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写作
如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写作
一、提出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写作提出了如下要求: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然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面对作文无从下笔,拙笔难挥;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大同小异或者普遍雷同,缺乏作文素材,写不出真情实感,更谈不上有创意地表达了。
二、问题聚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有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首先得足够的占有素材,如何才能积累素材并更好的利用素材进行写作,这成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面窄,又不留意日常生活,不会从自己的身边捕捉素材,但对网络很感兴趣,我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解决“如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写作”这一问题。
三、实施方案
1、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写作素材
网络最大的优势是信息量大,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对于热点问题见仁见智,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能帮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那么如何搜集整理材料,就成了核心环节。
2、教会学生分析、整合资料,形成自己写作思路。
3、把自己的作文发布到qq空间,让同学们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更大范围的互评互改,教师予以评价,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作文评价。
第二篇: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写作教学设计(预案)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写作教学设计预案
学情分析:学生作文时缺乏素材,往往东拼西凑,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与生活感受,有时甚至无病呻吟。为了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我决定从他们感兴趣的网络入手,设计了这次作文指导。
一、这次训练的目的:
1、引导学生写作也要与时俱进:学会利用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2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通过这次练笔,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计划
1、制定练笔内容:刘翔,我想对你说
2、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整合。
3、查找网络上有关刘翔的评论性文字,尽可能全面。
4、完成练笔内容。
5、四人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6、将小组改过的作文上传到个人空间,全班范围内浏览。
7、浏览同学的空间作文,跟帖评价。
三、写作目标:
1、能将信息技术与作文课整合,用作文反映生活。
2、改变自己不良的写作习惯,利用网络、运用交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流程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伦敦奥运会刘翔比赛视频,然后导入——2012年,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伦敦,聚焦了多少渴望的目光。我们的飞人刘翔在实现梦想的赛场上再度因伤退赛,各大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各种网络评价也接踵而至,现在请大家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全面了解刘翔及人们对他的评价,把自己的看法、观点记录下来,写一篇作文:刘翔,我想对你说
(二)、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刘翔的资料,进行整合。(教师提示:可以从刘翔的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参赛荣誉、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进行材料搜集。)
(三)、查找网络对刘翔的各种评价,学生在浏览评价中情不自禁的予以赞同或进行反驳,有的甚至与同桌展开辩论,课堂气氛热烈。
(四)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对刘翔诉说。
(五)小组互评互改。
(六)发布到自己空间,全班范围内交流。
五、评价
浏览别的同学的空间,进行评价。每人至少选5篇点评,点评语言要求准确、具体、得当,并且有鼓励性评价。
教师浏览学生作文及评价,予以点评,点评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对写作过程进行评价,同时指出今后努力方向。
教学反思:尝试,就会发现问题;探索,就会有得失。第一次做此尝试,准备不是太充分,具体操作中出现了一些状况,比如学生查到资料后的取舍,有的同学查找了好多有关刘翔的资料,全部拿来读,费了不少时间,冲淡了训练主题;有的同学太注重人们对刘翔的评价,展开了辩论,也远离了训练重点。我及时地发现并予以纠正,课堂的重心才回到这次训练的重点上来。通过这次作文指导,我也欣喜地发现,学生对新事物确实有一种灵感,利用网络的确可解决一些写作素材的问题。
第三篇:利用网络指导学生写作的实践与思考(本站推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利用网络指导学生写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朱伟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10期
假期到了,按惯例要给学生一点语文作业,免不了布置写作方面的任务。对于老师来说,这本来是一项很简单的事,给学生几个作文题目,提出一些相关要求,让学生写到作文本上或是作文稿上。假期结束,学生上交,教师批阅,打个分数。再选一两篇优秀作文读一读,或是在教室墙上展示一下,也就完事了。但是这种简单化、程式化的写作与展评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因而也就大大弱化了写作训练的效果。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也有许多违背教学规律的因素。首先是学生写作与教师批阅(讲评)的时差过大,特别是寒暑假时布置的写作任务,教师一般必须在开学学生报到以后才得以阅读与批改。
第二是教师批阅学生作文,费时间而效果差。开学阶段事情较多,教师难以有更多的时间批阅作文,何况假期作文往往还不止一篇。因此只能笼统地打个分数,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
第三是课堂表扬(或展示)的面小,数量也往往有限。教师除非采用点名表扬的方式,否则课堂上不可能有更多的学生作文得到表扬或点评。事实上,课堂上有机会得到老师赏读的往往是几位平时常受表扬的学生。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虽有榜样,但激励的作用很小,而且会越来越小。
由假期作文写作与评改的现状,笔者想到了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强化写作训练的效果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指导学生开展自由写作实践的体会,笔者认为,利用网络与数字通讯手段指导学生开展写作实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组建自由写作的网络平台
1.教师自建可资学生自由写作与发表的主题网站。我校建有供学生自由写作之用的网站“中学语文赛博网”(hht://),在此网站的“赛博投稿”栏中,学生可以免费注册,自由投稿。但由于网络投稿可以是真名,也可以是化名,所以,为了便于掌控,教师对于学生注册时的信息,可以作适当的要求,譬如,登记邮箱时,用户名有意采用自己的年级学号或是采用姓名的拼音形式等等,这样有利于教师确定文章的作者。
2.为学生提供可以直接登陆的FTP站点。我校自建有FTP站点,为方便学生上传和下载作业,笔者特意安排了这一站点的一个空间,用户名与密码均有意设为“yuwen(语文)”,在学生入学后不久,就把学校FTP站点的外网地址以及用户名、密码告诉了学生。
3.公布教师自己的QQ号与邮箱(QQ邮箱),并接受学生“加为好友”的请求,组建班级QQ群,登记学生QQ帐号。
二.利用学校机房上机演练
现在,一般初中学校都已配备计算机房,且机房中教师机都配有控制软件。我校机房用的是“极域(豪华版)”,也有一些学校用“学霸”、“红蜘蛛”等等。学期初,笔者就与信息技术组教师取得联系,首先掌握了这套控制软件的使用方法。随后布置了一项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选择一篇(也可以几篇)自己满意的作文,将其输入电脑,保存为word文档,以自己的学号+姓名命名,然后利用家里的宽带网络,将文件发送到ftp://220.189.228.***(用户名yuwen,密码yuwen)站点内的“初一(8)班文件夹”。如果家里没有电脑,可请亲戚朋友帮忙解决。
第二周,学生到校后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就把学生带到学校机房。首先引导学生进入“中学语文赛博网”,并对如何在“赛博投稿”栏注册、登录、投稿进行指导。然后,要求学生从指定的FTP中提取自己已经上传的作文,下载到本地机器上,再按刚才所学步骤进行网上投稿。投稿成功后,浏览自己的文章,同时阅读同学的作品,并可利用“文章点评”栏,对同学的作文作出适当点评。
这一堂课,学生不仅学习了网络投稿的方法,而且感受到了网络写作的魅力。
首先,“赛博投稿”栏向每一个学生敞开了自由写作的大门,因为“赛博投稿”不受数量及写作水平的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
其次,网络作品(作文)的署名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化名。对于大量写作并不“出色”但又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关注的学生来讲,既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署上真名或是化名(假名),这样也就很好地保护了自尊,并可获得有益的帮助。
第三,网上投稿与发表不受体载与形式的限制,学生尽可以拿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形式进行自由写作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与形成学生的写作个性。
第四,打破了常规写作训练(作文)阅读与点评的诸多界线。一般地说,以往的学生作文只有语文老师一个阅读对象,换言之,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现在,学生的作品面向的是全体同学与老师(甚至不仅仅是本班同学与老师)。同样地,以往的作文往往只有老师的点评与分数;现在,“赛博投稿”栏设置的“文章点评”板块,让每个读者都可以是评论员,并且如果需要,学生本人也可以化身成为自己文章的评论员。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打破了写作、阅读与点评的时空界线,只要有网络存在,这些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效地发生。
事实证明,这堂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网络写作与投稿的热情,并为教师利用互联网络以及通讯技术(如微信等)指导学生写作与投稿奠定了基础。
三.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
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如果不求新,不求变,最终也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因此,在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开展语文活动的时候,教师只有不断地利用并开发相关资源,才有可能让网络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工具与手段。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就目前而言,笔者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作文(也包括其他语文作业)交流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中学语文赛博网”上的“赛博投稿”栏,一条是专设的FTP站点,再有一条是QQ邮箱。有了这三条途径,教师可以随时掌控学生的作文(作业)完成情况并发出必要的指令。譬如,在一次单元命题作文以后,为提高学生的赏析与自我评改能力,笔者特意在周五布置了一项双休日语文任务:
本次投稿与点评要求
请将本次单元作文修改后输入电脑(word文档),建议根据自己作文的内容,新拟一个题目。参考第29期《孔山文苑》(我校文学社社刊)中的文章点评方式(参见
ftp://220.189.228.***,用户名与密码均为yuwen),在文末点评自己的作文。点评文字不少于100字。然后完成两项工作:
(1)将自己的文章发到“中学语文赛博”网(http://)的投稿栏。然后再进行自我点评(点评时的网名可以另拟)。同时可以对投稿栏内原有的文章,特别是本班同学作文进行点评;也可邀请同学点评你的文章,以增加人气。
(2)将自己的文章(含点评)以附件形式发送到老师的邮箱:752725094@qq.com.。周六和周日,笔者当时虽然出差在杭州,但每一位学生发往我邮箱的信(作文),我都能够通过手机“微信”第一时间打开,并提出指导意见,而学生则无一例外地会及时修改并再次发送他的作文到我的邮箱。
2.积极开发学生资源。学生入学不久,笔者就向他们承诺:每次作文,老师都将选择一部分同学的作文(或片段或句子)进行点评,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同学被点评;一学期里,老师将要编一本班级同学作文集,目标是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作文(包括片段)入选。
笔者之所以敢这样承诺,是因为我相信,当学生的作文通过网络呈现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点评学生作品就变得非常直接与方便了,而到期末阶段完成一本班级学生作文集(电子稿),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现在,学生已经习惯于将自己的作品(作文)发到网上投稿栏内,同时再把它发到老师的QQ邮箱。因此,每次作文训练之后,笔者总能及时地批阅,并在作文讲评课中,以PPT的形式,展示班级学生的习作(或片段)。为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每次讲评,教师总是尽量
选择不同学生的作文,挖掘其亮点,分析其不足。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于老师的每一次讲评课,总是充满了期待,心里在默默地想:这次会点评到自己的文章吗?
同时,由于大量的学生作文或是通过投稿栏发到了“赛博网”上,或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了教师的邮箱,教师的写作教学资源就变得异常丰富。上学期末,笔者按计划编辑了学生作文集《美丽心海》。除了打印一份挂在教室外,作文集的电子稿上传到了FTP文件夹里,学生自己可以下载或打印。这一举措,也获得了家长的理解与好评。
四.适时调整写作的形式与要求
笔者对于学生在赛博网上的写作与投稿基本没有硬性要求,特别是在假期,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写作与投稿。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够保持写作热情,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训练效果,教师还必须结合指定性的任务布置。而这种任务的布置又要能够不断地有所变化。为此,笔者也采取了一些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完成任务,譬如今年暑假的语文任务中包括让学生通过电脑编辑一份语文小报,编写一本个人文集,并要求分别在指定时间发送到老师的QQ邮箱。
第四篇:利用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范文模版)
利用范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利用范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闫喜忠
鹅毛般的大雪,妈妈摸着我滚烫的头,穿着单薄的衣服就抱着我向医院跑去。鹅毛般的大雪,妈妈摸着我滚烫的头,穿着单薄的衣服就抱着我向医院跑去。医生说我得的是重感冒,需要住院静点。妈妈急得流出了眼泪。医生说我得的是重感冒,需要住院静点。妈妈急得流出了眼泪。护士阿姨过来 给我扎针了,为了不让妈妈担心,我忍着没有流泪。我知道,针扎在我的身上,给我扎针了,为了不让妈妈担心,我忍着没有流泪。我知道,针扎在我的身上,
本学期第四单元作文——写读后感。在指导课上完后,本学期第四单元作文——写读后感。在指导课上完后,认为学生会很好地 ——写读后感 写出很好的读后感,可是当收上草稿一看,和预想的截然不同。写出很好的读后感,可是当收上草稿一看,和预想的截然不同。经总结存在以 下问题; 下问题;
1、述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述读原文多,感 或 感 少 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后的 最基本要求。最基本要求。
2、评述原文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述原文多,而发,感 而发 牵强附会。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
3、空洞抽象,缺乏联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鲜想法。主体部分往往展不、空洞抽象,缺乏联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鲜想法。开,主要是没有打开思路。主要是没有打开思路。
4、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 有确立好感发点的要点。有确立好感发点的要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又上了一节课——利用了范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又上了一节课——利用了范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课后 ——利用了范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出示了范文: 首先我出示了范文:
却痛在妈妈的心里。妈妈一直守护在我的身边。直到我的烧退了,却痛在妈妈的心里。妈妈一直守护在我的身边。直到我的烧退了,妈妈心里才 踏实。是妈妈的爱让我很快恢复了健康。踏实。是妈妈的爱让我很快恢复了健康。读了这篇文章,
我更爱我的妈妈。读了这篇文章,我更爱我的妈妈。通过读范文归纳出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通过读范文归纳出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学生领悟到当你阅读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之后,收获、学生领悟到当你阅读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之后,当你阅读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之后 总会有自己的认识、总会有自己的认识、收获、体会,把这些写下来,就是 读后感 读后感”。体会,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书笔记中要求较高的一种动笔墨的方式。写读后感,有助于加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中要求较高的一种动笔墨的方式。写读后感,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有助于巩固阅读的成果。对自己来说,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有助于巩固阅读的成果。对自己来说,写读后感是阅读 的小结:写出来给别人看,又可以给别人以启发和帮助。的小结:写出来给别人看,又可以给别人以启发和帮助。那么该如何写好一篇 读后感呢? 读后感呢?
一、要由“读”引“感”。要由 读 引 感。读后感,顾名思义,是有读有感,先读后感。读”是“感”的基础,“读 是 感 的基础 因为 感” 的基础,因为“感 读后感,顾名思义,是有读有感,先读后感。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它总是由所读的内容而触发出来的。所以,要依据 读 的 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它总是由所读的内容而触发出来的。所以,要依据“读”的 内容去谈自己的“感,读 引出 引出“感 来 如果离开了 读”的内容去发表感叹、如果离开了“读 的内容去发表感叹 的内容去发表感叹、内容去谈自己的 感”,“读”引出 感”来。由 议论,感 就是没有坚实根基的 空中楼阁”了 就是没有坚实根基的“空中楼阁 议论,那“感”就是没有坚实根基的 空中楼阁 了。
二、要突出感受
《妈妈的爱》读后感 妈妈的爱》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妈妈的爱》 我很受感动。我很受感动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妈妈的爱》 我很受感动。我特别喜欢文章的第三小段:有一回我病了,妈妈抱我去医院。我特别喜欢文章的第三小段:有一回我病了,妈妈抱我去医院。摸着我很烫很 烫的额头,妈妈着急地哭了。烫的额头,妈妈着急地哭了。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这时,回忆起妈妈关心、呵护我的许多事。记得去年的冬天,这时,我回忆起妈妈关心、呵护我的许多事。记得去年的冬天,天上飘着
读后感的“感 是关键 应以 感”为主。是关键,应以“感 为主 这就是说,“读”的内容不能不写,为主。这就是说,读 的内容不能不写 的
第五篇: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推荐]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个标准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这种特有的优势来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
一、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就形同虚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为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充分利用网络中具体、形象的声、像资料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阅读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多媒体网络中的阅读资源具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语音、绚丽的色彩等特点,往往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在网上阅读就想看动画片一样开心、有趣,这比起传统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例如:同学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便能利用老师教给的上网方法从“GOOGLE”等搜索引擎中以“圆明园”为关键词下载大量的有关圆明园的历史、建设以及它的毁灭等资料。有些同学还把它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制作了关于“圆明园”的展板,并进行了“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网上讨论,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阅读兴趣也空前高涨起来。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不少学生从中国环境网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和公益宣传广告片,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环保现状和“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情况。有的同学还兴致勃勃地跑到海边以及附近的河边进行野外考察,俨然就是一个环保小卫士。由此可见,由于网络系统所独有的视听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阅读兴趣得到全面培养,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承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
Internet 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这些信息一旦用于教学当中,就会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因此,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读什么”和“怎样读”上了。在教学当中教师就是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在扩展阅读中,语文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阅读材料。那么,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哪些阅读材料呢?我认为: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应是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以及语文教学需要,兼顾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在大量感知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就能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奇、描写之实,从而形成了以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例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网上阅读材料《海滨小城》、《迷人的张家界》、《海滨仲夏夜》等精美短文,使学生凭借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形象地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命脉”。这比起教师单纯地分析或学生孤立的自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印象。再比如学习了《电脑管家》一文后,学生又从网上了解了大量的电脑基础知识,不用老师解释,什么Internet、网吧、E--mail等名词,他们便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再比如学习了《燕子》一文后,教师又及时地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学生读了这些文章后,便很快发现了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较好的抓住最能体现动物特点的部位依次进行描写,为其写作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网络中的内容,抓住网络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详细、更优秀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了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凭借网络特有的异地交互,为学生展示自由的阅读空间
“以工具的改变促进教学的革命”。计算机网络教学,特别是Interne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阅读的时间提供了前提保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心理和生活规律的不同,安排读书的时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网络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师”,能在瞬间将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文章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为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并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例如在学习了《狱中联欢》一文后,在课外又选择了《红岩》这部长篇小说进行阅读。按照以往的经验,学生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阅读就必须将书本随身携带好,否则就不能在其他地方进行阅读。而有了Internet网络系统,学生即使是探亲访友,也可以在朋友家上网阅读。若暂时有事无法阅读,还可以关机,等有了时间再接着读;实在不想读时,也不妨休息一下,这就为个性化的探究式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多媒体网络系统多样化的交互形式,还促进了协作与对话,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辅导,分层次发布阅读内容,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评价。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激烈的网上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展示自己的个人主页,互相推荐一些好的读物,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
另外,多媒体网络系统还能以其最快捷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传递到桌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形式下的阅读交流,获取更有益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其课外阅读,于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