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农区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惠农区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雷中仁
近年来,惠农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打造统筹城乡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三新工程”,通过产业化运作,各类流通中介组织蓬勃发展,农村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已逐步建立,基本实现农村供应充足、产销平稳。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按照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推算,全区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6亿元。
基本情况
(一)传统市场巩固完善,新型市场日渐成熟
1、传统农贸市场布局合理,功能设施水平不断完善。我区现有农贸市场8个,其中:城市农贸市场6个,所销农产品60%来自本区以外;农村集市2个,所销农产品以本区为主。农贸市场的大小、功能、布局与我区人口居住分布及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基本能够适应。近年来,先后对辖区内所有的露天农贸市场进行硬化,建设了农产品销售台,安装了简易大棚,增设了农残检测、冷藏保鲜、价格发布等功能。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将春晖市场、康乐市场、一矿批发市场交给私人承包管理,将其他市场交给了乡镇和街道管理,进一步保证了市场的日常经营秩序和各种执法监督工作的到位。
2、以农超对接为主的新型农产品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城乡超市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以肉、菜、蛋、奶、粮油为主的农产品也开始从农贸市场和粮油店逐步走进超市,近三年,我区销售农副产品标准化大型超市由原来的1家增加到4家。农超对接便利店达到13家。城市辖区有一定规模的小区都设有农产品便利店,连锁经营已成为发展趋势。
3、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广阔市场。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和农产品结构,确立了以脱水蔬菜、枸杞、奶牛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建成脱水菜加工企业70多家,年产能力达到1万吨;建成枸杞加工企业2个,高标准奶牛养殖园区19个,牛羊肉加工企业1个,生
猪屠宰厂1个。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进中粮集团,建成了4.8万亩番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3万亩脱水蔬菜基地、7万亩优质枸杞基地以及存栏2万头的优质奶产业基地。同时,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吸收会员3675人,带动辐射农户5937户,形成资产达到1236万元,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遍布乡村的农资店、农家店是农村供应的主渠道。
我区从2007年开始,分别由中农金合和中邮物流,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资店、农家店等,目前共设立农资店、农家店146家,其中:农资店77家、农家店69家,组建了3个配送中心,5个直营网点,245个连锁网点,形成区域内上联农资生产企业、中联配送中心、下联零售终端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售价、统一标示、统一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直营店统一核算”农资经营网络,取代了农村原有的“小卖部”、“窗口店”,覆盖了我区所有的乡村,成为农村生产生活必须品供应的主渠道。
(三)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我区种植业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蔬菜、瓜类、番茄等。2009年,粮食作物面积达到
1.8万公顷,其中,夏粮面积0.9万公顷,产量5.7万吨;秋粮面积0.5万公顷,产量3.8万吨。小麦除农民自食外,其余部分都被本区及周边的面粉加工厂收购加工;秋粮都被外来粮贩上门收购。蔬菜面积为0.37万公顷,主要以脱水菜和设施菜为主,脱水菜产量15万吨,均被本区的脱水菜加工企业收购,经过加工后销往外地,部分销往国外;设施菜主要销往我区各农贸市场和超市;瓜类面积达到70公顷,以西瓜和温室瓜为主,主要在本地市场销售;番茄面积4.8万亩,由中粮集团自行加工,销往国外。畜产品主要以牛奶为主,奶牛均以园区形式集中养殖,年产鲜奶2.4万吨,主要销往蒙牛和夏进两大知名企业;猪、牛、羊、禽年出栏数分别为1.17万头、1.6万头、10.7万只、98.6万只,主要销往本区及周边屠宰场。林产品以枸杞为主,年产干果7200吨,主要以我区现有的2个枸杞加工企业、3家枸杞合作社及贩运大户为依托,销往成都、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
(四)政策措施到位,法制保障健全。积极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拉动农村浪费。截至2009年底,共设立下乡产品销售网点19个,销售各类
下乡家电产品3909台,销售额605万元,直接补贴费54万元;农户购买汽车、摩托车741辆,销售额1092万元,直接补贴费109万元。今年以来,国家扩大了补贴对象范围、提高了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在此新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内实行了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现金直补政策,进一步简化了补贴兑付程序,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购买积极性,拉动了下乡产品的销售量。2010年元月份以来,全区销售各类下乡家电产品1981台,销售额288万元,申报补贴1069台,直接补贴费32万元;购买汽车、摩托车159辆,兑付补贴23.7万元,家电销售数量接近上年的一半。积极组织农牧、商务、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主动开展农产品食品安全、农资打假活动,严把生产、流通和使用3个关口。2009年,共开展专项检查51次,出动执法人员368人次,共办理各类案件19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万余元,严厉打击了违法行为,净化了农村流通市场。
加快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积极探索农资经营主体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完善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农资市场巡查等五项制度建设,将农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落实到工商所,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工商、公安、农牧、质监等部门之间农资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形成疏而不漏、监管有力的网络。
(二)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三新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城市连锁超市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发展农家店,完善农村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以城市连锁企业和超市为龙头,与各农家店签订加盟协议,形成“捆绑式”利益共同体,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实行货物配送,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商品质量。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系统、安全系统和可追溯系统建设,重点做好春晖市场改造和静安市场的建设,积极开展“农超”、“林超”、“粮超”等对接活动,运用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农村流通网络,完善农副产品购销体系。
(三)优化农产品市场网络,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以陆路口岸为平台,以城区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城乡各专业产地
市场为核心,以各类农产品经销商队伍为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为辅助、供应出口为补充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四)完善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推进市场管理现代化。推广“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模式,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分级检验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五)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农产品出口。积极推进以脱水菜、奶牛、有机枸杞等为主的三大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打造品牌,适时组织参加各类出口商品交易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对外出口的新格局,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
(六)发挥农村中介组织作用,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发挥各级供销合作社的作用,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支持其在农村建立以农产品产销为纽带的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商会。
(作者单位:惠农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
第二篇:商贸流通体系
商贸流通体系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商贸流通业及商品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效益的引导性力量,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反映。
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商贸流通方式不断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等新的上规模的流通业态方式不断涌现。二是商贸流通结构逐步优化。由大型超市、各类市场、配送中心及社区便利店、标准化农家店等多层级的流通结构基本形成。三是商贸流通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外资商贸企业,如沃尔玛,国内知名商业零售企业,如新一佳、步步高、家润多等,本地较大规模的企业,如金太阳、新一村、一家乐等实力明显增强。四是乡村流通网络初见成效。从2005年开始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在全市确定龙头承办企业9家,建设标准化农家店1548家,覆盖了全市所有的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
(一)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有待深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是人们比较认可的现代流通方式。物流配送业局限于初级的仓储和运输功能上,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电子商务在流通业的支撑作用不强,目前亚洲最大的网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网的日成交量达到6亿元。我市的电子商务还处于最初级阶段,也有部分网上交易,但总量极小。
(三)流通企业拓展市场的能力不强。
(四)商品配送设施建设及双向流通渠道滞后。一方面传统的批发业不断萎缩,另一方面新的商品配送体系没有构建起来,一是零售商品下乡难;二是农副产品进城难,即双向流通的问题。零售商品下乡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批发模式,农副产品进城则主要按照“产地收购—产地市场集散—销地市场集散—城乡商贩零售”的路径进行现货交易,处于原始的基础流通状态。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模式、网上交易、代理交易、拍卖等现代化流通手段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二、建议及对策
(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
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内涵和意义,从“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需要出发,建立行政管理体系。高标准制订好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重要商品、大型网点、主要行业的依法管理。
(二)推进新兴零售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健全流通网络体系。
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会展中心、购物中心、专卖店、折扣店、仓储式商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资源整合。
(三)大力发展现代批发业,提高流通企业采购、配送、营销能力。
引进现代新型批发方式。如会展批发、拍卖批发、网络批发、配送批发、期货贸易等;推动内贸和外贸企业之间的重组,吸引更多的全国性的流通企业来我市设立采购中心或总部,推介益阳名特优新工农业产品;努力培育流通领域的商业品牌;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
(四)加快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形成通畅的双向流通渠道。
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扶持流通企业改善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发展各类协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代理商,批
发商等农业经纪人组织;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村流通组织的建设与改造,使农村流通业适应消费变化。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13日在北京表示,将按照繁荣市场、便利消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标,全面系统地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当前商贸流通体系经营规模小、营销网络散、市场秩序乱、经济效益差、现代化水平低。推进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要从批发和零售两个环节出发,降低经营成本,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都能从中受益。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要把握四个重点方面。农副产品的流通体系要解决农产品小生产和大市场这个矛盾、要降低农副产品的流通成本;消费工业品的流通体系要面向内外贸两个市场;生产资料流通体系要实现代理和加工配送,并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市场实现现货和期货市场对接;餐饮与服务业流通体系要充分满足大众的消费。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日前在上海、无锡等地调研内贸工作时表示,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是启动内需的重要工作,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商业经营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要鼓励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发展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同时也要加强监管,规范网络购物。陈德铭还表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流通领域的加工增值能力,通过细化分工,帮助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通过延伸服务链条,发展壮大流通业。
第三篇:安仁县商贸流通体系情况分析
安仁县商贸流通体系情况分析
何文华
为全面掌握安仁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准确情况,2012年3月中旬,安仁县统计局、商务局、财政局、发改局、供销社、农办、县市场服务中心及成虎商联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和企业,采用看现场、访群众、听汇报、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重点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安仁县地处湘东南,县域面积1462平方公里,辖6镇15乡,217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3.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以来,安仁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财政、商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安仁县商务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的各项举措,创先争优、开拓创新、努力进取,全县商贸流通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繁荣有序,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全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2011年安仁县建成和改造农家店90家,其中日用品农家店70家(乡级店6家,村级店64家),农资店20家,新增营业面积5580平方米,新增就业人员235人,新增销售收入1009万元,实现利税55万元。目前我县累计建设和改造农家店350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的建设,给全县农村消费市场带来了以下四个变化:一是改变了农民的购物环境,过去像黑屋子一样的商店如今变成了象城市一样干净亮堂的连锁店,激发了消费热情;二是净化了农村市场。农村市场经营主体组织化、规模化,经营行为规范化,从根本上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市场的通道,农民消费更加方便、实惠和安全;三是增加了收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引入农村,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保证了商品供应质量,提高了的农民收入水平;四是树立了政府形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是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开拓了广阔的农村市场,解决了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难题,是惠及民生的好事、实事;五是承办企业得到了发展。2011年,成虎商联实现营业额 1.2亿元,上交利税500万元,实现利润36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2%,25%,48%,成虎商联通过承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成为安仁、永兴、茶陵、炎陵、衡东等周边县最大的日用品配送企业。最可喜的是,3月22日,已成功取得了株洲市茶陵县学生营养配送工程3200万元,而且正在争取安仁县和宜章县学生营养配送工程。仅此一项,全年可扩大营业额8200万元。
安仁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认识到位,思路明确。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农家店改造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新型的农村市场网络,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逐步提高农民消费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我局首先认真组织承办企业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真正意义,并组织专人深入各乡、镇调查研究,摸清我县农村市场流通网点的现状和问题,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工作任务和重点。其次,县商务局领导多次向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作了汇报,取得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作为安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三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首先是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加盟店的选择上,县商务局根据所在乡村的交通状况和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农牧民人均收入、消费水平来确定加盟店的规模;其次是注重实地考察。选择符合条件商店,以及自愿加盟和积极主动的业主,并做好选址规划;想方设法从人、财、物等方面为推进这一工程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一年来,县商务局组织由局长带队抽调多名干部到各乡镇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三是改变方式,狠抓落实。按照省、市商务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县商务局狠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了早计划、早部署。首先是按照省商务厅和市商务局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全县今年深入推进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方案,将2011年农家农资店建设和改造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
实到承办单位;其次是督促承办企业按照《农家店建设和改造标准》对农家店立即着手改造,与农家店签订配送协议,实施配送;第三是组织由分管副局长带队的工作组到各承办企业检查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第四是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和改造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进度都有信息,总结新做法,推广好经验;第五是主动协调县财政局到各乡镇进行实地,验收通过的农家店将资料上传信息上报,不合格的农家店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后再验收。四是更新理念,加强配送。树立“企业得效益、农民得实惠”工作理念,创新摸底配送、选货配送、预约配送、委托配送等配送模式,确保农家农资店商品货真价实、及时供给。
(二)农产品市场以及流通体系建设情况。安仁县农贸市场共有21家(马路市场5家)。其中县城2家,其它乡镇19家。目前,全县建成的市场按投资来源主要分县办市场、外商投资市场和乡镇自办市场。县办市场主要包括红太阳商贸城、安平集贸市场、洋际市场、竹山市场、新洲市场,属于国有资产,由县市场服务中心管理。外商投资市场主要是安仁大市场和安平大市场,前者受政府委托由县市场服务中心管理,后者由安平镇管理。其余的全为乡镇自办(或联建开发)市场。全县大都是综合性市场,农副产品占70%以上,2011年市场全年交易额达10亿元,农产品全年交易总量30万吨,其中县城市场交易占50%以上。根据省、市商务部门的部署,安仁县制定了全县农产品市场以及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布局。规划布局的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远近结合,二改造与新建相统筹,三是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四是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结合。全县农产品市场以及流通体系市场建设具体规划。一是2012年将县城老城区五一南路占地约10000平方米(15亩)的红太阳商贸城进行标准化提质改造,拟投资2000万元,采取单体改造,对市场内部改造、挖潜为主,形成集聚效应。市场经营特色体现综合型市场的物种齐全和一站式购物的优势,把老城区商业中心建设成为安仁县县级商业中心。二是2012年—2013年将占地约为6600平方米(10亩)的安平综合市场进行“农改超”改造,拓展经营面积,拟投资1500万元,按商住连体开发形式建设,把该市场打造成为安仁县上半县乡镇最大商业贸易中心。以及对灵官、龙海、坪上、关王、牌楼等五个乡镇的马路市场进行规划建设,彻底改变我县“占路为市”的局面。三是征地35000平方米(50亩),采取招商引资形式,拟投资2亿元,2013—2014年新建一个城西蔬菜批发市场(八一中路,县人民医院对面)。连体建设一个商贸、仓储、物流、服装批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其中蔬菜市场建设重点要结合菜蓝子工程,抓好配送网点建设,与超市连锁形成购销网络体系。四是征地2000平方米(30亩),采取单一建设形式,多方筹资,拟投资5000万元,2014年新建一个水果专业市场(七一路以南),经营品种丰富齐全的新鲜水果,培养专业市场,满足本县乃至周边县市区对水果的需求。五是靠近县城的清溪镇、军山乡随着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一大批知名企业将进驻,外来人口日益增多,因此,拟准备投资两个亿的资金在这两个乡镇新建2个综合性农贸批发市场。六是拟征地2000平方米(30亩),投资2000万元,在中国食用菌百强乡镇的安仁县坪上乡建设一个食用菌批发市场,带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七是建设一个由安仁县兴达物流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人民币,占地128亩,以生活物资流通服务为主的兴达物流园,现在已签订合同,正在办理动工前各项手续。八是新建一个投资超过10亿元,占地100亩的涌流物流园,该项目已在我县工业园区落户,主要为满足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内发展外贸和加工贸易的企业,储存直接进出口的原料和商品。九是拟分别征地30亩和20亩,投资8000万元和6000万元,在军山乡和县城新建两个家电配送中心。分别由利必诚有限公司和安仁县联华电脑公司承办,两个项目的建成将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对家电下乡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全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方面
一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建设资金困难。配送中心因建设资金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利润率与财务内部收益率低,启动资金困难。二是农家店规范性亟待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有的标识牌已经脱落或者字迹模糊。农家店内部设施改造标准较低,货架少,管理水平较低。三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农家店商品信息不能按时与承办企业对接,商品不能及时有效配送。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县内农贸市场都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规模偏小,硬件设施简单、老化,严重制约了全县农产
品的流通,与安仁县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二是全县农贸市场建筑大都是敞开式,我县还没有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标准化农贸市场,更没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城内现有的红太阳农贸市场已不能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三是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进程缓慢,市场提质改造因资金等原因尚未正式启动。
三、全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今后工作建议
为做好安仁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调研组建议,按照省、市商务主管部门的部署,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创新方法,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效地推动全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向纵深方向开展,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方面
一是重点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争取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大力提高商品配送率,配送中心建设要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配送效率和辐射能力,提升农村商业现代化水平;二是建成和改造更多的农家店,使得连锁化农家店覆盖面增大,农家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商品配送能力增强,统一配送率超过60%以上;三是跟踪监督5年来已建设达标的“农家店”的改造提高,稳步推进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的推广和运用。不定期地组织检查农家店的商品配送及经营情况,促其逐步提高,稳步发展;四是扩大经营范围,提升农家店的服务功能。引导承办企业加强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市场化的方式引进新的经营门类,积极拓展农家店经营范围,扩大经营品种,增加服务项目;五是开展农家农资店信息化改造,提高农家店信息化水平。整合商务、银行、网络运营商的三方资源,突出改造效果,突出长效机制建设,遵循先乡镇店、后村级店的原则分步骤实施。
(二)农产品市场以及流通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编制城区网点发展规划,促进商贸流通有序发展。落实专项资金,协调相关部门,编制好商贸流通及城区网点发展规划,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开发城区各类商业资源,促进我县商贸流通实现健康、快捷、可持续发展,实现商贸流通和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规模适当,有效错位,协调互补的发展目标。二是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针对我县商贸流通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要采取政府注资,招商引资,民间投资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企业,做大做强我县商贸流通业。今年的重点是改造红太阳商贸城和安平集贸市场。组建一至两个大型流通企业。三是出台兴商政策。在资金、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投资商和网点建设的客商予以扶植。尽可能改善好我县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商贸流通业的良性发展。四是整合现有资源,促进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现有大型超市成虎商联、利必诚、生源百货、新和兴超市等企业为龙头,邀请各专项商品的总经销商参予,组成区域性、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鼓励生产资料企业,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农药、化肥、种子、建材等商品的配送中心。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工作,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新型的交易模式。五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改造进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是市民购买农副产品主要场所,也是农产品的主要聚散地,我县的农贸市场绝大部分均开业十年以上,基本上停留在原有的经营水平。由于县市场服务中心缺乏改造资金,县城红太阳商贸城综合管理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建议省、市财政、商务部门把安仁县红太阳商贸城和安平农贸市场纳入2012年改造计划,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在资金方面给予特殊关照,以能达到商务部农改超标准的规范要求。为安仁市民提供一个优雅、舒适的购物场所。
第四篇: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
宋茂华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我国农村流通设施面临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流通设施滞后、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流通设施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关键词】农村流通设施;现状;意义;对策
农村流通设施主要是指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农民消费品的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的各种基础设施,大致分为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农产品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设施、网络信息平台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流通设施现状
(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⑴农村普遍缺乏市场设施和仓储设施。农村缺乏超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业的储存场所,销售场所简陋,卫生条件不好。我国绝大部分农村没有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⑵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传统的农村公路建设,以集体投资为主。由于投资不足,路面质量较差,使用年限较短,影响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还表现在运输工具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箱式冷藏车数量极少,蔬菜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韩美贵等,2005)。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使用的花卉专用运输车辆的运送条件落后10~20年。⑶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缺乏。多数地方的农村网络建设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虽然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通路、通电话,但是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山区较多,通讯设施建设费用很高。农民收入低,承担不起高额的使用费。农村通讯、信息网络设施不足,使用费高严重制约着农村市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严重滞后
通过统计资料分析,农村流通类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社会所占比重不高。这与农村经济、人口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极其不对称。从有限的资料来看,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资金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偏低。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自2000年来,农村交通运输和仓储等流通设施在全社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所占比重通常情况下大约7%,最高年份的2003年也没有超过10%。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所占比重近年来呈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不足11%。
(三)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从农产品交易市场看,综合性市场多,产地专业性市场少,产地市场建设较为滞后。这有其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期,农产品供给处于短缺状况,产地市场建设未得到重视。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产品的供求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丰富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上下了较大功夫,而对产地市场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贸易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也不少。由于缺少大型的辐射力强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信息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明显不够。
长期以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田水利、种子工程等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领域,以及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的领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排除在外。产地批发市场具有社会效益明显的特征,应将其界定为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范围。
二、农村流通设施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广泛开展了有关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般认为,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需要的投资。基础设施资本只有当达到一定规模、档次和形成合理的结构时,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到制约作用(娄洪,200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活、生产两方面。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放在路、电、水、环境等公共设施和居住配套设施上。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主要抓好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等一批工程和项目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美国在全国兴建交通运输设施,为农产品提供方便快捷的商品流通条件。在欧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已经扩展到广大农村,村镇几乎都有高等级的公路与高速公路相联结,交通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商品流通;欧盟国家大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为农民提供交易场所;欧盟国家还建有发达的市场信息网络,这些都使欧盟国家间农产品贸易极其活跃。泰国通过建设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时地传递价格信息,对稳定发展农业和实现农民增收发挥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加强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建立了农产品缓冲储备,加强了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加强乡村公路网建设,改善农村运输条件,确保农产品及时地运往消费地(廖红丰等,200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越是贫困的地区,流通设施越滞后。农村流通设施是影响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运输等流通设施对市场交易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认为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专业化水平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流通设施的建设对市场交易成本发生重要影响。改善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农产品运输和农村消费品运输,对于解决农产品卖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流通设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农产品流通设施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是我国“米袋子”和“菜篮子”建设的头等大事。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分布具有广泛性,但是粮食产量主要集中在13个主产省份。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分析,占全国粮食总产量一半以上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8个省份提供,超过73%的粮食总产量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13个省份提供。粮食生产区域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与城镇化形成的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和东部沿海集中方向相反,粮食物流量不断扩大,东北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地区,东南沿海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入地区。据《中国物流年鉴》,2003~2005年跨省区粮食年物流量近1亿吨,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外运量约2650万吨,出口量1170万吨;黄淮海地区小麦外运量1060万吨,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流出量为1670万吨,玉米流入量800万吨;东南沿海地区粮食流入量4500万吨,进口量800万吨;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量900万吨。北粮南运的大格局对物流设施要求越来越高。
(三)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流通设施对现代产业支撑极其重要。以花卉为例,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是国内最大的花卉集散地,年交易额达10亿元。健全的流通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镇花卉交易中心建设面积达1.8万平方米,批发市场针对花卉产品的特点,配套有装卸区、临时储藏区等,花卉世界内主道路宽敞,周边的公路、航空、水运、铁路等交通设施完备。陈村花卉出口主要通过国通物流城,其投资达2.5亿元。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城乡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对农业的产出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吃好穿好,美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我国奶牛和花卉等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是农林牧渔业增长速度的4倍多。农业中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流通设施的要求更高。鲜奶、鲜花易腐,由于流通设施跟不上,极易造成损失,最终导致售价高,压抑消费,影响这些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扩大消费。现代农业对农产品运输及装卸搬运工具和仓储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鲜活农产品易腐烂、易受损伤,物流中对装卸和时间等要求极高,要求有配套的设施,包括储藏保鲜库、运输设备、专用货柜、专用码头、专用运输工具、装卸设备及其信息网络。如我国果品目前总储量约1200万吨,占果品总产量的20%左右,其中冷藏量大约800万吨,产地储量为销地储量的11倍多。
(四)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农民增收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数量多,规模小,卖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与农村流通设施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据资料,北京平谷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流通设施建设相对困难。该县镇罗营乡在国家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在山上种植几万亩果树,由于没有公路,大部分村的果品采摘和运输不得不依赖人背畜驮(昌忠泽,2006)。这种生产和流通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极其低下,无法依赖扩大规模实现增收。
农村流通设施影响农民交易效率和增收的长效机制。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绿色通道”的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五纵两横”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在“绿色通道”内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予以降低或免收通行费,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降低农产品销售的人工成本,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完善农村流通设施是保证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主要应在投资渠道多元化,分市场类别、有序推进建设步伐等方面下工夫。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尽管形成连结居民点、生产地和市场的道路网络;加强农村仓储设施建设,除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外,还应加强蔬菜等保鲜性要求比较高的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此,迫切需要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主导和制定有效政策的作用。
(一)应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市场化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地形地貌复杂,基础条件差,建设流通设施难度大,投资多,回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高,农村融资困难,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因此,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应主要由政府承担。
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投资所需资金多,依赖市场力量,必然是投资不足。位于广州的华南粮食交易中心,通过建设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交易中心、加工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及粮食专用码头,实现从运输、仓储、加工、检测、交易、集散、配送的粮食物流一条龙运作,可以实现粮食年交易量达2000万吨,这个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共计投资了约23亿元。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城乡统筹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建设范围,充实建设内容,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中用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比例。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对重要的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列入各级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二)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对零售市场,尤其是农村农产品零售市场,当前的重点是加强水电系统、道路、场地设施等基础硬件的改造建设。加大力度规范和整合城市农产品集贸市场,在大中型城市基本消除露天摊挡式集贸市场。在条件成熟的大中城市,有条件地进行“农改超”试点。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三)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农产品现货市场培育放在产地好,还是销地好?批发市场既可以建在中心城市,又可以建在农产品主产区。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流通费用,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信息搜寻成本,保障农民谈判能力。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不但可以降低需要农民支付的农产品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因此,应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市场,加快市场设施建设。
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与特色农产品基地正在不断形成,为了适应农业这一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基地的建设,急需要在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在产地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市场,更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产品批发市场除了具有明显的交易和集散一般功能外,完善的批发市场还具有信息、仓储、运输、配送、结算等功能。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使处于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市场需求,有助于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解决。建立起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等,完善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网和供求信息网,完善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市场设施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并消除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五)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农村流通设施落后,一个重要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政策作用。我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财政上除了国债有一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预算内建设资金对农村投入相当少。更不用说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入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对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农民没有投资能力,其他主体也没有投资的积极性。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金融机构少,没有融资市场。我国还没有出台过配套的支持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金融政策。
因此,国家应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给予直接补贴和利息补贴,对于可营利的市场等设施经营,应给予税收减免,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同时,应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融资创新,可以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融资,以建成的农村流通设施的使用权等标的物进行担保融资。
金融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很难吸引商业性信贷资金流向农业部门,且农业部门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因此,要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资金问题,一要扩大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信贷规模,依靠涉农银行,筹集和提供专项储备资金,包括专储收购资金、仓储设施建设资金、储备体系运行费用等,支持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工作;二要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使农村信贷合作社成为农业金融的主导。农业信贷规模与信贷结构方面的措施。农业信贷结构政策是国家为了保证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种生产之间实现合理配置而制定的原则。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商品化的发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从长远看,农业信贷规模政策应当选择扩张性政策,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贷规模也应该相应加大。在信贷结构上应该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绿色产品和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流通方面倾斜。
作者简介:宋茂华,男,(1969年——),管理学博士,襄樊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组织与制度,企业战略。
第五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填报时间: 2010-08-27责任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第七秘书处
文号:成办发〔2010〕69号签发单位: 成都市人民政府
签发时间:2010-08-24 生效时间: 2010-08-24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和《四川省新农村市场体系发展规划(2009—2012)》,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城乡商贸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生活消费品流通、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信息服务等四大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促进城乡市场同发展、共繁荣,现就完善我市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初步形成以区(市)县商业中心为龙头,镇(乡)商贸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村(社区)直营连锁店为基础的三级市场体系,建成以大中型商贸服务企业为主体,功能较为完善的生活消费品流通、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信息服务等四大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农村商贸流通方式较快发展,流通组织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品、农产品双向流通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内外贸融合进一步提升;支持生产、服务消费的能力明显提高;农村市场消费规模稳步增长,消费环境全面改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一)农村消费明显增强。区(市)县及其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
(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明显加快。区(市)县及其以下生活消费品经营连锁率达到25%,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连锁率达到60%以上。全市农产品在新型零售业态中的销售额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商业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直营连锁店、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购物环境逐步改善,商品质量保障有力。
(四)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培育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动农业专业市场和农村合作组织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农产品网上交易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建立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有效发挥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功能。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发展以三级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
(1)打造提升区(市)县地域商业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以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区(市)县地域商业中心,形成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消费需求的新型商圈,带动区(市)县地域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扶持流通企业建设、改造面向农村市场的商品配送中心,实现区(市)县地域农家放心店配送基本覆盖。
(2)提升镇(乡)商业设施水平,建设标准化的直营连锁店和农贸市场。以大中型连锁流通企业、品牌企业为依托,以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手段,建设标准化直营连锁店,提高农村生活消费品直营连锁覆盖率。推动我市中心城区以外区(市)县城区及重点镇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建设清洁、有序、规范、美观的农贸市
场。
(3)拓展充实农村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业。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新变化,建设服务项目适度集中、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区,拓展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功能,便利居民日常生活,拉动居民服务消费。
2.发展以产销对接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1)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扶优汰劣”的要求,调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结构,优化交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构筑与全市农业发展、居民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骨干体系。
(2)鼓励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鼓励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技术,重点完善冷藏、仓储、运输、零售终端设施。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鼓励物流外包,提高农产品物流专业化水平。
(3)搭建农超对接的流通平台。鼓励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对接,拓宽对接渠道,创新对接机制,构建多元、长效、稳定的产销对接新模式。
(4)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农产品外销渠道,扩大农产品出口。
3.发展以农业生产资料放心店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
(1)发展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规范流通秩序,提升农业生产资料放心店服务水平,大力推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2)完善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服务体系。发展以区(市)县地域配送中心为支撑的县、乡、村多级配送网络,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营销保障体系。鼓励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流通过程质量管理,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技术控制。
(3)探索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模式。探索开展以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为核心、以银行消费信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本对象的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模式,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示范区,形成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消费新模式。
4.发展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服务网络。
(1)建设农村市场新型交易服务平台。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对象开展网上营销服务。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服务平台,以农家放心店和农业生产资料放心店为窗口,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技术指导和农民就业创业等服务。
(2)改善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建立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改进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加强农村市场供应与需求的走势分析预测,提高农村市场预测预警能力。
(3)完善农村流通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对生活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的质量监督,健全检验检测机构,扩大检验检测范围,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并完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4)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做大做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拓宽农村流通业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面向农村流通企业的信贷担保,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鼓励保险行业及代理公司拓展农村市场,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保险服务。
(二)重点项目。按照统筹规划、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我市中心城区以外区(市)县城区、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重点区域,推进一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1.建设区(市)县地域商业中心。
(1)改造提升县城商业中心。发展商业综合体,引进品牌商业企业,集聚服务功能,优
化业态结构。2012年底前,各区(市)县在城区形成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商业中心。
(2)打造特色商业街。2012年底前,我市中心城区以外共计打造符合商务部《商业街管理技术规范》的综合型商业街5条、专业型商业街19条。
(3)建设改造配送中心。2010年底前,完成12个面向农村市场的区(市)县域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健全配送中心功能,增强商品采购、储存、加工、配送和信息管理的能力。
(4)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按照规划,逐步推进39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重点发展5个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的区域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其中年交易额在100亿元以上的1个。改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仓储、加工和运输设施条件,完备市场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绿色环保、安全监控等功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逐步推行电子结算。
2.促进镇(乡)商业服务设施升级。
(1)建设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2010年底前,在13个镇(乡)各建设一个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2)建设改造农贸市场。2012年底前,完成118个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其中,中心城区以外的每个区(市)县城区各建设改造6个;34个重点镇各建设改造1个。
(3)提升镇(乡)商业零售网点的连锁经营水平,引导品牌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直营网点,2010年底前覆盖全市镇(乡)。整合粮食、供销、邮政、医药、烟草、通讯等部门和行业市场网络资源,实现一网多用。
3.实现村(社区)农家放心店全覆盖。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果,改造提升生活消费品及农业生产资料零售和服务网络。针对城乡统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展,不断调整、充实村(社区)农家放心店的设置,切实做到连锁便利店的全覆盖,其中直营店比例达到30%以上。
4.培育壮大新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支持10家大型连锁超市(卖场)、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200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搞活农产品流通,打造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出口基地10个,农产品出口重点优势企业20家,确保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0%。
三、保障体系
(一)加强领导,落实任务。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商务局、市农委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市政府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成都市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分解、布置、督促落实目标任务;研究协调相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二)完善投建管体系,加快项目建设。
1.各区(市)县政府是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推进和日常管理。要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贯彻意见,落实工作任务。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加强监督管理。
2.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中,农贸市场、配送中心、乡镇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等民生性项目,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专业化经营原则组织实施。各区(市)县政府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3.区(市)县地域商贸中心、特色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连锁直营店等产业性项目,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实施。各区(市)县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优化投资环境,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
(三)制定标准,加强指导。
1.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主要建设项目,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指导区(市)县和企业规范实施,确保功能完善。
2.各区(市)县和项目实施主体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和开展项目建设,并按相关标准组织验收。
(四)大力扶持,促进发展。
1.在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特别是标准化农贸市场、配送中心、乡镇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等民生性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各区(市)县政府要配套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2.市商务局、市农委等部门要积极争取部、省级相关部门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3.市农委负责对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等给予重点扶持。
4.市国土局对列入规划、鼓励发展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在用地上给予优先安排。
(五)规范秩序,完善考核。
1.规范秩序,保障发展。市公安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安办、市粮食局等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农村市场商品质量监测,强化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私屠滥宰、粮食违法收购等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2.建立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目标考核机制。明确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目标任务,按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区(市)县政府,定期督查。年终对相关区(市)县目标考核时,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按民生目标等值扣分。
本意见实施期为2010年至2012年。
附件:成都市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二○一○年八月二十四日附件
成都市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王忠林 副市长
副组长:师 江 市政府副秘书长
郭启舟 市商务局局长
郭金安 市农委主任
成 员:市统筹委、市经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统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政府目督办、市政府金融办、市食安办、市物流办、市粮食局、市物价局分管负责同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市商务局副局长曾洪扬任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