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

时间:2019-05-14 02:1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宏观经济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宏观经济学论文》。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班级:IBA0902学号:200905168091姓名:黄涛

200905168084梁艳

200905168067徐苏瑜

“80”后主导的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

摘要:随着“80”后这个名词的兴起,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有人称这是中国进入了第三个消费的黄金时期。“80”后在中国经济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下面就来详细地论述“80”后所带来的经济思索。关键词:“80”后、失业、消费、储蓄

“80后”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已不再陌生。其实这个词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是文坛对于上世纪 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的统称。随后“80后”的指称迅速流传并在网络中被高频率使用,后又被各个领域借用,被用来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为什么“80”后如此广受关注?原因很简单,“80”已逐渐成为社会历史舞台的主角,而他们的经济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阶段,受思想解放的影响,他们的职业观、消费观,和储蓄观等与前人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区别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方向。

一、“80”后的就业难题

近年来,很多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失业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现象。那就是失业人员结构日趋年轻化。由于近几年的金融风暴,很多人都无奈地从岗位上退下来,人们第一直觉会认为这部分人群应集中于四五十岁。应该是那些无法紧追时代潮流更新思维方式,以致被淘汰。但没想到四十岁以下的占了绝大部分,也就是“80”后成了失业人群的主力。究其原因,一方面确实是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还有另一原因,“80”后的思想较为活跃,很难在一个企业好好地干上几年。而且在工作时的态度也与前人迥然不同。就拿对加班这件事的态度来讲,稍年长点的职员对加班很少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宁可牺牲掉自己休息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70”后便是这部分人群的代表,网络上号称是“拼命三郎”。而作为“80”后,加班在他们眼中看来却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且认为加班是没有效率的表现。从对待加班的态度这一点,不难看出,生活于不同年代的“80”后,在职业的价值取向方面,更追求自由、舒适。

近两年,每当春节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些有关招工难的新闻报道,“80”后既是失业的主力军,也是就业的主人群。既然如此,那为何还会有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时代的就业人以不同于以往,企业急需根据现实的情况,改变招工策略,以引起“80”后的关注。

“80”后的这种职业观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年轻一代失业率的增加所导致的最大损失便是实际国名收入的减少,而这一批失业的群体又恰巧是最具有潜力,且劳动力较为庞大的“80”后,这部分闲置的劳动力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一些招工未满的企业,生产设备和其他一些经济资源没得到充

分的利用,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社会产品的减少,从而降低了国民收入水平,而即使失业率得到缓减,那部分失去的经济也无法得到弥补,这才仅仅针对那些真真失业的人群,还有那部分工作不稳定、追求舒适自由的人群,他们游离在社会上,使得劳动力不能够集中,这也阻碍了国民收入增长的步伐。

二、所谓的消费黄金年代是福是祸

居民储蓄是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一环。市场经济历来提倡“藏富于民”,因而它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各国政府及学界的高度关注

据资料显示:25-34岁展整个消费比例的33.4%,是我国绝对的消费主力。

据巴黎百富勒研究报告,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三个消费高峰,依据是计划生育以来,即1978年之后,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骤增,而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好,在消费上追求舒适便利与品牌形象。中国的消费结构随着“80”后生一代的消费能力的提升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消费主体的“80”后显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80”后作为社会的主流,他们已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忙忙碌碌,他们更具有个性与思想,喜欢具有独特风味的商品,这一特点,使得很多商家都为之而疯狂,毕竟他们是这一消费时代的主角。不仅如此,“80”后的消费者花钱比较洒脱,尤其是这一群体中的女生,学历越高,收入越多,花钱就越冲,追求时尚,展露个性,服饰重款式,香水看香型等等。除了这种个性消费外,“80”后还热衷于娱乐消费、潮流消费、体验消费、成就消费等等,“80”后很多的消费都属于一种感性大于理性的消费,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感性化、冲动化,期望借此来体现自身的独特,消费的重点有时甚至脱离商品本身,热衷于其衍生的各种附加价值。

“80”后的这种消费模式体现了中国消费结构发展的的趋势,而了解这种模式有助于国家把握住这个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在经济学中,长将消费、投资和进口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消费的权重最大,因此政府经常通过一些干预来促进消费,比如减少税收,加大采购等等。“80”后这种消费固然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那种。他们的这种消费是建立在冲动、攀比等一系列不理性的想法之上,所以如果简单地认为这种消费是积极的,是不正确的。拉动消费,需建立在较好的就业状况之下,消费水平并不取决于人口结构,或是人们的消费意识。关键决定因素应该是消费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而政府所需做的应是如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教育、社保、养老、住房等,让消费者安心消费。

三、储蓄变零、变负的背后

“80”后被冠以很多理财的美名,如“月光族”、“日光族”、“三光人士”,甚至是什么“透支狂”之类的。这些显然与中国的传统理财观念不同。受中国传统思想的限制,用宏观术语来讲就是预防性动机,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人们都不怎么懂得花钱,只希望将钱存着,为将来不能预料的意外事或者儿女买房买车之类做下充分的准备,但这样的高储蓄渐渐使得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变得较为缓慢,当然这部分人群大多属于“80”后的父辈们的一代,而“80”后,他们所想的便是如何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储蓄并不那么热衷。这主要由于他们生活在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况且,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工作的薪酬,另一方面是父母多年的储蓄。而这两者之间后者往往成为了“80”后们“坚强”的后盾。

“80”后的零储蓄与负储蓄让很多专家议论纷纷。储蓄率的适当降低固然很好,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低储蓄率意味着国民的消费水凭较高,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但像“80”后的这种消费趋向与过度消费,而其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消费是建立在牺牲父母消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啃老”一说。这种意识,已趋向于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用消费,而当信用消费过度时,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危机。所以“80”后的这种消费意愿远大于储蓄意愿的经济行为使信贷业务和内需过快地发展,这种推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相反过分地“刺激”内需会带来更严重的“房奴、车奴和卡奴”问题。

总结

“80”后新一代的价值观念,让一部分人感到担忧,害怕中国经济的命运将会在这一代人的手中受到严重挫折,在这部分个人眼中,“80”后是那么的不沉稳、不实干和不理性。而作为“80”后的后继者们则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现今社会是思想高度解放的时代,是追求创新的时代,“80”后的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蓬勃的新生力量。无论是何种评价,“80” 后的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已不可改变,我们只有认真地去了解与分析“80”后的价值观念,把握住这群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实时动态,了解他们独特的经济行为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其实分析和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经济结构,才能培养后来者们健康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合理的经济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从而让中国经济在历史的长流中得以不断地前进。

参考资料:吴建安《市场营销学》

市场经济论坛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趋势

姓名: 学号:

摘 要:文章从收入分配差距分解角度看,可以将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转型期,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在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及不同行业的职工之间也呈现出显著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转型期,收入差距,变化

一、转型期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水平已经十分可观。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居民基尼系数1990年是0.343,1995年是0.415,1998年是0.403,进入新世纪后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发展,2000年为0.417,2001年为0.44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提供的数据表明,1996年全国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2000年为0.458,2002年为0.460.2005年的全国基尼系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研究的结果已经超过0.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虽然不同来源的基尼系数在具体数值上有明显差异,尚无法得到统一的数据,但大致上各机构的数据皆显示出居民收入已存在明显的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中国则显然已进入重视该问题的阶段。

表1 1990~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二、转型期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不仅表现出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均存在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且区域内部居民之间及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也都呈现较大的收入差距。

1.转型期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居民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分配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区域之内。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早已形成。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所造成的各种区域差距的格局至今尚未完全被改变。

1.1区域间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化

伴随转型期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以及东、中、西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随之扩大。1978年,东、中、西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5%、29.70%、17.80%,1995年为59.00%、26.50%、14.50%,2005年为55.6%、18.8%(东北地区已划出)和16.9%。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488.3元、336.0元和274.3元,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1.78倍;到了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7567元,中部地区为12269元,西部地区为10959元,东北地区18277,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2.52倍。该变化趋势促使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见表2)。

表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及东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

从省际收入分配差距来看,转型期,中国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而且从变动趋势上看呈逐步扩大之势。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无明显的改善趋势。

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列的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基本均为东部城市,与收入位于较后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后的城市基本均为西部城市,且收入水平与居于前列的城市差距十分可观。2006年,主要城市中上海居民收入以7.7%的薪酬涨幅为列第1,广州以7.6%的涨幅排在第2位,北京则为7.2%,东部城市以较高的薪酬增幅继续位于城市收入前列。

1.2区域间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从具体情况考察,同一社会群体的收入区域性差异明显。

(1)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中国区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中,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西部与中部相比,收入水平仍较低,在1980~2005年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部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详见表3。

表3 农民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2)区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十分微小,但随着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目前东部地区已远远高于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3~2006年,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的变化基本呈现出小幅扩大的趋势(详见表4)。另一方面,西部与中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则相对接近,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两者之间收入水平地位的变化上:在2004年以前,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中部地区,2005到2006年间西部开始略低于中部地区。在收入增长速度上,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大增幅,上海和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06年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4.3%和13.9%。

表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1.3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将对遏制地区经济差距及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起到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虽然国家实施了一些措施来调节收入差距,但是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别不仅是GDP增长上的,也是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化方面的,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既受历史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增长阶段等规律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增长惯性、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差异,东部地区已积累的可观实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在未来若干年间将继续存在。

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在我国各类居民收入差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难点问题。

2.1转型期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与改革的深化不具同步性,大体可分四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城镇居民收入变化不大,增长低于农村,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降至1984年的1.54∶1;第二阶段为1985~199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度陷于停滞,结果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由1984年的1.54∶1上升至1985年1.8∶1,1992年回升到1978年的水平,到1994年已升至2.86∶1,年均增长8.57%;第三阶段为1995~1997年,国家干预使城乡收入差距有所降低,由1994年的2.86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1,年均下降4.55%;第四阶段为1998~2006年,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见表5)。

表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程度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恶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额不断上升。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1.02%,比1997年的40.5%下降了约9.5个百分点。此外,恩格尔系数也从侧面反应出城乡居民在社会水平上的实质性差距。自1992~200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9个百分点左右,以2005年为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36.7,在总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说明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没有改善。纵观中国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自1992~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与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是不断增大的。

城乡间以存量财产表征的贫富差距扩大得更快。居民财产分布的城乡差距,是一种组间差距,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例如,2004年占全国人口总数41.76%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占了全国储蓄总额的83%,而占全国人口总数近60%的农村居民,其储蓄仅占全国储蓄总额的17%。如果考虑各种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福利待遇,如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等实物性福利,城乡间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提高。这种差距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在世界各国的情况中,仅有少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超过了2。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区域分布差异明显,除东部沿海地区的城乡差别相对较小之外,各省内都存在着严重的明显的城乡差别。

2.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已十分严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2005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3.73%。从整体上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中国收入差距整体水平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进入转型期后,其扩大趋势十分明显,且目前并无减弱迹象。

3.转型期产业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2002年行业中的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与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的比率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相差2.99倍,2003年迅速扩大到4倍以上并在其后的年份持续扩大,到2005年达到4.88倍,2006年差距略有缩小,但仍维持在较大的差距水平上。

3.1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存在极大的收入差距。20世纪90年代,各行业就业者收入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各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的趋势,收入高低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兴产业,如IT电子等行业,收入状况良好,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由于补贴减少和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

三、结语

转型期,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采取对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应对该问题的首要任务是要减弱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控制其扩大趋势。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之下,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对于解决当前各种分配矛盾和问题,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和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7.[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1992、1996、2003、2000/2001.2005)[M].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996、1997、2000/2001、2003、2005.[3]曾国安,胡晶晶。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8,(1)。

[4]约翰·奈特,李实,赵人伟。中国城镇工资和收入差异的区域分析[A].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C].255-25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胡日东,王卓。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4)。

[6]常党生。浅析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

年级专业:09国金1 班

学号:0960403038

姓名:吴彬彬

指导老师:刘飞翔副教授

2010年06月 20日

石狮服装对石狮经济发展的分析

摘要:服装市场是石狮发展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市场。石狮市的经济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服装产业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石狮服装,石狮经济,服装城,发展问题

正文:提起福建石狮,人们就会想到服装。这里是我国“闽派”服装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散地之一,聚集着1万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年产值达600多亿元,休闲服装销量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使得石狮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级地区之一。综合经济实力持续保持福建省第2名。从1993年起连年跻身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2年位列“全国100个最发达县(市)”第16位。石狮的发展令人惊诧,每一步的发展几乎都与服装有关。

石狮人从石狮实际出发,敢于拼搏,大胆试验,抢抓机遇,发展自己,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石狮试验、石狮速度、石狮效益,将昔日的农村集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贸工港口城市。这主要是由服装产业带动了一切发展,从而让石狮的经济发展取得突飞猛进的大跃进。

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就必须运用好试验区品牌,不断开拓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整体推进,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石狮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地位并没有改变,试验区的历史责任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大胆试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继续推进综合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塑综合改革试验区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新的路子,赢得竞争发展的主动权,开创石狮发展前进的新局面。石狮市的经济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服装产业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石狮服装产业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征

石狮发展的初期,在市场的带动下,服装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关联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产业相互带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目前,石狮已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为核心,涵盖纺织、漂染、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产业链。

2.服装及其原材料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正在升级

与服装业的发展相应,石狮的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街无处不经商”的城市。市场的发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服装市场,该服装城将是亚洲最大的,集产品展示、品牌孵化、商品交易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服装专业市场之一。

2.2面料市场,服装原料交易市场比较发达,闻名全国的鸳鸯池布料市场、新兴的亚太纺织面料市场和南洋街布料商业街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及全国各地1000多家布料供应商。

2.3辅料市场。辅料专业市场除供应以石狮为中心的服装加工产业带所需,也辐射到外地。

3.建立了服装城,使经济发展更加方便

石狮服装城拥有八大优势,这是其他服装批发市场无法比的。

1、优越的区位条件。

2、发达的产业基础。

3、成熟的商业网络。

4、有效的组织保障。

5、优惠的政策措施。

6、标志性商业建筑。

7、完备的配套。

8、服务巨大的升值潜力。

这些优势使得石狮对于服装城的发展更加快捷,从而也带动了石狮的经济发展。石狮服装城不仅仅是一个服装交易市场,他还具有其他功能并且扮演了多种角色。他不仅是商户和物流的协调人,是销售商与采购商的中介人,他也是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传递信息的纽带。石狮服装城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创造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服装批发市场的价值链体系。石狮服装城以产业基础、交易市场、物流市场、展览中心、信息中心为核心,整合入场经营的上下游资源,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从而不断聚集更多的上下游厂商和商品,使市场辐射面更为庞大。如今石狮服装城及其周边各专业市场辐射全国各大二级批发市场。

四、石狮产业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石狮服装产业群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在于较早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国内取得了先行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资金相对宽裕、信息比较灵通。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石狮服装产业所具有的传统竞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

五、竞争使得石狮的发展更进一步前进。

随着石狮服装业的发展,经侦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部分企业开始注重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又带动了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当时,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服装设计。石狮成立了“石

狮服装之恋研究学会”,专门研究设计具有侨乡特色的适销对路新产品。2,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当时,我国服装企业的设备还比较落后,但石狮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设备。虽然与国外相比,差距还非常大,但是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企业相比,则先进多了。3,强化质量管理。部分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开始从计划、选料、做工、检查每道工序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形成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这使得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六、政府的大力作为,带动各界人士的努力

石狮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运作的项目运作形式。在目前我国市场开发中,大部分能做大做强的都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主导,实行行政强力推动,在税费、车长、物流、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产业支撑,抓住机遇,加大广告宣传造势等,使市场知名度迅速提高,这样就能够使市场从培育到成熟的时间大大缩短,并将在同类市场中拥有更强竞争力和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吸收社会精英,促进市场融合,达到市场创新,创造多方共赢,使经济总体得到了发展。

七、商贸兴市,增强石狮经济发展的活力

人气旺、商气更旺,是石狮发展的希望。要大力加强特色市场建设,继续开拓国内外市场,营造浓厚商贸氛围,把石狮建设成为购物的“天堂”。建市场,开商行,抢商机。市场是石狮发展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市场。加快建设各类专业特色市场,进一步凝聚人气,创造商机。坚持“政府主导、股份运作、分期建设、突出特色”的原则,集中力量抓紧动工建设中国石狮服装批发城。

走出去,拓市场,占份额。要动员全市力量,突出专业化、国际化和对台特色,充实内涵,提高档次,扩大影响。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各种适销对路的展销、展示活动,加大中西部地区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发展特许加盟、代理经营、连锁经营,形成“有城必有石狮店,有店必有石狮货”的局面。大力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力争纺织服装、体育用品等主要支柱产业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尽快出台开拓国际市场、扶持外贸出口的若干意见,积极协助生产性企业申报自营出口经营权,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提高直接出口份额。继续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巩固东南亚市场,拓展欧美、俄罗斯、中亚、中

东、非洲等市场,鼓励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

提层次,拓领域,畅流通。要更新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推广电子商务、虚拟经营,大力引进外资商业,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我市商业经营与管理的层次。适时发展拍卖、典当、租赁业,拓展商贸新领域。大力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人才、技术、信息、中介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海陆运输,发展现代物流配送,开辟物资流、客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通道,促进石狮商贸业的进一步繁荣。

总结:石狮传统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脏乱嘈杂、四处尘土飞扬的沿海集镇的石狮就以服装款式新颖、种类齐全而成为全国有名的服装市场。当时,全是石板路和尘土路,只有区区几平方公里的“城区”,竟然有十八条商品街,八千个商铺,许多商铺都是用木板和竹子临时搭盖成的。每天前来购买服装、小商品或慕名前来的国内外客商超过五万人。当时竟有“没到石狮不算到福建”的说法。福建石狮市是内地服装及纺织面料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从面料到成衣上下游配套产品齐全的生产格局,年产服装7000多万件(套),产值约50亿元。石狮在八十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服装批零中心,在高峰时期日进出石狮的商贩达3万人以上。近年石狮在服装批发方面的集散和辐射能力似乎有所减弱,但在面料批发方面仍相当活跃。

服装业一直是石狮市的传统主导产业,多年来,这一产业的产值超过石狮全市总量的半壁江山。石狮服装批发市场是全国主要的服装批发市场中心之一,与晋江有大量的全国知名服装品牌企业不同,石狮服装批发市场作为石狮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和石狮服装批发价的价格体系。石狮的服装业让石狮的经济得以发展,让它在世界站有一席之地。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研究宏观经济下的中国贸易自由化过程对中国内就业的影响

一、引言

宏观经济内部平衡是指一国实现并保持充分就业以及相应的产出水平。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着较大的失业压力,这使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保持就业水平稳定具有更加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学术界曾对贸易自由化给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带来的冲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指出贸易自由化改革时期,不恰当的汇率政策是导致宏观经济失衡和贸易自由化失败的重要原因(Papageorgiou etc.,1991)。此外,西方不少经济学者以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为基础,建立了许多理论模型,试图对经济开放对一国经济的冲击及汇率政策维持经济均衡的作用进行考察和解释(Johnson,1966;Aizenman, 1981;Bruno,1983)。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汇率政策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缓冲贸易自由化的负向冲击,从而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笔者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贸易自由化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简明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贸易自由化给中国就业带来的冲击,同时考察汇率政策对维持中国贸易自由化期间国内就业水平稳定的作用,并对理论分析进行经验检验,在其基础之上提出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假设本国生产n种有相互投入产出联系的产品,这些产品均为可贸易品。为了使理论研究框架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假定贸易自由化采取渐进方式。本国在初始状态之下,对进口征收t的从价关税(或同等程度的进口数量限制),对出口则不进行征税或补贴。考虑到中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特点,假定劳动是生产过程中除各种中间产品投入之外的惟一初始生产要素,它可以在不同产品的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且其总量是外生给定的。同时,本文在理论分析中使用小国假设。如上所述,国内生产的每一种产品都需要各种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同时还需要一种初始生产要素——劳动。不失一般性,假定产品i的生产函数为: Xi代表i产品的产量,S1,S2,…,Sn表示i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产品投入的各种产品的数量,Li表宏观经济学论文示i产品生产所使用的劳动量。在此假设, Xi/ Li>0,即 2Xi/ L2i<0,劳动投入是边际报酬递减的。由(1)式,不难得到i产品生产的总成本函数: TCi表示生产Xi单位i产品的总成本,Sj(Xi)表示生产Xi单位i产品所需的j产品中间投入量,Pj为j产品的价格,Wi为名义工资水平。(2)式表明,i产品的生产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各种中间产品投入的成本,另一部分是劳动成本。为了分析的简化,我们假定每单位产品生产所需的各种中间产品投入为一个固定数量,不失一般性,以aij来表示每单位i产品的生产所需要的j产品中间投入量,且对于所有的i和j,aij均为常数。此外,假定劳动价格恒为1单位国内货币,同时假设生产i产品的劳动需求为产量的二次函数,即Li=biXi+ciX2i,其中bi和ci为劳动需求系数。代入上述条件后,总成本函数变为: 由总成本函数(3)式可以得到i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函数: MCi表示i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适当地规定本国每一种产品的度量单位,使得每单位所有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均为1单位外国货币。这样便可定义以世界市场价值衡量的i产品部门单位产出的附加价值,也就是该行业以世界市场价值衡量的附加价值比率: vi表示i行业以世界市场价值衡量的附加价值比率。根据假定,本国在初始状态下,产品的名义进口关税率为t,按照有效保护率的定义,可以得到: i为i产品生产行业的有效保护率。如果本国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为e,产品的名义进口关税率为t,那么i商品的国内价格将为:

从行业均衡产量(9)式可以发现,一个行业的均衡产量取决于该行业的附加价值比率、有效保护率、劳动需求系数以及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行业附加价值比率越大,该行业的均衡产量越高;关税结构对一个行业的附加价值保护程度越高,即该行业的有效关税保护率越高,行业的均衡产出就越大;本国的汇率越是低估,即名义汇率值越高,各行业的均衡产出量越大;而一个行业的劳动需求系数增加会使该行业的均衡产出水平下降。从这里还可看出,在贸易自由化改革过程中,随着绝大多数行业有效保护率的下降,本国的总产出在一定时期内很可能会降低,产出的降低又会通过劳动需求函数使就业水平下降,而采取适度的名义汇率贬值政策配合贸易自由化,能促使厂商提高产出并增加劳动需求,从而维持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就业水平的相对稳定。本国的均衡汇率水平还有赖于充分就业条件,即ΣLi=L*,其中L*是本国外生给定的劳动供给总量。将劳动需求函数Li=biXi+ciX2i代入充分就业条件,可以得到:

将均衡产量表达式(9)代入充分就业条件(10)式,可解出充分就业时的均衡汇率水平:

从(11)式不难发现, e/ L*>0, e/ bi>0, e/ ci>0, e/ vi<0, e/ τi<0,即均衡汇率水平为劳动供给总量L*、劳动需求系数bi和ci的增函数,为附加价值比率vi和有效保护程度τi的减函数。现在来考察本国贸易自由化改革的情形。根据假定,贸易自由化将采取渐进的形式。在此我们引入渐进贸易自由化系数α(0<α<1),假定所有产品的进口关税(或数量限制的关税等值物)均在研究期内一次性下降α的比例,即贸易自由化之后进口关税率(或数量限制的关税等值物)将由原来的降为(1-α)t。在这种情况下,从(6)式不难看出,各行业的有效关税保护率也将下降α的幅度,由原先的τ降为(1-α)τ。假定在贸易自由化改革的同时,本国采取适当的汇率政策调整名义汇率,使贸易自由化之后的名义汇率变为:

e′为贸易自由化之后的名义汇率,e为贸易自由化之前的均衡名义汇率,d为名义贬值率。下面来考察为了维持就业水平与贸易自由化之前相同,即保持充分就业水平,需要汇率政策对名义汇率做出怎样的调整。利用(9)、(10)、(12)式以及渐进贸易自由化的相关假设,可以得到贸易自由化前后就业水平不变的条件:

由(13)式化简整理后可以得到维持贸易自由化前后就业水平不变的名义汇率贬值率d的表达式:

从(14)式可以看出,只要本国有足够多产品生产行业的有效保护率在贸易自由化开始之前为正,等式右边的数值就会大于1,而这意味着d>0,即为了使贸易自由化改革之后的就业稳定在原先的水平上,必须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配合名义汇率贬值政策。由于这里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为了研究中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如何采取合理的汇率政策保持宏观经济内部平衡,因此有必要考察中国各生产行业的有效保护状况。表1给出了中国历次关税调整后的有效保护率。表1的有效保护率数据借用了国内学者金祥荣、林承亮(1999)的研究成果。表中列出了中国22个部门的有效保护率与名义保护率的趋势。不难发现,从动态的角度看,中国保护工业的名义保护率与有效保护率有趋向一致的情况,同时,总体的保护水平有明显的下降,这体现了中国贸易自由化的基本方向。

从1987年以来的五次关税调整,除了金属矿采选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出现了绝对值不大的负有效保护率之外,其他行业的有效保护率在这期间均为正值。非金属矿采选业在1997年10月关税调整之后出现了-1.8%的有效保护率,但在此前的有效保护率为正。因

此,假定中国在贸易自由化之前的名义汇率处于均衡水平,根据(14)式,结合中国实际的有效保护水平,中国要想在贸易自由化改革的过程中减轻失业的压力,维持稳定的就业水平,应当采取灵活的汇率政策,使名义汇率适度贬值。同时,在当前绝大多数行业的有效保护率均为正值的情况下,维持稳定就业所需的名义汇率贬值幅度与渐进贸易自由化系数α的值正相关,即贸易自由化的幅度越大,维持原有就业水平不变所需的名义汇率贬值率也就越大。综上所述,本文理论分析的基本结论是,中国要在贸易自由化改革进程中保持内部平衡,维持就业水平的相对稳定,需配合适度的名义汇率贬值政策,而且名义汇率贬值幅度应当与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关税减让的幅度和非关税壁垒撤销的程度)正相关。

三、经验检验

下面对贸易自由化、汇率政策等因素对中国宏观经济内部平衡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以检验本文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及结论的可靠性。

(一)方程式本文在对贸易自由化、硕士论文代写汇率政策与中国宏观经济内部平衡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的过程中,把失业率作为中国就业状况的衡量指标。在具体计量模型的设计上,以中国的失业率作为计量方程的被解释变量,把贸易自由化、汇率、需求管理政策等变量作为计量方程的解释变量。由于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对解释变量需要取一定数量的滞后期。具体的计量方程为:

在计量方程(15)中,UNEM表示中国失业率,c为常数项,AT表示中国的实际关税率(进口关税收入与进口总额之比),在计量方程中AT是中国贸易自由化的衡量指标,LNEX表示中国名义汇率的对数,FDEFRA表示政府财政余额(正值表示财政盈余,负值表示财政赤字)与当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FDEFRA反映了中国财政政策的松紧程度,EXCRE表示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长,它等于当年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减去上一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EXCRE反映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RGDPGR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INVRA表示投资率,即投资总额与当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γ1—γ6表示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u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估计计量方程(15)所需的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历年《国际金融统计年鉴》(IFS),或根据上述两种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三)结果利用中国1980-2000年的数据,使用E-views计量软件对方程(15)进行回归估计,可以得到如下的估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实际关税率的系数为负,而且能在0.01的水平上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冲击(造成失业率上升)效果在计量方程中是显著的。这对于计量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宏观经济内部平衡的冲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考虑到滞后因素以后,名义汇率贬值能够起到降低失业率的效果,而且这一效果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名义汇率贬值充分发挥其降低失业率的作用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对增进就业的效果在统计上不够显著,提高投资率对就业的影响不确定,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提高对增进就业、降低失业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计量分析的结果说明,在中国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汇率政策配合贸易自由化是必要的,适度的名义汇率贬值能够缓冲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国内就业的负向冲击,有利于维持贸易自由advanced macroeconomics thesis论文化过程中宏观经济的内部平衡。计量分析结果基本上支持了本文的理论研究。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在中国当前的形势下,进行贸易自由化改革的进程中保持国内就业的稳定和增长,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据有关专家估计,在2000年,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约为8.6亿,到2005年将增加到9.1亿左右。中国经济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经济增长开始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加之中国经济已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已超过万亿美元,今后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很难再保持1978-1998年期间平均将近10%的水平。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率会有所降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将会相应减少。此外,随着中国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度的提高,单位投资提供的就业机会将相对减少。

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步伐必须进一步加快。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现有的国有企业将会分流出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贸易自由化的提速会对国内企业造成更大的冲击,与此相联系的将是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增加。而与此同时,预计到2005年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3亿人左右。所有这些都将使中国在未来数年中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本文分析中所得出的采取汇率政策配合贸易自由化保持内部平衡的结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富有现实意义。下面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一)中国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应当以灵活的汇率政策配合贸易自由化改革,维持宏观经济内部平衡。具体地讲,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之下,贸易自由化需要一定幅度的名义汇率贬值相配合,以保持就业水平的稳定,缓解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冲击,减小中国经济短期内的调整成本。根据我们在前面对(14)式的分析以及经验分析的结论,中国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需要及时地进行足够幅度的名义汇率贬值,才能将贸易自由化之后的就业保持在原先的水平上。如果由于汇率制度缺乏弹性或是汇率政策过于僵化,造成名义汇率贬值难以实施或贬值的幅度不够,中国经济中的失业率将会上升,经济的调整成本必将增大。这说明至少从纯经济利益的角度分析,中国在现阶段采取刻意追求名义汇率稳定的政策不是最佳选择。

(二)在利用汇率政策配合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那些劳动需求大的行业还应采取产业政策加以支持。通过对(10)式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各行业的劳动需求系数存在着差异,因而各行业产量增加对就业增长的贡献是不尽相同的。而汇率贬值本身是一项无歧视的政策,无法对劳动需求大的行业给予更大的激励,以进一步增进就业。面对贸易自由化改革过程中较大的就业压力,中国可以在利用汇率政策配合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那些劳动需求,尤其是非熟练劳动需求大的行业制订适当的产业政策加以支持,促进其提高产量,以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把贸易自由化的代价降到最低。在当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新增劳动需求很难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面临世界市场上更为激烈的竞争。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那些能对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大量非熟练劳动力就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行业和企业一定的支持,是符合经济现实要求的。上述的分析同时说明,中国在进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时不可片面强调引进最先进技术,一味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必须同时注重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

和使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中国在采取汇率政策配合贸易自由化改革时要把握好政策使用力度,同时注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相协调,兼顾增加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根据本文的(7)式,名义汇率贬值会造成国内价格的上升,意味着名义汇率贬值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压力。这要求相关决策部门在运用汇率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出汇率贬值所需的幅度,避免汇率过度低估给经济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同时,需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使整个宏观政策体系能够兼顾增加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以使中国在贸易毕业论文自由化的就业损失代价尽可能降低的同时,避免潜在的通货膨胀危险发 无忧论文网 生。

内容提要:中国入世以后,必须按照相关协议进行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会对中国国内就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在当前中国失业下岗相对严重的形势下尤为引人关注。代写经济学论文本文将建立一个简明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中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国内就业可能受到的冲击,以及汇率政策对维持就业水平稳定,即宏观经济内部平衡的重要性并对理论分析进行经验检验,之后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以适度的名义汇率贬值政策配合贸易自由化改革,对于维持入世后中国宏观经济内部平衡是必要和有益的。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 有效保护率 内部平衡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学年论文写作要求及参考题目

《宏观经济学》学年论文撰写要求

一、选题

论文选题原则上要求针对或贴近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具体题目可以从后面附录1中选取,也可以自拟)。对所选论题要求能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撰写规范

1、封面

按附录2提供的封面填写相关项目。

2、正文

正文内容中文用小4号宋体,英文用小4号“Times New Rome”字体。正文中的图表和表名用5号宋体。行间距为1.25倍。

正文中的标题层次为:一、二、三、„ ;

(一)、(二)、(三)„;1、2、3„。其中一级标题用小3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用4号宋体加粗,三级标题用小4号宋体加粗。

3、页码用宋体小5号,居中排列。

4、页面设置为:页边距:上2.54,下2.54,左3.17,右3.17,装订线0,页边界,页眉1.5,页脚1.75。

5、打印纸型: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装订。

三、时间安排

学年论文调研、撰写时间为1周。纸质版统一交到学习委员处,学习委员在第15周周三下午交到5A317。电子档由学习委员统一发送到老师邮箱66731806@qq.com。

四、字数要求: 不少于4000字。

附录1:

《宏观经济学》学年论文参考题目

1.美国结束“量化宽松”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2.我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 3.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4.我国消费问题研究

5.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6.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政策困境分析 7.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 8.我国进出口发展趋势研究。

9.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10.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其适度规模问题探讨 11.日本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12.我国“三农”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1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14.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15.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16.我国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研究 17.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若干问题研究 18.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19.当前中国经济过热的原因分析 20.我国失业现状与对策 2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2.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对策 2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24.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5.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26.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27.论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28.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29.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分析 30.利率政策效应分析

31.当前公共支出结构合理性分析

32.关于市场失灵的个案分析(个案可自选)33.我国低技术产品市场的过度竞争问题探析 34.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35.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作用与发展现状分析 36.QFII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37.人民币升值对各行业影响分析 38.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

39.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瓶颈制约因素分析 40.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41.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2.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43.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 44.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45.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46.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47.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48.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考 49.试析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的变迁 50.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分析 51.广东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52.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变化趋势

53.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局限。54.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55.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56.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是否恰当。5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58.中国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59.中国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局限。

60.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研究。61.财政政策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的作用。62.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63.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64.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

65.你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中某一方面的具体影响。66.中国绿色GDP核算的框架和模式分析

67.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实现中的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68.东莞经济发展中的市政政策分析 69.东莞GDP的构成特点分析 70.东莞产业结构特点及升级策略分析 71.东莞消费市场结构特点分析 72.珠三角投资结构分析 73.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74.中国房地产畸形价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75.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76.新农村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互动研究 77.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78.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79.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80.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 81.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 82.城市群发展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 83.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比较分析 84.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85.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研究 86.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87.“沪港通”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88.全球价值链与东莞产业分工体系 89.“占中”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90.高铁“走出国门”的机遇与挑战

91. “单独二胎”政策对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92.男生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经济学分析 93.“机器换人”对劳动就业结构转型的影响 94.“机器换人”对产业升级转型的影响 98.东莞“众筹”融资的模式、特点及启示

附录2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宏观经济学》学年论文

目 系

别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3年

摘 要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关键词:XXX XXX XXX

一、前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XXXXXXX正文部分

(一)(二)„„ „„ „„ „„

三、XXXXXXX

四、XXXXXXX

„„„„„„„„ „„„„„„„„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示例如下 夏小华,高为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书本著作 2 高为柄,程勉,夏小华.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8-------期刊资料

下载宏观经济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宏观经济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 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

    宏观经济学 讲稿

    宏观经济学讲稿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梁东黎 第一章导论 一、主要参考书 1、萨缪尔逊,诺得豪斯 2、多恩布什,费希尔 3、曼昆 4、樊纲 5、周振华导论 二、学......

    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十二章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是不重复出售、不转卖、不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如①消费品,军工......

    《宏观经济学》答卷

    2014年第一学习阶段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宏观经济学》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试题:(每大题50分) 一、布鲁金丝研究所的著名宏观经......

    2011宏观经济学题库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11宏观经济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个人收入 2.边际消费倾向 3.自然失业率 4.充分就业 5.流动性偏好陷阱 6.......

    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 相比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来说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内容上难度大幅提升,很多内容学完就不记得了,还有一些是上课模模糊糊的听懂了,但是还是不理解,所以这学期的宏观经......

    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 —应试者的盛宴,实用者的深渊 管13-1 吕腾飞 ***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学分:54学时(教学:54 实践:0) 3学 分四、教学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