验。但也有业内质疑,活动带来的人气只是短暂的,靠砸钱营造体验的效果难以持久。如此一来对传统商场造成的危害极大,造成许多小型超市无法存活纷纷倒闭。
2.双十一中的经济理论 2.1双十一的需求理论
需求法则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双十一”期间,淘宝、天猫发起了“五折”促销活动,部分销售商甚至推出了“一折”商品,还有的商家实行优惠券、返现等手段,商品价格比平时明显下降,造成消费者需求上升。网络购物相对于实体店销售来讲,具有快捷性、便利性和无地界等巨大优势,销售商众多,商品品种非常丰富,消费者可以在网络商城上对不同销售商的多种商品进行充分比较,选择余地大,市场的自由竞争度高。“双十一”期间,天猫购物狂欢节的参与销售商达到2万家,共3万多个品牌。商品数量、种类剧增,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市场需求上升。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销售商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供给也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出售的愿望,二是有供给能力。供给函数是一条由左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法则意味着商品供给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下降而减少。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销售商调低了商品价格,利润下降,部分销售商甚至出现了“赔钱赚吆喝”的现象,因而销售商不可能把所有商品都投放到低价网购的供给上来,而是限定了一定数量,这也是“双十一”当日,为什么很多消费者熬夜抢购、有人仍然买不到提前选中的商品的原因。退一步讲,即使有的销售商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不加以限制,但由于折价促销活动仅限于十一月十一日当天,时间限制了商品的总供给量。阿里巴巴及众销售商在“双十一”之前的营销造势,早已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积累了众多的消费需求,叠加效应使得购物节当日对于商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当日的供给量,就造成了“双十一”的供不应求,成就了一次网购狂欢盛宴。
2.2双十一中的弹性理论
从消费者群体分析,淘宝和天猫都属于B2C电子商务平台,其消费者基本锁定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些消费者年轻、时尚、接受新事物快,喜欢网购,但总体上收入水平不高,可支付能力有限,消费支出的很大份额集中在日常用品。这一特点也能从“双十一”热销商品类型上看出来。天猫方面的数据显示,在今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服饰品类占比居各大品类销量之首。在“双十一”购物节开卖仅一小时,天猫平台就已售出200万件内裤,连接起来有3000公里长;1小时内销售的文胸销量160万件,叠放起来相当于3个珠穆朗玛峰高度。此外,母婴品类商品在“双十一”期间也大受欢迎,例如奶粉销售突破50万罐,成交过亿元,销售数量可供全国2个月大的新生儿使用一个星期。然而手机、家具、首饰等高档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奢侈品等,销售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因此,“双十一”网购的商品多属于生活必需品。按照经济学常识,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大。这是从不同类别商品的需求弹性分析的。如果比较不同消费者群体对于同类商品的需求弹性,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高收入人群,参加“双十一”网购的年轻消费者群体由于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可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其对商品价格的敏感程度相对较高,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2.3消费心理分析
贪便宜或求廉心理,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打折,是双十一打出最响亮的口号;虽然大家心里明白可能有水分,但是还是怕自己错过占便宜的机会;而双十一还打出“仅此一天”的口号,则让消费者心理上更加紧迫,让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快速的转化成实际购买行为,以抓紧时间占便宜。
图方便,图省事:不用花大半天的时间去上街购物,然后大包小包的扛回家;网购能方便快捷的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并直接快递到家;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做出购买决策,却不受他人或环境干扰。根据对网购用户的调查,图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占55%,在网上能买到线下买不到的商品占22%,这是对此种心里的有力佐证。从众心理:双十一在网上造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总喜欢在热闹的氛围中做出购买决策;这也可能导致盲从,以至于买大量可有可无的东西。
寻找参与感:这么火热的全民运动,不参加的话,跟办公室同事就没有共同话题。
图炫耀,有表达的欲望:亲身体验双十一,过后再对双十一大加吐槽,或者进行各种晾、晒;表现欲借助全民运动得到充分满足。
有成就感、有面子:双十一过了,一包一包的快递到了你的办公室,瞬间,你就成为办公室的话题;而一旦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东西,不但十分有成就感,还能得到周围同事、朋友的一片艳羡,虚荣心一下子就得到了满足。
情感上的宣泄、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在情感上,女性希望获得男性更多关注的心理体验未能获得满足时,网购简单、便利,便成了女性调节心情甚至宣泄情感的方法;而且网购可以让无聊感和压抑感得到转移和释放,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买到了需要的商品,还可以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放松。
3.“双十一”中的欲望与效用
消费者消费商品的动机源于消费者本身的欲望。欲望即“需要而没有”,指一个人想要但还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里感觉。物品之所以能成为用于交换的商品,原因在于商品恰好具有满足消费者某些方面欲望的能力。
人们的欲望是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动因,商品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消费者则依据商品对欲望满足的程度来选择不同的商品及相应的数量。消费者拥有或消费商品或服务对欲望的满足程度被称为商品的或服务的效用。一种商品或服务效用的大小,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或者一个消费者的不同状态而言,其效用满足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样,欲望驱动下的消费者行为可以描述为在可支配的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选择所消费的商品数量组合,力图得最大的效用满足。
在“双十一”网络购物狂欢节的浪潮中各种商品的大减价让原来有这种欲望而没有能力购买的人有了能力购买自己平时不能买到的商品,这样的活动刺激了广大不是很富裕的消费者有了平时不能消费的能力,大大的满足了消费者心中的欲望。人的欲望是具有多样性的,一种欲望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欲望也会随之产生。因此,人的欲望表现为无限性,当人们在“双十一”中满足了自己平时的小欲望随之大的欲望也开始产生。随着欲望的产生
4.总结
在这场“双十一”的网络购物狂欢中,得到利益最大的还是那些网络商铺的店家,他们通过降价,压价的方式大量的倾销自己的商品从而达到用数量上的最大化,通过增加商品的销售数量以量来达到自己预期的销售额。双十一让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达到一种相互共赢的关系,商家达到利益最大化消费者通过这个活动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第四篇:产业经济学论文
内黄大枣产业发展状况
摘要:地处中原地带的内黄县,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平原农业县。有着悠久历史的内黄大枣,以其优良的品质和药理功效深受大众的喜爱,在枣农的辛勤下内黄大枣成为了一个当地有名的产业,带动的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枣农的生活水平。但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及多种因素影响,红枣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影响了不少枣农的生产积极性。经查资料,写这篇论文提出了我的意见。
关键词:内黄大枣 红枣产业 改善措施
地理优势和悠久历史
内黄县位于东经114°35'—114°49',北纬35°29'—36°09',地处豫北黄河故道沙区,与河北、山东两省相邻,处京珠、阿深、安南、濮鹤4条高速路构成的井字形框架中心,106国道、汤濮铁路从县域南部穿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全县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6万亩,辖17个乡镇,531个行政村,7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5万人。
河南内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红枣栽培历史悠久,据《内黄县志》记载:“唐宋时期已有大面积种植,达万余亩,并纳入银税”。足见内黄红枣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有2000余株1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有万余株500年以上树龄的老枣树,有几十万株100年以上树龄的大枣树。内黄大枣历史悠久,是历代帝王之贡品。内黄县素有“枣乡”之称,全县现有枣林46万亩,年产鲜枣12万吨,年产值2.4亿元,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居河南省第一,全县人均红枣收入35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后河镇共有耕地7.8万亩,全部为枣树,年产量2800万公斤,产值5600万元,农民人均红枣收入2000元,已成为内黄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河南省红枣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县”和“全国大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枣园地理分布和种植
内黄县红枣品种较多,现有114个品种,主要品种为内黄大枣(又称扁核酸),共644余万株,占红枣总株数的92%,栽培方式以农枣间作为主,平均每亩15-20株,有一部分纯枣园,每亩55-110株,主要分布在卫河以南的12个乡镇,即城关镇、张龙乡、马上乡、东庄镇、高堤乡、卜城乡、井店乡、二安乡、六村乡、后河镇、梁庄镇、中召乡。其中集中枣区后河镇,7.5万亩耕地全部实行了农枣间作,红枣产量达3000万公斤,位居全国乡(镇)级之首。
X是年份 Y是内黄大枣产量,单位:万公斤
土壤有潮土和风沙土两大类,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平原农业县。内黄枣树种植模式以农枣间作为主,既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农业稳产高产,群众称这种模式为:上有摇钱树(枣树),下有聚宝盆(花生、蔬菜),中间夹着粮食屯(小麦)。随着花生效益的下降,枣椒面积迅速扩大,形成“双红一白”(红枣、尖椒、小麦)新的种植模式,亩效益在3500元以上。内黄大枣品质和加工产业
内黄县红枣品种较多,现有114个品种,以内黄大枣为大宗(又称为扁核酸)。内黄大枣,品质优良,个大肉厚,富有弹性,果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既可鲜吃,又可干制加工。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被海外人士誉为“东方宝果”。1993年以内黄大枣为原料的“冬夏枣茶”荣获中国北京首届保健品博览会金奖。内黄大枣富含果酸、十八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果酸含量为1.13%,为枣果平均含量的5倍多,维生素C的含量是柑桔的10倍,苹果的75倍,尤其是含有的环磷酸腺苷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多种心脏病有显着疗效,对癌细胞有较强的破坏和抑制作用,是医疗保健及滋补佳品,有“百果之王”和“活微生素丸”之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红枣有增强体能、加强肌力的功效,红枣的含糖量高可以产生热量大,另外亦含优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他命,尤其所含的维他命C量,几乎居众水果之冠,因此红枣可以说是天然维他命丸。最特别的是红枣含有环磷酸腺甘(camp),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中医称其有补益功效是相符合的。红枣成份中维他命c含量很高,而且含有环磷酸腺甘及山楂酸等成份,经过研究证实以上三者均含有抑制癌症的效果,适合现代环境的健康食品。
内黄大枣由于其个大肉厚、内部组织松软,弹性好,利于加工和长途运输,可加工成为多种食品,是目前加工的上乘品种。近几年依托丰富的红枣资源,我县先后建成了内黄县冬夏枣茶公司、内黄县明星果果脯厂、内黄县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加工企业群体,加工企业达4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有,年加工能力到5万吨,产值5亿元。加工品种有枣茶、枣汁、金丝蜜枣、枣醋、枣酒、香心焦枣、空心焦枣、无核糖枣、阿胶枣、酒枣等几十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乌克兰、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泰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冬夏集团生产的枣茶属国内首创,曾获1992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轻工产品技术博览会金奖,1993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金奖和中国北京首届保健品博览会金奖。全县红枣交易场所达200多处,年交易中转红枣15万吨,后河镇红枣批发交易市场为河南省最大的红枣批发交易市场。全县建有红枣冷库50座,红枣产业的发展还带动和促进了加工、销售、包装、运输、贮藏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为做大做强红枣产业,内黄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依枣名县、依枣富县、依枣强县”的宏伟战略目标。2002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红枣文化节,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无公害大枣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内黄大枣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这些举措打响、打靓了内黄大枣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红枣产业带动并促进了内黄林业快速发展,目前,内黄县做为河南省无公害红枣标准化示范基地,生产的红枣已成为符合无公害标准的“绿色果品”。
红枣已成为内黄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但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及多种因素影响,红枣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影响了不少枣农的生产积极性。为确保全县红枣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倾全县之力,促进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对这个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展目标
将红枣面积稳定在46万亩,产值达到3亿元;实施枣树高接换头品种改良3万亩;发展红枣密植园1万亩;引进固定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量达4万吨以上。
二、工作重点
1.加大保护力度,稳定红枣面积一要澄清底数,对全县枣树资源进行一次详细调查,了解动态。二要强化监管,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枣树资源的违法行为。三要注重管理,积极探索适宜红枣生产的管理体制,提倡对零星枣区的枣树实施承包。县财政将对承包枣树的大户进行奖补。具体政策为:集中连片承包面积达到100亩、200亩、500亩,经验收亩产鲜枣300公斤以上的,分别奖补2000元、4000元、10000元。
2.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红枣品质内黄县大枣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为此,要大力实施枣树高接换头品种改良。有关乡镇每年要选取1-3个高接换头示范点,扎实做好品种改良工作。县林业部门负责做好嫁接人员的培训、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及良种接穗的选择、引进和供应。红枣品种改良的接穗资金由县财政全额负担,嫁接工人工资由乡、村、户三级分别按50%、20%、30%共同支付。到2012年,全县红枣品种改良面积达到3万亩。
3.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红枣质量红枣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标准化生产。一要创新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良种密植园。有关乡镇每年建设1-3个不少于100亩的红枣良种密植园。力争五年内,全县新发展良种密植园1万亩。县财政将对发展红枣良种密植园的农户予以奖补。具体政策为: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达100亩以上且成活率85%以上的,每亩奖补200元。二要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各产枣乡镇每年至少建立1个500亩以上的红枣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区。力争五年内全县新增红枣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区20个以上。新增示范园亩产鲜枣600公斤以上,好果率达80%以上且虫果率在5%以下的,经验收合格,每处奖补1万元。
4.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红枣效益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产业链条开发为载体,不断拓展红枣产业功能,拓宽枣农增收渠道。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奖补1万元、2万元、10万元、50万元。
三、工作措施
1.强化领导,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保证红枣产业快速发展,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产枣乡镇也成立相应组织,乡镇长为红枣产业发展第一责任人。县政府将把红枣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农业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责任目标进行考核。完成红枣发展目标在前三名的乡镇,各奖补1万元;因工作失误,影响红枣发展的,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健全体系,为加快红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健全服务网络。按照“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技术员”的标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县林业部门建立培训中心;产枣乡镇建立培训站;产枣重点村确定1-3名农民技术员。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在重点乡镇建立三个功能相对完善、设施配套齐全的红枣专业市场。
3.加大投入,为加快红枣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加快红枣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红枣产业的扶持力度。2008-2012年,县财政将拨款900多万元用于红枣产业发展。二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县林业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切实加大红枣专项资金的投入。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积极投资发展红枣事业。
参考文献:
中国红枣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王毕妮红枣食品加工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后记:
在学习产业经济这门课程之前,我认为这门课程可能会比较枯燥,无聊的学科。在老师您的授课之下,幽默的表述吸引着我,经典的案例分析的很透彻,令我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抽象的概念。而且我认识到了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使我正确认识产业经济活动及其管理发展的规律,基本掌握产业经济管理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培养和提高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感谢老师这几个星期的教导。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趋势
姓名: 学号:
摘 要:文章从收入分配差距分解角度看,可以将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转型期,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在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及不同行业的职工之间也呈现出显著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转型期,收入差距,变化
一、转型期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水平已经十分可观。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居民基尼系数1990年是0.343,1995年是0.415,1998年是0.403,进入新世纪后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发展,2000年为0.417,2001年为0.44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提供的数据表明,1996年全国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2000年为0.458,2002年为0.460.2005年的全国基尼系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研究的结果已经超过0.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虽然不同来源的基尼系数在具体数值上有明显差异,尚无法得到统一的数据,但大致上各机构的数据皆显示出居民收入已存在明显的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中国则显然已进入重视该问题的阶段。
表1 1990~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二、转型期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不仅表现出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均存在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且区域内部居民之间及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也都呈现较大的收入差距。
1.转型期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居民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分配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区域之内。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早已形成。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所造成的各种区域差距的格局至今尚未完全被改变。
1.1区域间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化
伴随转型期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以及东、中、西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随之扩大。1978年,东、中、西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5%、29.70%、17.80%,1995年为59.00%、26.50%、14.50%,2005年为55.6%、18.8%(东北地区已划出)和16.9%。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488.3元、336.0元和274.3元,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1.78倍;到了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7567元,中部地区为12269元,西部地区为10959元,东北地区18277,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2.52倍。该变化趋势促使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见表2)。
表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及东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
例
从省际收入分配差距来看,转型期,中国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而且从变动趋势上看呈逐步扩大之势。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无明显的改善趋势。
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列的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基本均为东部城市,与收入位于较后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后的城市基本均为西部城市,且收入水平与居于前列的城市差距十分可观。2006年,主要城市中上海居民收入以7.7%的薪酬涨幅为列第1,广州以7.6%的涨幅排在第2位,北京则为7.2%,东部城市以较高的薪酬增幅继续位于城市收入前列。
1.2区域间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从具体情况考察,同一社会群体的收入区域性差异明显。
(1)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中国区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中,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西部与中部相比,收入水平仍较低,在1980~2005年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部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详见表3。
表3 农民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2)区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十分微小,但随着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目前东部地区已远远高于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3~2006年,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的变化基本呈现出小幅扩大的趋势(详见表4)。另一方面,西部与中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则相对接近,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两者之间收入水平地位的变化上:在2004年以前,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中部地区,2005到2006年间西部开始略低于中部地区。在收入增长速度上,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大增幅,上海和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06年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4.3%和13.9%。
表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1.3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将对遏制地区经济差距及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起到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虽然国家实施了一些措施来调节收入差距,但是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别不仅是GDP增长上的,也是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化方面的,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既受历史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增长阶段等规律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增长惯性、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差异,东部地区已积累的可观实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在未来若干年间将继续存在。
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在我国各类居民收入差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难点问题。
2.1转型期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与改革的深化不具同步性,大体可分四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城镇居民收入变化不大,增长低于农村,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降至1984年的1.54∶1;第二阶段为1985~199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度陷于停滞,结果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由1984年的1.54∶1上升至1985年1.8∶1,1992年回升到1978年的水平,到1994年已升至2.86∶1,年均增长8.57%;第三阶段为1995~1997年,国家干预使城乡收入差距有所降低,由1994年的2.86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1,年均下降4.55%;第四阶段为1998~2006年,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见表5)。
表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程度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恶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额不断上升。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1.02%,比1997年的40.5%下降了约9.5个百分点。此外,恩格尔系数也从侧面反应出城乡居民在社会水平上的实质性差距。自1992~200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9个百分点左右,以2005年为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36.7,在总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说明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没有改善。纵观中国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自1992~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与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是不断增大的。
城乡间以存量财产表征的贫富差距扩大得更快。居民财产分布的城乡差距,是一种组间差距,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例如,2004年占全国人口总数41.76%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占了全国储蓄总额的83%,而占全国人口总数近60%的农村居民,其储蓄仅占全国储蓄总额的17%。如果考虑各种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福利待遇,如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等实物性福利,城乡间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提高。这种差距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在世界各国的情况中,仅有少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超过了2。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区域分布差异明显,除东部沿海地区的城乡差别相对较小之外,各省内都存在着严重的明显的城乡差别。
2.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已十分严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2005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3.73%。从整体上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中国收入差距整体水平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进入转型期后,其扩大趋势十分明显,且目前并无减弱迹象。
3.转型期产业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2002年行业中的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与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的比率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相差2.99倍,2003年迅速扩大到4倍以上并在其后的年份持续扩大,到2005年达到4.88倍,2006年差距略有缩小,但仍维持在较大的差距水平上。
3.1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存在极大的收入差距。20世纪90年代,各行业就业者收入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各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的趋势,收入高低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兴产业,如IT电子等行业,收入状况良好,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由于补贴减少和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
三、结语
转型期,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采取对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应对该问题的首要任务是要减弱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控制其扩大趋势。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之下,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对于解决当前各种分配矛盾和问题,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和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7.[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1992、1996、2003、2000/2001.2005)[M].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996、1997、2000/2001、2003、2005.[3]曾国安,胡晶晶。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8,(1)。
[4]约翰·奈特,李实,赵人伟。中国城镇工资和收入差异的区域分析[A].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C].255-25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胡日东,王卓。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4)。
[6]常党生。浅析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