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7:2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一篇:《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工作闲余时间拜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然而读完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觉,作者似乎泛泛而谈,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想要从中寻找到一些痕迹,却发现徒劳无功。

有天晚上在进行网购的时候,突然发现,似乎淘宝网就是作者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符合各种条件的存在,有一个大型的虚拟平台,数以百万计的商家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兜售商品,以亿万计的消费者上网的时候,通过这个平台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先进的网络通讯和商家进行交流,最后达成协议。商家派货,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将货品送往全国各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描述的新型的经济形势和商业形式就是类似的模式,扁平式的销售节点遍布全国各地,以淘宝网的网络系统为依托,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一个商家都是淘宝网的商家,或者说是主人。庞大的通讯系统为实现这个整体和个体之间有效互动做出不可磨灭的帮助。

这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原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只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深入的探讨,所以难以轻易察觉。这时候,我又想到一种新兴的职业——网络自由写手,同样是以先进的通讯网络为先决条件,数以万计的网络写手在各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小说,将自己光怪陆离的想象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发售,然后赚取可观的金钱。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的网络小说公司和网站,在业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实例让我意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虽然之前并没有什么人明确的提出来这个概念,即便是提出来,却没有能够很好的总结,它发生的标志和发源地。作者的这本书很明确的指出来,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然而如何让本书提出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之前尚未考虑,可是读完一本书,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和没有读书没什么区别,甚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而是创新。

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我思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公司相对于整个工业的思考。

相对于整个工业来说,每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也许一个单独的公司的力量很小,然而数以万计的公司发挥出来的宏观力量绝对不容小觑。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进的通讯网络。

对,我们需要一个先进的通讯网络,可以让整个工业都容纳其中,或者说是部分容纳其中,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平台内知道我们想要的信息,比如产品的需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然后投入生产之中;比如原料的供给,什么地方的原料更加便宜,质量更好,再加上运输费用,可以让我们选择最佳的原料供应商;比如设备的更新,某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床能够满足日益精密的生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得到最快的讯息,让公司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是数以万计的公司都能够这样做,那么带给整个工业的利益,就显得尤为庞大了。

这个设想中的网络平台需要庞大的资源,需要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公司——各式各样的公司参与其中,需求的多样化,供给的多样化会使得整个工业网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的资源也肯定不计其数,如若没有国家政府的支持,却难以实现。

相对于庞大的全国性工业网络来说,这的确有些难以实现。然而一些相对于整个工业而言是小型的产业园的出现,却也能够初步完成这个网络平台的一些要求。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园区,加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产品销售与自身的联系,产业园区聚集大量性质相似或者相近的公司,依靠产业园区的信息化,甚至不用担心生产的原料和销路问题,专心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并且以更好的产品和过硬的质量为工业园区做广告,让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公司和产业园区形成互依共存的关系,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诉求。并非说,必须像书中所说,未来的工业形式必须如同能源一样,庞大的网络将数以万计的微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精髓。“罗马城并非是一日建成”,如果不切实际的将现行工业分割成书中描述的样子,只会对现有工业造成不可预计的破坏。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循序渐进的,一年两年之内可能看不出巨大的改观,完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需要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除去公司层面的思考之外,或许这样的思考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即便是产业园区的建立,也不仅仅能够靠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思考就能够建成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进行数据的推演,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够实现。那么,下面的思考,也许更加实际一些。

相对于公司这个整体而言,每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我们的生产力就是我们产出的“能源”,公司付给我们薪水的实质,就是向我们购买“能源”。若是这样,那么公司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公司的人物。

然而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却未必限于这种刻板的关系,也许体力劳动者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完全可以在工作地点之外对公司的事情进行处理。我曾经想象着一种工作方式,员工在家里面进行工作,将工作的成功通过网络提交给公司,公司按照成果的大小支付给员工一定的报酬。这种形式的工作方式并非不存在,事实上,它们已经在某些新兴的企业中开始实行。

相对于微研公司,我想,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某些并不属于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互动,比如一些简单的设计,如果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拿不出时间来完成,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务,由一些网络上的一些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设计的结果由公司的人员进行考核是否符合条件,付给设计人员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在公司的繁忙季节分流一定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不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的规模,还能够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顺便为公司打了广告。并且,如果这些设计人员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未必不能够保持长期的联系,进而挖来更好的设计人员。当然,这一个想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开放性的设计平台,能够将公司的任务发布出去,另外,则是任务的保密措施一定要做的很好。这样,公司的实体的规模可能并未扩大,但是软实力和业务的范围却已经扩大很多。

第二篇: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以新能源之光照亮中国未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张璐

近日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慢慢回味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现的新世界,未来的宏伟蓝图逐渐在脑海中显现——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了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成为维系全球正常运转的核心动力,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产能装置,每座建筑都是一座小型发电机,除了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并通过四通八达的能源共享网络回收至国家电网,四处已不见冒着污浊烟气的汽车和工厂,也不必担心过量的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天蓝水清草绿,一派祥和的氛围„„想象着这些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场景,惊叹于作者高瞻远瞩、大胆创新的思维。

当今社会,石油和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高企的油价、遍及大海和陆地的对石油资源的角力追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让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地球正在凋零。而这,就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社会。

而前两次工业革命还告诉我们,只有高瞻远瞩、抢占先机,才能引领世界变革,实现大国崛起。英国在18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完成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率先推动重工业变革,开创了电气时代,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当前的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2012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元,不稳定因素增加,能源安全堪忧;2013年初,我国遭遇雾霾袭击,多城市PM2.5含量“爆表”。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契机,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推动科技创新,破解能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领先于世界。

中国要如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在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发展经济,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是新一届政府第一次提出经济发展的思想与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思想,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国力的关键。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道路。技术革命始终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因此,积极主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面向行业的基础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尤其加强机制体制设计,重视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

研发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利用方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智能化供给,绿色、低碳、智能成为新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2012年消费能源36.2亿吨标准煤,日本消耗了7亿吨标准煤,德国消耗了6亿吨标准煤,但是工业产值的附加值比中国并不低多少,这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耗方式有问题。中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73.5%是转移到物化劳动的消耗。中国消耗了世界20%能源而只生产了世界10%左右的GDP,还消耗了50%左右的钢材、55%的水泥,消耗了大量土地、水资源,而产出率这么低,这说明中国改革创新、节能领域潜力巨大。因此,迫切要求中国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幅度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广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削减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同时,要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把科学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上来,加快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涵是信息技术创新,主要特征是产业智能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联系密切。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城镇化对信息化有推动作用,而信息化对城镇化也有带动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信息产业提供需求,使信息化在城镇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功能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带动城镇化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促进“四化”协调共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因此,要发挥好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一要继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目前,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中国要紧紧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开创科技含量高、管理机制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找准以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在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流通等关键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三要利用信息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在城镇市政建设、综合治理、交通运输、人口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引导城镇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加速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其通过不断强化面向客户的个性化研发设计、咨询规划、金融支持、供应链管理、在线监测维护等业务,构建柔性化生产方式,从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真正的战略性产业来大力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企业层面看,产前的市场和定位调研服务,研发中的设计服务、创意服务、模具服务,生产中的工程技术服务、设备租赁服务,营销中的物流服务、网络品牌服务、出口服务,等等,都具有增强产品差别化和区分竞争对手的作用,从而强化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控制市场能力。同时,运输、电信、商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的重要“中间投入”,以英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为16.71%,比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1.67%提高了10倍。

在教育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撑,高校教育应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加强对学生推行素质教育,高校教育首先要抓教育。新的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如何才能改造出、创建出一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有全新机制的教育机构。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教学改革,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片培养高精尖人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当务之急。在育人观方面,其一,要加快育人观的转变:从“育分数”到“育人”。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德性高尚、善于合作、创新力强、社会情绪能力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其二,要加快学校观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到大社会和大自然,培养人的亲自然情结,唤醒人的同理心;其三,要加快教师观的转变:从“传授者”到“学习者”,让学生带着个性愉快成长,享受学习、享受学校、享受教育;其四,要加快学习观的转变:从“书本学”到“网络学”,树立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实现分散合作学习,促进人的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确保教学与时俱进。首先,要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我们需要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教材内容体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真正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其次,要加快数字化的整合与开发。要加快对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树立数字化资源的整体观,注重内容的综合和资源间的整合,防止资源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最终,形成系统的、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再其次,要加快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另外,要积极整合教材内容,改变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没有赶上趟,结果是落后挨打了上百年。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这一场刚刚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不应该,也承受不起再次被甩的后果。在这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关系着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上,我们只能迎接挑战,没有更多的选择,更没有退路。中国必须从理论上、政策上、实践上全面认识和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精髓,取得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引领改革发展的浪潮,为引领世界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这一周有不少的时间我是在读《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我以前理解的或者说是感官上的认识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着颠覆认知的感觉。我以前会认为制造业的规模化和集成化会是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向,整个工业不可避免的会走向大规模化甚至掌控在少数几个势力的手中。但是阅读《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之后,对我的认知上面进行了几乎与全面的摧毁和重建,作者预测,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并非是向规模化和集成化发展,反而是向着零散化和扁平化发展,然后靠先进的信息交流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网络。

开始的阅读会让人觉得读者是一个空想家,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但是阅读到一定程度,却会发现作者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作者观察力非凡,将一些表面上看不出联系的事件往往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线索联系起来,一听之下觉得匪夷所思,但是细细品味却深有道理。

在作者预测的未来或者说是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世界对于能源的依赖与日俱增,而以碳为基础的能源表现出来巨大的环境破坏和人类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再加上这种非可再生资源的日渐匮乏,最终会导致一种结果——整个世界的能源结构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以碳为基础的能源退出能源体系的主要地位,比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甚至是最近才刚刚兴起的油页岩,而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会迅速发展,并且在能源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以氢—水转化为做基本转换模式的大规模电力储存装置会

被大力发展,代替现有的储电方式。

这种能源结构的改变,也会让现有的社会发生巨大的改观,毕竟社会的形成,实际上是以能源为基础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标志是蒸汽机的改良,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则是内燃机发明使用,使得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登上舞台,后继的天然气、油页岩的使用,实质上是“石油工业”的继续。然而石油时代的弊病正在慢慢的显现出来,以碳为基础的能源表现出来巨大的弊端,储量的有限,开采需要的资源巨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几乎不可逆转,整个社会对于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现在很多的经济形势甚至就是以石油为基础的。比如,汽车,飞机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石油的使用。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能源,具有大规模使用的可能,并且开发力度较小,一种安全卫生健康的能源。核能的出现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但是很多次的教训让人们看到,核能存在的巨大缺陷,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海啸造成的核辐射,都极大地震惊世界,而且核废料的解决方案甚至到现在也没有一种可行的方式,只是深埋于深海,却让人担心,这种填埋会不会在几十年后产生不良的影响。也许核能并不是人们寻找的能源。

太阳能、风能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却也让很多的专家头疼至今。和其他能源形势相比,太阳能风能具有很大的优势,可再生,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是无穷无尽的,是洁净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污染,具有普遍性,几乎是随处可见,不存在掌握在某个财阀

或者集团手中的可能性。

但是这些能源的形式却和传统的碳基能源有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区别,也是至今为止不能够在世界能源使用上占有主要地位的原意之一——这种能源太分散了,并非是碳基能源那种集中型资源。我们同难过对比可以发现,类似石油、天然气甚至是煤炭这种资源,它们的存在往往是集聚的,在开采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需要某个首屈一指的财阀甚至是国家层面出面安排,比如中国,因为这些资源太重要,关乎整个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有效发展,如果仅仅靠市场经济进行掌控,势必发生一些无法预知的危险。

如此,这种能源形式,无论是开采和使用,都是一种大规模的方式,就好像是一座金字塔,顶端的存在对石油具有拥有权,然后对资源进行开发使用,金字塔越往下,对于资源的使用的能力和能够得到的资源就越少。但是整个金字塔的重量,实际上却是由基层来支撑的,也就是说,金字塔底层的存在,支撑起整个金字塔的重量,但是却享受最少的资源享用。

这种很奇怪的效应,却往往被众多的人接受和忽视。在中国,电力集中在国家机器的手中,举一个例子,三峡大坝水利工程。在建设的初期阶段,不可否认的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使用,每年仅仅需要投入少量的维护费用,然后就可以坐收巨额的民众电费和工业用电。

可以看得出,这种资源,无论是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甚至是水资源,实际上都具有集聚效应,也就是说,这种资源往往在某一个区

域内大量富集,这样就能够实现这种资源被掌控被垄断的结果。

如果这时候翻看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也许会发现一点,其实这两次以传统形式资源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其表现形式和资源的表现形式几乎一模一样,都在不停地往大规模化和集聚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国家出面,很多公司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某个行业中,会一直占有垄断地位。

然而风能和太阳能这种资源却并不一样,它们具有分散性,普遍性和无穷无尽的性质。这样就让原本的经济结构无法适应,无法被每个特定的机构或者公司所垄断,除非这个机构或者公司的影响范围能够影响到所有的地域和人民。地域如此宽广的大规模能源收集,让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企业望之却步,而且如果大力发展这些新型能源的话,一定会对传统的能源造成很大影响,进而对传统的经济形式造成很大冲击。也许,这才是阻止大多数国家和企业不愿意迈出这一步的真正原因。

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这种改变可能是致命的,但是对于某些小微企业甚至是家庭来说,这却又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这种在整个经济圈中几乎没有影响力或者影响力极小的企业,甚至仅仅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的家庭,并没有那些大企业的担心。一套太阳能收集并且转化为电力的设备并不是很贵,而且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设备的价格还会进一步降低。而收集而来的太阳能电力不仅能满足自身的使用,而且还往往会有结余,可以出售给国家或者电力公司。根据专家预计,如果一个家庭安装这种设备,按照平均日

照来计算,在三到五年之内就可以回收成本,之后的运行就是纯粹的盈利了。

对于家庭或者一些小微企业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很值得兴奋的事情。我们知道,能源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如果这种技术和设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家庭和小微企业中得以实施,那么就会凭空产生一股无法估计的新型能源,甚至有和现在传统能源叫板的资格——当然,前提是,大多数的民众都能够认可这种能源方式,并且愿意在政府或者某些形式的帮助下,学习这种技术和安装这种设备。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国家长期的支持和扶持。

事实上,没有哪一场工业革命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无法估计的利益的,第一场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经历了至少四十年的时间,而现在已经开始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很有可能也是在这个漫长的时间内走入鼎盛时期。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在书中作者提到,已经有不少的国家和城市已经成为这场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可能他们的最开始目标并非是推动三次工业革命,而是为了保护环境、为了摆脱当下经济低迷的形势、为了不久的未来的利益,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确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为以后的三次工业革命风靡全球的浪潮展开一面大旗。

可是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会出现,一次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在的经济体系,但是未知的或许现在正在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却有很多和现在背道而驰的地方。因为能源存在形式具有分散性和普遍性,那么

第四篇: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试想,如果未来一种技术会使天空会变得更蓝,湖水变得更清澈;人们不会再因为空气污染而感到苦恼,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纯净,我们将永远地摆脱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威胁,毋庸置疑,这种技术将改变我们的世界。可喜的是我们正迎来一场大变革,这就是由可再生能源技术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中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阐述了他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构想。这次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将打破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塑造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经济体制,使社会向合作和分散关系发展。同时合作模式也将发生改变,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合作模式是“层级式、集中式”,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下,互联网会使合作结构越发趋于“扁平式、分散式、合作式”。能源的发展也将会按照这种模式,把分散在世界各大洲的可再生能源通过智能电网,以一种双向的交互模式进行共享和交易,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有了能源和信息技术作为保障,人类的技术将继续以指数级的速度变化,我们每10年发展速度会提升2倍,根据目前的速度推测,到21世纪末,人类的成就会是20世纪的1000倍,而在本世纪末,智能技术将会比独立的人类智慧强大数万亿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可以分为以下五点,第一,变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构为使用可在再生新能源的结构;第二,重新认识构成世界的一砖一瓦,将每一处建筑转变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采

集器;第三,将氢和其他可存储能源储存在建筑里,利用社会全部的基础设施来储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保证有持续可依赖的环保能源供应;第四,利用网络通讯科技把电网转变为智能通用网络,从而让上百万的人可以吧周围的建筑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网中去,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与他人的资源共享;第五,改变由汽车、公交车、卡车、火车等构成的全球运输工具,使之成为由插电式和燃料电池型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构成的交通运输网。

如今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因为就目前而言没有石油我们就几乎失去了一切。同时这一现实也带给我们一个喜讯,因为我们将会过度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一个全新的后碳时代。纵观历史,中华文明经历过许多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但我们都能够及时转变自己,迎来崭新的未来,现在我们也会抓住这次机遇,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提出之后,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经济需从依赖要素投入到依靠全要素增长率推动的阶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 我把这次工业革命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纺织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手工制作,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期,开创了规模化生产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迎来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 张永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确实已经初露端倪。比如,所谓的3D打印,我要一个杯子,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个相关软件,然后把它打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未来制造业的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变成一个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再是一种传统的、集中大规模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贾根良 相比于“工业革命”,我更倾向于“技术革命浪潮”这种提法。从18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浪潮。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浪潮,都有相当长的酝酿发酵期。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五次浪潮的拓展期,同时也是新一轮技术大爆炸的萌芽期。新材料、新能源、纳米技术和生物电子等最尖端的技术,目前大多处在实验室阶段,没有能够大规模投入生产。“大爆炸”什么时候到来,谁也不能准确预测,但可以看到一个大趋势已经在酝酿之中。

谁也不会怀疑,中国已是响当当的工业大国。

十六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在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我国有7大类行业全球第一,水泥、汽车、家电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居首。尽管2008年起持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中国工业企业规模仍然快速增长。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业已不再满足于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到强。十年砥砺,中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着重发展,尽管经济运行形势曾跌宕起伏,尽管世

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导致了劳工的贬值。《经济学人》似乎没有注意到,现代工业流水线的起源,远在福特之前,最早可以上溯到威尼斯造船厂。众所周知,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威尼斯为欧洲头号海洋贸易帝国,其战舰和运输船队主宰着地中海。造船业因此成为威尼斯的立国之本。而威尼斯的造船厂和贸易船队,都属于“国营”,以集中资源确保海上贸易的安全。到了十五、十六世纪,威尼斯造船厂渐渐开始了工业组织的革命,发明了类似于现代汽车制造业中的“生产流水线”,即在工厂内部进行细致的专业分工,先制造标准化部件,然后在“流水线”上组装。这使得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而每个工人的具体工作则越来越简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工业组织,更是奠基于这种“威尼斯造船厂原则”。“泰罗制”就是把工人简单、重复性的动作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最优化的规范,仿佛是给活人的动作编程。人也因此变成了机器。这种人的异化,在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引起了深刻的冲突。现代社会的一大标志,就是人的权利觉醒,人们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自由越来越珍视。普选使广大劳动阶层拥有了政治权利,个人就更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但是,现代工业体制的逻辑,则把人变成经过编程控制的机械手,其意义仅仅是按照指令重复简单的动作,并且可以像机器部件一样被随意替代。在经营逻辑上,劳动力越贬值、越具有部件式的可替代性,企业就越能降低成本、摆脱对工人的依赖,变得更有竞争力。这种人权、人性在政治社会领域高扬,在生产领域无足轻重的冲突,多少解释了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和美国大萧条前的一系列劳资冲突。如何在一个崇尚个人的社会让工人们心甘情愿地从事越来越“非人化”的劳动,进而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课题。二十世纪以行为主义为核心的心理学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对应这一工业组织革命的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可能将这一潮流逆转。聪明软体、新奇材料、智能机器、三维印制、网络软体服务等等,使工厂逐渐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也就是说,从设计到开模生产,只要在电脑上设计,就可三维“打印”出物件。这就彻底改变了简单重复性操作的格式,使制造业和信息高科技等智能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发明和制造过程充分整合。这就经常要求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保持零距离的互动,并贴近客户即时回应其需求。当然,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合一,也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更为重要。要想把生产过程外包出去、把核心设计秘密留在自己手里,也越来越难办到。凡此种种,都将促使企业舍弃把制造过程“外包“到低工资国家的战略,而把核心生产部门搬回国内。

可以说,我们对于里夫金们的书仍然带有一丝焦虑。这是近代以来所遗传的发展之焦虑、深恐落后之焦虑。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价惨重。世界历史不幸告诉我们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就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因为现代化作为一种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则是以其矛攻其盾。任何想要自立的民族只有迎头赶上。在现实版本中这一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被缩减为工业化进而再被简化为诸经济要素的重组社会和政治变革也经常服务于这一经济目的。纵使今天的世界已全然不同但这一得自历史的记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忽略。

下载《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清洁能源,你我共享 最近读完了由著名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对未来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做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使我认识到第三次工业......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精选5篇)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提出后,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经济需从依赖要素投入到依靠全要素增长推动的阶段,也有着十分重......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1000字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1000字首先被这一书名吸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称法着实新颖,怀着一探究竟的态度,我翻开了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总体来说,这是本讲的是对于......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研究概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

    能源危机的挑战与机遇 ————读《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感生活在书籍文化的快餐时代,作为一个忙忙碌碌的上班人,能让我动心的经济书籍着实不是很多,拿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翻了......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

    能源危机的挑战与机遇什么是工业革命,人类经历了几次这样的革命,工业革命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人类又经历着什么。如何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发展国家、企业、还有个人《......

    第三次工业革命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近段时间,我阅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该书中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互......

    李霜《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5篇

    濯亮心泉点燃信念 ——读《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感 李霜 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无疑,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在思想上,这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