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9:3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人类与各种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要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赢得胜利,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2003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考验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使得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 有利于经济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对顺利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人口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投资健康,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多数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卫生服务和及时的医疗救助,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当前有许多农户有病了只能是“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非常突出,人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经济发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 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城市医疗投入比例也不平衡,1998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近乎瘫痪。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 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外面有学历、有技术的不愿来,内部技术成熟的又要走,现在不少乡镇卫生院,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 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 [4]。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 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资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政府社会救助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疗救济,医疗救助资金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2004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较低,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要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也可以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机制,将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成人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再回乡镇卫生院工作。还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 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 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代理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

—— 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推行医疗卫生管理的网络化。要建立医疗知识网络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和农村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加了医疗卫生知识,而且还增强了预防的意识。使得科学的知识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的传播,而且对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贫困的地区,政府应该出资建立这一网络服务系统。现在微机管理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因而同样可提高乡镇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保证给予农民最佳的药物治疗,尽可能减少农民在看病、取药等方面的不便,使农民了解所开药的基本效能以及医疗服务的各项费用,方便了农民看病治病,增强了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 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5]。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过去在农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卫生服务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制度解体了,因而要因地制宜地搞好试点工作,探索出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健全的合作医疗制度,他们无力承担疾病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全面的、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农民的重大疾病上,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因此,要坚持重大疾病保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更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篇: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人类与各种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要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赢得胜利,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XX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考验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使得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经济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对顺利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人口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投资健康,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多数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卫生服务和及时的医疗救助,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当前有许多农户有病了只能是“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非常突出,人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经济发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城市医疗投入比例也不平衡,1998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近乎瘫痪。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外面有学历、有技术的不愿来,内部技术成熟的又要走,现在不少乡镇卫生院,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4]

。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资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政府社会救助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疗救济,医疗救助资金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XX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较低,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要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也可以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将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成人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再回乡镇卫生院工作。还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代理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

——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推行医疗卫生管理的网络化。要建立医疗知识网络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和农村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加了医疗卫生知识,而且还增强了预防的意识。使得科学的知识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的传播,而且对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贫困的地区,政府应该出资建立这一网络服务系统。现在微机管理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因而同样可提高乡镇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保证给予农民最佳的药物治疗,尽可能减少农民在看病、取药等方面的不便,使农民了解所开药的基本效能以及医疗服务的各项费用,方便了农民看病治病,增强了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5]

。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过去在农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卫生服务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制度解体了,因而要因地制宜地搞好试点工作,探索出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健全的合作医疗制度,他们无力承担疾病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全面的、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农民的重大疾病上,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因此,要坚持重大疾病保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更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三篇: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溧阳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仍然刻不容缓。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新情况层出不穷的今天,它已不是一个

简单的健康概念或生活水平问题,而成为一个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地区稳定的战略问题。

形势所迫。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溧阳市已于2008 年步入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还包括社会现代化、市民现代化等方面,其中包含了人均预期寿命、万人拥有医生数等硬性指标。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其意义已超出医学的传统范畴,成了考量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是顺应群众期待的现实呼唤。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快捷、方便、安全、实惠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手段,是广大百姓的共同期盼。四是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传染病流行态势十分严峻,其中不少传染病以突发、爆发流行的形式出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慢性病已经成为百姓健康的主要威胁。原有公共卫生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现状所求。溧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组织管理、硬件配套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迫切要求完善设施、强化功能,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把公共卫生等同 1

于医疗卫生,对其长期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在预防”的理念不牢;配合协调不够。二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女儿童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偏少,特别是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卫生防病与监督机构发展滞后。三是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与布局不尽合理。

职责所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的内涵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将公共卫生工作明确定义为“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这表明,公共卫生的目标是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延长期望寿命,而实质是公共政策,核心是政府责任,需要由政府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颁布公共卫生法律。因此,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仅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投资于人民健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责任明确、反应灵敏、运作协调、高效权威”的要求,调整

充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把镇一级行政区纳入成员单位,健全覆盖城乡、组织严密、反应及时、处置果断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强化政令畅通、保障有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处理联动机制,确保人员、设备、车辆和物资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卫生局作为主管单位,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总抓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明确市疾控中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态管理和日常处理责任单位。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根据防范得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的总要求,不断深化细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镇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疫情突发时的启动和处置程序,确保临阵不乱、有序实施。经常分析研究公共卫生体系运转情况,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快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原则,加大市、镇、村三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力度,形成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市级医院为骨架,镇卫生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全面进行技术设备特别是实验室检测设备和现场监测设备等的配套升级,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中毒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针对当前传染病突发、频发的严峻形势,按照现代传染病控制策略和建设标准,加快筹建高标准、高配置的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全市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任务。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快优质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方便和满足广大农民一般医疗、预防保健的服务需求,同时明确农村社区和村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方面的具体职责和义务,彻底消除农村疾病预防保健网络的盲区,解决疾病防控体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重视加强对村卫生服务站和人群密集地如学校、工厂医务室的管理,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纳入市卫生局正常管理轨道。

三是加快健全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充实各医疗机构“120”急救力量和设施,提高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进一步发挥其紧急救援的主力军作用。组

建技术诊断专家指导组和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应急救治队伍,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定期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并分设若干专业应急工作组,以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医疗机构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依托市人民医院,组建市急救中心和“120”急救指挥中心,实现对急救设施和人员的科学、合理、快速调度。根据区域分布范围,选择条件较好的镇卫生院建立急救分站,构筑市、镇两级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控制及时、救治有序的医疗紧急救治网,实施急救工作网络化管理,最大限度用足用好急救资源,缩小急救半径,确保意外伤害、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四是加快健全监测预警报告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报告系统,实现市、镇两级相关部门

和各类医疗机构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村卫生服务站延伸,完善群防群控网络,增强快速反应、快速控制能力。重点推进数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平时为全市公共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作为应急指挥处置信息支持系统,并依托该平台,建立信息报告专用网。落实网上直报、日报、零报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信息直报,切实提高数据报告质量,缩短疫情报告时间,杜绝缓报漏报现象,确保在第一时间实现预测预报。市卫生局负责对各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收集、汇总和分析,作出正确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经市政府同意,市卫生局通过新闻媒体依法向社会公布疫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情权,正确引导舆论和群众情绪,避免引发社会恐慌或波动。

五是加快健全监督执法体系。加强以市卫生监督所为主体、以镇卫生院为补充的卫生监督执

法工作,依法强化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测与控制,力求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充实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和技术手段,增强应急反应和日常监督执法能力。进一步拓宽执法领域,切实抓好源头监控。健全公共卫生执法监督责任制,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依法治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探索卫生综合执法有效途径和方式,加强卫生监督分所力量,在镇卫生院派驻卫生执法监督人员,探索卫生监督工作垂直管理模式。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强化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义务,实现从理念上强化、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

全、力量上加强,牢固确立政府在发展卫生事业中的主导地位,责无旁贷担负起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关心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各相关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卫生防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若干专业委员会,分别由相关部门牵头,具体抓好专委会范围内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估体系,把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共

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按照“政事分开”原则,重点强化公共卫生协调职能,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鼓励中介机构发展,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高效联动的公共卫生工作格局。加大投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公益性事业,必须充分认清公共卫生姓“公”的特质,坚持公共财政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应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在内的重要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提高全市财政支出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提高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标准,健全公共卫生事业费与财政支出同步甚至更快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公共卫生经费足额到位。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突出“两倾斜一保证”,即向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急救系统倾斜,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倾斜,保证公共卫生系统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坚决杜绝以搞创收来维持日常开支。加快卫生系统内部改革,把政府卫生工作的职能和重点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逐步形成公共

卫生服务以政府投入为主、临床医疗以市场为主的卫生医疗新格局。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同时积极争取贷款项目和国家补贴投入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发展格局。

保障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围绕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重点抓好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现场处置、卫生监督、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的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完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配备标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把好人员准入关。着重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对乡村医生、校医、厂医的技术辅导,着力构建自己的“专家库”和“学科权威”。在市疾控中心建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基地,担负全市应急处理队伍的培训任务。以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扩大分配自主权,充分调动卫生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人才

流动和激励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提供舞台,引导市级医院的业务骨干向社区流动,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为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建立人才支援交流使用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资

源的对口合作,重点开展卫生下乡等活动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为加快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加强镇防疫专职人员的管理,把镇防疫专职人员纳入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任务考核,为使基础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人才保证。

引导舆论。大力宣传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安全卫生的行为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个体能力。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环境的自觉性,形成共建健康城区、健康社区和健康村组的良好氛围。重视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增强其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构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进全社会的公共卫生观念,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奠定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思想基础,形成全社会参与建设的合力。

第四篇: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溧阳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仍然刻不容缓。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新情况层出不穷的今天,它已不是一个 简单的健康概念或生活水平问题,而成为一个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地区稳定的战略问题。

形势所迫。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溧阳市已于2008 年步入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还包括社会现代化、市民现代化等方面,其中包含了人均预期寿命、万人拥有医生数等硬性指标。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其意义已超出医学的传统范畴,成了考量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是顺应群众期待的现实呼唤。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快捷、方便、安全、实惠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手段,是广大百姓的共同期盼。四是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传染病流行态势十分严峻,其中不少传染病以突发、爆发流行的形式出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慢性病已经成为百姓健康的主要威胁。原有公共卫生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现状所求。溧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组织管理、硬件配套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迫切要求完善设施、强化功能,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把公共卫生等同于医疗卫生,对其长期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在预防”的理念不牢;配合协调不够。二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女儿童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偏少,特别是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卫生防病与监督机构发展滞后。三是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与布局不尽合理。

职责所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的内涵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将公共卫生工作明确定义为“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

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这表明,公共卫生的目标是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延长期望寿命,而实质是公共政策,核心是政府责任,需要由政府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颁布公共卫生法律。因此,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仅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投资于人民健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责任明确、反应灵敏、运作协调、高效权威”的要求,调整 充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把镇一级行政区纳入成员单位,健全覆盖城乡、组织严密、反应及时、处置果断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强化政令畅通、保障有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处理联动机制,确保人员、设备、车辆和物资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卫生局作为主管单位,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总抓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明确市疾控中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态管理和日常处理责任单位。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根据防范得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的总要求,不断深化细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镇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疫情突发时的启动和处置程序,确保临阵不乱、有序实施。经常分析研究公共卫生体系运转情况,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快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原则,加大市、镇、村三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力度,形成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市级医院为骨架,镇卫生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全面进行技术设备特别是实验室检测设备和现场监测设备等的配套升级,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中毒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针对当前传染病突发、频发的严峻形势,按照现代传染病控制策略和建设标准,加快筹建高标准、高配置的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全市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任务。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快优质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方便和满足广大农民一般医疗、预防保健的服务需求,同时明确农村社区和村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方面的具体职责和义务,彻底消除农村疾病预防保健网络的盲区,解决疾病防控体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重视加强对村卫生服务站和人群密集地如学校、工厂医务室的管理,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纳入市卫生局正常管理轨道。

三是加快健全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充实各医疗机构“120”急救力量和设施,提高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进一步发挥其紧急救援的主力军作用。组

建技术诊断专家指导组和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应急救治队伍,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定期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并分设若干专业应急工作组,以

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医疗机构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依托市人民医院,组建市急救中心和“120”急救指挥中心,实现对急救设施和人员的科学、合理、快速调度。根据区域分布范围,选择条件较好的镇卫生院建立急救分站,构筑市、镇两级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控制及时、救治有序的医疗紧急救治网,实施急救工作网络化管理,最大限度用足用好急救资源,缩小急救半径,确保意外伤害、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四是加快健全监测预警报告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报告系统,实现市、镇两级相关部门和各类医疗机构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村卫生服务站延伸,完善群防群控网络,增强快速反应、快速控制能力。重点推进数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平时为全市公共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作为应急指挥处置信息支持系统,并依托该平台,建立信息报告专用网。落实网上直报、日报、零报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信息直报,切实提高数据报告质量,缩短疫情报告时间,杜绝缓报漏报现象,确保在第一时间实现预测预报。市卫生局负责对各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收集、汇总和分析,作出正确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经市政府同意,市卫生局通过新闻媒体依法向社会公布疫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情权,正确引导舆论和群众情绪,避免引发社会恐慌或波动。

五是加快健全监督执法体系。加强以市卫生监督所为主体、以镇卫生院为补充的卫生监督执 法工作,依法强化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测与控制,力求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充实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和技术手段,增强应急反应和日常监督执法能力。进一步拓宽执法领域,切实抓好源头监控。健全公共卫生执法监督责任制,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依法治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探索卫生综合执法有效途径和方式,加强卫生监督分所力量,在镇卫生院派驻卫生执法监督人员,探索卫生监督工作垂直管理模式。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强化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义务,实现从理念上强化、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 全、力量上加强,牢固确立政府在发展卫生事业中的主导地位,责无旁贷担负起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关心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各相关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卫生防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若干专业委员会,分别由相关部门牵头,具体抓好专委会范围内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估体系,把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按照“政事分开”原则,重点强化公共卫生协调职能,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鼓励中介机构发展,形成全市上下齐

抓共管、高效联动的公共卫生工作格局。加大投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公益性事业,必须充分认清公共卫生姓“公”的特质,坚持公共财政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应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在内的重要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提高全市财政支出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提高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标准,健全公共卫生事业费与财政支出同步甚至更快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公共卫生经费足额到位。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突出“两倾斜一保证”,即向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急救系统倾斜,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倾斜,保证公共卫生系统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坚决杜绝以搞创收来维持日常开支。加快卫生系统内部改革,把政府卫生工作的职能和重点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逐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以政府投入为主、临床医疗以市场为主的卫生医疗新格局。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同时积极争取贷款项目和国家补贴投入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发展格局。

保障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围绕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重点抓好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现场处置、卫生监督、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的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完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配备标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把好人员准入关。着重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对乡村医生、校医、厂医的技术辅导,着力构建自己的“专家库”和“学科权威”。在市疾控中心建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基地,担负全市应急处理队伍的培训任务。以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扩大分配自主权,充分调动卫生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提供舞台,引导市级医院的业务骨干向社区流动,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为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建立人才支援交流使用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资源的对口合作,重点开展卫生下乡等活动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为加快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加强镇防疫专职人员的管理,把镇防疫专职人员纳入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任务考核,为使基础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人才保证。

引导舆论。大力宣传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安全卫生的行为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个体能力。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环境的自觉性,形成共建健康城区、健康社区和健康村组的良好氛围。重视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增强其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构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进全社会的公共卫生观念,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奠定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思想基础,形成全社会参与建设的合力。

第五篇: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申论模板:农村公共卫生建设

引题: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九亿在农村。这就是国情。

九亿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健康问题。

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关系到中国70%人口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繁荣。

(一)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呈现新的面貌。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678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2.4亿多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人口的26.6%,参合率达75%。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队伍建设,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

2、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卫生应急工作明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建立,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有效应对和处置了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4、农村卫生发展仍然滞后。艾滋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和地方病患者,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公共卫生面临传染病、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并存的局面。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基础条件差,人员素质不高。部分中西部农村卫生机构房屋破旧,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专业人才匮乏。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8.5%,无专业学历者高达21.6%。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缺乏经费保障,预防保健工作存在隐患。

5、医药卫生体制机制不适应群众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社区卫生资源不足、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强。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药品市场秩序混乱,价格过高。医疗机构全行业监管缺乏有效机制,条块分割和部门所有阻碍了监管措施的落实。医疗保险体系不健全,半数以上城乡居民仍自费看病。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

原因分析

(一)观念淡薄,欠缺规划,卫生环境不容乐观

1、禽流感防控

概况:我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不少农村地区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脆弱的农村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仍然为禽流感以及其他疫情的暴发 1 埋下重重隐患。

存在问题:

村容不整,防病防疫一筹莫展 与禽畜共居,健康隐患若隐若现 体系衰败,卫生服务力不从心 意识淡薄,农民不懂防患于未然 解决对策:

搞好村容整洁

搞好村容整洁,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创造搞好村容整洁的物质基础,要搞好规划,建立村庄整洁的管理和约束机制。

生产方式亟待改变

禽流感感染人就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我们现在农村养禽的实际状况是禽与人接触密切,如果存在人畜共患病的情况,就容易形成交叉感染。应该按照规范化养殖要求做到人和饲养的畜禽分离。

卫生机构功能应强化

针对目前农村卫生面临的困境,必须打破束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真正发挥农村卫生院和乡村医生在基层公共卫生事业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业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卫生对口支援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帮助提升其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概况: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生活垃圾处理不当问题,造成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工作的开展。有些地区,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也是疾病和传染病蔓延的原因之一。

解决对策:

环卫部门加强在农村地区的环卫宣传,普及农村居民的环卫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政府投资建设垃圾处理厂,将农村垃圾集中回收,集中处理。

政府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加强监督。真正做到对农村卫生的高度重视。加大对农村科技宣传力度,引导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垃圾排放,维护公共卫生。

3、农村卫生设施建设

概况:目前我国的某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省份,农民普遍使用露天旱厕,设施简陋陈旧,缺少排污系统。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成为一些疾病(如肠道传染疾病、血吸虫等传染性强、容易集中暴发的疾病)的传播源头。这些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解决对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此给以足够的重视,投入并落实专项资金,开展以改厕治污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阻断疾病传播,从而彻底改善农村的卫生和生活条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工程的实施将在群众中进一步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推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水平较低,看病难。

概况: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医疗水平低,农村医疗缺乏制度保障,医疗条件差,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致使放大农村地区医疗水平落后,农民医疗得不到较好的保障。

解决对策:

建立覆盖全国农村县、乡、村三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证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办的卫生院,支持每个行政村设立1个卫生室;把工作重心放到乡镇卫生院建设上,按照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搞好房屋设备、人员等方面的配套,能改造的不新建,能共享的不分割,尽可能在医疗器材上多投入,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大效益。村卫生室建设要从有条件、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

地区政府根据情况给予村医一定的工作补贴,为村医一定交纳养老保险等,提高村医的工作积极性。对村医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的培训考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政府出资聘请高学历专业人才,提高地区医疗水平。

建立卫生站医生责任制,在农村居民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

坚持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集体兴办原则,乡镇政府、村委会无偿提供医疗场所 支持应用研究,推广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传统医药作用。严格规范医疗服务和收费行为,努力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加强农村卫生医疗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医假药、虚假广告等各种非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三)经济相对落后,无法承担高价医疗费用

(四)农村医疗保障还不到位

中国卫生部2007年11月2日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全面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要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持、居民参与的筹资机制,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针对贫困人群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救助制度,改善其基本卫生保健问题。到2010年,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措施

中国承诺,制定国家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加大政府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卫生的投入,政府新增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卫生事业,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和重大传染病防治 3 经费;

要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范围,抓好规范运行,减少运行成本,方便群众办事。努力探索高效地医疗保障方式,如宁夏平罗县推行的“票式”管理模式(“票式”管理,即将政府埋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票卡的形式分解量化,发放到农村服务对象手中,乡村预防保健人员完成服务后收回票卡,并以此为考核依据向主管部门兑现服务补助金。乡镇卫生院安排专人上门免费服务,持卡人也可以到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接受免费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卫生部还代表中国政府发出《北京倡议》:明确初级卫生保健是政府的责任;重视发展农村及偏远地区卫生事业,政府应统筹城乡,推进以公平为导向的卫生政策;构筑健全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优先发展农村和偏远地区卫生人力;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推广应用卫生适宜技术;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五)制度尚未完善

以政府为主导,强化政府责任,改革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坚持公益性质,扭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倾向,减轻群众负担。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鼓励公平、有序竞争。

(二)努力方向

改革发展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国家行列。

——到2010年在全国普遍建立比较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看病就医问题。

——到2010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有效降低药品价格。

——到2010年基本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卫生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协调发展,统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建设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差距,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对策、措施

(一)宏观政策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强化政府责任,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采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为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广适宜医药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安全、低价、有效的药品,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加强监管,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深化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维护公益性质。改革管理体制,打破医院隶属关系,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改革医院运行机制和以药补医机制,规范医院收支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奖励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二)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增加政府卫生投入,落实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级政府经费保障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改变居民医药费用个人支付比例过高的状况。落实和完善政府补助政策,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

1.切实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经费投入。

2.加大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政府新增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卫生。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水平。农村卫生机构的建设要根据当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数量、规模和布局,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保证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所需的基本条件。

3.加强卫生财务监督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能力。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化建设,明确职能定位,落实责任,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规范、科学、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动应急法制化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应急和医疗救治能力。

3.完善卫生监督体系。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明确职责任务,健全运行机制,完善保障措施。严格人员准入,强化人员培训,重点加强医疗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全面提高监督执法水平和能力。

(四)转变工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

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完善基本卫生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医政管理等法律法规。推动初级卫生保健法、精神卫生法、护士条例、放射损伤防治条例的制定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修订,做好卫生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和培训工作。

(五)加强和改善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开创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1.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卫生事业,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关心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卫生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规划的落实。各级政府应成立有关卫生工作的协调机制,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统筹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价格、经费保障和药品购销等有关工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卫生工作。

2.动员社会资源发展医疗服务。保持公立医疗机构适当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在规范、有序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为患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3.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关心和爱护广大卫生工作者,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卫生工作者的良好风气,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积极推动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共同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而努力。

(二)微观措施

(一)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有益的行为方式。

(二)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到2010年,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80%以上,报告的完整率和及时率达到90%以上。

加大无脊髓灰质炎、乙脑、狂犬病、麻疹、血吸虫病、蠕虫感染等农村高发疾病的防治力度,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针对重点人群,特别是农村人口,加强宣传教育,推广各项有效干预措施。

(三)大力加强城乡卫生适宜人才培养和卫生队伍建设,开展医学科技研究。

加强卫生人才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培养适合农村需要的卫生技术人员,到2010年,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的资格。继续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推动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试点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工作。到2010年,实现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加强应用医学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大力推广适宜技术。

(四)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们就医条件 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重视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的建设,保证医疗设备达到安全标准,规范药品的销售和使用,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加强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公立医疗机构的建设规模,禁止公立医疗机构利用集资和擅自贷款等手段盲目扩张,限制医疗机构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到2010年,以县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0%。

明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确保有人承担疾病监测报告、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任务。

(六)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

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到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国家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和农民缴费标准,提高保障水平。

(七)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让社会资金得以发挥其在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领域的巨大作用。

鼓励社会力量在乡、村两级兴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巩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范文

尽快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

农村公共卫生涵盖农村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等方面。当前,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普遍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因此,如何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已成为当前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被削弱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公共卫生通过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来实现。以“赤脚医生”为卫生员的卫生制度使农村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取初级卫生服务,保障了低收入水平的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同时有效地防范了农村公共卫生风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领域也逐步走向市场化—大部分村级卫生所私有化,部分乡镇卫生院被个人承包、出售或出租,农村卫生机构成了盈利组织;乡镇卫生院所获财政补助相对减少,农村医疗人员也不再吃“皇粮”,收入依赖于自己的医疗收费。由此,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受到了极大削弱,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失去了依赖。

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着较城市更为严峻的形势。相比之下,虽然城市人口也面临着社会公共卫生风险,但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一直集中在城市,社会医疗和救助制度建设的重点也在城市,城市人口享受着卫生服务的优先权。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民,却只享受了政府对卫生事业总投入的20%。当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问题一是缺乏可动员的资源,主要反映在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公共卫生设施落后以及农村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素质低下等方面;二是农村面临着急性传染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同时还面临着地方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威胁;三是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加大了传染性疾病控制的难度;四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破损。

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探索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少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江苏赣榆县破解农村合作医疗推广难问题的“赣榆模式”,因吸引了78万农民参合,参合率为95%,行政村覆盖率达100%而备受瞩目。目前,该县成功经验已被全国20个省区150多个县市推广。

赣榆县卫生局通过调研发现,受益是农民继续参合的直接动力,只有通过大病大受益、小病小受益、无病也受益的模式,才能增加农民的信任度。

于是,一种名叫“滚动筹资”的合作医疗新型收费模式诞生了。滚动筹资的概念是:农民在报销医药费用时,本着知情自愿的原则,用报销所得的费用向所在镇合管办预先缴纳该户次年参合资金的制度。也就是“先受益,后续保”。

赣榆县第一轮用8个月的时间滚筹农民参合资金830.59万元,占次年参合资金的80.9%。第二轮筹集 2006年参合资金743万元,占次年农民应缴资金的80.1%。第三轮筹资截至2006年8月已筹集2007年参合资金891万元,占次年农民应缴资金的76%。合作医疗实行零起 7 点报销,既保大病又保小病,不仅患大病的农民可以得到补偿,患小病的农民也能受益。为体现合作医疗无病也受益的优点,赣榆县又创造性地提出:只要参加了合作医疗,即使在一年中没有得病的农民,也可享受一次免费体检。2005,免费体检人次达到8.28万。

此外,赣榆县还对注射二类疫苗,甲、乙类传染病,参加妇幼保健的产妇正常住院分娩等进行补偿,有效地提高了人群免疫和健康水平,降低了有关免疫针对疾病和寄生虫病、地方病的发病率,提高了妇幼保健保偿参保率,降低了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畸残率。

“赣榆模式”的成功,被归功于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即镇村融为一体,卫生院院长成为村卫生室的实际法人,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药品统一管理。这样,把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一对潜在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基层卫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四项工作

综合各地的实践和经验,有专家认为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必须与农村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协调。这是因为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投入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和布局重新调整。而在此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确保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问题。

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应理顺管理体制。目前,许多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要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就必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

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核算体系。这样可以减少政府投入的不确定性,避免政府投入不足或产生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

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应与重建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相结合。借鉴健康管理的理念,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状况,从而减少对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的压力。(郑丽/中国经济周刊)

浅谈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中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尽管我国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值呈下降趋势,但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依然具有影响全局的地位。目前中国十三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系到全国70%人口的身心健康这一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快速推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医护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农村卫生发展仍然滞后。卫生意识淡薄、多种疾病高发、医疗条件缺乏以及医药卫生体制的不完善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广大农民的心头之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增加政府投入,减轻群众个人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是当前卫生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

要解决问题,需先对其形成有一定的了解。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发展长期滞后有以下原因:

1、农民的卫生观念比较淡薄,对生活习惯不够重视,加之农村建设欠缺规划,卫生环境不容乐观。由此造成一些传染性强、容易集中爆发的疾病的滋生和蔓延。

2、资金不足,医疗卫生建设水平较低,中西部某些省份的农村还缺乏基本医疗条件,农民看病难。

3、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无法承担高价的医疗费用,因而不能及时接受必要的医治。同时,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几率也呈上升趋势。

4、医疗保障还不到位,患病的农民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和支持。

5、制度尚不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和专项资金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引 8 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规范途径也没得到确立。

有鉴于此,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采取积极有效的行政作为。

一、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产生及传播。一方面要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的宣传,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教育。

二、由政府主导,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民的就医条件。既要支持基础设施的配备,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要大力加强适宜人才的培养和卫生队伍的建设,继续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系列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另外,还应积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加强应用医学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同时,还要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加强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

三、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农民就医提供有效到位的保障。这既要求政府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国家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和农民缴费标准,提高保障水平;同时也要求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如鼓励社会力量在乡、村两级兴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等,让社会资金得以发挥其在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领域的巨大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如今成为百姓关注焦点的当属健康问题。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系到九亿农民的切身利益。新的发展时期里,在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一步!(钟秀云)

下载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近年来多个地区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世界各地均有蔓延趋势的艾滋病毒、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目前全球正在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给我们......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XX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近年来多个地区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世界各地均有蔓延趋势的艾滋病毒、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目前全球正......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XX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近年来多个地区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世界各地均有蔓延趋势的艾滋病毒、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目前全球正在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

    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思考心得(五篇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构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四大体系之一,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供血等。我......

    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调研

    一般理解公共卫生体系应包括为所有人服务的卫生设施、卫生系统以及卫生人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通常包含几个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

    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参考)

    2篇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参考)篇一按照区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在第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先后深入到政府相关部门及部分区......

    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在第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先后深入到政府相关部门及部分区、乡镇、街村的医疗和防疫保健单位,通过听取汇报......

    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载体,是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