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荆门市农业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
荆门市农业资源情况调查报告
公司各位领导:
为进一步的了解当地的农业资源情况,为汇源生态产业钟祥发展有限公司的整体农业规划提供依据。根据公司的安排,我们农业组在网上对荆门市的农业资源情况做了调查和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
荆门市地处湖北腹地,为汉江平原与鄂北岗地交混过渡地带,现辖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和东宝区、掇刀区掇刀高新区以及屈家岭管理区。全市国土面积12404平方公里,共有57个乡(镇、办事处),1396个村,9831个村民小组,乡村户数50.04万户,乡村人口189.73万,劳动力110.29万,总耕地面积262.84千公顷,其中水田185.88千公顷,旱地75.21千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1.61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53.69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06.03千公顷。全市年均降雨量980mm,平均气温17℃,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详见表1、2)
二、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情况
荆门市农业基础较好,全市已初步形成优质水稻、“双低”油菜、优质棉花、优质水果、优质蔬菜、优质三元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等八大优势产业和花生、食用菌、家禽、牛羊、蜂产品、花卉苗木、板栗等八大特色产品。已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188.45千公顷,优质油菜基地114.7千公顷,优质棉花基地38.08千公顷,优质果基地23827公顷,优质菜基地50.32千公顷,优质水产基地76千公顷,速生丰产林9860公顷,花卉苗木基地2190.67公顷。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商品油料生产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多亿斤,商品率达75%以上。
2011年全市粮食播面348.27千公顷,总产255.7万吨,水稻面积188.45千公顷,总产184.2万吨,玉米面积21.19千公顷,总产14万吨;棉花面积38.08千公顷,总产皮棉
4.79万吨;油料面积136.76千公顷,总产34.70万吨,油菜面积114.7千公顷,总产25.4万吨,花生面积16.56千公顷,总产8.01万吨;蔬菜面积44.12千公顷,产量181.1万吨,果用瓜面积6.2千公顷,产量19.2万吨,食用菌产量21209吨(干品13246吨,鲜菇产量4408吨);茶园面积898千公顷,产量185吨;果园面积23827公顷,产量36万吨。(详见表3、4、5)
三、畜牧业生产情况 荆门市的畜牧业2011年,全年生猪出栏377.12万头,比上年增长3.1%;家禽出笼4350.28万只,增长1.4%;肉类总产量37.34万吨,增长4.15%;禽蛋产量14.05万吨,增长12.0%。
四、农产品加工及加工企业情况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80.56亿元,同比增长49.1%,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1.1︰1提升到1.5︰1。“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年的0.4︰1提升到1.5︰1。京山县和钟祥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全市新增亿元企业10个,达到54个;新增5亿元企业2个,达到10个;新增10亿元企业4个,达到5个,其中30亿元以上1个。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个。全市正在使用的有效“三品”标志产品349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名牌产品”或“湖北省著名商标”产品36个。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数据了解,荆门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较好;畜牧业在全省也有较高的地位;农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为此我建议:
1、我们汇源生态产业钟祥发展有限公司要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政府、部门、企业、农业资源等)为我所用。如:水果产业:我们的果园最快也要三年以后才能挂果,我们不能等,也等不起,而荆门当地2011年的果园面积23827公顷,产量36万吨。其中:柑橘园面积11980公顷,主要集中在东宝区的漳河库区7399公顷;梨园面积7130公顷。
主要集中在我们公司所在地的旧口镇3997公顷;桃园面积2739公顷,主要集中在钟祥838公顷、京山558公顷、屈家岭358公顷。我们可以依靠当地的政府和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先租后包等办法,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创造企业发展的路子。
2、积极引进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各方面的人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发展。如我们公司现在还没有畜牧、水产等专业人才。
3、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为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家在我们产业园创业提供条件。我们可以引进来或者走出去,采用合资、独资、入股等灵活的办法,为种植、养殖、农产品的加工等产业尽快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如:我们水果加工就可以和汇源果汁钟祥工厂合作。
以上报告,不妥之处,请指正。
报告人:程昌洲
二0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附录:
资料来源:
1、1-5表来自荆门市统计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
2、畜牧业来自荆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农产品加工和企业情况来自荆门市农业信息网。
第二篇:昭通市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昭通市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昭通市十县一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尤其是对七种石仙桃分布、生境、面积等的调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野生植物;石仙桃;调查
农业野生植物是宝贵的基因资源,能为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改良提供一些优良基因,是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的改善、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农业部2012年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安排,昭通市农环站高度重视2012年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工作,积极按照省农环站相关文件及方案的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在全市十县一区农环站及所有乡镇(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的配合下全面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
一、项目基本情况
昭通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全市国土面积23021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山高坡陡,海拔悬殊,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坝),境内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2.60℃,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造就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全市有木本高等植物151科457属1025种。60余万亩竹林遍布全市,是我国珍贵稀有竹种一筇竹、方竹的集中分布区。经济作物以烤烟、油料、麻类、魔芋等为优势产品,是云烟的主产区,是中国山嵛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为全国马铃薯最适宜生长区域,还有“中国白魔芋之乡”的美誉。经济林木有100多个品种,大宗产品有油桐、乌桕、五倍子、木漆、白腊等,产量居全省之首;以苹果、柑橘、梨、蜜桃为主的各种水果有37种,量大质优,是我国南方优质苹果基地,苹果年产量2亿多公斤,享有“果乡’,之称;天麻、杜仲、黄柏、半夏等天然药材更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海内外。这些均是极其宝贵的农业基因资源。
二、项目执行情况
(一)组织领导及工作部署
1、成立领导组、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省农环站相关文件及方案的要求,昭通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的昭通市2012年农业野生植物调查领导组,成员由市农环站相关工作人员及十一县区农环站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并由昭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制定《昭通市2012年农业野生植物调查工作方案》实行划片包干负责制,严格按照方案开展工作。
2、调查原则、要求及时间
(1)调查原则
第一,全面性原则:在调查区域、调查范围上要具有全面性,做到被调查资源的详细资料。第二,真实性原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真实文字和影音资料,不弄虚作假。
(2)调查要求
首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对调查工作要足够重视,市农环站站长为此次全市调查的第一负责人,要求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7种野生植物物种,熟悉调查标本采集、制作方法和手段等。全市农业环保站野生植物保护联络员负责工作进展汇报和相关问题反馈。其次制定调查计划和指标:根据7种野生植物分布的特点,明确调查时间、物种、方法、地点、填表说明、组织分工和责任落实等。最后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力求数据真实可靠,资料详细清晰,全面真实的反映全市7种野生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数量状况。
(3)调查时间
2012年9月25日~2012年10月30日。
(二)调查范围及对象
调查范围为昭通市全市十一县区范围内的所有乡镇(办事处)。调查对象为:宿苞石仙桃、云南石仙桃、粗脉石仙桃、长足石仙桃、文山石仙桃、节茎石仙桃、岩生石仙桃等7种野生植物物种。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1、调查内容
重点调查7种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地点、面积、生态环境(包括气候、降水量,日照时间、周围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壤类型及土壤肥力。)、种群数量、濒危状况(包括物种的濒危状况,受威胁的因素,如: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目前的保护与利用状况,并要求详细填报《农业野生植物调查表》。
2、调查方法
一是文献调研:综合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所调查物种的分布、数量等历史情况。二是走访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收集数据,在调查区域内通过有目的的对当地实际情况经验丰富的群众、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和果农菜农等进行走访咨询,了解当地7种野生植物资源种类、分布、种群数量等相关信息。三是野外调查:按照设计的调查路线,进行实地踏查。当发现所涉及的物种时,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并拍摄相关影响资料。四是全面调查:对发现野生植物资源的地区要对周边区域进行全面调查,所有结果均须记录在案。
(四)调查结果处理
1、数据整理
各县、区农环站对收集的资料、笔录、数据和照片等进行整理、归纳,对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整理后的调查资料由各县、区农环站按要求上报到昭通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2、标本采集和寄送
各县、区农环站所采集的标本,自行进行鉴定、制作,无法鉴定的应及时将标本派人送至市农环站后由指定的专家组织鉴定,并要确保运送过程中标本的安全。由于标本的种类、质地不相同,对处理、制作的要求各不相同。为此,各乡镇制作的标本要求完整、全面、成套、典型、标签清晰,并配彩色生态照片。
三、调查结果
全市十一县区内所有乡镇(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调查人员采取文献调查、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式,通过35天的深入细致调查,在全市2012年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暂未发现宿苞石仙桃、云南石仙桃、粗脉石仙桃、长足石仙桃、文山石仙桃、节茎石仙桃、岩生石仙桃等7种野生植物。
(一)主要工作经验及问题
1、工作经验
昭通市2012年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具有面积大、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领导组针对此特点,结合全市十县一区的实际,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实效。主要工作经验有:
(1)积极及时汇报,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2)全面管理,分级负责;
(3)由各县区农环站及其乡镇(办事处)抽调技术骨干组成调查人员,并认真组织学习,为全面展开的调查奠定坚实的基础;
(4)依靠群众基础和历史资料,灵活采取文献调查、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式,突出针对性和目的性,保证了调查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2、存在问题
昭通市2012年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调查经费有限,给全面掌握兰科类宿苞石仙桃在我市的分布情况带来了不少困难。有些乡(镇)区域较大山势陡峭,我们无经费进行全面详实的调查,只有通过对当地群众、牧民及采集草药的人进行了解。主要存在问题有:
(1)无专项工作经费,致使必要的一些调查设备和交通费都无法解决,极大地影响了调查工作的效果和进度。
(2)时间仓促,未能全面地学习了解调查对象,尤其是标本制作方面。
(3)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人员少,加上整个工作的开展没有资金保障,导致普查工作与部署不全面不系统。
(二)建议
1、建立健全持续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机制,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促进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2、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技术培训,全面系统地让调查人员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并加强宣传培训和教育,提高民众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立项资助我市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
第三篇:资源调查报告
附件2:
资源调查报告
为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防止森林资源受到破坏,并为评估林地开发利用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程度提供依据,根据有关林业法律、法规规定和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程,信阳市平桥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会同浉河区林业局技术人员对信阳市浉河区联合职业培训学校建设项目拟占用的五星办事处马鞍村的林地及其周边林地上的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如下:
林地资源:五星办事处马鞍村林地资源相对丰富,林业用地在该村总土地面积中占的比例高于本区平均数。该村及其周边没有自然保护区、公益林区及重点防护林,不属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项目区拟占用林地属商品林,林种分属用材林与经济林,用材树种主要为阔杂,经济林树种为板栗。项目拟占用林地在该乡的林地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对林地资源影响轻微,且可通过异地造林来保持林地资源总量稳定。
古树名木资源:项目拟占用林地及其周围没有符合保护标准的古树名木。
野生动植物资源:项目区野生动物极少,没有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有黄荆条、悬钩子等几种一般野生植物,没有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野生植物。
第四篇:农业资源要素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记者车玉明、董峻)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3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一号文件全文约12000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文件强调,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
——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第五篇:关于XX市农业秸杆资源状况调查报告1
关于***市农业秸杆资源状况 及综合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省发改委、农委: 根据省发改委、省农委《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秸杆资源状况及综合利用情况调查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我市的农业秸杆资源状况及综合利用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秸杆资源状况
我市秸秆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和千山区。全市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300.8万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大豆。2008年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玉米239.8万亩、水稻33.3万亩、大豆9.8万亩、薯类4.7万亩、高梁1.6万亩、谷子0.5万亩、其它杂粮4.6万亩。粮食总产量303.8万吨,秸杆总量约为246.1万吨。其中玉米191.7万吨,水稻为46.6万吨、大豆为2.8万吨、其它为5万吨。
二、秸杆资源利用情况
秸杆资源由农业利用合计149.2万吨,其中,用于食用菌基料,年消耗量4.5万吨;用于直接养畜,年消耗量为25.2万吨;用于青贮饲料,年消耗量19.5万吨;用于秸杆还田,年消耗量22.5万吨;用于家庭直接燃用,年消耗量57.3万吨;用于秸秆编织,年消耗量5.2万吨;用于产气,年消耗量10.5万吨。工业利用合计18万吨,其中,用于提炼乙醇,年消耗量5.7万吨;用于生产有机肥,年消耗量6.2万吨;用于造纸6.2万吨。秸秆资源综合有效利用率达60.7%。
三、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1、焚烧秸秆问题。个别群众焚烧秸秆现象仍有发生,带来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秸秆资源浪费、破坏土壤结构。
2、秸秆利用途径不畅。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占60.7%,主要用于农业,工业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
3、秸秆还田机械量少而功能不配套。目前我市还田机具拥有量较少,而且部分机械功能不配套,造成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4、秸秆利用技术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秸秆的有效利用,如秸秆饲草的优化配制、秸秆制有机肥、秸秆气化等技术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开发。
5、资金投入不足。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短期投资大,长期见效益的工程。尽管这几年国内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未形成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相应补贴或扶持政策滞后,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
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与建议 拓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空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获得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多重效益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必须解决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应因地制宜,多渠道开发利用现有秸杆资源。
1、大力实施秸杆直接还田。秸杆直接还田是最有效、最快捷的还田方式,也是秸秆农业利用的重要途径。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可以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对于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应大力推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鼓励、引导和发展农机民营专业组织,积极探索秸秆还田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2、积极发展规模养殖,推广秸秆养畜。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也是促进秸秆利用的有效举措。通过将秸秆粉碎进行青贮、氨化、揉丝微贮后饲养牲畜。既可以节省饲料成本,还可以是秸秆通过牲畜粪便实现过腹还田,促进农业良性循环,是一种效益较高的利用方式。有关部门要做好秸秆青贮的规划、宣传、技术培训和督促检查工作,加快秸秆青贮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扩大青贮数量。积极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场和农户签订合同,搞好秸秆购销、运输服务。
3、积极发展草帘加工业。随着我市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草帘需求量很大,水稻稻草可收入40~50元,若加工成草帘、草绳等收入180~200元,一万个大棚用一万吨草帘,可增收1300万元,而我市搞草帘加工的很少。购买草帘机国家给补贴。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以宣传引导,鼓励农民发展草帘加工业,形成产业。
4、积极发展食用菌种植。利用秸杆栽培食用菌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非常高,是处理秸秆一举多得的好办法。种植20万平方米食用菌大约需2万吨秸秆。玉米秸杆亩效益可达30元左右。若全部加工成食用菌帘(滑子蘑盘)每亩可收入150~180元。秸秆栽培食用菌是发展秸秆经济的好项目,非常适合在农户中推广。
5、用于农村能源建设。目前秸秆转化为燃气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秸秆气化。即通过作物秸秆缺氧燃烧,产出以一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秸秆气化集中供气(一人烧火全村做饭),其热能转换率在75%以上,实际热源利用率大于直接燃烧利用的3倍以上。供300户炊事用气的秸秆气化站,年消耗秸秆近270多吨。按照市场现行价格和当地秸秆产量估算,村民年总收入可增加万元左右;与采用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全村每年将节约用能支出约15万元。清洁便捷燃气的使用避免了“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室内、室外空气污染问题,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我市海城现有已建成的可供500户以上农户燃用,秸秆年使用量在0.0219万吨以上的生物质燃气站有6处,分别是析木镇蒲草峪村、腾鳌镇周正村,牌楼镇庙沟村、腾鳌镇黄士村、大屯镇杨家村、马风镇祝家村;在建的有16处;2010年拟建7处。秸秆气化站先期投资大,需要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扶持。现在国家、省对此项目非常重视,有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搞好秸秆气化站建设。二是秸秆厌氧发酵产出沼气。即通过作物秸秆适配人畜粪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产生出含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这些气体在稍高于常压的状态下,通过PVC管道送往农户,使用起来类似于城市的管道煤气。以沼气、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同样是应了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需求,也是一种秸秆处理规模化的方式。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宣传培训,引导农户利用秸秆使用沼气,节约资源。
6、利用秸秆发电。秸秆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它在生长和燃烧中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秸秆发电可以替代部分化石燃料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秸秆的发热值一般在3300kcal/kg到4000kcal/kg之间,相当于煤发热值的2/3(标准煤的1/2)。我市每年秸秆量242万吨,热值相当于121万吨标准煤左右。如果将目前废弃的66.9万吨/年秸秆作为发电的燃料,那么就可以节约煤炭约33.4万吨/年。秸秆发电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政策,对于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清洁的能源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生物质能发电专门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招商引资或向上级争取资金等形式建设秸秆发电厂。
五、当前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必须解决的问题
1、认识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增强环保意识和秸秆经济意识,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要明确秸秆综合利用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生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加强配合,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有关政策及知识,让农民群众真正知其理,懂其义,明其利,使之明白秸秆是资源,秸秆就是效益,焚烧秸秆就是浪费资源,减少收益,营造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
2、技术问题。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重点解决好秸秆利用中的技术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秸秆工业利用等新方法、新工艺的研发,扩大应用领域。在农业利用方面,要对现有秸秆还田机械化作进一步选型改进,推出效率更高、效益更好,成本更低新机型。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用效益吸引群众,充分调动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
3、投入问题。秸杆的综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广秸秆利用的好方法、好经验。切实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政策倾斜力度,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加快有关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步伐,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局面。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进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新机制,解决秸秆综合利用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