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十三讲作 文
第二十三讲 作 文
试题精讲:
1、填报志愿,是初中毕业生一次重要的选择。这个过程中,家长、亲友、老师与你之间可能有过分歧,最后或是师长尊重了你的意见;或是你屈从了师长的“指导”;也可能是你自主地进行了这次选择------
请以《选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以记叙为主,并适当地发表议论;叙事应重点突出,议论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姓名,用甲、乙或××代替,但可出现学校类别,如重点高中、师范、普通高中等。
3)字数不少于600字,卷面整洁,书写端正。
2、同学们,你们平时关心的人和事物一定很多吧!你们不仅关心熟悉的、亲近的人,也关心那些并不熟悉但希望得到帮助的人;你们不仅关心身边在教育、体育、公益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的事,也关心全社会在两个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你们不仅关心一套邮票的发行、一项竞赛的态势,不仅关心自身素质怎样提高、人生道路怎样走好,也关心文化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下岗工人的困难和他们对再就业的期盼,甚至还关心世界航天技术、生物克隆技术的新进展以及世界和平的新进程------
现请你从自己众多的关心中选择一项,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怀。
题目:我关心______________
要求:1)现根据上面的提示,把题目填写完整,然后作文。
2)以记叙为主,结合适当的抒情、议论。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4)不少于600字。
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汪君,一位中国普通的女学生,在一次国际性的学科竞赛中以96分的最高分荣登榜首,考了个“世界第一”。平时,不论是主科还是副科,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她门门都学得很努力。因为她觉得考出好成绩不是根本目的,关键在于真正把知识学到手,而各种知识往往是触类旁通的。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汪君还喜欢集邮、剪贴,喜欢看体育新闻和那些焕发青春活力的节目,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开阔视野。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短评或读后感。
2)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并能联系实际,如出现校名、人名,一律用符号代替。
3)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全文不少于500字。
思考题:
1、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或给你愉悦,或催你奋进。一张邮票、一片枫叶、一枚书签、一首歌、一声问候------往往会唤起人们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请以《________________,唤起了我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请仿照提示在文题空缺处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构成完整的文题;
2)以记叙为主,适当抒情或议论;
3)不少于600字,不超过800字;
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你和父母、老师、同学及周围人之间曾发生过许多事情。有的使你欢乐、幸福。有的使你烦恼、痛苦------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诉说。
请以《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横线上可填某一称谓(如“爸爸”、“李老师”等);如果写的是同学,请用“王春”代替。
2)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以记叙为主,适当议论、抒情。
3)不少于600字。文中涉及的地名、校名一律用“××”代替,文中涉及的其他人名一律用“张某”、“陈某”等代替。
4)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作文。
近日,兴宿中学决定成立“音乐”、“书画”、“天文”等课外兴趣小组。初二(6)班方明同学想报名参加其中一个。可是,他妈妈坚决反对,理由是:会影响方明考试成绩。双方争执不下。于是,方明决定写一封信给在远方工作的爸爸,陈述自己的理由,希望得到爸爸的支持。
要求:
1)以方明身份写一封书信,格式要正确。
2)以议论为主,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3)字数在250字左右。
4、近年来,语文考试中增设了书写分。有人认为很有必要,因为写字关系到做人;也有人认为,电脑普及的速度快,不一定再强调写字的重要。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写一段议论的文字(200字左右)。
5、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来教育孩子:“你要听老师的话!”“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你要听大人的话!”批评孩子最严厉的话也是:“你这孩子,就是不听话!”于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听话,才是好孩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以《“听话”析》为题扼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字数控制在200字内,不需要另外抄题。
第二篇:中级班第二十三讲教案
经典诵读中级班第二十三讲教案
一、复习上次课内容
1、论语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千字文
原文:世禄侈富,车架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二、学习新课
1、唐诗《浪淘沙》
唐•刘禹锡
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浪淘沙:古代歌曲名,本是民歌,后来用为词牌名称。九曲:形容河道弯弯曲曲。
万里沙:指大量的泥沙。
簸:颠簸摇荡。
银河:天河,天空中由许多星星汇集成的一条明亮的光带。牵牛织女:恒星名。指牵牛星、织女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译文:九曲黄河汹涌奔腾携带万里泥沙,巨浪滔天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好像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跟我一同去拜访牛郎织女的家。诗意精讲: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诗作以描写民间百姓生活见长,风格清新,语言质朴,流传较广。
这首诗从极其宏大的空间展开视野,把奔腾万里的黄河尽收眼底。首句写黄河源远流长,携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奔腾万里。第二句描写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巨浪滔天,狂风怒吼,因首句已经做了铺垫,这里直接描述黄河的汹涌仿佛来自天涯。与首句的“万里沙”遥相呼应。第三、四两句紧承“自天涯”,写出了黄河之上云天的英雄气概,并且突发奇想,用夸张浪漫的手法,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情景。同时,诗人借用神话传说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敢奋斗的情怀。
2、《弟子规》信
(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wàng),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时,勿佞(nìng)巧。注释:
凡:凡是。
出言:说出的话。
信:诚信,信誉;守信。先:首先,第一。
诈:欺骗。
妄:荒诞。
奚:怎么。可焉:可以这样。
惟:只。
是:真实。
佞巧:花言巧语。
译文:
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做到,因为一个人做事诚信是第一重要的。欺骗别人、胡言乱语,那怎么能行呢?
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不要说)。但是要做到说的每句话都是实话;任何时候都不要花言巧语、胡说八道。附:故事《曾子遵守诺言》 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便哄儿子说:“你乖乖地在家呆着,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肉。”小儿子一听有肉吃,便高兴地答应了。
曾子的妻子从街上回来,看到曾子拿出工具真的要杀猪,她急忙阻拦说:“我只不过是哄孩子玩的,你怎么当真了?”曾子说:“不能和小孩子开玩笑。孩子年纪小,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能听从父母的教导,处处会模仿父母。今天你欺骗他,把对他的许诺当成一种玩笑来对待,不对现你说过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欺骗他的行为。你这样做,他以后就会学你的样子,随便说些没有信用的话去骗别人。所以你今天的做法就是教他也学你的样子骗人。当妈妈的欺骗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妈妈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啊!”
妻子听了,感到很羞愧,虽然舍不得杀了那头猪,但是那样会给幼小的孩子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于是,帮着曾子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曾子就是这样以身作则,教育子女的。附:故事《墨子教学有方》
墨子是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教导学生时很讲究方法,常举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墨子有个学生叫子禽,有一次他问墨子:“老师,您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你看那些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到处寻找臭味的苍蝇,他们不分白昼黑夜,总是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可是,他们即使叫的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也没有谁会去注意到他们到底在叫些什么,人们对这些声音早已经是充耳不闻了。现在你在来看看这清晨报晓的雄鸡,他只是在每天黎明的时候按时啼叫。然而,雄鸡一唱天下白,人们纷纷开始一天的劳作。两者相比,你认为多说话能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准确地把握说话的时机和火候,努力把话说到点子上,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收到预想的效果啊!”子禽听了老师的这番教诲,不禁频频点头称是。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像蛤蟆、青蛙和苍蝇一样,不管时间、地点与场合,整日说个不停。他们应当从这个故事当中吸取教训,改掉夸夸其谈的坏毛病,向报晓的雄鸡学习,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三、布置下次课内容
(一)、复习本次课内容
1、唐诗《浪淘沙》
唐•刘禹锡
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弟子规》信
(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wàng),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时,勿佞(nìng)巧。
(二)、复习中级班第一讲——第二十三讲所有内容
第三篇:小学作文辅导讲座第二十三讲
小学作文辅导讲座第二十三讲
谈文章的修改
修改,是写作文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但是,有的同学却轻视这一个步骤,甚至放弃这一个步骤,这是很不好的。想一想,哪一个大作家的作品不经过修改呀?有的要反复修改几遍。鲁迅先生就说过,写完文章后自己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去掉。这就是修改要做的工作之一。我们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作文难道不需要修改吗?修改文章,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内容的修改一般有“读、删、增、改“四种。
一、读写完作文后,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至少读两遍。如果是平日习作,最好不要马上读。因为你刚刚写完作文,思想里还保持着一种“思维惯性”,挑起毛病来,漏掉的会很多。过了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当然时间也不要太长),你做完其他事情回过头来读,效果会更好一些。如果是考场上作文,最好也在检查完语文卷子上的其它题目之后来读作文。但是一定要读,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先朗读,像读别人的作文那样去读。通过朗读,你会感觉到自己作文语言“上口不上口”,一般来说,读起来不上口,“别扭”,那一定有毛病。朗读之后还要默读,体会自己的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滋味”,有没有不对味的地方,尽量按照自己的语文水平挑作文的毛病,然后按照下面所说的办法删、增、改。
二、删需要删的一般有四种情况
1、与主题无关,或似与主题有关实则损害主题的内容,应当删除。如作文《同桌》。有位同学写其同桌是一名三好学生,其中一段写到她在熄灯 1
后还躲进寝室的帐子里打着手电做功课。这位考生的原意是想突出她的刻苦好学,但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做不正反映她既违反宿舍纪律、又不善安排时间,还不注意保护视力吗?像这种只考虑一面却会影响整篇主题的内容,需删除。
2、空洞的议论或抒情也应当删去。如《尊师爱生小记》。有位同学全文只写了600余字,但开头大发议论,仅谈教师节的意义便用了150多字。当然写此题提一下教师节是可以的,但在记叙文一开头就如此空发议论没必要,应酌情删简。
3、内容重复的,哪怕再好,也应删除。如《驳学理科何用语文?》。有位同学一连举了六七位我国现代科学家的例子做论据,来论证学理科需要语文。其实这就是重复的,只要保留一二位最有代表性的,其余都可删去。
4、开头离题太远或结尾画蛇添足的内容应当删除。如《农贸市场见闻》。有的从凌晨起床写起,甚至从昨夜睡不着觉写起;有的则从国家农业政策谈到家乡大丰收,或从一路美丽景色谈到如何挤交通车。这些与题意无关或离得太远的都应删去;即使有关联的也应一笔带过。又如写读后感一类文章,明明已把真情实感写尽,为了所谓拔高主题,往往还要空喊几句口号或硬做一番检讨。诸如此类的蛇足式结尾,也应加以删除。
三、增需要增的大致有三种情况:
1、能突出或深化主题的要增。
2、内容单薄的,可以增加内容,适当扩展。如有位学生写议论文《谈艰苦奋斗》,起先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创业、守业。修改时觉得内容单薄,便增加了几个反面例子,说明胜利后如果不再艰苦奋斗而享乐腐化,必然导致失败。这样正反一比,内容就充实了。
3、记叙文不具体的地方,可增加描写,使之生动。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我心爱的水泡鱼》,语言很通顺,但不具体。这里仅举一句:“我曾经养过一条水泡鱼,它全身桔黄真好看。”“好看”在什么地方呢?不清楚。于是在修改文章时加了一句:“尤其是它那双玻璃球似的大眼睛,游动时晃来晃去,惹人喜爱。”就形象、生动了。
四、改需要改的主要有四种情况:
1、改动不大,就能对明确主题或突出中心有好处的,应当改。如前面举的《驳学理科何用语文?》那例,只要改变一下论据选择角度,即保留一个我国现代科学家的例子,另换几个不同国籍、时代、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做论据,那对驳斥“学理科何用语文”的说服力就强多了。
2、上下文脱节或缺乏照应的必须改。如有篇习作《弟弟》的倒数第二段:“我看见弟弟从人群中挤出来往家里跑去,透过雨帘我望着他远去的身影,耳边又响起了?‘我是小服务员’的歌声„„”弟弟回家去干什么呢?初稿中没交待。后在修改时作者在前面加了句“啊,家里还有煤饼!”联系上下文可知他是回去取煤饼给人家用。这样一呼应,读者便明白了。
3、记叙文中一个人的过长说话应当改,方法是:可把此人的长篇讲话有条理地分为几层,每层中插一些>别人的问话、反应;或加一些他自己的动作、神态,文章就活泼了。
4、议论文中过详的事例论据也应当改。主要方法是删去描写性词句,把长篇叙述概括成简洁的交待。* 写作训练*修改你所写的上一讲布置的作文。
第四篇:第二十三讲 如何写出有深度的议论文
第二十三讲 如何写出有深度的议论文
一、高考作文必须做到个性分明,见解深刻。
如果要使文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根源,耐人寻味。超越平庸,摆脱童稚,就必须个性分明,新颖深刻。有深度的文章必定有个性,有深度的文章必定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必定有风格。
1.思想深度
这要求作者观点能切合实际,透过现象揭示规律.,体现出一定理论高度和思维的高度。思维的深度往往表现在作品的哲学的真理性、历史的纵深性、人文的深刻性、政治的敏感性。下面《拷问灵魂》就是高考作文中很有深度的作品。
2.情感深度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感情真挚”的耍求。确实高中生作文最缺乏的就是人性和人情方面的真实性和深度感。行文往往空泛虚假者多。其实,生活实际也好,文学作品也好,真正感人的还是真实感人的人之性情。高考作文中的情感深度就是要通过作品挖掘出源于实际真体验、真感受、真性情、真觉悟。茹志娟说得好“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惟有真切的情感深度才能真正感染人。
3.思维深度
高考作文能恰当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正反对比推理,恰当运用逆向思维,能运用系统论和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郝是具有做到思维深度的表现。下面的《勿以亲疏论是非》,就是具有思维深度的文章。
例文:
勿以亲疏论是非
《出师表》有言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一亲一疏,导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来,勿以亲疏论是非。
纵观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华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乱相续往往能使人掩卷沉思。作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君主,掌握着对百姓们的生杀予夺之大权,真可谓:“君主一跬步,皆关民命。”就是这样,我们往往能看见一些小人,他们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曲意逢迎,把君主们的每一个毛孔无不弄得舒坦至极。于是这些人深得君主之“亲”,甚至独揽大权,败坏朝纲,明末的魏忠贤专权、清乾隆年间的和砷作乱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而贤明的君主求贤若渴,对人才亲之信之,恰恰是因为他们明是非,懂事理,才懂得亲疏之分。
在人类社会中,自“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子”以来,亲情就成为了维系这个社会的稳固的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人们往往认为亲人们总是对自己好,因而他们总是对的,没有错的,而对于旁人,难免存着此疆彼界之心,所谓“人心隔肚皮”,难免对别人有着成见,故事中的富人即此类典型人物,而有两位人物的行为却值得我们的赞叹。
羊子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了,不以亲疏好恶来定是非,而是唯贤是举,诚可贵矣。
另一位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他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权力可谓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各界人士一致推举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担任广东的督都,当此之时,孙中山先生只需微微首肯,便定能保证自己的哥哥飞黄腾达,然而这位伟人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婉言地谢绝了,并说:“我哥哥才力有限,不堪担此重任。”如此高风亮节怎能不让人仰慕不已。
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抛弃小我,舍弃一己之私利,来成全大我,寻求真理;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克制感情,注重理性,让理性之光熠熠生辉!勿以亲疏定是非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广博的爱!
【教师评点】这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作者先由《出师表》引出自己的观点:“勿以亲疏定是非”,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揭示文章的主题:勿以亲疏定是非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广博的爱。它遵循的是一般议论文的套路,并没有别出心裁出奇制胜之处。但作者在选择事例论述自己的观点时,真可谓顺手拈来左右逢源,并且做到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在揭露小人“溜须拍马”,“曲意逢迎”的丑态时,例举了魏忠贤和和砷这两个遗臭万年的小丑作论据。这是概述性论据。论证了有糊涂君王任人为亲即有小人祸国殃民。而论证圣主贤臣不以情论人时,却运用了详实的论据。羊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那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明举;孙文不为亲情所囿,婉拒迁兄为督,那是一种伟人的高尚品德。这些论据通俗易懂,令人信服。这里成功地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手,使论点更加鲜明。在论据的选用上显示出作者很扎实的文史功底。这靠的是平日的积累和功夫,不是“灵机一动”所能达到的。反映考生文化素营较高。这是读书作文的正路,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可见要写好文章,多读书,读好书不失为成功的经验。
4.学术深度
高考作文长期以来是考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品质、语言能力、表达技巧,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大,要考查学生学术思维和治学能力。那么,高考作文提倡考学生的学术深度就在所必然了。主要是指作文中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能成一家之言,详实可靠新颖的材料能使人耳目一新,有缜密严谨的推理并自圆其说,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向让人学以致用。下面的《既生“亮”,何生“关张”》?就是很有学术深度的文章。
例文:
既生“亮”,何生“关张”?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硝烟四起。在一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桃园中,刘备、关羽、张飞义结金兰,从此留下一段流传千古的美丽佳话。
乱世出英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自从遇到了刘备,他的三顾茅访让我诸葛亮感激涕零,心知终于遇见心中之名主,扬名立万指日可待,从此出山助刘备就鼎立三国之霸业。
手足情深。主公与关、张二人情同兄弟,出生入死几十载。关张二人忠心不仁。关云长号“美髯公”,在刘备落难时用锦囊护须,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送二嫂。张飞长板坡一战,早已扬名立万,为不可多得之虎将。
但我与他二人与刘备主公的关系,却是十分微妙。
先是我上任之初,张飞便恃才傲物,看不起我这山野之人,以为我徒有“卧龙”之虚名,与我打闹,不听军令。后虽为刘备所劝,但仍是久久不能释怀。我宽之于人,待他二人向来不薄,但却知自己永远也无法代替他二人在主公心中地位。
公元264年,关云长虎落平阳,为孙权部将吕蒙所害。主公大痛,隐隐有伐吴之心。我心知不妙,几月后,张飞为部将杀害后,杀手降吴。一载之内,五虎上将如灰飞烟灭,打伤殆尽。主公哀怒之下,草率出兵,亲率六十万大军,扬言灭吴。出发前那夜,我知主公此去必定是凶多吉少,苦劝道:“主公,节衣顺变,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奈何与操贼坐收渔翁之利?”而他言曰:“我与他二人同生共死,今二人已死,我有何面目见二人阴魂于地下!”并下令有谏其勿出兵伐吴者,斩!那夜,我痛哭流泪,知自己无法挽救危机,更深知他三人血浓于水之情。
果不其然,主公为陆逊所乘,火烧连营六百里,大军所剩十之一二。蜀国大势已去也,三军痛器俱缟素。一代名主,也于白帝城殒落,从此我孤单一人,操持军国大业,呕心沥血。
出师未捷,我“卧龙”愧对蜀国百姓!
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我常想,如果我诸葛亮能获得主公对关张二人那样的情谊,也许我就能避免这八百里火烧连营的悲剧,如果没有关张,蜀汉不会元气大伤,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未可说也。天意作弄人,一切皆随缘,如此,我孔明只好哀叹一声:既生“亮”,何生“关张”?
【教师点评】取历史的一点事例,依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新编”一则故事。或者按照试题中提供的寓言故事演绎成另一篇寓言。这类写法在今年我省高考作文中是不少见的。前一类考卷中,新编的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如何姑不论,但是,往往在审题上见出了高低。本篇可以说是对蜀国历史的一种解读:诸葛亮是刘备三颈茅庐而请出的军师,然而在这位蜀主心目中,远不如对他的拜把兄弟那么亲近。在诸葛亮看来,正是刘备的无原则的亲疏酿成一个接一个的悲剧,感情亲疏于国于人造成的危害竟至如此!可见,本文非常切合题意。全篇以诸葛亮对待刘关张的一贯态度,特别是在刘关张各自演出的悲剧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集中、清晰,结构紧凑、完整。语言凝练含蓄,颇有古朴之风。实乃考场佳卷。故事圆润,自成体系,形同一家之言。发人深思。足见考生的学术深度。
5.语言深度
主要指语言流畅,文句有意蕴,有文采和意境。有深度的语言超越了平庸,摆脱了童稚,能体现作者较高的语言素养和语文能力。下面的《微笑——生活中的色彩》一文,语言有深度。
例文:
微笑——生活中的色彩
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她能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心结一一化解,她能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充满温馨的微笑,是生活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靓丽色彩。
透明的微笑
同学之间的友情,像一块洁白无暇的璧玉,晶莹、剔透、纯洁,不含半点杂质。纯乎得可用白色来诠释这种情感。当你和朋友闹矛盾,而相互为了面子又难以低头认错时,请用一个透明的、纯洁的微笑,来化解你们之间的心结,打破你们之间的沉寂。一段真诚的友谊需要人们的关怀、呵护。当友谊出现裂痕时,请不要轻易放弃这段来之不易的情感,用一个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虽然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微笑,换回来的将会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粉红色的微笑
一个人活在世上,少不了其他人的鼓励和帮助,少不了其他人的喝彩。当你取得好的成绩时,你会在人群中发现,你的朋友、亲人会给你一个粉红色的微笑,那是对你的一种祝贺和勉励。当你缺乏自信时,他们也会给你一个红色的微笑那是对你的一种鼓励,也是对你的信任。正是有了他们的微笑,我们才会认识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原来也会有这么多人在注视自己,关心自己。这将会激励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有了这粉红色的微笑,人与人之间会多一层信任与力量。
深蓝色的微笑
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而只有生命长存不息,延续到今,只因有一种爱从未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有一种爱,是用亲情来维系的,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是苍白无力的,那就是母爱。母爱如深蓝色的大海般,对儿女们爱得如此之深沉,爱得如此之宽广。母亲永远是儿女们的守护天使,当我们成功时,失败时,当我们犯错时,矛盾时,当我们高兴时,沮丧时,当我们受伤时,生病时……,母亲总会用一个深蓝色的微笑来包容我们,鼓励我们,关爱我们。这时我们更能体会到母爱的神圣,母爱的伟大。这种微笑的力量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金城汤池”。
彩色的微笑
随着心情的变化,面部的表情也会随之变化,但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面对他人,最好的符号就是一个微笑。绿色的微笑,能够带给失望的人一线新的希望;蓝色的微笑,能够安抚别紧张的甚吏焦虑的心;橙色的微笑,能够带给失落的人心中的温暖;黄色的微笑,能够带给他人你的宽容,谅解。紫色的微笑,能够带给信心和希望……然而这就够了。
总之,微笑是对自己感情的一种诠释,一种宣泄,一种展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劢。正是有了这些彩色的微笑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我们的才会变得清纯。
二、高考作文必须语言流畅,文采飞扬
古人云:“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可见,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对表达思想、提升文章品位的重要性。语言有文采,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博得阅卷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比较可观的分数。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那么,怎样使语言有文采、靓丽起来呢?
1.字斟句酌,锤炼词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必须储存、掌控丰赡的词汇,运用起来才不至于笔头干涸。其次必须强化语言运用的训练,要能分清优劣,准确取舍。尤其要注意锤炼以下三种词语:①具有建筑美的动词。②具有音乐美的词语。③具有绘画美的词语。
2.选用句式,添亮增色。
选用句式,是说句式运用要灵活,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长句与短句结合,或整句与散句兼行等。句式的灵活运用,常常能使文章摇曳生辉、添亮增色。如:
我们班会说话的有三种人:唾沫横飞,手舞足蹈,声嘶力竭,据理力争,这是第一种;几人一窝,天南海北,谈古论今,随口神侃,这是第二种;故作愚笨,实则聪颖,妙语联珠,专门搞笑,这是第三种。
上段文字,单就词汇本身而言并不高深,但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句声调铿锵,陡增亮色,境界全出,彰显出一种非凡的气势和对称的美感。
3.巧用修辞,增添文采。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是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增加文采、提升品位的重要手段。如借助排比,便可以渲染气氛,增强气势,增进论证。运用比喻,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增添情趣,令人遐想万千,思接古今。在文中如能巧妙地使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文章就能“气象峥嵘,彩色绚烂”。
如要表达“龙泉洞上的千手佛像爬满了青苔”这个意思,若不用任何修辞手法,可这样说:“龙泉洞上的千手佛像上到处布满青苔。”语句显得平淡而乏味。如果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则可以这样表达:“他微笑着,看青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青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青苔浸上佛头。” 在这里,作者用“微笑”“看”“爬”“跃”“浸”等动词,赋予佛和绿苔以生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它们的生气与活力。写得情趣盎然、文采飞扬,因而极具艺术魅力。
4.融合历史,丰盈文化底蕴。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融合历史,结识名人,走进作品,能丰厚自己的知识底肥,展示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现迷人而灵动的艺术魅力。在文中适时地引用(化用)古诗词,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方法。
如2004年河南卷满分作文《自信和倾听》的开头部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一种自信,豪迈且气势磅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一种自信,果敢而执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自信,淡泊而从容。
上段文字,引用古典诗词,显得大气、豪迈而意蕴深厚,透露出作者厚实的文化素养,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5.引入时代活水,凸现生活情趣。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因此必须体现时代的特征与风貌。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把时代活水引入文章,会使文章说理更有力度,更具针对性。
当然,语言的鲜活与灵动,是作者文化底蕴的外现,它仰仗于作者长期的语言锤炼,决非朝夕可就。以上方法,只能算是一种投机,如能给同学们的应试带来些许帮助,则甚为欣慰。
三、高考作文必须材料新颖,耳目一新
1.善于聚合新鲜材料
材料新鲜,是指写作素材应力避陈旧、俗气,要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多用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材料新鲜是相对而言的。生活中刚出现的东西固然算新,如果大家都在用,反而失去新颖感。虽说是古老的东西,但别人很少见到的也很少用到,却会给人新颖感,当属于新鲜之列。所以我们要善于储存“自己”的材料,用以考场出新。
高考作文百万人同题而作,选用新鲜的材料,才能给评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渔《闲情偶寄》里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可见,材料新鲜是何等的重要。
怎样才能使材料新鲜呢?
(1)续写故事(2)放大细节
2.巧妙改造旧材料
(1)移花接木(2)节外生枝
四、高考作文必须结构精巧,独具机杼
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化。高考“基础等级”对结构的要求是“完整”。我们所要求的是更高一个层次,即结构严谨,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和安排,总之要做到思想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就记叙文说,以时间、空间、事态发展来结构文章;就议论文来说,以提出论点,展开论述、最后总结的顺序结构文章。如2001年高考作文《心灵的守望者》,开头用“给心灵一个真实的选择”提挈下文,第二段紧承上文举例析理,第三段的第一句自然过渡到“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选择”,第四段进层论述怎样用心选择,最后篇末点题,收束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怎样做到结构严谨呢?
1.精彩开头和含蓄结尾
好的开头能使文章增色,也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如何把文章的开头写好呢,这就要求在写作时,文章的开头要干净利索,不罗嗦,切入正题迅速。即使为了取得某种表达效果,在略加修饰后,也必须迅速入题,切忌修饰过长。
文章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开头方法:一是“开门见山”的较为朴实的写法,一是“生动形象”的较为艺术性的写法。
开门见山是一种最常见也最适用的方法。开头不加任何修饰,直接进入正题。此种方法干净利落,简洁明快,易被读者接受,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一般有4种情况:
(1)概括全文的内容。(2)揭示文章的主题。(3)说明写作缘由。(4)交待事情的结果,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看下去。
生动形象的艺术的开头方法,有以下6种:
①在文章开头,用一个或多个恰当的比喻句,可以给人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开篇引用一二句切合题意的名言警句,一方面可以突出主题,一方面也能为文章增加文采,也就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③文章一开始就设置疑问,能吸引读者往下看,让读者找出答案或在文章后点出问题的答案。如运用得当,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④描写环境,引出人物。⑤抒发感情,渲染气氛。⑥借助传说,引出故事。
结尾也是文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要想文章有个好结尾,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结尾要切题②要有警策作用③结尾不能庸赘
常用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自然式结尾。②总结归纳,概括点题的结尾。③ 首尾照应式的结尾。④运用短句,卒章显志。⑤ 描写景物,衬托主题的结尾。⑥描写事物,交代结局的结尾。⑦ 围绕中心,反问收笔的结尾。⑧ 运用诗词,总结概括的结尾。⑨抒发感情,引起共鸣的结尾,震撼读者。⑩含蓄而又颇具感染力形象化的结(二)巧妙过渡和自然照应
文章的哪些地方需要过渡呢?
①内容的开合处:文章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时需要过渡。
②内容的转换处:文章的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这两个相邻层次相邻段落之间需要过渡。
“照应”,就是指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以下几种:
(1)首尾照应,即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结尾时巧妙地点上一句或几句。(2)开篇与题目照应,即开篇点题。这样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引起了下文。(3)结尾与题目照应,即人们常说的篇末点题。这样既顺理成章,还有利于读者把握中心。(4)结尾与前文照应。有的文章的结尾具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即结尾与前文照应。(5)重复语句相照应。有的文章把重要的话重复多次,用以照应。(6)段与段之间的照应。段与段之间的照应关系主要有6种: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说明关系,对比关系,总分关系。
2.精设线索合理构思
记叙文的线索有明暗之分。明线是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则是作品未加直接描绘出来而间接呈现的线索。鲁迅《药》华小栓的死以及华家的悲剧是明线。夏瑜的牺牲以及夏家的悲剧是暗线,有了这条暗线,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统帅。
可见,学会抓住线索,是写作不可忽略的一环。通常我们说的文章线索多指“明线”,即穿结全文内容、推动情节发展的脉络。这些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有如下几种:
(1)以人为线索(2)以物为线索(3)以象征性的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讲一百遍,不如练习一遍
①曾经有一个孤独的孩子,常常悲观地问年长的智者:“像我这样没有人看得起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生命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②有一天,智者将男孩叫到跟前,递给了他一块色彩斑谰的石头,并对他说:“明早,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这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智者报告:“想不到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呢!”智者笑笑,“明天你拿到黄金市场去,记住,不论人家出多少钱都不能买!”
③在黄金市场中,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令男孩大为惊讶,但他谨记智者的话,怎么都不卖。第三天,智者叫男孩拿石头到宝石集市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肯卖,于是被市场传扬成“稀世珍宝”。
④男孩兴冲冲地将这一切告诉智者,智者徐徐说道:“人的生命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格,被说成是稀世珍宝,你不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热爱自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具体要求(也可看做是文章的评分标准,文章完成后自己评分,并下评语上交): 1.文体必须是议论文
2.文章结构必须是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中的一种(10分)
3.写好标题、中心论点、分论点(采用讲过的拟写方法),观点鲜明、契合题意、包含核心词汇(表明主旨的词语)(10分)
4.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议论文开头的十种方法和结尾的六种方法中进行选择)(10分)5.处理好叙述(素材)和分析议论的关系(议论文分析论证的十种方法中进行选择论证方法)(10分)
6.必须有丰富的实例,至少三例。(10分)
7.文章深刻、见解独到、富于文采(注意修辞手段的运用、句式的变化)(10分)动笔前拟写好提纲,理清思路:
标题: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分论点三:
论据一:
论据二:
论据三:
第五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三讲--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三讲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02-1-18 17:32:28 阅读60次
(一)程序和行政程序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有关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行政程序的法律化、制度化。要明确行政程序法律制度,首先要了解程序和行政程序。
所谓程序,就是行为从起始到终结的长短不等的过程。构成这一程序过程的不外是行为的步骤和行为的方式,以及实现这些步骤和方式的时间和顺序。行政程序,就是由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和时间、顺序构成的行为过程。步骤,就是实现某一程序的若干必经阶段;方式,是实施行为的方法和形式,两者构成程序的空间表现形式。例如,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处罚的步骤是传唤、询问、取证和裁决。传唤需要用传唤证,询问要有笔录,裁决要有书面决定等等,这些活动就是行为过程中的步骤和行为方式。整个行为过程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步骤和方式联结而成的。完成这一程序过程需要用一定的时间。为提高效率,就需要有时限;完成这一程序步骤,还必须遵循先后次序。如上例,必须先取证后裁决,不能颠倒为先裁决后取证。这就是顺序。时限和顺序构成程序的时间表现形式。行政程序就是由上述步骤、方式、时限、顺序为要素构成的行政行为的过程,是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的统一。
行政程序的最大特点在于,行政程序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程序。行政法律关系是由行政机关和相对一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组成的,但行政程序仅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应遵循的程序,而不是相对一方应遵循的程序。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向行政机关提出某项申请时,行政机关常常为他们设定程序,如据报载,要申请办一批发市场,需经112道程序(盖112个章)。为避免行政机关在设置这类程序时给公民带来不便,甚至造成损害,行政程序法律需要对此规定一些原则,例如便民原则、及时原则、公布申请条件原则等。它们也就成为行政机关应遵守的程序原则。
(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由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程序法律已经冲破司法范畴,扩大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这种扩大,不仅表现在行政领域,还表现在立法领域。现代程序法律制度分为立法程序法律制度、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司法程序法律制度三个部分。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调整的对象是行政行为。
2.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只是重要行政程序的法律化。只有同当事人权益和行政效率有关的重大的行政程序,才由法律规定,其目的是强行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循一定行政程序,以保证行政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因此,从行政程序是否被上升为法律来区分,可以把它分为法定行政程序和非法定行政程序。行政程序上升为法的意义在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程序规则,一旦违反了程序规则,即属违法行政行为,要依法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而没有上升为法的一般程序,即使违反了,也不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人们经常讲的行政程序大多是从法律意义上讲的,即指法定行政程序。
3.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以“公开”和“听证”制度为核心。政府的管理活动要让公民了解,在管理过程中要听取公民的意见,这是行政程序的关键。
4.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对效率给予高度的关注。行政权力的扩张,是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高效率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结果,因而行政程序的发展不能影响而应当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也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三)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程序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1.程序权利与义务,和实体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以行政机关为一方,以相对一方为另一方,都有实体权利和义务,也有程序权利和义务。行政行为是由实体权利义务和程序权利义务所组成的,职权、职责就是行政机关的实体权利义务。为了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和方式,先后顺序以及在多长时限内完成,就是程序,如果这些程序是法定的,那就是行政机关的程序义务。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必须听取相对方的陈述和申辩,重大处罚还要听证。这就是行政机关的程序义务,也就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程序权利。行政机关的程序权利,也就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程序义务,一般表现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提出某项申请,或行政机关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某项义务时所设置的程序要求,公民如不履行这些程序义务,就可能得不到所申请的许可,或将受到某种处罚。
2.程序与实体是紧密联系的。实体是内容,程序是形式,程序是为实体服务的。人们将此称为程序的工具主义。但在很多行政法律关系中,程序的作用特别重要。
第一,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相对一方,其程序义务,即行政机关的程序权利,实际上早已独立存在,并严格按照规定追究责任。这种程序义务大都由单行的法规、规章规定,行政机关是将之作为行政权的一部分行使的。例如,规定公民的某项申请必须经哪些机关批准,那么,就一个机关也不能少,且必须按顺序盖章。规定必须多少天或几月几日前送上申请书,期限一过,行政机关就不会再接受。要求公民在几月几日前必须纳税,期限一过,就将给予处罚。对于这种极为严格的程序义务和程序责任,人们早也习以为常。
第二,行政机关的程序义务在很多情况下将会影响相对一方的实体权益,但也有相当一些行政程序,并不涉及相对一方的实体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权利义务问题。首先,行政机关不履行程序义务,即程序违法,是行政机关违反法律的问题,就“违法”这一点而言,是实体违法还是程序违法,并无差别;行政机关违法而不纠正,其危害远较公民违法要严重得多。其次,实际上程序问题也涉及到实体问题。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复议决定必须在5日内作出,超过期限是程序违法,这种违法涉及到谁的合法权益?5日作出或8日作出,对相对一方来说,并无多大实际损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所以规定复议决定必须在这短短的5日内作出,体现了立法者从速处理治安问题、治安问题决不能拖延的意图。否则,受到损害的将是社会治安秩序,即全体人民的利益。再比如,在检查公民身份证时,公安人员必须首先出示自己的证件,这是表示身份程序。是否表明身份,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影响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立法者设置这一程序,首先是为了体现执法工作的严肃性,也是为了防止假冒,避免社会次序混乱,损害国家利益。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程序的背后都体现着国家的、社会的某种更高层次的利益。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程序本身自有其内在的价值。例如,在作出对公民权利的不利影响的决定前,必须听取意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参与、尊重公民个人的尊严;禁止以任何形式的暴力获取证据,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精神和对公民个人尊严的尊重;重大决策前听取专家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体现了程序理性;规定多少时限内对公民作出答复,体现了行政效率的要求,等等。因此,不存在空头的无意义的程序。所有的程序不仅或多或少与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有关,也与国家、社会利益相关连。一切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都将是给社会或个人带来危害的行为。因此,程序权利义务就有了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3.凡是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这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一切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同样应当追究法律责任。但是,当行政机关程序违法时如何追究责任,却是一件相当复杂,因而存在众多争议的问题。从实践来看,行政机关的程序违法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程序违法,实体上也直接损害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程序违法,实体也违法。
另一种是:程序违法,实体上似乎并未侵害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程序违法,实体正确。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程序合法,实体违法。对于第一和第三种情况,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撤销,追究实体违法的责任。困难的是第二种情况。根据上面的分析,既然存在独立的程序权利义务,行政机关程序违法,也就应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而不应该把程序仅仅看成是实体的工具而完全依附于实体,因此,从理论上说,程序违法应该独立追究法律责任。但是,程序违法的情况还有其复杂之处。就程序本身的重要性,即内在价值而言,在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如前例,行政机关在作出对相对一方不利影响的决定前,不听取对方的意见,或法定应该听证而不听证,就属于严重程序违法,因为这一程序缺陷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民主与参与精神;再如,用暴力取得证据,也属于严重程序违法,因为它违反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尊严的尊重,等等。对于这些程序违法,不管实体上是否正确,就应一律予以撤销,不得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但有些程序违法,例如,因疏忽忘了在文件上注明日期,属于程序上的小的瑕疵,可以重新补正。总之,存在独立的程序权利义务,是程序违法应该追究责任的基础。法律在设定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时,则要根据行政违法行为中程序与实体的违法情况和关系,以及程序违法本身的严重程度等具体情况作出规定。
目前,我国法律对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已有两种规定,一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违法,判决撤销,同时判决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行政机关由于程序违法而承担败诉责任,体现严肃执法的要求。但同时又允许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也就是允许行政机关改正。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就行政程序违法后承担法律责任所作的规定。毫无疑问,这一规定是建立在该行政行为程序违法、实体合法的基础上的。但是该法没有分出在程序严重违法的情况下,是否还能适用本条规定。这是时代的局限。另一种是《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如果执法者程序违法时主观上有故意,那就应该追究其损害国家、社会利益的责任,除承担败诉责任外,还应由行政机关主动,或经司法建议后,视情节轻重给予执法工作人员以行政处分。这是考虑到我国对行政程序的认识情况所作的特殊规定。
(四)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作用
1.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程序在行政行为中是无处不在的,实体法不通过一定程序,就不可能被实施。为批准某一申请,可以通过几个部门,盖几个章就简明迅速地完成,也可以盖上几十甚至几百个章,使这一程序成为一个漫长的难以完成的过程。程序法的作用,就在于将合理的、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保护公民权益的程序法律化、制度化,免去不必要的程序或简化繁琐的程序,从而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2.制约作用。
所谓制约作用是指行政程序法律能够在程序上对行政机关起制约作用,防止其失职、越权和滥用职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行政程序法律使行政程序成为行政行为产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行政程序合法,不等于运用实体法也正确;但是,如果行政程序严重违法,即使运用实体法正确,也将导致行政行为无效。例如,依照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局批准专利权必须经过三个月的公告期。这是批准专利权行为的行政程序。如果专利局不经过公告程序就给予申请人专利权,那将导致该行为无效,即使申请人的发明实际上已符合专利的条件,还不能获得专利权。
第二,是与腐败行为等行政违法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行政违法中的失职和滥用职权等行为,大都与行政程序不健全、不规范有关。例如,在公民申请某项权利的程序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时效限制,就可以为以权谋私开方便之门。处罚程序中缺少说明理由和听证程序,就便于滥用职权。行政程序强调公开原则、参与原则,都对防止腐败起积极作用。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将从制度上制止腐败、违法现象,保证为政清廉。
3.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仅要靠行政实体法予以规定,还要靠程序法予以保障。例如,在行政处罚中设置说明理由、听取意见以至听证、裁决的顺序性程序,就具有避免和减少滥用职权、保障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的作用。
在讲解中应松年还介绍了外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一)外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
行政程序法律的兴起与发展,是本世纪行政法,也是整个法律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行政程序法”这个概念以及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律,是19世纪末才出现的。1884年德国的巴登邦制定《行政程序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在这以前,程序法仅指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法律制度,也就是诉讼法,而不包括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程序法律制度。
行政程序法律兴起的基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19世纪以后,行政权迅速扩大。行政权的扩大必然带来两个客观后果,一是行政效率问题日益严重,二是侵害个人或组织权益的可能性增多,与此同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法治思想深入人心,科学管理日益渗透到行政管理领域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和促进了行政程序的兴起和发展。
(二)外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法典化趋势
各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其法律形式的法典化。西班牙早在1889年就制定了《行政手续法》,与此同时还有德国的《巴登邦行政程序法》,这两部法律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行政程序法典,只是后者属于联邦国家内部一个地方政府的法律。之后,奥地利于1925年制定《普通行政程序法》。以该法为中心,奥地利还制定了《行政处罚程序法》和《行政执行法》等各类行政程序法。捷克、波兰、南斯拉夫等国也群起仿效,形成了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第一个高潮。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第二个高潮始于美国于1946年制定的《联邦行政程序法》,接着奥地利于1950年、西班牙于1958年修订其行政程序法,瑞士于1968年、瑞典于1971年、联邦德国于1976年制定行政程序法典,而意大利也于1955年、日本于1964年形成了行政程序法草案;80年代末以来,又有韩国、荷兰、葡萄牙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典,日本于1993年制定《行政程序法》,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也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由此可见,行政程序法典化是各国行政程序法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三)外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功能类型
各国的行政程序法律还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功能类型。从理论上分析,现代行政程序法律的功能可以有三种:
一是效率型。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其基本功能。这种类型的行政程序法律讲究以较少的人力、财力来进行行政管理。
二是控制型。以控制行政权力为其基本功能。这种类型的行政程序法律侧重于防止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滥用权力。
三是权利保障型。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为其基本功能。这种类型的行政程序法律侧重于保护相对人的各种合法权益,尤其是程序上的权利。
二战后各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在功能类型上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属于单一型的较少,大多数国家都以一种类型为主兼容其他。二是普遍采用权利保障型,有的以权利保障型为主,兼采控制型,比如美国就是这样的情况;有的以权利保障型和效率型并重,欧洲和亚洲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这样的情况。这表明,各国已经普遍认识到,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三种功能是不可偏废的,提高行政效率是一切行政法律制度都必须考虑的因素,任何损害行政效率的行为,都会对社会秩序造成损害;控制行政权力也是必要的.它是现代分权制衡体制的必然要求;扩大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程序性权利,更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趋势,是现代行政程序法发展的主要目标。
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发展的现状,应松年也作了详细介绍。
(一)我国宪法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法典形式的行政程序法,但从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在不少法律中规定了行政程序规范。这些规定首先体现在宪法上。我国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一规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参与原则的宪法依据。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规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公正原则的宪法依据。宪法第27条第1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的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这一规定为行政程序法律的效率原则提供了依据。宪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一规定为建立行政程序法律的听证制度奠定了宪法基础。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一规定是行政程序法律参与原则和复审原则的宪法依据。
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以及世界各国行政程序法律有关基本原则的表述,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应该明确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条。
1.公开原则。
2.公正原则
3.参与原则。4.复审原则。
5.效率原则。
6.诚实信用、信赖保护原则。
为了贯彻行政程序法的上述原则,需要建立相应的程序制度,通过具体的程序性法律规范来实现这些原则。
(二)我国法律有关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规定
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将符合法定程序作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三大条件之一,大大推进了理论与实务界对行政程序法的关注。
我国法律、法规已经建立起一些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这里,作一列举说明。抽象行政行为的程序制度:
1、听取意见制度。2000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58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2.起草审查制度。立法法第59条规定:“行政法规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单位应当将草案及其说明、各方面对草案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送国务院法制机构进行审查。”
3.公布制度。立法法第61条和第62条规定:“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行政法规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国务院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制度:
1.表明身份制度。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13条第2款规定:“执行任务的公安人员在查验居民的身份证时,应当出示自己的工作证件。”1995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边防检查条例》第12条规定:“口岸检查、检验单位的人员需要登船执行公务的,应当着制服并出示证件。”
2.告知制度。199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4条规定:“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拘留后,除有碍检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第71条规定:“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捕证。逮捕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外,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
3.说明理由制度。199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4.回避制度。行政处罚法第37条第3款规定:“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5.合议制度。行政处罚法第38条第3款规定:“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6.听证制度。行政处罚法第5章第3节专门规定了“听证程序”,其中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7.审执分离制度。行政处罚法第46条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国务院于1997年11月发布了《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8.复议制度。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6条规定对11种行政行为,当事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复议的程序。
9.司法审查制度。1989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此前,我国已有120多个法律、法规规定,不服行政机关决定或裁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提起诉讼,进一步扩大了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10.顺序制度。199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4条规定,除了公安人员可以当场予以处罚的以外,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的其他处罚应适用以下程序:(1)传唤;(2)讯问;(3)取证;(4)裁决。这一规定确定了处罚程序的顺序,颠倒顺序是违法的。
11.时限制度。这是在法律、法规中规定得比较多的一项行政程序制度。例如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5条规定:“市、县公安局对出境申请应当在30天内,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应当在60天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对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规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1990年以来,我国行政程序立法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或修订时注意到了程序方面的规范。特别是,我国已经有了几部主要规定行政程序制度的法律、法规。如:1990年10月起施行的《行政诉讼法》;1991年1月起施行的《行政复议条例》(后为1999年10月起施行的《行政复议法》所取代);1995年1月起施行的《国家赔偿法》中的行政赔偿部分;1996年10月起施行的《行政处罚法》等。除了《行政诉讼法》总体上属于诉讼程序法,其中部分内容属于行政程序法以外,其他几部法律均以规定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为主,分别规定了我国行政领域的几大程序:行政处罚程序、行政赔偿程序和行政复议程序,使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里应当特别提到的是,我国《行政处罚法》关于处罚程序的规定尤其反映了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一大进步。该法第5章专门规定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其中包含着表明身份制度、统一格式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告知权利制度、听证制度、审执分离制度、回避制度、合议制度等行政程序法律的许多重要制度,体现了行政程序法律的各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听证程序更是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一个重要突破。可以说,《行政处罚法》对我国行政程序法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而且还将继续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最后,应松年就完善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他说,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现行行政程序立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系统性。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分散在各类法律、法规中,没有专门的、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由此造成各个行业、各个类别的行政行为在行政程序上不一致。除了行政立法、行政处罚、行政复议三类行政行为基本统一以外,其他各类行政行为的程序不统一的状况还严重存在。
2.处于次要地位。许多行政程序法律规范混合规定在各个行政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基本上都以规定实体规范为主,兼顾程序规范,甚至有的法律、法规仍然只有实体规范而完全没有程序规范,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3.偏重事后程序和过于笼统。即使规定了一定的程序规范的行政法律、法规,多数也存在重事后程序、轻事先程序的问题,以及程序规范不具体、不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多数行政法律、法规往往只是简单地规定相对人可以申请复议、可以提起诉讼,或者只是笼统、粗疏地规定程序事项,对程序性问题在起草时缺乏细致的分析研究,在法律、法规中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
4.法律责任不明确。大多数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程序规范,却没有规定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的法律责任,很容易使法定程序得不到严格执行。
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应当建立和完善什么样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一个应当认真探讨的问题。我想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我国应当早日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目前,我国行政程序法典的制定已经提上了国家立法的议程。李鹏委员长在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制定行政强制措施法、行政许可法、行政收费法,为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创造条件。”我们已经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收费法也有了比较成熟的草稿。可以说,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呼声也很高,制定统一行政程序法的条件已经成熟。
2.应当把行政程序法列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主要部门法。我国目前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作为当务之急,尽管这个体系的范围很难划定,但不少学者认为,不管这个体系的范围怎样划分,行政程序法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主要部门法,并不因为它有“行政”二字就与经济无关。其理由是:第一,行政程序法是市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的保障。第二,行政程序法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效率、效益的保障。第三,行政程序法是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和进入世界统一市场的保障。
3.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功能类型应当是以效率为基础的权利保障型。我国学者多数主张“并重型”,即根据我国的情况,应当兼顾权利保障和效率两方面。从提高公民的民主和法治意识来看,应当保障公民的程序权利。但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如果脱离社会利益而过分强调公民权利的保障,就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要把效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效率型和权利保障型都是非此即彼的思路,并不可取。“并重型”的具体设想是把效率和权利保障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兼顾权利保障和效率。这样的功能类型既不是完全的效率型,也不是完全的权利保障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并重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立法者应当从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出发,考虑每个公民的具体利益应当保障到什么程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处理好效率与权利保障的关系,因为效率更多地反映社会利益,而权利保障更多地反映个人利益。处理两者关系的原则是:以提高效率为范围,以权利保障为目标,在效率允许范围内,对权利的保障努力达到“最大化”。这个原则可以称为“效率对权利的最大宽容度原则”,或简称为“权利最大化原则”。因此,所谓“并重型”,就是以效率作为基础、范围和限度,以权利的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功能类型,所以也可以称为“以效率为基础的权利保障型”。
4.在行政程序法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听证制度。听证制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行政程序法的核心。能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听证制度,将是我国能否成功地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关键。我国已建立三种不同的听证制度,最早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和执照、数额较大的罚款时进行听证,并对听证的具体程序作了规定;二是价格法规定的在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时,应建立听证制度;三是立法法规定的在起草行政法规时,可采取听证会的形式等。听证制度正在我国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这三种听证的主要区别何在?第二,三种听证各应遵循哪些程序?至今尚无明确规定。听证制度在行政程序法律中确认,将使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中听取对方意见和参与精神得到很好的体现,因而是行政程序法中极为重要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