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1:3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祁阳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祁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年9月12日)

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快速衔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业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市场化,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城镇的紧密联系,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就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作了详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强烈地感到,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加快发展。

一、现状及问题

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总体来讲是:设施滞后,流通偏少,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流通量大、农产品的流通额相对较少。我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国有、私营、个体粮食收储网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各镇,约有100多个,拥有仓容120栋、仓容22万吨,粮食加工企业80家,年加工能力30多万吨。其中骨干企业5家,分别是天龙米业、银利来米业、金浩植物油、湘妹食品4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和神怡米业1家农业产业化市级粮食龙头企业。虽然,我县收储网点多,加工能力强。但是,粮食收储设施陈旧,大部分仓房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上漏下潮,墙体开裂等现象严重,特别是原国有粮食企业仓房设施由于改制后管理不善,维修不到位,损坏和损失比较严重。另外,粮食市场建设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未建立县级粮食批发市场与我县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极不协调。农产品绝大部分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加上农业产业的分散性经营,缺乏上档次、上规模的产业带,因此难以形成规模农业、拳头产品,1

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形成优势,市场的占有额相对较少。农产品的流通由于缺乏规模,缺少市场信息,缺少品牌,而直接导致外销额下降,流通额较少。

(二)道路、信息已不能满足流通体系的发展要求。我县的道路就大的方面来看有322国道、S320线、衡枣高速公路、湘桂铁路以及湘江河运,就小的方面来看乡村公路阡陌纵横,可谓相对发达。但是,就公路质量上来看,已严重不合时宜。除去2003年以来,修建了一些高质量的水泥、柏油外路面,其余都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沙石路,路基较窄,路面早已破烂不堪,还有少数村的公路一遇下雨根本不能出行。同时,全县961个行政村,已通畅的村为258个,占总数的37.2%,差距很大,虽然县委、县政府也曾下决心改变现状,但是由于缺少人力和财力的支持,收效并不明显。信息方面,到2005年底,我县电话用户达到1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2万户,因特网注册用户6200户,其中宽带用户5319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镇镇通宽带”。全县光纤总长度达4049芯公里,实际出口宽带具备1500兆的能力,县内传输能力达10G,标志着我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互联网信息方面相对滞后,除了镇中心开通了互联网外,全县95%的村均未开通互联网。这样对农民了解市场信息、发展规模农业、学习农业科技形成了一大障碍,对于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极为不利。

(三)农村市场体系很不完善,难以成为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县有各类形物资交易市场70个,总占地面积3167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3672平方米,总营业面积188663平方米,投资总额达4165万元,市场年交易额约20亿元。市场管理人员总数552人,市场经营户数4800余户,市场从业人员18000余人。但是,相对上规模的物流市场没有几个,其余都是些跳蚤市场,规模不大,功能不全,基础设施落

后,已难以适应当前流通的发展需要。农产品交易也仅仅停留在小买小卖的规模档次,短期内难以形成上规模的物流中心。

二、形成的原因

造成我县目前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迟缓、功能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邮电、市场、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偏少。长期以来,政府对邮电、市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偏少,造成相关基础设施陈旧,难以适应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需要,致使农民在信息上、市场载体、贷物流通等各个方面与外界联系甚少,不了解外面的市场需求。因此,他们在农业产业发展上、规模上和质量要求上与市场割裂开来,使自己的粮食、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直接导致流通偏少。

(二)农民的市场观念不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我县绝大多数农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对未来的农业发展前景缺乏前瞻性和战略眼光,因此,长期以来只停留在传统的农业产业,缺乏特色产品。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他们的粮食和农产品就会缺少市场,常常增产而不增收,产品往往质量较差而卖不出去。这样就造成了农产品的流通变难。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在政策上不够重视,没有花大力气去调查思考相关问题,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这在无形中制约了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

三、建议和对策

(一)优化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实践证明,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流通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市场经济是遵循一定规律进行的。哪里市场环境好,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物资、人才就往哪里流动,那里的流通体系就越发达,经济发展就快;相反,哪里的市场环境不好,当地的产品与外界流通交易就越少,经济发展就会相对滞后。因此,市场环境的好与差、流通的快与慢与当地发展的快慢息息相关。优化

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就会给商品流通创造更好的平台,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善市场投资环境,加大市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凝聚力、拉动力、竞争力,使农村市场真正成为农村粮食、农产品的集散中心,真正起到港口、码头作用,促进整个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衔接,为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搭上了桥梁和通道,使传统农产品生产和市场之间有了快速有效的流通和连接,从而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与现代开放的市场之间的壁垒,使小生产和大市场形成有效的对接,促进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切实解决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买难”、“卖难”问题。一是要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的政策文件。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立足职能,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经纪人联系制度,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商发展大计。三是要大力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扩大其队伍规模,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管理。对农村经纪人实行信用管理和资质评价,进一步规范农村经纪人的经营行为。

(三)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加大与流通紧密相联系的邮电、市场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在市场改造和公路建设上要加大力度。要借助我县农村现有市场体系,进一步加强各市场的改造,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在条件允许的中心村都要修建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中心,聚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搞活流通本地的优势资源,以达到带动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在公路建设方面,要紧紧依托当前农村公路大会战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功能,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充分用足、用活“一事一议”资金,拓宽硬化我县现有公路网络,加速村村通公路建设步伐,确保农产品和其它生产资料的顺利出入,构筑我县便宜、发达的交通网络,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品牌农业,带动物业流通。在传统农产品流通乏力、销售不畅的情况下,继续靠增加农产品和粮食的总量来支持农民增收已不是主要出路,应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根本性变化,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从而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产品质量,淘汰劣质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名牌农产品,以品牌农业来增加我镇农产品的知名度,以品牌农业来聚集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以品牌农产品来吸引商家的眼球,从而促进粮食和农产品的流通,带动当地农村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

四、重点建设项目

1、县级粮食批发市场;

2、粮食物流中心;

3、改扩建王俯坪市场;

4、建设“三南”路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

5、建设县城西区综合市场;

6、改建322国道祁阳城线公路;

7、祁阳至白水快速通道工程;

8、建设宽带网络村村通工程。

第二篇:关于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3

关于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今年7月 25 日至8月7日,经研室组织人员到县供销社、县商务局、县交通局、泷泊镇、五里牌、尚仁里等单位就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了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现状,对存在的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就如何发展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形成了初步的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我县辖15个乡镇场,195个行政村,总人口18.3万人。地貌以山地为主,大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是集双牌水库水淹区、林区于一身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09年,我县被列入了全省薄弱与空白县经营服务网络建设重点县。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1、交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共投资31260万元,建成农村公路909.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142个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通畅率达72%。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及客运班线通达日趋完善。全县拥有二级客运站1个,还建成了江村、茶林、五里牌、理家坪4个五级客运站。全县有县内班线32 条,农村客运班车95余车辆,乡镇班车通车率100%。195个行政村中有95个已达通班车,通达率达44%。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基本形成。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运输难、行路难”的局面大为改观,过去农民靠“肩扛手提” 等方式 出行、赶集已退出历史舞台,初步构建起农村交通运输网 1

络,为农村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物流网络建设有所发展。我县非常重视物流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农资配送、“万村千乡”等惠民工程。截至2011年7月底,我县引进配送企业家,注册资金达到万元;共建成标准化乡镇农家店251家,村级农家店家;其中日用品店185家,农资店66家,新增加营业面积11540平方米。标准化农家店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村级覆盖率达到了75%。农资、日用品配送率分别达到60%和40%,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开展有序,全县已有42个“家电下乡” 销售网点通过备案审核,其中县城17个,乡镇25个,有效地延伸了家电销售配送网络,初步形成了以承办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农业重点乡镇村组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购买放心而价实的农资商品。

3、农副产品流通日趋顺畅。农村的主要产出是农副产品,农民的重要增收点来自农副产品。建设农副产品流通平台是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对全县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全面规划调整,投入万元,对江村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梧江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北竹木批发市场进行了改扩建。2010年又申报新建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是:城北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村农产品批发市场、何家洞紫金山农产品批发市场、理家坪农产品批发市场、麻江洪水岭农产品批发市场、尚仁里农产品批发市场。供销社等相关部门积极指导群众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抱团优势,做到资源、信息共享,促使农副产品的销售量和销售率大幅提升。据统计,2010年入社农户比同等条件未入社农户的农副产品销售率高出个

百分点,人均收入高出元。积极推行“农超对接”,引导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与超市根据市场需求签订购销意向协议,减少了中间环节,有效缓解了农民“卖难”的问题。通过建设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和“农超对接”等三大流通平台,我县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农副产品流通日益顺畅。

二、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它发达县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运营、监管权责不明。农村物流发展涉及到供销、商务、农业、发改等多个部门,由于体制性原因,各个部门沟通不畅,各自为政,出现了管运营的没管好运营,管监管的又插手运营的状况,造成“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目前,全县个农资店,既有供销系统的,又有农业系统的,各自发展,不成体系,导致农资销售非常混乱,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影响 了农村物流的健康发展。

2、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强,鲜活量多,不易储藏运输,这就对农村物流交通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属山岭重丘地带,群众居住分散,大部分山区建制村通畅公路只通到了村中心地带,许多村民小组群众离公路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没有普遍受益,交通极为不便,导致运输成本偏高。阳明山、何家洞等地的特色农产品要打入县城市场,只能通过高价运输,剔除运输成本后,价格优势不复存在,获利甚微。商品配送成本高配送率低,日常消费品一个季度才配送一次。

3、经营业态十分粗糙。由于没有全盘规划,导致网点分布不合理,偏远山区根本没有涉及。传统流通方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农村超市、农资店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全县连锁店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连锁,统一了店名和标识,但在具体经营运作方面远远未达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规范化标准,没有形成集团优势,导致市场占有率低。另外,市场监管鞭长莫及,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监管空白地带,农村购物难、购放心物更难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4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县内目前还没有一家农资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商品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设施与设备严重不足。现有的三个农产品经营市场,规模小,档次低,仍然是简易市场或露天市场,更没有电子信息发布系统、冷藏设施,停车场地更是严重不足。面向农村的日用品配送中心也只有2个,仓储设备简陋,仅有两三台车辆运营,采取简单的点对点配送方式。

三、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发展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搞活流通、扩大农村消费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此,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供销、商务、财政、发改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同时,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运营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职责,理顺管

理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为顺利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科学编制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编制好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明确实施步骤,具化建设措施。根据群众消费习惯和聚居情况合理布局农资、日用消费品连锁店、农产品交易市场,争取在3-5年内建成覆盖全县的商品流通体系,真正解决农民“卖难、买难”问题。

3、出台扶持政策。将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向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倾斜。实行多渠道筹资,鼓励、支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活动。

4、夯实基础设施。一是加快配送中心、仓储设施建设,在县城建好一个高标准的农资配送中心、1 个日用品配送中心,建好1个平方米以上的农资仓储库。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各基层政府要着手建立为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的农网;为农民、基层的信息服务站、市场需求者之间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建成日用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信息共享平台。三是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等工程建设,对农村现有零售商业网点进行改造、提升和优化,完善质量回访制度。四是加大改造、新建乡镇农贸市场力度,提升乡镇农贸市场的档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5、优化流通环境。一是加大农村市场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净化市场环境。加强农资、食品、家电等市场的监管,充分发挥

监管部门的积极作用,质监、农业、工商、卫生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不定期开展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坑农害农案件,规范农村市场经营秩序。二是塑造样板店,每年对全县经营的连锁店面进行一次考核评比,比质量、比服务、比销售额、比店面整洁,拿出部分资金予以表奖,达到宣传、带动、赶超的效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三是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利用县职业技术学校资源,组织开办物流专业培训班, 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满足农村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促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人类与各种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要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赢得胜利,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XX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考验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使得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经济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对顺利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人口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投资健康,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多数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卫生服务和及时的医疗救助,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当前有许多农户有病了只能是“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非常突出,人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经济发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城市医疗投入比例也不平衡,1998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近乎瘫痪。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外面有学历、有技术的不愿来,内部技术成熟的又要走,现在不少乡镇卫生院,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4]

。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资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政府社会救助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疗救济,医疗救助资金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XX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较低,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要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也可以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将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成人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再回乡镇卫生院工作。还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代理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

——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推行医疗卫生管理的网络化。要建立医疗知识网络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和农村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加了医疗卫生知识,而且还增强了预防的意识。使得科学的知识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的传播,而且对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贫困的地区,政府应该出资建立这一网络服务系统。现在微机管理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因而同样可提高乡镇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保证给予农民最佳的药物治疗,尽可能减少农民在看病、取药等方面的不便,使农民了解所开药的基本效能以及医疗服务的各项费用,方便了农民看病治病,增强了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5]

。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过去在农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卫生服务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制度解体了,因而要因地制宜地搞好试点工作,探索出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健全的合作医疗制度,他们无力承担疾病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全面的、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农民的重大疾病上,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因此,要坚持重大疾病保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更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四篇: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人类与各种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要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赢得胜利,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2003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考验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使得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 有利于经济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对顺利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人口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投资健康,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多数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卫生服务和及时的医疗救助,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当前有许多农户有病了只能是“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非常突出,人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经济发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 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城市医疗投入比例也不平衡,1998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近乎瘫痪。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 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外面有学历、有技术的不愿来,内部技术成熟的又要走,现在不少乡镇卫生院,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 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 [4]。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 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资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政府社会救助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疗救济,医疗救助资金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2004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较低,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要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也可以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机制,将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成人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再回乡镇卫生院工作。还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 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 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代理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

—— 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推行医疗卫生管理的网络化。要建立医疗知识网络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和农村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加了医疗卫生知识,而且还增强了预防的意识。使得科学的知识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的传播,而且对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贫困的地区,政府应该出资建立这一网络服务系统。现在微机管理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因而同样可提高乡镇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保证给予农民最佳的药物治疗,尽可能减少农民在看病、取药等方面的不便,使农民了解所开药的基本效能以及医疗服务的各项费用,方便了农民看病治病,增强了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 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5]。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过去在农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卫生服务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制度解体了,因而要因地制宜地搞好试点工作,探索出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健全的合作医疗制度,他们无力承担疾病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全面的、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农民的重大疾病上,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因此,要坚持重大疾病保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更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五篇: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为在流通领域贯彻党在农村的“三农”政策,扩大农村内需,方便农牧民消费和农产品销售,从今年5月下旬开始,我们深入到扎鲁特旗、开鲁县、科尔沁区,就**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下面就**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提出报告如下:

一、**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市目前有8个旗县市区和**经济开发区,2005年总人口310.92万,其中农牧民223.9万,乡镇苏木165个,嘎查村275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8个,农贸市场17个,集贸市场105个。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89元,比2001年的2067元增加了822元。自1999年哲里木盟撤盟设立地级**市以来,随着“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市农村流通体系市场建设逐步完善,农村牧区流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农牧民的消费环境和观念有了很大改善,过去农牧民“买难、卖难”的问题,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已得到基本解决。[找文章到大☆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扩大了农村的消费和需求。农村商业新型业态发展较快,小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在我市乡镇地域内较为普及,每一个乡镇、苏木、村、嘎查都建起了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商店、售货点,其中多数以私营为主,经营业态多种多样,非紧密型的农牧区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农牧民的日用品基本上从本村都可以买到,农资产品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也可以买到。

(二)农牧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经过农村消费结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的日常消费过去主要集中在吃、用两大方面,随着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的成熟和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农牧民消费也从过去的吃喝穿戴的满足,转变到对扩大再生产和教育、文化的需求,用于改善居住条件、购置家具设备和文化教育卫生方面的消费都有所增加,从过去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到现在的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品位提升。(三)农牧区流通市场的不断发展。农牧民生产的农畜产品可以便捷地通过各种交易形式出售,如主产地的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流通经济人的订单农业、合同收购,以及农牧民通过集贸市场自己交易、小商贩上门收购等多种形式都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卖难的问题。**市农牧区现有的流通市场形成主要方式,一是自发形成的集贸市场,它是由农牧民自发组织、以乡镇、苏木为集中地,例如开鲁麦新镇的农贸市场,库伦扣河子集贸市场等,都是以镇政府所在地为集中地,辐射周围。据不完全统计农牧区集贸市场达到 105 个,基本覆盖了各个乡镇、苏木。二是地方政府有意培养的有特色的农畜产品市场,如科尔沁区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市场,开鲁的蔬菜批发市场,经过当地政府和商务部门的培育和扩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著。目前**市农牧区集贸市场有以下特点,一是交易方式多种多样,有批发,有零售,有易货等,在支付方式上也基本上以对手交易为主,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二是交易时间以定期为主,农牧民自发性的集贸市场交易日期是定期的,即固定在单双号开市,或每隔3天、5天进行交易。三是交易量季节性强,瓜果、蔬菜的大批量交易集中在夏季,牛、羊等牲畜交易集中在秋季(其中育肥牛常年交易),交易集中期的交易量占市场全年交易量的70%以上。过去农牧民买难、卖难的问题,随着农村流通领域消费网点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得到了初步解决。(四)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形成合力。随着中央连续就农村问题发出“中央一号”文件 ,“三农”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我市把解决“三农 ”、“三 牧”问题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开鲁县委政府提出了工业富县、商贸活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市商务局、发改委、财政局、农牧业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供销社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有关部门印发的《关子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政策法规。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近年来,**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不断涌现,各乡镇、旗县立足本地优势,把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通过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达到扶持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标。科尔沁牛业公司、蒙牛乳业公司的发展带动了育肥牛业和奶牛业的发展,金锣集团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带动了养猪业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效解决了大宗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三是发挥具有资源优势的农畜产品市场的带动作用。我市围绕优势农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发挥市场信息相对灵敏的优势,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等及时传递给农牧民,组织开展农畜产品购销,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例如开鲁县红干椒市场,就是依托当地优势农业红干椒的种植优势,针对农户缺乏市场信息,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受到多方限制的现实,建立起以开鲁道德红干椒市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年吞吐量达到近1亿公斤的红干椒交易市场,由此带动了**、赤峰和辽宁、吉林等周边地区的红干椒到开鲁县交易,提高了其知名度,推动了开鲁县红干椒产业化经营和区域特色经济的长足发展。四是积极引导农村流通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协会的发展。农村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迅速兴起,方兴未艾,它适应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需求,利用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灵通、服务优良,信誉好等优势,在生产厂商和农村之间筑起沟通的桥梁,我们把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

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抓,通过整合生产、流通、服务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农牧民经济人8000多人,主要经营瓜果、蔬菜、杂粮、药材、牲畜、皮毛、水产品、农机配件、农资产品等,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多年来,农民由于信息闭塞,对于市场的需求不太了解,农产品产量高,收益反而小的现象时常发生,农村流通经纪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被动局面。一是经纪人可以及时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二是农产品订单,合同销售,解决了销路问题。三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农民减少了运费开支,降低了生产成本,确保农民增收。在农村市场流通中,经纪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买难、卖难和农民增收滞缓问题。如开鲁县的农民红干椒协会、蔬菜协会和科左中旗的葵花仁协会等在连接产销、活化流通、推进农村产业化和促进农牧民增收方面都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农牧区流通网络虽然已初步形成,但与经济和市场发展,农牧民需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

1、农村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流通领域是我国率先改革开放的领域,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商业网点的改造升级已经跟上了现代流通业的发展需求,甚至存在投资过剩的问题。但是农村市场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几乎没有基础设施的投入。原因在于: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农村流通领域停止了投入;二是投资者追求高回报,对投资农村市场没兴趣。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流通市场的环境改善缓慢、交易手段落后、信息不灵,影响了农村流通网络的深入发展。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农畜产品不能调节季节性销售,加上加工能力不足,影响了产业化的形成和农畜产品的升值,农牧民增收缓慢。如开鲁县红干椒交易市场,由于缺少财政投入和支持,社会资本由于投资汇报率低也不敢进行大规模投资,至使市场的软硬件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缺少支持农牧区流通网络发展的融资渠道。据我们的调查,在农牧区市场的发展中,都存在着资金的困扰。主要原因:一是原有的商业银行网络在收缩,现在工商、建设、中国银行在农村没有网点,农业银行也逐步从农村收缩撤出;是信用社布点少,资金不足,放贷办理时间长,不能适应农村流通业的发展需求。由于资金市场的缺位,民间的“钱庄”黑市盛行,大部分流通经纪人在急需资金时不得不借“高利贷”,抬款以应急用。借“高利贷”的流通经纪人又压低收购价,打压农民利益,以保证他们自身的利润空间,这也是造成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农牧区流通经纪人和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对资金问题反映最强烈,也是制约他们发展的首要问题。

3、农牧区流通经纪人、经济合作组织还有待加强引导和规范。当前农牧民流通经纪人队伍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虽然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一是政府信息引导不够,农畜产品资源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部分农畜产品仍不能顺畅卖掉,形成积压和价格损失;二是部分偏远地区的农畜产品习惯于经纪人上门收购,由于经纪人不足或经纪人资金不足,使农畜产品错过最佳销货期,加上农畜产品不好储存,造成了损失;三是流通经纪人、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目前经纪人大都是各自经营,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也很小,尚不能承担农畜产品市场与大企业的链接作用,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发展壮大的推动不足。四是部分经纪人和经济合作组织不能够守法经营,还不同存在着向农村倾销过期食品、劣质价高商品等坑农害农行为。

4、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软硬件档次低、管理水平差。**市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大部分起点低,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也大部分停留在卖摊位、出租摊位和收费的水平上,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还基本处于自发的阶段上。如:**市白音太来果菜批发市场,占地8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达1.8亿元,辐射**、赤峰、兴安盟等广大地区。但由于软硬件环境层次低,特别是管理水平差,已经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

三、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站在“执政为民,加快发展”的高度,以为“三农”服务的视角,采取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才能够达到促进农牧民增收,扩大农村内需,提高农牧民消费的目标。

(一)、健全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畅通销售渠道,使农产品能够卖的出、卖的好,促进农牧民增收。要抓住国家对农产品市场实施促进市场上规模、促进市场上档次的机遇,大力发展有资源特色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促进现有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质量和水平,提升农畜产品市场档次,扩大交易量,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打造品牌农畜产品市场。发展有资源特色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其宗旨就是以资源为依托,以特色创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辐射力,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即一个市场带动一片农牧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市有资源特色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都是依托当地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其生产条件较好,产品质量较优,产量大,生产地域相对集中,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经重点培育,能进一步提高市场知名度和辐射力,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特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主要有:

1、瓜果蔬菜交易市场:如:白音太来果蔬批发市场;开鲁蔬菜批发市场;开鲁道德红干椒批发市场。

2、粮食交易市场:如:**玉米批发市场,科尔沁区大林粮油批发市场。

3、牲畜交易市场:如: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舍伯吐牲畜交易市场。

4、其他各类综合农贸市场:如:三角公园农贸市场,金通农贸市场等。针对我市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软硬件档次低、管理水平差的实际,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促进现有农畜产品市场上档次,上规模,提高质量和管理水平上。首先要加强大型重点市场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对农牧业经济有拉动力的大型现代化的农畜产品市场。其次,要加强农畜产品市场的服务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把好市场准入关,提升市场档次;最后,要鼓励农畜产品市场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实施原

产地名牌战略,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名牌农畜产品,提高农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加大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和规模效应,增强农畜产品的竞争力。(二)、创建农村现代消费网络,促进工业品下乡,构筑便民消费平台。要抓住商务部在全国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战略机遇,用3—5年的时间,对现有农村商业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以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为龙头,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纽带,镇村两级农家店为基本单位的新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首先要选择信誉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百货店,采取鼓励措施,对其改造扩建,使其成为符合连锁要求的农家店。其次,对信誉好,实力强的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实施政策引导,鼓励其开拓农村市场,与农家店加盟,采用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的方式,创新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新网络、新模式。三是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鼓励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活跃农村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不同形式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提高农产品、食品安全性和流通效率,形成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和完善农村信贷体制,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加快,由于农村、农业、农民大都处于弱势的产业和地域,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牧区撤出,农村经济发展遇到了融资难的新挑战。因此,必须要以改革的思维建立完善农村信贷体系,为活跃农村经济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要改革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政策。现行的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政策是粮食市场封闭不放开的条件下的政策安排,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和市场化,其信贷政策也要做相应的改革调整。变现在的只向国有粮食企业贷款为同时向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贷款。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壮大经济实力,转换运行机制,通过改革使之成为方便农牧民贷款的功能健全,网络完善的农村现代金融机构。三是优化农村融资环境,打击地下钱庄和抬款等高利贷行为,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四)、积极发展农牧区流通经纪人队伍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要采取政策措施对经纪人队伍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予以支持和引导:一是要享受过去国有粮食企业享受的信贷政策,给他们创造公平的信贷环境;二是对从事为农牧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一些领域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优惠,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和起步阶段,让他们像农牧民免除农业税一样实实在在的得利,使他们在3-5年时间里有一个快速的发展。三是引导经纪人和各种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自己组织内部的收购储备金,吸收组织内的个人股。收购储备金主要用于农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节余缺。四是对在活跃农村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经纪人和经济合作组织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对少数不讲信誉、坑农害农的不法经纪人和经济合作组织予以取缔和打击。

下载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提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

    对农村刑事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对农村刑事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吴莹 农业人口、农业面积在我国一直居于首位,故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否,关系到......

    对残疾人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平湖市有残疾人3.1万人。到2007年底,持证残疾人有9800人。按残疾类别分:视力残疾占 13.57%;听力残疾占 33.96%;语言残疾占 1.06%;肢体残疾 占22.65......

    关于对我州互联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黄南州互联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姓名:绽少芳当前,网络作为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对经济社会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同时,网络作为新媒体,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

    农村住房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村住房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农民大量建造新住宅,新建的住宅“摊大饼”式不断向四周扩张,而位于......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冠华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在发展中的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我办对全县农村服务......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_现状_问题与政策建议

    探讨与争鸣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搞活农 村流通 , 繁荣农村市场 , 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 村消费 , 保持农业和......

    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范文大全]

    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转发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湘办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