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中国海洋大学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公寓文化建设
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公寓文化建设
中国海洋大学后勤集团学生社区服务中心
陈宁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更替的特殊时期,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有着现代社会文明与传统愚昧落后的冲击留下的矛盾和困扰,着实处在一个夹缝的时代,一个新旧突变的时代。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富有朝气和活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据北京市在一次对16所高校的休学、退学学生情况调查中了解到:心理问题在诸种休学原因中排第一位,比率为37.9%;因心理问题退学的,则占64.4%。在近年对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已经占到学生人数的15-20%,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心理问题而出现的盗窃、自杀等现象也逐年递增。
大学生公寓做为大学生生活与休息的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文明道德教育、优良习惯养成、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而公寓文化建设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及其周围场所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因此,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和谐的公寓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其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在这一阶段,“矛盾”成了他们心理的一大特征,这种心理的双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能很好地给自己定位。他们迫切地要求深入了解和发展自己,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而当理解和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又找不到自我,因此,常出现自我评价两难性。主要表现在进入大学后,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会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即学习成绩上的改变以及各方面特点的改变。学习成绩的改变往往与大学的知名度有关,越是名牌大学,这种现象就越明显。原来中学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上大学后就可能变得相对不那么突出,原来有的音乐、舞蹈、体育等方面的专长也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当发现自己的这些方面与别人存在差距时,就会成为影响他们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他们在入学后在心理上有一个巨大的反差,自信心受到一定的打击,对自我的认识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2、独立意识增强,但自制力低下。
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压力,独立意识普遍增强。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到 68
“应试教育”和父母宠爱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准备。他们往往不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难以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常常表现出自命不凡、刚愎自用。一旦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困难或遭遇到某种挫折时,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过激行为或强烈的自卑感,自暴自弃,甚至导致行为失控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反映在宿舍内就会引起同宿舍其他同学的关系紧张,导致别人的误解,造成人际交流不畅,久而久之,同学之间关系疏远,自己的情绪也时而抑郁低落,只沉浸于自我内心体验之中而不顾及旁人的感受,既封闭了自己,也给周围同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3、在意志方面显著发展,但较不稳定。
大学生正处于意志的形成期,与中、小学生相比,他们能够更加自觉地支配自己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毅力。他们有决心、有恒心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但是,由于大学生一般都兴趣比较广泛、爱好多,加上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所以有些大学生的目标经常发生变化,有的甚至目标不明确。对于某些学科,他们容易因学习中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甚至半途而废,缺乏应有的毅力和激情。所以处于意志形成期的大学生,虽然意志的各种品质在迅速发展,但还没有最后定型,仍存在明显的可塑性。
4、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但好走极端。
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灵敏、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思想容易脱离实际,对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往往是非不分良莠不辨,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有时好走极端。他们即将走向社会,但又不了解民情,不懂得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性、艰巨性,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继而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怀疑,丧失自信心。
5、有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自尊心,但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较强。
进入大学后,由于生理上的日渐成熟,青年人旺盛的精力及大学生活的相对自由,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新的需要。而这一阶段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在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判断时常左右摇摆,涉世不深和青年人的心理矛盾往往自我表现得快而强烈,常常会因一点儿小事而振奋不已,也常常会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既希望被人尊重和获得信任,又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的说教持厌烦心理,出现强烈的对立情绪。这些逆反心理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们能够迅速地接触到新鲜事物、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经受各种思想浪潮的冲击。这一切也使他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财富的缺失也日渐凸显。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的、腐败的、阴暗的东西,他们往往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社会责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压力都会导致他们的焦虑、不安和心理负担过重,从而出现心理障碍。
2、校园文化枯燥乏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的学习生活紧张枯燥,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残酷激烈,而单调的课余生活,特别是双休日生活的乏味又不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校园内有限的娱乐场所以及活动器材的缺乏,使有些大学生觉得精神压抑、情绪烦燥,感觉生活没有乐趣、人际关系淡漠。特别是有些贫困的学生,因经济上的不富裕而受到同学们的排斥和嘲笑,孤独和自卑情绪得不到有效地疏导,使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极易产生心理疾病。而学校往往是重智育、轻德育,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持续的学习压力易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及学生个体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宽容谦让、艰苦奋斗的精神。而父母的教育又以学习为主,他们希望子女能够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光宗耀祖,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说是百依百顺,正是由于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子女入学后生活自理能力弱,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严重,凡事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个人得失,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为了一已之利可以牺牲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得理不饶人,甚至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等。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构建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几个途径
1、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公寓基础设施的建设。
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客观环境与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的情感、工作和学习效率,公寓环境建设对学生行为具有暗示、熏陶和感染作用。因此,学校公寓管理或其他职能部门应重视公寓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比如为大学生公寓配备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如电子阅览互联网、校园闭路电视、电子对讲门等;学生宿舍楼在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环境建设,室内光线要充足、周边环境要绿化;要在宿舍区内预留生活休闲区,给学生提供一个会客、谈心的场所;在公寓内要设置阅览室、活动间、建立宣传报栏等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总之,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优雅、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使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2、健全规章制度,促进规范管理的优化。
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公约规则,不仅有利于维护大学生公寓正常的秩序,而且可以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学生公寓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宿舍内务卫生管理规定》、《宿舍文明公约》、《学生宿舍安全保卫制度》等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健全和完善,努力做到规范化、系统化、公开化和科学化。同时,要抓好制度的落实,调动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行量化考核,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养成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
3、努力提高公寓管理人员的素质,时时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依赖父母、长辈是他们较为普遍的一个特点,但青年人的好奇心理决定了他们希望挣脱这种严实的保护去单独生活,可是当他们真正地远离父母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却又感到畏惧与胆怯,存在情感缺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为学生选择“家长”式的公寓管理人员,除了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以外,还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年龄在35-50周岁之间,有子女,家庭关系良好;(2)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和宽容心;(3)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4)有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心态;(5)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聘用这样的人员做管理员,会使学生一走进学生宿舍区,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当学生有了困难或思想上出现了问题,都可以找他们谈心聊家常,从生活学习到恋爱,都可以象对自己的父母一样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生病了,我们的管理人员可以送上慰问或熬上一锅营养汤端到学生床前给他们吃„„这种水乳交融的母女、父子之情流淌在学生宿舍区内,一定会给学生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安慰。
4、在公寓内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及时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
基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如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公寓内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如新生群体、应届毕业生群体、延期毕业生群体、家庭特困生群体等),充分细致地了解这些不同群体的动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目标,有针对性地与他们交流,为他们服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一年级、二三年级、四年级。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校,面对新的环境,会出现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二三年级的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心理相对稳定、健康,但这一时期因专业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等因素也可导致情绪不稳定。四年级的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市场竞争产生的心理压力,有的大学生会产生恋校心理,不愿走向社会。针对这些特殊群体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公寓内的宣传栏、公寓报刊、网络等定期在公寓内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也可聘请心理医生、专业老师在公寓内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发奋学习,遇挫不馁;同时,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活动室,开展心理热线电话和咨询信箱等,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5、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公寓文化建设除依靠各职能部门的努力外,还要充分调动公寓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热烈、积极向上的公寓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广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如创办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报刊,由若干个寝室联合轮流编印,内容可涉及生活常识、科学知识、起居饮食文化、学习成果、文学、心理学等,以充分挖掘他们业余时间的创造潜力,形成以寝室为单位的“比、学、赶、帮”氛围。还可以在公寓内举办以宿舍为单位的“门饰设计大赛”、“十佳和睦宿舍”、“美的小屋”等竞赛活动,既美化了生活环境,又优化了育人场所,以扭转学生在公寓里的不良习气,使学生在公寓里有一种“家”的感觉。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及户外活动,如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象棋、书法、绘画等,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综上所述,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心理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有着孵化器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公寓文化的积极因素,以优美的环境感染学生、以良好的风气熏陶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教育学生,使他们最终成为和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韩丽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辽宁师专学报(社科版),2007.52、王娟,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新东方,2007.23、李文来,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7卷第2期
4、李海涛,汤晓兰,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30
卷第2期
5、蔡卡宁,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构筑和谐文明宿舍,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3期
6、赵海峰,以公寓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卷第3期
7、彭梅芬,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改革与战略,2004.68、林萍,借鉴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第二篇:浅析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作者:钱金华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加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公寓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而公寓文化建设在公寓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的主要内涵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公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三大部分,物质文化是公寓文化的载体,是公寓文化的基础;管理文化指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化制度体系,是公寓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精神文化是指公寓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它主导着公寓的物质文化、管理文化,是公寓文化的核心。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西方价值观在网上的传播渗透,大量垃圾信息的泛滥,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侵蚀,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网络导致人们的价值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对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盛行,功利主义思想充斥整个社会。不少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忽视精神追求,为自己设计了“短、平、快”的人生发展目标和道路。对自我价值仍多以功利为尺度,对他人追求功利的成功表示肯定和羡慕,对社会则表现出功利性的期待。这些腐朽的价值观正在一步一步地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健康发展。
3.大学生家庭经济地位的差异对和谐公寓文化建设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同学生的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来自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同处一个校园、共宿一个寝室、共用一个食堂。就目前在校大学生20%的贫困比例来说,要在所有大学生中谋求一个和谐的氛围,努
力缩小差异面、扩大共同点,是对高校育人观念、构建和谐公寓、和谐校园等工作的一个挑战。
三、构建和谐公寓文化的思考与对策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进行规范化管理
高校应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实行量化考核,充分依靠学校和各学院党团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的优势,充分调动物业及楼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和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公寓大家共享”的氛围。同时,大力提高物管人员、辅导老师、班主任、学生干部及党团先锋模范的素质,并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之中与工作者的奖金挂钩,与学生干部考核、评优相联系,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催生公寓文化的人性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营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良好氛围。把公寓管理的工作重点从单纯对“物”的配置及维护转向对“人”的管理和培养,把提供优质服务和创建良好文化氛围结合起来,把科学管理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开展各种活动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结合起来。创新公寓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育人为重;要与时俱进,营造“宽松、宽容、宽厚”的环境,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要推陈出新,确立学生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创新的和谐氛围,促进公寓文化建设的人性化。
3.与时俱进,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交流工具。因此,高校应与时俱进,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比如,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等,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网络的及时性、迅速性、开放性为宿舍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公寓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
4.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人文素养
青年大学生积极、健康、进取的生活方式,以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构成了公寓文化的特点。所以,开展公寓文化活动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喜欢新潮的特点,不断创新。创建大学生公寓文化应坚持以下几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公寓文化的品位;文化活动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树立积极向上的伦理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和现代意识,从而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大力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以及创新精神;提高传统文化产品制作、传播、消费手段或方式的科技化、现代化水平。信息时代的文化竞争,主要是在信息的“自由传播”中进行,通过市场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利用市场杠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以网络及网络软件为重点,抢占文化领地制高点,以倾听并回应广大师生员工对于人文关怀的呼唤。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康心理素质
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 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就业压力、家庭结构的变迁等社会因素给孩子带来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公寓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等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各种讲座、心理教育培训等手段实现。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查学生心理健康。可以通过网络、板报、宣传栏、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现场咨询会、网上测验、心理健康周来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从而培养自我意识,塑造健康心理素质。
(3)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由于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以及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因此,高校在发现学生心理有缺陷时应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与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4)关爱特殊学生。特殊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常常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谈心、散步、QQ聊天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关爱、健康向上的氛围中成长。
总之,高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尤其应重视公寓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休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4.4%,有28% 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 以上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1]余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深化的关键时期,这些必然对原有的社会文化及道德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也不例外,大学生们一方面要适应自己的生活、学习、科研、工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期望与能力的冲突,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以及其他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当前,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从主流上讲是健康正常、积极向上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少数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某些缺陷。
1989年,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徐勇等(2004)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发生在强迫、抑郁、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性等方面。田~(2oos)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强迫、人际敏感等,其中75%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就可能发展演变成各种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这不仅会给大学生本人带来悲居l、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
原因: 学业的压力 环境适应能力差 情感问题 就业压力 对网络的沉迷 人际关系不协调 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其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学习学业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就业心理困惑、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弱。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制约并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学生学习负担、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心理负担亦随之加重,为了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埋头于书本,专心于考证、过级,无暇顾及校园文化活动。在打破铁饭碗,社会竞争愈来愈剧烈、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犹显重要,只有广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第一、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种机会的实践和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增加在就业竞争中的砝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珊人,大学生是党和国
: 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搞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 社会的重要内容。
理想信念淡化,义利
观、节俭观、婚恋观及孝道观等发生扭曲。当代大学生是
社会上活跃而敏锐的群体.对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冲突非
常敏感,也容易受其影响,因而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富含隐性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有着独特的育人效能,可以从学生群体和个体层
面来看。
方面,从学生群体层面来讲,校园文化的 育人效能有: 一
1、认同效应这是归于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文化是群体化的。同样,校园文化具有群体性,对学生产生群体效应,它使学生群体朝向自己认 同的文化氛围。
2、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从属于整个社会文
化、是向社会开放的,这就为校园群体行为及价 值趋向提供了较广阔的选择余地。同时,学校作 为教育场所,校园文化有着独特的内涵,并要在 多元文化环境下发挥导向作用。对多种文化观念 和倾向,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接受,而是批判 和抑制非理性、非主导的文化观念和倾向,指向 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内容。
3、规范效应校园文化有自己特定的规范,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 受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显示出无意、无形而又无时不在的现实的制约力量。另一方面,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讲,校园文化 的育人效能有:
l、修养作用我们常说的“学院式”“书生
气”“学生味”等,都表明校园文化定势对学生 的气质、人格等心理品质的直接作用。
2、促进学生社会化 青少年学生处于人格 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期,置身于校园文化这个
特殊的环境中,引发学生心理活动的外部因素更
丰富了,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 空间;校园文化对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方面起 着过滤、筛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 离家求学的学生在校园群体环境中,需自理自 立、独立处理问题,随着知识增长以及在共同的
文化背景下借鉴和参照机会的增多,他们会逐渐
适应新的环境,学会为人处世等,从而加快心理
成熟,不断提高社会化水平。
教师队伍的素
质更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的主要实施者和主导者,只有教师队伍的素质 高,校风、班风才能得到体现和落实并创新,校 园心理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才能营造出民主、和谐、积极向上 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一软环境中得到不断成 长。全体教师都应以其为己任,首先要自觉地全 程参与校风班风建设,使校班集体塑造良好的形 象和氛围;其次要投入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 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或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 室等,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起渗 透性、暗示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 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在构建良好的师生 关系上,要以情为纽带、以理为基础,在德中陶 冶、在行中创效能,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心理健 康教育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最后,在其他的学校人际关系方面,如教师 之间的关系,尤其学生同伴关系,教师可起到协 调作用。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是贯穿全 程的,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每一位教师 都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在任何一个环节偏 离大局方向时发挥监督作用。
目前我国网络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尚不成
熟。上网作为一种时尚,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并有相当多 的人网络成瘾,利用网络引导并服务于大学生,成为心理 健康辅导的新趋势。心理辅导员在网上进行心理服务。可 以称为网络辅导,具体服务方式可设立电子布告、网上测 验、电子邮件、个别或团体线上即时文字交谈、网络电话 等。网络辅导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施方便、经济,易于 记录和保存,有利于督导和研究,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 心理教育,占领网上阵地的有效途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具备与此相 适应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灵魂工程师 这 一能力和素质平台的构筑。除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 备的具体素质外,还应该是文理兼融、网络知识结构、政 治素质和网络实际操作能力等均应达到较高的水准,这 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 强影响力
心理环境,即人文形态的软环境,包括一切精神和人文因素,其较为典型的形态要素是校 园的心理环境、校园的制度文化和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等,也可以说主要指良好的校风、班风以 及校园文化建设,尤其体现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 伴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良好的校风和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催人向上,使人际 关系和谐。
2.5对网络的沉迷
目前,大学生迷恋网络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网上聊天、交友、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近年来因为上网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以及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同学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逃避现实,试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心理空白。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任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畅所欲言,通过网上交友聊天来得到内心的满足。一旦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更加不愿面对现实,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长此以往,致使网络成瘾。
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现实世界的孤立,有些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寻找倾诉对象,聊天、交友、恋爱,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 比比皆是,甚至靠浏览非法、黄色网站来打发时光。大学 生暴力攻击、出走、同性恋、自杀等过激行为层出不穷,就
作者简介:赵晶晶(1981一),女,辽宁锦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1【J孳。冀 彗 ∞
是因为大学生长期缺少具有现实亲和力的人际交往,沉 迷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这必将 影响大学生的正确认识、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导致人格 分裂,这是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谓校园文化,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被广大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校园精神。一般来讲,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如校园环境、图书资料、科研设备、文化设施等,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校规校纪等,校园精神文化则包括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教学科研以及文体活动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3.2.3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而又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对心理问题起缓冲和矫正作用,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增加文化体育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改变大学生的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而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流落的避难所,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放纵、沉迷,也选择了心灵消匿与精神休克”。这种情况在网络时代会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迫切需要大学生的理性思考。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最终版)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20031025 项忠尉
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心理幼稚同时又承受着超负荷压力的群体。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环境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种种压力,有的学生能够建立某种程度的社会平衡和社会守常,保持着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常常不知所措,表现出压抑、茫然与失落,常被无名的烦恼所困扰,或因无端的恐惧而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心理崩溃、精神分裂和人格错位等。尽管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这个比例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呢?这涉及到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当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指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切合和谐。“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单说来,没有不适应症状,这就是心理健康。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衡量其心理健康的状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适合标准。
1.性格健全。对自己、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规范,协调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的自控、自制能力。热爱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能从学习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满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操作等综合能力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足以胜任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能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
3.自我意识统一。能了解并接纳自己,即能正确地认识、评价和要求自己,承认并喜爱自己的本色。对自己的长处感到欣慰而不高傲;对自己的缺点不回避,不自卑。能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信仰的支配下,认清人生的意义,形成高尚的理想和切合实际的抱负。
4.情绪稳定协调。能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的情绪,自信的心境,有充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乐趣。能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协调,不为消极的情绪所困扰,能排除心理障碍,甩掉精神包袱。能尽自己最大努力,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去取得成就,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和他人交往,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他人相处,既热情给予别人的友情与爱,也欣然接受别人的友谊和爱。对人真诚、宽容、忍让、和善、喜爱集体活动,归属于一定的集体之中,并在集体生活中寻找乐趣。
6.行为表现得体。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及行为表现。行为表现符合其年龄特点,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年学生应该活泼、开朗,步伐矫健,充满活力。而老气横秋,委靡不振,则不符合其年龄特点,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 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人文理念以及各种与大学生的现在或将来有着直接联系的制度,如就业制度、分配制度等,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无情地展现在正处于内心最敏感但又最脆弱、最易感到空虚、心理结构相当稚嫩的大学生面前。他们不得不直面众多的矛盾,不得不思考与自己有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社会经验并不丰富、是非判断能力并不强的他们不免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学习心理障碍。一些同学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上课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考试成绩差。轻者导致情绪低落,精神颓废,形成恶性循环。重者患上考试焦虑症,甚至萌生自杀的念头。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那些具有精神疾病色彩的行为或带有精神疾病发病倾向的人格类型。他们往往能够处理日常事务,在某些方面还非常出色(如学习成绩等),但他们“脾气古怪”,与别人格格不入。
3.情感障碍。大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发生自杀行为多与情绪抑郁有关。大学生的情感障碍主要有情感抑郁、焦虑、恐惧、紧张、易激忿、情感脆弱等。
4.性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对性生理、性知识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导致性心理障碍。
5.神经症。神经症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中较严重的一种。神经症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而深感痛苦,常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折磨自己等矛盾心理所苦恼。
四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古人所说的“心药”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理疗法。心理疗法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加强人际交往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加强人际交往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是个体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趋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自认为了解自己,其实并没有科学地看待自己。有的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有的对自己估计过低,过于自卑。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喜欢相互比较。一般来说,比较是在自己生活圈内进行,或是在社会上同自己条件相似的人之间进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实现与他人的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他人。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交换和流通的过程。“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一个不善于交往的人,其知识必然是贫乏的,他只能是井底之蛙。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彼此取长补短。通过与别人亲密友好地交往,获得别人的真诚批评与帮助,从而促进自我完善。近朱者赤,大学生主动和周围优秀的同学交往,能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心理保健心理学
研究表明,精神受过重大创伤的人,如果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能较快从精神创伤的深渊中走出来,而那些不善于交往,形单影只的人,整天闷闷不乐,在精神创伤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人的不良情绪仅靠自己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他人的疏导。人的心理处于压抑状态时,应有节制地发泄,把内心的苦恼向父母、老师或朋友倾吐。有的同学害怕内心活动说出来对自己不利,因而对谁都不愿吐露,将自己关在狭隘的感情圈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有害健康的。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模糊的,旁人点拨几句,会使其茅塞顿开。
在社会生活的人都有合群的需求,都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彼此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产生友爱互助、欢乐、依恋之情,满足其归属与安全的需要。而一旦一个人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内心的愿望得到了别人的理解与赞许,就会从中吸取力量,得到鼓舞,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大学生活充满阳光和欢乐,而欢乐的情绪体验只能通过和他人的交往才能获得。大学生积极地拓展人际交往的渠道,从舞会上、从野餐中、从聊天中、从文体活动中、从各式各样的比赛中去寻找欢乐,在欢乐中消除苦闷和烦恼,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感情寄托和心灵慰藉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除了一个知心挚友以外,却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是可以疏通心灵之郁闷的。”因此,人们从内心呼唤:生活需要朋友,人间需要友谊。当你感到迷茫苦闷的时候,需要有朋友解难;当你碰到挫折的时候,需要有朋友为你鼓励;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朋友为你奉献;当你充满欢乐的时候,需要朋友为你分享;当你称心幸运的时候,需要朋友为你祝福。而人际交往是交朋择友的基础,彼此沟通与理解是通向友谊的桥梁。大学生从迈入大学的那天起就远离了曾经与自己朝夕相伴的父母,兄弟姐妹,生活上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对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友谊,寻找知心朋友有一种心理上的特别需要。大学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从同学、老师和朋友那里得到感情寄托和心灵慰藉的。
第五篇:浅谈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模版]
浅谈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除了要对自己负责,认真学习知识,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还要时刻关注时事,了解世界形势与政策,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不仅是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随着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中国梦”一次在中国迅速走红。对此,我们大学生应当有清楚的认识,并找准自己的所处的位置。下面我将就中国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何谓中国梦?习主席在《复活之路》讲话中曾说道:“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更让我们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如是说。这个伟大的梦想,蕴藏着中华儿女对未来的无限期盼。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那么,在这场伟大的民族复兴道路上,我们大学生要如何付诸于具体行动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认清我国国情。如今的中国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人均5千多美元的GDP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底子薄的现实仍然是我们的现实条件。一方面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环境的要求已经在快速地增长,人们对于社会的期望已经越来越高,这是有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的,但另一方面,现实的国情也造成了许多矛盾问题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多重的利益关系。问题往往受到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深入的学习和认识国情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大学生所肩负的光荣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肩负着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现在起到 21 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正好与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历程相吻合,这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荣誉和责任。
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中国梦”是我们共同的对于未来的期望和承诺。中国今天的状况让我们离这一梦想越来越近,我们需要的就是在走向梦想的道路上,既努力奋进也要沉着冷静;既认识到梦想的现实性,也看到现实的复杂性;既让梦想照亮走向未来的道路,也用实干兴邦的精神踏踏实实地扎实奋斗;“中国梦”就一定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