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二框中心发言提纲

时间:2019-05-12 17:4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七课第二框中心发言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七课第二框中心发言提纲》。

第一篇:第七课第二框中心发言提纲

四川阆中中学校备课组活动中心发言提纲

2013年秋第11周高2013级政治备课组中心发言人:何琴

学科:思想政治模块:经济生活章节: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基本要求

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评析我国当前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发展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自觉树立效率和公平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积极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与四川高考考试说明的对比

2013年四川高考考试说明对本框题列出了两个考点: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四:教学建议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该框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教学用时:2课时

(三)教学资源的选择

教材、教师用书、课件、其它教辅资料、近三年高考题等

(四)教学重点

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两个同步”“两个比重”

(五)教学难点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按生产要素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对本框知识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法

(七)实施手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框知识将分别采用材料分析法、读图发现法、归纳总结法,着重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八)分层教学

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不甚了解,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我们学校高一年级分为一、二、三段三个层次的班级,对不同层次的班级要求不一样,进行分层教学,对实验班要少讲多练,对三段平行班要注重教材,练习要降低难度,注重基础。

(九)三维目标的实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自觉树立效率和公平意识,培养公平精神。通过

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积极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要落实以上三维目标安排以下教学:

【情景导入,发现生活】:

2011年两会议题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提高低收入人士工资

设计意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选用今年“两会”中“解

决收入分配不公 提高低收入人士工资”的一段视频做导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

面也把学生引导到对本框要研究问题的关注上来。

观点一: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人人平均、不存在差别才是公平。

观点二: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

效率,又不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公平。展示教材60页上的两个观点,通过学生判断、讨论,引导

学生归纳总结出:有差别,且差别合理是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含义: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人人平均,否认差别 不是公平;差别过于悬殊也不是公平→有差别,且差别合理是公平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1)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

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材料一:漫画:“收入分配” 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垄断行业、工资增长赶不上GDP增长 探

究活动: 提供素材: 材料一: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以下几方面差距: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渐呈现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为8%~9%,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速为4%~5%;某些垄断性行业人均年工资

超过6万元,而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大都在2万元以下;财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

拥有的财富占全部城市财富的45%,而财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拥有的财富仅占全部城市财

富的1.4%。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今年重点采取三

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

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

法收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

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

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

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4)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打破经营垄断,创造公平机

会,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补充知识:“提低,扩中,调高”:设计意图:对于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这个问题的突破,我首先提

供了一组图片,让学生先直观感受一下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且能充分认识到我国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而后通过提供两组素材,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以下

几方面差距,二是温家宝总理指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通过课堂

探究,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收入差距事关社会公平,也牵动着国家领导人的心。另一方面启发学生

思考、讨论、导学相依。通过探究,让学生自主得出实现社会公平的四个措施。

4.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1)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

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

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2)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

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我们都知道要想“分蛋糕”,首先要“做蛋糕”,那么怎样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

做出最大的蛋糕呢?分好蛋糕要讲公平,做大蛋糕要讲效率,那么公平和效率之间到底什么关系呢?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内涵

(1)定义:效率=产出/投入

(2)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3)效率提高:就是资源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4)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首先出示课本P61漫画“分配不公,企业破产”,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该企业希

望通过选出新的领导来改变现状,起死回生,于是开展一次新任领导的竞聘演讲。演讲围绕“效率

与公平谁更重要?”而展开。

竞选人甲:我要公平,公平才能得人心,要一碗水端平,大家工资平均算。

竞选人乙:我要效率,效率是企业的生命,收入差距必须拉大。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当角色,从而使学生理解并能够学会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

关系,突破难点。且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而后用教材74页的材料做了一个

同步提升:有一家生产炉具的国有企业,吴某被民主推选为厂长后,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向一线

工人和创利多的车间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拉开了职工的收入差距,职工的劳动积极性高涨,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后来,吴某自定年薪50万元,懂技术的副厂长张某年薪30万元。一些技术

人员认为自己的工资还停留在每月两三千元的水平上,分配不公,他们有的到别的单位兼职,有的“跳槽”。一些工人认为,自己每月工资不到千元,自己的劳动被低估了。厂内矛盾日益加深,人心

涣散,经济效益直线下滑。——厂内分配制度对生产效率有何影响?——为该厂设计一个最佳

分配方案,争取做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1)好的分配方式→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2)不好的分配方式→挫伤人们的积极性→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2)效率与公平也有矛盾的一面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 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

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在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必然使一部分

人通过合法劳动、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

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现实:

[资料]据报道,目前我国个人资产超过亿元的家庭有数百户,过1000万元的已达到数百万户。

与此同时,我国尚有数百万年均收入在300元以下、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有一千多

万生活在贫困中的城镇居民。占总人口20%的贫困人口占总收入或总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

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总收入或总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多年来,我国基尼系数处于倒U型曲

线的上升阶段,目前已达到0.447。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基尼系数达到或超过0.4,就说明其收入差

距过大,我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讨论:能不能任由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发展下去,谈谈你的看法?学生:

不能任由它发展下去。因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造成许多社会矛盾与社会不合谐的现象,潜伏隐

患,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探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取消收入的差距?为什么?学生:不能。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先富带后富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部分人、一部

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拉开一定的收入差距,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不能搞“平均主义”。

教师总结:这就是说,在现阶段的分配政策上,必须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带动后富,即讲求“效率”;

与此同时又必须调节收入差距,避免收入水平过分悬殊。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探究:那你认为怎样才能逐步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呢?学生:征收个

人所得税,高收入者多纳税、整顿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适时开征遗产税等等。

教师: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人事部、财政部、民政部和

劳动保障部的有关负责人,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有关情况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谈到收入分

配制度改革原则:

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分配。

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全体人民都能

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三是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结论──公平与效率并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三】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的脉络和框架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所学知识,小结指点难点和重点,便于学

生着重记忆。

【四】随堂练习

根据高考考点,精选3道题目分别与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点相对应;让学生当场做题,提问并解答,巩固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见《点金训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和第七课导学案训练提升案部分。

五、考法、考例

(一)从内容上看实现公平的制度措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三年高考高频考查的知识点,主要

以当前社会热点为背景,侧重考查如何实现公平问题。同时结合当前的一系列工资制度改革措施,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考例:

1.(2011山东文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高增

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A)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实行

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11天津文综)有人用拆字法解读“幸福”二字:“幸”字是由土和¥(钱)构成,“福”字包

含了农、口、田。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有房住、有田耕、有钱花。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看,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应该(C)①大力增加财政收入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③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④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2012安徽文综卷)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一: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二: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 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问题: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期盼?

答: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再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考生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举措,可酌情给分)

4、(2010.山东文综卷)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B)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5、(2010.江苏政治卷13)2010年1月22日,江苏省宣布自2月1日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其后,许多省份陆续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表明了政府(C)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通过再次分配提高劳动者收入

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②④B ②③C①③D ①④

6、(2010.四川文综卷38)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然,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一(含图15)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

【解析】本题设问中有两个问号,第一问解答时既要仔细解读材料一,又要读懂图表,做到提取信息全面准确。第二问的回答要从财政、税收两方面加以组织,措施回答要得当。

【答案】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行业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

②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财政可以在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支出方面,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扶持力度。政府通过对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调整对垄断行业的税收政策,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二篇:第七课第二、三框答案

第七课第二框导学案答案

【课内探究案】

① 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② 建立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的和谐民族关系。

③ 始终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④坚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爱教同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坚决反对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稳定行为。

【课堂训练案】

一、选择题:

1.C2.B3.A4.C5.A6.C7.C8.D9.A10.D11.C

二、非选择题:

12.(1)①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说明了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体现了民族团结原则。②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促进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2)①这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也是国家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的客观要求。②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必然要求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③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共同繁荣;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1)①列举具体事例(略)。可以从国家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公民合法利益的角度列举。比如国家“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抢救人民的生命;国务院按照国旗法的规定,为大地震受害的遇难同胞下半旗志哀。也可以从公民维护国家利益,自觉履行义务角度列举。比如,灾区干部圈子舍小家顾大家,使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优秀少年的先进事迹等。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性义务。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做好羌族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4、⑴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通过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来实现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题中观点肯定了这一点,有其合理性。

⑵在我国,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点和优势的重要表现。党的领导是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们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还表现为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和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可见,题中观点忽视了“两个统一”,因而是片面的。

第三篇: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第二框

人教版思想政治 必修二第七课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3、了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4、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长期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本课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展示:请同学们观看昭君出塞图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以及中央政府赠送宝鼎视频[来源:学科网] 问:这些资料说明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生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多媒体打出板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新课】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9页的探究活动(多媒体打出板书): 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师:这样三个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逐个进行。这则探究活动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这一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媒体打出板书):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多媒体打出板书):

设置了三个探究小问题,让学生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学生自己构建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师:很好,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含义呢?生:┈┈┈。师:理解这一含义要注意以下四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点)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多媒体展示我国版图,让学生找出五个自治区,加深印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师:那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都有那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的探究活动,思考下面两个问题。生:┅┅┅┅。师:那么,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这就是我们要理解的第二点。生:┅┅┅┅。(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二点)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通过简短的材料来判断行使了哪一个自治权,增加学生的知识。师:以上是第二点,下面看第三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三点)[来源:学*科*网](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进行六个判断题的训练,加深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师: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除了要注意上述三点外,还要注意第四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四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师:那么,如何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多媒体打出板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师:这一问题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少数民族分布图”和一段历史资料(多媒体课件展示)思考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

师:上述图片和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生:图片反映了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材料反映了经过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师:这样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民族传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呢?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师,很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同时,它也对我国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那么,它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多媒体打出板书)欣赏中央政府支持西藏发展的视频。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1页“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的象征”的图片,并结合教材第81页的探究活动,思考这一图片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生:它象征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师:因此,我们可以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生:维护国家统一。(多媒体打出板书):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多媒体打出板书):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统一大家庭内,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多媒体打出板书):

3、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那么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呢?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师:,不错,这就是第四点(多媒体打出板书):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通过材料和连线,进一步加深对四个有利于的理解。

师:我们已经把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学习完毕,现在我们回到教材第79页探究活动,关于这三个问题你知道了吗?生:┅┅┅。(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如何对待这一制度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实行它是由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显示出了不比的优越性,成为了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理解和拥护它,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历史使命。

易错归纳与讲评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2.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民族自治地方可以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所有事务。4.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

5.我国民族自治的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自治乡)。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7.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课堂小结】:由学生来进行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了两大块内容,一个是“是什么”,第二个就是“为什么”,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思考。【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情感升华】:通过欣赏七个母音视频,共同来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与繁荣。【课后延伸】:课后搜集有关民族的相关资料,加深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七课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试题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案和随堂练习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请同学们说说盛大的国庆阅兵给你的感想是什么?具体说说哪些环节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如:自行研制的尖端武器——

56根民族柱——

官兵整齐的步伐接受主席的检阅——

二、高擎火炬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阅兵式上出现的民族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目前各国都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请大家说说,不同国家的民族精神?

美国——

韩国——

日本——

德国——

他们为什么都努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国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西柏坡精神——

红岩精神——

雷锋精神——

大庆精神——

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抗震精神——

阅兵精神——

三、接过火炬书写民族精神新篇章

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邀请了18名老红军战士,在少先队员的陪伴下,走在游行群众队伍的最前面,结合同学们观看的视频资料,谈谈对自身行为有哪些启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比赛中,夺冠实力并不突出的朝鲜队为什么备受瞩目?

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股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也引发了国人对民族精神的深深思考。下面对民族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②它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③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④民族精神是稳定的,没有变化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新时期,我们仍需要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主要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不具有时代性,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③这些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④这些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3.回眸2009,“风景这边独好”。这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

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

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其具体内容是永恒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D.只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继续

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因为()

①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②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对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在于()

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②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③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④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中心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作为中学生,对待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有的态度是()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少数伟人的事,与我无关

B.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C.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D.只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行

二、非选择题(共29分)

8.(14分)201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纪念日。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英雄的志愿军将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抗美援朝斗争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种一切听从党召唤的政治觉悟,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怀,同甘共苦、团结战斗的优良作风,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不畏强暴、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在6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思考:为什么说抗美援朝精神“在6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9.(15分)2010年7月22日是“老西藏精神”提出20周年纪念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数代西藏军民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卓著,真实记载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记载了西藏军民共铸“老西藏精神”的英雄壮举。“老西藏精神”如同火炬,经过几代人的接力传承,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赖以团结奋斗、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更成为驻藏部队戍边卫国、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

(1)“老西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6分)

(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看法。(9分)

第五篇: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案

【学案】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和分析说明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 点: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2、难 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二、课前自主导学

1、走进生活:

2010年11月15日,河北省邯郸市举行省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报告活动。报告团五位劳模代表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他们立足本职、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在无私奉献中创造了 不平凡的业绩,在锐意进取中书写了人生的辉煌,在奋斗在展示了劳动模范的时代风采。

自主探究:议一议:劳模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

2、新知领航: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的历程之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各个时期。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_________________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________________、鲜明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求必须更高地__________,把__________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_______________的必然要求;是___________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立足于________________,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_____________民族精神

2、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

(四)综合探究—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的影响。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相结合。

三、课堂互动探究

1、重难解读

(1)正确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问题探究二】思考:你认为上述这些精神具有哪些共同的内涵?

知识生成及梳理——“新知领航”

(一){特别提醒}:①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推陈出新。②中华民族就精神虽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但又有共同的基本内涵。

(2)全面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三】课件展示材料,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决定在每年9月份开展“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问题:我国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强化有何意义?

(教师归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原因参见课本78页。)材料2: 美国中央情报局关于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其极机密的《行事手册》中,关于对付中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1951年,以后曾经修改多次,至今共成十项,内部代号称为《十条戒令》,其内容如下:

1、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进一步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2、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核心是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3、一定要把他们的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4、要利用所有的机会,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观。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要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提问: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原因参见课本79页。)

过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此重要和紧迫,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问题探究四】辩论(小组合作探究)

之一:“回vs.不回”——两位同学,一起去美国名校留学。毕业后,导师都挽留,面临一个抉择:

要不要回国?(60年前/现在)

之二:“去vs.不去”——某同学回国后,一次国家询问他愿不愿意参加一项国防事业研制工作,若

参加,可能要多年隐姓埋名,放弃城市的奢华,条件艰苦危险,但事业成功,对祖国有极大好

处。去还是不去?

之三:“前者vs.后者”——你更赞赏哪个,哪个在你心里更崇高,更伟大?

知识生成及梳理——“新知领航”

(二)(三)

(四){特别提醒}: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②在当代中国,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亿万中华儿女责无旁贷。

2、走出误区: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

(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其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2)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过多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随堂体验 1.“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是亮剑精神。对“亮剑”精神,认识正确的是()①“亮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亮剑”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亮剑”精神是鼓舞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④“亮剑”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回答2—3题。

2.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绵延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精神 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都具有时代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是因为()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④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这是因为()

①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民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文化建设时指出,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是()

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日益丰富 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与时俱进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失本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充分利用全球化与技术进步,以现代科技来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出无愧于五千年文明、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属于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她应具

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又饱含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以适应中国未来的和平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健民族文化的筋骨,方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由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根据材料回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怎样弘扬民族精神,保卫国家的文化安全?

五、热点关注

2011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1周年。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塑造和市场经济熔炉的锤炼,深圳不仅创造了举世惊叹的物质奇迹,也创造了支撑经济特区迅速崛起的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不畏艰险、敢于牺牲、团结互助、扶贫济困,顾全大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深圳精神”。深圳市政府在迎接承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围绕“办赛事、办城市、创文明、惠民生”的主体,重视社会建设,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广大的深圳市民继续发扬“深圳精神”,敢当义工,奉献社会,献计献策,服务大运,为政府分忧解难。

【尝试应用】运用相关知识,谈谈青年学生应当如何弘扬和培育“深圳精神”?

六、反思总结、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后练习与提高 1、2008年7月19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举行“我要飞得更好”的盛大仪式。中国航天人整装待发,将秉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种精神()

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 ③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体,具有世界性和永恒性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权威的科学家,他善于质疑,勇于创新,敢于超越。这启示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B.民族精神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C.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时代精神则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D.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雅典奥运会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等。这表明()①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②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③发扬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④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4、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近5000年的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我国各民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祖冲之的“圆周率”推算,比西方世界早了1000多年;华佗的全身麻醉技术也比西方早10000多年;炼铁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多年„„中国的“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50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涌现出大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这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上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③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④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5、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勉励大家要记住“多难兴邦”这四个字。吴潜涛教授认为,兴邦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又需要弘扬民族精神。二者的关系是()

A.经济建设是中心,民族精神可有可无

B.民族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首要的C.经济建设和民族精神是同等重要的D.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谈谈当前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附注——板书设计

下载第七课第二框中心发言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七课第二框中心发言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七课第二框 《财产留给谁》导学案

    第七课第二框 财产留给谁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明确遗产必须具备的条件;能力目标:依法维护财产继承权;继承权的实现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能正确维护继承权二、教学重......

    第七课《第二框礼仪展风采》教学反思

    第七课《第二框礼仪展风采》教学反思 杨文娟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但是当今社会许多中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思想道德滑坡,礼仪观念淡薄,甚至在一些场合表现的随心所欲,缺乏基本......

    思想品德: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第二框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合集]

    第七课 维护合法权利 第二框 保护智力成果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知识创新成果,以及相关主要法律的基本规定。 2.国家法律依法保护公民的著作权、发现权和发明权......

    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 (2)理解合理的......

    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贡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懂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危害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学生的自身实......

    学习宪法中心发言提纲

    学习宪法中心发言提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依据,它不仅对公民权力进行了确认和保障,同时对国家权力的设置和行使进行了规范,它......

    第二专题集中学习讨论发言提纲

    核心提示: 发言提纲要遵循“两个结合”:结合专题学习的内容,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实际情况。在结构上,原则上应包含谈体会、找差距、提整改方向三个要素。谈体会,要结合自身经历来......

    两学一做第二专题发言提纲

    各位同志: 大家好! 在近期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党支部的推进计划,我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各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