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精选)
自考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由此引起了新闻媒介的不、公共关系公司:是公共关系咨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公关开发活动:指文化、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
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
观念和行为准则。、公益性组织:以国家及社会公、广告:是一种“付费传播”,即、“门户开放原则”:1906年,艾
2、关系:“关系”一词在公共关系
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处《原则宣言》,全面阐、积极公众:是与组织之间的互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公共事务:主要指一个组织与、全员(PR)管理:是通过全员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
态的客观标志。
3、舆论:“舆论”一词在公共关系。、公共关系领导人员:公共关系学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
见的公开表达。这种公众意见的性、高层领导直属型:即公关部处
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是组织公众环境状态中无
形的方面。舆论标志着大多数社会、公共关系一般人员:指组织内公众对组织的基本态度和行为。、交际: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4、形象:“形象”一词在公共关系
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也称“人际沟通”,是、公共关系委员会:是由组织的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营销推广:指在以等价交换为、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公共关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良好的公关形象意味着良好的公众关系和社会舆论。追求良好的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目、对内关系:主要是处理员工关
标。、游说:指个人或组织有目的地
5、“报刊宣传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 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是专门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6、“便士报”运动:19世纪30年、论题处理:又称作代,美国报界掀起了一场“议题处理”,主要指公关人员对
运动,即报纸以低廉的价格和通俗、公众: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的内容去争取大量的读者,使报纸完成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飞跃。从、公共关系主体:广义的公共关群体或组织。“公众”这个概念
此,价格低廉、以大众为读者对象的报刊大量出版印行。、社会互动:
7、“清垃圾运动”:19世纪30
美国实业界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公众环境:公众环境与自然环
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意编造
第二篇: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2.公共关系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3.揭丑运动: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他们为了巩固这种垄断地位,对内根本无视员工的利益,对外以损害公众利益作为赚钱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谓“只有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传播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揭丑运动”。(又称“扒粪运动”)4.爱德华·伯尼斯:使公共关系由一种活动、一种社会现象变为一门科学的杰出人物是爱德华·伯奈斯。他从1923年出版第一部公共关系著作《公众舆论之凝结》,到1952年完成教科书《公共关系学》,使公共关系的原理和方法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强调组织应该在确切了解自己的公众的基础上来进行组织的传播工作;通过“投公众所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由于伯奈斯将公共关系引上了科学的轨道,被世人誉为“公共关系泰斗”。5.全员公关:全员公关指社会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简称全员PR。其意义在于增强组织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上下齐心,合理搞好公关工作。
6.交际型公关:交际型公关,以人际交往为主,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宴会、茶会、慰问、专访、接待、个人信函、电话等等。
7.进攻型公关:进攻型公关是指社会组织与环境发生某种冲突、磨擦的时候,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开创新的局面,采取的出奇制胜、以攻为守的策略。
8.媒介关系:叫做新闻界关系,是指组织与新闻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各种网站)以及新闻界人士(包括记者、编辑)等等的关系。这种关系含有双重人格关系:其一,大众传播是社会组织与其他公众信息沟通的“中介”环节;其二,大众传播本身也是社会组织的目标公众。保持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为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
9.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又称记者招待会,是一个组织集中发布新闻、扩大社会影响、搞好媒介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从传播方式的角度看,记者招待会介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属于一种“两极传播方式”。其直接形式是会议,属于人际传播,但参加会议的记者又都是代表某个新闻机构,他们可以把在记者招待会上获得的信息拿到自己的媒介上去发表,使组织的信息转变成了大众传播。
10.劝说:劝说指公共关系人员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努力地影响公众接受组织的观点,或促使公众主动地采取某种行动。
公关危机:是指由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种种因素,严重损害了组织的声誉和形象,使组织陷入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并处于发展危机之下的一种公共关系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迅速改变,就会影响到组织的生存,所以称之为公关危机。
11.危机公关:是指组织危机的公共关系处理。具体讲,就是任何社会组织,为了解决给公众带来损失、给企业形象造成危害的危机事件,以及预防、扭转或改变组织发展的不良状态所采取的公关策略与措施。
12.企业使命:所谓企业使命就是企业根据社会的分工和自身的条件,准备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企业使命回答了企业“干什么”的问题,是构成企业理念识别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企业使命也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树立了崇高使命感的企业,才能不断创造新成就,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
13.公关礼仪:公关礼仪是礼仪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社会组织极其成员在与公众交往的过程中,所应具有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礼节、礼貌、仪式等的总称。
14.4C’S理论:4C’S理论它主张研究消费者欲望与需求;研究消费者为此而付出的成本;考虑给予消费者方便;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
公共关系: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15.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调查是指社会组织通过运用科学方法,搜集公众对组织主体的评价资料,进而对主体公共关系状态进行客观分析的一种公共关系实务活动。
16.防御型公关:防御型公关是指社会组织公共关系可能出现不协调,或者已经出现了不协调,为了防患于未然,组织提前采取或及时采取的以防为主的措施。
17.员工关系:员工关系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人事关系,其具体对象包括全体职员、工人、管理干部。
18.理念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信条、经营战略、企业使命、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文化、企业性格和座右铭的一体化。
19.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通过与社会各界公众的双向沟通,树立政府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自觉活动。
20.名门战略:即利用某些组织或企业的整体形象,来提升一些产品形象的战略。有种方式:其一,有的企业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已建立了知名度,就可以借此来推广其它产品形象;其二,可借助联营、合资的渠道,投靠名门,提高自己的身价。
21.员工关系: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人事关系,其具体对象包括全体职员﹑工人、管理干部。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内部公众,是内求团结的首要对象。
22.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它是一个与“个体”相区别的概念,是人们有意识地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依照一定的结构形成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23.全员公关:指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简称全员PR。其意义在于增强组织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上下齐心,合力搞好公关工作。
24.公共关系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既有易显的公共关系观念,也有尚未被人意识的潜在观念,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25.公共关系活动: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和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工作。
26.公共关系状态: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状态,即这个组织在公众心中的实际形象。
27.顺意公众:又称为支持公众,是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的公众。他们是推动组织发展变化的基本公众和主要力量。
28.组织形象:是指组织在公众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及其对组织的评价。这种形象不仅来自外在的有形事物,而且也出自由组织行为所反映的内在精神,一个企业的组织形象是由产品形象,机构形象,管理形象,企业文化形象综合反映出来的。
29.爱德华.伯尼斯:是现代公共关系活动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23年首次在纽约大学讲台上讲授公共关系学,并发表论著《公众愚论之形成》,到1952年完成教科书《公共关系学》,使公共关系的原理与方法逐步形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主要是“投公众所好”。由于伯尼斯将公共关系引上了科学的轨道,被世人称为公共关系学之父。30.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是指企业的全部可见事物所传递的视觉信息的一体化,是CI中项目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最直接的传递信息的形式。
31.公众:公众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结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力的个人,体和社会团体。也就是说,公众必须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32.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
33.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杰夫金斯)34.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35.(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36.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37.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38.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39.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40.艾维.李:是美国佐治亚洲一个牧师的儿子,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就学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他从事公关工作的原则是“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和“向公众说真话”,公布了一个《原则宣言》,公共关系职业产生于1903年,人们通常把美国的新闻记者艾维,李尊为“公共关系之父”。
41.组织:是PR活动的主体,即PR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42.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43.舆论:在PR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44.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45.人际关系: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6.人群关系: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第三篇:自考 劳动关系学 名词解释
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利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利的工作者,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雇主:也称为“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佣他人为其工作,并需支付工作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雇主组织: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他们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具体劳动关系事务之中
工会性:是指工会参加劳工运动并利用这种力量的程度。
工会的内涵: 工会是由工人组成的旨在维护并改善其工作条件的连续性组织
工资的法律含义:劳动法中,工资是雇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规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对“劳动”的理解: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调整特定劳动关系及其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根据劳资合作:是指任何为提升劳资双方的期待,所采取的协商或参与决策的模式。劳动合同变更 :指劳动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经双方协商一致,对劳动条款进行的修改、补充或废止,具体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资福利的变更等
劳动合同解除 :是指劳动合同在期限届满之前,双方或单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效力,解除双方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以及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消失时,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即行消灭的制度
劳动合同续订是指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后,经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继续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劳动合同,以及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集体谈判的进程
分配谈判:是指劳资双方由于资源有限需要分配而进行的谈判,把谈判当作是一种不赢即输的情景,自己得到的同时意味着对方失去;一方资源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方资源的减少,是单方获益的谈判
整合谈判:是指双方都能从解决方案中获取潜在利益的谈判,把谈判当作是一种双赢的情景,追求双方均有所的,反映了劳资双方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达成了共识,通过合作能够同时增加可分配的资源。
三方协商机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和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即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构共同处理所有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
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劳动争议的定义:也称劳资争议,是指劳资关系当事人之间因为对薪酬、工作时间、福利、解雇及其他待遇等工作条件的主张不一致而产生的纠纷。
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明确是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法做出的裁决的活动。
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本单位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管理、指挥、监督下提供有偿劳动的协议。
劳动合同的条款:分为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法定条款主要有,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约定条款主要有,试用期、培训、保守商业秘密、敬业限制条款、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其他事项如对第二职业的限制,对规定物品的约定等
无效劳动合同的概念: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的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受法律保护。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程序,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劳动争议的诉讼,还包括当事人一方不履行仲裁委员会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或调解书,另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活动。
不当劳动行为的概念:又称为不公正劳动行为或不公正劳动措施,是指工会在组建过程之中或组建之后,任何一方采取不法手段试图对抗对方的措施或行为。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比如建立、变更或解除劳动关系等。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集体谈判结构的概念:是指不同层次、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谈判单位的集中或分散程度,以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集体谈判结构的概念:是指不同层次、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谈判单位的集中或分散程度,以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集体协议的含义:集体协议是个人劳动合同的对称,是指工会代表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签订的,有关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书面协议。
集体协议的当事人:有协约能力者为协约当事人,在劳动这一方主要应以工会为限,在雇主方则不仅雇主组织有协约能力,单个的雇主也具有谈判签约的能力。因此集体协议可以区分为工会与雇主组织之间的协约,以及工会与单个雇主之间的协约。集体协议的效力:集体协议是劳资自治的契约形式,是一种对劳资双方及其成员都具有规范效力的协约。
集体协议的期限:是指协议的有效存续期间。按照期限形式的不同,分为不定期集体协议和定期的集体协议。各国一般采用定期集体协议,并在立法中限制其最短期限(通常为1年)和最长期限(通常规定为3~5年),规定协议的最短期限,是为了保证协议的相对稳定性,而规定协议的最长期限,则是为了使协议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现行立法只就定期协议作了规定,期限为1~3年)
集体协议的变更的概念:是指因订立集体协议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依法对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的集体协议进行修改和补充。(我国法律规定。提出变更协议的要求。另一方答复,7日内协商。协商一致后7日内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集体协议终止的含义:是指由于一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导致集体协议效力消灭。罢工的法律含义:罢工是劳动者为改善工作条件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暂时停止工作的行为。罢工是已工会为主体而展开的,是集体谈判中的一种压力手段。罢工权是劳动者为改善劳动条件,缔结或变更集体协议而集体停止工作的权利。
诚信谈判责任的含义:是指工会一旦获得承认,赢得选举,无论工人是否签字,都取得代表所有工人的“排他代理权”,雇主负有“诚实”谈判的法律义务
三方机制主体中工会的概念:工会是由工人自愿组织起来的团体或联合体。在三方协商机制中,工会是工人的代表,以维护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工人的经济地位,保护工人的权益为目的。
三方机制主体中雇主组织的概念:雇主组织是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和增进雇主在劳动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而与工会抗衡和交涉的团体。在三方机制中,它是雇主一方的代表。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是指调解委员会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依法制定的企业规章和劳动合同,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动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活动。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的,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采用“三方性”的组织原则。
冲裁时效制度:是指劳动争议发生后,争议当事人如果不在法定的期限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则丧失通过仲裁程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制度(自争议发生之日起60
集体谈判:集体谈判是工会和资方确定就业条件和待遇的交涉过程,它是雇员以公会这种团体形式所进行的交涉。在我国现行法规文件中,通常将“集体谈判”表述为“集体协商、平等协商”。集体协商是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企业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集体谈判的目的是签订集体协议,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解决工作场所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非全日制用工:在我国,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的用工形式
第四篇:公共关系学试题 自考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关系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
A.个人 B.公众
C.组织 D.群众
2.公共关系学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是()
A.组织、公众、传播沟通
B.关系、舆论、形象
C.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
D.信息、关系、沟通
3.组织机构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相互交往和共处的情形与状况指的是()
A.社会舆论状态 B.公共关系活动
C.公共关系观念 D.社会关系状态
4.美国报界掀起“便士报”运动的时间是()
A.20世纪2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 D.19世纪20年代
5.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浦?科特勒提出了()
A.经济营销 B.政治营销
C.文化营销 D.社会营销
6.组织公关部门对内公关的根本目标是()
A.协调组织领导间的关系 B.树立组织形象
C.协调公关部门与其他部门关系 D.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凝聚力
7.在组织中,主要负责收集信息、预测公众动向及社会发展趋势等任务的公关人员是()
A.调查分析人员 B.计划分析人员
C.文秘人员 D.传播人员
8.消费者、协作者、竞争者、记者、名流、政府官员、社区居民等属于组织的()
A.个体公众 B.组织公众
C.内部公众 D.外部公众
9.在公关中,对组织持中间态度,观点和意向不明朗的公众对象是()
A.顺意公众 B.逆意公众
C.边缘公众 D.目标公众
10.具有“准自家人”特点的公众是()
A.内部公众 B.组织公众
C.社区公众 D.顾客公众
11.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
12.二战期间,建立了“流言诊所”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13.首次阐明人们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霍夫兰 B.纳普
C.阿什 D.布林
14.当某企业发现自己的产品与目标公众的要求严重不符时,它应该重点进行()
A.正面形象的强化工作 B.形象的修补
C.产品形象的转换 D.环境形象的转换
15.组织处于公关危机时期适宜采用的公关方式是()
A.进攻型公关 B.防御型公关
C.矫正型公关 D.维系型公关
16.组织公关活动的一般过程是()
A.公关调查——公关实施——公关策划——公关检测
B.公关策划——公关调查——公关实施——公关检测
C.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检测
D.公关策划——公关调查——公关检测——公关实施
17.公关策划PDCA工作法中的“D”指的是()
A.实施 B.计划
C.检查 D.总结
18.作为公关调查法的一种,资料分析法主要用于了解()
A.热点问题 B.敏感问题
C.现实问题 D.历史性问题
19.新闻发布会是一种()
A.一级传播方式 B.两级传播方式
C.三级传播方式 D.四级传播方式
20.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传播学理论是()
A.议题设置论 B.把关人理论
C.5W模式理论 D.受众选择“3S”理论
21.公关调查对象的确定取决于公关调查()
A.任务 B.范围
C.目的 D.方法
22.因组织行为不当引起的危机类型是()
A.劳资矛盾引起罢工 B.地震引起大楼倒塌
C.重大盗窃事件发生 D.有意诬陷引起报导失误
23.公共关系广告旨在推销()
A.商品品牌 B.组织形象
C.商品服务 D.服务理念
24.主观随意性最为突出的一种沟通形式是()
A.演讲 B.报告
C.口头语言交流 D.谈判
25.“比较性广告”所运用的定位策略是()
A.市场领导者定位策略 B.市场跟进者定位策略
C.市场模仿者定位策略 D.市场挑战者为竞争对手重新定位策略
26.企业广告运用最广泛的题材是()
A.效能 B.快乐
C.时尚 D.健康
27.广告策划的基础是()
A.广告定位 B.广告创意
C.广告媒介安排 D.市场调查
28.在VIS中,应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A.标准字 B.标准色
C.标志 D.企业造型
29.政府公共关系的宗旨是()
A.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提高政治透明度 D.树立政府形象
30.下列各项属于政府公关的内部公众的是()
A.各种社会组织 B.群众团体
C.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 D.国际公众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公共关系树立组织形象应遵循的原则有()
A.有效性原则 B.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
C.总体性原则 D.符号化原则
E.局部性原则
32.一般而言,公关活动基本构成要素有()
A.公关主体 B.公关客体
C.公关理论 D.公关手段
E.公关实践
33.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公众可分为()
A.非公众 B.潜在公众
C.首要公众 D.知晓公众
E.行动公众
34.根据表现的热情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流行可以分为()
A.流言 B.舆论
C.时髦 D.时狂
E.盲从
35.根据受众对象不同,报刊可分为()
A.综合性报刊 B.专门性报刊
C.组织报刊 D.社会报刊
E.大众报刊
36.常见的新闻稿结构有()
A.金字塔结构 B.倒金字塔结构
C.并列结构 D.顺时结构
E.逆时结构
37.公关调查常用的方法有()
A.民意测验 B.公众代表座谈会
C.资料分析 D.群体讨论
E.列名小组法
38.优秀演讲者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A.足够的权威性 B.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技巧
C.充满热情、理智与智慧 D.仪表仪态
E.不苟言笑的性格
39.整合营销传播方法包括()
A.同一外观法 B.主题线法
C.供应面的策划方法 D.特设会议的方法
E.基于消费者的方法
40.企业内部公共关系实务的内容包括()
A.办好企业公共关系内刊 B.完善合理化建议制度
C.组织发动企业内部的传播沟通活动 D.重视非正式沟通
E.培养企业文化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41.公共关系状态
42.临时公众
43.舆论对象
44.政府形象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5.简述公共关系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范围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46.公共关系广告与商品广告有什么区别?
47.简述CI的功能。
48.简述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
五、论述题(10分)
49.试述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8分)
50.某公司准备开业十周年庆典。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公司当前经营状况不十分理想,总经理希望公关部能拿出一个既经济又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新闻报导方案。公关部经理召集全体人员开会讨论对策。甲主张用报纸报导,这样传播面广,全面而且深入;乙主张用电视,这样生动直观,感染力强;丙主张用网络报导,这样成本低又超越时空。大家众说纷纭,议论纷纷,公关部经理也无所适从。
如果你是公关部经理,你将怎样确定报导方案,并请说明理由。
第五篇: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一章
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
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2、公共关系的定义: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
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4、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组织 传播沟通 公众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
“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5、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
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
C、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6、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和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工作。(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是否有现代的公共关系意识和科学的公关理论作指导。)
8、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指导着公关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9、组织:是PR活动的主体,即PR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10、公众:是PR传播沟通的对象。
11、传播沟通:是PR活动的过程和方式。PR的方式: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言语沟通、文字沟通、非语言文字沟通的方法等;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实物媒介的技术等。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公共关系的运行机制就是传播沟通。
12、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13、舆论:在PR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14、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15、与PR相关的两
个“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群关系: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16、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及区别:联系:A.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B.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也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区别 A.从主体上看,公关的主体是组织,人际的主体是个人。B.从对象上看,公关的主体是公众,人际的主体是私人关系对象。C.从内容上看,公关是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和公众事务;人际处理的完全是私人事务。D.从方式上看,公关强调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而人际则局限于面对面、个人对个人的交流。
17、公关与人群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联系:A.人群关系指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内部关系同时也是公关的基础和重要内容。B.公关也要借助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公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以科学的处理公众关系。区别:A.公关不局限于组织的内部沟通,还包括大量的外部关系,而对复杂的社会公众环境。B.公关除了要管理面对面的群体和个人关系,还要关注远距离的公众沟通,并重视其变化和趋势。(人群关系是人际关系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公共关系是人群关系论的进一步发展,将人际关系的管理从组织内部扩大到组织外部。三者有联系也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