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完成三个转变

时间:2019-05-12 18:3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义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完成三个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义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完成三个转变》。

第一篇:李义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完成三个转变

李义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完成三个转变

今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义平教授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针对现有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重点做一些转变?

李义平指出,首先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换。现在主要的拉动靠的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很不发达,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创意的、设计的这种第三产业不发达,主要靠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实农业本身可以成为一个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去发展农业产业。有很多的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得相当不错。产业结构的转换,一二三产业有一个合理的比重,现在和国际上比是差得很远,特别是第三产业。产品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是指的哪个产业,产品结构在这个产业里面,我们的产品应该是哪个层面的产品,高端的产品还是低端的产品,在整个产品中处于哪个产业链,我们的分工环节是哪个产业链的问题,应当转变。

其次,拉动经济发展的这种模式应当发展起来。以往主要靠外需,现在应当十分重视内需。当然毫不放松外需。内需里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以往内需主要是靠投资,现在经济发展模式要转换到消费。

最后,内生的、创新的,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内生的就是靠体制的力量、创新的拉动,自然而然的,目前启动内需主要是靠政府的政策,靠政府的大量的、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的,现在要把它转变成靠内需的、内生的自我创新的自然而然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是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移,一个是拉动模式的转移,内需,一个是创新和内生的,我想我们这个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点应当是我刚才所讲的这么三点。

第二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王一鸣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既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求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命题,其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分工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这些变化,推动国际社会调整和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各国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变化和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能否顺应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加快以现代发展方式替代传统发展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但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降低储蓄率和提高消费率;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适应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关系到我国能否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许多特殊的挑战。我国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就面临后工业化国家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的竞争压力;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情况下,就面临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的压力;在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就要解决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才集中解决的资源环境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能否立足中国国情,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否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1979年~2006年,GDP年均增长9.7%。但过去30年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赖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的,这种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投资增长偏快,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十五”时期,投资增长相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高于“九五”时期1倍以上,使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1年~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远远高于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的速度,投资率从2001年的36.5%提高到2006年的42.7%,增加了6.2个百分点,但消费率却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6年的50%,降低11.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36.4%。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由2001年的50%提高到2006年的61.1%。

第二,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明显偏快,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程度提高,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01年~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5.1%提高到48.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9.7%提高到43.1%,分别提高了3.6和3.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40.5%降低到3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6.7%提高到2006年的55.5%,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1%提高到49.2%,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8.2%下降到38.6%。

第三,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由于成品油、水、电、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使得资源消耗成倍增长。“十五”时期,我国能源、电力和投资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提高1倍多;煤炭产量增长1倍多,水泥产量增长79%,钢材产量增长1.87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客观上刺激了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不利于节能降耗和自主创新。同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生性的,技术过度依赖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装备类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技术开发总体上仍处在模仿追赶阶段。

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由于过去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有的已经发生变化,有的正在发生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得越来越迫切。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原来积累的矛盾难以根本解决,而且还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已经到了“经济转型期”。

第一,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高度依赖,必然引发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持续的投资高增长,不断转化为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使资本形成率不断提高,而最终消费率的下降使最终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不断扩张的生产和供给能力的情况下,过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必然加剧外贸顺差扩大和国际收支不平衡。2001年~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由2001年的225.5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1775亿美元。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不断加剧流动性过剩,在现行体制条件下,又会推动投资高增长和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增长,贷款和货币投放持续增加,通膨的压力必然要持续增大并最终表现出来。

第二,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高度依赖,必然带来产业发展失衡。从国际经验看,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完善的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咨询、营销等生产服务环节,制造业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与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通过服务创造价值,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还有利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降低经济增长的物耗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和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偏低发展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策环境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供给与制造企业需求不完全对应,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制约了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同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不足。这些问题,造成制造业低水平扩张,加工组装比重过大,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第三,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过度依赖,必然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从发展趋势看,长期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劳动力供需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劳动力社会成本将趋于上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成本将趋于上升;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加和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提升,使资源成本将明显上升;用经济手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外部成本“内部化”,也将明显加大环境成本。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带来的污染和排放,将使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逐步走向极限。如果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变化,就可能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和边界,付出的代价将难以估量。

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紧迫要求,集中反映在:一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三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一,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投入和公共服务支出,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和增强消费信心。同时,合理调控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逐步降低投资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第二,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高技术产业,推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升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开发,提高装备制造业对现代化建设的保障程度;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淘汰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有序发展资源效率高、规模效益好的现代能源、原材料产业。当前,尤其要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完善政策环境,调整生产性服务部门的供给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通过生产性服务渗透到制造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三,在要素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构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当前,尤其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扩大和工程实践机会增加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调整科技资源战略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群,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同时,要大力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水平,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五、关键在深化改革和完善体制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条件,主要症结是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行为还不规范;财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增加市场功能,增强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的激励和“倒逼”效应。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主要是:

第一,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偏低,必然造成对资源过度需求和浪费,误导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压力和动力。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就是要使各种资源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矫正价格扭曲;较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税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资源价格改革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还会遇到低收入者承受能力问题,但不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价格扭曲状况便很难扭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很难落到实处。

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尚未形成,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虽然增长较快,但仍不能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客观上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益大的传统重化工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对现有财税体制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要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责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转移支付力度,适当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逐步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管理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快增值税转型,研究开征物业税,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提高资源税率、开征环境税,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税收制度。

第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健全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重要指标统计考核公布制度,形成政府机构、专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第四,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促进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第三篇:青年班主任要完成“三个转变”-班主任工作艺术

青年班主任要完成“三个转变”

当前,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年轻班主任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毕业于正规的师范院校,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加之与学生之间年龄差距小,不存在观念上的隔阂,因而备受学生欢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日趋形成。但不可否认,由于青年教师踏上教育岗位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因而在实现由“学生”向“教师”过渡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适。为此,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完成以下三个转变。

一、变“靠”为“放”,强化学生自我管理

刚走上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胸怀大志,往往将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注在学生身上,早出晚归地“靠”在班级里,检查学生自学、纪律、卫生、锻炼情况,甚至有的班主任还要负责教室每天的开门、锁门。这对于形成并巩固良好的班风,固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的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这一时代需要他们自己去努力、去拼搏。记得有一幅漫画,题目为《抱》,意思是说家长把孩子从小学抱到大学,以致孩子四肢失去了正常的生理机能。如果班主任一味地“靠”下去,一味地“不放心”下去,与这样的家长又有何异呢?所以我们应变“靠”为“放”,让学生自己去“练飞”。

有位班主任为培养班干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曾创立了“三步到位法”——第一步:以指导为主,面对面教给他们工作方法。第二步:边工作边指导,以干部为主,班主任充当参谋。第三步:把工作担子压给班干部,班主任帮助总结经验加以提高。这样不仅使班主任从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中,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本领。

二、变“压”为“爱”,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年轻教师有责任感,上进心强,而又血气方刚,易感情用事,当他们的讲课被学生的违纪行为打断时,当他们辛勤的劳动得不到学生承认、付出了一腔热血得不到学生的回报时,往往会大动肝火,轻则严厉训斥,重则将学生赶出教室。这种做法不仅会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势必会加剧师生感情的对立,而师生感情的对立又成了违纪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教育效果则可想而知。

年轻教师在处理这样的事件时,要善于控制自己,力戒简单粗暴;要将绵绵的爱,注入学生的心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感化学生,用爱心塑造美好心灵。下面这件事可以使我们受到启发:室外下着雨,放学铃响了,年轻的老师还在检查作业。这时她猛然发现一张纸条:“×××(呼老师其名)你这个大坏蛋,你耽误我回家了,我与你势不两立!!”据这位老师说:面对纸条上这醒目的几个叹号,当时她的肺都要气炸了。(班主任工作艺术)但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才十四五岁,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这“势不两立”只不过是一种幼稚的表现罢了。她没有大加指责,而是为自己的“拖堂”向同学们道歉,并将自己的雨伞借给了这位写字条的学生。这位学生被老师的行为感动了,眼含热泪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道了歉。这位老师凭自己的爱心,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三、变“冷”为“热”,树立教师的崇高威信

青年教师面对学生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他们怕我吗?我必须严厉点,要镇住他们。于是就想用严厉的面孔、严厉的批评、严厉的惩罚来使学生折服。殊不知这种“冷面”的管束方法,反而会促发一些学生玩两面派,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

威信包含两层含义:威,权威;信,信任。教师既要使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具有权威性、号召力,又要使学生信任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威信。威信不是靠严厉的冷面孔、生硬的批评所能树立的。

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威信,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满腔热忱、公平对待,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冷静处理,而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大加训斥,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丰富班级的各种活动,唯有那些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教师,才会使学生获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和倾心;唯有那些视学生为朋友,同学生“热”成一片,“参加活动像朋友,交流思想似知音”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和信任。另外,要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不仅要在思想品德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也要保持良好的风度,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青年教师是教育腾飞的希望,是跨世纪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就要努力完成以上三个转变,并在班级管理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创造出新的经验。

第四篇: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意义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历史性转变。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此可以判定: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除非有有力的政策干预,否则上述矛盾的持续和发展将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最终导致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因此,只有在宏观上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调控,才能实现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即高质量)又快(即高速度)地发展。因此,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第一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十六大以来,基于改革的伟大实践,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最终形成了用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与此相适应,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进一步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根据十七大关于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应继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经济增长方式本身的可持续性。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应着力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以提高其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为此必须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积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消费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振兴第一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应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为此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努力使经济发展更加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维护社会公

平。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妥善调整社会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以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享发展为目标的和谐发展。

积极地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以胡 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提出的一个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模式。是我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这个意义上看,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层次的提高,而且标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迈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多重意义

加入时间:2010-3-1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也是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句话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因为它不仅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对世界经济来说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中国经济一直行驶在快车道,所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无双。不仅使国家走上振兴之路,使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更数次在世界经济走向危机的紧要关头,以恰到好处的经济金融政策帮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如此;2008年发生全球经济衰退时,也是如此。中国采取坚决有力的刺激计划,率先步出危机的同时,也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

中国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既是根据国内经济基本面需要做出的决策,也充分考虑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由内生力量驱动的中国,一个低碳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将给世界献上又一份厚礼。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主要由投资、出口带动,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内生动力缺乏。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让这一缺陷愈加凸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中国努力扩大内需,尤其是长期低迷的农村消费。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央财政去年投入资金450亿元,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和农机具购置。此外,为了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四万亿投资计划中有44%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事业。

一个不断扩大内需的中国,不仅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为外国资本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还必将有助于扭转长期存在的全球贸易失衡。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处在全球产业链的较低端,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使得中国经济的科技含量低、发展质量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将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中国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近年来,中国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1512亿元,增长30%。

一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不仅将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质量,还将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注入新鲜活力。以高铁为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并开始走出国门、服务世界。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之上,单位GDP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能源紧缺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也让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降低碳排放。

中国在“十一五”的前四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2009年11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减排目标——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

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必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全球碳排放作出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社会的和谐稳定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个收入分配更加公平的中国,不仅能够释放巨大的消费能量,更能保障社会的长期稳定。作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和平发展力量,中国的长期稳定必将会为世界的和谐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在使中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的同时,也将为扭转贸易失衡、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稳定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记者张正富徐兴堂)

第五篇:瞭望:十二五期间中国需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瞭望:十二五期间中国需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期间,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劳动者收入、限制特殊利益阶层以及住房医疗社保制度创设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文/赵涛 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

10月15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重要议程是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在持续的危机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我国发展仍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背景下,“十二五”规划的坚定执行,将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为我国在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蓄积关键性战略实力。应对解决四大课题

“十二五”面对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任务,将大异于“十一五”,这直接体现在“十二五”规划需要应对和处理的四方面的艰巨课题。全球经济风险加大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要比预期的更为艰巨和复杂。日本经济深陷通货紧缩泥沼。今年欧债危机发生后,多伦多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达成一致协议,将政府财政赤字在2013年前削减一半,并在2016年前稳定并减少政府债务占各国国内GDP比例。

据英国《经济学家》分析,发达国家同步紧缩财政大体相当于其GDP总和的1%,这是40年来最大的同步财政预算紧缩行动。特别是,欧洲国家同步紧缩财政,在今后一段会收缩欧洲的需求,欧洲经济增长将继续疲弱,社会动荡加剧。美国经济通货紧缩风险加大,虽然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中,增加了货币供给,但因经济前景不明朗,美联储各分行惜贷,积存在它们手中应贷未贷的货币量高达万亿美元以上,使美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旧发展方式没能根本转变

我国提出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已有10年,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不仅需要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还涉及资金投入、技术进步、产业链、就业岗位等一系列问题,涉及范围广、利益调整复杂,因此,推进难度较大、进展缓慢、成效不大。经济增长偏向依赖投资和出口至今未得到根本转变。一大批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有些加工出口企业只相当于外商的加工或组装车间,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位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代价,以庞大的投入获取很低的收益率。这种方式推动的经济增长势必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使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

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城市化

中国农民占人口大多数,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有机融入城市,才能实现城市化。现在农民工的60%以上是80后新生代农民工,约1亿多人。他们基本上无务农经验,不认同农民身份,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民工队伍所发生的最显著变化是,流动方向改变:从过去主要是在城乡之间流动,变成主要是在城市之间流动,这些人融入城镇的意愿强烈。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造成的障碍,在实际情况中,真正能够实现市民化的农民工仍属少数。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户籍落实难、入城门槛高、福利受歧视、就业、住房及子女教育等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地区户籍制度改革后,与之相连的人事、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配套改革滞后,使进城农民工不能跟城市人口一样享有同样的就业、就医和社会保障的机会。因此,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亟待有效破解。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理顺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尚未理顺,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一直存在着城乡收入、行业收入、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问题。200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6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财富增长很快,社会财富存量很大,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但财富分配体制问题凸显,开始成为经济社会关注的焦点。

财富分配领域分配不公表现在: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不同社会阶层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基础层面上的社会财富配置不合理;股市造就一批亿万富翁,一度成为急剧扩大财富差距的特殊场所。今年上半年新上市公司造就了558个亿万富翁,千万、百万富翁不计其数。其中,有一家族企业发行前净资产为10.5亿元,发行第一天收盘价格计算的财富暴涨到504.5亿元。其财富集中和积聚效应之大,个人财富膨胀速度之快、数额之巨,为中国历史之仅有,当今世界之罕见,成为我国财富分配关系严重不公的最突出表现之一。财富差距扩大又影响经济社会文化层面,形成了文化、教育、就业、消费、住房、数字等种种不平衡的“鸿沟”,影响社会和谐。“十二五”布局重点

“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此,重点要在六个关键着力点上实现实质性突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遵循市场规律,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有效调整结构,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更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推进资源类产品价格和环境税费改革,逐步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污染成本的价格机制,通过利益导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继续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广和普及新技术,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培育和发展能够引领经济长期增长的新兴战略性产业,资金、政策要向新兴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倾斜。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结构调整要适应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城乡统筹

要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要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继续推进高产示范、优粮工程、动植物保护、种养业良种等重大农业建设工程,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灌溉面积,推进农业机械化。

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逐步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继续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要创新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有效利用农用土地资源,加大城乡用地调剂力度,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当前重点要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国家为了推进城市化和鼓励小城镇发展,原则上,中小城镇户籍已放开,对于在小城镇已买房有稳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大在小城镇落户的力度。大中城市要降低进城门槛,逐步将入户条件从白领扩大到农民工中间层,城市本身要承担更大的义务和责任。要积极探索各种办法,创新统筹城乡一体化制度,加大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和政府相结合的岗位技能培训机制,保障好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继续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逐步改变劳动与资本相比处于弱势地位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加强企业职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继续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全国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提高困难群体的社保水平。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同时,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控制投资性购房,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扎实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安排好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

国家要限制特殊利益阶层和大资本对财富的掠夺,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了对股市因超募而致暴富加以适当纠正,应考虑对股市暴富者征收暴利税。采取各种措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为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中产阶层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保障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抓好节能减排

巩固“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的成果,下更大气力抓好节能减排。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40%~45%。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虽然各种节能减排指标将纳入“十二五”规划考核执行,仍要充分认识“十二五”期间及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40%~45%约束性目标的艰巨性。

要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清理违规建设项目,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察。实行“绿色信贷”制度,通过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努力增加森林碳汇(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加强草原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协调区域发展

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总结用好全国支援西藏、新疆、灾区的经验,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不断推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发挥不同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缩小地区差距。重点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率先发展上继续走在前面,更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走在前面,重点地区通过率先探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子,摸索经验,为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正面临提升国际地位,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谋求更大国家战略利益的历史机遇期,要积极、从容地应对国际上各种挑战,这包括外贸摩擦、货币战争,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等。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必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个大局。

重点要放在扩大内需上,能够稳定外需的时候稳定外需,不能稳定外需时,要有足够手段扩大内需弥补可能收缩的外需,才能保障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解决内外贸体制分割问题,鼓励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我国的出口市场要多元化,积极向新兴经济体扩展,以分散风险。努力扩大进口,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企业“走出去”,为我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下载李义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完成三个转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义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完成三个转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