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基本模式探析
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基本模式探析
曹阳
在当代中国,伴随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与普及,农户无疑已成为最基本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由于劳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就土地经营规模而言,中国的农户普遍是“小农”。这种“小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能否成为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与此同时,伴随农村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进程,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股份公司),也“百花齐放”,呈现出与农户经济交织在一起的多元化组织发展势态。这种多元化的组织形态并非“井水不犯河水”的各行其道,而是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组织在市场化、社会化网络联结下相互依存的组织共生格局。这种市场化、社会化网络联结下的多元化组织共生,在笔者看来,也就是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小生产的农户经济注定要消亡?
从世界历史看,早期的农业现代化在制度层面与组织层面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市场化大农业取代封建主义自然经济小农业的必然进程。资本主义的大农场被视为现代化农业唯一的生产组织形式,而“小生产”的农户经济则是注定要消亡的经济组织。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单线条进化。在资本主义大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家庭农业、家庭农场为主导的“小农业”也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被改造成现代小农业,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农业部门究竟是“大生产”更有效率,还是“小生产”更有效率;小农经济的历史命运是消亡,还是在新形势下仍富有生命力,近两个多世纪一直存在着异常激烈的争论。
斯密与马克思预言将被资本主义大农业所消灭的“小农”,是传统的自给性小农。应该承认,这种类型的“小农”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确实已经被消灭。但是,家庭经营农业的这种基本经济组织形式(农户经济)并没有被消灭。“小农”被改造成了市场化的现代小农,依然是当今世界农业经营的主体组织形式。因此,严格说来,不是资本主义大农业消灭了“小农经济”,而是现代市场经济改造了“小农经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所谓“现代小农制”,也就是以现代化(市场化)方式经营农业的家庭农场。
一些推崇现代小农制的学者往往过分强调其家庭产权明晰、利益直接、节省监督成本,克服“搭便车”行为的私有化效率功能;而忽略了其之所以有效率的更重要源泉是其背后的市场化与社会化网络所联结的共生组织群。荷兰是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现代小农制高效率典范的国家,其土地生产率为世界第一。荷兰没有自给型的家庭农场,高效的市场化家庭农场是建立在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达的农民合作体系、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之上的。荷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并不单纯是家庭农场,而是家庭农场、农业加工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拍卖行与批发商、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银行、农业协会、农业教育科研机构共生共荣的组织群。
我国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户经济(“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改革早期,高层决策者与主流舆论普遍把
它看作是适应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落后生产力的权宜之计,很少有人把它与农业现代化联系在一起。迄今为止,许多人对于农户能否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仍心存疑虑。然而,农户经济超强的适应力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农户经济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即使是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地方,农户家庭经营依然是农业资源最佳配置的一种选择。不过,能成为农业现代化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户决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农村“马铃薯经济”中的农户,而是市场化网络经济中的农户。从现象形态看,市场化网络中的“农户经济”依然是分散经营,但这里的分散经营是一种“网状型”的分散。分散的各点(单个农户)通过各种各样的经济渠道、经济纽带、经济组织紧密地联结在一个大的市场化、社会化网络体系之中。任何一点既相对独立,又不能完全独立。
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是一个多样化的共生组织群
更进一步观察,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并不仅仅是农户这一种组织形式,而是一个多样化组织形式共生的组织群,或者说组织网络。组织群中的各类组织相互依存,互惠合作,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生体。
首先,组织群的各个组织是独立的经济主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无论是农户,还是合作社、企业、公司,都有独立的资产、独立的财务,并自负盈亏。
其次,组织共生的前提是多元化与互补性,“共生组织群”的本质是利益共生体。在共生组织群中,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例如,农户+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共生组织群。在这种利益共生体中,一方的可持续性的长期发展要依赖共生体各方可持续性的长期发展,形成“一荣俱荣、一损共损”的休戚与共状态。
第三,共生界面是形成共生组织群的关键性因素。所谓共生界面,就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共生能量的形成和提升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共生组织群而言,共生界面就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市场化、社会化网络。
共生界面既包括市场化、社会化的硬件基础设施,例如交通网、信息网、物流网等等;也包括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制度、规章、习俗等软件基础设施。硬件共生界面的关键是要形成共生各单元之间物质、资金、信息交流的通畅机制;而软件共生界面的核心则是要建立共生单元之间的信任机制,以规避机会主义行为。组织共生进化无疑是一种特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各共生单元之间会形成相互之间的高度依赖与高度投入,并具有高度重复性的互动,由此而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锁定效应”。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各组织之间的高度信任基础之上。信任,不仅需要契约、规则的约束,更深层次还需要文化、道德的约束。
目前我国农村各类生产组织之间、各个经济单元之间之所以还没有形成高度相互依赖、利益共存共荣的共生组织群,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任机制还处于初步发育之中。
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的现代化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模式不是单一的组织形态,而是一个多元化组织相互依赖的共生组织群。这需要从“谁战胜谁”、“谁消灭谁”的单一进化理念转向“共生进化”的新理念。
(2)我国目前的“小农经济”可以改造成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但是,这种“小农”不是传统的自然经济小农,而是现代的市场化小农。“改造小农”包括转移农民、减少农户,适度扩大小农规模,但不是彻底消灭小农。这是在我国坚持家庭承包制长久不变的逻辑前提。当然,用市场化理念“改造小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3)构建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模式的关键是要建设我国农村市场化、社会化网络的共生界面。这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政府农村工作的重心所在。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第二篇: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
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经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努力,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就已经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并将继续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
这条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指明了方向。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1、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的体制。
2、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6、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7、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
8、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9、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
(四)形成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
(五)党的建设取得成效,执政能力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第三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健全农业社会化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精神,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0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XX农文〔2020〕14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农业农村发展基本情况(一)产业有基础 XX县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3个街道,454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耕地面积102.5万亩,粮食、花生、油料产量居全国百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19年,全县粮食种植以玉米、小麦为主,播种面积151.36万亩,粮食总产67.57万吨。其中,夏粮种植面积91.4万亩,单产426公斤/亩,总产38.9万吨;
秋粮种植面积64.5万亩,单产444.5公斤/亩,总产28.67万吨。
全县有农户22.49万户,承包耕地面积101.38万亩,户均承包耕地面积4.51亩。截至2019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43.73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3.13%,其中百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达21万亩。牛、羊、驴、猪年出栏120万头(只),禽出栏2500万只,畜牧业年粪污总量200万吨以上,有丰富的有机肥等农业废弃物资源,为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奠定了充分条件。
(二)服务有保障 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0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3312家,托管经营服务面积20多万亩。
(三)技术有支撑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全县共有乡、村两级农业技术员326名,农机员280余名。县农业农村局现有高级职称人员10名,硕士以上研究生5名,能够成立专家团队,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四)地方有热情 县委县政府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发展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投入资金10多亿元,建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蜜瓜、蔬菜七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群众接受社会化服务的愿望强烈。通过实施该项目,将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保护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促进我县玉米、小麦等粮食主导产业发展,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效益,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五)项目有基础 2014年以来,我县已连续多年承担实施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通过多年的实施,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项目目标 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项目,全县预计实现托管服务面积3万亩以上(托管服务资金300万元)。
通过项目的实施,支持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一是集中连片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动服务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政策引导小农户通过农业生产托管广泛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三是努力培育服务主体,推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向集中统一现代农业发展。
三、项目实施内容(一)确定服务产业和关键环节。
1.项目主导产业。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的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
2.项目补助环节。按照《省2020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文件中财政资金补助占服务价格的比例不超过30%,单季作物亩均补助金额不超过100元的规定,对小麦、玉米、水稻以下农业生产环节中实施全程托管服务或半程以上托管服务的进行补助,仅开展单环节服务不予补助,具体补助环节如下:
(1)小麦:旋耕、播种两个环节。
(2)玉米:收获、运输、秸秆还田三个环节。
(3)水稻:收获、运输、秸秆还田三个环节。
3.确定补助标准和面积。
项目补助标准和面积:一是参照2019年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旋耕、播种、收获、运输、秸秆还田各环节按照市场价格测算、评估,旋耕作业服务费市场均价为50元/亩,播种作业服务费市场均价为15元/亩,收获作业服务费市场均价为65元/亩,运输作业服务费市场均价为20元/亩,秸秆还田作业服务费市场均价为50元/亩。二是按照财政补助占服务价格的比例不超过30%要求,确定小麦+玉米全程托管服务补助标准为60元/亩(作业成本为200元/亩);
小麦+水稻全程托管服务补助标准为60元/亩(作业成本为200元)。三是项目实施服务面积50000亩,以小麦+玉米轮作服务面积为主,占比在90%以上。四是项目补助资金300万元,每亩补贴标准为60元,服务面积不低于50000亩,累计补助资金300万元。
4.项目补助方式。资金补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项目实施完毕并经审核验收合格后,对承担项目的服务组织按照实际作业亩数兑付补助资金。
5.项目实施区域的确定。通过县乡宣传发动,根据各乡镇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规模种植情况,初步确定三义寨乡、谷营镇、南彰镇、考城镇、许河乡、仪封乡6个乡镇作为项目实施区域。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实施区域调整。服务组织在项目区域内和社会化服务过程中,与自愿接受托管服务的村、户签订“服务协议”,总服务协议面积大于等于承担项目面积,同时,通过所在村、乡镇政府进行逐级申报,村、乡审核后,报县农业农村局备案。
6.项目实施原则。
(1)坚持服务小农户。引领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着力解决小农户的规模化生产难题,受益小农户占比不低于60%。
(2)坚持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以支持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集中连片推进规模化生产。
(3)坚持服务重要农产品。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4)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不能干扰农业服务市场正常运行,引导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长期健康发展。
(5)坚持服务双向自主选择。承担项目服务组织推广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农户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
(二)项目时间节点安排 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为:2020年5月——2020年12月底。具体安排如下:
1.工作方案制定阶段。5月,根据省农业农村厅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初步确定项目实施区域,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以县政府正式文件报省备案,并下发到各乡镇及县直相关单位。
2.优选确定服务组织、签订协议阶段。6月,按照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确定服务组织,合理分配项目面积,公示无异议后及时签订合同;
服务组织在县、乡两级指导开展服务,并与承担项目村、户签订服务合同,防止“政策垒大户”,原则上要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所占比重低于40%。
3.提供作业服务阶段。7月—11月,按照项目时间及有关程序,结合作业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4.督导检查验收阶段。7月—11月,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相关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适时验收。
5.兑付补助资金阶段。10—12月,项目验收合格经公示无异议,财务审批手续完成后,县财政局按照程序授权到县农业农村局,由县农业农村局将补助资金兑付给服务组织。
6.总结阶段。12月,项目实施完成后,及时对项目归纳总结并进行绩效评价,将工作总结和绩效评价报告上报省农业农村厅。
(三)制定标准 1.承担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服务组织应具备的标准:承担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有一定规模、服务能力较强的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托管服务组织,如专业服务公司、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1)基本条件。依法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并达到“六有”标准,即有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银行账号,完善规章制度,挂牌经营,有一定的社会化服务经验,从事社会化服务达两年以上。
(2)拥有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内容(耕、种、防、收)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员、场地、专业农业机械和设备等。
(3)有良好的信誉度,在过往参与政府项目工作中,特别是服务的内容和结果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和好评,没有违法违纪和不良记录。
(4)能够自愿接受社会化服务行业管理部门和项目乡镇、村的监督管理。
(5)与服务对象签订合同后,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服务任务,对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服务任务的,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2.服务效果应达到的标准:
(1)旋耕作业应达到的标准:旋耕深度不低于12公分,作业完成后地面平整,土层疏松,达到待播状态。
(2)播种作业应达到的标准:小麦播种深度3—5cm,下籽均匀、深浅一致,平播接行准确,行距一致、覆土良好、镇压确实、起落整齐,播行要直、不重不漏、到头到边、不断条、无浮籽、无天窗。水稻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做到合理密植。一般插秧规格为30×10~12厘米,25~33穴/平方米,5~7株/穴,基本苗数125~200株/平方米。达到早、密、浅、正、直、匀、满、齐、扶,边插秧边同步补苗的标准。
(3)收获作业应达到的标准:还田秸秆切碎合格率≥90%、割茬高度≤20cm、籽粒破碎率≤3%(倒伏、灾害性天气除外),玉米收棒、水稻收籽。
(4)运输作业应达到的标准:运输工具应无污染,做到专货专运,严禁多货混运,不应与化肥、农药工业品等有毒有害物质混运。农副产品的包装与运输,要实行专用袋包装。
(5)秸秆还田作业应达到的标准:玉米秸秆粉碎长度掌握在3-5cm为宜,以免秸秆过长土压不实,影响作物出苗和生长。
(四)优选服务组织 2020年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项目的服务组织,原则上确定承担项目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少于3家。
服务组织确定后,项目主管部门与服务组织签订服务合同;
承担项目的服务组织按照时间节点推广服务面积并及时与用户签订服务合同,服务合同要本着服务组织和服务用户均受益原则,明确服务内容、作业量、作业时间、质量要求等。承担项目服务组织和各村、户签订的服务合同由村委会确认后在项目村公开栏进行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后,逐级报送乡(镇)和县两级存档备查。
(五)监督项目实施 为有效监督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有关服务,及时指导做好各项服务图表资料的填写,县农业农村局成立项目监督组,开展全程督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监督指导:
1.监督质检。一是监督服务组织按照服务合同要求,完成合同面积所需农业数量。二是按照作业时间节点检验服务组织服务环节质量,确认质量合格、面积准确,填写《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作业单》(附件2),并对服务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村委会、乡镇(街道)政府盖章生效。三是保留好监控数据、影像、照片等监控质检资料。
2.公开公示。服务组织法人代表、项目村负责人和验收员三方签字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作业单》以村为单位汇总后,在村级公示栏进行公示(留存公示照片),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3.补贴资金申请表。公示无异议后,村委会在进行全面核实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填写《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补贴资金申请表》(附件3),加盖村委会公章报乡镇(街道)政府,乡镇(街道)审核同意后,上报县主管部门作为结算的依据。
(六)核查验收 1.申请验收。作业结束后,由服务承接主体提出申请,填写《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情况汇总表》(附件4)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对象承诺书》(附件5),农户按合同约定的作业价格支付作业费,并签字确认,由承接主体整理上报县农业农村局。
2.抽查复核。县农业农村局及时安排工作小组,采取抽查方式对服务对象、农户编号、服务面积、服务方式、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复核,及时形成抽查报告材料上报给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抽查复核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项目村100%抽查核验,抽查农户比例不低于托管户数的5%。
3.验收报告。核查验收结束后出具质检验收报告,对验收核实确认的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按实际合格作业面积作为拨付作业补贴依据。实际作业面积少于应作业面积的服务组织,农时允许情况下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应作业面积。
(七)兑付补助资金 项目验收合格经公示无异议,由县农业农村局出具《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补贴资金兑付结算单》(附件6),向县财政局申请办理补助资金结算事宜,财务审批手续完成后,县财政局按照程序授权到县农业农村局,由县农业农村局将补助资金兑付给服务组织,严禁现金支付。
(八)绩效评价 按照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目标,及时进行效果分析,认真撰写绩效评价报告,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
绩效评价采取公正公开、客观真实的原则,对项目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管理制度建设、资金拨付进度、管理机制创新、资料档案管理、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对服务对象的生产数量、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情况进行评价。
(九)项目总结 项目实施过程中及完成后,项目主管部门及时收集整理实物动态影像资料,总结典型模式、成功经验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四、项目实施流程 1.选定服务组织。在深入调研,广泛了解小农户和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需求意愿,掌握当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及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规模、能力、信誉、服务价格等基本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在县域内外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服务能力强、服务范围广、市场化运营规范的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服务公司、供销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单环节社会化服务组织原则上不少于3个,鼓励服务组织跨区域开展服务。
2.签订服务合同。选定的服务组织要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服务合同要明确服务地块、服务面积、服务内容、作业时间、质量要求、收费标准、补助标准、质检验收和违规责任等内容。
3.提供作业服务。服务组织按照服务合同要求提供相关服务,并核算各环节的服务面积,确保项目任务面积保质保量完成。
4.拨付补助资金。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服务组织每一个服务环节提供的服务面积、服务质量进行科学核验。质量验收合格的,由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按照服务实际作业量和补助标准计算办理补贴资金结算,财政部门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拨付项目资金。
5.开展绩效考核。项目完成后,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收集整理县级在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相应证明材料,开展自评打分和绩效自查自评,主要对项目方案、组织实施、绩效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项目方案重点考核其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组织实施重点考核制度建设、开展宣传培训等情况;
绩效重点考核生产托管面积完成情况和实施环节、服务对象是否合规、服务质量等。项目绩效自查自评完成后,要形成本县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包括项目实施情况、主要做法、取得成效、主要问题及意见建议、评价结论等。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政府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和乡镇等单位,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部门和有关乡镇为成员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领导小组(附件1),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组织实施方案,提出绩效目标,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内容、支持环节和运行机制,负责工作的执行落实和政策宣传,批复项目实施主体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工作机制和有效模式。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社会化服务日常管理工作。
项目乡镇要建立由主管乡镇长为组长,乡镇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村委会等有关人员参加的项目工作质量监督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检查,对服务组织进行质量监督,各村要明确专人负责,落实责任,确保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顺利进行。
(二)高度重视,保障经费。县政府安排5万元项目实施工作经费,主要用于专家团队服务、宣传培训、监督检查、项目验收与工作指导,经验总结与政策措施完善等。
(三)督导检查,确保实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对承担项目的服务组织,项目乡镇、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规范服务组织参与作业的机手和机具,做到机手、机具证照齐全有效,依法合规保障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顺利进行。
(四)宣传引导,深化服务。通过政府网站、公示栏、喇叭广播、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项目建设政策内容和要求,切实做到让群众明白、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
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现场指导机手解决在作业服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承担项目服务组织要及早开展农机具检修调试,确保农机具良好技术状态,开展全程安全生产管理。
(五)资金监管,专款专用。农业、财政部门制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标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严格项目资金监管,严格财经纪律,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监管,严禁挤占、截留、挪用补助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将依据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公开电话,受理质疑。公开县级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县农业农村局举报电话:1;
县财政局举报电话:。对个别农户提出要求复查的,由乡镇(街道)人民政府组织调查、核实、处理;
同一个村内有3户以上农户要求复查的,由县农业农村局会同财政局联合调查处理。
第四篇: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
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
一、农业基本概况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
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3.4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7.6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发布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代理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加强农机管理,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保障。一是严格农机入户手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程序,办理手续,做到确认考试申请人资格“三不受理”,拖拉机登记管理“两不准一严禁”。二是抓好年检年审关。严格按照农机具技术标准,检验农业机械;对照驾驶操作人员审验规定,做好机手考试考核工作。三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做到持证上岗。四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纠正违章,打击“黑车非驾”,在“三夏”、“三秋”期间,安排农机管理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做好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四)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为增加农机数量,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我们突出搞活农机具购置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资的办法,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申报农机化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特别是今年,我们抓住国家出台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获
得补贴资金,已使购置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农户享受到资金补助,补助户达16户,补助资金9万元。从资金、技术上予以倾斜,重点扶持一批农户购置机具,同时开展示范活动,带动一批农户购置机具,取得明显效果。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各类拖拉机800多台套,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达13台。加强与县农行、信用联社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促使地方金融机构开
展大型农机具销售贷款业务,为农户购置农机具提供资金支持。
虽然我县农机化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努力提高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
第五篇:XX乡2021年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XX乡2021年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为落实好我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集中式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结合我乡实际,现制定XX乡2021-2022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城X公里处,与XX、XX毗邻,面积XX平方公里,辖XX个行政村,XXX户XX口人,耕地面积XX亩,林地面积XX万亩。主导产业为玉米种植、黑山羊养殖和连翘采摘,是典型的纯农业乡镇。粮食作物以玉米种植为主。我乡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XX个,农机合作社XX个。全乡联合收割机XX台,大中型拖拉机XX台,为我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面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项目目标
聚焦玉米生产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促进形成稳定活跃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市场,培育壮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绿色生产,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
三、项目实施内容
(一)项目任务
今年全乡承担的试点项目资金XX万元,完成托管服务面积XX亩以上。
1.补助环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重点环节、扩大覆盖范围、集中连片推进”原则,根据本乡实际,对农业生产关键且薄弱、单个农户做不了、做不好、不愿做的环节进行支持。
2.补助对象。主要是有一定规模、服务能力较强的承担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型合作社等托管服务组织。
3.补助方式
资金补助为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即每个环节实施完毕并经审核验收合格后,对项目实施区域内的服务组织按环节兑付补助资金。服务组织要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按照服务合同实际作业量对服务组织进行补助。
4.项目实施时间(2021年11月—2022年11月)
2021年10月31日之前,乡人民政府出台实施方案,确定服务主体等前期工作。
2021年11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服务主体完成全部合同的签订工作,并报送乡人民政府备案。
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完成全部项目的服务工作。
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12月15日之前,对分环节验收工作进行汇总。
(二)项目服务组织主体选择标准及托管服务效果
1.项目服务组织标准
(1)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执照、开户许可证等证照齐全,年报、税务报送等正常有效。
(2)具有一定的社会化服务经验,原则上从事社会化服务2年以上,社会反映良好,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群体性上访事件等。
(3)拥有与其服务内容、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专业农业机械和设备以及农业技术力量,各类机械经过年审,农机人员证照齐全。
(4)具备与服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及必备的办公设施,有相应的工作制度。
(5)具备农业生产、托管的信息收集管理能力,服务档案记录应保存3年以上。
2.托管服务效果及标准
(1)作业机手要严格按照机械调试标准进行规范操作,确保托管环节作业到位。
(2)耕要深浅一致,达到25-40cm,纵到边横到面,不留死角,作业面平整。
(3)种要下籽均匀,深度适当,不断点,不遗漏。
(4)防要做到药水配释到位,作业区内喷洒匀称,覆盖无死角,无人机平缓作业。
(5)收要做到无明显漏收漏割。
3、托管服务面积
农业托管项目全乡实施30000亩,设及12个村。
4、各环节费用情况
四个环节市场价分别为:
(1)、秸秆还田+旋耕每亩70元,春耕每亩45元;
(2)、机械播种每亩30元;
(3)、机械收获每亩100元;
(4)、病虫害防治每亩20元(含劳务及农药)。
单独完成一项每亩按40%进行补贴,四个环节累加共完成3万亩。
四、项目实施流程
(一)确定服务组织。
深入调研,广泛了解广大农户和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需求意愿,掌握辖区内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及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规模、能力、信誉、服务价格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基础上,出台本乡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并公开规范择优选择服务组织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促进公平竞争的社会化服务市场形成和切实保障服务效果。考察公示后的服务组织上报县农村经济经营发展中心。(二)签订服务合同。
参加实施项目的服务组织要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地块、服务面积、服务内容、服务价款、作业时间、质量要求、质检验收等内容。并在作业村公示栏内公示本组织的服务内容、地块、面积、价款等相关信息。(三)提供作业服务。
服务组织按照服务合同要求提供相关服务,作业完成后由服务对象签字确认,对服务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服务面积以平台作业数据(农机GPS设备)为准。(四)监督项目实施。
乡人民政府要监督服务组织的作业开展情况,及时掌握作业动态,指导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对不能按照合同规定推进工作的服务组织要及时做出调整。(五)检查验收。
1.项目自验。项目完成后,先由项目实施主体自行验收,验收数据以智慧农机终端或农户签字为准。认真填写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作业表,经所在村核实签字盖章后,在村委公示栏公示一周。公示期满后,各村要对本辖区的农业生产托管情况进行汇总,并上报乡人民政府。
2.乡验收。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在项目实施主体自验、公示无异议后,向乡人民政府提出书面验收申请,由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验收。
(六)拨付补助资金。
各村将实施主体作业表、发票、合同、平台作业数据(农机GPS设备)、本村项目汇总表等相关资料报乡人民政府。乡核实、县级抽查无误后,拨付项目补助资金。乡核查、县级抽查不合格的不予拨付补助资金。(七)项目总结。
项目实施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收集整理实物动态影像资料,总结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及时上报乡人民政府和县农村经济经营发展中心。(八)绩效评价。
项目完成后,乡政府要对项目内容开展情况、实施效果、验收情况、资金兑付、档案资料存档情况等进行自查,开展绩效考核,并报县级给予总体评价。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确保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工作顺利推进,乡政府成立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经管站,由经管站分管领导兼办公室主任(附件1)。(二)强化实施指导。
乡经管站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的管理和指导,推动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乡政府要加强对托管服务主体履约情况的监管,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对服务面积、服务质量达不到合同要求等情况,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取消其服务资格,追究其违约责任。(三)强化资金监管。
根据县财政局会同农村经济经营发展中心出台的《XX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开支标准。乡政府和各项目实施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四)强化宣传引导。
积极引导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加强服务质量和价格监管,推动制定行业服务标准。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充分尊重广大农户和服务组织意愿,注意调动广大农户和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大力营造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良好环境,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和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加强农业生产托管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附件
XX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承诺书
为按时保质完成好我乡实施的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托管试点服务项目,郑重承诺:
一、严格按照组织实施方案规定的时间节点、补助作物、补助环节、补助标准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拨付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
二、项目实施完成后,认真撰写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