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国考申论热点:行政成本
2013国考申论热点:行政成本
【热点案例】
1、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研究了中央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预算等有关问题。会议决定,6月份向全国人大[微博]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然而群众普遍反映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缺乏解释说明,公开数据很难看得懂,难以令人信服。
2、2011年8月15日,北京市44个部门如约公开“三公经费”,各部门的“三公经费”中,公车花费所占比例最大,几乎都在七八成。市工商局公车费用最高,占到“三公”总额的93%。关注公车改革的某市政协委员表示,公车消费,尤其是公车维修缺乏监管,公车私用现象突出。“减少公车私用现象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建议在公车的醒目位置贴上‘标识’,使公车使用透明化,加强群众监督。”现在无论单位大小、级别高低,一般部门的“主要领导”都要配专车,这似乎已是不成文的规定。一辆公车,购车款要十几万元,汽油费、维修费一年要几万元,再加上司机工资、福利,花销相当大。那么,一笔笔算下来,就不难看出公车过多过滥、开支巨大、浪费惊人。
3、2011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四次廉政会议提出:要大力压缩行政开支。继续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全国在2009年压缩15.1%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5.8%。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组织开展清理整顿工作,撤消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驻京办事机构625个。从严控制一般性行政开支,初步遏制了行政经费逐年过快攀升的势头
第二篇:2012申论热点——行政成本
2012春季多省市联考申论热点——行政成本
【关键词】
“三公”经费经费公开公车消费公车管理
【热点案例】
1、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研究了中央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预算等有关问题。会议决定,6月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然而群众普遍反映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缺乏解释说明,公开数据很难看得懂,难以令人信服。
2、2011年8月15日,北京市44个部门如约公开“三公经费”,各部门的“三公经费”中,公车花费所占比例最大,几乎都在七八成。市工商局公车费用最高,占到“三公”总额的93%。关注公车改革的某市政协委员表示,公车消费,尤其是公车维修缺乏监管,公车私用现象突出。“减少公车私用现象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建议在公车的醒目位置贴上‘标识’,使公车使用透明化,加强群众监督。”现在无论单位大小、级别高低,一般部门的“主要领导”都要配专车,这似乎已是不成文的规定。一辆公车,购车款要十几万元,汽油费、维修费一年要几万元,再加上司机工资、福利,花销相当大。那么,一笔笔算下来,就不难看出公车过多过滥、开支巨大、浪费惊人。
3、2011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四次廉政会议提出:要大力压缩行政开支。继续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全国在2009年压缩15.1%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5.8%。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组织开展清理整顿工作,撤消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驻京办事机构625个。从严控制一般性行政开支,初步遏制了行政经费逐年过快攀升的势头
【考点分析】
一、“三公经费”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经费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2、行政开支数额巨大,资源无效利用,政府运行成本过高。
3、经费公开数据简略,公开迟缓,降低了政府权威性和公众信服力。
二、降低行政成本的建议:
1、降低预算、减少行政开支;政府经费应坚持“少进节用高效”原则,倡导节约理念,提高政府资源充分使用率;提高工作效率,精简行政机构,明确编制预算。
2、规范政府经费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备、有效、严格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严查、严处公款吃喝行为;严审、缩减因公出国项目。集中专项整治经费使用情况,严惩乱用、滥用行为。杜绝公车攀比、虚假消费行为。
3、加强对政府经费使用的内部监管审计;完善社会公众监督制度。定期监管审核政府经费使用情况,对滥用行为及时对外公开、上呈有关负责部门;加强舆论媒体监督,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召开媒体、群众座谈会,公布行政开支状况。
4、健全“三公“经费公开透明制度,探索行政资源公开透明使用的有效方式。及时、有效、全面的公开政府经费使用明细。
第三篇:国考申论热点
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
2014年以来,中国部分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总是受到恐怖分子的袭击,从今年开始.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公安情报学反恐怖专业方向,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如果将反恐专业作为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问题,你又该怎样作答?华图教育国家公务员频道为广大考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和分析.让我们一起来谈谈你对反恐专业的看法!
背景材料:
近年来,境内外恐怖势力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落实中央和公安部领导关于加强反恐工作的指示精神,学校开展反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公安大学2014年新增公安情报学反恐怖专业方向,计划面向全国招收80人。公安大学也成为全国公安系统院校里第一家开设反恐专业的高校。
公安大学反恐专业的课程将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方面将包括恐怖组织研究、反恐国际合作、反恐情报、风险评估等;而实践方面则包括网络犯罪侦查、针对具体涉恐案件如何指挥、布置战术等。
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反恐专业,你怎么看?
在反恐行动中,各国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抵抗和预防,比如说新加坡:人身上预置自保程序;美国:安全部设立应急预案!
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反恐专业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更是体现了国家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培养这种人才有助于发现恐怖主义活动的敌情线索,在恐怖案件的预谋阶段捕捉信息,能更好的打击恐怖分子!
我们都知道恐怖主义对于一个国家以及整个整个民族都是危害极大的,不但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更加严重威胁着整个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因此进行反恐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定的信念和义务!
于普通人来讲,反恐是一种预警、反恐更是需要我们身体里生根的一种意识,一种让我们免于灾难的潜意识。它需要科学指导、需要训练,当然,也需要我们避免把它盲目扩大。恐怖,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恐怖,它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害怕。只要我们不断的研发和创建各种反恐组织,团结协作,一定能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稳定和世界和平!
第四篇:2009国考申论热点六
热点现象切入点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2.意义:
我国的人口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3.对策:
1)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
2)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
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4)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
5)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6)落实有关部门责任。
第五篇:2014国考申论热点:反垄断法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国考申论热点范文
反垄断法
文章来源:http://changsha.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公平竞争与真正繁荣
在《反垄断法》制定之时,就有意见认为,该法关于反行政垄断的内容规定不够,是《反垄断法》的一个重大缺陷。自《反垄断法》2008年正式生效之后,又出现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反垄断法》执行不力,是没有牙齿的老虎。
但近期以来,连续发生的两起针对药品和互联网的价格反垄断执法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起是针对民营企业非法控制抗高血压药复方利血平原料药,哄抬价格、牟取暴利,没收其非法所得和罚款逾700万元;另一起是针对国有企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宽带接入及网间结算领域,是否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等行为进行调查。对此,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此次的反垄断执法,尤其是调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涉嫌宽带接入领域垄断问题,表明《反垄断法》并非纸老虎,我国的价格管理工作正从过去的价格监管向反价格垄断升级,反价格垄断工作正悄悄提速;也有人认为,虽然此次反垄断执法案件之一是直接针对大型央企,对于震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民生利益影响更大的其他垄断企业没有被调查,使得本次反垄断执法有“只拍苍蝇不打老虎”之嫌。我们认为,这些意见都有一定道理。对于此次的反垄断执法案件,不能只是作为一个简单个案来探讨,而是应该放到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等宏观经济社会背景下来分析。
首先,要充分认识公平竞争的重要意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许多领域的繁荣。回首走过的道路,总结成功的经验,不少人概括提出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理论观点。“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理论都特别强调一个国家要按照自身的国情和特点进行发展,在发展中改革探索,逐步形成国家的新制度安排。但是,在强调自身特性的同时,必须遵循一般的规律性,我们认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只有公平竞争才能带来真正繁荣。繁荣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繁荣,另一种则是虚假繁荣。虚假繁荣是表面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危机四伏。真正繁荣是一种可持续繁荣,有着合理的、稳固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支撑,是个体与整体的共同繁荣。真正繁荣是一种公平的繁荣,全体国民和企业都有公平的发展环境,虽有优胜劣汰,但非弱肉强食,成固可喜,败亦无怨。公平竞争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最有效规则,胜利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失败者也不会因公平竞争的不利结果而挫伤积极性,社会财富总量得到进一步增加,国民和企业的创造活力不仅不会受损,还会得到更正面的刺激。
自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我国出口行业受到很大冲击。虽然政府投资对于保持经济发展速度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毕竟不能长期依赖于此。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就成为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本质上讲是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发展的质量,要解决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使“蛋糕”做得尽可能又好又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不仅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制度的创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否则,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可能得到充分实现。良好市场环境的基本判断标准,就是能否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垄断是妨碍公平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垄断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因,但并非所有的垄断都不合理不合法。只有那些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并且滥用此种市场支配地位,妨碍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或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垄断,才是应当反对的垄断。
其次,要清楚认识企业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当前,各级政府主导各行业布局发展和差别对待不同性质不同大小企业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由此也就形成了许多“大而不强”的企业,这类企业常常“大”于企业规模、国内市场占有率和高额利润,而“弱”于生产效率、国际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实际上“大而不强”是一个逻辑悖论,因为通常只有强才能做大。企业不强而大,要么是手段不够公平,要么时间不能维持长久。不少人为某些垄断性大企业被贴上“大而不强”的标签而鸣不平,认为这些企业之所以不强是因为其承担了许多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并非单纯的承担企业责任。对此应当予以承认,但这并不能作为这些企业垄断行为合理性的根据。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垄断经济的登峰造极形态,是经济专制的典型表现。市场经济必定是民主经济,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在经济领域的反映。有人认为,垄断经济可以减少企业数量,降低管理的难度;可以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可以壮大企业实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但是,事实却是相反,垄断经济下一些大企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大而不能倒,调控更加复杂,管理更为困难;有些高利润率领域的重复建设很严重,低利润率领域的投资明显偏少,尤其是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企业的规模很大,但是效益不高,竞争能力不强。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不是靠大而是靠强,只要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就能够生存下来并逐渐壮大。大而不强的企业必须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做强,否则随着民主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最终只能被淘汰。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企业规模的合理性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企业的合理规模可能都会不同。企业是合并还是分离,应当看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是企业越大越好。企业越大,企业的组织管理成本也越高,面临的各种风险也越多,并非大就是好。当然,企业也绝非越小越好。事实上,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特定时空环境的企业肯定有其边际效益的临界点。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常越大越安全,其安全不仅在于其经济力量和创新能力,更多的在于其社会影响力。企业大到市场无法选择,政府不敢淘汰,则是其最安全的状态。但是如此一来,就会形成公司的统治和资本的压迫,民众要承担所有的不利后果。这显然是任何民主国家和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政府必须合理限制企业的规模,不能允许某些企业垄断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更不能允许某些企业挟持政府破坏整个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产业经济的结构平衡。
再次,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就反垄断来说,目前我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有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商务部反垄断局和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三家反垄断执法机构的主要职责各有不同:国家发改委负责依法查处价格垄断行为;商务部负责经营者集中行为的反垄断审查;国家工商总局则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价格垄断协议除外)等方面工作。有的学者认为,虽然有三家机构从事反垄断执法工作,但都是政府行政机关在执法,由此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政府行政机关执法不力,消费者无法采取进一步措施;二是对于各种行政垄断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出于各方面原因,允许消费者作为垄断行为的受害者直接启动司法程序,在近期还难以实施。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和反价格垄断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的执法工作。通常来说,垄断利润最终需要通过垄断高价来实现,不论是经济垄断还是行政垄断,只要把住价格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产生危害。二是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根据现行的《中央定价目录》,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定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包括重要的储备物资、国家专营的产品、部分化肥、部分重要药品、教材、天然气、中央直属及跨省水利工程供水、电力、军品、重要交通运输、邮政基本业务、电信基本业务、专业服务等13类,除此之外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但对于“重要的储备物资”具体包括哪些则并无明确规定,国有煤矿的煤炭、石油等价格仍然受到政府价格指令的控制。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民生有巨大关联,其定价不引入市场机制,其合理性就难免备受质疑,反价格垄断监管也难以对其发挥作用。三是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者。在许多情况下,垄断的产生不是经营者集中造成的,而是一开始市场上的经营者就不足。对此,单纯的反垄断执法工作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靠其他配套制度来解决。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有些企业面临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确实需要某些措施如允许一定程度的垄断,以保护自己的民族企业,但这只能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不应变成一种长期的制度设计。因此,经济领域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应改变,逐步消除妨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制度、体制、机制仍将任重而道远。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不仅要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还要采取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开放市场准入、加强税费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允许地方发展民间小额贷款机构、选择地方试点某些行业由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等,都是积极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希望此次的反垄断执法,能够成为各领域全面推进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偶然闪现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