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社会调研报告
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社会调研报告
摘要: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这一制度同时也是未来时间里我国农村养老的重要发展形势。除此之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巨大助力。对此,本文以笔者家乡青岛市为对象,对该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制约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调研;养老保险;青岛
调研目的:分析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此来促进青岛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调研时间:2014年5月23日
调研地点: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青岛市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尤其是新农保试点的推行现状,调研人员分别在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四地做调研。调研人员:王丽云,檀迎运,孔艳玲,赵耀
调研手段: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调研地点的农村群众发放了调查问卷,发放总数为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0份。
相关背景:
截止到2012年12月,青岛市人口数已经达到了766万人。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与平均年龄的增长,目前的青岛市人口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即老龄化速度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未富先老”。在这种背景下,做好社会保障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现今,青岛市多个区政府出台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文件,其中多个区域启动了试点,26.57万农民参加新农保,14.56万农民已经领取养老保险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启动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不足之处。
1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1农民养老保险意识缺乏,新农保宣传力度不足
从整体上看,青岛市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偏低的,而且大部分农民在参与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宣传力度较小,所以农民在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上的思想仍然没有达到统一。主要表现为有部分村民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只会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经济压力,还有一部分群众认为是一种超前行动,更有少数村民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归结到自家儿女身上,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不少村民都没有认真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460位受访者有76.22%的村民都听说过新型养老保险,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对它的了解还比较浅薄,更有23.78%的农户从未听说过这一惠民政策,如下表1所示。
1.2农村传统养老功能弱化
现今,青岛市农村居民的养老方式依旧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特色的养老保障模式。由此可见,社会养老保险对很大一部分农民来说都没有
起到明显的作用。而经济水平的提高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加恶化,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这一情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家庭养老职能弱化。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家庭的结构,使得家庭规模逐渐变小。与此同时,年轻一辈人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都极大的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另一方面,土地养老保障功能逐步弱化。站在大的范围的范围来讲,青岛市的整体现状就是人多地少,尤其是最近几年种地成本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农产品收益大幅度下滑,导致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上升。
1.3基础养老金发放存在制度性缺陷
目前为止,青岛市的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实行的是捆绑式。中央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55元,年满60周岁的,符合相关参保条件的即可领取养老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相关条件为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金发放,并且其子女必须参加新农保之后才能够领取基本养老金。这实际上是将养老金的发放和子女个人参保缴费做了捆绑。现今不参保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普遍所持有的观点就是现今年龄仍然比较小,没有参保的必要,所以对参保抱着消极的情绪。然而如果他们选择不参保,那么双亲将不能得到养老保险金。
1.4新农保面临管理和操作难题
最近十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使得人口的流动性逐渐增加,居住比较分散。除此之外,由于不少群众没有认识到户籍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 “户在人小在,人在户小在”问题的出现。有些参保人员的户籍信息准确度不高,不能在代办银行办理开户手续,也就不能参保。不仅如此,部分留守老人由于子女长时间外出工作也不能顺利的提供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等,最终也不能参保。除此之外,在参保工作中,必须要对入伍人员、外出务工人员以及婚嫁未办理户籍转迁人员等多种情形的进行操作,同时还需要保证工作质量,杜绝历史遗留问题,而这极大的增加了新农保工作的难度。
2制约青岛市新型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
2.1法律因素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早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到一点,即几乎所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是由该国政府部门实施推行的,它们具有法律强制性与保障基本性两大特点。反观我国,目前为止仍然还未出台出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而青岛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出台与实施都是依赖于当地的相关部门,包括基本方案的确定以及相关指导性文件的颁发等。由此可见,制约青岛市新型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国家的法律支持,进而使得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规范性。
2.2经济因素
纵观西方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我们不难得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完善该制度的重要性。从某一角度来讲,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影响。现今全国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用的基本现状为:城市居民人均455元,农民人均仅15元,相差很大。而站在社会保障覆盖的角度来讲,城镇已经超过了90%,但是农村却仅为4%。在过去很长一段以来,青岛市实行的都是二元经济体制,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社会保障体制实施过程中,政府往往会区别对待农村与城市的负担比例,而且在财政投入方面也明显厚此薄彼。因此,有限的财政投入也是影响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3制度因素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我国农村原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延伸,而这一延伸的重要对象就是一些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因此,无可避免的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然会存在原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某种不足,也可以说前者在时刻面对着多种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以总结为两大问题,其一为基金运营与保值增值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及银行增值。但是近几年的银行利息普遍偏低,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农民忧心基金的实际价值小于支付保费,最终不再信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其二,则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问题。在青岛市刚刚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时,县以上政府就已经成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就是指导并监督基金的管理与运营工作。然而最近几年的机构调整与人员变动比较明显,“管理委员会”的存在价值已经少之又少。
3完善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坚持几大原则,包括保基本、有弹性以及持续性等。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始终以农村实际现状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扩大保证每个个体与集体的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3.1立法先行
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法律是有效完善与顺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保障,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在实施某一政策中所代表的重要意义是无可厚非的。1992年我国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之后其相关的法律体系并没有进行统一,而且大都是地方性政策,这些政策的缺点主要表现为法律位阶偏低,未对保险对象、资金来源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过程中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这样一来就合理的借助了法律的援手实现了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3.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财政支持方面,各个地方财政预算每年应根据实际情况专门支出资金,以此来支撑当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而这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必须要向农村方向倾斜,之后再逐渐寻求城乡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均衡。在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政府部门要从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从某一处着手,之后在逐渐向外扩展,同时还要保证工作质量。除此之外,有些国家采取用税收与金融优惠政策作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另一大财政支撑,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此,我国可以引入到国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中。
3.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的自觉性
尽管近几年农村人民对参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总体上看他们的养老保险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对此,各地政府部门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对这一政策有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文艺宣传队伍到各个村落宣传,并设立乡镇政策咨询点,为农民讲解他们所不了解的政策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的引导作用,将更多的农村群众引导到农保工作中。
4结论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针对青岛市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情况作了调研,并得出了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的结论,如农民养老保险意识缺乏,新农保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基础养老金发放存在制度性缺陷等。对此,本文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等,以此来加快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伟娜,郑伟.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6(05):33-3
4[2]李宗时,黄永盛,应稚等.提高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的专题调研报告[J].2010(05):55-66
[3]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4(32):
52[4]刘婷.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业.2009
(14):164-165
[5]刘岚.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农村发现.2009(04):74-75
第二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通过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参保范围,达到规定年龄时领取养老保障待遇,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完善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崭新制度。
制度区别
新农保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新农保制度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责任,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这是与老农保制度仅依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
开展原因
人类“老有所养”的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十分重视解决民众的养老保障问题,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养老保障工作取得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城镇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各类人员的养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在农村,虽然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仍非常突出。
目前,农民的养老问题主要是以土地、家庭保障为主,仍然依靠传统的“养儿防老”办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步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4.2.1”家庭人口结构将普遍出现,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越来越弱。根据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解决养老问题将来主要靠社会保险。我国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在农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老农保),但当时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老农保采取储蓄积累模式,养老基金主要依靠农民个人缴纳,财政没有资金投入,农民受益低微,没有吸引力,更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大力推进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农民“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针对老农保在实施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逐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养老不犯愁”的目标。
基本算法是,(领取养老金时账户中的钱÷139×12)+(55×12)=每年获得的养老金数(不包括利息等)。
机制措施
在农民领到的养老金中,国家直接发放给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只占一部分,农民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的个人账户是新农保养老金中的核心,也是支撑农民养老的最主要部分。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部分贫困地区补贴乏力,以及政府“补贴倒挂”和缴费档次偏低等原因,新农保的缴费能力还比较低,这也是现阶段养老金“微薄”的重要原因。
产业洞察网《2013-2017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6亿人。虽然我国用三年时间实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建立了有史以来覆盖人数最多的养老保险制度,但仍有几千万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没参保。这些人大多是年轻人,要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参保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要适当降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财政补贴标准,同时提高国家或省级对该地区的补贴比例,确保政府补贴总额不减少,保证对农民的激励作用。
“其次应尽早制定更合理的缴费激励机制,正向引导、多缴多得。”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副处长黄海萍说,在农村地区,最低档次和较高档次的补贴标准差距并不大,因此农民缴纳较高档次的积极性不高。她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鼓励政策,提高较高缴费档次的补贴标准,激发农民的缴费积极性。
增设缴费档次,提高农民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也是提高农民养老金缴纳能力的重要举措。一些专家建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在原有缴费档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缴费档次。目前,我国已有四川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增设缴费档次到1000元,宁夏还在1000元之上增设了2000元的档次,其他地区可以适当增设缴费档次。
最后,还应建立“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为引导和激励农民,特别是那些16至45周岁的青年农民早参保,建议对缴费超过15年的,每增加一年加发一定基础养老金,或按缴费年限不同,增加不同比例基础养老金。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研
11:23:2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研
(景德镇陶瓷学院 工商学院 09国贸专业 1 班级 姓名 沈军)
摘要:本文是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关键词:新型 农村 养老保险制度 影响
为进一步总结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经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课题组对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特别是中日合作项目8个试点地区近一年的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试点的背景、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背景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工作是根据国家“七五”计划要求,从1986年开始探索,1991年进行试点,逐步开展起来的。农保的主要做法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采取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的保险模式,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基金以县级为平衡核算单位,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管理运营(目前主要是存银行和买国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期实行分段计息;参保人满60周岁后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本息和平均余命确定养老金发放标准;在工作方法上实行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
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较大、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受财力的制约等特定国情下,中国政府有关方面对在中国农村要不要建立、能不能建立农保制度;是发展商业保险、还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问题上一直未形成共识,加上农保政策和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多数地方这项工作基本处于停顿和等待观望状态,而目前参保农民则以年轻人和东部发达地区为主,中西部地区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基本处于无保障或低保障状态。
按照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
11:23:29 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为提高中国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缓解农民因老致贫、因老返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结合中日合作“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与管理规范研究”项目的要求,在总结近几年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中日双方从2006年1月起,共同选择在北京市大兴区、山东省烟台招远市、菏泽市牡丹区、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安徽省霍邱县、山西省柳林县、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云南省南华县等8 个县市区,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
二、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进展情况
从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针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认真按照整顿规范农保工作的部署,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基金监管、摸清基金底数,认真纠正违规行为,加大力度回收有风险的基金,两次下调农保个人账户计息标准,修订农保财务会计制度,并区别不同情况,稳步推进整顿规范工作,从多方面完善现行农保制度。另一方面,立足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分步推进、农民自愿的思路,在有条件的地区和群体中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积累了对农保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基金投资管理和计发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整顿规范和创新制度同步协调推进,主要通过改革创新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基金资产质量、扩大制度覆盖面、提高农民保障水平的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子。即在坚持农民自愿和个人账户的基础上,政府通过实行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老人直补等多种参保补贴方式,建立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引导扶持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和务农农民参加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办法。
11:23:29 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新型农保制度的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一是开展工作的地区和参保人数在连续7年下滑后,呈现出回升势头。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00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保工作,5442万农民参保,有301万参保农民领取养老金,积累保险基金310亿元,当年支付养老保险金21.3亿元。人均月领取养老金59元,为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目标和农民“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全国已有浙江等17个省级政府或部门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文件,探索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到2006年底,预计将有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被纳入基本生活或养老保障制度,筹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1000多亿元。
三是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取得一定的进展。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要求,山西省、北京市、福建省等地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农民工参保办法,如山西省提出了“一厂两制”的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思路,即城镇户籍职工参加城保,农村户籍职工参加农保,并制定了可行的参保办法和业务规程。
四是指导和推动不同地区以多种方式开展新型农保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初,根据《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保试点工作:一方面,指导北京、江苏、山东等有条件的地区,以缴费补贴的方式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与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农保制度。在江苏省苏州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经达到91%,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另一方面,结合中日合作项目的实施,选择了北京大兴区等8 个县区,通过开展“粮食换保障”、个人帐户基金借支、保险证质押贷款、基金贴息、3
11:23:29 龙头企业资助农民参保免税等多种形式的试点,初步形成了稳定的支持农民参保的政策和资金来源,建立起了引导、扶持和激励农民参保的机制,初步探索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套现实可行办法。
五是开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农民参保的需要,降低农民工参保和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的成本,加强帐户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已经完成了系统开发的需求调查、系统原型设计,系统开发,并已在安徽等7个省市投入试运行。
三、中日合作试点地区新型农保制度试点的基本情况
(一)试点地区的基本情况
2005年,各试点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北京大兴区(7405元)、山东省烟台招远市(5709元)、菏泽市牡丹区(3135元)、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4447元)、安徽省霍邱县(2298元)、山西省柳林县(1980元)、四川巴中市通江县(1754元)、云南南华县(2081元)。8 个试点县区分布于东部(4个)、中部(2个)、西部(2个)。其中,北京大兴区、山东省的烟台招远市属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试点工作启动较早,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位于经济发达省市的相当落后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该省市的平均水平,其他4个地区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工作基础较差。虽然8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均于2006年1月开始启动,都不同程度取得了进展。
(二)试点的主要成效
2006年1-11月,各试点地区参保人数如图1(参保人数图)和图3(新方案实 4
11:23:29 施效果图)所示,北京大兴、山东招远、荷泽牡丹区、四川通江等地参保人数增长较快,分别增长6876人(增长幅度14.83%)、23000人(增长幅度22.55%)、10600人(增长幅度13.18%)、11000人(增长幅度52.38%)。尤其四川通江地区,虽然地处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新增参保人数过万人,增幅过半。另外其他地区参保人数也有一定增长。
从图2(基金积累情况图)和图3(新方案实施效果图)各地基金积累情况看,2006年基金积累都有较快增长。从绝对额增长上看北京大兴(基金增长31178万)、山东招远(基金增长23600万)、山东荷泽(基金增长1352万)、福建延平(基金增长1850万)、云南南华(1000.5万基金增长)都有超过1000万的基金增长额。从相对增长来看,山东招远(增长28.96%)、山东菏泽(增长22.24%)、安徽霍邱(增长17.62%)、四川通江(增长38.10%)都有超过15%的基金增长比。
从基金规模和人均基金积累额来看,由于各地经济条件差别较大,基金规模和人均基金积累额有都有较大差距。总体看,东部地区要高于西部地区。如图3(人均基金积累额)所示,北京大兴(人均5856元)和山东招远(人均1888元)人均基金积累较高,其他地区人均基金积累则相对较低。这一方面与各地经济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各地农保工作开展时间长短和政策措施的力度也有一定关系。
(三)试点的主要创新
1、建立参保补贴制度
试点地区从实际出发,以缴费补贴、贴息等多种方式建立了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形成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多方筹资机制。但各个试点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的不同,在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的力度和方式上也有所区别。各地具体补贴方式和补贴金额如下表1-1所示:
11:23:29 1-1 试点地区补贴方式及金额一览表
试点地区 补贴方式及金额
招远市 市财政补贴于2006年启动,2006年补贴200万,“十一五”期间每年递增10%;有条件的镇、村也要求予以适当补贴。
通江县 每年按上年末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总额的2.5%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其中2%记入参保人员个人帐户,0.5%纳入农保专项调剂基金管理,用于弥补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缺口和提高农民养老保险待遇。从2003年起,对连续任职3年以上的在职村三职干部每人每年补助100元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被征地农民按照征地规模实行参保补贴,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乡村医生、教师等特殊群体都制定了不同的补贴政策。
南华县 凡在覆盖范围五年内达到最低缴费标准的人员按每年缴费数的10%给予补助,将同期补贴资金划入其农保个人账户;另一方面县乡农保经办机构的全部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政府承担了管理成本。省政府拨付25万 元启动经费,州政府准备拨付300万 元给参保农民实行定额的直接补贴。
菏泽市牡丹区 2006年补贴金额100万元,十一五期间逐年递增。补贴额按投保人情况测算确定,政府逐年补贴。以趸缴方式缴费的,将趸交金额按以后每年界定的缴费标准折合补贴年限,逐年给予补贴,当领取养老金后,余下的折合年限不再给予补贴。有条件的乡镇和村按一定比例对适龄参保人员给予补助。自2006年起,在三年内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达到规定缴费标准的,除享受正常政府补贴5%外,区政府再给一次性的补贴奖励。具体补贴奖励标准为:2006年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再给予本人5%的政府补贴奖励,合计补贴10%。
11:23:29 参考资料:卢海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调研报告.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第四篇: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乃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发,通过对这一政策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几患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建议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并有加速趋势,而其中农村老龄人口占75%左右。这就意味着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是保障老年经济生活安全的有效约束机制,也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主要有多代同堂型、分居赡养型和独立生活型三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大量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难以增收,土地养老模式被打破,失地农民亟待养老保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农村家庭人口已经实现了由多子女家庭结构向“421”家庭结构的转变,目前逐渐出现“621”乃至“8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子女养老的比例在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给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试点的,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但是,“老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处于非常薄弱状态,各地集体补助标准千差万别,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得不到落实,没有体现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助性以及公平性原则;税务系统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可以执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均没有给予应有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投保金额基本上都集中在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所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很难实现;缺乏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以致造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基金已被挪用多年,至今难以收回。这样,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80%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的解决便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而农民问题中养老保险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旧农保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停滞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点实施,意味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发生改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是一件大事。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但是,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是否能就此解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怎样的生命力,有待探索。
三、“新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对于“新农保”的宣传与推广,采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本地政府宣传部门为主,并没有过多的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劳动力流动频繁,且有部分是常年不在家,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政策的理解并不到位。
(二)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由于各部门认识不一致,具体规范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重要内容的具体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再加上乡镇缺乏专职、专业保障人员,且缺乏专业知识,对于新事物适应能力缺乏经验,群众有疑惑得不到及时答复和解决,影响到了政策的推行。
(三)部分地区融资压力较大。虽然“新农保”政策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但是,在一些西部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和贫困地区,个人缴费这块恐怕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农民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四)制度衔接问题。一方面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人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但是,有一些。„老农保”参保人以前缴纳的保险金以何种方式并人,资金以前运用产生的收益如何计算。另一方面,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的基础养老金将形成“国家债务”、“转制成本”,长期看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会形成多大的需求和财务压力。此外,不少地区还探索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等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参加“新农保”后,这些制度怎样处理。
(五)资金运作与监管问题。由于新农保的建立符合中国农村养老需求,当期马上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加入进来,这样也会形成相当大的缴费收入,对于新农保的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增值保值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要有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如何增值保值,资金的安全性有谁来保证,由谁来监管,这也需要在管理方面马上出台相应的新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积极全面的宣传政策。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动频繁,群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循序渐进,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采取办电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牌、彩装宣传车等形式,合理有效地宣传农村社保的政策,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教育群众树立防老、养老、敬老意识,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险是养老的可靠保障,自觉、积极参保,使保险进入农民的思想里,成为生活的部分。同时也要将政策宣传到位,不能急于求成,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项工程非常浩大的工作。
(二)出台具体的指导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和人口结构,在全国性政策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规范到位。同时抓紧建立专业的基层社保单位,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缴纳保费的多少应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情况,设置多个缴费档次,鼓励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于特殊地区,国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变全年一次趸缴为分期收缴,以缓解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
(四)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新老制度的衔接是“新农保”政策开展的一个关键点,其制定和实施得难度比较大,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度衔接的办法,兼顾公平与效率。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应可以相互转换、衔接。“新农保”在制度制定时需留有接口,以便将来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衔接。一是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详细转换办法在统筹区域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衔接的操作办法,解决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二是完善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把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都予以体现。
(五)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其中个人账户将会积累起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将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大挑战。为了更有效率地运用农保基金,保证其安全性,必须提高新农保基金的统筹层次。要加强立法,为农保资金的运营和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监管,防治农保基金的挪用、挤占、挥霍与浪费。要加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为农保资金的投资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第五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摘要:2010年初河北省开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本文以对河北省鹿泉枣强地区的调查为基础,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之前政策相比较具有的优势,分析制度存在的缺陷,为今后新农保的普及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新农保养老保险农村
0 引言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的重要措施,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缓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国务院于2009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新农保试点,并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农民的全覆盖。本文依托于对鹿泉、枣强地区的调查,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过程进行梳理,立足于新、老农保的对比,分析新农保的优势,对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1.1 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强化政府责任 老农保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在绝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实行的是个人的完全积累模式,本质上是农民的一个长期积累。这是老农保难以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改变了养老金完全由个人账户累计的方式。要求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55元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其余50%有地方财政承担。另外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这一特点,使之与老农保相比,更具社会性、福利性,对农民更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保参保率低的问题。截至6月底18个新农保试点县(市)平均参保率达到91.4%,有82.3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领取了养老金。而在2008年,这一参保率只有4.7%。
1.2 建立了待遇调整机制 老农保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取决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积累额。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引入了待遇调整机制,会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动,适时地对基础养老金和缴费档次设置: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也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此外,政府会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待遇调整机制的建立,能够更好的增加农民参保的热情,能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居民收入、物价水平也在不断的增长。假如不建立待遇调整机制,十年、二十年后,政策必定不能再符合社会的需要。就如老农保每月2元~20元的缴费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了。
1.3 政策的衔接性 老农保很少考虑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转化,并且片面的限制其他形式养老保险的开展。而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之初,既考虑了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此外也考虑了老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问题。
1.4 强化基金管理与监督 老农保的基金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私自挪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2009年原河北省劳动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原处长就因挪用农村养老社保基金而被判刑。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
同时,基金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再从基金收入中提取。并且政策强调了社会保障、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新农保推进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1 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少,所
以农民的缴费能力很有限。鹿泉和枣强地区,选择100元缴费标准的人能占到80%左右。
按照大部分人群选择的1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65
元的养老金。按照最高档5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
105元的养老金。而据河北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我省农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3125.55
元,即每月约为260元。所以,65元或105元的养老金都很难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另外
鹿泉地区的农村低保金是每人每年1110元,即每月92.5元,远高于65元的养老金。可见
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2.2 新农保的集体补助难以到位 90年代我省大部分的村集体企业都已关停,加之农村整
体经济实力较弱,在绝大部分地区的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在调查过程中,仅有发展集体企业的曲寨村,出租土地的北寨村等极少数几个村子对农民进行了新农保进行了补贴。面对这种
情况,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工业,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财
力实现“以工反农”,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2.3 保富不保贫 采取自愿入保的方式实际上主要吸纳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而对于
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既没有经济能力的又需赡养老人的一部分困难群体吸纳不
进来,他们享受不到政府给予的养老补贴。应当考虑由财政为这一部分困难群体提供一些额
外的补贴,使其有机会享受的政府给予的养老补贴。
2.4 半强迫性质 200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
见》,中明确规定了,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
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是很多农民产生了反感,同时也使
得一部分无子女赡养的老人领不到养老金。此外,地方政府存在逐级压任务、定指标的情况,各级干部为逐政绩,在考核中争佳绩,对农民半哄半逼要求其参保。
2.5 一县一策,不利整合 新农保中央发布了指导意见,但由县级政府制定本地区的具体
政策,组织实施。虽实现了因地制宜,对当地农民有一定利处。但导致新农保在各地政策不
尽相同,存在一些差异,这就为以后制度的衔接和统筹层次的调高赠加了难度。例如鹿泉和
枣强地区,新农保的补缴情况相差很大。鹿泉有80%的进行了补缴,枣强地区仅2000余人
选择补缴。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M].2006.7.[2]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人民出版社[M].2006.12.[3]刘海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4]陈美.制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5]李晓柄.司选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
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道路。
1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
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
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
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
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
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
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
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
有所居。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
农民。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
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
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
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
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
治力度。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
动,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
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難題は農村の老後対策
都市の高齢者対策も深刻だが、農村ではさらに困難に直面している。
中国高齢科学研究センターの調査によると、農村では60歳以上の高齢者が1億人を超え、全国の老年人口の75%を占めている。農村の高齢化率は都市に比べて1.24ポイント高く、この状態は2040年まで継続すると推定されている。都市と農村の高齢化率の差異は、両者の経済社会の発展過程と社会保障の格差を増幅し、農村部の高齢化問題をますます深刻にしてい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