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调研
一般理解公共卫生体系应包括为所有人服务的卫生设施、卫生系统以及卫生人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通常包含几个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正是因为公共卫生体系是为所有人提供健康服务的,所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如何将直接影响人口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搞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意味着花费少量的资金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作为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3年取得抗击“非典”斗争胜利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决策,卫生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当看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薄弱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基本完成了市县4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县传染病区、市紧急救援和紧急医疗救治中心的建设。建立并完善了市、县、乡三级疫情网络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基本到位。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将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查情况以及几点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基本框架和承担的主要任务
按照市编委《关于调整市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的通知》(蚌编[2005]12号)要求:“将现有区级卫生防疫机构及职能重新整合,分别组建蚌埠市龙子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蚌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禹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淮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为副科级建制,列入区卫生局直属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同时撤销原区卫生防疫站。市辖区一级不设卫生监督所,其公共卫生监督执法职能由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承担。”固镇、五河及怀远三县编办也均正式下文批准组建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撤销原县卫生防疫站。市、县卫生监督所按有关规定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2004年3月,蚌埠市城区实行区划调整,市内4个区都带了乡镇,增加了农村卫生工作。因此,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在三县主要由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构成,在市区主要由市、区、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构成。形成了以市、县(区)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机构为龙头,以乡(镇)防保站或卫生院为枢纽,以村级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约430多人(市级约130人,区级约60人,县级约245人),为全额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但地方津贴部分由各单位从预算外收入中解决;我市80%的乡镇卫生院成立了防保站,一般由3-5人组成,乡(镇)防保站工作人员共330多人,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基本未列入财政预算,所需经费主要靠预防保健工作收入或由乡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予以解决;村级医疗机构实行自收自支,其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得不到任何补贴。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的主要任务有:处理或协助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实现让所有适龄儿童得到有效的免疫接种的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滋病防控工作;落实疟疾、结核病等我市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开展不明原因肺炎主动搜索;实行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开展卫生许可专项整治;开展儿童食品、节庆市场专项整治;开展乡镇企业非固定用工劳动者健康监护情况执法检查;开展学校卫生安全监督检查等等。
二、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公共卫生工作运转艰难。公共卫生事业是国家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应当依靠政府支持。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如果没有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很难认识到位,从而影响了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正常投入,以至积累了大量问题。调查反映,我市、县(区)级财政对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的预算内经费安排仅限于人员工资的部分和人均1000元的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的地方津贴部分和特殊行业津贴、检验检测设备更新经费、国家规定的免费接种的疫苗所需经费以及正常的办公开支都要从各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有偿技术服务收费中予以补充,县级财政安排的经费仅占实际工作需求的30%左右。乡镇一级的卫生监督和防疫保健经费几乎为零,少数乡镇防保人员近两年的工资收入几乎没有,严重影响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有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现有的仪器设备甚至落后于被监督单位,影响检测效果和检测的权威性。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各级卫生监督所工作用车应包括
卫生监督执法车和现场快速检测车,用于日常卫生监督现场检查、违法案件查办、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但因经费所限,市、县卫生监督工作用车均难以保障。
2、公共卫生队伍的人员数量偏少,人员素质急需提高。市卫生监督所编制数63名,目前只有50多人,符合条件的卫生监督人员不足20人,承担着城区数千家经营单位的日常卫生监督工作,对城区周边农村地区的监管难以顾及。三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245人,承担着约250万农村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每万人口拥有1名工作人员,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由于乡级没有设立卫生监督机构,仅依靠市、县卫生监督所有限的监督力量,根本无法保证农村地区的监督覆盖面和监督频次,导致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另外,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特点要求业务人员既要熟悉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医学、语文、外语、计算机、化学、物理等方面知识,而现有的工作队伍,一部分是大专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是医疗专业改行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招工顶替、外单位调入或部队退伍经一定培训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从学历构成看大专以上人员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仅占四分之一,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急需加强继续教育和系统培训,并通过实践锻炼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3、改革后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功能定位不清,职能有所交叉,各项防治措施难以落实,传染病的威胁和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危害不断攀升。由于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市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成效不显著。各自独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因定位不明和职能交叉,工作协调力度较分家之前大大减弱,加之政府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经费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过多追求或选择经济利益明显的工作项目,不得不将有限的技术骨干和设备投向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科室,对自身应承担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积极性不高,或只满足于应付一般性日常工作,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谋划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非典”流行期间,不少公共卫生人员缺乏一般临床医学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业务指导的权威性不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能力不强。
4、以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严重滞后,阻碍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在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2003年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于2004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任务,实现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并要求把公共卫生职能从乡镇卫生院中剥离出来,成立乡镇预防保健所,负责辖区公共卫生工作和对村(社区)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同时按照安徽省《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卫生的财政补助范围包括: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必要的医疗服务,卫生事业发展建设支出以及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因县、区财力有限,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不到位,部分乡镇预防保健所尚未建立,本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实际上各县、区未完全落实,特别是对乡镇卫生院和乡镇防保站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几乎为零。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和对策
1、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市政府应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巩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一是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有关政策,在经费安排方面实现两个倾斜,即向农村卫生倾斜和公共卫生倾斜。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按照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并通过深化卫生改革,整合现有卫生资源以及动员社会投资等,保障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标准,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并积极筹措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强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县卫生监督所的建设,保障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房屋设施、仪器设备的配备,尤其是在仪器设备配备上应全力予以保障,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加快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强乡镇预防保健机构(专职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建设,在办公用房、仪器装备、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上按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产品的要求,按服务项目予以补助,同时对于村级卫生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应给予适度补偿。
2、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尽快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根据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充实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根据有关要求,制定出切合农村实际的人员准入标准和条件,实行定编定员和考试招聘上岗。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限制非专业人员的进入,确保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对不符合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要分流安排从事其他工作。通过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历教育等形式,尽快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并创造一个具有浓厚学习气氛的环境,鼓励工作人员刻苦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知识。医学教育要真正体现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人文知识。要充分利用我市卫生方面的教育资源,深化公共卫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加大引进高级人才的力度,提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同时,不断加强乡、村卫生技术队伍的培训,提高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保证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
3、协调解决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卫生、财政、发改委、人事、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政府组成部门应加强协作,认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位,完善运行机制。各公共卫生机构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农村实际,明确功能定位,调整工作职能,扩大服务功能。各类公共卫生机构要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各种伤害、常见病和各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因素,并做好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主要职能。市、县(区)级公共卫生机构要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制订工作计划,重点做好系统监测、动态监管、疫情处理和基层业务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等工作。应认真研究如何加强由县到乡(镇)疾病预防控制的垂直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村医承担防病保健工作机制,解决农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
4、开展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满足广大农民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媒体、阵地和各类会议,利用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防治知识开展卫生科普工作,其形式和内容要贴近群众并浅显易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公民在疾病预防中的权利和义务,普及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主动配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为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卫生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不断改进。
第二篇:关于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5-12-30 13:57:48
公共卫生事业是人民健康的“守护神”。多年来,我市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在内的公共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现有这些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在应对非典疫情、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禽流感疫情和今秋出现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的工作中,暴露了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继续加强和完善我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了解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的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政府决策作好参谋,今年8月至9月,市十届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就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于10月份又作了补充调研。调研期间,委员们走访了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一院和10个镇(街道)医院(卫生院),听取了这些单位领导关于公共卫生状况的介绍,并就有关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公共卫生是涉及公众卫生和健康的公共事业,它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基层卫生、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等方面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大和外来人员的涌入,给我市公共卫生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经济的全球化也导致了疫情的全球化。近几年来,我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先后经受住了非典、禽流感、麻疹、肠道传染病等几次比较大的疫情考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纵观我市公共卫生工作现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完全适应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是集我市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测与评价、健康促进与教育、公共卫生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目前该中心在编职工37人、编外人员9人,负责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承担重大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的调查处理;肩负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组织开展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环境、放射、学校等卫生的监测工作;接受卫生监督检验和社会委托卫生监测检验工作;开展健康指导及健康促进教育;指导各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近年来,市疾控中心根据自身承担的工作职能和上级有关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添置了一批仪器设备,组建了一个融检验、监测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的监测中心。但现有人员编制和实验室装备还不能完全应对日益增长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这次急性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回顾几年来市疾控中心的发展历程,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不完善
我市疾控网络目前还未做到对全市的覆盖,只延伸至镇、街道医院(卫生院),尚未深入到村、社区层面。现在农村一级的防保功能主要还是依托各镇、街道卫生院,尚未形成上下贯穿、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和系统。这方面的弱点在2003年的“非典”和今年的霍乱防治工作中得到了印证,往往使许多重要的措施难以实施到位,落实到位。
2、外来流动人员的疾病防控工作仍然薄弱
毫无疑问,外来务工人员为我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些人多数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在儿童时代往往得不到全面的免疫接种服务,也缺乏公共卫生和健康意识。而现在这些人中有些已建立了家庭并育有小孩,有的甚至举家
迁入了平湖。由于他们居住分散,迁移频繁,且大都未在我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登记,导致流动儿童的确切数据难以掌握,加上计划免疫的相关信息传递不畅以及家长对免疫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外来儿童常常得不到及时的免疫接种,出现了建卡率、接种率低和相关传染病发病高等情况,同时,加上一些不良陋习的影响,也增加了他们中一些传染病的高发病率。今年上半年发生的麻疹疫情和下半年发生的霍乱疫情中多数病例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这也再次证实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疾病防控工作的薄弱。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必要的卫生设施跟不上,如三格式粪池普及,河道淤泥的清理,居住空间的拥挤等都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疾病预防控制力量薄弱和工作能力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我市疾控中心在自身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日益繁重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和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首先,在人员编制上明显不足。目前,现有人员基本只能应付一些日常工作,而无法把工作重点放在“防”字上。今年我市接连遭受“麦莎”和“卡努”两次台风的袭击,造成部分地方积水和淹没,而市疾控中心由于人手不足,就无法对全市地表水卫生状况进行全面监测。根据有关部门规定,我市的疾控人员编制数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编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也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其次,经费不足也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小难度。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04年市疾控中心获市财政拨款为121万元,占总经费的31.4%,其余68.6%要靠自身的创收来弥补。这就造成了实验检测设备上的更新滞后。目前市疾控中心许多年久失修、老化失灵的设备仍在一线服役,而且这其中都是必备常用设备,受此影响导致部分常规检测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严重影响了疾控中心工作能力的发挥。类似对一些常规职业中毒气体样品的检验由于自身条件的原因常常无法检测而须外送,给中毒鉴定和卫生监督工作带来了不便。
(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市卫生监督所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监督执法机构。目前,该所有职工30人,其中具有卫生监督员资格的22人,现有工作用车三辆,承担着全市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化妆品卫生、射线装置防护、消毒产品和一次性卫生用品、医疗固体废物、传染病防治等11个类别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并承担对全市的食品生产、公共场所经营、学校、医疗机构以及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生产企业共计1.15万家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面对卫生监督对象不断增加、卫生监督面不断扩大的趋势,仅仅依靠现有的监督力量,已无法应付日益繁重的监督执法任务。
1、卫生监督网络不完善,监督执法覆盖率偏低
“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这是多年来我国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经验总结。农村卫生监督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从目前我市的卫生监督工作来看,广大基层需要更多卫生监督执法机构,需要更多的经常性检查力量,需要更多的能在农村巡回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并在关键时刻“拉得上、顶得住、打得胜”的队伍。
2、卫生监督力量薄弱,难以实现监督检查的经常性、广泛性
目前,市卫生监督所将从事一线监督管理工作的15名卫生监督员分成6个工作小组,面对繁重的执法监督任务,只靠这6个小组来完成,犹如蜻蜓点水。日常工作中以抓案件的查处和无证经营的取缔、突发事件的调查以及专项整治和重大活动、节假日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工作为主,难以实现日常卫生监督检查的经常性、广泛性。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巡查,基本上只能做到“点到为止”,农村地区的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疗卫生的监管工作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严重阻碍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食品卫生,外来人员的无证
摊贩和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隐患甚多状况堪忧。
3、监督执法经费投入偏少,技术手段落后
市卫生监督所是一个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管理,近几年来的财政拨款基本只能满足日常开支,按照卫生部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装备标准》和《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的现状和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市卫生监督所在办公设备、取证工具、监督车辆、突发性中毒事件的现场快速检测仪器等的配备还与上述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市卫生监督工作需要。
(三)基层卫生工作
目前,10个镇(街道)医院(卫生院)共有卫生防保人员58人,其中专职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27人,专门从事卫生监督工作的16人,两者兼顾的15人。上述人员承担了大量的卫生监督检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管理、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任务,为我市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不足。
1、基层卫生防保经费不足
基层卫生防保经费主要来自全市各镇(街道)的补助和各乡镇医院(卫生院)的投入。2003年,全市基层卫生防保经费预算约为150万,其中来自于各镇(街道)的补助是39.7万元,其余大部分经费都要依靠乡镇医院(卫生院)来弥补,如果按全市总人口48.3万计算,乡镇财政投入经费人均为0.82元,这和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加上基层卫生防保工作的繁重,日常支出的庞大,就需要各乡镇医院(卫生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基层防保工作的公益性,长期的入不敷出必然会挫伤各乡镇医院(卫生院)的积极性,此外,近几年基层卫生防保工作人员出现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和工资待遇偏低等现象,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制约了我市基层卫生防保的发展。
2、基层卫生网络不完善,农村卫生防保力量薄弱
基层卫生防保的大量工作在农村,而目前我市农村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卫生服务网络。我市近400名乡村医生目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处理一些简单常见的疾病的诊疗、保健工作,还没有承担起村一级举办家宴、儿保、妇保、预防接种等方面的基本卫生信息的收集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等公共卫生义务。
(四)医疗救治工作
医疗救治包括普通急救、传染病和其他生物、化学、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专业救治工作,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平湖一院承担。近几年来,市一院先后建起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功能区,提高了自身医疗救治能力。但是,一院的传染病区没有单独分设,与骨伤病区在同一幢楼房内,现有传染病房床位数只有28只。从这次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收治情况来看,我市缺少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或者一个大型的、设备齐全的传染病区。
(五)妇幼保健工作
婚前医学检查、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检,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三级预防措施,市妇幼保健所在这方面承担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方面,更是功不可没。但目前对婚前医学检查工作还缺少切实可行的措施,我市婚前医学检查率只有1%-2%之间;此外,流动人口中孕产妇、儿童的保健和妇科病普查工作难以普及。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健全是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事实证明,公共卫生体系在保护和增进国民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市的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体现在:
1、新时期疾病预防和控制任务仍然繁重。一些传染病曾经得到过有效的控制,但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外来人员大量涌入、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传染病在较
短时间内又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科学证明,多数传染病具有爆发、流行的时间周期性,一段时期的沉寂,不能说明威胁消失,今年我市发生的麻疹和霍乱疫情以及外地流行的流脑和乙脑疫情都是明显的事例。此外,一些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也不断被发现,加大了防控难度。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也促使了区域性的疾病流行范围扩大,进一步增大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因此,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仍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
2、随着人口老龄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作竞争压力的加剧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致使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剧增,这些新的卫生问题,成为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另一重大挑战。
3、疾病预防控制手段落后、应急反应和综合服务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日益尖锐,特别是在基层,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多年来尽管各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但由于长期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先进的疾病诊断方法、预防控制措施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另外,器械设备陈旧简陋、公共卫生信息滞后、监测处理手段的落后,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
4、随着食品中新的污染物不断被发现,以及不法分子在食品中掺假掺杂手段的不断改进,食品安全状况仍未能有效改观;经济的发展,大量项目的引进,也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因素;此外,“无证游医”、“医托”现象的屡禁不止等,也是急需加以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5、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要求日益增长。但现有公共卫生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改善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些也给公共卫生建设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6、省委、省政府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卫生强省”的决定,省卫生厅围绕建设“卫生强省”目标,提出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监督体系。这一目标势必成为我们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战略性任务。
三、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市公共卫生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此次调研的结果和我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政府参考。
(一)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下大气力抓好。最近,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不断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平湖的紧迫任务,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快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网络,加大公共卫生建设力度
尽快构建一个全新的、能承载起基本职能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以及完善市、镇(街道)和村三级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1、完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市级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和各类医疗机构为基础,形成对整个社会的全覆盖,承担起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的技术指导和监管职能。
卫生监督体系要按照省卫生厅建立县乡一体化的要求,以“划片设置,垂直管理”为原则,每2-4个乡镇或6-12万人口设立县级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因此建议设立乍浦、新埭、新仓卫生监督分所和市区(包括三个街道和林埭镇)卫生稽查大队等分支机构,以全面开展辖区内的日常巡回监督检查,改变农村卫生监督不到位现象,增加农村卫生监督覆盖面,构筑保障我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防护屏障。
2、完善乡镇级防保工作网络
各镇(街道)医院(卫生院)要承担起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的实际运作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要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转变,增强对农村防保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在继续做好防治结合、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基础上,逐渐向综合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村、社区卫生服务转变。
3、完善村级公共卫生网络的建设
村级自治组织应承担起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而各村卫生室应当接受村“两委”、镇(街道)医院(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并且承担起责任区域内村一级举办家宴、儿保、妇保、预防接种等方面的基本卫生信息的收集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义务,并协助上级机关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协助建立和管理村民健康档案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工作。
4、进一步健全突发性医疗救治体系
要加大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投入,尽快建立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或者一个专门的、大型的传染病区,无论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或肠道传染病疫情,都可以快速反应和积极收治。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公共卫生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头绪多,难度大,责任重,必须配置足够的人力资源,以达到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对县级疾控中心、监督所和基层防保人员要求。建议人事部门增加市疾控中心、监督所的人员编制,更好地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力度,实现重心下移。另外,应当尽快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可以通过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选调优秀医务工作者充实到基层防保队伍,使队伍充满活力;还可以鼓励在职人员加强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必要时,可以请上级医疗单位的专家下基层业务指导、安排进修等。总之,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充分挖掘队伍的潜力,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服务能力。
(三)增加政府对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完善保障措施
1、加强装备建设,依托科技,提高突发公共卫生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市财政应当继续加大对市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检测仪器和执法装备的投入力度,各种仪器设备应以卫生部的《省、地、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装备标准》和《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为标准来添置。此外,由于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执法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专业技术特点,需要快速准确的检测监测数据,因此,配备必要的实验检测仪器和现场快速检测仪器、交通工具、取证工具和技术装备,是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效率和保证卫生执法客观公正,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
2、加大对基层防保经费的投入,落实各项卫生保健措施。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基层的公共卫生投入,但投入的增加和我市经济的发展还是极不相称,造成基层的卫生防保工作相对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断提高对基层防保经费的投入。建议以市、镇两级财政补贴为主,各乡镇医院(卫生院)投入为辅,切实将预防、医疗、妇幼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工作落到实处。
3、继续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卫生健康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也应拿出更多的经费用于外来人员的卫生防保开支,让他们享受和本地市民同等的公共卫生待遇,他们的孩子也应纳入计划免疫接种的范围。此外,政府要重新定位管理思想,不再将农民工视为城市的“过客”,应用“居民管理模式”代替以往的“外来劳动力管理模式”,使他们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并努力改善他们生活居住的环境条件和卫生设施。
(四)进一步做好妇幼保健工作
做好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强化对基层工作人员培训、指导和监督。积极探索婚前保健服务的新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接受婚检的自觉性,与相关部门协商开展婚姻登记和婚检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切实方便群众,改善婚检服务的环境、质量和态度,让婚检对象满意;探索流动人口中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新模式,将流动人口孕产妇、儿童保健纳入现居住地管理。
(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增强防病意识
公共卫生的健康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对疾病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更是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此外,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企业要加强对外来民工卫生知识教育,要使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饮食和个人卫生等常识。
第三篇: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近年来多个地区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世界各地均有蔓延趋势的艾滋病毒、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目前全球正在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给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的诸多刻不容缓的问题。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有效建立覆盖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防疫网络等问题,是当前各级政府及为公共卫生提供管理与服务的各界管理者和服务者都应认真做出的科学思考和决策行动。
面对当前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多年深入调研、试点的基础上,经过5个多月公开征求意见和修订,4月6日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1年)》(以下简称《方案》)。而地处西部地区贵州省南缘中部的××县,一个国家新阶段贫困开发重点县,资源匮乏、财力薄弱、灾害频繁、公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建设投入、新医改政策重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政策下,我们应如何抢抓机遇,如何去积极准备和科学应对?使国家的重大决策能够真正落实,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能够实现。在认真研读新政策的同时,本人结合所挂职的天津市大港区实际,对两地的卫生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就新医改下西部地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了一些初浅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政策解读
《意见》明确提出:从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要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3年各级政府共投入8500亿元深化医改,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
《意见》明确提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推行均等化的过程中,重点解决服务质量的差距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统筹城乡的卫生筹资和投入模式,做到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证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等服务、获得同等补偿。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是:
(一)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1994年至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
(二)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在全国200个左右的县启动试点,完成宫颈癌检查200万人、乳腺癌检查40万人。
(三)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对全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免费补服叶酸,降低我国神经管缺陷等疾病的发生率。每年计划为1200万名左右的农村妇女补服叶酸。
(四)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利用3年时间,对目前全国现有和当年新发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计划完(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成20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每名患者平均补助资金800元。
(五)在贵州、云南等6个省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扩大地氟病区的改炉改灶覆盖范围。完成87万户的炉灶改造任务,每户按400元标准予以补助,同时加强已完成改炉改灶病区的后期管理和防治效果评价监测。
(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3年规划为710万农户进行无害化厕所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计划完成411万户,同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12万份。
《方案》中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案》并提出了“四项基本”和“一个试点”,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二、调研对比
天
津大港虽属区,建区历史仅有三十年,其人口与贵州××悬殊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等的设置及体制几乎一致,服务面差不多,但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现状上却与××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一)天津市大港区情况:大港区总入口41万,辖区内现有卫生机构27所,其中二级综合医院4所,一级以下综合医院20所,中医院1所,预防保健机构(妇
幼保健院和防病站)2所。共有病床201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3张,卫生人员共3298人,其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66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2人。区内拥有ct、mri(核磁)、dr(数字摄影)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193台件。年诊疗总人次达150余万,其中门诊人次140万、急诊人次7.9万、住院治疗3.6万人次。另外,还有乡村医生322人,个体医生210人。
区属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585人,其中大港医院651人,社区医院302人,卫生局直属单位防病站60人、卫生监督所62人、中医医院77人、妇幼保健院134人、涉农医疗卫生机构299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84人(研究生9人),大专653人,中专学历383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80名,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18名、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83名、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79名;其中医生661人、药剂92人、护理421人、技师106人。
(二)贵州省××县现状:全县31.8万人口,现有19所乡镇卫生院、1所二级综合医院(县人民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卫生学校、1个合医管理机构。核定编制为498人,病床总床位数编制31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02床,不足大港区的20%。底,全县拥有x光机、cr、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11台。
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478人(大港区41万人口拥有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585人),其中行政人员8人,卫生技术人员423人,其他非卫生技术人员47人,空余编制20人。每千人仅有1.3名卫生技术人员,比大港区少5.9人。县卫生局机关核定编制16人,其中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6人。现缺副局长2名、红十字会秘书长1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1名,爱卫办工作人员1名。
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5人,其中医生173人,护士41人,其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人。底,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217人,中级技术人员均严重缺乏,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中危房面积占14.45%,且设备简陋、落后,均未配齐三大常规检验设备,且仅有5台x光机、10台b超正常运行。,全县医疗卫生支出384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77%。
调研对比来看,天津大港卫生资源富足,机构设置齐全,卫生人员饱和甚至富余,医资学科结构合理,政府及社会力量投入到位,提供了更多的公共卫生保障方面的地方配套及资金。而贵州××公共卫生现状与天津大港相比整体差距至少10年。
三、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以上,且绝大多数居住于地广人稀的山区丘陵地区,看病远、看病难,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东西部地区公共卫生发展差距大,从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和当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来看,西部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形势还很严峻。
(一)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1.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
2.发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3.变革期(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项卫生医疗体制改革。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开始探索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的一系列方针路线,建立了初期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1998年开始推行“三项改革”,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就“三改并举”进行部署。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四大基本制度,即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卫生医疗领域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的提出不仅系统总结了以前的研究,还为今后的改革构建了崭新的框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医药卫生改革正式启动。
第四篇: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XX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近年来多个地区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世界各地均有蔓延趋势的艾滋病毒、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目前全球正在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给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的诸多刻不容缓的问题。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有效建立覆盖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防疫网络等问题,是当前各级政府及为公共卫生提供管理与服务的各界管理者和服务者都应认真做出的科学思考和决策行动。
面对当前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多年深入调研、试点的基础上,经过5个多月公开征求意见和修订,2009年4月6日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方案》)。而地处西部地区贵州省南缘中部的**县,一个国家新阶段贫困开发重点县,资源匮乏、财力薄弱、灾害频繁、公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建设投入、新医改政策重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政策下,我们应如何抢抓机遇,如何去积极准备和科学应对?使国家的重大决策能够真正落实,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能够实现。在认真研读新政策的同时,本人结合所挂职的天津市大港区实际,对两地的卫生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就新医改下西部地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了一些初浅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政策解读
《意见》明确提出: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要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3年各级政府共投入8500亿元深化医改,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
《意见》明确提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推行均等化的过程中,重点解决服务质量的差距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统筹城乡的卫生筹资和投入模式,做到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证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等服务、获得同等补偿。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是:
(一)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1994年至2001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
(二)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2009年,在全国200个左右的县启动试点,完成宫颈癌检查200万人、乳腺癌检查40万人。
(三)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对全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免费补服叶酸,降低我国神经管缺陷等疾病的发生率。每年计划为1200万名左右的农村妇女补服叶酸。
(四)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利用3年时间,对目前全国现有和当年新发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2009年计划完成20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每名患者平均补助资金800元。
(五)在贵州、云南等6个省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扩大地氟病区的改炉改灶覆盖范围。2009年完成87万户的炉灶改造任务,每户按400元标准予以补助,同时加强已完成改炉改灶病区的后期管理和防治效果评价监测。
(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3年规划为710万农户进行无害化厕所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2009年计划完成411万户,同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12万份。
《方案》中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案》并提出了“四项基本”和“一个试点”,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二、调研对比
天津大港虽属区,建区历史仅有三十年,其人口与贵州**悬殊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等的设置及体制几乎一致,服务面差不多,但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现状上却与**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第五篇: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XX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近年来多个地区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世界各地均有蔓延趋势的艾滋病毒、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目前全球正在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给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的诸多刻不容缓的问题。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有效建立覆盖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防疫网络等问题,是当前各级政府及为公共卫生提供管理与服务的各界管理者和服务者都应认真做出的科学思考和决策行动。
面对当前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多年深入调研、试点的基础上,经过5个多月公开征求意见和修订,2009年4月6日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方案》)。而地处西部地区贵州省南缘中部的**县,一个国家新阶段贫困开发重点县,资源匮乏、财力薄弱、灾害频繁、公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建设投入、新医改政策重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政策下,我们应如何抢抓机遇,如何去积极准备和科学应对?使国家的重大决策能够真正落实,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能够实现。在认真研读新政策的同时,本人结合所挂职的天津市大港区实际,对两地的卫生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就新医改下西部地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了一些初浅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政策解读
《意见》明确提出: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要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3年各级政府共投入8500亿元深化医改,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意见》明确提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推行均等化的过程中,重点解决服务质量的差距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统筹城乡的卫生筹资和投入模式,做到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证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等服务、获得同等补偿。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是:
(二)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2009年,在全国200个左右的县启动试点,完成宫颈癌检查200万人、乳腺癌检查40万人。
(三)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对全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免费补服叶酸,降低我国神经管缺陷等疾病的发生率。每年计划为1200万名左右的农村妇女补服叶酸。
(四)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利用3年时间,对目前全国现有和当年新发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2009年计划完成20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每名患者平均补助资金800元。
(五)在贵州、云南等6个省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扩大地氟病区的改炉改灶覆盖范围。2009年完成87万户的炉灶改造任务,每户按400元标准予以补助,同时加强已完成改炉改灶病区的后期管理和防治效果评价监测。
《方案》中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案》并提出了“四项基本”和“一个试点”,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二、调研对比
天津大港虽属区,建区历史仅有三十年,其人口与贵州**悬殊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等的设置及体制几乎一致,服务面差不多,但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现状上却与**有着本质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