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搞好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的发言

时间:2019-05-12 17:0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如何搞好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的发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如何搞好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的发言》。

第一篇:关于如何搞好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的发言

关于如何搞好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的发言

我市在医疗、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我市公共卫生领域很多方面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是地方病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是环境污染和严重职业卫生形势依然严峻;第三是妇幼保健和生殖卫生领域面临新的挑战;第四是不良生活习惯对公众健康的负面影响越来

越大。特别是2003年以来,非典疫情、猪链球菌病,还有前一段时间,我市突发的禽流感疫情,都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面对我市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以上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推进不力;卫生监督体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落实责任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卫生行政执法办案能力水平不高;医疗卫生行业监督执法不力;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职能调整和经费得不到保障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关于如何搞好我市公共卫生建设,下面谈几点看法,以期共同探讨完善。

一、一是要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制定应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市、县区两级要分门别类,建立各级卫生部门的指挥机构和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保证政令畅通,责任到位,反映及时,保障有力。二是抓好疫情信息网络建设。所建网络要保证畅通,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上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为上级的正确决策和快速指挥处理提供可靠的科学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尽快建立起有序运行的医疗救治体系。要结合我市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现有医疗资源,尽快规划,合理布局,确定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资源的合理调配、统一指挥和充分利用打好基础;四是尽快完善应急救治队伍的组建。根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市、县区两级应统一协作,尽快组建起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医德好、医风正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急救队伍,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反映及时,迅速控制并扑灭疫情。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要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疫情,从财政、人事和管理上加大力度,确保各级疾控中心运转正常,防控有力。

三、要建立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秩序。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卫生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充实卫生执法监督力量,改革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善执法监督条件和技术手段,坚决打击和惩处各种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要积极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整治医疗卫生秩序,规范医疗卫生市场,要从根本上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有效遏止非法行医、制售假劣药品和食品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四、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改善农民卫生服务条件,保证农民基本的卫生服务要求。

(一)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进一步巩固和改善农村预防保健医疗网络建设;

(二)改革现行农村医疗管理体制,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

(三)充实和优化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人才结构;

(四)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抓好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增强应对突发性疾病的能力,解决落后地区贫困农民医疗难的问题,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五、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促进爱国卫生工作,把开展全民公共卫生活动与制订公共卫生公约有机结合起来,规范群众的卫生行为。

搞好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和巩固群众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注重抓好爱国卫生的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单位、社区、村镇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向纵深发展;各新闻媒体、卫生、城建、工商等部门要开展公共卫生公益性宣传;教育部门要在学校开设公共卫生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公共卫生法律常识。卫生部门要会同各级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在爱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综合防治方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普及防治知识,推动防治工作的开展,引导群众自觉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二篇:如何搞好社区公共卫生文化建设

如何搞好社区公共卫生文化建设

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公共卫生的内涵、文化的定义和文化建设的内涵。

公共卫生的内涵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公共卫生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把公共卫生简单地理解为打扫环境卫生,没有垃圾就算卫生了。也有人认为,公共卫生就是人人都讲卫生。从专业角度来看,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结核、艾滋病、SARS 等)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

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

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心灵,拓宽人的视野,在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着眼点应当是人,一个政党文化的自觉,是对历史综合的判断和分析,在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一定要把文化强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仅引导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要引导整个

社会到那里去。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一是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二是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文化发展规律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多种多样的概括。三是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深刻分析了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四个越来越”,精炼概括了当今时代发展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我们必须破解文化改革发展难题,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文化建设)当做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什么?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公共卫生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将公共卫生内涵灌输到义务教学中去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普及健康科普知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那么公共卫生文化建设的平台是什么—社区

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在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委员会,没有什么活力和凝聚力。工作对象除了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外,就是没有单位的居民,功能非常单薄。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则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要充分发挥其在公共卫生文化建设中的巨大组织优势和强大的号召力,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科研文体等活动,宣传公共卫生知识,促进居民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人类最珍贵的社会财富,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人的智慧就不能表现,文化也无从施展,财富将变成废物。这个道理已被人们广泛的理解,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已经向着“吃饭讲营养、穿衣讲式样、住房要宽敞、家具要高档、健康要保障、生命要长寿”的方向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指导人们的消费,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以便在衣、食、住、行、生儿育女、待人处事等方面,都能抵抗并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保持和增加有益健康的行为,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清洁,人民更健康,就必须加强公共卫生文化建设,让广大群众明白:人体健康、疾病防治、生活方式、营养卫生、环境卫生、妇幼保健、用药保护、创卫常识等等,如:

1、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人体健康的十条标准是什么?

①精力充沛;②处事乐观;③睡眠良好;④适应能力强;⑤能抵抗一般性疾病;⑥保持标准体重;⑦眼睛明亮;⑧牙齿完整;⑨毛发光泽;⑩肌肉皮肤弹性好。

3、个人健康行为有哪些?

①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②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做到一人一刷;③早晚洗脸,一人一巾,睡前洗脚;④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晒被褥,保持服装整洁;⑤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倒杂物、垃圾;⑥不吸烟、不酗酒;⑦每天进行一次身体锻炼;

⑧根据计划免疫要求,按时给孩子预防接种;⑨经常学习卫生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⑩有病及早就医,定期体检,不迷信。

4、群体健康行为有哪些?

①居室整洁,无蜘蛛网、灰尘、油污、窗明几净,用品放置整齐;②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无蚊、蝇、老鼠、蟑螂等;③厨房有良好的排烟、排气和通风设施;④厨房内灶具、碗筷干净,物品存放整齐,地面保持清洁,生熟食品分开;⑤厕所无臭、无蝇,便池无尿垢,地面、门窗、墙壁、灯具、洗手盆池整洁;⑥阳台整洁,封闭规范;⑦家庭成员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卫生防病知识;⑧办公室内有禁止吸烟标志或劝阻吸烟的宣传品;⑨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⑩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意外事故。

所以要搞好公共卫生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以社区为平台,以实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载体,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这一主体,全面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全区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人员专业技术服务水平;普及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电视、手机报、健康知识宣传栏、健康知识讲座、健康咨询、健康日宣传、义诊及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形式大力开展城乡居民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居民健康水平。而保障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是公共卫生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总之,公共卫生文化建设必须经过不断宣教、广泛倡导、大力弘扬,其内涵才能为社区居民理解和接受,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潜意识,渗透到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第三篇:关于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5-12-30 13:57:48

公共卫生事业是人民健康的“守护神”。多年来,我市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在内的公共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现有这些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在应对非典疫情、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禽流感疫情和今秋出现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的工作中,暴露了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继续加强和完善我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了解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的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政府决策作好参谋,今年8月至9月,市十届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就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于10月份又作了补充调研。调研期间,委员们走访了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一院和10个镇(街道)医院(卫生院),听取了这些单位领导关于公共卫生状况的介绍,并就有关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公共卫生是涉及公众卫生和健康的公共事业,它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基层卫生、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等方面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大和外来人员的涌入,给我市公共卫生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经济的全球化也导致了疫情的全球化。近几年来,我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先后经受住了非典、禽流感、麻疹、肠道传染病等几次比较大的疫情考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纵观我市公共卫生工作现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完全适应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是集我市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测与评价、健康促进与教育、公共卫生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目前该中心在编职工37人、编外人员9人,负责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承担重大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的调查处理;肩负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组织开展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环境、放射、学校等卫生的监测工作;接受卫生监督检验和社会委托卫生监测检验工作;开展健康指导及健康促进教育;指导各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近年来,市疾控中心根据自身承担的工作职能和上级有关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添置了一批仪器设备,组建了一个融检验、监测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的监测中心。但现有人员编制和实验室装备还不能完全应对日益增长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这次急性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回顾几年来市疾控中心的发展历程,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不完善

我市疾控网络目前还未做到对全市的覆盖,只延伸至镇、街道医院(卫生院),尚未深入到村、社区层面。现在农村一级的防保功能主要还是依托各镇、街道卫生院,尚未形成上下贯穿、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和系统。这方面的弱点在2003年的“非典”和今年的霍乱防治工作中得到了印证,往往使许多重要的措施难以实施到位,落实到位。

2、外来流动人员的疾病防控工作仍然薄弱

毫无疑问,外来务工人员为我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些人多数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在儿童时代往往得不到全面的免疫接种服务,也缺乏公共卫生和健康意识。而现在这些人中有些已建立了家庭并育有小孩,有的甚至举家

迁入了平湖。由于他们居住分散,迁移频繁,且大都未在我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登记,导致流动儿童的确切数据难以掌握,加上计划免疫的相关信息传递不畅以及家长对免疫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外来儿童常常得不到及时的免疫接种,出现了建卡率、接种率低和相关传染病发病高等情况,同时,加上一些不良陋习的影响,也增加了他们中一些传染病的高发病率。今年上半年发生的麻疹疫情和下半年发生的霍乱疫情中多数病例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这也再次证实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疾病防控工作的薄弱。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必要的卫生设施跟不上,如三格式粪池普及,河道淤泥的清理,居住空间的拥挤等都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疾病预防控制力量薄弱和工作能力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我市疾控中心在自身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日益繁重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和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首先,在人员编制上明显不足。目前,现有人员基本只能应付一些日常工作,而无法把工作重点放在“防”字上。今年我市接连遭受“麦莎”和“卡努”两次台风的袭击,造成部分地方积水和淹没,而市疾控中心由于人手不足,就无法对全市地表水卫生状况进行全面监测。根据有关部门规定,我市的疾控人员编制数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编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也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其次,经费不足也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小难度。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04年市疾控中心获市财政拨款为121万元,占总经费的31.4%,其余68.6%要靠自身的创收来弥补。这就造成了实验检测设备上的更新滞后。目前市疾控中心许多年久失修、老化失灵的设备仍在一线服役,而且这其中都是必备常用设备,受此影响导致部分常规检测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严重影响了疾控中心工作能力的发挥。类似对一些常规职业中毒气体样品的检验由于自身条件的原因常常无法检测而须外送,给中毒鉴定和卫生监督工作带来了不便。

(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市卫生监督所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监督执法机构。目前,该所有职工30人,其中具有卫生监督员资格的22人,现有工作用车三辆,承担着全市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化妆品卫生、射线装置防护、消毒产品和一次性卫生用品、医疗固体废物、传染病防治等11个类别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并承担对全市的食品生产、公共场所经营、学校、医疗机构以及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生产企业共计1.15万家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面对卫生监督对象不断增加、卫生监督面不断扩大的趋势,仅仅依靠现有的监督力量,已无法应付日益繁重的监督执法任务。

1、卫生监督网络不完善,监督执法覆盖率偏低

“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这是多年来我国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经验总结。农村卫生监督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从目前我市的卫生监督工作来看,广大基层需要更多卫生监督执法机构,需要更多的经常性检查力量,需要更多的能在农村巡回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并在关键时刻“拉得上、顶得住、打得胜”的队伍。

2、卫生监督力量薄弱,难以实现监督检查的经常性、广泛性

目前,市卫生监督所将从事一线监督管理工作的15名卫生监督员分成6个工作小组,面对繁重的执法监督任务,只靠这6个小组来完成,犹如蜻蜓点水。日常工作中以抓案件的查处和无证经营的取缔、突发事件的调查以及专项整治和重大活动、节假日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工作为主,难以实现日常卫生监督检查的经常性、广泛性。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巡查,基本上只能做到“点到为止”,农村地区的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疗卫生的监管工作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严重阻碍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食品卫生,外来人员的无证

摊贩和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隐患甚多状况堪忧。

3、监督执法经费投入偏少,技术手段落后

市卫生监督所是一个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管理,近几年来的财政拨款基本只能满足日常开支,按照卫生部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装备标准》和《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的现状和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市卫生监督所在办公设备、取证工具、监督车辆、突发性中毒事件的现场快速检测仪器等的配备还与上述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市卫生监督工作需要。

(三)基层卫生工作

目前,10个镇(街道)医院(卫生院)共有卫生防保人员58人,其中专职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27人,专门从事卫生监督工作的16人,两者兼顾的15人。上述人员承担了大量的卫生监督检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管理、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任务,为我市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不足。

1、基层卫生防保经费不足

基层卫生防保经费主要来自全市各镇(街道)的补助和各乡镇医院(卫生院)的投入。2003年,全市基层卫生防保经费预算约为150万,其中来自于各镇(街道)的补助是39.7万元,其余大部分经费都要依靠乡镇医院(卫生院)来弥补,如果按全市总人口48.3万计算,乡镇财政投入经费人均为0.82元,这和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加上基层卫生防保工作的繁重,日常支出的庞大,就需要各乡镇医院(卫生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基层防保工作的公益性,长期的入不敷出必然会挫伤各乡镇医院(卫生院)的积极性,此外,近几年基层卫生防保工作人员出现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和工资待遇偏低等现象,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制约了我市基层卫生防保的发展。

2、基层卫生网络不完善,农村卫生防保力量薄弱

基层卫生防保的大量工作在农村,而目前我市农村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卫生服务网络。我市近400名乡村医生目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处理一些简单常见的疾病的诊疗、保健工作,还没有承担起村一级举办家宴、儿保、妇保、预防接种等方面的基本卫生信息的收集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等公共卫生义务。

(四)医疗救治工作

医疗救治包括普通急救、传染病和其他生物、化学、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专业救治工作,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平湖一院承担。近几年来,市一院先后建起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功能区,提高了自身医疗救治能力。但是,一院的传染病区没有单独分设,与骨伤病区在同一幢楼房内,现有传染病房床位数只有28只。从这次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收治情况来看,我市缺少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或者一个大型的、设备齐全的传染病区。

(五)妇幼保健工作

婚前医学检查、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检,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三级预防措施,市妇幼保健所在这方面承担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方面,更是功不可没。但目前对婚前医学检查工作还缺少切实可行的措施,我市婚前医学检查率只有1%-2%之间;此外,流动人口中孕产妇、儿童的保健和妇科病普查工作难以普及。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健全是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事实证明,公共卫生体系在保护和增进国民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市的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体现在:

1、新时期疾病预防和控制任务仍然繁重。一些传染病曾经得到过有效的控制,但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外来人员大量涌入、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传染病在较

短时间内又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科学证明,多数传染病具有爆发、流行的时间周期性,一段时期的沉寂,不能说明威胁消失,今年我市发生的麻疹和霍乱疫情以及外地流行的流脑和乙脑疫情都是明显的事例。此外,一些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也不断被发现,加大了防控难度。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也促使了区域性的疾病流行范围扩大,进一步增大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因此,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仍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

2、随着人口老龄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作竞争压力的加剧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致使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剧增,这些新的卫生问题,成为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另一重大挑战。

3、疾病预防控制手段落后、应急反应和综合服务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日益尖锐,特别是在基层,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多年来尽管各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但由于长期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先进的疾病诊断方法、预防控制措施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另外,器械设备陈旧简陋、公共卫生信息滞后、监测处理手段的落后,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

4、随着食品中新的污染物不断被发现,以及不法分子在食品中掺假掺杂手段的不断改进,食品安全状况仍未能有效改观;经济的发展,大量项目的引进,也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因素;此外,“无证游医”、“医托”现象的屡禁不止等,也是急需加以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5、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要求日益增长。但现有公共卫生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改善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些也给公共卫生建设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6、省委、省政府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卫生强省”的决定,省卫生厅围绕建设“卫生强省”目标,提出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监督体系。这一目标势必成为我们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战略性任务。

三、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市公共卫生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此次调研的结果和我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政府参考。

(一)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下大气力抓好。最近,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不断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平湖的紧迫任务,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快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网络,加大公共卫生建设力度

尽快构建一个全新的、能承载起基本职能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以及完善市、镇(街道)和村三级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1、完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市级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和各类医疗机构为基础,形成对整个社会的全覆盖,承担起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的技术指导和监管职能。

卫生监督体系要按照省卫生厅建立县乡一体化的要求,以“划片设置,垂直管理”为原则,每2-4个乡镇或6-12万人口设立县级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因此建议设立乍浦、新埭、新仓卫生监督分所和市区(包括三个街道和林埭镇)卫生稽查大队等分支机构,以全面开展辖区内的日常巡回监督检查,改变农村卫生监督不到位现象,增加农村卫生监督覆盖面,构筑保障我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防护屏障。

2、完善乡镇级防保工作网络

各镇(街道)医院(卫生院)要承担起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的实际运作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要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转变,增强对农村防保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在继续做好防治结合、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基础上,逐渐向综合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村、社区卫生服务转变。

3、完善村级公共卫生网络的建设

村级自治组织应承担起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而各村卫生室应当接受村“两委”、镇(街道)医院(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并且承担起责任区域内村一级举办家宴、儿保、妇保、预防接种等方面的基本卫生信息的收集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义务,并协助上级机关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协助建立和管理村民健康档案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工作。

4、进一步健全突发性医疗救治体系

要加大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投入,尽快建立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或者一个专门的、大型的传染病区,无论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或肠道传染病疫情,都可以快速反应和积极收治。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公共卫生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头绪多,难度大,责任重,必须配置足够的人力资源,以达到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对县级疾控中心、监督所和基层防保人员要求。建议人事部门增加市疾控中心、监督所的人员编制,更好地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力度,实现重心下移。另外,应当尽快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可以通过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选调优秀医务工作者充实到基层防保队伍,使队伍充满活力;还可以鼓励在职人员加强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必要时,可以请上级医疗单位的专家下基层业务指导、安排进修等。总之,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充分挖掘队伍的潜力,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服务能力。

(三)增加政府对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完善保障措施

1、加强装备建设,依托科技,提高突发公共卫生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市财政应当继续加大对市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检测仪器和执法装备的投入力度,各种仪器设备应以卫生部的《省、地、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装备标准》和《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为标准来添置。此外,由于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执法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专业技术特点,需要快速准确的检测监测数据,因此,配备必要的实验检测仪器和现场快速检测仪器、交通工具、取证工具和技术装备,是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效率和保证卫生执法客观公正,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

2、加大对基层防保经费的投入,落实各项卫生保健措施。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基层的公共卫生投入,但投入的增加和我市经济的发展还是极不相称,造成基层的卫生防保工作相对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断提高对基层防保经费的投入。建议以市、镇两级财政补贴为主,各乡镇医院(卫生院)投入为辅,切实将预防、医疗、妇幼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工作落到实处。

3、继续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卫生健康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也应拿出更多的经费用于外来人员的卫生防保开支,让他们享受和本地市民同等的公共卫生待遇,他们的孩子也应纳入计划免疫接种的范围。此外,政府要重新定位管理思想,不再将农民工视为城市的“过客”,应用“居民管理模式”代替以往的“外来劳动力管理模式”,使他们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并努力改善他们生活居住的环境条件和卫生设施。

(四)进一步做好妇幼保健工作

做好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强化对基层工作人员培训、指导和监督。积极探索婚前保健服务的新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接受婚检的自觉性,与相关部门协商开展婚姻登记和婚检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切实方便群众,改善婚检服务的环境、质量和态度,让婚检对象满意;探索流动人口中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新模式,将流动人口孕产妇、儿童保健纳入现居住地管理。

(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增强防病意识

公共卫生的健康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对疾病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更是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此外,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企业要加强对外来民工卫生知识教育,要使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饮食和个人卫生等常识。

第四篇: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调研

一般理解公共卫生体系应包括为所有人服务的卫生设施、卫生系统以及卫生人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通常包含几个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正是因为公共卫生体系是为所有人提供健康服务的,所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如何将直接影响人口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搞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意味着花费少量的资金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作为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3年取得抗击“非典”斗争胜利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决策,卫生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当看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薄弱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基本完成了市县4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县传染病区、市紧急救援和紧急医疗救治中心的建设。建立并完善了市、县、乡三级疫情网络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基本到位。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将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查情况以及几点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基本框架和承担的主要任务

按照市编委《关于调整市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的通知》(蚌编[2005]12号)要求:“将现有区级卫生防疫机构及职能重新整合,分别组建蚌埠市龙子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蚌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禹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淮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为副科级建制,列入区卫生局直属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同时撤销原区卫生防疫站。市辖区一级不设卫生监督所,其公共卫生监督执法职能由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承担。”固镇、五河及怀远三县编办也均正式下文批准组建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撤销原县卫生防疫站。市、县卫生监督所按有关规定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2004年3月,蚌埠市城区实行区划调整,市内4个区都带了乡镇,增加了农村卫生工作。因此,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在三县主要由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构成,在市区主要由市、区、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构成。形成了以市、县(区)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机构为龙头,以乡(镇)防保站或卫生院为枢纽,以村级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约430多人(市级约130人,区级约60人,县级约245人),为全额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但地方津贴部分由各单位从预算外收入中解决;我市80%的乡镇卫生院成立了防保站,一般由3-5人组成,乡(镇)防保站工作人员共330多人,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基本未列入财政预算,所需经费主要靠预防保健工作收入或由乡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予以解决;村级医疗机构实行自收自支,其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得不到任何补贴。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的主要任务有:处理或协助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实现让所有适龄儿童得到有效的免疫接种的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滋病防控工作;落实疟疾、结核病等我市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开展不明原因肺炎主动搜索;实行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开展卫生许可专项整治;开展儿童食品、节庆市场专项整治;开展乡镇企业非固定用工劳动者健康监护情况执法检查;开展学校卫生安全监督检查等等。

二、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公共卫生工作运转艰难。公共卫生事业是国家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应当依靠政府支持。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如果没有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很难认识到位,从而影响了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正常投入,以至积累了大量问题。调查反映,我市、县(区)级财政对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的预算内经费安排仅限于人员工资的部分和人均1000元的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的地方津贴部分和特殊行业津贴、检验检测设备更新经费、国家规定的免费接种的疫苗所需经费以及正常的办公开支都要从各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有偿技术服务收费中予以补充,县级财政安排的经费仅占实际工作需求的30%左右。乡镇一级的卫生监督和防疫保健经费几乎为零,少数乡镇防保人员近两年的工资收入几乎没有,严重影响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有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现有的仪器设备甚至落后于被监督单位,影响检测效果和检测的权威性。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各级卫生监督所工作用车应包括

卫生监督执法车和现场快速检测车,用于日常卫生监督现场检查、违法案件查办、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但因经费所限,市、县卫生监督工作用车均难以保障。

2、公共卫生队伍的人员数量偏少,人员素质急需提高。市卫生监督所编制数63名,目前只有50多人,符合条件的卫生监督人员不足20人,承担着城区数千家经营单位的日常卫生监督工作,对城区周边农村地区的监管难以顾及。三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245人,承担着约250万农村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每万人口拥有1名工作人员,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由于乡级没有设立卫生监督机构,仅依靠市、县卫生监督所有限的监督力量,根本无法保证农村地区的监督覆盖面和监督频次,导致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另外,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特点要求业务人员既要熟悉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医学、语文、外语、计算机、化学、物理等方面知识,而现有的工作队伍,一部分是大专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是医疗专业改行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招工顶替、外单位调入或部队退伍经一定培训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从学历构成看大专以上人员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仅占四分之一,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急需加强继续教育和系统培训,并通过实践锻炼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3、改革后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功能定位不清,职能有所交叉,各项防治措施难以落实,传染病的威胁和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危害不断攀升。由于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市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成效不显著。各自独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因定位不明和职能交叉,工作协调力度较分家之前大大减弱,加之政府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经费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过多追求或选择经济利益明显的工作项目,不得不将有限的技术骨干和设备投向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科室,对自身应承担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积极性不高,或只满足于应付一般性日常工作,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谋划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非典”流行期间,不少公共卫生人员缺乏一般临床医学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业务指导的权威性不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能力不强。

4、以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严重滞后,阻碍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在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2003年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于2004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任务,实现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并要求把公共卫生职能从乡镇卫生院中剥离出来,成立乡镇预防保健所,负责辖区公共卫生工作和对村(社区)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同时按照安徽省《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卫生的财政补助范围包括: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必要的医疗服务,卫生事业发展建设支出以及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因县、区财力有限,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不到位,部分乡镇预防保健所尚未建立,本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实际上各县、区未完全落实,特别是对乡镇卫生院和乡镇防保站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几乎为零。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和对策

1、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市政府应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巩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一是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有关政策,在经费安排方面实现两个倾斜,即向农村卫生倾斜和公共卫生倾斜。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按照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并通过深化卫生改革,整合现有卫生资源以及动员社会投资等,保障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标准,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并积极筹措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强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县卫生监督所的建设,保障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房屋设施、仪器设备的配备,尤其是在仪器设备配备上应全力予以保障,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加快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强乡镇预防保健机构(专职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建设,在办公用房、仪器装备、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上按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产品的要求,按服务项目予以补助,同时对于村级卫生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应给予适度补偿。

2、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尽快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根据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充实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根据有关要求,制定出切合农村实际的人员准入标准和条件,实行定编定员和考试招聘上岗。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限制非专业人员的进入,确保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对不符合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要分流安排从事其他工作。通过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历教育等形式,尽快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并创造一个具有浓厚学习气氛的环境,鼓励工作人员刻苦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知识。医学教育要真正体现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人文知识。要充分利用我市卫生方面的教育资源,深化公共卫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加大引进高级人才的力度,提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同时,不断加强乡、村卫生技术队伍的培训,提高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保证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

3、协调解决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卫生、财政、发改委、人事、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政府组成部门应加强协作,认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位,完善运行机制。各公共卫生机构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农村实际,明确功能定位,调整工作职能,扩大服务功能。各类公共卫生机构要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各种伤害、常见病和各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因素,并做好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主要职能。市、县(区)级公共卫生机构要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制订工作计划,重点做好系统监测、动态监管、疫情处理和基层业务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等工作。应认真研究如何加强由县到乡(镇)疾病预防控制的垂直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村医承担防病保健工作机制,解决农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

4、开展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满足广大农民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媒体、阵地和各类会议,利用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防治知识开展卫生科普工作,其形式和内容要贴近群众并浅显易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公民在疾病预防中的权利和义务,普及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主动配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为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卫生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不断改进。

第五篇:关注人民健康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关注人民健康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由卫生检疫与疾病监督体系、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动员与保障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药品与卫生材料生产与供应体系组成。2003年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爆发和防治,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公共卫生体系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健康概念或生活水平问题,而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乃至国家安全的一个战略问题。

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03年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0余个,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5个,专科医院5个,厂(场)医院8个,社会办医和个体诊所108家,乡镇卫生院20所,村卫生所252个,乡镇以上各类卫技人员800人,村卫技人员78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28人,主治医师236人,医师、医士325人,护理师、护士205人。全市医务人员中,本科毕业生44名,专科毕业生160名,中专水平以上占医务人员总数的95%。共有床位1202张。全市每千人中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人。

近年来,新型传染病频繁出现,传染病在与人类重新争夺地球统治权。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艾滋病以及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如结核、性病、鼠疫、戊型肝炎、庚型肝炎等对人类造成了新的危害,并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艾滋病在我国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根据最新流调结果推算,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居亚洲第二位。性传播比例迅速上升,异性之间和同性之间传播两种途径已经并行,艾滋病已经逼近每一个人。我市近年来传染病发病率虽逐年下降,但形势也不容乐观。截止2004年10月底,我市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例。传染性肺结核病人600余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055人,涂阳性结核病人608人。结核病已成为青年人死亡的头号杀手,且农村结核病人多,越贫困病人越多,结核病人80%在农村。结核病已成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全市用于卫生事业的绝对费用每年虽有所增加,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卫生事业费在全市财政支出中比例越来越少。

2、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县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编制的预防保健人员经济全额保证,对编制内的其它人员经费按不低于工资的60%的标准保证,而我市的财政拨款仅仅占工资的11%左右。

二、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个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公共卫生体系在保护和增进国民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市交通发达、外来人口流动多,相比全区其它县市,在面临类似“非典”这样的传染性疾病时,形势将更加严峻。为此我市应当未雨绸缪,加大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力度,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卫生强市。

1、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投资力度。“九五”计划以来,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很快,其中有很大一块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交通、通讯等投资回报率高、盈利性强的领域,而对于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科教文卫等非盈利性领域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对此,今后应调整政府投资的方向,应加大对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在内的科教文卫等非盈利性,但同时又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同时应出台一系列优惠补偿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公共物品。SARS危机虽然催生了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但这种投入仍显不足。例如,在SARS防控期间,我市卫生系统总花费323万元,而市财政仅拨款180万元,剔除红十字会、民政局捐款外,仍有100多万元未回拨,而这100多万元全部由我市卫生系统垫支。又如,国家及省财政加大了对基层疾控部门的基建投入,但这仅解决了基本的办公条件,而仪器设备经费和专业人员培训经费投入仍是空白,建议市财政应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

2、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我国公共卫生体制面临一些问题:缺乏应急机制;将卫生当作一种商品;有些部门存在“本位主义”,单位之间也有分割。因此,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卫生体系就难以健全,直接的表现就是每年的卫生经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虽然略有增加。但相比每年全市财政支出的增幅还是大大落后。今后应逐步增加全市财政支出中的卫生经费的比例,解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财政投资的“缺位”问题。

3、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在我市一些乡村,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尚未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给予补助,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的精神,市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卫生工作投资力度,这对于解决我市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提高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民健康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是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在区域范围内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组成,这一网络应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化网络。

5、媒体应主动投入公共卫生服务

领域

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对宣传公共卫生、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卫生部门应是编排公共卫生节目的“主持人”,而媒体则是宣传公共卫生重要性的“主力军”。公共卫生的服务对象是包括健康人、亚健康人、病人以及处于疾病潜伏期内的全社会人群。公共卫生服务就是公益性服务。所以媒体的参与应是免费的。建议主管宣传的部门要求各媒体定期在黄金时段、显要位置免费安排公益性广告等。

正如吴仪副总理在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时说:“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公共卫生需要加强,但更需要认识的提高。我们希望未来的公共卫生能摆脱这样的困境:公共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成功的牺牲品。因为没有任何依据来证实疾病预防或流行被控制后所带来的收益。正常状态下,公共卫生被社会和政府所忽视,认为不会出问题;但在突发重大灾难后,人们认识到应加强公共卫生;但疾病带给人们的不安和恐慌从记忆消失后,公共卫生又重新被人们忽视。

下载关于如何搞好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的发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如何搞好我市公共卫生建设的发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搞好班组建设

    浅谈如何搞好班组建设 行李服务室郭 旭 班组是一个企业最基层、最活跃的组织,也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具体实践者。班组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甚......

    如何搞好班组建设(范文大全)

    如何搞好班组建设工作班组是一个企业最基层、最活跃的组织,也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具体实践者。班组素质的高低,体现和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如何搞好班组建设

    加强班组建设,是企业适应“现代化管理,全面提高素质”极为重要的环节。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的组织,企业的各项任务都要通过班组去落实、去完成,而班组管理水平的高低则集中体现了班......

    如何搞好团队建设[合集]

    如何搞好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简单的讲就是如何把一群人归拢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走,最终完成团队的工作任务。我认为搞好团队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确定明确的目标 首先,......

    如何搞好班组建设

    如何搞好班组建设 班长有话说 我局配网变电班担负着我局7座35kv变电站的一次、高试、保护及二次回路运行维护、部分变电站的大修技改扩建、五通地区各大用户委托的检修、安......

    如何搞好班组建设

    如何搞好班组建设 一号煤矿综采三队阎鑫高海超 内容提要:本文深刻阐述了煤炭企业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总结了一号煤矿班组建设工作的建设措施和方法,认真分析了一号煤矿班组......

    如何搞好班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中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最持久、最顽强、最具激励作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理念和特色的集中体现。而班组是企业的细......

    如何搞好班组建设

    如何搞好班组建设物业管理是以服务为主的行业,物业服务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企业的服务宗旨和追求目标,奉行“以人为本,业主至上”的原则和务实周到的工作理念,为业主提供全方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