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公共交通IC卡业务及技术应用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
《城市公共交通IC卡业务及技术应用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精神,落实交通运输部368号文件《交通运输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的普及和互联互通,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交通的新期待、新要求,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交通运输部决定组织开展城市公共交通 “一卡通”互联互通建设和运营工作,为确保“一卡通”行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特制定《城市公共交通IC卡业务及技术应用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
本规范的制订工作于2012年11月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牵头组织。
二、目的及意义
本规范的制订在于满足城市公共交通IC卡在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租等公共交通领域的支付需求,并具备向其它小额支付领域的扩展能力,形成统一的指导性规范,保障联网通用。
本规范的制订为完善城市公共交通IC卡支付体系建设,推广普
及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跨市域、跨省域互联互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符合当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要求,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三、主要内容
本规范包括以下8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从系统组成、系统功能、性能指标、业务流程、检测标准五个方面总体阐述了城市公共交通IC卡系统要求。
第2部分《公共交通IC卡技术要求》:定义了卡片技术要求及卡片应用技术要求,明确了公共电汽车、出租车、轨道交通、停车场、城际客运、城际铁路、轮渡等应用场景,支持包括圈存、标准扣费、分时分段扣费、脱机预授权、单次扣款优惠等交易。附录A定义了卡片支持的专用指令;附录B定义扩展应用文件短文件标识符,定义了卡片为支持不同应用场景实现分时分段计价、脱机预授权、押金抵扣、换乘优惠等功能而分配的专用信息文件短文件标识符;附录C定义了卡片需要支持的卡片和发卡机构数据元;附录D应用数据和文件,定义了交通一卡通应用个人化数据模板;附录E交易应用举例,以本规范在特定应用环境中的应用为范例,描述了实际实现模式;附录F支持的密文版本,描述了应用密文计算的密文版本信息;附录G定义了本规范支持的密码算法;附录H是行业应用开通指南,定义了行业应用管理和开通流程以及开通行业应用的途径建议。
第3部分《公共交通IC卡读写终端技术要求》:定义了终端技术要求及终端应用技术要求,以及终端所支持的交易类型和交易流程,定义了标准单次扣费、分时分段扣费、脱机预授权、单次扣款优惠等功能的实现。分时、分段扣费主要满足停车、地铁、高速收费等行业分时、分段计费的支付需求,此外支持押金抵扣功能。脱机预授权模式主要满足高铁等部分行业需要预先冻结费用,防止持卡人漏刷卡的情况发生。单次扣款优惠主要应用于公交换乘、学生卡、老人卡优惠场景。附录A定义了终端需要支持的终端和受理机构数据元;附录B扩展应用SAM交易指令,定义了扩展应用交易过程中涉及与SAM卡交互的SAM卡相关指令集。
第4部分《业务规则规范》:定义了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协议收单机构、特种卡片发行机构等入网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申请方式及资格变更等规则。同时对业务处理、资金清算、差错争议进行了相应规范——包括交易要求、系统要求、卡片及终端的形态要求、风险管理及客户服务要求、资金清算流程及划拨方式、差错处理的流程及争议解决办法等。
第5部分《信息技术接口规范》:定义了城市公共交通IC卡系统内部及与其它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接口、交易流程说明及通讯协议,定义了报文结构、报文头、报文域、清算文件等相应格式及说明,约定了文件存取的方式及要求。
第6部分《通讯报文接口规范》:定义了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IC卡与终端机具之间非接触通讯的报文接口,针对卡片的物理特性、终
端机具的射频功率和信号接口、初始化和防冲突、传输协议、数据元和命令集等做了基本要求。
第7部分《安全规范》:定义了城市交通一卡通安全功能方面的要求以及为实现这些安全功能所涉及的安全机制和获准使用的加密算法,包括:城市公共交通IC卡脱机数据认证方法,城市公共交通IC卡和发卡机构之间的联机认证方法及通讯安全,扩展应用行业信息文件安全保护机制,相关的对称及非对称密钥的管理和安全机制,以及认可的算法等。
第8部分《检测规范》从城市公共交通IC卡卡片、终端和系统检测的角度定义了合规检测的要求,包括卡片内部处理细节、卡片使用数据元、卡片支持指令集、终端内部处理细节等。
四、编制原则
1、先进性:本规范既考虑到目前城市公共交通IC卡行业的实际需要和技术水平,亦兼顾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跨应用、跨行业拓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兼容性:本规范参考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企业标准,分析比较了各标准的异同,在充分兼顾现有城市公共交通IC卡行业特色应用需求,保障行业应用扩展和自主性的同时,借鉴金融标准实现兼容。
3、安全性:有效防范城市公共交通IC卡在行业应用领域的支付风险, 为持卡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支付服务。
五、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应用相关的卡片、终端机具及后台系统的设计、发行、受理、研发、制造、集成和维护等方面。
六、编制过程
2009年启动第一版规范(征求意见稿)调研、编制工作。2012年11月全面启动技术规范编制项目,成立项目小组,分配相关任务。
2013年1月—2月完成项目前期调研,收集相关IC卡应用实施情况。
2013年3月—7月按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方式进行规范的编制,形成初稿。
2013年8月—9月,向相关部门、单位就技术规范初稿进行意见征求。
七、其它需说明的内容
1、本规范与国际、国内同类规范相比较,无不符合或矛盾。
2、本规范对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考虑,符合我国国情。
3、本标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法律、法规。
4、本标准在编写、讨论过程中没有未解决的重大分歧。
第二篇:2.《劳动合同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劳动合同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劳动合同规范》已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计划编号为20121551-T-317。
本标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归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联合起草。
本标准为国家推荐性标准,是我国人力资源领域中劳动关系协调部分急需制定的标准之一,也是劳动合同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标准。
本标准给出了劳动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等过程的操作程序以及劳动合同规范文本,适用于指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规范、完善劳动合同管理。
二、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劳动合同规范》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当前编制这项标准,对于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完善现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应有之义。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主要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 例》等法律法规为主体,而劳动合同标准的研制工作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与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比,标准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劳动合同操作程序、劳动合同规范文本等方面进行规范的力度,逐步形成以《劳动合同法》为基础,劳动合同法律法规与劳动合同标准相辅相成的劳动合同管理规范体系。
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力保障。《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各地通过开展多项措施,努力解决法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维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总体取得显著成效。尽管如此,在实践中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那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中,经常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即使已经签订劳动合同,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程序上操作不规范;有的仅与劳动者签订简单的协议条款,劳动合同内容不规范。为了规制劳动用工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有必要通过制定《劳动合同规范》等项标准,实现劳动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健全劳动标准体系,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标 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将健全劳动标准体系第一次写入党的重要政治报告,说明这项工作已被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劳动合同规范》作为劳动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当前制定这项标准可以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的举措之一。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标准化规划(2011-2015年)》也明确提出,要把制定劳动合同等项标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来抓。因此,当前制定《劳动合同规范》也是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编制原则
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起草组在编制标准过程中,对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充分解读和研究,注意标准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一致,没有突破法律的规定。
(二)科学规范原则
起草组以标准化技术作为基础,对国内外有关劳动合同文本内容及操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和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确保各项条款符合劳动合同管理的实践活动,确保标准内容的科学性。同时,起草组严格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相关要求编写标准,确保标准形式的规范性。
(三)全面系统原则
起草组先后征求多方意见,最终确定从劳动合同的程序规范、管理规范和文本规范三个方面来编写标准的基本思路,确保标准内容的全面性。同时,本标准的各个章节充分覆盖了劳动合同签订、履行、解除、变更、终止、续订等业务环节,确保标准结构的完整性。
(四)可操作性原则
起草组先后前往江苏、四川、浙江等省多个市、县进行劳动合同执行规范情况的实地调研,通过摸底各地执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了解地方劳动保障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方对制定劳动合同标准的意见和诉求,使得标准编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本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编制过程
起草组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相关要求,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的编制程序,组织完成《劳动合同规范》的编制工作。
(一)起草阶段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和劳动关系司的 共同指导下,先后完成了组建标准起草组、收集国内外信息、召开研讨会、设计调研方案、开展调研活动、形成研究报告、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等环节的工作。
1.组建标准起草组。为了保障标准编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组建标准起草组,并对起草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标准编制规则的相关培训。
2.收集国内外相关信息。起草组广泛收集与劳动合同规范相关的资料,国内信息主要包括:有关劳动合同的研究,有关劳动合同标准的理论研究,有关劳动合同标准的政策文件、我国劳动合同标准化实践情况等。国外信息主要包括:国际劳工组织和主要国家针对劳动合同文本内容和操作程序的规定及标准等。
3.召开研讨会,听取专家意见。根据人社部规划财务司对劳动合同规范制定工作的整体部署,起草组在北京市召开了由人社部相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地方人社部门代表、起草组成员、国内科研机构及高校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参会代表就劳动合同规范的编制思路和框架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最终确定了标准编制的思路、原则及框架,同时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及计划进度。
4.设计调研方案。起草组根据研讨会上的意见,对前期设计的调研方案和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调研方案最终确定采取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江 苏、四川和浙江等地的省、市、县三级劳动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摸底,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了解地方劳动部门、工会组织、企业联合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方对制定劳动合同标准的意见。
5.开展调查研究。起草组先后赴四川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多个市、县,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各地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的具体措施、实施情况、突出问题以及地方劳动部门、工会、企联、工商联、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方对标准制定的意见进行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6.形成数份研究报告。在文献研究、实证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起草组先后完成了《江苏省劳动合同执行情况调研报告》、《四川省劳动合同执行情况调研报告》、《浙江省劳动合同执行情况调研报告》、《我国劳动合同执行情况实证评估报告》、《我国劳动合同标准化实践现状报告》、《国际劳工组织和主要国家有关劳动合同内容及操作程序的规定及标准》等份报告。这些报告为《劳动合同规范》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参考。
7.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起草组基于前期研究成果,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编写,起草完成《劳动合同规范》草案初稿。
(二)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草案形成之后,起草组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听取人社部相关业务司局、地方人社部门、工会、企联、工商联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意见。起草组对征集到的意见进行归纳和处理,并依据处理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
1.2012年12月7日,起草组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了人社部劳动关系司及辽宁、内蒙古、吉林、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1个地区人社部门,工会组织代表、企业联合会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对标准草案进行讨论。会上征集到8条意见,采纳6条意见,形成标准草案第二稿。
2.2013年1月15日,起草组在北京市召开了由人社部劳动关系司相关同志、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和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布朗先生参加的研讨会,对标准草案第二稿进行讨论。会上征集到12条意见,全部予以采纳,形成标草案准第三稿。
3.2013年6月24日-7月1日,起草组分别在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召开由人社部门、总工会、企业家联合会、工商联以及部分企业和劳动者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对标准草案第三稿进行讨论。会上征集到29条意见,采纳14条意见,形成标 准草案第四稿。
4.2013年12月3日,起草组分别向人社部规划财务司、劳动关系司和中国政法大学金英杰教授报送标准草案第四稿以征求意见,上述单位和个人回函并提出相关意见共计24条,采纳22条意见,形成标准草案第五稿。
5.2014年4月8日-5月8日,起草组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送标准草案第五稿以征求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广东、云南、新疆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12个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95条,采纳79条意见,形成标准草案第六稿。
6.2014年11月 7日,起草组召开研讨会,听取了国标委标准审查部原主任关于标准格式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草案第六稿进行了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
五、标准的技术内容
课题组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规定的标准必备内容和劳动合同制度的特殊情况,最终形成劳动合同标准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劳动合同的种类,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终止,劳动合同的续订,劳动合同的管理、附录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
六、标准属性
本标准属于国家推荐性标准。
第三篇:卷烟营销网络业务规范编制说明
《卷烟营销网络业务规范》编制说明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本项目标的为《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2010烟草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国烟科〔2010〕91号)批准的标准修订项目:《卷烟营销网络业务规范》(YC/T 206—2006)。1.2 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分工:
本项目由中国卷烟销售公司牵头,项目协作单位为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江苏、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大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项目组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将整个标准编制工作分为“标准项目预研究与分析规划”、“实地调研”、“初稿的编辑及征求意见稿形成”、“分析验证与定稿形成”和“项目宣贯”五个阶段。在实施中,中国卷烟销售公司主要承担调研大纲、组织修订及统稿、协调评审工作;云南中烟工业公司负责工业环节业务规范;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和上海烟草(集团)负责商业环节业务规范;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和大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负责终端营销业务规范;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山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和湖南、湖北省工业公司等单位在修订工作过程中承担了组织机构、业务监管资金流和信息流等部分的工作。1.3 主要工作过程:
本项目申请阶段,项目组已做了预调研工作并初步形成了本标准 1 的编制思路,立项后,牵头承担单位中国卷烟销售公司协同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江苏、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大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完成了“实地调研——初稿编写——项目研讨会”一系列工作。首先,对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搜集了各卷烟工商企业营销相关标准、规范和规定等资料,系统地了解业务运行情况;再综合分析前期调研资料,结合已有的相关标准,编制《卷烟营销网络业务规范》(初稿)并在广泛征求全行业营销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对初稿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卷烟营销网络业务规范初审”会议于2010年11月4日在云南召开,项目组汲取了来自全国工商企业代表的意见后,完成了《卷烟营销网络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的编写。
本稿共分五个章节:
1.总则:说明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业务原则; 2.组织结构:行业营销组织体系示意图及说明; 3.业务流程:核心业务流程图及流程说明; 4.工作规范:关键业务环节的工作要求;
5.业务监督与管理:对经营业务关键环节实施监控、督导、管理。1.4 标准主要起草人:
金纯、杨增科、张行、杨光、王轶楠、黄永洁、寇勇、张霖、陈旵军、牛智战、陆青泉、赵治文、陆中良、刘晓琼、向彦彦、谢科挺、赵梅、赵安来、陶泓 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情况
(一)国内卷烟营销相关标准制订情况:
截至2010年12月份,烟草行业卷烟营销标准批准发布1项,即YC/T 206-2006《卷烟销售网络业务规范》。同期没有相关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与本次标准修订直接相关的有《零售业态分类》(GB/T 18106—2004),《烟草术语》(GB/T 18771—2002),《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YC/T 261—2008)《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物流规范》(YC/T 305—2009)《卷烟工业企业物流作业规范》(YC/T 355—2010),另外还有《地市级烟草公司卷烟销售网络业务规范》(2005)和《工商协同营销业务操作规范》(2010)。
(二)国外物流相关标准制订情况:
国际上,烟草营销业务标准涉及极少,仅有物流基础内容相关标准与本标准相关,其中,ISO现有的标准体系中,与物流相关的标准约有2000多条。标准编制原则及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 3.1标准适用范围:
本规范提出了卷烟营销体系中工业、商业共同服务卷烟零售客户和消费者的要求,规定了卷烟营销网络的业务组织、工作规范、业务流程和营销管理。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烟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卷烟营销业务。3.2标准编制原则 卷烟营销业务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专卖制度。坚持烟草专卖立法宗旨,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2、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3、体现先进实用。立足于建立面向消费者的现代卷烟营销体系,规范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零售客户到消费者完整的业务运作,贯通全过程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完整体系。3.3 标准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
(一)总体说明:
1、组织结构
行业营销组织体系包括销售、物流两个部分。中国烟草总公司下设的中国卷烟销售公司、中烟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对行业的卷烟销售、物流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省级工业公司和地市级烟草公司是卷烟市场经营主体;省级商业公司对地市级烟草公司的卷烟销售、物流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2、业务流程
在第3章中,本标准采用四个层次来对卷烟营销业务流程进行描述。
(1)总流程:卷烟营销综合业务流程;(2)主流程: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3)子流程:商流由市场研究与策略、货源组织与交易、货源 供应与订单、品牌推广与服务4个业务模块、22个子流程构成;物流由成品仓储、工商配货、商品仓储、分拣配货、批零送货5个作业环节、7个子流程构成;资金流包括工商货款结算、电子(网上)结算和现金、支票结算共3个子流程;信息流包括市场信息采集、市场信息整理分析、批零信息交互和工商信息交互共4个子流程。
(4)流程说明:具体描述进程的实现过程,即“如何做”的问题。
3、工作规范
具体阐述卷烟营销业务的相关工作要求,即“应该如何”的问题。
4、业务监督与管理
监管目的、监管主体、基本要求、监管环节、工作流程
(二)流程和流程图: 1.流程的界定。
国标(GB/T 19487—2004)中2.1条定义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为:在业务领域中为达到业务目标的一类过程和策略,该过程由一组按策略执行的、相互协调的活动步骤组成。流程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活动、活动的逻辑关系、活动的实现方式和活动的承担者。
2.流程图绘制的一般方法。
(1)流程图定义:国标(GB 1526—89)中第7条定义系统流程图为:系统的操作控制和数据流。流程图就是将流程这一封闭系统的运动状态用简单的方式揭示出来。
(2)流程图绘制:完整的业务流程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多项数据,绘制流程图就是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将涉及多个部门的信息、数据传输以及活动体现出来的过程。本标准的流程图采用国标(GB 1526—89)中系统流程图的绘图符号及约定绘制。
3.本标准流程图绘制方法。
(1)本标准作业流程图的要求:规避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带来的影响,同时在目前流程基础上做一定的改进,消除非增值活动以及冗余的作业,使流程更加顺畅。
(2)绘制步骤:从营销活动最底层的每个操作开始,以“进程”为基本单位,结合“进程”之间的逻辑顺序绘制关键子流程图,然后再对其进行整合,形成上层次的流程图。在此,我们将“进程”定义为:连续的使用同一批资源的一组动作,它是组成流程图的最小单元。
(3)流程图的层次:
a)子流程图的确定:根据4个业务模块的商流流程,将商流子流程分成22个子流程图来描述;根据5个阶段的物流流程,将物流子流程分成7个子流程图来描述;根据资金流运作过程,将资金流子流程分成3子流程图来描述;根据信息流运作过程,将信息流子流程分成4个子流程图来描述;
b)主流程图的绘制:以子流程图为基础,以基本业务单元绘制主流程图。
c)总流程图的绘制:以主流程图为基础,以业务模块绘制总流程图。
3.4本标准与被修订标准在标准技术内容、水平方面的对比情况:
本标准业务流程的执行主体涵盖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零售企 业,商业企业包括省级商业公司和地市级商业公司,这区别于被修订标准只局限于地市级商业公司;相对于被修订标准,本标准涵盖卷烟营销全过程,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加完整,具备更强的操作性、适用性与灵活性。标准预期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现实背景:
烟草的营销网络由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零售客户构成。烟草企业工商分设后,工商企业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重组、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整合了资源,提高了运行水平。但是全行业并没有形成涵盖工商之间、批零之间的完整的业务规范,营销业务需要进行工商一体化的运作,因此建立一个行业营销业务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意义:
1.有利于指导和帮助企业制订营销业务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运行效率;
2.有利于工商零之间充分的协调、配合和衔接,减少市场预测误差、加快需求响应速度、缩短订货周期、降低交易成本。
3.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工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有利于工商企业的管理方式向精益化、科学化转变。5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无。
6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符合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与强制性标准无冲突。7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暂无。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及主要依据
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建议工商企业营销活动采用此标准并依据此标准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本标准不关注营销业务活动是哪个部门、哪类人员完成的,只关注营销业务本身的实现方式,目标是确立卷烟工商企业的最佳操作规范并建立一个判断和改进的机制,从而为企业带来更优的经济效益。9 标准宣贯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标准制订颁布实施后,在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组织领导下,开展宣贯和培训、推广工作,指导卷烟工商业企业全面依照本标准开展营销业务。10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建议待《卷烟营销网络业务规范》批准发布后,原标准YC/T 206-2006《卷烟营销网络业务规范》废止。11 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暂无。
《卷烟营销网络业务规范》标准项目组
二○一○年十二月
第四篇:中国石化加油集成电路IC卡应用规范V1
中国石化加油集成电路IC卡应用规范V1.0
作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来自:中国电子标签网我国的加油站零售汽、柴油的传统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油票和记帐。现有支付方式的弊端和不便,促使各石油公司和加油站考虑彩其他既安全又方便的现代方式进行加油支付,如加油卡。为此,中国石化决定建立中国石化加油卡工程。中国石化加油卡工程旨在建设和运营中国石化通用的加油卡系统,实现成品油零售系统电子化。
中国石化采用银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中国石化加油卡工程。一方面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油品零售交易方式进行改革,既有利于提升油品销售网络、方便用户、扩大和占领市场、加强管理,为开展油品电子商务业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银行现有的网络结算体系,有利于逐步以加油卡这一现代金融工具替代传统的现金、油票结算;同时也为国有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新的市场。
为实现一卡在手,各地加油的目标,中国化领导多次指示应尽快制定中国石化加油集成电路(IC)卡应规范。中国石化与银行签定合作框架协议前,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销售公司按照领导的指示精神,邀请有关厂家和集成商,就制定加油卡应用规范进行了多次讲座。经过了需求设计、发布参考提纲、征集建议稿,提出初稿即讨论稿(V1.0)、讨论稿(V1.1)等阶段。讨论稿(V1.1)完稿后,中国石化广泛征求了各行业主管和专家对讨论稿(V1.1)的意见,经过修改提出中国石化加油集成电路(IC)卡应用规范讨论稿(V2.0)。专家评审认为石化提出的讨论稿(V2.0)具备与银行对接的基础。
中国石化与农行、中行、建行签定合作框架协议后,四方以中国石化提出的规范讨论稿(V2.0)为基础,邀请部分厂商进行讨论,经过完善提出中国石化加油集成电路(IC)卡应用规范(V1.0),并通过专家级的评审。
本规范在保证满足加油应用特殊需求的同时,充分遵循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的规定,是根据通用加油卡系统的以下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制订的:
1.用户可在各地发卡点办理加油卡;
2.持卡人可在各地的入网加油站加油(消费);
3.持卡人可在各地指定的充值点充值;
4.可容纳多种支付方式,如:预付、记帐、现金(通过员工卡);
5.提供用户可以选择的安全保障和限制措施,如:个人密码(PIN)、限制消费种类、限制
规定期限内的消费额、规定使用期限等;
6.可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挂失等;
7.可以实现一户一卡、一户多卡等服务方式;
8.为防止在加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造成已加油而未扣款的情况,对加油卡采用了灰卡机制。
本规范还明确规定卡机联动加油机应遵循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按本规范建立的加油卡系统,必须能够识别和处理灰卡。如能保证系统安全,可以不采用对卡进行灰锁的方式。在保证安全、通用的前提下加油机改造可有多种方式,本规范只对卡机联动方式进行了规定。
本规范仅对接触式IC卡做了规定。双界面卡是种适合与银行合作方式开展加油卡应用的IC卡,是加油用IC卡的发展方向。因双界面卡在国内用于加油支付尚未形成规模,故目前本规范暂不涉及双界面卡。
本规范(V1.0)共有五部分:
第1部分为卡片规范;
第2部分为加油应用规范;
第3部分为普通终端规范;
第4部分为安全存取模块(PSAM)规范;
第5部分为卡机联动加油机规范。
本规范(V1.0)主要起草单位有: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华旭金卡有限责任公司及北京北方正星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与起草单位还有:
斯伦贝谢技术(亚洲)有限公司、北京捷德智能卡系统有限公司、Gemplus公司、北京长空工业有限公司、天津华源金卡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新瑞电脑公司、新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君汇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北京金威融通发展有限公司、华民智能卡系统有限公司、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等。
第五篇:8.《集体合同审查流程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最终版]
《集体合同审查流程规范(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集体合同审查流程规范》已列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规划(2011-2015年)2012年国家标准制(修)定计划。
本标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归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联合起草。
本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我国人力资源标准(劳动关系与调解仲裁标准)部分急需制定的标准之一,也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标准。
本标准给出了集体合同审查中的基础概念,适用于集体合同审查的政策制定、学术研究。
二、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自主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集体合同审查管理制度应运而生,规范了集体合 同签订行为。《集体合同审查流程规范》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对完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完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要求。集体合同审查是我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审查标准不明确,审查行为不规范以及集体合同签订情况统计不准确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体合同制度的效果。为此,有必要对集体合同审查进行规范,进一步完善和推进集体协商制度。
二是规范政府行政部门审查行为的要求。集体合同审查主要包括集体协商资格审查,集体协商程序审查以及集体合同内容审查等,通过行政部门的审查,确认双方集体协商资格、集体协商程序的合法性,纠正集体合同中的违法行为。审查人员的行为,代表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形象,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形象。为此,有必要明确审查的内容、统一审查标准和程序,规范集体合同审查行为。
三是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通过政府行政部门的审查,可以纠正用人单位在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过程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督促其依法贯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落实各项劳动标准,同时有助于了解掌握企业用工动态和劳动标准、劳动报酬执行情况。为此,需要予以明确和规范。
三、编制原则
本标准起草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我国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及《集体合同规定》、《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集体合同内容、形式等作出了规范。本标准编写时,注意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没有突破法律的规定。在标准形式和表达方式也保持与国家标准一致。
(二)实践性原则
编写本标准时,根据集体合同审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合同审查工作的各环节,特别是报送集体合同的方式及程序性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为规范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对集体合同的审查行为和为企业报送集体合同提供便捷的服务,《集体合同审查流程规范》设计了7种集体合同审查文书,可以满足集体合同审查工作和企业报送集体合同两方面的需要。
(三)规范性原则
本标准按照国家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2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 第1部分:术语》的要求编写,标准在起草过程中参 考了其他标准,保证标准形式和内容的规范。
四、编制过程
标准起草组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相关要求,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的编制程序,组织完成集体合同规范的编制工作。
(一)起草阶段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和劳动关系司的共同指导下,先后完成了组建标准起草组、收集资料、召开研讨会、设计调研方案、开展调研活动、形成研究报告、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等环节的工作。
1.组建标准起草组。为保障标准编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组建标准起草组,并对起草小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标准编制规则的相关培训。
2.收集相关资料。起草工作组广泛收集了集体合同审查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关于集体合同审查的相关研究,集体合同审查的有关规定,我国集体合同审查实践情况。
3.召开研讨会确定思路和框架。根据部规划财务司对集体合同审查流程规范制定工作的整体部署,起草工作组在北京市召开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代表、起草组成员、国内科研机构及高校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就集体合同审查流程规范的编制思路和 框架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最终确定了标准编制的思路、原则及框架,同时明确了工作安排及计划进度。
4.设计调研方案。起草工作组根据研讨会上的意见,对前期设计的调研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最终确定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并确定了调研内容,修改了调查问卷。
5.开展调查研究。按照确定的调研方案,起草工作组赴四川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对上述地区贯彻落实集体合同制度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地方人社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以及用人单位、劳动者对标准制定的意见和建议。
6.形成研究报告。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起草工作组研究起草了《集体合同审查流程管理制度研究报告》,为标准的编制提供了支撑和参考。
7.起草了标准征求意见稿。起草工作组基于前期研究成果,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编写,起草了《集体合同审查流程规范》(征求意见稿)。
(二)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草案形成后,起草组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听取人社部相关业务司局、地方人社部门、工会、企联、工商联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意见,对草案多次进行修改,四易 其稿,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1.2012年12月7日,起草组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了人社部劳动关系司及辽宁、内蒙古、吉林、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个地区人社部门,工会组织代表、企业联合会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对标准草案进行讨论。会上征集到7条意见,采纳6条,形成标准草案第二稿。
2.2013年1月15日,起草组在北京市召开了人社部劳动关系司、中国人民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对标准草案第二稿进行讨论。会上征集到3条意见,采纳2条,形成标准草案第三稿。
3.2013年6月24日—7月1日,起草组分别在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召开人社厅、总工会、企业家联合会、工商联以及部分企业和劳动者代表参加研讨会,对标准草案第三稿进行了讨论。座谈会共收集到7条意见,采纳5条,形成标准草案第四稿,即征求意见稿。
4.2014年4月8日—5月8日,起草组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书面征求了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云南、新疆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厅(局)13个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共50条。起草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修改,形成标准草案第五稿。
5.2014年11月 日,起草组召开研讨会,听取了国标委标准审查部原主任关于标准格式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形成报送审查稿。
五、标准的技术内容
本标准共包括11方面的内容。其中,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3章为标准要求的格式内容,其余8章为标准的主体内容。另外,为方便企业报送集体合同和劳动行政部门审查集体合同,标准设计了7种文书,作为《集体合同审查流程规范》的附件。
六、标准属性
本标准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